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土配方施肥图件制作及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立
- 格式:doc
- 大小:99.50 KB
- 文档页数:13
测土配方施肥信息化建设探讨当前农业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测土配方施肥作为农业生产管理的关键环节,其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测土配方施肥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以期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1.信息化建设初步实施国家相关部门已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农业生产者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并对测土配方施肥信息化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各级政府也纷纷推动测土配方施肥信息化建设,鼓励农业生产者使用智能化设备进行土壤检测和配方施肥。
2.技术设备逐步完善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化设备在测土配方施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土壤检测仪器、智能施肥机械等设备的逐步完善,大大提高了测土配方施肥的准确性和效率。
农业生产者可以通过这些设备轻松地对土壤进行检测,并进行科学的施肥配方。
3.部分区域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在一些农业发达地区,测土配方施肥信息化建设已初见成效。
农业生产者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土壤进行全面测评,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量进行合理施肥,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并且减少了对化肥的使用量,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二、存在的问题1.技术应用难度大尽管智能化设备得到了广泛应用,但许多农业生产者对这些设备的操作和维护却存在一定困难。
一些老年农民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无法正确使用这些设备,导致信息化建设效果打折扣。
2.信息共享不畅由于农业生产者的地理位置分散和信息共享渠道不畅,导致土壤检测结果和施肥配方信息无法及时有效地传达给农民,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
3.政策扶持不足尽管国家出台了许多支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但部分地区政府对于测土配方施肥信息化建设的扶持力度不够,导致一些农业生产者缺乏积极性,信息化建设成效不明显。
三、解决措施1.加强技术培训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业生产者的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其对智能化设备的操作和维护能力。
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建立一、目的与任务要求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效组织、管理、应用有关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快速掌握耕地资源状况,为进行耕地地力评价和土壤适宜性评价,建立科学施肥指标体系,优化配置土肥水资源,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土壤改良利用建议与措施,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第一年项目县任务要求:对野外调查、实验室测试分析和田间试验示范的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建立规范的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收集整理相关图件资料,完成基础图件矢量化工作。
第二年项目县任务要求: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制图软件,建立规范的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和县域耕地资源的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做好资料收集和图件数字化等县域耕地地力评价的前期准备工作。
建立县域施肥指标体系,开发县域施肥决策专家系统。
第三年项目县任务要求:制作项目区耕地土壤养分图和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分区图;对县域耕地地力进行评价。
开展县域耕地地力评价,构建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同时,不断验证并更新施肥指标体系,验证优化肥料配方。
二、数据库建立流程三、数据库的验收要求1、建立了县级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数据库能够正常运转并对数据进行有效管理,有人员可操作使用2、数据库数据完整不缺项3、建立可正常运转的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其内容必须包括第二次土壤普查、耕地地力调查、历年土壤肥料田间试验和土壤测试数据等),有人员可操作使用4、有打印的纸质系列图件5、按规范要求完成地力评价四、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的前期准备1、人员准备。
