柔性教育视域下“1+N”课程体系的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241.81 KB
- 文档页数:4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高职扩招专项(JG G ZK Z2020157);2018年度广东省高职教育二类品牌专业建设项目;2018年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成果培育项目(深信院〔2019〕4号)收稿日期:2021-06-11;修回日期:2021-07-20作者简介:陈宝文(1979—),男,广东兴宁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和自动控制研究,E-m ai l :chenbw @s zi i t 。
产教融合背景下“1+X ”书证融通的问题和策略陈宝文,程东升文章编号:1674-9146(2021)11154-03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1],以1+X 证书制度为表现形式的书证融通有了纲领性文件[2]。
截至2020年,教育部先后发布了4批参与1+X 证书制度试点的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学术界围绕1+X 证书制度,从实施的背景和价值、试点实践的重难点、书证融通举措和教师团队建设等多视角展开了相关研究和实践。
其中,覃川[3]认为1+X 证书制度是重塑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刘阳等[4]认为1+X 证书制度将推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重塑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人才培养方案与校企合作;李虔等[5]提出1+X 证书制度的实施重点是贯通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需要进一步处理好“1”与“X ”的关系;杜怡萍[6]给出了实施1+X 证书制度的要件、挑战及策略,特别强调需要不断探索与优化证书的标准制定、开发主体、方式、运行机制等;金萍[7]从书证融通的角度给出专业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专业教学内容与技能培训内容、技能培训与职业教育教学融通的实施路径;高华等[8]以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探索了1+X 证书制度的书证融通实施路径;戴勇[9]基于1+X 证书制度进行了书证融通教材开发研究;李萍等[10]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为例探索1+X 制度改革路径。
探索早期教育专业构建“三位一体,课证融合”的标准课程体系发布时间:2021-10-18T08:38:30.044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6期作者:孙雅婷[导读] 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课程体系开发是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基石,以早期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构与实践为例孙雅婷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北武汉 430000摘要: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课程体系开发是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基石,以早期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构与实践为例,围绕学生专业技能力提升、岗位能力发展和职业素养养成,注重课证融,建构专业课程体系,编制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开发项目任务化课程教学资源,将体现课证融合、课赛融通、课创融一的课程标准中,全面提升早期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而“1+X 证书”制度则是从国家层面上对这一要求进行的制度保障。
因此,本文将详细阐述在这一制度背景下,应该如何实施课证融合教学模式。
关键词:早期教育专业课证融合课程体系2019 年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这标志着 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开始实行。
试点工作中特别强调:“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这意味着在 1+X 制度的框架下,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得到极大提升,全面发展的“一专多能”时代即将来临,结构性就业矛盾将逐步得到缓解。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 0—3 岁婴幼儿托育教育事业大致经历了以单位福利主导、市场主导到政府主导的供给模式。
随着人们对于早期教育价值的深入关注,托育行业中早期教育专业师资储备和培养却存在发展不同步的现实,尤其是在早期教育专业师资人才培养、专业标准、课程目标、从业资格认证等方面的存在突出。
近年来,随着早期教育进入发展“快车道”,人们逐渐意识到早期教育师资队伍培养与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在我国,伴随着全面两孩政策的落地实施,2019 年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发布《关于促进 3 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并明确提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
柔性教育:中职计算机技能训练的新理念[摘要] 为了适应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针对职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其技能的训练应引入“柔性教育”的新理念。
本文通过对“柔性教育”的概念的介绍,分析了其在中职计算机技能训练中的优势所在,并给出了相应的训练策略。
[关键词] 柔性教育;理念;可转移技能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学校传统模式的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由于计算机的发展变化和更新极其迅速,而近年来新招入的学生成绩较差,基础参差不齐。
在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又要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应对计算机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
因此,在计算机技能教学中,我们引入“柔性教育”的新理念,即采用“重基础、重能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更要培养学生的可转移技能,促使其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更主动地适应各种挑战。
一、“柔性教育”的概念和形成发展过程所谓“柔性教育”,是指以满足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客观要求和培养学生未来适应能力为宗旨的,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可组合性、可选择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教育。
这里的“柔”是相对“刚”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教育的弹性和灵活性,强调个人潜能的开发和应对世界变化的能力。
“柔性教育”是在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但使商业、通讯和日常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使社会劳动就业结构和就业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学校的教学不能停留在只讲授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要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和技能,经常地变更教学计划和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柔性技能,提高学生未来的适应能力。
二、中职计算机技能训练的“柔性教育”优势“柔性教育”理念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采用弹性、灵活的教育方式,注重对人能力的培养、潜能的开发和教育效率的提高。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预示着高职教育迎来了又一个改革发展周期。
