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
- 格式:ppt
- 大小:3.48 MB
- 文档页数:52
灸法的注意事项
灸法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疗法,但在进行灸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硬朗清洁的灸具:可选择独立包装的高质量、无灰尘的艾灸条或艾柱,保证消毒和无污染。
2.灸具的温度:艾灸前要测试艾灸具的温度,防止烫伤皮肤,建议每次使用前浸泡1分钟,预热时搓搓,待艾灸具降至适宜的温度再开始灸治疗。
3.灸具到皮肤的距离:艾灸时,艾灸条与皮肤的距离一般应保持在2-5厘米,以免过近引起皮肤灼伤。
4.注意火源的安全:艾灸时要确保周围没有易燃物,避免发生火灾或其他意外事故,同时要时刻保持火源的稳定。
5.灸疗时间和频次:灸疗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每次灸疗后应休息片刻,使身体恢复正常体温再进行下一次艾灸治疗。
初始的灸疗次数为一个疗程的最后一次,一般为6-12次,具体次数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来确定。
6.注意灸治疗部位:不同的疾病需要选择不同的灸治疗部位,不宜随意选择,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7.避免在空腹或消化不良时进行灸疗:因为艾灸疗程中热力对于消化功能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最好选在饭后1-2小时进行。
8.特殊人群的禁忌:孕妇、体力衰弱、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高热、溃疡等疾病的患者不宜进行灸疗,需要向医生咨询。
总之,在进行灸治疗时,应遵循适度、温和、舒适的原则,如果感到身体不适或有不适应症状,应及时停止灸疗并向医生求助。
灸法灸法,针灸疗法之一,是以艾为主要施灸材料,点燃后在体表穴位或病变部烧灼、温熨,借其温热、药物的刺激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
灸法是应用艾叶制成的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穴位上烧灼温熨,利用烤灸的热力透入肌肤,起到温和气血,扶正祛邪,调整内脏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可补针药之不足。
清代吴亦鼎《神灸经论》载:“夫灸取于人,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
“说明用艾叶作灸料,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回阳救逆及防病养生保健的功效。
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春秋时代的《诗经·采葛》载:“彼采艾兮”,西汉毛亨和毛茛传释:“艾所以疗疾”。
从远古时代实际临床运用早于文字记载的特点来看,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18载西戎的卜法:“以艾灼羊髀骨,视其兆,谓之死跋焦”。
以此印证,我国殷商以前的甲骨卜法,也可以用艾作燃料。
《孟子·离娄篇》载:“今之欲王音,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可见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因此,用艾灸治病的起源也当在西周之前。
灸的材料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对灸火的材料亦有所选择,至《黄帝虾蟆经》已载有松、柏、竹、橘、榆、帜、桑、枣等八木不宜作为灸火之说,因为其对人体有所伤害,所以逐渐被淘汰,但桑树灸在后世亦有用之者。
槐木火灸,病疮易瘥,但艾叶熏灸则疗效最著,故以后才逐渐多用艾叶来代替其它灸疗。
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在石器时代。
艾灸具有:1、温通经脉、驱散寒邪因本法采用上等陈艾,融入数位中药、藏药合制而成,火柔而温,渗透力极强,能温经散寒,以火攻邪。
传统中医认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血不足、运行不畅就容易衰老生病。
那么气血有“遇温则行,遇寒则凝”的两大特点。
常见灸法的操作方法
常见灸法的操作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初级灸法:将灸草点燃后泡沐浴液或酒中,用火炙热的灸草直接熏灸患处或特定穴位,持续约5-15分钟,直到患处起红点或微泛红为止。
2. 温灸法:将灸柱点燃后,握住灸柱的一端细小的灸草,将灸草点燃后,用火照明灸疗穴位,每次照明3-5分钟,每次可照明2-3个不同的穴位。
3. 导引灸法:选定需要熏治的穴位后,将灸草点燃后,以灸头对穴位施灸,然后迅速将灸头移入另一穴位,逐一施灸。
每次灸疗时间可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和疾病状态灵活调整。
4. 磁灸法:将灸草燃烧取灰,与磁石混合后制成磁石灸。
然后将磁石灸贴于相应穴位上,常用5-15分钟,每周1-3次。
5. 火罐法:先在患处先涂抹少许植物油,然后将玻璃罐通施火,放在患处吸附,吸到皮肤局部变红,色素深暗。
然后取下玻璃罐,擦拭干净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进行灸疗时应注意用火的安全,避免烧伤和火灾。
另外,对于皮肤炎症、湿疹等皮肤病患者或孕妇等特殊人群,应咨询医生或专业中医师的指导,
避免不当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灸法的操作流程
首先,进行灸前准备工作。
在进行灸疗之前,需要准备好艾条
或艾炷、灸盒、火柴或打火机、镊子和灸具等工具。
此外,还需要
准备一些辅助物品,如消毒酒精、棉球、消毒纱布等。
在准备工作
完成后,要确保治疗环境安静舒适,以便患者能够放松身心。
