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人体标本
- 格式:docx
- 大小:22.71 KB
- 文档页数:3
人体股三角塑化标本一、什么是人体股三角塑化标本?人体股三角塑化标本是一种用于解剖学教学和研究的特殊制品。
它通过对人体遗体进行特殊处理,使其组织固定并保持原有形态,然后进行注蜡、浸渍等处理,最终制成透明的塑化标本。
这种标本可以展示人体骨骼、血管、神经等结构,帮助学生和研究者更直观地了解人体解剖学知识。
二、科普涨知识:为什么需要人体股三角塑化标本?1.解剖学教学:人体股三角是解剖学中重要的区域之一,包括大腿骨骼、血管和神经。
通过观察和研究这个区域的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整个下肢的解剖关系。
2.医学研究:对于医学研究者来说,深入了解人体股三角的结构对于理解下肢疾病和手术操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观察和研究人体股三角塑化标本,可以更准确地确定手术切口位置、血管走行和神经分布等。
3.临床应用:在骨科、血管外科等临床领域,人体股三角塑化标本可以作为手术前的辅助教学工具,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解剖结构,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
4.教育普及:人体股三角塑化标本可以用于公众健康教育,帮助普通人了解自己身体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观察标本,人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股骨、肌肉、血管和神经的位置和作用,增强对健康的重视。
三、制作过程1.遗体捐献:制作人体股三角塑化标本首先需要有合适的遗体捐献者。
这些捐献者在生前提出愿望,并经过相关程序进行登记和确认。
2.遗体处理:在捐献者去世后,遗体会被送往专门的实验室进行处理。
首先进行尸检以确认身份,并排除传染病等因素。
然后进行遗体表面的消毒和清洁。
3.组织固定:为了保持遗体组织的形态和结构,需要进行组织固定处理。
常用的方法是使用甲醛等化学物质进行浸泡或注射,使组织固定并防止腐败。
4.注蜡:在组织固定后,需要将遗体进行注蜡处理。
这一步骤可以增加标本的透明度和硬度,使其更加坚固和耐久。
5.浸渍:经过注蜡处理后,遗体会被浸泡在特殊的浸渍液中,以去除甲醛等化学物质,并进一步增强标本的硬度和透明度。
6.干燥和整理:经过浸渍后,标本需要进行干燥处理,并对各个结构进行整理和修剪,使其更加美观和易于展示。
人体标本所谓人体标本就是由真实的人体,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处理后所制成的标本。
过去用福尔马林浸泡的标本易变色、易变形,保存时间也不长。
现在的标本都是塑化技术,这是上世纪70年代由德国人冈瑟·冯·海根斯发明的,中国于2000年引进。
塑化保存的标本都是经过了脱水、脱脂,所以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都是肌肉组织,看起来也就更匀称和美观,而经过这样一项技术,标本可以保存500年之久。
塑化是一种把器官组织里的水分用液体硅树脂混合物替代,把组织变成能永久保存的标本的过程。
塑化技术是有德国解剖学家冈瑟·冯·海根斯发明的。
他是为解剖学做教具……他的灵感来自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解剖学家的作品。
他的绝大多数人体标本是在中国塑化的(据说他雇佣了200名中国工人),这项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而且非常耗时,一年的时间只能做出一具标本(他的专利到期后,这项技术由美国人D·康宁改进,只需花原来1/10的时间)。
塑化首先需要把尸体清洗干净(就像给活人洗澡那样清洗)然后放在丙酮中浸泡,除掉体内组织的水分,为注入硅树脂聚合物做准备经过全身浸泡后,尸体被送入全身塑化器中,通过降低里面的压力使丙酮变成气体从尸体里蒸发出来,聚合物就被压进去最后在皮肤上涂上催化剂,开始两天的固化尸体塑化大约需要50000美元。
生物塑化是一种可以把组织保存得像活体一样的特殊技术。
它通过一种真空过程,用硅橡胶、环氧树脂等活性高分子多聚物对生物标本进行渗透,所用多聚物的种类,决定了浸透了的标本的光学性能(透明或不透明)和机械性能(柔软和坚韧)。
