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肝与五脏的关系知识分享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6
肝脏对应的五行中医阴阳五行学说中五行分别对应我们的五脏,那我们身体的肝脏是对应五行中的哪一个呢?店铺在此整理了肝脏对应的五行属性,希望大家有所收获!肝脏对应的五行属性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
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
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中医学运用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解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关系,利用调整五脏间生克乘侮关系来治病。
肝木盛脾土,则临床上见肝脾不和证,治疗时一般是采取“培土抑木”。
肾生肝,(水生木)肾精能滋养肝脾不和证,即“水能生木”,当“肾水”不足时,肝木失养,病人出现“肝阳上亢”等水不涵木的病证,治疗时要滋水涵木,肝阳上亢的证候可以得到改善。
心心君主之官,主血又藏神,主脉华在面,在窍则为舌,在志则为喜,喜悦若适度,气血则调和,在液则为汗,汗出若过多,则耗伤津血,伤心之阳气,若大汗淋漓,致心阳暴脱,显亡阳之症,阳脏主阳气,心气通夏气,预防暑热邪,心包即膻中,心脏外包膜,代心受邪功。
脾脾仓廪之官,后天之本源,主运化统血,运化水谷液,脾气固摄血,升清举内脏,喜燥而恶湿,相通长夏气,在体主肌肉,在窍则为口,其华则在唇,其志则为思,在液则为涎,脾阴若虚损,手足则烦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思食,脾阳若虚损,水湿则内停,统血则失职。
肺肺者气之本, 位于胸腔内, 上与气管连, 喉为肺门户,主宣发肃降, 娇脏易受损, 主气司呼吸, 主通调水道,朝百脉助心, 主治理调节, 主皮华在毛, 鼻为肺外窍,鼻和知香臭, 在志则为忧, 在液则为涕, 通应与秋气,肺阳若不足, 卫外则不固, 肺阴若虚损, 肺失濡养症。
肾肾水火之脏, 位腹腔背侧, 主蛰封藏本, 藏元阴元阳,生命之本源, 属水主纳气, 主藏精生殖, 主骨华在发,在志则为恐, 在液则为唾, 开窍耳两阴, 通应于冬气,肾阳若亏损, 气化则无权, 温煦则失职, 水湿则内停,性机能减弱, 肾阴若亏损, 相火则亢盛, 虚热由内生.肝肝罢极之本, 位横隔之下, 居右胁之内, 木性主升发,喜条达恶抑, 刚强燥急性, 体阴而用阳, 主疏泄藏血,主筋华在爪,开窍则在目,在志则为怒, 在液则为泪,相通于秋气, 肝阴若不足,濡养必失职, 肝风自内动,肝阳若不足, 筋无力恶风, 善惊阴湿冷, 饥而不欲食。
中医调五脏六腑的基本知识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它认为人体由五脏和六腑构成,而五脏六腑在中医理论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这些器官在中医理论中不仅仅是生理功能的载体,更代表了人体的精气神状态。
下面我们将分别从五脏和六腑出发,介绍中医对它们的基本认识和功能。
五脏:一、心:心主血脉,开窍于舌。
在中医理论中,心主律乃情志,心是人体精神活动的主宰器官,主要负责血液的循环和情志的活动。
心气不足则会出现心悸、失眠等症状。
二、肝:肝主疏泄,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主要负责疏泄气机、藏血、调节情志,还有保证疏泄功能的平稳运行,肝的气机不畅会出现情绪不稳定、月经不调等症状。
三、脾:脾主运化。
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主要负责水液代谢、调节四肢运动、提供营养,脾的功能正常与否会影响人体的消化吸收和运动能量。
四、肺:肺主呼吸,在中医理论中,肺主呼吸,主要负责呼吸和气喘等功能,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肺病和气喘。
五、肾:肾主藏精,在中医理论中,肾主藏精,主要负责生殖和排泄,是五脏之一,肾阳虚会引起腰膝酸软、阳痿、遗精等症状。
六腑:1.胆:胆主决策胆在中医理论中,胆主决策,主要负责决策与勇气,胆气足则决心坚定,意志坚毅,气虚则多犹豫不决、胆小怕事。
2.胃:胃主受纳,在中医理论中,胃主受纳,主要负责受纳进食,消化吸收,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胃病、消化不良等。
3.小肠:小肠主分清,在中医理论中,小肠主分清,主要负责分清浊清,吸收精华,排除杂质。
4.大肠:大肠主传导,在中医理论中,大肠主传导,主要负责传导和排泄功能,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便秘、肠病等。
5.膀胱:膀胱主排泄,在中医理论中,膀胱主排泄,主要负责排泄和存尿功能,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尿失禁等。
6.三焦:三焦主运化在中医理论中,三焦主运化,主要负责化精、排泄,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内分泌失调、排异排毒等。
中医学基础知识:藏象学说之五脏-肝的系统联系医疗卫生:中公医疗卫生人才网为考生提供中医学基础知识:藏象学说之五脏——肝的系统联系。
