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微生物质量控制
- 格式:pptx
- 大小:586.46 KB
- 文档页数:36
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保证和持续改进临床微生物检验是对患者体内的微生物进行检测和鉴定的过程,是诊断和治疗感染疾病的重要环节之一。
然而,由于操作规范、质量控制和设备等方面的不同,不同实验室的检验质量存在差异。
因此,为了保证临床微生物检验的质量,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持续改进是非常重要的。
1、严格监督和管控环境以及仪器设备在有效开展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前,实验室需要对环境、孵育箱以及冰箱的温湿度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同时还要严格遵循相关规定定期对实验室内的仪器、仪器设备进行有效维护、保养以及校正,而且还要详细记录,一旦发现异常就要及时进行处理。
2、操作过程要标准化实验室还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操作规程,而且还要注意确保规程的规范性以及标准性。
内容也要涵盖实验室各个方法,主要有准备试剂、操作方法、安全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同时还需要遵循我国卫生部或者GLSI的操作方法以及政策进行制定。
实验室人员都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有效操作,对当前规程的有效改进以及制定新规程都需要有效满足实验以及临床的需求。
3、合理购进试剂以及培养基在有效购进相关试剂时,还需要注意选择符合要求以及高质量的产品,定期进行质量检查,而且还要遵循说明书进行有效保存。
对于培养基来讲,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自行配置,注意选取质量较好的原材料,这样不仅能有效确保培养基的新鲜度,而且湿度还比较好,方便细菌生长,但需要把握室内的质控。
4、采集标本需要进行的处理工作采集标本的质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时间、措施、患者准备、采集时机、部位以及采集后的运送与保存等,通常情况下以上步骤经责任护士执行或者经患者自行完成。
而关于采集标本前期工作的质量一般无法有效控制,但是其也会直接关乎到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5、有效提升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将临床检验以及生化检验等一系列工作有效比较,微生物检验的主要生化反应、依靠理学以及形态学性质等,严格要求检验人员对每个步骤都应具备极强的判断能力与分析能力,所以检验人员对理论知识的熟练掌握以及工作经验是否丰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需具备开放的、有逻辑的头脑以及活跃的思维或丰富的知识面,理应综合考虑这些问题。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微生物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环节。
它包括以下方面:1. 实验室环境控制:实验室应符合微生物检验的有关环境要求,如温度、湿度、照明等。
实验室空气应定期进行空气质量检测,以确保无菌室的无菌状态,避免实验物品受到外界污染。
2. 设备设施的校验和维护:实验室应定期校验和维护微生物检验所使用的设备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转和准确度。
培养箱、灭菌器等设备需要周期性地进行校正,酶标仪等精密仪器需要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
3.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微生物样品的采集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避免样品受到外界的污染。
采集后的样品应妥善保存,避免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同时也要避免样品的变质,影响后续检验结果。
4. 质控菌株的使用:质量控制菌株是用于验证微生物检验方法的菌株。
实验室应定期使用质量控制菌株对检验结果进行验证,确保方法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实验室还需参加国家或行业的外部质量评估,与其他实验室的检验结果进行比对,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5. 操作人员的培训和质量控制:操作人员应接受相关的培训,掌握微生物检验的操作规程和技术要求。
实验室还应建立质量控制制度,对操作人员进行监督和考核,确保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
6. 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数据记录和管理系统,对检验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
实验室应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指标,对检验结果进行评估和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对于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和可靠至关重要。
只有建立和执行科学规范的质量控制措施,才能提高微生物检验的质量和可靠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包括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控制评价,室内质量控制是由实验室内部制定并实施的,是质量保证的核心和基础;室间质量控制评价是由实验室外部的组织或机构对实验室进行的质量评价。