接着,进行穴位的选择。
灸法的穴位选择非常重要,通常需要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可以选择一些常用的
穴位,如关元、神阙、足三里等。
在选择穴位时,要注意避开血管、神经和其他重要组织,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然后,进行灸具的准备。
将艾条或艾炷插入灸具中,点燃艾条
或艾炷,待其燃烧出微烟后,用镊子夹取灸具,然后将灸具对准穴位,进行灸疗。
在进行灸疗时,要注意控制火候和距离,避免烫伤
患者的皮肤。
接下来,进行灸疗操作。
在进行灸疗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
情和体质来控制灸疗的时间和强度。
一般情况下,可以进行局部灸
疗或远灸疗,局部灸疗是指直接对患者的病灶部位进行灸疗,而远
灸疗则是选择远离病灶的穴位进行灸疗。
最后,进行灸后护理。
在灸疗结束后,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并进行相应的护理工作。
如清洁灸后部位,保持部位干燥,避免受凉等。
同时,要对灸具进行清洁和消毒,以备下次使用。
总之,灸法的操作流程虽然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中需要医师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和操作技巧。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内容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在进行灸疗时能够注意安全,遵循医嘱,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艾灸的40种灸法组图
1、督灸:督脉膀胱经加强隔姜灸法
2、脐灸面碗灸法
3、膏灸工形灸
4、隔姜灸铺灸法
5、苇管器灸法
6、大椎隔葱灸
7、隔药灸之隔附子饼灸
8、背部大铺灸治疗
9、外关隔姜灸
10、颊车穴隔姜灸
11、腹部蒸灸
12、腹部十字灸
13、腹部圆形灸
14、关元气海隔姜灸
15、督脉一字通阳灸
16、骑竹马灸
17、百会隔饼灸
18、葫芦灸
19、麦粒灸
20、随身灸
21、温灸器灸
22、铺灸片区灸
23、普通隔姜灸
24、温针灸
25、隔核桃眼睛灸
26、雷火灸
27、热敏灸
28、热敏灸双点灸
29、热敏灸三点灸
30、隔盐灸
31、隔蒜灸
32、长蛇灸
33、雀啄灸
34、回旋灸
35、循经往返灸
36、普通温和灸
37、苏氏掌灸
38、七星灸
39、疤痕灸
40、魔灸罐灸
41、腹部带脉塑形灸
近期精彩课程如下,点击蓝色字体查看详情
一、5月5日济南骨旋移·单指定点复位法临床应用研修班
二、5月10日济南腹针疗法与宗筋落脏理论的结合运用
三、达摩一百零八手法暨中医正骨及治疗脏腑病症临床应用研修班
四、5月15日北京毫刃针筋膜快速无痛松解疗法治疗颈肩腰腿痛
五、董氏奇穴特色针灸疗法
六、5月13日广州小儿推拿手法临床应用精华班
七、5月15日北京毫刃针筋膜快速无痛松解疗法治疗颈肩腰腿痛李吉尚骨旋移复位法速效治疗膝关节痛_腾讯视频
王军旗毫刃针治疗膝、踝关节疼痛及肩部疼痛_腾讯视频。
灸法技术的类别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直接灸:直接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包括化脓灸和非化脓灸。
间接灸:将艾柱和皮肤之间放置一些间隔物,如姜片、蒜片、盐等,以调整刺激程度和药效。
温针灸:在针刺的基础上,将艾柱插入针柄,点燃后利用热力刺激穴位。
艾条悬灸:将艾条悬于穴位上方一定距离,通过热力和艾烟的刺激作用达到治疗效果。
器具灸:使用专门设计的器具,如电热灸仪、红外线灸仪等,以实现自动化、可调控的灸法治疗。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灸法,如雷火神针、太乙神针、阳燧针等,但这些方法现在已经不常用。
在选择具体的灸法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以及治疗目的来选择最适合的方法。
灸法操作规范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以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法。
它能治疗针刺效果较差的某些病症,或结合针法应用,更能提高疗效,所以是针灸疗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故《医学入门》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一、灸法的作用1.温经散寒2.扶阳固脱3.消瘀散结4.防病保健二、灸用材料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
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等作用。
艾叶经过加工,制成细软的艾绒,更有它的优点:第一,便于搓捏成大小不同的艾炷,易于燃烧,气味芳香;第二,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窜透皮肤,直达深部。
又由于艾产于各地,价格低廉,所以几千年来一直为针灸临床所采用。
三、灸法的分类灸法的种类很多,常用灸法如下:1、艾灸:1)直接灸:无瘢痕灸,瘢痕灸2)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2、艾卷灸:1)悬灸:温和灸,雀琢灸,回旋灸2)实按灸:太乙神针,雷火神针3)温针灸4)温灸器灸3、其他灸法:1)灯火灸2)天灸:蒜泥灸,细辛灸,天南星灸等。
四、灸法的操作方法(一)艾炷灸艾炷灸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为艾炷。
临床上根据不同的灸法,使用大小不同的艾炷。
艾炷的制作一般用手捻。
将纯净的艾绒放在乎板上,用拇、食、中三指边捏边旋转,把艾绒捏紧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形艾炷,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如半截橄榄大。