1.肝合胆
肝疏泄失职→胆汁分泌异常→口苦、黄疸
胆汁分泌受阻→肝疏泄失职→食欲不振、腹胀
2.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筋:即筋膜,包括肌腱、韧带。
爪:即爪甲,包括指甲,趾甲,为筋之延续。
“爪为筋之余”
生理:肝之气血养筋;肝血充足→筋膜柔韧有力,爪甲红润坚韧。
病理:肝血不足→筋膜拘紧,关节屈伸不利;或筋膜萎弱,肢体运动无力。
临床常见:肢体麻木、手足震颤、爪甲枯槁。
3.开窍于目
生理:肝之精气上通于目→视觉灵敏、视物清晰。
病理:肝之阴血不足→两目干涩,视物不清。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肝阳上亢→头目眩晕;肝风内动→两眼斜视或上呆。
4.在志为怒
生理:肝气舒畅、条达→怒而不过
病理:肝气亢升太过(肝火)→急躁易怒
暴怒→肝气上逆:头痛、吐血,中风等。
郁怒不解→肝气郁结:心情抑郁,闷闷不乐。
肝阴血不足→肝阳上亢→易怒
5.在液为泪
泪:泪腺的分泌液,具有濡润、保护眼睛的功能。
生理:肝气血调和→泪液分泌正常,目有所养。
病理:肝血不足→泪液分泌减少:两目干涩。
肝经湿热→泪液分泌异常:迎风流泪、目眵增多。
北京人事考试网提醒您关注医疗卫生考试阅读资料:
北京医疗卫生考试招考信息汇总北京医疗卫生考试报考指导汇总
北京医疗卫生考试阅读资料汇总北京医疗卫生考试考试题库汇总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
五脏之四肝肝位于腹腔,膈膜之下,右胁之内。
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动主升,被称为“将军之官”。
肝的生理功能为主疏泄,又主藏血,与人的情志活动有关,并促进人体的消化和气、血、水的正常运行。
故其生理特性可概括为: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其经脉络于胆,与胆相表里。
(1)肝的生理特性肝的生理特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
所谓“刚”,有刚强躁急之意。
古人把肝比喻为“将军”,用将军的刚强躁急、好动不静的性格来形容肝的生理特性。
正由于肝为刚脏,所以肝有病变时,则其气易动易亢。
因此,又有肝“体阴而用阳”之说。
所谓“体阴”,一是指肝为藏血之脏,血属阴;二是说肝属脏,位居于下,故属阴。
肝的生理功能,依赖于肝的阴血滋养才能正常。
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正常。
所谓“用阳”,一是说在生理上,肝内寄相火,为风木之脏,其气主升主动,动者为阳;二是说在病理上,肝阴、肝血易虚,肝阳易亢。
当肝有病时,常可见到阳气亢逆及动风之象,如眩晕,筋膜拘挛,甚则抽搐等。
另外,肝失疏泄,又可引起气滞血瘀。
肝气郁久化火,耗伤肝阴、肝血,肝之阴血虚损又可引起肝阳上亢。
一般而言,在病理过程中,诸脏之阳气皆易偏于虚,唯有肝之阳气易亢。
而肝阴和肝血又常偏虚。
所以又有“肝气、肝阳常有余,肝阴、肝血常不足”的说法。
2、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属木,应自然界春生之气,宜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既不抑郁也不亢奋的充和之象,才能维持正常的疏泄功能。
而暴怒,或抑郁的精神状态,低沉的情绪,最易影响肝的疏泄功能。
暴怒可致肝阳亢逆,出现面红目赤,头胀头痛;情绪低沉,则肝气郁结,气郁日久,又可化火生热,导致肝火、肝风等病变。
3、肝与春气相应。
人与天地相参,则肝应春气。
春季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有利于肝气升发、调畅。
肝的病变,在春季,得自然界少阳之气滋助,可逐渐好转。
但如果自然界春季风气太盛,则可对肝产生不利的影响。
肝位于膈下,右胁之内,腹腔之上。
肝有主藏⾎为体阴,⾏疏泄⽽⽤阳的⽣理特点。
肝在五⾏中属⽊,与胆相表⾥。
1.肝的⽣理功能 (1)主疏泄:疏泄,即疏通畅达之意。
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舒畅、条达、升发的特性,能调畅全⾝的⽓机。
其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
1)调畅⽓机:⽓机,即⽓的升降出⼊运动。
肝的主升、主动、主散的⽣理特性是⽓机疏通、升发、畅达的重要条件。
肝调畅⽓机,就是说肝的疏泄功能,对全⾝⽓机升降出⼊运动之间的协调平衡,起着重要的疏通和调节作⽤。
只有⽓机的调畅,才能维持⽓⾎的正常运⾏,脏腑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
肝失疏泄,⽓⾎运⾏失常,使⽓机阻滞,可见胸胁、两乳或少腹胀满不适;⽓滞⾎⾏不畅,则胸胁刺痛、经⾏不畅、痛经、闭经,甚则形成癥积。
若肝⽓升发太过,则见⾯红⽿⾚、头胀头痛、⽬⾚肿痛、头晕⽿鸣,甚则⾎随⽓升⽽见吐⾎、咯⾎,甚则昏厥。
2)调节情志:情志,即情感、情绪,是指⼈类精神活动中以反映情感变化为主的⼀类⼼理过程。
肝调节情志,是说肝通过其疏泄功能对⽓机的调节作⽤,可以调节⼈的情志活动。
情志活动虽由⼼统领,但⼜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正常的情志活动依赖于⽓机的调畅,以⽓⾎为物质基础,⽽肝能调理⽓机,影响着⽓⾎的运⾏,起着调节情志的作⽤。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机调畅,⽓⾎顺畅,则精神愉悦,⼼情舒畅。
