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学--第七章 回 避
- 格式:ppt
- 大小:170.04 KB
- 文档页数:33
《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BLaw30202.课程名称:刑事诉讼法学3.课程英文名称:Criminal Procedual of Law4.课程性质:必修课5.课程适用层次:本科6.课程适用对象:法学专业7.总学时:72学时8.学分:4二、课程概述本课程内容包括刑事诉讼概述;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刑事案件的管辖;刑事证据的基本理论及运用;立案与侦查;起诉程序;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死刑复核程序;刑事判决的执行。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理论和具体制度,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时分配建议四、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概述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和熟悉诉讼、刑事诉讼、刑事诉讼本质的历史类型、刑事诉讼形式的历史类型跟刑事诉讼法的概念;明确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主要区别,明确弹劾式、纠问式和混合式诉讼的不同特点,明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本质、主要特点及刑事诉讼法与刑法等相关法律的本质。
讲授学时:2学时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刑事诉讼一、刑事诉讼的概念二、刑事诉讼阶段第二节刑事诉讼法一、刑事诉讼法的概念、性质二、刑事诉讼法的渊源。
三、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的异同第三节刑事诉讼法学一、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二、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方法第四节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念一、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结合二、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动态并重三、控审分离、控辩平等对抗和审判中立四、追求诉讼效率第五节刑事诉讼法的制定目的、根据和任务一、刑事诉讼法的制定目的二、刑事诉讼法的根据三、刑事诉讼法的任务第二章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刑诉法的发展脉胳,中外刑事诉讼法历史沿革中的精华与糟粕,以及当今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和发展;领会弹劾式诉讼制度、纠问式诉讼制度的概念和主要特点,资本主义国家辩论式的刑事诉讼程序的主要变革表现,中国古代刑事诉讼制度的主要特征;掌握大陆法系职权主义诉讼程序和英美法系当事人主义诉讼程序的基本状况,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和补充的主要内容。
司法考试《刑事诉讼》回避知识点讲义司法考试《刑事诉讼》回避知识点讲义复习是对考试只是查漏补缺的重要阶段,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司法考试《刑事诉讼》回避知识点讲义,欢迎阅读学习!回避的种类根据回避实施方式的不同,通常将回避划分为三种:自行回避、申请回避和指令回避。
1.自行回避。
自行回避是指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等在刑事诉讼中遇有法定的回避情形时,主动要求退出诉讼活动的制度。
2.申请回避。
申请回避是指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认为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等有法定应当回避的情形时,向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等提出申请,要求他们退出诉讼活动的制度。
申请回避是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一项重要诉讼权利,公安司法机关有义务保证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充分有效行使这一权利,有义务告知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享有申请回避权,并且不得以任何借口限制、阻碍或者剥夺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该权利的行使。
为保障当事人在了解办案人员情况的基础上有效行使申请回避的权利,最高人民法院《解释》第26条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规则》第22条都明确规定,在告知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申请回避的权利的同时,也要告知审判人员、检察人员及书记员的姓名等情况,以便其了解办案人员是否具有应当回避的事由。
辩护人、诉讼代理人为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可以申请相关人员回避。
3.指令回避。
指令回避是指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等遇有法定的回避情形时,没有自行回避,当事人等也没有申请回避,其所在机关的有关组织或负责人可以依职权命令其退出案件诉讼活动的制度。
回避的理由回避的理由,是指由法律规定实施回避所必须具备的根据。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回避的理由包括以下几种情形:1.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06条的规定,当事人是指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近亲属是指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姊妹。
第七章回避第一节回避的概念和意义(一)回避的概念刑事诉讼中的回避,是指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和审判人员,因与案件或案件的当事人具有某种利害关系或其他特殊关系,可能影响刑事案件的公正处理,而不得参加对该案进行的诉讼活动的一项诉讼制度。
(二)回避的意义1、确保刑事案件得到客观公正的处理。
2、确保当事人在刑事诉讼中受到公正的对待。
3、确保法律制度和法律实施过程得到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的普遍尊重。
第二节回避的种类、理由和人员范围一、回避的种类根据实施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回避分为自行回避、申请回避和指令回避三种。
1、自行回避,是指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等在诉讼过程中遇有法定回避情形时,自行主动地要求退出刑事诉讼活动。
2、申请回避,是指案件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认为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等具有法定回避情形,而向他们所在的机关提出申请,要求他们回避。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申请司法人员回避,是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
3、指令回避,是指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等遇有法定的回避情形而没有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没有申请其回避,法院、检察机关、公安机关等有关组织或负责人有权作出决定,令其退出诉讼活动。
指令回避是回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自行回避和申请回避的必要补充。
但我国《刑事诉讼法》没有确立指令回避制度。
二、回避的理由回避的理由,是指法律明确规定的实施回避的事实根据。
