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的质量控制流程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3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尿液分析是临床常规检查之一,其检查结果对泌尿系、消化系、心血管、内分泌等多种疾病的鉴别、诊断及对健康人群的身体检查都有重要意义。
尿液成分复杂,影响因素较多,保证尿液分析的准确性尤为艰巨。
本文对影响尿液分析的常见因素,尿液检查的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及操作方法作一简单介绍。
1 尿液分析前的质量控制许多问题发生在样品分析前,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是整个分析过程的先决条件和保证。
它是指从医生开化验单起至将尿液送到检验科这一段时间的质量控制。
包括标本的采集、运送和保存等诸多环节。
1.1 尿液标本的采集收集方法有自然排尿法和膀胱导管或穿刺法。
自然排尿法适用于尿常规检查、细菌检查和细胞学检查。
采尿时注意防止尿道口分泌物的污染,特别是女性病人易受阴道分泌物污染,避免经期做尿液化验。
临床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中段尿法。
对于自然排尿困难的病人或为了避免女性病人阴道分泌物的污染,可采用膀胱导管。
为了获得单次尿标本,在耻骨弓上穿刺膀胱取尿时常被用来代替导管取尿。
此法可用于婴幼儿的尿标本的采集。
1.2尿液标本的种类尿液标本的种类包括首次晨尿标本、随机尿、空腹或餐后2 h尿及24 h尿。
首次晨尿标本最适合于尿液常规检查特别是细菌及亚硝酸盐、尿蛋白和细胞、管型等有形成分的显微镜检查。
随机尿标本不受条件的限制,此类标本容易获得,是尿常规检查最常用的方法,但受饮水、饮食和收集时间等多种因素影响,病理成分容易漏诊,仅适用于门诊、急诊病人的常规过筛检验。
空腹或餐后2 h尿标本对于糖尿病患者尿糖测定更为敏感。
24 h尿液分析一般多用于24 h尿蛋白测定。
1.3尿液标本的保存尿液化学物质和有形成分不稳定,排出后即开始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如胆红质、尿胆原被氧化;抗坏血酸消失;细菌生长导致尿液成分的改变,尿素经细菌酵解生成氨,尿pH升高,使尿液有形成分破坏;葡萄糖被细菌降解,使病理性尿糖消失。
因此应提倡常规检查在排尿后尽快送检,最好不超过2 h,如不能及时送检或分析,必须采取保存措施,常用方法有两种:冷藏法和化学防腐法。
(五)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的质量控制流程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的质量控制流程一、引言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是临床实验室中常用的检测方法,用于评估患者的肾脏功能、泌尿系统问题以及一些全身性疾病的诊断。
为保证这些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
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质量控制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监控措施,按照既定的标准来评估和确保实验室的分析质量。
对于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来说,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准确性:质量控制能够确保检测结果与实际样本的分析结果一致,尽量减少误差。
2.可靠性:质量控制能够提供稳定和可重复的结果,确保实验室之间的比对和结果的可信度。
3.敏感性和特异性:质量控制能够确保检测方法对不同分析参数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能准确识别异常结果。
4.安全性:质量控制能够避免潜在的错误结果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危害。
三、质量控制流程为了保证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的质量,建议按照以下流程进行质量控制:1.建立质量控制方案根据实验室的需求和分析方法,制定一个质量控制方案,包括质控品的选择、测试频率、目标范围等。
质控品应具有稳定性好、可靠性高的特点。
2.质控品的准备和存储根据方案选择适当的质控品,并按照厂家说明书进行准备和存储。
质控品应严格按照要求保存,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避免阳光直射等。
3.质控品的测试按照制定的测试频率,对质控品进行分析测试。
测试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分析方法操作规程进行,确保测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分析结果的评估将测试结果与预设的目标范围进行比较和评估。
