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数据处理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433.00 KB
- 文档页数:40
第八章排序:习题习题一、选择题1.在所有排序方法中,关键字比较的次数与记录的初始排列次序无关的是( )。
A.希尔排序B.冒泡排序C.插入排序D.选择排序2.设有1000个无序的记录,希望用最快的速度挑选出其中前10个最大的记录,最好选用( )排序法。
A.冒泡排序B.快速排序C.堆排序D.基数排序3.在待排序的记录序列基本有序的前提下,效率最高的排序方法是( )。
A.插入排序B.选择排序C.快速排序D.归并排序’4.不稳定的排序方法是指在排序中,关键字值相等的不同记录的前后相对位置( )。
A.保持不变B.保持相反C.不定D.无关5.内部排序是指在排序的整个过程中,全部数据都在计算机的( )中完成的排序。
A. 内存储器B.外存储器C.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D.寄存器6.用冒泡排序的方法对n个数据进行排序,第一趟共比较( )对记录。
A.1B.2C.n-lD.n7.直接插入排序的方法是从第( )个记录开始,插入前边适当位置的排序方法。
A.1B.2C.3D.n8.用堆排序的方法对n个数据进行排序,首先将n个记录分成( )组。
A.1B.2C.n-lD.n9.归并排序的方法对n个数据进行排序,首先将n个记录分成( )组,两两归并。
A.1B.2C.n-lD.n10.直接插入排序的方法要求被排序的数据( )存储。
A.必须是顺序B.必须是链表C.顺序或链表D.二叉树11.冒泡排序的方法要求被排序的数据( )存储。
A.必须是顺序B.必须是链表C.顺序或链表D.二叉树12.快速排序的方法要求被排序的数据( )存储。
A.必须是顺序B.必须是链表C.顺序或链表D.二叉树13.排序方法中,从未排序序列中依次取出记录与已排序序列(初始时为空)中的记录进行比较,将其放入已排序序列的正确位置上的方法,称为( )。
A.希尔排序B.冒泡排序C.插入排序D.选择排序14.每次把待排序的记录划分为左、右两个子序列,其中左序列中记录的关键字均小于等于基准记录的关键字,右序列中记录的关键字均大于基准记录的关键字,则此排序方法叫做( )。
数据库系统概论习题集第⼋章数据库并发控制第⼋章数据库并发控制 ⼀、选择题 1.为了防⽌⼀个⽤户的⼯作不适当地影响另⼀个⽤户,应该采取()。
A. 完整性控制B. 访问控制C. 安全性控制D. 并发控制 2. 解决并发操作带来的数据不⼀致问题普遍采⽤()技术。
A. 封锁B. 存取控制C. 恢复D. 协商 3.下列不属于并发操作带来的问题是()。
A. 丢失修改B. 不可重复读C. 死锁D. 脏读 4. DBMS普遍采⽤()⽅法来保证调度的正确性。
A. 索引B. 授权C. 封锁D. ⽇志 5.事务T在修改数据R之前必须先对其加X锁,直到事务结束才释放,这是()。
A. ⼀级封锁协议B. ⼆级封锁协议C. 三级封锁协议D. 零级封锁协议 6.如果事务T获得了数据项Q上的排他锁,则T对Q()。
A. 只能读不能写B. 只能写不能读C. 既可读⼜可写D. 不能读也不能写 7.设事务T1和T2,对数据库中地数据A进⾏操作,可能有如下⼏种情况,请问哪⼀种不会发⽣冲突操作()。
A. T1正在写A,T2要读A B. T1正在写A,T2也要写A C. T1正在读A,T2要写A D. T1正在读A,T2也要读A 8.如果有两个事务,同时对数据库中同⼀数据进⾏操作,不会引起冲突的操作是()。
A. ⼀个是DELETE,⼀个是SELECT B. ⼀个是SELECT,⼀个是DELETE C. 两个都是UPDATE D. 两个都是SELECT 9.在数据库系统中,死锁属于()。
A. 系统故障B. 事务故障C. 介质故障D. 程序故障 选择题答案: (1) D (2) A (3) C (4) C (5) A (6) C (7) D (8) D (9) B ⼆、简答题 1. 在数据库中为什么要并发控制? 答:数据库是共享资源,通常有许多个事务同时在运⾏。
当多个事务并发地存取数据库时就会产⽣同时读取和/或修改同⼀数据的情况。
若对并发操作不加控制就可能会存取和存储不正确的数据,破坏数据库的⼀致性。
第八章 RTK 原始数据处理第八章 RTK原始数据处理近几年来由于RTK技术的广泛应用,差分仪的生产厂家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而且其原始数据记录格式也各不相同。
不过无论哪种RTK差分仪,其在野外采集到的原始数据与我们所要求的成果数据格式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因此要经过数据编辑、格式转换以及QC等事后的处理工作,才能达到所规定的上交要求。
原始数据的事后处理工作(以后简称后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RTK原始数据的下载●RTK原始数据的打开●RTK原始数据编辑●RTK原始记录QC●RTK原始数据处理:包括坐标转换、高程拟合、成果分离、统计分析等。
其中统计分析是对野外能够记录下来的有关观测数据(如点记录的QC值、记录瞬时的DOP值、天线高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找出可能出错的不合理数据。
●RTK标准文本数据格式说明9.1 RTK原始数据的下载RTK原始数据的下载,通常是指RTK差分仪在野外将观测点的坐标及相关信息以一定的格式记录在存储设备上(如PC卡等),回到室内后通过厂家提供的传输软件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并以文本文件保存的过程。
保存的文本文件就是RTK仪器下载的格式文件。