若肝的疏泄失常,肝⽓郁结,则⼼情抑郁、闷闷不乐、⽽善太息;肝的升发太过,则肝阳偏亢或肝⽕过盛,可见精神亢奋、烦躁易怒等异常表现。
3)协助消化:肝的疏泄功能协助消化的作⽤主要通过两个⽅⾯来实现。
①协调脾胃的升降: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主降,脾⽓主升,共同完成饮⾷物的消化吸收。
肝的疏泄功能是维持脾胃升降协调的先决条件。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使脾之清阳能升,⽔⾕精微上输于⼼肺;医|学⼜能助胃之受纳腐熟,使浊阴下降,⾷物下传于⼩肠。
病理情况下,若肝失疏泄,可使胃失和降,⽽见恶⼼、呕吐、暖⽓、呃逆、胃脘胀满疼痛等肝胃不和的表现;或使脾⽓不升,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肝脾不调的表现。
中医肝知识点归纳中医认为,肝是人体五脏之一,主要功能是储藏血液、调节血液循环、掌管人体的情绪和思维活动等。
下面是中医肝知识点的归纳:1.肝主疏泄:肝主疏泄,具有促进气血运行和调节禀性的作用。
中医认为,肝气是疏泄之气,正常时肝气能够顺畅运行,维持全身的正常生理功能。
但如果肝气郁结,就会导致气血不畅,出现各种病症。
2.肝主情志:中医认为,肝主情志,情志过激或长时间压抑会导致肝气郁结,从而引发不同的疾病。
例如,怒气过旺可以导致肝火旺盛,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长期的忧思伤肝,可以引发情绪抑郁和肝郁血瘀等病症。
3.肝主疏泄水湿:肝主疏泄水湿,如果肝气郁结,就会导致水湿停滞不散,引发水湿肿胀、湿热病等。
例如,肝火上炎可以引发目赤、咽干、小便短赤等症状;湿热胆火上炎可以引发黄疸、尿黄等症状。
4.肝主疏泄气血:肝主疏泄气血,肝气郁结会影响气血的运行,导致气血不畅,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例如,肝郁血瘀可以导致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等症状;肝气郁结还可以引发头痛、眩晕、胸闷等症状。
5.肝主储藏血液:中医认为,肝藏血,如果肝气不调,就会影响血液的生成和储存,导致血虚、血瘀等症状。
例如,肝血不足可以引发面色苍白、眩晕、视力模糊等症状;肝郁血瘀可以引发月经不调、经血颜色深红等症状。
6.肝主运动筋脉:中医认为,肝主运动筋脉,如果肝气郁结,就会导致筋脉失养,引发筋脉疼痛、关节僵硬等症状。
例如,肝气郁结可以引发头痛、颈项强痛等症状;肝郁血瘀还可以导致肌肉酸痛、经络阻滞等症状。
7.肝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中医认为,肝和其他脏腑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肝与脾相表里关联,所以肝气郁结可以导致脾气不运,引发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肝与肾相互依存,肝肾不和可以导致肝肾阴阳不和,引发腰膝酸软、阳痿、早泄等症状。
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
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是基于中医理论体系和经验总结的。
根据中医理论,肝属五脏之一,主司疏泄、藏血、调畅气机等功能。
以下是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的主要内容:
1. 肝主疏泄: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掌管身体内各种物质的流通和代谢,包括气血、津液等。
如果肝失疏泄功能,就会导致气血不畅、湿气停滞、津液不足等问题,进而引起相关疾病。
2. 肝藏血:中医认为肝脏贮藏血液,并通过疏泄功能将血液在身体内运行。
因此,肝与血的关系紧密,肝血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各个方面的生理功能。
3. 肝主调畅气机:中医认为肝主调畅气机,肝气疏畅则气血通畅,气机调和则身体健康。
肝气郁结或疏泄失调会引起气滞、血瘀等病理情况。
4. 肝与情绪的关系:中医强调肝与情绪的密切关系,认为情绪的波动会影响肝的功能。
因此,情绪不稳定、愤怒、抑郁等都会对肝脏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导致肝气郁结,引起一系列身体疾病。
总之,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强调肝脏在疏泄、藏血、调畅气机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调理肝脏,可以改善身体状况,促进健康。
中医:肝与五脏的关系在中医的理论中,肝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器官,与五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种关系在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详细的阐述,其中指出肝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与其他脏腑的相互关系。