如果结果在目标范围内,说明质量控制良好;如果结果超出目标范围,需要进行原因分析,并采取纠正措施。
5.纠正措施如果质量控制结果不合格,需要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包括调整分析方法、设备维护、操作员培训等,以确保质量控制的有效性。
6.质量控制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对质量控制的测试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包括质控品的信息、测试结果、目标范围等,以评估质量控制的有效性,并定期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
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质量控制流程1. 简介尿液测试和显微镜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肾脏和泌尿系统的功能,以及检测许多其他疾病。
尿液测试包括尿液分析和显微镜检查。
为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对测试进行质量控制。
2. 尿液分析质量控制流程尿液分析,也称为尿检,是通过分析尿液中的不同成分来评估肾脏和泌尿系统的功能和健康状况。
以下是尿液分析质量控制流程的步骤:2.1 样本收集和标记准确的测试结果是从准确的样本开始的。
用一个干净的杯子收集尿液样本,并在样本上标记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和收集时间。
2.2 样本分析样本需要被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
在分析之前,尿样需要进行一些前处理,例如检查体积,外观和气味。
然后,尿液的不同成分可以通过许多分析方法测量,例如:•酸碱度测试•尿比重测试•氮含量测试•蛋白质测试•葡萄糖测试•电解质测试•生化测试2.3 质量控制的实施要确保测试结果准确可靠,必须实施质量控制(QC)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定期检查仪器性能和准确性•比较仪器分析结果和阈值的控制策略•常规比较同一样品的不同分析结果•跟踪所有QC数据3. 临床显微镜检查质量控制流程临床显微镜检查是用于检测尿液中微生物和其他细胞结构的一种方法。
以下是临床显微镜检查质量控制流程的步骤:3.1 样品制备准备样品前,需要指定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
尿样应保存在4℃以下,在24小时内进行显微镜检查。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样本处理,抽取适量样品,均匀涂布在玻璃片上。
3.2 显微镜检查在显微镜下观察样品,分析其形态、颜色、数量等。
观察的细胞包括白细胞、红细胞、上皮细胞、细菌、酵母菌、结晶等。
3.3 质量控制的实施为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显微镜检查 QC 要求:•定期检查显微镜性能和准确性•常规检查样品前处理、染色操作•确定汇报结果的质量原则,并进行技术培训4.尿液分析和显微镜检查对于许多疾病的诊断和随访至关重要。
但是,在有效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之前,必须执行质量控制流程。
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的质量控制流程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用于评估人体的健康状态。
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质量控制措施。
下面将介绍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的质量控制流程,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基础设施和设备的质量控制:确保实验室环境的干净、安全和适应性,实验室设备应具备稳定性和精确度,并经过定期维护和校准。
2.人员素质和培训:实验室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并参加包括质量控制相关的培训,保证能够准确进行分析。
3.样本采集和储存的规范:确保样本的采集过程符合标准操作程序并且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样本应储存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避免因样本变质而导致结果不准确。
4.内部质控:使用已知浓度的标准品进行校验,例如重量浓度溶液、外加标准品或者内部标准的使用。
通过比较实测值与理论值的偏差,来评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5.外部质控:参加相关的外部质控项目,例如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际质量控制项目、中国医学科学院质量控制中心、国家临床实验室外审验证项目等。