为了在本系统中对各种不同RTK仪器所产生的RTK下载格式文件中的坐标及相关信息进行处理、分析,我们需要针对各种RTK仪器下载的格式文件,将其所包含的数据项转换成系统使用的统一的RTK原始记录格式。
9.2 RTK原始数据的打开在数据树窗口中右击某一项目下的打开一个下拉菜单, 从菜单中选择“打开原始记录文件”项或选择主菜单“RTK数据处理”下的“打开RTK数据文件”项,进入如图8-1所示的窗口。
注意:选择主菜单“RTK数据处理”下的“追加原始数据”项,可以把一段原始数据追加到当前窗口中,即相当于两段原始数据的合并。
图8-1我们看到,数据来源可以有三种途径:9.2.1 仪器下载文本文件(1)选择仪器类型(左击相应的仪器类型即可)。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VF全套二级VF学习讲义 (1)第一章前言――从零开始 (2)第一章数据库基础知识 (3)第2章V ISUAL F OX P RO 程序设计基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3章V ISUAL F OX P RO 数据库及其操作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4章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5章查询与视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6章表单设计与应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7章菜单设计与应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8章报表的设计和应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概述1. CAD、CAPP、CAM 技术各具有哪些功能?为什么要进行CAD/CAM 技术的集成?2. 分析应用CAD/CAM 系统进行产品开发设计的作业过程及其特征。
3. 简述CAD/CAM 系统硬件的组成,并分析各自在系统中的作用。
4. 简述CAD/CAM 系统软件的组成,并分析各自在系统中的作用。
5. 概述CAD/CAM 技术的发展过程及其应用领域。
6. 分析CAD/CAM 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二章CAD/CAM 支撑技术1. 阐述数据结构的概念。
何谓数据的逻辑结构?何谓存储结构?2. 阐述栈与队列数据结构的概念及其特点。
3. 简述数据的文件管理与数据库管理的区别。
4. 何谓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数据库?为什么当前所使用的数据库系统大多为关系型数据库?5. 什么是工程数据库?与一般商用数据库比较,工程数据库有哪些特点?6. 什么是产品数据管理(PDM)?它有哪些功能作用?并说明PDM 的实施对CAD/CAM 系统集成的意义和作用。
7. 简述计算机局域网的组成和常用的拓扑结构。
8. 阐述常用的网络CAD/CAM 系统结构模式和作业原理。
9. 描述可视化技术的含义及其基本流程。
10. 常用的知识表示方法有哪些?分别阐述产生式表示法和框架表示法是如何进行知识表示的。
11. 什么是正向推理?什么是反向推理?各自有何特点?12. 专家系统的基本组成有哪几部分?各部分的功能作用如何?简要描述专家系统的工作原理。
第三章数据处理技术1. 在CAD/CAM 作业中如何对数表和线图进行计算机处理?2. 分析函数插值与函数拟合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第四章图形处理技术1. 何为窗口?何为视区?如何将窗口内的图形在视区内显示?2. 闸述Cohen-Sutherland 直线段的剪裁方法与处理步骤。
3. 描述多边形剪裁的基本思想。
4. 有一任意平面直线段,试求将之变换到与X 轴重合的复合变换矩阵。
5. 分析计算机辅助绘图的各种方式特点以及应用场合。
高中信息技术多媒体及其应用教案第一章:多媒体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多媒体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让学生理解多媒体的关键特性。
让学生了解多媒体的应用领域。
1.2 教学内容多媒体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多媒体的关键特性:多样性、集成性、交互性、实时性。
多媒体的应用领域:教育、娱乐、商业、医疗等。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多媒体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多媒体的关键特性。
学生分组讨论多媒体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1.4 作业与评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回答多媒体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学生提交小组讨论的总结报告。
第二章:多媒体技术基础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组成。
让学生掌握多媒体数据的基本格式。
让学生了解多媒体处理技术。
2.2 教学内容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组成:硬件、软件、数据。
多媒体数据的基本格式:文本、图像、音频、视频。
多媒体处理技术:图像处理、音频处理、视频处理。
