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反思20篇简短
- 格式:pdf
- 大小:362.73 KB
- 文档页数:34
语文教学反思20篇简短
语文教学反思
篇1
上了《尊严》这一课,这篇课文讲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
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
命运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以学生自读和小组合作交流为主,加
上老师巧妙的指导,学生较好地读懂了课文,体会到了年轻人自尊的
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在整体感知了课文主要内容后我组织学生紧紧围绕年轻人神态、
动作、语言的语句展开讨论学习,谈自己的感受,体会年轻人自尊的
人格。给学生印象最深的是哈默和杰克逊大叔的那段对话。学生首先
谈对这段话的体会。在学生谈体会时,我发现学生仅仅停留在体会这
几句话上,这时我适时和学生展开了对话:“看来哈默这时并不是很
饿。”一石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纷纷从前后找到一些语句来反
驳我:如前面的“脸色苍白、骨瘦如柴”后面的“狼吞虎咽”等。这
种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能联系全文来读书,思考,加深了对哈默自尊的
体会。这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近哈默,体会他在这个过程中的心
理变化过程。再让学生读书,学生也都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把声音读
得坚定了,而是努力把自己当作哈默,读出自己的体会,声调不再像
刚才那么高昂,低沉的语气反而更显自然,哈默的自尊不需要故意用
坚定的语气表达,而是用自己的心去体会。
学完课文后,我又请同学列举了我们学校,我们这个城市有关尊严的真实故事。同学听了之后,都很受感动。最后我让学生互相交流
自己找的有关尊严的名言,丰富了本课的资源,丰富了学生对尊严的
体会。这样的课堂就不仅仅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以一篇课
文为依托,把学生引到广阔的语文世界中,让学生读更多的文章,在
多读中,在交流中开阔视野,增强积淀。
语文教学反思
篇2
《检阅》一课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节来临之际,
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
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一致的喝彩。帮助学生理解
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任务心理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本
课学习的重点。对于“检阅”三年级的孩子了解的并不多,为此在上
本课之前,杨老师让学生看了“50周年国庆的大阅兵”的视频,让
学生对检阅有了非常直观的感受,而且很巧妙地引入本课的学习。杨
老师的重点是检阅前,但她的思路却有点乱,可能是因为出现了太多
的思考问题。
成老师把大多数时间花在了教学词语上,注重词语的音形义,学
得很扎实。我认为让学生把词语读出感情来这个环节很好,但是学生
读的效果不太好,我觉得问题出现在教师的范读词语上,如果教师范
读得好,学生也会模仿得好,而不是这个环节的要求太高。在教学到
“为什么说这个小伙子真棒”时,就让学生读12自然段,说说博莱克棒在哪里?有的同学说:“他虽然拄着拐杖,可还是走得非常认真,
和全队保持一致,很勇敢。”成老师马上让这位学生读出博莱克的勇
敢,他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博莱克的坚强
与勇敢,成老师还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看着博莱克此时精神
的样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开阔了:“博莱克
平时走楼梯都很困难,但他还是坚持练习”;“他摔倒了,但还是坚强
地爬起来”;“他不能和其他人一样出去踢球”„„通过这样的理解让
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博莱克的坚强与自信,体会到他真的很棒。
语文教学反思
篇3
这学期我接任了三年级的汉语文教学。第一单元教学是学生从低
年级升入中年级学习的一单元,我首先要考虑的是衔接问题,要通过
本组的学习,帮助学生尽快的适应中年级的学习。因此,我重温了课
程标准中对低年级的教学要求。低年级的教学要求主要是借助汉语拼
音识字,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用感情的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
了解词语的意思。从本册开始,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
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初步把握
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课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同学之间交流识字方法,对识字进行
归类学习,在作业和小练笔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字,在阅读中加强词
句练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抓住导语、思考练习及课文中关键处提出的思考问题引导学
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这一单元导语就用诗一般的语
言为学生描述了五彩斑斓的儿童生活情景,点明主题,激发学生的学
习欲望,从而用心去感悟生活的丰富多彩。《金色的草地》在课文中
关键处提出思考问题,我知道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了。体会草地的可
爱,蒲公英的有趣。《爬天都峰》在课文中关键处提出“终于”一词
在文章中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到“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汲取力量,
克服种种困难才爬上了天都峰,这种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
意义。
在习作方面,本册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
想象。第一次作文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将口语交际与习作结合起
来,重在激发习作兴趣,树立习作信心,同时感悟我们的生活是多么