要安排1~2名土肥相关专业,有一定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的同志专门从事这项工作2、技术准备。
除了参加省里统一组织的技术培训之外,还要自觉学习土壤肥料业务、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掌握数据库与系统建设基本技能3、设备准备。
每个项目县要添置1~2台能够满足数据库和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需要的电脑,以及移动硬盘、数码相机、扫描仪和相关应用软件等4、资料准备。
测土配方施肥触摸屏查询系统数据制作及使用方法先到“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版块下载县级系统最新升级包一、工作任务制作触摸屏查询数据就是制作一个触摸屏查询系统用的工作空间,工作空间中包括矢量数据、栅格数据、图集文件、工作空间信息数据库、外部数据库以及各种作物配方的施肥推荐表。
二、工作空间介绍工作空间定义–工作空间是一个以“.tws”结尾的文件夹。
–包含VertorFile、RasterFile和MapFile三个文件夹,以及chncmadb.mdb和WorkSpaceInfo.mdb这两个数据库。
– VertorFile文件夹用于存放矢量图层。
矢量图层是Shape格式的文件,一个矢量图层是由4-6个不等的同名文件组成,文件不能缺少。
–RasterFile文件夹用于存放栅格图层。
栅格图层包括BMP、JPG、GIF以及TIFF等常见的影像文件,栅格图层在触摸屏上应用最常见用途就是卫星图片。
栅格文件往往和一个同名的配准文件一起使用。
(例如:栅格文件为A.JPG,配准文件为A.JPGW;B.BMP 与B.BMPW)– MapFile文件夹用于存放图集。
一个完整的图集文件夹必须包含一个图集文件以及若干个施肥推荐表。
图集文集的名称必须和图集文件夹的名称相同,图集文件和《县级系统》中的图集文件是一致的;施肥推荐表是一张独立的dBase格式的数据表。
– chncmadb.mdb文件是外部数据库,WorkSpaceInfo.mdb是工作空间的信息库,保存了工作空间所有的信息。
这两个文件和《县级系统》中的同名文件是一致的,都是Access 格式的文件。
工作空间的结构图三、工作空间制作流程下面以江苏省邗江区汊河镇数据为例制作一套触摸屏的工作空间。
准备数据先准备一套江苏省邗江区汊河镇的《县级系统》工作空间,名称为“江苏邗江汊河镇.cws”。
制作图集制作一套完善的图集对于用户而言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制作图集我们要讲究简洁、地理特征强。
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示范县(场)创建工作方案第一篇: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示范县(场)创建工作方案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示范县(场)创建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务院领导指示精神,加快科学施肥技术推广,着力解决不合理施肥问题,切实提高肥料利用率,我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动的同时,重点创建100个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示范县(场)(以下简称“示范县”),探索机制,建立模式,树立典型,引导和促进测土配方施肥深入持续开展。
一、总体要求与主要目标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以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为依托,以解决技术指导服务到位难、配方肥产供施脱节和施肥方式落后等问题为突破口,坚持“部省共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突出重点、创新发展”的原则,强化组织领导,统筹多方力量,建立健全科学施肥推广体系和配方肥推广应用网络,着力构建整村、整乡、整县推进的技术模式和工作机制,为全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示范样板。
在创建过程中,示范县要摸清主要作物施肥现状,分析肥料施用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确定本区域内化肥施用控制总量和分作物、分区域的合理施肥水平,用三年时间实现以下目标:(一)技术支撑有力。
土肥技术推广队伍健全,化验分析设施和质量保证体系完备,主要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全部建立,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管理系统和专家咨询系统建成,能为本县域内深入持久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配肥供肥有保障。
建立健全肥料配方制定和发布机制,具有两家以上按“大配方”生产的大中型定点企业,建成供应网点遍布县域乡村的配方肥供应服务体系,具备产供施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
(三)技术推广全普及。
加大取土测土密度,覆盖所有农地土壤类型,技术指导、示范展示覆盖所有行政村,科技示范户、种植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普遍得到个性化指导,技术推广应用到主要农作物,粮棉油糖高产创建示范片、果菜茶标准园创建示范园全部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在全县域内基本实现分区域、分作物、分品种按方施肥。
