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传教士汤若望死后康熙帝曾发文章进行悼念-范文word版 (2页)
- 格式:docx
- 大小:18.27 KB
- 文档页数:2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孝庄太后竟有一位洋义父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导语:孝庄皇太后无疑是彪炳清史的第一位政治女强人,这位为大清朝站稳脚跟立下不世功勋的“清代国母”,竟然称一个西洋人为义父,这在中国历史上孝庄皇太后无疑是彪炳清史的第一位政治女强人,这位为大清朝站稳脚跟立下不世功勋的“清代国母”,竟然称一个西洋人为义父,这在中国历史上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个西洋人叫汤若望。
他治好了孝庄侄女的病,即后来顺治皇帝的皇后(也有资料说医治的是顺治本人)。
孝庄让顺治称汤若望为“玛法”,在满语中,“玛法”为爷爷,“阿玛”为父亲。
这样,论辈分汤若望跟努尔哈赤同辈,比孝庄高一辈分。
也有另一个说法,孝庄对汤若望所传播的西洋教义很感兴趣,成为他的信徒,拜他为教父(另一说义父)。
崇祯十七年(1644年),多尔衮率清军打进北京城,汤若望上书请求保护。
多尔衮早就耳闻这个洋人是位天文学家,还精通火炮的制作。
于是多尔衮对其予以特别的重视和优礼,他的教堂、三千卷书籍以及为明祟祯皇帝修订的《崇祯历书》刻版得到妥善安置。
其后,汤若望几次入宫讲解历法,还献上了天文仪器和世界地图。
改朝换代,一项重要的工作是编制新历法颁行天下,代替前王朝的日历。
多尔衮命令钦天监官员负责新历法的修订,他多次召见汤若望询问有关技术问题。
因为汤若望曾帮助明朝制造红衣大炮对付清军,所以这期间不断有满族亲贵大臣进行阻挠。
多尔衮不为所动,让坚持用大统历和回回历的钦天监官员,与汤若望共同对同年八月日食时间进行测定,并派大学士冯铨监督。
统历和回回历都出现偏差,只有“西洋新法”的测算历法结果丝毫不差。
于是,汤若望制作的新历得以颁行施行,清廷将新历书命名时宪历。
不久任汤若望接任钦天监正,相当生活常识分享。
西学东渐中的汤若望作者:杜瑶瑶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8期摘要:汤若望,字道未,德国耶稣会士,学者。
他是继利玛窦来华之后最杰出的耶稣会士之一。
他以利玛窦科学传教策略为基础,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编撰出一些有关天文历法、数学、宗教等方面的著作,又为西学东渐作出了一系列实际工作等。
这些成就奠定了他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西学东渐;汤若望;影响明末至晚清民初时期西方学术思想传入中国的历史过程我们通常称为西学东渐。
在西学东渐中,传教士们秉着传播天主教的初衷来到中国,却因具备天文历法等方面的知识而受到赏识和重用,逐渐偏离了他们来华的初衷,而在天文历法等方面造诣匪浅。
汤若望作为传教士之一,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为西学东渐做出了一番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汤若望传播的西洋天文历法知识(一)《崇祯历书》与《西洋新法历书》1623年汤若望到达了北京。
在北京时,他“将由欧洲所带来数理天算之书籍列为目录,呈递朝中,并且还将所带来的科学仪器一一陈列”[1],还准确预报了发生在1623年10月和1624年9月的两次月蚀,因此得到了崇祯帝和一些士大夫的赏识。
1629年徐光启奉诏修治历法,之后他向朝廷建议“由陕西诏汤若望,回京供职于钦天监”[2],得到皇帝准许后,汤若望回京参与修订有较大谬误的《大统历》。
正是在徐光启的大力支持下,汤若望才最终在1634年编成了《崇祯历书》。
《崇祯历书》共137卷,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书卷是汤若望亲自编译或由他指导学员编译而成的。
它的编译花费了四年的时间,但此书在崇祯年间却没有颁行。
等到清朝建立之初,汤若望不顾生命危险向清廷呈递了奏本,《崇祯历书》和相关的天文仪器才得以保全。
1644年明清易代,汤若望继续受到重用。
1645年,他将《崇祯历书》压缩修改为《西洋新法历书》,并进呈给了清廷,顺治帝把他进呈的《西洋新法历书》钦定名为《时宪历》,然后刊印发行,这就是一直沿用至今的阴历,也成为以后每年编制历书和各种天文推步的依据。