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组成。
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多媒体数据的基本格式。
学生动手实践多媒体处理技术。
2.4 作业与评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回答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组成。
学生提交实践作品的评价。
第三章:多媒体应用软件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多媒体应用软件的类型。
让学生掌握多媒体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让学生了解多媒体应用软件的开发过程。
3.2 教学内容多媒体应用软件的类型:演示软件、创作软件、游戏软件。
多媒体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基本操作、功能特性。
多媒体应用软件的开发过程:需求分析、设计、编程、测试。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多媒体应用软件的类型。
学生通过实例掌握多媒体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多媒体应用软件的开发过程。
3.4 作业与评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回答多媒体应用软件的类型。
学生提交小组讨论的总结报告。
第四章:多媒体作品设计与制作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多媒体作品的设计原则。
让学生掌握多媒体作品的制作流程。
让学生掌握多媒体作品的发布与传播。
第 19 次课 2 学时注:本页为每次课教案首页第八章数据采集及语音处理技术第一节数据采集统的设计方法一、基本教学内容:1、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方法(1). 数据采集系统的基本构成数据采集系统的基本构成如图8-1-1所示。
主要包括多路模拟开关、信号调理器和图8-1-1 数据采集系统的基本构成A/D转换器这三大部分。
信号调理器一般是通过可编程增益放大器(PGA)、自动补偿或校准电路对模拟信号进行调理,使之能满足A/D转换器对输入电压的要求。
新型A/D 转换器一般都包含采样/保持器(部分A/D转换器中无采样/保持器)、量化器和编码器。
图8-1-1中A点为模拟信号,B点为幅度连续但在时间上离散的信号(亦称离散时间信号或序列),C点为幅度和时间均被离散化的信号,经过编码器即可输出数字信号。
多路模拟开关亦称多路转换器(Multiplexer,MUX),其作用是按规定顺序依次从多路模拟输入信号中选择其中一路送至A/D转换器进行模/数转换。
A/D转换器件的主要作用是实现量化和编码。
量化就是模拟信号先经过在时间轴上抽样后获得取样电平值,再用一个预定精度的数值来近似表示的过程。
(2). A/D转换的主要类型目前,A/D转换器集成电路的开发应用技术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国内外许多半导体公司相继推出一批各具特色的A/D转换芯片。
其设计目标是通过单片IC将模拟输入信号转换成脉冲形式的数字输出信号。
从电路结构上看,目前实现A/D转换的主要类型有闪烁式、积分式、逐次逼近式、∑-△式和流水线式。
2.A/D转换器的选择方法及接口示例A/D转换器的生产厂家一般都提供产品数据手册,包含主要性能指标(静态特性、动态特性、接口特性等)、基本原理及典型用法,这是选择A/D转换器的原始依据。
为正确使用厂家提供的原始资料,充分发掘器件的潜力,在选择适合特定应用场合的A/D 转换器、确保A/D转换精度时,需要注意下述问题。
(1). A/D转换器位数的选择A/D转换器位数的确定,首先应考虑整个测试系统需要测量的范围和精度。
第八章计算机发展新技术题库其中1表示选择题的题干下的第一行为答案(多选类推),也表示判断题答案为正确。
其中2表示选择题的题干下的第二行为答案(多选类推),也表示判断题答案为错误。
一、判断题1人工智能AI又称机器智能Mio 12图灵发表“计算机器与智能“,文中提出的“模仿游戏”后来被称为“图灵测试”。
13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14物联网处理问题要经过三个过程: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计算。
15智能是知识与智力的总和,其中知识是一切智能行为的基础,而智力是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求解问题的能力。
16机器感知就是使机器(计算机)具有类似于人的感知能力,其中以机器视觉与机器听觉为主。
17比特币的底层技术是区块链。
() 18区块链技术是指一种全民参与记账的方式。
() 19区块链就是把加密数据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叠加生成的临时、不可逆向修改的记录。
() 210区块链解决方案相较于传统系统的安全性有了较大提高,可确保万无一失。
()211区块链的数据对所有人公开,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公开的接口查询区块链数据和开发相关应用,整个系统信息高度透明。
() 112云计算不用考虑信息安全问题。
() 213大数据并不在于大,而在于应用,利用好大数据是赢得竞争的关键。
()114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预测某些事件。
