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中的谢声——中铁十一局成渝项目三分部“9.2”泄洪救灾纪实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大恩言大谢作者:舒小铃伍朝党喻娟来源:《四川党的建设》2008年第08期天无情,人有爱。
家园损,共同建。
对口援建,架起一座穿越千山万水的爱心桥。
成都市区虽然在此次地震中没有受到破坏,但素有成都后花园之称的都江堰、彭州、崇州三市却受灾严重。
上海、福建、重庆三省(市)分别负责三地的对口援建。
虽然美景不再,满目疮痍,但援建者们挥汗如雨、热火朝天的一幅幅图景让人感动。
上海与都江堰,相融相连虽然地震造成的“X”形裂缝仍然在墙壁上残存着,但都江堰这座千年古城却在慢慢恢复。
大街上,多数商店都已正常营业,田间地头,到处有正在劳作的农民。
不时间,耳边传来细细的“阿拉”声,是他们来了:上海援建队来了。
烈日下,在都江堰市幸福镇民族村受灾群众安置点,上海建工集团的工人们紧张地忙碌着。
项目经理朱海荣正在来回仔细查看,每天他都要在这个工地上走动至少三四十公里。
虽然进驻都江堰才短短10多天,但鞋就磨破了好几双。
嗓子哑了,手脚起泡了,可他仍然在现场穿梭奔忙。
“这么炎热的天受灾群众还住帐篷,实在叫人不忍。
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尽快搭好板房。
”正是源于这样的感同身受,上海建工集团的施工人员正全力以赴加快进度搭建安置房:截至7月14日,他们在都江堰援建的过渡安置房已累计完成8000套。
“灾区群众的困难在哪里,我们工作的重点就在哪里!”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表示。
6月23日,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首批23个项目正式启动。
上海人民行动起来了:6月24日,上海大众集团、普陀区教育局共同捐款560万元援建都江堰中小学协议正式签约;7月13日,都江堰市部分景区及乡镇的中高层旅游管理人员乘火车抵达上海,参加为期一周的“都江堰市旅游景区管理干部培训班”……上海市还将参与都江堰市总体规划、大青城景区旅游规划等工作。
一座新的都江堰将在不远的将来崛起。
“黄浦江岷江水水相融,上海都江堰心心相连。
”这句温暖人心的话语深深地印在两地人民的心里。
重庆与崇州,在大爱中牵手如果说同名是种偶然,是一种缘分,那么,在这场撼天动地的灾难中,重庆与崇州的牵手却是一汪浓浓的情意,是3000万重庆人汇聚成的对自家兄弟的深情厚意。
防洪风险评估方案报告目录一、前言 (2)1.1 编制目的 (2)1.2 编制依据 (3)1.3 防洪风险评估范围 (4)二、洪水风险识别 (5)2.1 自然因素 (6)2.1.1 气候变化 (7)2.1.2 地质灾害 (8)2.1.3 暴雨洪水 (9)2.2 人为因素 (10)2.2.1 工程建设 (11)2.2.2 生态破坏 (11)2.2.3 社会经济活动 (12)三、洪水风险评估方法 (14)3.1 数据收集与整理 (15)3.2 风险概率计算 (16)3.3 风险影响评估 (17)3.4 风险度量与管理 (19)四、防洪措施体系 (20)4.1 基础设施建设 (21)4.2 防洪工程措施 (22)4.3 防洪非工程措施 (23)4.4 应急管理机制 (25)五、防洪风险评估结果与建议 (27)5.1 风险等级划分 (28)5.2 高风险区域防范策略 (29)5.3 低风险区域防范策略 (30)5.4 改进和完善防洪措施的建议 (31)六、结论与展望 (32)一、前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显著,洪水灾害的发生频率和规模呈现不断增大的趋势。
防洪工作已成为各级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为了有效应对潜在的洪水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本报告旨在开展防洪风险评估工作,提出相应的评估方案。
本报告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及地方实际情况,结合国内外防洪减灾的先进经验,对特定区域的防洪风险进行全面评估,以期为政府决策、城市规划建设及公众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评估方案的实施,旨在提高防洪减灾能力,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1 编制目的防洪风险评估方案报告旨在全面评估项目所在地区的洪水风险,为制定有效的防洪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深入分析项目区域内水文气象条件、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历史上洪水灾害情况,本报告将识别潜在的洪水风险因素,并对可能受影响的区域进行风险评估。