清初传教士汤若望冤案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汤若望(来源:资料图)本文摘自:《北京青年报》2010年10月27日第C5版,作者:赵连稳(现为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编审、副主编。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文化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学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学研究所理论室副主任,北京大学明清史研究中心研究员。
),原题:《传教士汤若望冤案始末》■专家讲述发生在清初的欧洲著名传教士汤若望冤案经过■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在北京从事哪些活动■冤案的背后既有中外文化的撞击,也有人事的斗争明末清初这些传教士他们在中国主要是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
比如,为了传教还学习中国的汉语,把中国的文化往西方介绍,把西方的文化往中国来介绍,这起了一个交流的作用。
汤若望,德国人,明末清初活跃在北京政治舞台上的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先后在明朝和清朝的钦天监任职,顺治皇帝还任命他为钦天监监正,因其所制历法遭到朝中保守大臣的反对,遭诬陷而下狱致死。
康熙亲政后重新审理了此案,为汤若望平了反,通过汤若望这个冤案,我们可以窥见清朝初年朝政的跌宕起伏。
●传教士在京●■在众多的来华耶稣会教士中,以利玛窦和汤若望最为著名■协助徐光启编修《崇祯历书》,制造天文系第一个大问题,就是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在北京的活动。
元朝时,中国的丝绸、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发明都传到了西方,西方的一些传教士来到中国,但为数不多,如马可·波罗。
明朝嘉靖三十一年开始,一直到清初耶稣会教士陆续来到中国,但规模也不大,几十号人。
他们这些人用劝说和教义来教诲人们,扩散其影响。
在众多的来华耶稣会教士中,以利玛窦和汤若望最为著名。
利玛窦是明末清初来中国的第一个有名的传教士,这个人加入耶稣会后曾接受东方传教的培训,对中国儒学有所了解。
来到中国后,他把传教和儒学相结合,谓之“合儒”,尽量地中国化。
他了解士大夫在中国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为了博得他们的信任,他用十五年的时间钻研儒家经典。
他精通汉语,一面教学,一面传教,利用他的西方科学知识和已具备的汉文化修养结交权贵,像万历皇帝,宰相叶向高、徐光启,大臣李之藻、袁宏道,都是他的好朋友。
朝鲜世子与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在北京的交往考述
王臻
【期刊名称】《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12
【摘要】明末清初,德国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来到中国传播宗教以及西方科学知识。
当时在清朝作为质子的朝鲜昭显世子于北京与汤若望相识,双方开展了友好的交往。
朝鲜世子由此接触到了西方的天主教及天文、历法等科技知识,试图在朝鲜传播天主教,普及西方科学知识,但由于朝鲜世子归国后猝然离世,该方案并未得以实施。
尽管如此,朝鲜世子与德国传教士的北京交往,促进了西学思想在朝鲜后世的传播。
对该问题进行探讨,有助于凸显中国在东西方文化交往中的独特地位,丰富人们对明末清初时期中朝关系史的历史认识,推动学术界对该段历史的研究,进而促进中国、朝鲜、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总页数】6页(P137-142)
【作者】王臻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天津 30038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9
【相关文献】
1.传教士《四书》译本考述
2.“使天主之教无远不行”--北京西洋传教士与朝鲜士人的交往心态
3.明代赴朝鲜使臣祁顺与朝鲜名臣徐居正之交往略考r——以《(丙