塑化技术可以使标本的表面保持其原有的状态,并可在显微镜水平保存细胞的结构,塑化标本干燥、无味、耐用,可以长久保存,且易于学习。
塑化技术四个步骤:(1)固定:主要是采用福尔马林进行固定。
(2)脱水和脱脂:用丙酮在真空下充当脱水剂、脱脂剂和中介溶剂。
(3)强制浸渗:真空条件下,用硅橡胶、环氧树脂等多聚物液体替换组织中的丙酮。
人体塑化的工艺流程
人体塑化是一种将人体内部组织进行处理,使其变成可塑的材料的工艺流程。
这种工艺流程可以应用于医学研究、教育演示、博物馆展示等领域。
以下是人体塑化的工艺流程:
第一步:采集样本
首先需要采集标本,通常是死者。
在采集之前,需要得到家属的同意。
采集的样本需要在死后24小时内进行。
第二步:灭菌处理
为了防止细菌和病毒的存在,采集的样本需要进行灭菌处理。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放置在含有甲醛的容器中来实现。
第三步:浸泡处理
在灭菌处理之后,标本需要进行浸泡处理,用以保持其形态。
这个过程通常会用到一种叫做丙烯酸酯的液体,这种液体可以渗透到人体内部的细胞中。
第四步:脱水处理
接着进行脱水处理,去除浸泡处理时残留的水分。
这个过程需要在高温下进行。
在这个过程中,标本的温度需要保持在恒定的水平上。
第五步:置换处理
脱水处理之后,需要进行置换处理,用以替换掉浸泡处理时留下的丙烯酸酯液体。
这个过程可以使用硅胶或聚合物。
需要注意的
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保持标本的形态不变。
第六步:硬化处理
最后,需要进行硬化处理,让标本具有强度和耐久性。
这个过程通常会使用热固性树脂。
以上就是人体塑化的工艺流程。
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标本的完整性和形态不变,以及防止细菌和病毒的存在。
这种工艺流程可以使得人体内部组织变得可塑,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浅谈人体塑化标本的管理与维护胡徐意,骆锦辉,刘健华(深圳大学医学部医学教学实验中心,广东深圳518071)【摘要】为了减少标本渗出和霉变,提升人体塑化标本的使用年限,制定塑化标本有效的管理和维护方法。
本文分析目前全国高校使用塑化标本进行解剖实验教学的情况,结合笔者近些年教学塑化标本的使用和管理经验,总结数量较多的塑化标本的管理与保养方法。
通过分析和总结,得出了符合现代化教学要求的标本管理和维护方法。
结果表明该塑化标本的管理方法使标本得到了充分使用,储存柜的设计便于观察标本的储存状况。
塑化标本的有效保养使标本明显延长使用年限,大大减少渗出和霉变情况发生,提升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塑化标本;管理;保养·技术方法·通信作者:刘健华,E ⁃mail :****************.cn目前全国解剖实验教学中使用塑化标本的高校数量在快速增加。
一部分高校采取塑化标本搭配湿标本的方式进行实验教学,目的是降低标本采购经费,利用湿标本的可牵拉翻动结构的特性,弥补塑化标本结构固定无法翻动的缺点。
一部分高校由于经费充足,采用全套塑化标本教学,一套浅层、一套深层,优化了教学环境,降低了福尔马林对师生的健康损害,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但塑化标本的储存不同于湿标本,区别在于塑化标本储存需要一个恒温恒湿的空间。
价格昂贵的塑化标本的制作也比湿标本更复杂,同时还需要专门的设备。
塑化标本发霉,变质,出油,损坏的时间间隔更短,管理和维护工作十分重要。
由此,我们对过去塑化标本的管理和维护进行了总结和改进,介绍如下。
1塑化标本管理1.1塑化标本储存室的建设储存室建设有3个要点;一是空间;二是标本存放设备;三是控制储存环境的设备。
根据塑化标本的数量规划一间专门储存塑化标本的房间,以本教研室两套完整塑化标本和模型辅助教学标本为标准,需要60平米的房间存放[6]。
标本存放设备由306不锈钢为主体,下层和中层柜子为透明钢化玻璃。
2016.06医苑纵横279人体解剖塑化标本的制作方法及步骤分析谯 兴贵阳护理职业学院 贵州省贵阳市 550081【摘 要】人体解剖塑化标本制作的主要材料为硅橡胶,即液态高分子化合物硅,采用真空处理的方式,让上述材料进入尸体,让尸体变硬,不容易腐坏,从而达到保存尸体标本的目的。
和福尔马林溶液人体解剖标本相比,人体解剖塑化标本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会释放毒性气味,形象直观、实用价值高、永久存放等,所以开始在人体解剖标本中广泛应用,本文围绕其制作方法和步骤进行了简单综述。