肝与心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生理上,肝藏血,而心主血脉,因此肝与心共同维持着血液的正常循环。
肝与心在情志上也相互影响。
如果心情舒畅,则肝气条达,心情也会愉悦;而心情郁闷则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心脏功能。
肝与脾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脾主运化,而肝主疏泄,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消化系统。
如果肝脾不和,则会出现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
肝还对脾的运化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再者,肝与肺的关系也十分重要。
在中医看来,肺主呼吸,而肝主疏泄,两者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呼吸功能。
肝肺还共同参与了水液代谢的过程。
肝与肾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肾主藏精,而肝主疏泄、藏血,两者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殖系统。
肾与肝之间还存在着“精血同源”的关系,也就是说,肾精可以滋养肝血,而肝血也可以涵养肾精。
中医认为肝与五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些关系不仅体现在生理功能上,还体现在情志、病理等多个方面。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均衡、适当运动等良好的生活习惯,以维护肝脏和其他脏腑的健康。
论中医肝与失眠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肝的功能对人体的健康和睡眠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肝与失眠之间的关系。
一、中医对肝的认识中医认为,肝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主疏泄,主藏血。
肝脏的疏泄功能有助于维持气血的运行和全身器官的正常功能。
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失调,就会引起气血不畅,导致一系列疾病。
二、肝与失眠的关系失眠是指夜间入睡困难或睡眠时间不足,是现代临床医学中的常见问题。
中医认为,失眠的主要病机之一是肝失疏泄,肝阳上亢,导致心神不宁。
当肝脏的功能失调时,会影响到全身的气血运行,使心神得不到足够的滋养,从而引发失眠。
三、中药调理肝与失眠对于失眠的治疗,中医常常采用中药调理的方法。
中医:肝与五脏的关系中医:肝与五脏的关系一、引言在中医理论中,五脏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肝作为五脏之一,在人体的生理功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详细探讨肝与其他五脏的关系,以及肝在中医中的重要作用。
二、五脏的功能解析⒈肝的功能:中医学认为,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藏血、主疏泄、主筋络等。
肝对于人体的生理功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⒉心的功能:心是五脏之一,主宰血脉运行,掌控神明之气,具有统御全身气血运行的功能。
⒊脾的功能: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是生化转化的重要器官。
它负责将五味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
⒋肺的功能:肺主气机,掌控呼吸,调节人体的体液代谢,保持呼吸系统的正常运作。
⒌肾的功能:肾主生殖、生长、发育、水液代谢等重要功能,是人体基本的生理机能之一。
三、肝与其他五脏的关系⒈与心的关系:肝与心相互印证,肝主筋络,而筋络与心相关联。
肝气不调往往会影响到筋络的正常运行,进而影响到心脏的功能。
⒉与脾的关系:肝气郁结可影响脾的正常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导致脾虚及消化功能异常。
⒊与肺的关系:肝与肺有着密切的关系,肝气郁结不畅会导致肺气不通,出现肺气郁结的情况。
⒋与肾的关系:肝与肾相互印证,肝气郁结会影响肾阳的功能,导致肾阳虚衰,进而影响到肾的正常功能。
四、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详见附件部分。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⒈五脏:指中医学中认定的五个重要的脏器,包括心、肝、脾、肺、肾。
⒉中医学:一种传统的医学系统,主要基于中华民族对于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和理论,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六、全文结束。