1.室内质量控制1.1人员与组织管理经过广泛的基础训练教育,包括微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专业化的实验技能培训,医务人员必须要进行继续教育,配有一名经过严格训练并长期从事于微生物检验的技术人员,全面负责实验室的工作。
1.2操作手册包括:(1)各级人员的职责和权限;(2)实验室安全措施;(3)标本采集和处理指南;(4)本实验室开展的检验项目以及最低鉴定要求;(5)培养基和试剂的配置方法;(6)质量控制方案;(7)常用参考数据;(8)其他制度。
1.3培养基的质量控制培养基是分离培养微生物的必需品。
培养基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分离培养的成败,目前大多数实验室都使用干粉培养基配制或者使用成本培养基,对来自著名的微生物培养基生产公司的培养基,质量比较稳定,只要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储存,在有效期内使用就可以获得满意效果。
1.4试剂、抗血清和染色液质量控制具体如下:(1)试剂以及染色液注明配制日期,有效日期以及存储条件,测试同时进行阳性和阴性对照试验;(2)抗血清的质量控制来源可靠,根据使用说明使用与保存。
冻干制品还应该注明配成水溶液的日期,抗血清应该澄清。
第一次使用时,应用已知菌效价和特异性进行测定。
合格者方可使用。
1.5抗生素与抗生素纸片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是临床进行抗菌治疗的指导性试验,其结果的正确性直接关系到抗菌治疗的成败。
常有纸片法和稀释法,保证结果的准确性极为重要。
1.6仪器高压灭菌器和干热灭菌器最好在灭菌器装上温度记录装置,以保证整个灭菌过程中的合适温度。
为了保证灭菌的彻底,可用生物指示剂嗜热脂肪芽孢杆菌ATCC7953监视灭菌效果;培养箱、冰箱、水浴箱应该在每日工作开始和结束时记录温度;对于二氧化碳培养箱而言,要每天检查二氧化碳的含量;在更换生物安全柜的滤网时,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完成;要对每批培养瓶进行生长试验,保证在有效期内使用;要及时更新系统操作软件,使之能够识别最新认识的微生物。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在我们实验中会有许多复杂的因素对微生物检验产生影响,那么检验结果就会存在偏差甚至错误;所以,必须采取有效方法来控制影响检验结果的不利因素,确保检验结果的正确性,并逐步完善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由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控制评价三部分组成。
质量控制是指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为了确保检验结果真实地反映客观存在而建立的操作程序体系,室内质量控制是质量保证的基础和核心,其是由实验室内部制定和实施的;室间质量控制评价是指由实验室外部的机构或组织对实验室进行的质量评价。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既是对检测过程本身进行控制,也是贯穿于实验室全部质量活动的始终。
要获得准确可靠的检查结果,实验室必须要建立健全一套全面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
一、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1、注重选择培养基微生物检验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不仅需要在选择培养基方面付出很多精力,还要完成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需要注意培养基成分对目的菌的抑制作用。
其原因在于,虽然常规培养使用的培养基只有简单的几种,但是能够引起人类感染的病原菌的种类却纷繁复杂,而其中的大部分难以生长在所用的培养基中。
假如继续对这些种类的细菌采用常规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的话,检验结果一定会出现疏漏。
此外,在实验中,为了可以提高检出率,一般需要在选择培养基中加入抗生素,这是为了可以抑制非目的菌;然而,有时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会产生变异的状况,目的菌对加入的抗生素也会很敏感。
因此,会在对培养基培养前进行有关性能测试,从而对培养基的质量进行控制。
2、对标本的质量进行控制控制标本的质量是微生物检验工作的重点之一,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所以,在实验室操作过程中,要正确地采集、运送与处理样本。
在培养之前,实验室要评估标本质量,仔仔细细地将致病菌与常居菌进行辨认和分离,避免形成误检,影响最终检验结果。
要通过采集厌氧菌培养标本的方式来提升检验的品质,在这一过程中,严格要求采集人员的能力与素质,不但要知道标本作厌氧培养的必要性,而且采集与运送标本需要在正确的时间(用药之前)内,提升标本质量。
关于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保证和持续改进目前,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会接触的微生物的种类较多,其体积微小,疑难菌的培养难度较高,再加上近些年来多重耐药菌的广泛产生,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治产生极大影响。
故对于临床微生物的检验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
通过采取持续性质量改进,可有效检出微生物,那么该如何实施微生物检验的持续改进以及质量保证措施呢?现作出如下阐述。
做好环境和仪器设备的监控工作:在检验之前,需要对周围环境、冰箱、孵育箱的温度、湿度进行控制,所有的仪器、设备需要按照规定进行定期保养、维护、校正,并对所有结果进行记录,若产生异常情况,则需要做好及时处理。