通过与其他实验室的实验结果进行比对,评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质控记录的管理:对于每批检验结果,需做好相应的质控记录,包括内部和外部质控结果,以及每个项目的质控数据、曲线图和质控图等。
定期对质控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质控问题。
7.质控异常的处理:当质控结果超出预定的范围时,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包括检查实验方法、设备和试剂的操作是否正确,以及是否存在干扰因素等。
8.质控结果的分析和评估:通过对质控结果的统计分析,可以判断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可以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精密度和准确度等指标,评估实验室的整体质量水平。
9.质控改进措施的制定和执行:根据质控的结果和分析,及时制定和执行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的质量控制流程是一个复杂且细致的过程,需要从实验室基础设施的建设到人员培训、样本采集和储存的规范、内外部质控的执行和质控记录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控制。
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质量控制流程1.质量控制样本的选择:选择适当的质量控制样本对于质量控制流程至关重要。
常用的质量控制样本包括商业化的尿液质控液和自制的人工质控液。
质量控制样本应包含一个或多个正常值、边缘值和异常值。
2.样本准备:质控样本和患者样本在检测之前都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和准备。
对于尿液分析,样本准备可包括适当的离心分离和稀释。
对于显微镜检查,需要制作薄层液体和进行染色。
3.实验操作:实验操作中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操作。
包括校准仪器、储存试剂和样品等。
4.运行质控样本:质控样本应在每个运行周期的开始、中间和结束时进行测试。
使用同一批质控样本来评估不同运行周期之间的结果的可重复性。
质控样品的浓度应该落在预定的参考范围之内。
5.数据分析:对于尿液分析的结果,需要对每个指标进行评估和分析。
可以使用统计计算软件或图形化显示手段,比如质控图来分析结果。
6.异常结果的处理:如果出现质控结果异常或超出参考范围的情况,需要及时进行排查。
可以进行重复测试、检查仪器和试剂的质量、重新操作等来确定异常的原因。
7.纠正措施:根据异常结果的原因,需要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包括调整仪器参数、更换试剂、重新培训操作人员等。
8.质控记录:所有的质控结果应该被记录下来,包括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
这些记录是后续质量评估和质量保证的重要依据。
9.质量保证评估:定期对质控结果和质控记录进行评估,以确定分析和显微镜检查的质量保证工作是否有效。
可以使用各种统计指标和质控图进行评估。
10.持续改进:根据质控评估的结果,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改进措施。
这些改进措施可以包括调整实验操作流程、优化仪器和试剂选择、培训操作人员等。
总结: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的质量控制流程是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通过选择适当的质量控制样本、正确的实验操作、合理的数据分析和持续改进,可以有效控制质量并提高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的质量控制流程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是临床实验室中常用的检测方法,对于诊断疾病和监测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为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实验室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质量控制流程。
本文将介绍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的质量控制流程,并解释其重要性和应用。
质量控制是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规范的步骤和措施,监测和评估实验室检测过程中的误差,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从而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中,质量控制流程的目的是降低实验室误差,减少客观和主观偏差,保证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尿液分析方面,质量控制流程主要包括标本采集、仪器校准与验证、质控品使用和评估四个步骤。