申)皇华集》为中心4.清代朝鲜士人与来华西方传教士的交往5.西洋传教士与朝鲜赴京使行交往考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汤若望是康熙恩人,康熙为什么要下令处死他?本文导读:康熙能继位当皇帝,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可以说功不可没。
为何康熙即位后,却下达了对汤若望凌迟处死的诏令呢?汤若望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的呢?汤若望是德国贵族,在天文学、数学、物理学等学科上都很有研究。
不过他的本职工作却是一个广传福音的传教士。
汤若望在神学院学习时,对曾在中国宣传天主教的利玛窦极为崇拜。
因此,在成为神父后,汤若望漂洋过海抵达中国,希望能成为像利玛窦一样的传教士。
当时正是明末乱世,再加上当时在中国的传教士非常激进,他们不允许中国信众祭祀祖先,拜孔子……因此导致百姓反感,发生了南京教案,天主教成为众矢之的。
汤若望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北京城的。
为了能打开僵局,汤若望先是向明廷进呈了天文学方面的书籍。
同时,他又在住所中摆满了各种科学仪器,邀请官员们前来参观。
随后,汤若望凭着两次预算出月食,介绍望远镜和精算北京子午圈等成就,得到了明廷的赏识。
崇祯继位后,汤若望因为帮助明廷修正历法,得到了在钦天监供职的机会。
当时,明朝已是暮年,战事频发,明廷岌岌可危。
汤若望受朝廷之命,督造大炮。
汤若望不辱使命,设厂铸炮,两年间造了20门大炮。
可惜再多的大炮,也阻挡不了明朝的灭亡。
很快李自成打进北京城。
接着,清军入关,再次占领北京城。
汤若望随即将修改的《时宪历》,呈给多尔衮和顺治帝,并向他们陈述了新历法的优点。
再加上他准确地预算出了当年的日食,因此得到了清廷的优待,继续留任钦天监。
而他编就的《时宪历》则由清廷下令,在全国推行。
早先,多尔衮有意在北京城外建一处府邸,想把顺治和孝庄皇后迁出宫外。
汤若望以“上天警示”为由,劝阻了多尔衮,保护了顺治和孝庄太后。
后来,汤若望见多尔衮专权擅政,又数次提醒顺治。
种种原因再加上汤若望博学多才,工作出色,顺治帝对他非常器重,以至于亲政的吉日,都让他决定。
顺治帝还称呼汤若望为“玛法”(满语中爷爷的意思),并批准他可随时入宫叙事,不用太监传唤,也不用行叩见大礼。
传教士汤若望为何会被判凌迟?清朝康熙四年(1665年)三月十六日,清廷议政王大臣会议作出一桩判决:拟钦天监正汤若望、刻漏科杜如预、五官挈壶正杨弘量、历科李祖白、春官正宋可成、秋官正宋发、冬官正朱光显、中官正刘有泰等人皆凌迟处死。
判决中有一个人的名字显得尤为特殊,那就是著名的传教士汤若望。
汤若望这个名字是来华后改的,他本名为亚当.约翰,是个德国人,1619年(万历47年)7月15日,27岁的亚当与一批教友来到澳门传教,与当地居民水火不容,后来毛遂自荐称自己为火器专家,替明朝政府制造火炮,就改名为汤若望。
汤若望这个人比较会钻营,很快就成了个汉语通,他学习中国古老的天文历法和儒家哲学,得到了崇祯皇帝的赏识,顺利入朝为官。
其实汤若望对于火炮技术也是个门外汉,他最大的兴趣还是天文与历法,他一直在观测天文,修正历法,并写了一百多卷的所谓的《西洋新法历书》。
明朝灭亡后他将这部书交给了清政府,在顺治七年,汤若望被委任为钦天监监正,成为掌管全国天文历法的最高官员。
汤若望在清朝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顺治年间尤为得到重用,经常出入宫廷,顺治皇帝临终册立皇太子,孝庄太后当时就找到了汤若望,提点他让玄烨继位,汤若望便建议顺治选一位得过天花的皇子继位,这才有了后来的康熙皇帝。
汤若望还曾经与几个人一同验证日食,因为他的结果比较准确而获胜,然而中西历法之争由来已久,在康熙三年的时候,同为钦天监的杨光先上书《请诛邪教状》,弹劾汤若望等人,称其在推演和硕荣亲王安葬日期时存在疏忽,而且编写的新历也有漏洞,次年以数条罪名判处汤若望等人凌迟处斩。
后来得到孝庄太皇太后的庇护、力保,加上京师发生大地震,康熙觉得有违天意就免除了汤若望的死刑,汤若望所制定的时宪历也遭到废止,复用大统旧术,直到康熙九年才又恢复使用时宪历。
经过这场斗争,新法终于战胜旧法,汤若望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基督教史和科技史上是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也是继利玛窦来华之后又一位重要的对华友好的外籍人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清朝顺治皇帝的“洋爷爷”导语:顺治帝信仰复杂,他信奉两种宗教。
亲政开始的前七年,他信奉天主教,而后四年,他信奉佛教。