按照标准化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每个微生物实验室均需要制定适合自己实验室的操作规范,保证具有切实可行性的特点。
操作内容中包括实验中的所有操作,比如:试剂的准备工作、操作措施、质量控制方案、安全管理等,均需要按照卫生部下发的相关政策以及对应操作步骤进行检验。
所有的工作人员在操作期间,均需要按照操作规程中的规定标准,对于新的规程以及现存的规程,想要做任何修改,都需要和临床医技实验工作的需要保持一致。
培养基、试剂以及抗血清的选择以及购买:应该购买质量更好和要求相符的产品,并做好及时的质量检验,初步评估产品外观、批号、有效期等,然后按照要求对其进行保存,对于培养基,最好是由自己配置,但一定要选择足够优质的原材料,自行配制的培养基需要具有新鲜度,表面的湿度良好,能够有助于细菌生长,但是必须做好室内的质控。
标本的采集以及前处理工作:在采集标本之前,需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比如:患者的准备工作、采集标本的时机、采集时间、采集部位、采集措施、标本的保存、标本内的转运,一般会由临床的医护人员进行标本采集。
标本采集的前期工作的控制难度较高。
但是它是十分重要的,能够保证检测结果更加可靠、准确。
比如:采集尿液标本时,需要在无菌原则下,对患者的尿液进行收集,然后患者需要自行收集中段尿,对两种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发现结果准确率具有明显差异,虽然通过部分方法能够对致病菌以及污染菌进行初步鉴定,但错误是相对较高的。
如何做好临床微生物的质量控制临床微生物质量控制是确保实验室微生物学测试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环节。
下面是一些提升临床微生物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技巧:1.建立质量控制标准:确定合适的质量控制标准,如阴性和阳性对照物,以及不同菌株和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等。
这些标准样品应与患者样品进行相同的处理和运输过程,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2.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建立并执行一套完整的操作规程,确保操作过程的标准化和一致性。
操作规程应包括样品处理、培养基的配制和贮存条件、实验仪器的操作规范等内容。
3.使用合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根据不同菌株的生长要求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定期检查培养基的质量,并确保培养基的使用日期符合要求。
4.加强仪器设备的维护:定期校准并维护实验室使用的仪器设备,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仪器设备的使用者应接受相关的培训,并记录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情况。
5.做好实验室环境的控制:维护实验室的洁净度和温湿度条件,防止外部微生物污染的发生。
严格控制实验室内的噪声、振动和光照等因素,以保证实验结果的精确性和可重复性。
6.培训工作人员并建立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增强他们对质量控制的重视和意识。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标准操作程序、质量评估和不良事件报告等制度,以确保质量控制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7.实施外部质量评估:定期参加外部质量评估活动,通过与其他实验室结果的比对,评估自身实验室的水平,并及时进行改进和提升。
8.保持与临床的紧密合作:与临床医生和其他医学实验室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充分了解临床需求和质量要求,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临床微生物质量控制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工作,在实验室的日常操作中,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
通过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培训人员、维护仪器设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等综合措施,可以提升临床微生物质量控制的水平,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临床微生物SOP-室内质量控制管理程序1.目的:规范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程序,确保临床报告的质量。
2.适用范围:微生物实验室的所有检验项目。
3.职责:实验室检验人员均必须熟知并遵守本程序。
4.程序:4.1 分析前质量管理4.1.1 检验申请单临床医生应按照《微生物检测项目申请程序》申请临床微生物检测。
口头申请追加样本检验项目,必须在样本有效期内申请,并补正式的检验申请单。
4.1.2 生成微生物检验标本标签护士应在核对医嘱、病人信息和检验申请信息后,按照《微生物标本检验标签程序》生成申请单和微生物检验项目标签,并将微生物检验项目标签正确贴于容器上。
4.1.3 标本的采集手册实验室应制定样本采集手册,指导正确采集和处理样本。
4.1.4 样本采集和运输样本采集人员应按照《采样前病人识别程序》确认病人,按照《标本采集、运输程序》采集样本,并在规定的时间和温度范围内,使用指定的运输培养基,安全运送到微生物室。
4.1.5 样本的接收样本接收人员应严格按照《标本接收、识别程序》《标本拒收程序》对标本接收或拒收,并记录。
4.1.6 微生物检验标本信息输入微生物实验室接种实验室岗位检验人员严格按照《微生物标本信息输入程序》录入、核对病人信息和标本信息等质料。