第一步,标本采集。
标本采集是尿液分析中质量控制的第一步,对于确保准确的检测结果至关重要。
标本采集应遵循操作规范,包括正确的采集容器和采集方法,以及注意尿液的保存和运输条件。
此外,还应记录标本采集的时间、日期和采集者的姓名,以方便后续数据的追踪和分析。
第二步,仪器校准与验证。
尿液分析仪器的校准和验证是确保仪器准确性和稳定性的重要环节。
校准应按照仪器厂家提供的说明进行,校准周期应根据实验室的需要和仪器的性能来确定。
仪器的验证是指验证仪器在特定条件下能够给出准确和稳定的结果。
验证应包括仪器的精密度、准确度、线性范围和重复性等指标的评估。
第三步,质控品使用。
质控品是用于评估尿液分析仪器和方法准确性和稳定性的参照物质。
质控品应具有与临床样本相似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并且与真实样本结果具有可比性。
质控品应包括不同浓度和不同参数的样本,以覆盖临床诊断的各个范围。
质控品的使用应遵循实验室内部的操作规范,包括质控品的选用、储存和使用方法。
第四步,质控评估。
质控评估是对尿液分析仪器和方法准确性和稳定性进行监测和评估的过程。
质控评估应定期进行,包括每日内质控和定期外部质控。
每日内质控是指在每个工作日的检测中使用同一批质控品,监测仪器和方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检验科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及流程文件编号:LFKER -18~01第A版编制:审核:批准:生效日期:2018年1月1日临汾市凯尔锐医院院检验科目录检验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职责检验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成员:组长:刘维华成员:李莹婕岳亭如检验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职责1、全面负责本科室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与持续改进2、根据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制定《质量手册》,拟出程序文件,标准化操作规程;制定及修订本科室的质控工作制度、人员岗位职责;3、在医务科和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定期或不定期、对本科室医疗质量进行检查,每次对查出的问题及整改措施都要详细记录。
督促本科室工作人员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
4、对科室的质量控制进行检查和考核,分析科室质控数据、临床反应情况、质量缺陷问题,查找质量隐患。
5、经常到临床科室听取其对检验科各方面的要求和建议,及时改进和加强检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检验质量,满足临床诊疗工作的需要。
具体职责分工:刘维华:负责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李莹婕:协助主任负责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实验室室内质控规则室内质控是实验室内部对所有影响检测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控制,目的是控制本实验室常规工作的精密度,提高常规工作前后的一致性。
室内质控品的选择质控品应当选用与人血清基质相同、分析物含量均一、无传染危险性、稳定性好、瓶间差小、有较可靠的靶值或预期结果等。
我室目前常规开展了生化、血液学.一、质控品的保存和使用购买回质控品后,严格按照要求保存,并做好标识。
使用时应根据实验用量,有规律、有计划地对其融解,不要一次融解过多。
冰冻状态融化使用时,应轻轻摇匀,切忌剧烈振摇。
未用完部分可在4℃冰箱内保存,避免反复冻融。
另外,在实验过程中应当尽量减少质控血清在室温的放置时间,加样完毕后及时收回放进冰箱。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质控血清内各成分相对稳定,从而使监测实验结果的精确性得到保证。
二、均值和质控限的确定在开始室内质控时,首先要确定质控图的均值和质控限,将质控品应与常规标本一起测定。
尿液分析的规范化和质量管理尿常规分析是临床最常用的检查项目,它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以及其他系统疾病均有辅助诊断价值,另外还对某些药物治疗的监护,健康人群的体检的筛查均能提供重要的信息。
因此当前标本量大,虽然检查手段得到改进,但不少检验人员对该项检查不够重视,加上新鲜尿样的收集、送验不及时,商品试带没有标准化,检验操作不规范,质量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不少。
现就最薄弱的环节---规范化和质量管理提出个人看法,请大家批评指正。
1.收集新鲜尿的质量管理住院病人尿常规最好留取清晨第一次尿,顾可梁教授提出也可在上午7~8h留取的尿液作为第二次晨尿。
门诊或急诊患者可随时留取。
但在标本容器上必须注明留取时间。
