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及常见计算
- 格式:ppt
- 大小:1.86 MB
- 文档页数:37
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相关计算”★★★★○○○1.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的方法(1)公式计算法:如图所示,求A、B两点间的相对高度:A、B两点之间有3条等高线,等高距为100 m,利用公式(n-1)d m<H<(n+1)d m。
可得A、B两点间的相对高度为200 m<H<400 m。
(2)直接计算法:根据图中各点的海拔计算相对高度,如图中A点海拔为300~400 m,B点海拔为0~100 m,则A、B的相对高度为(300-100)m<H<(400-0)m。
2.闭合等高线区域内高度(海拔)的判断位于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如果其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低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高度(海拔)低于较低值等高线的值;如果闭合等高线的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高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高度(海拔)高于较高值等高线的值,即“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如下表:大于大的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海拔不在两条等高线的数值之间,如A高度(海拔)高于200米,而B低于100米(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小于小的高考试题中多以等高线为背景对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判读和相关计算进行考查.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
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为,(n-1)d≤△H<(n+1)d(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
等高线的递变规律,按某一递增或递减的顺序变化。
d为一处洼地,故d周围闭合等高线数值应和两侧等高线中较小的相等。
依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判断即可。
下图示意某小区域地形。
图中等高距为100m,瀑布的落差为72 m.据此回答(1)~(2)题.(1)Q地的海拔可能为( )A.90 m B.230 mC.340 m D.420 m(2)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A.260 m B.310 mC.360 m D.410 m【答案】(1)D (2)C【易错剖析】此题易错点是对瀑布的落差为72米的理解,瀑布位于桥梁之上,学生容易忽略这一点,而是简单的套用公式(n-1)d<H<(n+1)d,这就要求学生做题时,需要结合试题的实际情况,明白不同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一.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1.绝对高度:指的是海拔,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图中甲点的绝对高度为2500米,乙点的绝对高度为1000米,丙点的绝对高度为1800米,丁点的绝对高度为-500米。
2.相对高度: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图中甲乙的相对高度为1500米,乙丙的相对高度为800米,丙丁的相对高度为2300米。
二.等高线地形图1.定义:地图上高程相等的各相邻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
3.地形部位【补充】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且由海拔高处指向低处。
3.特殊地形的等高线地形图(1)火山口等高线地形图:火山口它通常位于火山的顶端,是一个圆形洼地。
①示坡线表示②数值表示(2)冲积扇地形图:冲积扇像个大的山脊,但在河流经过的地方,又可以看到小的山谷。
(3)沙丘等高线地形图:沙丘是在风力作用下由沙粒聚成的沙堆。
迎风坡凸而平缓,背风坡凹而较陡。
(4)风蚀蘑菇等高线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蘑菇石基座因被高处蘑菇石遮挡,用虚线表示,而高处则用实线表示。
(5)峡谷等高线地形图:两山脊间的狭窄部分,是修建水库的最好选址。
(6)岱崮地貌等高线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崮顶等高线稀疏,外围为陡崖(等高线上标有示坡线),向山麓过渡等高线由密集变稀疏。
(7)地上河等高线地形图:在地上河等高线图中表现为河道整体部分等高线向低海拔处凸出,而河床处等高线则向高海拔处凸出。
(8)梯田等高线地形图:表现为梯田田埂处等高线较密,田面平坦,等高线稀疏。
等高线平行,稀疏分组明显,海拔较低,等高距较小。
4.两条等高线之间闭合处等高线高度的确定如果两个点的海拔范围都是一个范围,则应先把两点的数值范围用大于号或小于号排列,然后同是大于号或小于号的基础上,对角相减就能得到两点的相对高度范围,如下图:300米<A<400米,100米<B<200米,则100米<A-B<300米。