数字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扬州市土壤肥料站自2005年以来以支农、惠农、强农为目标的连续四个中央一号文件,都一直在强调和倡导测土配方施肥这项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推广普及,这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如一、大力支持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新技术的信念,同时也说明了测土配方施肥已经不是一项单纯、独立的技术工作,而是耕地保护、质量提升确保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
为贯彻中央这一政策,农业部自2005年起在全国组织启动了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我市五个县(市、区)及郊区全部成为项目实施单位。
为将这项惠农工作落到实处,扬州市土壤肥料站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研究探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新技术,并在全市全面实施了基于“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数字化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经过近四年的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6-2008年全市累计推广数字化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866万亩次;以稻麦单产计,2006年全市平均增产2.9%,2007年增产2.9%,2008年增产5.2%;氮肥利用率提高4.2个百分点;平均每亩次节本增效2006年24.8元、2007年33.2元、2008年36.7元。
本市数字化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得到了农业部领导的高度认可,被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称为“扬州模式”。
一、测土配方施肥概述1、什么是测土配方施肥测土配方施肥就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土壤供肥性能、作物需肥规律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的适宜比例、用量,以及相应的施用技术(包括施用时间和施用方法),以满足作物均衡吸收各种营养,达到氮磷钾三要素平衡、有机养分与无机养分平衡、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平衡,维持土壤肥力水平,减少养分流失和对环境的污染,达到高产、优质和高效的目的。
2、什么是数字化测土配方施肥应用现代计算机、网络及3S等技术对土壤、作物、肥料等信息进行精确采集、统一管理、科学分析,根据施肥模型结合专家经验为每一个地块、每一种作物推荐最佳施肥方案,应用现代通讯技术将施肥方案送到农民手中,实现精确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信息化建设探讨一、信息化技术在测土配方施肥中的应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测土配方施肥信息管理及农户智能助手两个方面。
测土配方施肥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采集、分析、处理和发布四个环节,其基本流程如下:(1)采集。
通过ICT技术获取土壤质量信息,包括土壤养分含量、PH值、有机质含量等关键指标。
(2)分析和处理。
根据采集到的数据,结合生产需求,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制定科学合理的肥料配方,以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
(3)发布。
将配方结果智能化地发布到客户端或农户自带设备上,以便指导肥料的准备和施用。
2. 农户智能助手农户智能助手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工具软件,可以让农户及时获得测土配方施肥的具体方案,也能监控作物生长情况,及时修正方案,保证作物生长质量。
其主要功能有:(1)方案查询。
农户可以通过软件查询标题、分类、关键字以及自己的需求,获得科学合理的测土配方施肥方案。
(2)监控和反馈。
农户可以通过软件实时监测作物生长情况,反馈作物生长情况与预期之间的偏差,以便及时进行调整。
(3)法制手册。
对于肥料施用、危险品操作等重点问题,还可以提供操作手册,并提醒农户注意安全问题。
1. 准确性。
利用ICC技术采集土壤养分数据,通过软件处理分析,制定合理的肥料配方,使得肥料施用更加精确,减少浪费,提高养分利用效率。
2. 科学性。
利用多年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可以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从而使得作物养分的供应更加充足,作物生长更加健康。
3. 精细化。
通过农户智能助手的现代化服务,可以实现精细化施肥,节省成本,减少资源浪费,保护土地生态环境。
4. 信息化。
通过将测土配方施肥的结果智能化地发布到客户端或网站上,可以让农户随时随地地查询肥料配方方案,并及时修正方案,提高作物品质,增加经济效益。
三、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问题及对策信息化建设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包括配套设备投入、技术培训和运营维护等三个方面。