使用清洁一次性有盖尿标本容器,改变目前敞开无盖的尿杯。
容器上应贴有病人姓名、检验联号(或条码)及留有注明标本留取时间的空间。
尿标本留取后(至少30ml),应及时送验,以免细菌繁殖及有形成份破坏。
凡超过离留尿2 h、或未注明留尿时间、或尿量不够的标本应拒收。
检验科收到合格的尿标本后应签收,在送验单上注明收到时间,并应及时检查。
何谓新鲜尿?有人研究将1000份尿样,置25℃下1h仅1份混浊,2h仅2份混浊,3h有997份变混浊,故提出尿样应以2h内检查完毕为宜。
我们将一批尿样置不同温度在不同时间内进行细胞及管型计数,也认为在室温条件下的尿样也应以2h内检查完毕。
新鲜尿收集能否在 2小时内检查完毕,将是尿常规检查质量的关键,尤其住院病人尿液收集、运送要在 2 小时内做到,客观困难很多,但一切事在人为。
所以要做好住院病人及护士的宣传工作,使他们了解遵照医嘱留取尿标本时间、留尿前做好尿道口清洁、要求留取中段尿及要在留尿容器上记下实际留尿时间的重要性。
同时必须在2h内送到检验科。
凡超过2h 尿标本及尿量不够者拒收的必要性。
2.尿试带的质量管理.如何选择尿化学试带尿化学分析仪和试带、校准带(液)组成标准检测系统,理应是配套的。
临床检验评审标准
一、核心条款
为保持医院的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对那些最基本、最常用、最易做到、必须做好的标准条款,且若未达到合格以上要求,势必影响医疗安全与患者权益的标准。
二、评审表述式
评审实行百分制
二、检验科
1)持证上岗:卫生技术人员持证上岗,执行准入制度,试用期间人员不在评价范围内。
卫生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比重不低于90%。
2)核查卫生部《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及实验室管理制度与标准、常规检查项目、临床检验质控项目合质控物。
检验科已开展业务50项。
3)开展检验业务:
1.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检查、ABO血型鉴定;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测定,血糖测定,抗O试验。
2.尿液一般性状检查,尿常规十项检验,尿早孕试验,尿液显微镜检查。
3.粪便常规检验,隐血检验。
4.血清常规酶学检查,血清胆红素代谢功能检查
5.乙肝五项检验
6.血清钾、钠、氯测定。
4)遵守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开展医德教育和上岗前教育;工作人员衣帽整齐,上岗着工作衣帽,佩上岗牌,个人卫生良好,举止文明。
尿液分析检查和临床显微镜镜检的质量控制一、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一)标本的采集与处理尿液标本的采集:尿液标本的采集要求新鲜。
住院病人尿常规检测最好留取清晨第一次中段尿;门诊或急诊病人可随时留取,但在标本容器上必须注明留取时间。
1.尿液标本的收集:尿液标本的收集容器要清洁。
使用清洁一次性有盖尿标本的容器,改变目前敞开无盖的尿杯。
容器上应贴有病人姓名、验联号(或条码)及注明标本留取时间的标签。
2.尿液标本的送检:尿液标本留取后应及时送检。
一般尿液标本留取至少为30ml,应在2h内检查完毕,以免细菌繁殖及有形成分破坏,据文献报到,尿液标本留取置25℃,2h后会出现如下改变:外观出现尿色变深,透明度变混或尿气味带有氨味;化学成分出现葡萄糖,胆红素、尿胆原、维生素C 下降,亚硝酸盐升高,pH与蛋白质升高或下降;镜检出现RBC、WBC管型下降,结晶或细菌升高。
3.尿液标本的保存:尿液标本如不能及时送检或分析,必须冷藏或防腐保存。
冷藏可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维持尿液pH恒定,使尿中有形成分基本不变,但4℃条件下冷藏不得超过8h,有时冷藏会导致盐类析出产生沉淀,影响沉渣检查。
化学防腐①甲苯:通常用于化学成分的保存;②甲醛:用于尿沉渣检验标本的保存。
4.尿液标本接收:实验室应建立严格的标本接收制度,工作人员在接收标本时,必须检查:标本内容器是否符合要求标记内容与医生所填写化验单是否一致留尿到接收标本时间是否过长标本是否被污染近期是否给服用对尿液分析有影响的药物和其它物质尿量不少于30ml:特殊病例不能达到此要求时(如小儿、烧伤,肾衰无尿期等)应在报告单上注明收到尿量及检查方法。
尿液标本的接收要求:凡留尿超过2h(未采取相应的保存措施),未注明留尿时间或尿量不够的标本应拒收。
检验科收到合格的标本后应签收,在送验单上注明留尿时间、送检时间。
须说明近期是否给服用对尿液分析有影响的药物和其它物质。
(二)使用仪器、器材、试剂的规范要求原则:选用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上市的仪器和试剂;检验用仪器和计量器具均需经校准后方能使用,且可溯源;选用的试纸条、校准条尽可能与仪器配套;有条件时,要对所选用的仪器和试剂进行评价。
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的质量控制流程1.质量控制样品的准备质量控制样品是用于检测实验室仪器性能和实验室技术人员操作能力的标准样品。
实验室应使用质量控制样品准备好预定浓度和特定化学成分范围的尿液。
这些样品可以通过商业供应商购买或由实验室自行准备。