每燃烧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
施灸时,即以艾炷的大小和壮数多少来掌握刺激量的轻重。
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又称明灸、着肤灸,即将艾炷直接置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
根据灸后对皮肤刺激的程度不同,又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两种。
一、概述1.灸法的概念灸法就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2.灸法的特点灸法虽为古代疗法,但疗效独特,古有"灸治百病"之说,现代研究已证明:灸法可以调整脏腑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功能。
因此现代灸法运用仍很广泛。
针、灸两法各有特点,不能互相替代。
例如:灸法的温热保健作用等针刺法难以达到;而放血及对深部组织病症的作用,又是灸法所不及。
二者之间具有共同性、互补性和特异性。
二、艾、艾绒、艾炷、艾条1.艾的作用艾为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自然生长于山野之中,我国各地均有生长,古时以蕲州产者为佳,特称蕲艾。
艾在春天抽茎生长,茎直立,高60~120cm,具有白色细软毛,上部有分枝。
茎中部的叶呈卵状三角形或椭圆形,有柄,羽状分裂,裂片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边缘具有不规则的锯齿,表面深绿色,有腺点和极细的白色软毛,背面布有灰白色绒毛;顶端叶全绿,椭圆形、披针形或绒形。
头状花序,无梗,有苞片,略有白色细软丝状毛,7~10月开花。
瘦果呈椭圆形,艾叶有芳香型气味。
在农历的4~5月间,当叶盛花未开时采收。
采收时将艾叶摘下或连枝割下,晒干或阴干后备用。
艾叶中纤维质较多,水分较少,同时还有许多可燃的有机物,故艾叶是理想的灸疗原料。
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纲目》载:"艾叶能灸百病",用艾叶做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等多方面的作用。
(见图)现代研究:蕲(祈)艾含挥发油约0.002%,主要成分为苦艾醇、苦艾酮。
此外尚含胆素钾盐以及维生素甲、乙、丙、丁等。
苦艾醇、苦艾酮有兴奋中枢作用。
苦艾中含有钾类、柔酸,氯化钾等,故有解热、止血、镇痛的作用。
2.艾绒的制备采集肥厚新鲜的艾叶,放置日光下曝晒干燥,然后放在石臼中,用木杵捣碎,筛去杂梗和泥砂,再晒再捣再筛,如此反复多次,就成为淡黄色洁净细软的艾绒。
灸法的工作总结灸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是通过燃烧中草药或者其他物质,将热量传导到人体特定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临床实践中,灸法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一些慢性病、慢性疼痛以及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上有着显著的疗效。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灸法的工作进行总结,以期对中医治疗有所帮助。
首先,灸法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热量传导到人体穴位,刺激穴位周围的神经末梢,进而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实际操作中,灸法可以通过艾条、艾灸盒等工具进行施灸,也可以通过灸灰、艾绒等物质进行灸治。
在灸法的工作过程中,需要根据病情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和灸法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其次,灸法的工作对象主要是一些慢性病、慢性疼痛以及一些慢性疾病患者。
比如,一些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等慢性疼痛患者,通过灸法可以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治疗的目的。
同时,一些慢性病患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通过灸法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提高免疫力,达到治疗的目的。
最后,灸法的工作总结需要结合临床实践进行分析。
在实际操作中,灸法需要结合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对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同时,需要注意灸法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此外,还需要注意灸法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避免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灸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灸法的工作总结,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健康效果。
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可以进一步完善灸法的理论和技术,为中医治疗贡献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