这在清朝的皇帝中是独一无二的。
顺治帝宠信天顺治帝信仰复杂,他信奉两种宗教。
亲政开始的前七年,他信奉天主教,而后四年,他信奉佛教。
这在清朝的皇帝中是独一无二的。
顺治帝宠信天主教,主要受他母亲孝庄的影响。
还在顺治帝亲政之始,他的母后孝庄患病,是德国的一位名叫汤若望的传教士给治好了。
不仅如此,汤若望还神奇地治好了顺治帝的未婚妻博尔济吉特氏的病,所以,汤若望被破例邀请参加顺治帝的大婚典礼。
更为重要的是,皇太后尊称汤若望为义父,顺治帝则尊称他为“玛法”。
汤若望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以什么功德而成为一名受人青睐的皇室成员?汤若望(15911666),字道未,原名亚当沙尔,德国科隆的日尔曼人,天主教神父,耶稣会修士、学者、传教士,中国明清两朝官员。
汤若望于1618年前往中国传教,1620年到达澳门,在那里学习中文。
1623年来到北京,开始他漫长的北京生涯。
期间,明朝政府为阻止清军入关,他曾受明朝廷命令制造火炮。
清军入关后,投归清朝,被御封为钦天监监正。
1644年清兵占领北京,需要颁布新的历法,汤若望的“西洋新法历书”获得颁行,即《时宪历》。
汤若望深得顺治帝的信任,顺治十二年(1655)受封为通政使,晋一品,封赠三代。
就是这样一位洋人,因他的医术、天文知识而获得了顺治帝的信任。
仅仅凭借这些,还远远不够。
更为重要的是,汤若望参与了清朝的政治生活,得到了顺治帝的高度信任。
顺治帝对汤若望的信任有一个故事。
多尔衮专制时代,人们只知道有摄政王,不知道有当今天子。
多尔生活常识分享。
孝庄太后在顺治诸蒙古后妃无生育的情势下,毅然早早地选择了汉军正蓝旗都统佟图赖之女佟氏庶妃所生的皇三子玄烨精心培育,并安排自己从科尔沁娘家带来的心腹侍女苏麻喇姑做他的启蒙老师,教授国书。
后来,成为康熙帝的玄烨回忆道:“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即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轶,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
”(《圣祖御制文二集》卷四十《庭训》)康熙帝把自己的有成就,归结为“圣祖母”孝庄太后从他一两岁起的教养之大功。
《孝庄秘史》中的孝庄与康熙孝庄太后的深谋远虑,为玄烨以庶子的身份顺利即位,开道铺路。
至于顺治帝已明确属意的储君人选——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四月而殇,是感染了当时京师冬春季节流行的痘疹。
在他死前,孝庄染患痘疹,董鄂妃为了改善婆媳关系,或是为赢得孝庄的好感与谅解,在新生儿刚满月后忍痛前往南苑为孝庄侍疾,成就了后来被顺治帝为之御制行状时说“朝夕侍奉废寝食”的孝道与贤德。
孝庄病好了,“皇太后安之”(《清史稿·孝献皇后传》),但,顺治属意的皇四子却无命富贵。
顺治帝哀痛不已,追封荣亲王,修建新地宫,而且对于没有按时安葬的礼部官员处以拟斩监候的重罚。
本想学习汉人继承制——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的顺治帝,心烦意乱,没有再从剩余的诸皇子中择取储嗣。
一、他还很年轻,二十岁左右。
即便他如后人乾隆所神话,亲自为自己选好了陵寝之地,但他还年富力强,无需储君来分割正在集中和强化的皇权。
二、他还期待心爱的董鄂妃,为之再次生育。
却不意董鄂妃痛子心切,一病不起,很快病逝。
虽然董鄂妃的病重没有使之禁欲,使其他妃嫔受孕,但董鄂妃的死却给了他致命的打击。
顺治帝的等待计划落空,而其继承者康熙帝和传教士汤若望,却各有说法。
《清圣祖实录》卷一记载:顺治十六年,玄烨“六岁时,尝偕世祖皇二子福全、皇五子常宁问安宫中,世祖各问其志。
皇五子甫三龄未对,皇二子以愿为贤王对”。
玄烨回答:“待长而效法皇父,黾勉尽力。
邮票上的千年千人(153)汤若望(1592—1666)德国传教士、天文学家汤若望(1592—1666)德国传教士、天文学家与利玛窦并称“耶稣会二雄者”的汤若望出身贵族,曾在罗马研究哲学、机械力学、宗教和天文学。
他接触到伽利略的望远镜,热衷科学;并通读有关利玛窦的书,赞成利子“合儒”的传教策略。
1622年,他由澳门进广东,在陝西传教,次年被明朝崇祯皇帝召进北京,在徐光启领导下编纂《崇祯历书》,共137卷,于1634年完成。
该书体现了西洋天文学的严密性和先进性,故崇祯皇帝决定采用西洋历法,但遭到保守派的坚决反对。
1636年,汤若望按照崇祯的要求,居然造出了20门大炮,不得不佩服汤若望的聪明之处。
又整理成《火攻挈要》,详细介绍了西方造炮的原理及技术,这是汤若望对明朝的最大贡献。
1644年,清军入关后,汤若望将《崇祯历书》删改压缩成103卷,更名为《西洋新法历书》,进呈清廷。