中医肝与五脏的论述一、中医对五脏的理解中医注重人体的整体性和动态平衡,将人体的五脏视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
五脏分别是肝、心、脾、肺、肾,每个脏器都有其独立的功能,同时也与其他脏器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五脏相互配合,互为表里,构成了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疾病发生的基本规律。
其中,肝脏在五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中医肝脏的功能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之一,位于腹腔的右上方。
中医将肝脏比喻为将军,主管策划和组织,对整个身体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肝脏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主疏泄:肝脏具有疏泄作用,能够调节人体气血的流动。
如果肝脏功能正常,气血循环顺畅,人体就会保持健康。
2.宣发作用:肝脏能促进气血的运动,通过宣发使气血得以供给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3.储藏功能:肝脏可以储存血液,当身体需要时,可以释放储藏的血液。
4.调节情绪:根据中医理论,肝脏与情绪密切相关。
当肝气不畅时,容易导致情绪不稳定、烦躁易怒等情绪问题。
5.掌管筋脉:肝脏与筋脉有密切的联系,肝主筋脉,所以肝气充足时,筋脉才能灵活运动,保持身体的正常机能。
6.通达功能:肝脏的通达作用是指肝脏与其他脏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肝气疏泄不畅时,可能会影响到其他脏腑的正常功能。
三、肝脏与其他五脏的关系和作用五脏在中医中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整体。
肝脏作为其中的一脏,与其他四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和作用。
1.心与肝:心和肝相互依赖,互为表里。
心主血脉,肝主疏泄,两者共同调节血液循环。
肝气不舒畅时,可能导致心血不足,出现心慌、失眠等症状。
2.脾与肝:脾主运化,肝主疏泄。
肝气郁滞可能导致脾气不振,脾失健运,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问题。
3.肺与肝:肝气疏泄可助肺气宣发,保持呼吸的顺畅。
肝气郁滞可能导致肺气不畅,出现咳嗽、气促等症状。
4.肾与肝:肾主藏精,肝藏血。
肝气疏泄可助肾精的生成和储存,保持身体的生育能力和性功能。
综上所述,肝脏与其他五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维护着人体的健康和平衡。
春季养肝(阴中之阳),夏季养心(阳中之阳),秋季养肺(羊中之阴),冬季养肾(阴中之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脏属阴主里而腑属阳主表,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
心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与夏气相通应。
膈膜肌之上位于胸中,两肺之间。
肝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
膈膜肌之下,右胁之内春天,是不是亦然很冷,但是已经在逐渐转暖。
所以为阴中之阳,这个时候阳气生发。
脾五行属土,为阴中至阴,与四时或长夏相通应。
膈膜肌之下肺五行属金,为阳中之阴,与秋气相通应。
膈膜肌之上肾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阴,与冬季相通应。
膈膜肌之下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肝与胆由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的相互属络成表里关系。
一、心与肝的关系1、血液运行心主行血,肝主藏血,二者共同配合,共同完成血液的正常运行。
心气充沛,心血充盈,则血行正常,肝有所藏;肝藏血充足,疏泄正常,有效进行血量调节,也有利于心行血机能的正常发挥。
心血与肝血,基本上概括了全身之血液2、精神情志心藏神,主宰精神、意识、思维以及情志活动。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维护情志的舒畅。
心血充盈,心神健旺,有助于感器疏泄,情志调畅;肝气疏泄正常,情志舒畅,亦有利于心神内守。
病理上,心神不安与肝气郁结,心火亢盛与肝火亢逆,常可并存火相互引动。
前者出现精神恍惚、情绪抑郁为主的病症;后者出现心烦失眠、急躁易怒为主的病症。
二、肺与肝的关系肝生于左,肺生于右。
肝气从左升发,肺气从右肃降。
肝气以升发为宜,肺气以肃降为顺。
肝升肺降,一升一降,升降协调,对全身气机的调畅,气血的调和,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古人称为“龙虎回环”。