2.样品标识和编号为了能够追踪每个样品的结果,每个质量控制样品都应该有一个独特的标识和编号,例如日期、时间和批次号码。
这有助于确定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进行需要的修正。
3.储存和保存样品质量控制样品应储存在适当的温度下,并按照指导文件的要求保存。
这样可以确保样品的稳定性和可用性,在需要时能够检查。
4.设定和维护仪器使用前,实验室应该根据厂家的指导文件设定仪器。
这包括校准、验证和标定仪器,以确保其准确性和稳定性。
设备的维护应遵循制造商的指导,例如定期更换耗材和清洁仪器。
5.定期校准仪器校准仪器是确保结果准确性的关键步骤之一、校准应根据制造商的指导文件进行,并且在每次使用仪器前都应进行。
通过校准,可以检查仪器的准确性,并使用已知浓度的质量控制样品进行验证。
6.日常质量控制检查除了校准外,实验室还应该每天进行日常质量控制检查。
这通常涉及对质量控制样品进行测试,并与已知结果进行比较。
根据结果,实验室可以确定仪器和操作是否正常,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7.质量控制数据的记录和追踪实验室应该记录所有的质量控制数据,包括每个样品的标识和编号、所得结果以及任何需要的调整。
这些数据应保存在实验室的文件中,以备参考,并用于以后的质量保证。
8.验证和比较结果质量控制结果应与已知结果进行比较,并计算出差异。
如果结果与已知结果有差异,实验室应立即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例如重新校准仪器或重新检查样本。
9.定期进行外部质量评估除了日常质量控制检查外,实验室还应定期参加外部质量评估计划。
这通常由独立的质量控制机构组织,旨在评估实验室的质量控制系统,并与其他实验室进行比较。
10.持续改进实验室应根据质量控制数据和外部质量评估的结果,将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并制定改进计划。
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的质量控制流程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的质量控制流程一、引言本文档旨在介绍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的质量控制流程,并详细阐述每个环节的具体步骤和操作要求。
质量控制是确保实验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环节,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意义重大。
二、质量控制流程2.1 样本采集与处理1)确定采集合适的尿液样本,包括不同时间段收集的尿液、新鲜尿液等;2)按照规定的操作流程采集尿液样本,并妥善保存,避免样本变质;3)对于需要进行显微镜检查的样本,应进行相应的前处理,如离心沉淀等。
2.2 仪器校准与维护1)定期对尿液分析仪器进行校准,确保仪器的精度和准确性;2)保持仪器的清洁和维护,定期进行设备检修和保养,保证仪器状态良好;3)严格按照操作规范使用仪器,避免误操作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3 质控品的使用1)选择合适的质控品,一般包括正常范围内的质控品和不同浓度的质控品;2)按照质控品的说明书进行稀释或使用,确保质控品的准确度;3)根据实验要求,定期使用质控品进行质量控制,监控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2.4 数据分析与质量评价1)对实验数据进行及时和准确的记录,包括样本信息、仪器测量值等;2)按照设定的质控标准进行数据分析,包括平均值、标准差、偏差等;3)根据分析结果进行质量评价,判断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5 异常情况处理1)发现异常结果时,及时进行排查和处理,包括仪器故障、样本问题等;2)对于重要样本的异常结果,应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并采取相应措施;3)记录异常处理过程和结果,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三、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质控品的说明书、仪器操作手册、数据记录表格等,详见附件部分。
四、法律名词及注释1)质量控制:指在实验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一系列活动。
2)尿液分析:对尿液样本进行生化、生物学等方面的检测和分析。
3)临床显微镜检查:通过显微镜观察尿液中的细胞、结晶和其他成分,以辅助临床诊断。
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的质量控制流程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是临床常规检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医疗保健领域,准确的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对于诊断疾病、监测治疗疗效和预防疾病的发生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的质量控制流程。