1. 配套设备投入。
需要建立起相关的测土配方施肥仪器设备,建设相应的信息平台,同时还要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管理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8.06.12•【文号】农办农[2008]94号•【施行日期】2008.06.1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农业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管理工作的通知(农办农[2008]9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林、农垦)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近几年,各地在组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过程中,通过野外调查、土壤分析、田间试验获得了大量数据,这些数据是制定肥料配方和开展耕地地力评价的重要依据。
为了确保数据采集、输入、分析、汇总和应用统一规范,我部编制印发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字典》,开发了测土配方施肥数据汇总系统软件。
从各地执行情况看,还存在着对数据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数据采集输入技术操作不规范,数据字典不健全等问题。
为进一步规范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加快汇总软件推广应用,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对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管理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测土配方施肥数据采集、输入、分析、汇总和应用工作。
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指导单位和承担单位负总责,主要技术负责人要亲自抓,并明确一名数据管理员,专门负责数据管理工作。
省级数据管理员必须熟悉数据采集、审核、录入和处理的技术要领,掌握数据汇总软件应用知识与操作方法,具体指导项目县开展相关工作。
省级土壤肥料推广部门要尽快组织专家,按照国家土壤分类标准,对省、县土壤分类进行系统梳理,形成国家、省、县三级相衔接的土壤分类对照表,为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建设奠定基础。
项目县要依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土壤分类对照表做好数据的采集、审核与录入工作。
二、加强技术培训,强化指导服务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要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数据数据采集、输入、分析、汇总和应用技术培训与指导服务,收集整理各地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的办法和建议。
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V 4 . 4 ) 用户手册前言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是我国基本国情之一;耕地质量退化以及农田环境污染是我国又一基本国情。
合理利用现有的耕地资源,保护耕地的生产能力、治理退化或被污染的土壤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加入WTO 以后,我国农业面临更大的挑战。
如何调整农业结构,以满足国内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并应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如何保证农产品的产地环境要求,生产优质、安全的产品?如何合理施肥,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这些问题的解答都依赖于对耕地资源的充分了解。
科学地管理耕地资源,为农业决策者、农民提供决策支持,已成为农业生产的重大研究课题,也是当前农业科研的热点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土壤普查,特别是第二次土壤普查对我国耕地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作物生长的障碍因素等方面作了全面、详细的调查,积累了大量宝贵的资料。
近20 年来,各地农业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又积累了许多耕地的基础资料。
由于受技术水平的限制以及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这些资料大多以传统的文本文件形式保存在各地的档案柜中,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另一方面,许多地方由于机构调整、人员工作变动,这些宝贵的资料正面临散失或遗失的状态。
为充分掌握我国耕地质量的现状,合理利用并保护好现有的耕地资源,我们以组件式GIS 技术为基础开发了“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软件。
该软件以一个县行政区域内的耕地资源为管理对象,应用GIS 技术对耕地、土壤、农田水利、农业经济等方面的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在此基础上应用模糊分析、层次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进行耕地质量、耕地适宜性、土壤环境质量、土壤养分丰缺状况评价等系列评价,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支持。