【关键词】人体解剖;塑化标本;制作方法;步骤分析目前,我国大部分医学院在人体解剖的教学中,尸体标本的保存仍然采用的是福尔马林溶液,具有较强的刺激性气味,导致教学的环境较差,也会对师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不佳。
但是塑化标本采用的是生物塑化技术,不会产生气味,极大地改善了解剖教学的环境,可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本文对人体就剖塑化标本的制作方法和步骤展开了具体综述,确保标本符合解剖教学的要求。
1 人体解剖塑化标本的制作方法1.1 对尸体进行防腐处理人体解剖塑化标本的制作对尸体的选择有严格的要求,即没有任何损伤,同时不存在腐化现象。
选择合适的尸体后,经由颈总动脉或股动脉或肱动脉插管,然后将福尔马林溶液注入到尸体中,以免尸体腐化,便于尸体的长时间保存。
将注入福尔马林溶液的尸体,采用绷带和塑料薄膜将其固定10~12小时,这一操作的主要目的就是确保尸体的组织固定,避免其发生形态的变化,影响标本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达到上述要求后,去除用于固定的材料,将尸体放入福尔马林溶液中加以保存,其浓度控制在5%。
要想对尸体进行解剖,则还需要进行再次灌注,灌注方法和初次灌注相同,但是福尔马林溶液的浓度应该控制在10%,保存时间为半年;若福尔马林溶液的浓度为15%,则保存时间为2~3个月。
如有条件,还可将标本在70%的酒精中放置3个月,可有效减少福尔马林的刺激性气味。
人体标本所谓人体标本就是由真实的人体,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处理后所制成的标本。
过去用福尔马林浸泡的标本易变色、易变形,保存时间也不长。
现在的标本都是塑化技术,这是上世纪70年代由德国人冈瑟·冯·海根斯发明的,中国于2000年引进。
塑化保存的标本都是经过了脱水、脱脂,所以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都是肌肉组织,看起来也就更匀称和美观,而经过这样一项技术,标本可以保存500年之久。
塑化是一种把器官组织里的水分用液体硅树脂混合物替代,把组织变成能永久保存的标本的过程。
塑化技术是有德国解剖学家冈瑟·冯·海根斯发明的。
他是为解剖学做教具……他的灵感来自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解剖学家的作品。
他的绝大多数人体标本是在中国塑化的(据说他雇佣了200名中国工人),这项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而且非常耗时,一年的时间只能做出一具标本(他的专利到期后,这项技术由美国人D·康宁改进,只需花原来1/10的时间)。
塑化首先需要把尸体清洗干净(就像给活人洗澡那样清洗)然后放在丙酮中浸泡,除掉体内组织的水分,为注入硅树脂聚合物做准备经过全身浸泡后,尸体被送入全身塑化器中,通过降低里面的压力使丙酮变成气体从尸体里蒸发出来,聚合物就被压进去最后在皮肤上涂上催化剂,开始两天的固化尸体塑化大约需要50000美元。
生物塑化是一种可以把组织保存得像活体一样的特殊技术。
它通过一种真空过程,用硅橡胶、环氧树脂等活性高分子多聚物对生物标本进行渗透,所用多聚物的种类,决定了浸透了的标本的光学性能(透明或不透明)和机械性能(柔软和坚韧)。
塑化技术可以使标本的表面保持其原有的状态,并可在显微镜水平保存细胞的结构,塑化标本干燥、无味、耐用,可以长久保存,且易于学习。
塑化技术四个步骤:(1)固定:主要是采用福尔马林进行固定。
(2)脱水和脱脂:用丙酮在真空下充当脱水剂、脱脂剂和中介溶剂。
(3)强制浸渗:真空条件下,用硅橡胶、环氧树脂等多聚物液体替换组织中的丙酮。
• 管理·教育·教学 •387房教学组;另外一组为实验组,即多媒体课件结合护理查房教学组。
两组护生实习结束后由带教老师进行考核。
1.2.2 具体方法1.2.2.1 对照组由带教老师组织进行典型烧伤病例的护理查房教学,查房时强调烧伤患者的院前急救现场处理,烧伤程度的判断,美宝湿润烧伤膏湿润治疗的主要措施及护理配合,实习结束前由带教老师进行理论考核和对教学满意度调查。
1.2.2.2 实验组在护理查房的基础结合上多媒体课件教学。
①具体方法:先选择科室典型烧伤病例进行护理教学查房,然后回到示教室用多媒体课件讲解烧伤疾病的各期疾病特点、治疗方法、护理措施、健康指导等。