肺气充足与肃降正常,有利于肝气的升发;肝气疏泄,升发条达,有利于肺气的肃降。
可见肝升与肺降,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为用。
病理上,肝郁化火,肝火上炎,肝升太过,可导致肺失肃降,而出现咳嗽、胸痛、咯血等肝火犯肺证,阴阳学说称,“左升太过,右降不及”,五行学说称“木火刑金”或“木旺侮金”。
中医基础理论:脏与脏的关系――肝中医基础理论:脏与脏的关系――肝肝藏⾎,肾藏精,精⾎可以互⽣;肝属⽊,肾属⽔,⽔可以⽣⽊。
肝肾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故有“肝肾同源”、“精⾎同源”、“⼄癸同源”之说。
肝主疏泄,肾主封藏,⼆者相反相成,故肝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肝肾同源及疏泄与封藏关系⽅⾯。
1.肝肾同源:所谓肝肾同源,主要是指精⾎同源、精⾎互⽣的关系。
肝藏⾎,肾藏精,精能⽣⾎,⾎能化精。
肝⾎有赖于肾精的资助,肾精⾜则肝⾎旺,肾精亦赖肝⾎的滋养,肝⾎旺则肾精充。
正是由于精⾎之间可以互⽣互化,所以,肾精与肝⾎,荣则同荣,衰则同衰。
肝⾎和肾精,⼜同源于⽔⾕精微,依靠⽔⾕精微的不断充养,才能充盛⽽不衰,故称肝肾同源。
考试⼤⽹站收集在五⾏中,肝属⽊,肾属⽔,肾⽔可以养肝⽊。
阴阳学说认为,肾阴为⼀⾝阴液之根本,对各脏腑的阴液具有滋养功能,肝阴得到肾阴的资助,即能涵敛肝阳,使肝的阳⽓不⾄过亢,保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
肾阴养肝阴的理论与⽔⽣⽊是⼀致的。
脏腑配属五⾏、天⼲、⽅位,肝为东⽅甲⼄⽊,肾为北⽅壬癸⽔。
肝胆相表⾥,均属⽊,但肝为⼄⽊,胆为甲⽊。
肾与膀胱相表⾥,均属⽔,但肾为癸⽔,膀胱为壬⽔。
因此,肝肾同源⼜称之为“⼄癸同源”,其中⼄代表肝,癸代表肾。
由于肝肾在⽣理上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在病理上也常互相影响。
2.藏泄互⽤:肝主疏泄,肾主闭藏,⼆者之间存在着相反相成的联系。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主藏⾎,脾主统⾎⼜为⽓⾎⽣化之源。
故肝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疏泄与运化及⾎液的⽣成运⾏⽅⾯。
l.在消化⽅⾯:脾主运化,摄⼊到⼈体内的饮⾷物,必须经过脾胃共同作⽤,才能使⽔⾕化为精微并输送到全⾝各脏腑组织器官。
考试⼤⽹站收集但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与肝的关系极为密切,这种关系主要体现于两个⽅⾯。
只有肝主疏泄的⽣理功能正常,胆汁才得以正常的分泌和排泄,脾胃升降有序,饮⾷物中的⽔⾕精微得以正常的消化吸收。
脾的运化功能,对肝之疏泄亦有⼀定影响,只有脾⽓强健,饮⾷物及⽔液得以及时的输布⽽不发⽣滞留,肝之疏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
中医调五脏六腑的基本知识中医学的“五脏”指肝、心、脾、肺、肾。
五脏各司其职,互相合作,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此外,还有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五脏六腑的基本知识。
五脏:1.肝:肝是藏血器,主要功能是制造和储存血液,同时也是调节情绪、存精制津、疏泄气机的重要器官。
肝阳虚则气机不利,久则疏泄失守,肝阴虚则肝血不足,久则瘀血内生。
2.心:心主血脉,其功能为调节血液循环、安定心神、掌管记忆、思维等活动。
心与血的互动相形,血只能由心出而不能自己行动,同时恒心不定则神志不明,情志外露,则反之亦然,因此心是“君主”。
3.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本,其功能为司运化、运化饮食后的食物精华,将其转化为气血,以供全身备用。
同时,脾主肌肉,若脾虚疏则肌肉无力。
4.肺:肺主气息,“上焦”调节呼吸,使人呼吸暢顺。
肺精主官气,开窍于鼻,宣发清肃之气。
同时,肺脏内有“肝之别”的穴位,两者相通,肺气呼吸太过察则伤肝,察则通,通则无疾。
5.肾:肾为先天之本,主要功能包括藏精制津、生发髓骨、调节水液、控制生长发育等。
正常情况下肾脏的保养和功能的强化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六腑:1.胆:胆十二指肠,帮助消化、吸收脂肪,帮助保护肝脏。
2.胃:胃为人体内最大的脏器,主要作用是通过消化机制使食物成为精华。
同时,胃中也有能够杀死细菌和消化各种食物的胃酸。
3.大肠:大肠主要作用是将食物残余、粪便等积存在大肠内,帮助排出体内废物。
4.小肠:小肠是人体内最长的器官,主要作用是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消化并吸收到血液中,同时帮助排出体内废物和毒素。
5.膀胱:膀胱主要作用是存储和排泄尿液。
6.三焦:三焦包括上焦、中焦和下焦。
上、中、下三者都是接受外来事物的通道,同时也是消化吸收机能的调节中心。
上焦调节喉部及心肺等器官,中焦主司脾胃于,下焦主司泌尿生殖,以及与肠的相互表里。
总结一下,五脏六腑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通过对五脏六腑的了解,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体健康和疾病等生理变化。