用户应用该软件将当地的有关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多媒体数据输入计算机,并修改模型的相关参数,即可建立所在县的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服务。
测土配方施肥图件制作及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一、图件的制作1、图件制作的主要内容矢量化的图件: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采样点点位、耕地土壤养分图、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分区图、县域耕地地力评价图打印的纸质图件:采样点点位图、耕地土壤养分图、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分区图、县域耕地地力评价图等2、图件制作流程根据测土配方施肥规范(修订稿)的要求,成果图件包括采样点点位图、耕地土壤养分图、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分区图、地力评价图等。
3、基础图件制作基础图件制作包括土壤图、现状图、采样点点位图、耕地资源管理单元图的制作,其制作流程如下:⑴、土壤图的制作我省的土壤图均为省站统一提供的用arcgis做的e00格式的矢量图,各项目县拿到土壤图后,第一步要进行图件的转化工作,将矢量图转化为mapgis的文件,并进行投影变换,确保矢量图符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规程的参数要求;第二步是将其与最新的行政区划图叠加,以确定其边界;第三步是进行土壤图的图斑及属性处理;最后在拓扑检查无误后将其转换为arcgis的shape格式文件,导入县域耕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在土壤图制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的处理:✧复区问题✧图斑中没有土种代码✧纸质底图没有图例✧土壤图的图例没有包括所有的土壤图的图斑属性✧土种名称的变化✧土壤图为土属上图✧矢量化图中图斑的土种代码与纸质底图中图斑的土种代码不同⑵、采样点点位图以第二次土壤普查剖面表和土壤图与土地利用现状图叠加后形成的工作底图为基础编制采样计划和点位图。
为了便于采样点点位图的绘制,在采样点用GPS定位后,需用记事本建立文本文件。
然后利用mapgis软件的用户文件投影变换功能把该文件转换为点文件,确定坐标无误后转换为shape格式导入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在建立采样点文件时,需注意以下问题:✧用记事本建立,用Excel软件建立的要转换为文本文件或WB文件✧分、秒大于或等于60时须进位,如112°44′60″须写为1124500✧经纬度坐标必须用度分秒表示✧当分、秒只有1位数时前面要加0,如280308⑶、现状图的处理土地利用现状图由各县自行准备矢量图(1:5万比例尺最好,其次1:1万比例尺图),由于拿到的现状图来源不同,其格式各异,因此首先也必须进行图件转换,将其转换为mapgis格式的文件,并按规程的要求进行投影变换;当拓扑检查无误后,合并小多边形,将采样点点位图与现状图叠加,由于采样点可能不落在耕地图斑上或者采样点的属性与所在图斑的属性矛盾,必须以采样点属性为准,修改采样点所在图斑属性。
最后将其转换为shape格式文件,导入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⑷、耕地资源管理单元图由于非耕地的地类,不列入本项目的调查和取样的范围,因此首先提取现状图中的耕地(包括水田、旱地、园地)图斑,与土壤图叠加,以形成耕地资源管理单元图的底图。
拓扑检查无误后,合并小多边形,将采样点点位图中的数值型字段属性通过空间插值的方式给底图赋值,转换为shape格式导入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图件叠加过程中可能出现以下问题:✧现状图中为耕地,土壤图中为自然土壤、水系、居民地、湿地等✧现状图中为水田,土壤图中为旱土;或者现状图中为旱土,土壤图中为水田✧无论是行政图与土壤图的叠加还是现状图与土壤图的叠加,都用的是空间分析的区对区判别分析,一定要分清是用哪张图判别,也就是说要分清哪张图是叠加文件14、面积平差⑴、矢量图面积的计算在mapgis中面积的计算与比例尺密切相关,对于1:1万的图,图上1mm代表实际面积10m,那么当图上面积为1mm2时,相当于实际面积100m2。
按规程要求,我们的成图都是1:5万的,最小上图面积为0.04cm2: 0.04cm2×100=4mm2。
由于图上1mm代表实际面积50m,4×50×50=10000m2=15亩因此,图上面积小于10000的图斑都必须合并入附近的大图斑,面积小于15亩的土种也应该与其它土种合并。
⑵、面积平差一般而言,图上面积与项目要求使用的统计面积有较大差别,为了使图上面积符合统计面积,需要进行面积平差。
面积平差基本步骤:✧收集整理统计数据✧计算图上各乡镇耕地面积✧计算平差系数:平差系数=乡镇统计面积÷图上乡镇耕地面积✧计算耕地资源管理单元图上各图斑的平差面积:平差面积=图斑面积×图斑所在乡镇平差系数5、空间数据库的验收要求⑴、图件制作要求Ⅰ、要求图内各要素采集必须覆盖整个辖区,无错漏现象,土类现状、交通、水系、行政等图层分层保存,各要素的采集与扫描数据相吻合,采集的要素整体或部分偏移扫描数据的距离不超过0.3mm;Ⅱ、最小上图面积0.04cm2;Ⅲ、各图层具有严格的拓扑关系,无悬挂线(弧)段,无重叠坐标;Ⅳ、采样点采用度分秒记录,GPS定位误差10米以内。