查房前应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取得病人及家属的支持和理解,同时叮嘱护生认真复习烧伤疾病相关理论知识,在讲解过程中适当提问,互动教学。
实习结束前由带教老师进行理论考核和对教学满意度调查。
②多媒体教学硬、软件要求:科室具备计算机、投影仪、U 盘、音响、数码摄相机等;软件包括Windows XP 、PowerPoint 2003中文版等。
③课件的制作与教学:通过互联网检索医学、护理相关网站,获得专科的新进展,并用数码照相机把烧伤科环境、人员着装要求,烧伤不同深度、程度、创面换药技术、烧伤创面渗出液、创面特殊感染患者分泌物、以及愈后的的图片拍摄下来,用powerpiont 软件编辑,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2 结 果 见表1,表2。
2.1 表1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出科理论成绩考核成绩优于对照组,t 检验,P <0.05。
.表1 两组护生出科考试成绩比较(分)项目例数理论成绩操作考核专科知识对照组6079.12士1.5284.34士0.7683.34士1.26实验组6086.32士1.3294.32士0.2294.85士0.41注:t 检验,P <0.052.2 表2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护生对教学工作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t 检验,P <0.05。
参观医学院人体标本馆观后感作文上个世纪,德国的解剖学家发明了人体塑化标本,不仅使其可站立起来,再现人体生前的结构,而且十分逼真,完整的保持器官本来形状和结构,可以长久保存,数百年都不会腐烂。
1996年,德国的学者在日本举办了全球第一次人体塑化标本展,就引起了强烈的轰动,参观的队伍排了好几百米长。
今年4月8日,我国自己制作的塑化人体展在北京开幕,当时就引起了强烈的轰动,尽管每张50元的票价不菲,但几个月的时间,就有35万人前去参观了展览。
这次在XX医学院,使我有幸成为为数不多的看见过“皮肤里面人体真相”的观众。
据了解,制作一个人体的塑化标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制作成本。
通过观看,我不禁赞叹上帝的创造力,创造出如此神奇的人类,更惊叹科技的进步,让我们如此直观、生动地了解自身。
一进入展厅,我惊呆了,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个形态各异、肌肉强健的人体标本,有的在掷铅球,有的高举篮球,有的坐在棋盘前深思,有的振臂欢呼。
我正在津津有味的欣赏着,忽然看到远处的一个标本前围满了游客,我快步走上前去,原来是一个标本正高举着自己的人皮,我仔细地观察,用手触摸,用鼻去嗅,发现它不但表面光洁,十分干燥,而且色泽鲜艳,毫无气味。
过去,我对人体构造知道甚少,通过展出,我了解到肝是用于造血的、胃是消化食物的,小肠是用来吸收营养的,大肠是用来吸收水份的,大脑里那密密麻麻的血管与神经与沟坎,那里可是人类智慧的摇篮啊。
我还看到了子宫,它就是哺育婴儿的摇篮,看到了10周、18周、20周、28周的胎儿,看到被用特殊的方法制成的红色的全身大小动静脉、血管及神经,远远看上去犹如一个“大红人”,那种神奇的方法,发达的技术令人惊叹,叫绝!通过参观,了解人体,我们就能更加珍惜生命,提高对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所造成的疾病的认知和防治。
人与人之间在结构上其实都是一样的,都有心肝脾肺肾。
之所以产生差别,都是来自于后天的生活习惯。
比如:抽烟很多的肺和平时不抽烟、常呼吸清新空气的肺,就有很大的差别,你看!一个呈白色、一个呈黑色,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人们看到这样的实物以后,就会非常自觉地抵制抽烟。
人体标本
所谓人体标本就是由真实的人体,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处理后所制成的标本。
过去用福尔马林浸泡的标本易变色、易变形,保存时间也不长。
现在的标本都是塑化技术,这是上世纪70年代由德国人冈瑟·冯·海根斯发明的,中国于2000年引进。
塑化保存的标本都是经过了脱水、脱脂,所以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都是肌肉组织,看起来也就更匀称和美观,而经过这样一项技术,标本可以保存500年之久。