() 115区块链与大数据无关。
() 216区块链是高度发达的技术,不存在任何问题和隐患。
() 217区块链被认为是下一代云计算的雏形,有望实现从目前的信息互联网向价值互联网的转变。
() 118云计算真正实现了按需计算,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对软硬件资源的利用效率。
19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
() 120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
()121云是一些不能自我维护和管理的虚拟计算资源,通常为一些大型服务器集群, 包括计算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宽带资源等等。
公安信息化技术基础•内容简介:•《公安信息化技术基础》分为十章,分别是:第一章公安信息化技术基础概述;第二章公安信息的采集、录入技术;第三章计算机与涉警移动终端系统的使用;第四章多媒体技术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第五章网络技术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第六章文书制作与排版技术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第七章数据处理技术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第八章案情分析和汇报演示文稿制作;第九章信息安全工具在公安工作中的使用;第十章IT前沿技术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
书中所讨论的素材和相关技术几乎都来自实际案例,并通过了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实践验证。
•目录:•第一章公安信息化技术基础概述•第一节公安信息化概述•第二节金盾工程•第三节公安信息化网络体系•第四节公安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基本知识••第二章公安信息的采集、录入技术•第一节公安信息的采集与录入•第二节文字录入——搜狗拼音输入法•第三节图片的录入——截图工具与画图•第四节图片转换为数字图像——扫描仪(一体机)•第五节图片中文字的提取——汉王OCR文字识别软件••第三章计算机与涉警移动终端系统的使用•第一节计算机系统与常用设备•第二节常用警用移动终端•第三节 Windows 7操作系统的使用与维护•第四章多媒体技术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第一节多媒体技术概述•第二节视频处理技术•第三节音频处理技术•第四节图像处理技术••第五章网络技术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第一节概述•第二节 Internet Explorer.9浏览器的使用•第三节电子邮件•第四节论坛( BBS)搜索引擎•第五节 FTP文件传输••第六章文书制作与排版技术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文书录入与字符、段落的格式化排版设置•第三节表格的格式化排版设置•第四节图文混排排版设置•第五节文书的高级排版设置•第六节文书的其他设置•第七节文书制作与排版综合处理••第七章数据处理技术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数据的录入与格式化设置•第三节数据处理的基本技术•第四节数据处理的其他常用技术•第五节数据库及SQL语言应用•第六节案(事)件数据实战综合处理•第八章案情分析和汇报演示文稿制作•第一节 PowerPoint 2010基础•第二节制作案情分析和汇报演示文稿•第三节案情分析和汇报演示文稿动画设置与放映•第四节“5·15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案件侦破报告演示汇报综合设计••第九章信息安全工具在公安工作中的使用•第一节电子数据的压缩与解压缩•第二节电子数据的加密与解密•第三节电子数据的删除与恢复•第四节电子数据存档•第五节计算机病毒与杀毒•第六节文件完整性校验••第十章 IT前沿技术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第一节云计算技术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第二节大数据技术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第三节物联网技术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第四节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第八章数据的代表教学分析与建议一、教材分析生活中,人们离不开数据,我们不仅需要收集数据,还要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进而作出判断。