4.1.7 样本储存微生物实验室接种岗位检验人员按照《微生物标本检验前储存程序》正确储存未能及时处理的标本。
已经检验的样本应在保证性质稳定的条件下,将样本以适当的方式保留到规定时间内,以便能在出具结果报告后可以复查,或做补充检验。
4.2 分析中质量管理4.2.1 试剂的质量控制4.2.1.1 所有试剂用于检测标本前,必须做质控以评估质量并记录质控结果,只有质控合格才可以使用。
下列试剂每进一批新批号或货号要求用阴、阳性标准菌株或质控菌株评估其质量(表2-1)。
触酶、氧化酶、凝固酶、β-内酰胺酶、Optochin、X、V 和XV 纸片;细菌鉴定系统使用的每一种鉴定卡及相关试剂;表2-1 常用实验试剂质量控制试剂阳性对照阴性对照监测频率氧化酶铜绿假单胞菌A TCC27853 大肠埃希菌A TCC25922 每次新配制时及使用中每个工作日触酶金黄色葡萄球菌A TCC25923 A群链球菌A TCC19615 每次新配制时及使用中每个工作日靛基质大肠埃希菌A TCC25922 肺炎克雷伯菌A TCC13883 1%蛋白胨水及靛基质试剂:每次新配制时及使用中每个月1次直接用于检测病人标本有内标准的抗原试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乳胶凝集试剂(每天或每次做质控);抗血清(至少每半年用阴、阳性质控菌株做质控);革兰染液(每周一次用阴、阳性质控片做质控);抗酸染液(每次使用要求用阴、阳性质控片做质控);自制试剂(每配制一批新试剂做质控)。
提高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的管理措施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的管理措施是为了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果。
以下是提高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的管理措施:1、建立规范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程:制定统一的标本采集、保存和运送规范,确保标本的质量和完整性。
制定标本处理、培养、鉴定、药敏测试等各项操作的具体步骤和技术要求,确保操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2、完善检验设备和仪器的管理体系:确保设备和仪器的良好状态和正常运行。
建立定期的设备维护和保养制度,及时修理和更换老化损坏的设备和仪器。
定期进行设备的校准和质控,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3、严格执行质量控制: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评价。
内部质量控制要求实验室每天检验一定数量的质控标本,检测方法和流程与临床标本相同,及时纠正和改进。
参加外部质量评价,参与国家和地方的质量评价项目,对外部评价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和处理。
4、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提高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确保检验人员的工作技术和知识水平满足要求。
建立健全的培训体系,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及时更新和提升人员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落实员工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5、加强实验室质量管理:建立和完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实行严格的质量管理体制。
制定和执行相应的质量管理文件,确保各项质量管理指标的达标和改进。
随时关注质量管理出现的问题和风险,定期进行评估和审查,及时采取纠正和改进措施。
6、加强信息管理和数据分析: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确保实验数据的安全和准确性。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及时把握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整体情况和趋势,为质量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提高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的管理措施包括建立规范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程,完善检验设备和仪器的管理体系,严格执行质量控制,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加强实验室质量管理,加强信息管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
只有通过全面、系统、科学的管理,才能确保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的稳定和可靠性,提高临床工作的效果和治疗的准确性。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作者:魏衍超临床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性疾病及相关病患的诊断治疗预防及研究工作中起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日常工作中要注意开展质量控制,包括室间质量控制和室内质量控制。
室间质量控制是各地实验室之间进行质量控制的一种方式,也是上一级实验室对各实验室进行质量管理的手段。
参加由各省临床检验中心或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控,会遇见一些平时罕见或未见过的菌株,通过质控检验对它们的生长条件、菌落形态、染色、镜下形态等有了较深的感性认识。
日后工作中倘若再遇见这些菌将不再会漏检。