《刑事诉讼法》第28条对回避的理由作出了明确的规定:1、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
2、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3、担任过本案证人、鉴定人、辩护人或者诉讼代理人的。
4、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
此外,《刑事诉讼法》第29条还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不得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请客送礼,不得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
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违反前款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国家开放大学22春“法学”《刑事诉讼法学》作业考核题库高频考点版(参考答案)一.综合考核(共50题)1.简述回避的事由有哪些?参考答案:回避是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以保证民事案件、经济纠纷案件获得公正的审判。
对于经济仲裁中,仲裁员也需要进行回避。
当事人申请回避的理由:1.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近亲属;2.回避对象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2.可以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有()。
A.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B.被告人承认自己所犯罪行,对指控的犯罪事实没有异议的C.被告人对适用简易程序没有异议的D.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参考答案:ABC3.对于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应当对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证据和适用法律进行全面审查。
()A.对B.错参考答案:A4.不服判决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10日,不服裁定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5日,从接到判决书、裁定书的第2日起算。
()A.对B.错参考答案:A5.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都应当先接受,不能借口管辖分工或其他理由相互推诿、拖延甚至拒绝。
()A.对B.错参考答案:A6.提起公诉(名词解释)参考答案:提起公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移送起诉以及自行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经审查认为犯罪嫌疑人符合法定的起诉条件而代表国家将其提交人民法院审判的一种诉讼活动。
7.最高人民法院判处和核准的死刑立即执行的判决,应当由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签发执行死刑的命令。
()A.对B.错参考答案:B8.人民检察院对于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应当在()以内做出决定;重大、复杂的案件,1个月以内不能做出决定的,经检察长批准,可以延长15日。
A.30天内B.1个月C.2个月D.150天参考答案:B9.简述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有哪些?参考答案:(1)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包括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告人。
(2)出附带民事赔偿请求的人。
可以作为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的包括两类:一是被害人,二是特定情况下的检察机关。
第一章测试1【单选题】(10分)按照法从不同角度的分类,刑事诉讼法不属于()A.基本法B.程序法C.实体法D.公法2【单选题】(10分)刑事诉讼法制定的目的包括()A.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B.惩罚犯罪,保护人民C.以上全选D.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秩序3【单选题】(10分)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核心是:()A.广大人民群众B.被害人C.证人等其他诉讼参与人D.犯罪嫌疑人、被告人4【单选题】(10分)经过清末修律和中国民国时期,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基本确定了移植哪国法律?A.法国和德国B.前苏联C.德国和日本D.英美国家5【单选题】(10分)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实现程序法与实体法、刑诉法与民诉法的分离是什么时候?()A.国民党政府时期B.新中国成立后C.清末D.北洋政府时期6【单选题】(10分)“体不全,无以标立法之宗旨;用不备,无以受行法之实效”,这一论述刑事诉讼法重要地位的名言是谁提出的?()A.伍廷芳B.孙中山C.陈瑾昆D.沈家本7【多选题】(10分)下列哪些选项,属于中国古代刑事诉讼制度的特点()A.控诉与审判不分B.无罪推定C.司法与行政不分D.实体法与程序法不分8【单选题】(10分)我国《刑事诉讼法》自1979年颁布实施至今,立法机关对其修改了几次?A.一次B.二次C.三次D.四次9【多选题】(10分)我国已经签署并批准了的有关刑事司法的国际公约有()A.《联合国反腐败公约》B.《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C.《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D.《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10【单选题】(10分)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坚持不偏不倚、不枉不纵、秉公执法原则,反映了我国刑事诉讼“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的理论观点。
如果有观点认为“司法机关注重发现案件真相的立足点是防止无辜者被定罪”,该观点属于下列哪一种学说?()A.形式真实发现主义B.消极实体真实主义C.正当程序主义D.积极实体真实主义第二章测试1【多选题】(10分)某大学教授在讲授《刑事诉讼法》课时,让学生回答如何理解“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下列四个同学的回答中,正确的理解是:A.乙同学认为是指合议庭独立审判案件,不受任何组织或个人的影响B.丁同学认为是指法院依法独立审判案件,上级法院不能对下级法院正在审理的具体案件如何处理发布指示或命令C.丙同学认为是指法院独立审判案件,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D.甲同学认为是指法官个人独立审判案件,不受任何他人影响2【单选题】(10分)下列关于刑事诉讼中程序公正含义的表述哪一项不正确?A.诉讼参与人对诉讼能充分有效地参与B.刑事诉讼判决结果符合事实真相C.程序违法能得到救济D.刑事诉讼程序能得到遵守3【单选题】(10分)下列关于刑事诉讼中审判独立的说法,的是()A.谁审理、谁裁判、谁负责体现了审判独立的思想B.马克思、恩格斯的审判权独立行使原则包含了法官个人独立审判的思想C.我国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的干涉D.我国已经实现了完全的法官个人独立审判4【多选题】(10分)马克斯、恩格斯认为程序法具有独立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揭露和批判刑事诉讼中的程序违法行为B.承认资产阶级国家民主的诉讼原则与诉讼形式C.肯定“公开的自由的诉讼”D.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5【单选题】(10分)“在刑事诉讼中,法官、原告和辩护人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这种集中是同心理学的全部规律相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