肝的中医知识点总结肝脏是人体五脏之一,中医学认为是藏血之所在,主管疏泄。
在中医理论中,肝脏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意义。
对于肝脏的中医知识点的总结,涉及到肝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关的调养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接下来,我们将对这些内容进行讨论。
一、肝脏的生理功能1. 主管疏泄肝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主管疏泄的脏腑。
疏泄是指肝脏对气血的畅通和调节作用。
肝脏的疏泄功能与体内气血的运行有着密切的联系。
肝气疏泄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气血的运行和脏腑功能的正常运作。
肝气郁结会导致气血不畅通,从而引起各种病症。
2. 储藏血液肝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储藏血液的脏腑。
肝主藏血,血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的重要营养物质。
在人体生理活动中,肝脏有着重要的积聚调节作用。
肝脏能够根据机体的需要,调节血液的储存和释放,保持体内的血液平衡。
3. 疏泄于于情志肝脏在中医理论中还被认为是主管情志的脏腑。
情志是人体内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
在情志方面,肝脏在中医理论中认为与愤怒、情感、意志和梦境等密切相关。
情志调节不当会导致肝气郁结,从而引起各种疾病。
4. 血的调养作用肝脏在中医理论中有着重要的血的调养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肝主疏泄,在气机畅达时,血液得以健康的生长发育。
疏泄调节不当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影响到体内气血的协调平衡。
5. 关联肌肉、筋脉、指甲肝主筋脉、关联于指甲,所以肝气郁结时会影响肌肉筋脉的舒张收缩,还会出现指甲发白、萎缩、脆裂、有横纹等现象。
二、肝脏的病理变化1. 肝气郁结在中医理论中,肝气郁结是肝脏的气机郁滞不畅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一种病理状态。
肝气郁结的病症表现为情志不舒、胁胀疼痛、胁下痞块、妇女月经不调等。
肝气郁结是中医常见的一种证候类型。
2. 肝火上炎在中医理论中,肝火上炎是肝脏的阴阳失衡,肝火上炎的病症表现为头昏目眩、眼目赤肿、胁痛口苦、耳鸣失聪等。
肝火上炎是中医常见的一种证候类型。
中医:肝与五脏的关
系
中医中肝脏藏血,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医讲肝肾同源,今天艾蓬轩给大家分享下中医中肝脏与其他脏器的关系。
肝脏的生理结构和功能
肝脏是我们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那么肝脏究竟与其他器官有什么不一样?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器官,平均重量可达到1.5公斤,成年男子的肝脏差不多有42码的球鞋这么大。
其实肝脏就是个傻大个,性情憨厚,天天干活都不知道累,因为肝脏是唯一没有痛感神经的器官,所以无论它累成怎么样,它也从不呻吟叫苦,也不会喊痛,这也是人们经常忽略它健康状况的根本原因。
除此之外,它还是一个能自我完善的好同志,曾经有一位年经的母亲就为了挽救自己两岁零三个月的女儿,而捐献出自己1/4的肝脏。
我们一直在为这种舍身救女的母爱所感动,也曾经为这位母亲的健康状况而担忧,其实肝脏是人体唯一可以再生的器官,即使切除一半,它也会不急不慢的长出来,另外,肝脏也是最愿意位移的器官,它会随人的呼吸能上下挪动,活动范围能达到二到三厘米,这也是为什么大夫在为我们检查肝脏的时候,让我们不断吸气呼气的原因了。
在西医的眼里,肝脏是一个代谢系统,一个重要脏器,就像是我们人体的一个化工厂,它掌管着糖、脂肪、蛋白质的解毒、代谢,人体大部分的新陈代谢和有毒物质的转化,所以它也是最易污染的部门。
在中医的眼里,肝脏是一个部位,它有两大功能,一是主疏泄和二是主藏血。
肝主疏泄,所谓疏泄就是让你能够疏通、畅达,比如说人生气了,时间久了,肝气郁结,就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也就是消化功能就差,所以人生气了就不想吃饭。
肝主藏血,肝脏不只管藏血,还管调节全身气血运行,管血液分配,比如说人在运动的时间,肝脏就把血液分配到四肢,女性朋友生理期前,肝脏就把血液分配到血海,即冲脉,那个时候肝脏的血液少了,柔韧性格就下降了,所以女性朋友总有那么几天会脾气不好。
肝脏负责着人体的代谢、合成、解毒、贮存、分解、排泄,您关注过它吗?它对健康影响您知道吗?肝脏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有多重要?曾有这么一句话:肝脏好,人生是彩色的,肝脏不好,人生是黑白的。
肝脏与人体健康
我们人体是世上最强大、最精密的“仪器”,每个脏器看似独立,其实是密切相关,脏与脏之间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
肝脏与其他器官有什么关系呢?又与哪些疾病有关?