⑵、成果图件要求Ⅰ、各图层挂入属性正确;各要素的颜色、线型等规范、合理Ⅱ、参数要求:比例尺: 1:50000~100000;投影方式:高斯-克吕格投影,6度分带;大地基准坐标系:1954年北京坐标系;椭球参数:克拉索夫斯基;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高程系;数据交换格式:GB/T17798-1999《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Ⅲ、各成果图要求有图名、图例、比例尺、方里网、制图单位、制图时间等要素二、县域耕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1、耕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基本操作该系统以一个县辖区内的耕地资源为管理对象,通过对耕地资源各种信息的采集、管理、分析和评价,为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决策行为提供技术支持。
系统第一次登录的用户名为superuser,密码为china001。
⑴、工作空间:工作空间是一个以.cws为后缀的特殊的文件夹。
耕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3.0的工作空间是以县为单位建立,一般情况下一个县一个工作空间。
耕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3.0运行时所需的GIS数据、外部数据表、评价模型等都来自工作空间。
分析和评价的结果也存于工作空间。
当软件第一次运行时,须先在图集中运行工作空间维护,建立一个本地的工作空间。
可将其设置为当前工作空间,以便今后的使用。
⑵、空间数据维护包括所有的矢量图层和栅格图层。
须注意的是,空间数据必须有正确的投影,同一个工作空间内的所有空间数据必须是同一个投影,这个投影也就是工作空间投影。
与工作空间投影不一致的图层将不能导入到该工作空间中。
湖南省大部分地区坐标系统为Beijing_1954_GK_Zone_19N[21479]⑶、外部数据维护包括所有属性数据库的维护。
⑷、关联外部数据表关联外部数据表可以将当前图层与外部数据库中的数据表关联,也可与系统外的数据表(DBF表或MDB表)进行关联。
关联成功后,可以在图层上进行查询信息,评价等操作。
2、模型、参数编辑包括层次分析模型、隶属函数模型、施肥参数编辑(包括土壤养分丰缺标准、化肥施用标准、作物品种特征、化肥品种特征<含配方库>、基础地力产量比例、肥料运筹方案等六类参数)的编辑。
⑴、层次分析模型的建立层次分析模型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构成。
目标层只有一个;准则层个数在2~5个之间,用户可自由增、减和命名;每个准则层中的指标层数目在2~9个之间,用户在当前图层的属性数据表中选取。
⑵、隶属函数模型的建立隶属函数模型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单项指标的“评语”。
通过隶属函数将不同量纲的数据转换成无量刚的、界于0-1之间的标准数据,即隶属度。
该值的大小反映了该指标对于目标贡献的大小。
项目所涉及的函数主要为概念型函数、峰型函数、戒上型函数等,概念型函数可以直接赋值,峰型函数和戒上型函数表达式均为:0 x≤x1y= 1/[1+a(x-c)2] x1<x<c1 x≥c(a、c均为常数)此两种函数都需确定常数值。
以上函数常数的确定一般采用统计分析软件确定,常用的统计分析有SAS、SPSS等,在这些软件中进行回归分析即可确定常数值。
常用峰型函数和戒上型函数a、c值参考如下:⑶、土壤养分丰缺标准进行各种作物、不同元素的临界值参数设置。
⑷、化肥施用标准编辑作物品种库所有的作物肥料施用标准参数,数据单位为kg/667m2。
⑸、作物品种特征此处列出了作物品种库所有作物类型的名称,并可添加作物及品种。
⑹、化肥品种特征此处列出了化肥品种库所有肥料类型及其参数,并可以添加新肥料品种,编辑肥料参数。
⑺、土壤基础地力产量本功能用于编辑各种作物在不同土壤类型上的基础地力产量比例参数,空白或0则表示该作物不适宜在该土壤类型上种植。
⑻、肥料运筹方案用肥料运筹方案模型来描述某一种作物全生育期施肥次数,每次施肥的品种(指标准肥)、施肥的比例、施肥时期、施肥方法等。
系统将根据这个模型来推荐施肥方案。
3、系统应用✧耕地生产潜力评价(分等定级)✧耕地适宜性评价✧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土壤养分状况评价✧专题图的制作✧测土配方施肥⑴、耕地生产潜力评价(耕地地力评价、耕地分等定级)耕地生产潜力评价是根据用户提供的相应层次分析模型和隶属函数模型,对每一个耕地资源管理单元的农业生产潜力(指粮食生产潜力)进行评价,再根据聚类分析的原理对评价结果进行分级,从而产生耕地地力等级,并将地力等级以不同的颜色在耕地资源管理单元图上表达。
⑵、耕地适宜性评价耕地适宜性评价的原理与方法与耕地生产潜力评价相同,仅仅是采用不同的层次分析模型和隶属函数模型。
计算结果产生每一个单元的评价得分,其值大小反映了该单元的适宜程度即适宜度,根据该值的分布状况将单元分为四级即高度适宜、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
⑶、环境质量评价用于调查点、耕地资源管理单元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灌溉水质量评价或土壤及灌溉水的综合环境质量评价。
⑷、土壤养分状况评价本项评价即根据不同作物、不同元素的临界值指标对土壤中各种养分含量的丰缺状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分为高、中、低、极低四个等级,并在评价单元图上以不同的颜色表示。
分级标准以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为依据。
⑸、专题图的制作Ⅰ、采样点点位图的制作建立采样点的经纬度文本文件,利用mapgis软件的用户文件投影变换功能,制作采样点点位图。
Ⅱ、养分图的建立以耕地资源管理单元图为基础底图,制作养分含量图。
⑹、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前面所建模型、参数,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分区图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