《方案》从国家层面描绘了职业教育改革的规划蓝图;百万扩招提供了补齐高职培训“短板”的重要机遇;本科高职试点打通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最后一公里”;“双高计划”将打造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新高地。
在规划蓝图的引领下,如何设计配套的“施工图”,搞好自家的“精装修”,则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道考题。
一、回望高职教育现实之困在过去的二十年中,高职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作出了重大贡献,“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专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教育,2018 年招生、在校生规模均达到1978 年的30倍,助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升至48.1%,是1998 年的5倍。
”[1]但从高职教育的内外部观察,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三大落差。
(一)高职教育定位明确与院校执行不到位的落差从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概念开始,高职教育的职能定位逐步清晰。
1996年《职业教育法》和1998年《高等教育法》的颁布,从法律层面确立了高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和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之后,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了高职教育定位,强调“要扭转目前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过多强调学科性的倾向”,要“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新一轮高职教育改革:动因、趋势与路径壮 国 桢摘 要: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布,高职教育进入了新一轮改革发展周期。
高职定位明确与院校执行不到位、政府投入大和社会吸引力弱、毕业生就业率高与满足度低等三大落差是高职教育改革的直接动因。
高职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从发展趋势看,其教育体系将从割裂走向畅通、办学主体将从一元走向多元、教育职能将从单极走向兼顾、生源结构将从适龄走向“大龄”、竞争领域将从外延走向内涵。
高中段普职融通视域下“双定位”职业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设计高中段普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在当前社会营造出来的一种普职融通视域下的“双定位”职业课程体系则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变化和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成长需求,这也需要我们进行一体化的设计。
普职融通视域下的“双定位”职业课程体系,首先要明确其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以发展为宗旨、以资源整合为手段,并以就业为导向。
即以学生为本,围绕学生的成长需要,提供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以发展为宗旨,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资源整合为手段,整合校内外资源,提供多元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就业为导向,紧密结合就业需求,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普职融通视域下的“双定位”职业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是多元发展、高效实践、创新精神。
多元发展是指根据学生的不同特长和兴趣,提供多元的发展途径和选修课程;高效实践是指强调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指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普职融通视域下的“双定位”职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是根据学生需求、紧密结合社会需要、注重课程整合、强调课程创新。
根据学生需求是指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职业发展规划,设计多元的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社会需要是指紧密结合社会的发展和就业需求,设置实用性强的职业课程和项目实训;注重课程整合是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跨学科的方式设计课程内容;强调课程创新是指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普职融通视域下的“双定位”职业课程体系的学科设置主要包括通用技术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创业与创新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
通用技术教育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实验技术、工程技术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职业技能培训主要包括机械制造、电子商务、酒店管理等,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创业与创新教育主要包括创业理论与实践、科技创新与创意设计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包括就业指导、职业发展规划等,旨在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
情思德育:柔性教育的无痕化境柔性教育是一种注重发掘和培养学生自主性和创造力的教育方式,它强调学生的自由、多样性和人性化。
相比较传统教育,柔性教育更注重“学以致用”和“思维创新”,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自我发展,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与品德教育。
在柔性教育中,“情思德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可以将教育过程转化为一种无痕化境,让学生在温馨、愉悦的环境中实现自我成长。
情思德育强调的是“爱、关怀、理解和尊重”,教师应该将学生视为独立的个体,关注他们的个人能力、兴趣、爱好和情感需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意见,并给予积极的指导和支持。
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应该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热情的学习环境。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尤其是学生的焦虑、担心和压力,给予适当的安慰和鼓励。
情思德育也需要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和付出。
学生应该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就感,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自律性和责任感。
在柔性教育中,学生应该被当作“参与者”而非“观众”。
他们应该被鼓励参与课堂讨论、合作学习、团队项目等活动,在学习中产生多样的思想碰撞和领悟。
情思德育还指出了教育过程中的“德育”问题。
教师应该将品德教育贯穿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自我修养。
教师应该注重向学生传授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并将其融入到教学活动中。
如此一来,学生可以从教师身上感受到爱与责任,以及信任与尊重,进而在情感上与教师建立亲密的关系,从而实现心灵的愉悦与成长。
在柔性教育中,情思德育有两个重要的关键词——“自由”和“无痕化”。
正是这两个词汇,构建起了柔性教育的基本概念。
“自由”是指学生在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允许自己自由地表达和实现。
在这种自由的状况下,学生可以感受到心灵的清新和自我认知的逐渐成熟;而“无痕化”则是指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敏感的方面进行潜移默化的指引和塑造,而不是那些固定的教学方法和思维模式的打磨。