塑化是一种把器官组织里的水分用液体硅树脂混合物替代,把组织变成能永久保存的标本的过程。
塑化技术是有德国解剖学家冈瑟·冯·海根斯发明的。
他是为解剖学做教具……他的灵感来自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解剖学家的作品。
他的绝大多数人体标本是在中国塑化的(据说他雇佣了200名中国工人),这项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而且非常耗时,一年的时间只能做出一具标本(他的专利到期后,这项技术由美国人D·康宁改进,只需花原来的时间)。
塑化首先需要把尸体清洗干净(就像给活人洗澡那样清洗)然后放在丙酮中浸泡,除掉体内组织的水分,为注入硅树脂聚合物做准备经过全身浸泡后,尸体被送入全身塑化器中,通过降低里面的压力使丙酮变成气体从尸体里蒸发出来,聚合物就被压进去最后在皮肤上涂上催化剂,开始两天的固化尸体塑化大约需要500美元。
生物塑化是一种可以把组织保存得像活体一样的特殊技术。
它通过一种真空过程,用硅橡胶、环氧树脂等活性高分子多聚物对生物标本进行渗透,所用多聚物的种类,决定了浸透了的标本的光学性能(透明或不透明)和机械性能(柔软和坚韧)。
塑化技术可以使标本的表面保持其原有的状态,并可在显微镜水平保存细胞的结构,塑化标本干燥、无味、耐用,可以长久保存,且易于学习。
塑化技术四个步骤:
(1)固定:
主要是采用xx进行固定。
(2)脱水和脱脂:
用丙酮在真空下充当脱水剂、脱脂剂和中介溶剂。
(3)强制浸渗:
真空条件下,用硅橡胶、环氧树脂等多聚物液体替换组织中的丙酮。
(4)聚合:
采用气体、光线或加热等方法将标本中多聚物聚合。
塑化技术种类:
(1)硅橡胶浸渗技术,主要用于教学标本的制作,制作出的标本柔软而坚韧,应用最为广泛;
(2)多聚化乳胶技术,主要用于考古中的木制品和厚的躯体断层标本(>1cm)的制作,标本不透明且坚硬;
(3)环氧树脂技术,主要用于薄的躯体和器官的断层标本的制作,标本透明且不同组织的颜色也不同;
(4)聚酯共聚体技术,原主要用于脑的断层标本的制作,它可以将灰质和白质明显地区别开,现已取代环氧树脂技术。
整个生物塑化技术的流程包括:
一是储藏:
要经过浓度为20%的福尔马林灌注,然后在福尔马林的真空包装里放置至少4个月的时间,之后才可以解剖或运输。
福尔马林在此起到的作用是固定,杀菌。
二是解剖:
将尸体肌肉组织当中容易腐烂的脂肪物等一一剔除,暴露出来神经系统,肌肉和骨骼.清理一具人体标本,平均需要1500--2000个小时.
三是脱水:
将解剖后的尸体泡在箱子里进行脱水.生物塑化技术在这之前,尸体已经被浸染了福尔马林,因此要在低温的丙酮浸液中把福尔马林排除,用丙酮进行置换。
四是切片定型:
在冷冻状态下,可以用锯把尸体切成
3."5厚的切片。
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切片区别受损与正常的器官.如吸烟的肺与正常肺的区别,脂肪肝与正常肝脏的区别等。
尸体冷冻切片后做成各式各样的造型。
工作人员用小夹子、钢针、针头、木头等用具把脱水的尸体一点地摆成造型.这时人体标本的肌肉,干而涩,没有一点弹性,一根根红色血管及肌肉组织清晰可见。
五是真空置换:
人体的70%是液体.利用塑化标本化技术,可以使尸体组织内的液体通过一个特殊的真空过程由活性塑料如硅橡胶,环氧树脂或聚合树脂置换出来.但人体细胞及人体的本来面貌即使在显微镜下观察都仍旧保持其保存前的状态.这个过程主要分四步进行:
固定.脱水.强制浸渗.硬化.经过丙酮置换的标本被放进舱内,用硅橡胶气体熏蒸4个月,在催化剂和负压的作用下,其中的丙酮就慢慢被有机硅置换出来,最终成为无毒,无味,能长久保存的成品标本.塑化技术是德国医学博士哈根斯教授在1978年发明的,它解决了困扰解剖学界数百年的难题,自其诞生以来,从这一技术衍生出了许多应用方法,塑化技术不仅适用于人体标本,也适用于动物,植物标本的制作.生物塑化技术广泛应用于解剖学,胚胎学,生物学,病理学,临床影像学,生物力学,法医学和博物馆等多种学科和领域.人体塑化技术使遗体保存脱离了福尔马林,标本无刺激性,具有干燥无味,持久耐用的特性,断层标本透明感强,结构精细,可以在完全自然的状态下研究局部结构.由于多聚物的良好的理化特性.硅橡胶标本可以有其独特的解剖结构显示方法.可以应用于医学教学,医学科研和科普宣传中.生物塑化技术还可以应用于考古学,人类学和生物学等研究领域中.有效地保存考古资料,人类学资料和稀有动植物的原貌.这对于科学研究是非常有利的.目前,在我国广州,上海,南京,青岛,深圳,泰安等地已有多家生物塑化标本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