室间质控建立在一个较好的室内质控的基础上的,做好室内质控直接关系到日常检验工作的质量。
室内质控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实验室前的质量控制、标本接种前的质量控制、培养基的质量控制、染色液及染色方法质量控制、常用仪器的质量控制、药敏实验的质量控制、及发报告前的质量控制。
要想获得可靠的检验结果,首先要取得一份合格的标本,所以实验室前的质量控制是保障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
包括标本采集时间(时机)、采集方法与运送等。
采集时间一般应在发病早期,应用抗生素前或下次用药前(血药浓度相对较低)。
呼吸道标本的采集要尽量减少上呼吸道正常菌群干扰,如采集晨痰、随意痰要用清水漱口2~3次后深呼吸用力咳出气管内之痰块直接吐于无菌器皿内,迅速盖上器皿盖、送检。
注意收集浓痰或粘稠液而非唾液。
咽拭子、湿润无菌生理盐水、湿润无菌拭子,越过舌根到达咽后壁或悬雍垂后侧或咽喉部发红、灰白色可疑假膜部位,反复涂抹数次后小心退出,随即置于无菌试管内塞紧塞子送检。
拭子退出时注意避免接触口腔黏膜、舌头等部位。
泌尿道标本的采集要尽量避免或减少尿道口正常菌群干扰。
采集中段尿,无论男性、女性、儿童病人均应先冲洗尿道口,弃去开始排出的尿液,留取中段尿4~6毫升于无菌试管内塞紧塞子,尽快送检。
尿量不宜太多,试管塞子与尿液不应直接接触。
留取导尿管尿要排空导尿管内陈旧尿液,接取新引出尿液4~6毫升。
微生物检验如何进行质量控制随着近几年我国社会与经济快速发展,医疗事业步入了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并且在发展过程中还不断地对微生物检验工作进行质量提升,因为微生物检验工作可以更加精准的对一些病症进行确诊,甚至在检验过程中还够检测到病毒的存在。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工作人员质量控制观念较差,这就会直接影响到微生物检验工作质量,使得检验结果与实际情况出现偏差。
那么本文就对微生物检验中合理的质量控制进行简单介绍。
1、做好检测前期工作(1)呼吸道标本收集质量控制在微生物检验工作中经常会对不同的标本进行收集与检测,并且不同标本的收集与存放方式还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去制定相应的标本收集质量控制制度。
例如需要对患者呼吸道标本进行收集,那么在收集前就需要将相关标准明确出来,那就是标本收集一定要在患者服用抗生素前或服药二十四小时后再对标本进行收集。
标本收集时间与收集方式也需要明确出来,标本收集时间最好是早晨,在收集前还需要让患者利用清水漱口三次,此时再取喉部深处第二口痰液,在收集后应立刻用无菌容器进行封装,随后送到实验室进行检验。
(2)血液标本收集质量控制在进行血液标本收集时一定要注意,那就是在标本收集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在不同情况下选取不同的收集方式,这样才能保证微生物检验合理性,进而有效提高微生物检验工作质量。
例如若要检验菌血症或败血症,就需要通过合理的方式去收集患者血液标本,首先需要注意的是时间问题,一般血液采集会在患者出现发热后的一小时进行。
同时还需要对血液收集量进行控制,一般情况下人体中每一到三毫升中才会出现一个细菌,所以在对成年人进行血液标本收集时就需要将收集量控制在八到十毫升,儿童则控制在一到五毫升,还需要在一天内收集不同部位的两到三份血样。
2、加强仪器试剂的质量控制(1)仪器设备质量控制若要保证检验工作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去制定相应的仪器设备质量控制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以及检验工作质量。
临床微生物检验如何把控好质量临床微生物检验是基于微生物基本形态、活动规律原理所展开的可对疾病治疗或诊断进行指导的检验技术,可帮助医生对患者实际病况做出有效判断,并在获知感染原因后明晰对症施治策略,为医生就病情的分析、护士就护理所采取的措施起到风向标作用,需对结果的准确性予以保障。
那么,影响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因素有那些?又该如何把控好质量关呢,下面进行科普介绍。
1、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影响因素1)微生物检验前对患者的前期准备工作不到位:患者在做微生物检验之前需要告诫患者要注意的事项以及不能服用的一些相关的抗生素或取样时间和取样是否需要空腹进行等等,但是在实际各大医院的临床微生物检测中仍然存在医生对患者采样之前的叮嘱不够到位,甚至放任患者使用了抗生素的情况下继续进行微生物检验采样,这种做法不但会影响患者的体内微生物的真实效果,而且也不能准确的给出临床微生物检验应得的正常质量报告。
因此,在整个微生物检验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医生和患者之前的都没有配合好能做微生物检验的状态导致错误的质量检验报告的输出误导就诊。
2)微生物检验科的医生对检验学专业知识的欠缺:首先作为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过关的重要基础是建立在拥有专业临床微生物检验知识的医生之上的,然而在各大医院仍然存在一些早期因分配医院工作的医护工作人员,医院对该类医生并未严格要求其专业知识,因而容易造成一些关于临床微生物检验操作使用不得当的情况出现,从而导致患者的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的报告并不准确,在不准确的检验信息报告中去给患者看病治疗只会耽误患者的就诊看病时间,延迟患者能正常治愈的时间的同时,还有可能因为误诊给患者带来其他隐患或危害。
3)微生物检验流程的操作不规范:在整个微生物的检验过程中,无论是采样还是化验抑或是接种、培养细菌等方面都是需要医护人员按照非常专业和严格的要求进行的,甚至是有故障的仪器设备需要更新置换的,有些医院本身资金不够的情况下仍然继续将就使用,当检验人员不能使用正确的检验方法和检验设备时就会造成微生物检验操作的不规范,这些看似无伤大雅的小环节正是影响微生物检验质量的推手,因此,需要医院对检验流程严格执行的按照国家统一的标准确切的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