肝与情绪的关系
中医讲,肝主怒,怒伤肝,肝血太重,就容易造成面红耳赤,头晕,头疼,这种就是肝火旺的表现,中医讲人卧血归肝,肝藏血,充足睡眠能养血的同时又可以充分的使肝气得到一个疏泄,长期睡眠不足,会造成肝火越来越旺,表现为情绪暴躁,爱发脾气,所以说人的充足睡眠可以养肝,可以使情绪能够达到非常好的境界。
反过来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也利于养肝。
肝与眼睛的关系
中医里有一句话就是说肝和眼睛的关系,叫“肝开窍于目”,眼睛也是肝脏的“窗口”。
眼睛经常发花、眼角干涩、看不清东西,除了视力下降引起的问题,也可是肝脏功能衰弱的先兆。
凡非外伤引起的视力下降均与肝气血虚有关,如果肝脏湿热重,眼睛表现浑浊而黄,如果肝火很旺,眼睛表现红甚至发炎,如果肝气亏,看书稍久就容易疲劳,进一步亏下去,便成近视眼了。
反过来眼睛太过疲劳,用眼不当也会影响到肝脏。
肝是明目的源泉,肝养好了,眼睛自然好使!
肝与心的关系
心主血脉,肝主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故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和精神、情志方面。
1、血液方面:心主血,推动血液在经脉内运行不息;肝藏血,贮藏血液并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血量分布。
心肝两脏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只有血液充盈才心有所主,肝有所藏。
2、精神和情志方面:心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精神和情志活动,均以血液为物质基础,而心肝两脏在血液运行方面关系密切。
故心肝两脏共同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
心与肝相互影响,心肝阴血不足,往往互相影响。
临床上表现为心慌,心悸,面色不华,舌质浅淡,脉细无力,头晕目眩,妇女月经涩少,失眠多梦等。
肝与胆的关系
根据中医的传统理论,肝与胆互为表里,生理关系同样非常密切。
肝主疏泄,胆主通降。
胆汁的正常排泄,依靠肝的疏泄功能,而肝脏功能失常,势必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
反之,胆汁排泄不畅也会影响肝的疏泄。
从功能上看,胆囊也是肝脏的好帮手,肝脏分泌的胆汁储存在胆囊内,一旦我们开始进食,胆囊就开始收缩,于是胆汁流入肠道、帮助脂肪的消化。
肝与胆确实是一对“荣辱与共”的器官。
肝病常常影响胆,胆病也常波及肝,有肝病的人更容易患上胆结石,另一方面,胆结石、胆道蛔虫或肿瘤,也会使细菌“逆流而上”,引起肝脏乃至全身的感染。
肝与脾的关系
肝与脾主要是疏泄与运化,生血与藏血的关系。
脾的运化有赖于肝气的条达,而肝的疏泄、藏血,又需脾胃化生精微来供养。
若脾失健运,生血乏源,可致肝血不足,若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影响脾胃升降,运化失司,引起消化功能下降,食欲不振,可致“肝脾不和”;若脾胃湿热,上蒸肝胆,使肝胆疏泄不利,可以引起黄疸。
由此可见肝病可传脾,脾病可及肝,它们是互相影响的。
肝与肾的关系
肝与肾主要是藏血与藏精的关系。
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精血互生。
肝血须要依赖肾精的滋养生化,肾精又须肝血化精不断地补充,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资生。
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肝阳偏亢的所谓“水不涵木”的症状;反之,肝阳久亢,消烁阴精,亦可加重肾阴虚损,出现头痛、眩晕、腰膝腿软,尿浊或水肿等症。
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女子月经生理和男子排精功能。
同时女子以肝为先天之本,肝出现问题,女性妇科肯定会出现问题。
肝与肺的关系
肝藏血,肺藏气,肝气与肺气上下阴阳升降,以维持人体气机的正常升降运作,气血的运行,虽有心脏主管,但须有肺主治节及肝主疏泄作用的制约,两脏对全身气血的运行起着一定的作用。
肝肺是相互影响的。
如气机升降失常: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火灼肺,肺失清肃,常见胁痛,易怒,咳逆,咯血等肝火犯肺(木火刑金)的症候。
反之,肺失清肃,燥热下行,亦可影响及肝,肝失条达,疏泄不利,则在咳嗽的同时,出现胸胁引痛胀满,头痛头晕,面红目赤等肺燥伤肝(金不制木)的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