1646年,汤若望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负责创建北京天文台,购进并创制多种仪器于台上,进行天文、气象及地震的观测。
汤若望著有《主制群徵》《主教缘起》等宗教册子,并翻译了阿格里科拉的《矿治全书》。
同时,他把《易经》中的卦爻排列的二进制结构,写信告之欧洲,可能有助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数学法。
汤若望在中西文化交流史、基督教史和科技史上是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
他以虔诚的信仰,渊博的知识,出众的才能,奠定了在西学东渐史上的重要地位,是继利玛窦来华之后最重要的耶稣会传教士。
他继承了利玛窦通过科学传教的策略,今天的农历就是汤若望在原农历基础上加以修改而成的“现代农历”。
1664年,汤若望遭逢“历狱”,被罗织罪状,爱国学者杨光先诬告他“潜谋造反,邪说惑众,历法荒谬”,并撰写《摘谬论》《辟邪论》,对汤若望等传教士进行猛烈抨击。
杨光先驳斥地球的圆球说,认为地球是方而平的,主张:“宁可使肿挝无好历法,不可使肿挝有西洋人。
”竟然借着康熙未成年的间隙,成功扳倒了汤若望,并取而代之。
2019-传教士汤若望死后康熙帝曾发文章进行悼念-范文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传教士汤若望死后康熙帝曾发文章进行悼念
在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成熟,中西文化之间
的交流日趋频繁。
除了传统的商贸往来之外,也出现了很多的西方传教士的身影。
而汤若望就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员。
可以说他是继最早来到中国进行传教
活动的利玛窦之外最重要的耶稣会士之一。
汤若望原名约翰·亚当·沙尔·冯·白尔,于1592年出生在德国科隆。
他受利玛窦等传教士的卓越功绩所影响而决心成为像他们那样胸怀远大理想的人。
于是在1618年乘上轮船,踏上了前往东方的旅途。
他在中国生活了整整四十七年,历经明、清两个朝代。
他在促进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基督教传播,以
及推广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在中国传播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因为
中西文化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引起了朝廷中某些保守官员的不满和反对,最终
发生了震惊一时的康熙历狱,又被称为汤若望案。
康熙五年,也就是公元1666年,当时的新安卫官生,同时也是穆斯林信徒的杨光先向康熙皇帝上书,认为汤若望等人编纂的《天学传概》十分不合理,
尤其是对书中的“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是犹太人”这一点非常不满,是侮辱先
祖的行为,因次以“为官叛国”和“妖言惑众”等罪名指控这些传教士。
经过
官员们的审理之后,决定将汤若望一干人等判处死刑。
此时却出现了很多异象:天空出现彗星,随后又发生了大地震。
在一系列怪事的推动下,汤若望等人最
终被赦免出狱。
但是直到康熙帝亲自处理政事的时候才决定平反此案。
这一案件反映的是东西方在文化交流之间的差异和冲突,也可看出儒道之
学在当时的中国根深蒂固的影响。
汤若望后代
在中国的明清时期,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出于快速扩张的需要,同时也因为
当时的交通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因此中西方之间的交流也日趋频繁。
在这些来自西方的人中,除了商人之外,传教士也是其中人数比较庞大的一支。
这些传教士除了进行传教活动之外,他们同事也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而汤若望便是这些传教士中的佼佼者。
汤若望出生在德国著名城市科隆,因为全家都是忠诚的天主教徒的关系,
因此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天主教的氛围影响,立志要成为一名虔诚的天主教
的传播者,把教义传播到世界各地。
后来当他在学习过程中看到了利玛窦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