这有助于提前采取防范措施,降低洪水灾害对项目及周边地区的影响,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长期运营。
灾难中我们这样走过——中国水电十局抗震救灾纪实
马川江
【期刊名称】《四川水力发电》
【年(卷),期】2008(027)0z2
【摘要】"5.12"大地震,十局人员遇难109人,受伤650人,失踪11人,16800多人无家可归.造成房屋、设备、物质财产等经济损失达到9.2亿元,成为央企第二大重灾企业.中国水电集团旗下的29个公司尽已所能.无私奉献出人、财、物."5.18",成为水电十局从抗震救灾重点走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总页数】10页(P132-141)
【作者】马川江
【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工程局,四川,都江堰,6118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53
【相关文献】
1.在灾难中彰显团结奋进的力量——雅安市统一战线参与抗震救灾纪实 [J], 彭华;
2.大灾何所惧,坚强十局人——中国水电十局干部职工抗震救灾纪实 [J], 韩震;马川江;夏文凤;杨欢;程青山
3.灾难中我们这样走过——中国水电十局抗震救灾纪实 [J], 马川江
4.灾难中,凝聚师德力量——甘肃省定西市岷县“7·22”地震教育系统干部抗震救灾纪实 [J], 张筠;董伟学
5.支援漾濞抗震救灾,中国水电十局在行动!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6·11成渝上空的悲壮一幕作者:唐学锋来源:《红岩春秋》2018年第02期1939年6月11日,星期天。
时任国民政府经济部部长翁文灏,只在沙坪坝南开中学的寓所接待了几位朋友,正想利用这难得的清闲时候好好休息一下。
傍晚,日机来袭,安静的生活被打破,他又被迫与家人一起躲空袭。
在当天的日记中,他写道:六时四十分(傍晚),日机来袭。
七时一刻左右,沙坪坝炮声甚烈,日机廿七架。
八时三刻解除。
相国寺、上清寺、曾家岩、菜园坝等皆受炸,损失不甚烈。
成都华西坝亦受炸。
传闻敌机在渝落二架,蓉落三架。
当晚,就得知了成渝两地同时遭到日机轰炸和发生空战的消息。
这一天,驻守武汉的日本海军第二联合航空队出动54架96式陆上攻击机,同时空袭了四川境内的成都、重庆两座城市。
17中队回防成都17中队隶属于中国空军第5大队,驻防地为成都。
1938年底,该队至兰州接受苏联援华飞机后,留守当地。
1939年2月20日、23日,该中队曾与苏联空军援华志愿队联手,痛击来犯的日机。
两次空战,一共击落日机15架,17中队英名远扬。
5月8日,17中队奉命回防成都,驻太平寺机场。
18日,17中队在第5大队副大队长王汉勋的带领下,再次接到命令移驻重庆白市驿机场,协助第4大队担任重庆的防空任务。
17中队的飞行员徐吉骧(后改名徐华江)在后来出版的《天马蹄痕:我的战斗日记》中,曾对这一时期的生活和战斗有过如下描述:重庆的春天湿冷多雾,现已初夏,早半天雾气更浓,往往浓到对面不见人。
重庆雾,只在早晨遮江盖山,近午突散。
有几天早晨也不见雾了,所谓“雾重庆”的季节,业已过去,接近五月,就是“热重庆”,最热的时候。
重庆夏天非常热,是中国三大火炉之一。
五月的天气,同往常一样,一大早浓雾遮江盖山,飞行员在雾里试车,试枪,大江中不时传来过渡轮船的汽笛声。
九时许,大雾散尽,一轮烈火似的太阳,又爬上了天空,机场里草皮上的雾水露珠儿一下子都晒干了,人们的皮肤上都发出了巨大的汗珠儿,连木桌都会热烘烘的,这时的飞行员最苦了。
重庆消防指战员抗洪救灾一线扫描作者:邓四林陈维波图陈城来源:《消防界》2020年第15期入汛以来,山城重庆已先后经历8轮暴雨侵袭,受强降雨和上游来水影响,境内多条河流水位持续上涨,特别是綦江流域重庆段出现有史以来首个红色预警,泥石流、山体滑坡、城乡积涝等险情、灾情频发。
面对异常严峻的防汛形势和点多面广的洪水灾情,重庆市消防救援总队在渝东南、渝西等5个抗洪抢险任务较重区域前置人员1000余人、车辆127辆、舟艇61艘。
广大消防指战员奋力拼搏在一个又一个抗洪现场,日夜坚守在最有可能发生险情的地方,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时代赞歌。
主动请缨抗洪抢险昼夜奋战不知疲惫汛情紧急,人民至上;风雨为铭,綦江作证。
6月22日,綦江水位全线上涨。
14时35分许,在登瀛转关口大桥附近,一艘货船因水涨、固定钢绳被树枝和杂物缠住而无法靠岸,湍急的洪水不断冲击着货船,船上两名人员被困。
这个重达30吨的“庞然大物”一旦被冲走,将会对下游的桥墩和建筑造成毁灭性撞击。
危急关头,綦江区消防救援支队古剑山救援站副站长雷琪带领队伍赶赴救援现场,他向指挥部建议采取“稳固货船、防止侧翻、登船救人”的战术措施,并带领6名队员组成攻坚组,对货船上两名被困人员实施营救。
好不容易利用抛投器搭建起横渡救援系统,情况却突然发生变化,綦河水位在洪峰过境之后快速下降,刚完成固定动作的船只此时又面临着搁浅、侧翻和随时被冲向下游的危险。