5.陡崖处高度的计算方法首先从图中读出在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中最大值(H)、最小值(H)、等高距d和重合的等高线的条数n。
考点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计算1.海拔(绝对高度)与相对高度(1)海拔(绝对高度):某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如图中甲点海拔为1 500 m,乙点海拔为500m。
(2)相对高度:一个地点与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如图中甲与乙的相对高度是1_000m。
0 m等高线因等高线数值反映的是海拔高度,故0 m等高线常代表海岸线。
2.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地图上海拔相同的各点的连线。
(2)基本地形部位:图中字母地形等高线特点A 山峰闭合,数值由外向内变大B 山谷凸向高处,一般成为河谷C 山脊凸向低处,一般成为分水岭D 陡崖等高线重合E 鞍部两个山峰或两个山谷等高线之间的区域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一般包括五个方面:2.等高线图中五大地形类型的判断方法3.等高线地形图的计算(1)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从等高线图上读出任意两点之间的海拔,就可以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H相=H高-H低。
(2)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如图中甲处,假设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Δd为等高距,H大为重合等高线数值中最大的,H小为重合等高线数值中最小的。
则图中n=4,Δd=100 m,H大=400 m,H小=100 m,利用这些信息我们可以进行以下计算:①陡崖的相对高度(H)计算公式为(n-1)Δd≤H<(n+1)Δd。
因此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为300 m≤H<500 m。
②陡崖的绝对高度a.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H大≤H顶<H大+Δd。
图中崖顶的绝对高度为400 m≤H顶<500 m。
b.陡崖崖底的绝对高度:H小-Δd<H底≤H小。
图中崖底的绝对高度为0<H底≤100 m。
(3)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一般来说,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两点之间有n条数值不同的等高线,等高距为Δd,则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可用下面公式求算:(n-1)Δd<H<(n+1)Δd。
如图所示A、B两点间的相对高度为200 m<H<400 m。
等高线地形图知识详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相关知识,是高考的必考点。
需要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点,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一、等高线的特点:1.同一条等高线上高度值相等。
2.相邻两条等高线的差值相等或者为零。
3.等高线一般不相交,只有在陡崖处,等高线才可以相交或者是重合在一起。
4.等高线曲线必定闭合。
等高线曲线无论如何迂回曲折,但必定环绕成圈。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1.通过等高线图判断地形:根据等高线弯曲闭合形状及等高线上数值大小,可判断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表示山峰或山顶:等高线呈封闭状,外面数值低里面数值高,则表示山峰或山顶。
(2)等高线表示盆地或洼地:等高线呈封闭状,外面数值高里面数值低,则表示盆地或洼地。
盆地面积大,洼地面积小。
(3)等高线表示平原:等高线数值很小,一般不超过200米。
而且等高线的数量极少,等高距数值很小,表示在这个地方海拔低,起伏极小为平原;(4)等高线表示高原:等高线的数值大,一般超过500米。
里面的等高线稀疏,边缘的等高线密集。
表示内部起伏小,边缘起伏大为高原。
(5)等高线表示山谷:等高线凸向高处则表示山谷,中心海拔较两侧海拔低即凸高为谷。
山谷为集水区,容易发育成河流,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6)等高线表示峡谷:两侧是山脊,等高线对垒,中间是狭窄而且低平的河谷,则表示峡谷。
(7)等高线表示山脊:等高线凸向低处则表示山脊,中心海拔较两侧海拔高即凸低为脊,剖面呈倒V字型,成为分水岭,山脊两侧的水背向流。
(8)等高线表示鞍部:鞍部即两座山头之间的低凹部分,也叫山口。
两侧等高线闭合,且数值相等,剖面像骆驼背。
(9)等高线表示陡崖:两组等高线相交于一条短横线即表示陡崖。
陡崖上往往有示坡线表示坡度降低的方向,两组等高线实际上是一组,只不过在这里相交而已。
(10)等高线表示大陆和海洋:由于规定0米表示海平面,海岸线即陆和海之间的分界线,故在等高线地形图,0米线就是海岸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