在这种无痕化的情况下,学生可以自由地去思索和创新,从而拥有了自由又有创造性的学习体验。
“五育融合”视域下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
邱爱萍;凌秀梅
【期刊名称】《现代教学》
【年(卷),期】2024()1
【摘要】在“五育融合”的理念指导下,上海市辽阳中学基于学校办学传统,基于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基于学生、家长、社会的课程需求,聚焦具有“爱国自觉”“健康体魄”“启智创新”“国际视野”“幸福生活”特征的“现代中国人”的学生培养目标,完成学校课程体系的重构,通过设置及实施“五育融合”的课程实现整体育人。
【总页数】2页(P59-60)
【作者】邱爱萍;凌秀梅
【作者单位】上海市辽阳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德育课程体系构建
2.“五育融合”视域下师范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
3.“五育融合”视域下“和合”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实施——以吉林省吉林市松江东路小学校为例
4.“五育融合”视域下学校课程体系的重构
5.“五育融合”理念视阈下高职院校构建“三元合一”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课程标准视域下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述...............................................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2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31.3 研究方法与路径.........................................4二、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理论基础...............................52.1 语文大单元教学的概念界定...............................5 2.2 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理论依据...............................72.3 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特点分析...............................8三、课程标准对语文大单元教学的要求.........................93.1 课程标准的总体框架....................................10 3.2 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目标要求..............................113.3 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内容要求..............................12四、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原则与策略........................134.1 教学设计的原则........................................15 4.2 教学设计的策略选择....................................164.3 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方法..................................17五、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具体实践..........................185.1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195.2 单元内各课文教学设计..................................215.3 单元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22六、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评价与反思........................246.1 教学评价的原则与方法..................................256.2 教学反思的内容与策略..................................266.3 教学改进的路径与方法..................................27七、结论与展望............................................297.1 研究结论..............................................297.2 研究不足与展望........................................307.3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31一、内容概述本研究报告围绕“课程标准视域下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展开,旨在探讨如何在当前教育背景下,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优化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大学柔性化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高等教育一直是一种高度规范化的领域。
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变化的加速、职业市场的变化、技术的创新等,高等教育也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其中,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新的高等教育理念就是柔性化教育。
所谓柔性化教育,指的是一种灵活、适应性强的教育形式,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的课程、学习方式和毕业时间等。
这种高度个性化、多变性的教育模式旨在帮助学生更加自由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大学柔性化教育的理念其实并不新颖。
早在上世纪,柔性化学习就已经被提出,而现在这种教育方式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采用。
然而,这种高度个性化、灵活、自主选择的大学教育方式在中国却一直得不到很好地推广与实施。
柔性化教育涉及到诸多方面,包括教育方式、教育内容、课程设置、学分管理、学生自主完成等。
在大学柔性化教育的实践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平衡自主学习与指导教学的关系。
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他们给学生灌输知识,在考试中测试学生的掌握程度。
这种教学模式有其局限性,容易使得学生的思维变得机械化、缺乏创新意识。
相比之下,柔性化教育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掌握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
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传授,而是通过自己的选择,掌握自己喜欢、适合的知识。
由此,柔性化教育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参与热情和创新能力。
但是在实践中,如何营造这种积极的学习环境,如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仍然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实验。
另外,大学柔性化教育的理念也需要更加贴近社会需要。
从储备各种职业能力的角度来看,大学柔性化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课程、学习方式和毕业时间,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就业前景等档次来进行不同水平的教育服务。
综上所述,大学柔性化教育是一个非常有发展前途的教育模式,既能够帮助学生同时兼顾学业和职业,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不断探索,大学柔性化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将逐渐完善,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实现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