质量控制的定义质量控制是一种确保实验室测试结果准确、可重复的方法。
质量控制通过监测测试系统的精确度、准确性和可靠性来保证测试结果的质量。
质量控制的流程包括选择适当的控制材料、制定实验室工作流程、规范化样本储存和检测程序等。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流程尿液分析是一种化学、生物和物理检测方法,用于检测尿液中存在的各种物质。
尿液分析可用于爱滋病病毒、肝炎病毒和其他疾病的筛查和诊断。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流程如下:1.选择适当的质控材料可用的质控材料包括人工合成的尿液血清、尿液检测卡和标准化的人类尿液样本。
尿液质控材料应具有与应用测试相同的准确性和精度。
2.制定实验室工作流程实验室应制定适当的工作流程,包括尿液收集、标本处理、检测方法选择、设备维护和质量控制程序等。
3.规范化样本储存和检测程序尿液样本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存储和检测。
实验室质控应进行规定时间段的尿液检测,以评估检测准确性。
4.监测测试系统的精确度、准确性和可靠性尿液分析实验室应定期进行内部和外部质量控制,以监测测试系统的精确度、准确性和可靠性。
内部质量控制包括每日检测结果的检查和纠正,外部质量控制则由专业的质量控制机构组织。
临床显微镜检查的质量控制流程临床显微镜检查是一项标准化的医学检查,通过检测样品中的细胞和组织结构来诊断疾病。
临床显微镜检查的质量控制流程如下:1.选择适当的质控材料临床显微镜检查质控材料应包括人工合成的血液样本、标准化的细胞样本和其他标准化样本。
质控材料的选择应与实验室的检测方法和应用有关。
2.制定实验室工作流程实验室应制定适当的工作流程,包括样本收集、处理、显微镜检查方法的选择和设备维护和质量控制程序等。
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的质量控制流程
尿常规检验自动化仪器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导致某些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确保分析数据的准确可靠,尿液分析中应用质控品进行质量控制。
尿试剂带的质量管理
(1)尿试剂带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放在30oC以下,防潮、通风条件好处密封保存。
(2)使用时取出必要数,盖紧容器。
取出而没有使用过的试剂带不要重复放回原试剂带瓶内,以免影响试验结果。
(3)开封后的尿试剂带严禁冰箱存放,以防潮湿,不要放置易污染场所。
4)试剂带的反应部分严禁用手接触,不要使用变色的试剂带、过期的试剂带。
(5)每瓶试剂带开封前用标准质控尿检测其敏感性和准确性,合格后方可使用。
二、仪器的质量管理
尿化学分析仪是一种光学电子仪器,需要正确使用和保养。
仪器均附有“空白试带”是用以检查仪器是否处于正常运转状态的工具,应在规定时间检测并作好记录,如果检测结果与"空白试带"要求结果不符,应停止使用并请厂商修理。
仪器的保养十分重要,如进样板上的污垢要及时处理;进样板上抽液小孔不能堵塞;以及试带位置有无移位;排液系统是否漏气;废液瓶每天都应清洗等措施,不注意这些
同样会影响尿分析结果。
三、尿液质控品的质量管理
经常进行质控检测,掌握尿试带的状态,防止保存条件不妥可造成使用前已失活或变质,保证分析数据准确可靠。
做好质控记录并存档备查。
(一)室内质控流程
1、对新购进的仪器要进行技术性能全面测试和评价,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2、每天开机前,要对仪器进行全面检查后,确认无误后方可开机。
3、对使用中的仪器,要根据操作需要和厂家对仪器的要求定期对仪器进行校正,这是保证仪器准确的根本。
4、每天工作前对仪器和试剂带按室内质控流程图进行检查,在检查中首先应将质控物预温至室温,否则会因温度影响导致部分结果偏低。
5、操作应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进行,并建立完整的SOP文件,对每天操作出现的问题,以及维护保养、维修的情况逐一登记。
6、测定完毕后,要对仪器进行全面清理、保养,保证仪器每天处于最佳状态。
(二)质控的判断标准
1、质控物的测定结果由“正常”结果变成“异常结果”,或由“异常结果”变成“正常”结果,均为失控。
2、如果质控物某一模块的测定结果与“靶值”在±1个模块内是允许的,否则为失控。
(三)质控分析
1、失控项目
2、失控原因
3、纠正后重新做是否在控
尿液分析临床显微镜检查的质量控制流程
影响尿显微镜检查结果的因素较多,如尿酸碱度和渗透压的影响。
因此,必须强调尿沉渣检查质量控制。
1.标本采集:一般宜用新鲜、随机中段尿。
要避免污染。
尽量不加防腐剂。
详细可参照“尿标本采集”。
2.使用标准器材:如一次性清洁干燥容器、标准尿离心管、尿沉渣定量分析板等。
3.采用可靠尿沉渣质控物:如无质医学教育网整理控品,也可用患者新鲜尿标本作重复性试验进行考核。
4.我国尿沉渣检查标准化要求:标准化操作,建议实行尿沉渣定量板法报告方式。
5.与各种尿化学分析法互相参照。
6.加强与临床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