学生通过七年级的学习,对收集数据,从数据中获取信息以及数据的处理已有初步的认识和经验,而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学会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数据的代表来刻画生活中数据问题,从而提高对信息加工、数据处理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2、初步经历调查、统计、研讨等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3、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的概念;能利用科学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4、知道数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并能用加权平均数解释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现象;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差别,初步体会它们在不同情景中的应用。
三、本章教材的设计理念1、“平均水平”是最为常用的一个评判数据的指标,本章通过实际背景,引入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以让学生获取一定的评判能力。
2、在现有的认知结构中,学生多是单一地用算术平均数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为此,本章先从一个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背景导入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并让学生了解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引起学生对“平均水平”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入中位数、众数的概念,让学生多角度在认识平均;最后,通过学生的探索,让其获得利用计算器处理数据的基本技能。
3、充分注意了数据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知识间的前后联系。
教材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例、习题,以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方式呈现数据。
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巩固了学生对各种图表信息的识别与获取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对学生生活中见到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评判的主动意识。
4、对数据的收集,本章未作为教学重点,这是考虑到一是数据收集在七年级时已进行过,二是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三只考虑到以后教材中还会专门学习。
智能家居系统设计中的技术难点研究第一章: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家居系统在现代家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智能家居系统是一种以人为中心、通过互联网、通信网络、智能终端和传感器等技术手段将传统家居生活和现代信息科技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多功能智能体系。
智能家居系统的设计面临着许多技术难点,例如传感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等,本文将分析智能家居系统设计中的技术难点。
第二章:传感器技术智能家居系统需要感知环境信息,并根据感知到的信息智能地控制家居设备和环境,因此,传感器技术是智能家居系统设计中不可忽视的要素。
目前,智能家居系统常用的传感器有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人体红外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等。
传感器技术需要考虑如何准确地感知和处理环境信息,并能够与智能家居系统中的其他模块协同工作,完成智能化控制任务。
第三章:网络通信技术智能家居系统需要具备联网功能,通过互联网和通信网络实现智能设备之间的远程数据传输和远程控制。
网络通信技术是实现智能家居系统运行的基础和前提。
目前,智能家居系统常用的网络通信技术有Wi-Fi、蓝牙、ZigBee、Z-Wave等。
网络通信技术需要考虑如何确保安全、可靠的数据传输;如何处理复杂的通信协议和通信格式;如何设计高效的网络拓扑结构等问题。
第四章:数据处理技术智能家居系统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包括环境数据、用户数据、设备数据等。
数据处理技术是实现智能化控制和数据分析的重要技术手段。
数据处理技术需要考虑如何实现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等功能;如何设计高效的数据模型和数据结构;如何保证数据安全和数据隐私等问题。
第五章:人机交互技术智能家居系统需要实现人机交互功能,在智能设备和用户之间实现自然、愉悦、高效的交互体验。
人机交互技术是智能家居系统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机交互技术需要考虑如何设计直观、简洁、易用的用户界面;如何实现语音识别、手势识别等高级交互方式;如何设计个性化的用户体验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