的丰富多彩。
语文教学反思
篇4
在我对公开教学《墨梅》作了第一次反思之后,有幸得到了学校
教师—们的指点,才发现自己课堂出现的问题还不仅仅是第一篇反思
中所提到的那些,真是太惭愧了。经过整理,我对自己的教学作了二
次反思。
总结如下:
一、整个教学过程偏离了自己预设的主旨。课前设计中,我的整堂古诗教学课是围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
悟诗情”设计的,这个出发点得到了宋校长的肯定。可是,在我的教
学过程中,却严重偏离自己预设的“轨道”。诗人背景没有介绍清楚,
让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该抓的字眼没有抓住,上完课之
后还有很多学生一知半解。特别是对古诗诗意的理解也出现了严重的
偏差:《墨梅》是一首题画诗,诗中描写的是画中的梅花,在诗意的
解释中,我却没有交待清楚,让学生疑惑重重,误认为是现实生活中
的梅花,这是一个严重的失误。
二、没有抓信课文的中心句:“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的灵
魂就在“清气”二字上。清气指的是清高纯洁的气节。该名可理解为:
“只希望把它清高纯洁的气节永远留传人间,”也可理解为“只希望
留下它清高纯洁的气节充满天地人间。”只有抓住这句,古诗的意境
才能得到升华。
最后,老师们还教了一套如何领会古诗诗意的方法——扩、补、
调、换、连。扩指的是单音节扩为双音节;补即为补充省略的词语;
调是调移、颠倒顺序;换是古语换新词;连就是将诗意连贯起来理解。
有了这次经验,我相信今后的古诗教学一定会比这次好。
语文教学反思
篇5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独立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语文
课堂上。我们为了“紧扣教材”,为了“调动”学生,便把“满堂灌”演绎成“满堂问”。而所问的问题往往是“通过„„你读懂了什么?”
“还读懂了什么?”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无须思考或懒于思考。课堂上
的阅读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对课文进行感悟,他
们所读懂的只不过是根据以前的思维定势而得到的“微言大义”,至
于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都无从知道。因而,课上学生自能“读懂”,在
课堂结束时,老师问还有没有问题时,自然没有了。其实这种没有问
题才是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缺乏独立思维的一种表现。
语文教学怎样走出没有问题的误区呢?首先要转变观念,放手让
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
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们从小种下探索的种子。
记得在讲《海豚》一课时,突然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海豚吃什么
呢?怎样分辨公母呢?”我愣了一下,心想:真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又一想:不能扼杀孩子爱提问题的天性。于是,我说:“你所想的问
题很有研究价值,这个问题留给我们以后专门探究。这位同学善于思
考,大家都要向他学习。”在这个开放的环境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不局限
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抛弃“这不是语文要解决的问题”的观念,打
破学科分解,学生们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所提的问题不一定
当堂澄清,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
语文教学反思
篇6 《观潮》这篇课文里,描述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资
料是课文的重点。而抓住重点词句来品味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之美是难
点。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研究运用“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播放课件
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的教法比较恰当。在
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让学生听范读、自
由读,边读边体会,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相互评议、补充,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所以,我重视“读”。学
生自由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我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
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
悟,读中自得。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我的见解,允许有不一样意见,
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
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己见。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直观教学优势,如读到“浪潮越来越
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
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播放大潮视频,使学
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了大潮涌动的速度。经过朗读课文,再观
看钱塘江大潮的视频,更进一步使学生验证了自我的感受,体验钱塘
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读自我最喜欢
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
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上《观潮》这课,是我第一次开始在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在上完
这课后,我体会到多媒体课件是能够以它直观形象的画面较快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