雷琪立即回到战斗岗位,引导货船驾驶员同步放绳、适时调整货船状态,并安排救援人员全方位监测船体情况,防止突发险情。
21时50分许,经过7个多小时的连续奋战,在确认货船没有侧翻危险后,雷琪迅速组织队员通过横渡救援系统,将两名被困人员安全救出。
当天23时10分,救援站再次接到支队指挥中心调度,刚完成抗洪抢险任务的雷琪,再次带领队员投入为沙溪片区居民送水的任务中。
一直持续到次日深夜,他们为小区居民共計送水40余吨。
6月23日至27日,雷琪带领队员负责沿河区域的清淤工作,连续4天累计战斗58个小时,清理绿化和公路约4公里,清理人行道和小区面积2万多平方米。
多措并举 夯实应急管理基础——甘肃省陇南市基层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工作纪实■ 李兴超 陈思宇2020年,甘肃省陇南市发生“8•12”特大暴雨洪涝泥石流灾害,由于各项防汛工作措施到位,抢险救灾工作忙而不乱、紧张有序,人员伤亡降到了最低限度,为取得抗洪救灾工作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面对灾害事故多发频发的形势,甘肃省应急管理工作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创新。
本文以甘肃省陇南市为例,报道其在基层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监测预警、应急演练以及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工作经验和亮点。
2020年8月,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碧口镇发生泥石流灾害,消防指战员正在开展清淤排险工作 中新社发 郑 兵/摄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腹地,地处黄河中上游,地域辽阔,风景独特,但也是全国遭受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50%以上的面积位于自然灾害高发易发区,曾多次发生强震、暴雨洪涝、泥石流、大面积干旱等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面对灾害事故多发频发的形势,甘肃省积极适应“大应急、全灾种”的新任务、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的新要求,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创新,不断夯实应急管理基础,走出了一条“甘肃特色”之路。
陇南市位于甘肃省南部,地处西秦岭东西向褶皱带发育的山地,是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大地形交汇区域,位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是全省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市州之一。
陇南市通过不断健全基层组织体系,落实应急管理及救援人员力量,开展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组织基层干部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充分调动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构建全民安全防灾教育体系等一系列实践,探索创新,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断提升,并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成功应对了2020年“8•12”特大暴雨洪涝泥石流灾害,将人员伤亡降到最低,成为全省防灾减灾工作的成功范例。
建设基层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打通“最后一公里”乡镇应急管理机构是应急管理的“神经末梢”,也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枢纽,但也是改革的难点所在。
目录工程特性表 (1)1 综合说明 (1)1.1绪言 (1)1.2 设计目标、范围和标准 (2)1.3 水文气象 (3)1.4 工程地质 (4)1.5 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4)1.6 施工组织设计 (6)1.7 占地及拆迁 (7)1.8 工程管理 (8)1.9 环境影响评价 (8)1.10 工程概算及资金筹措 (8)2 工程概况 (10)2.1 自然地理及水系 (10)2.2 气象水文 (11)2.3 社会经济 (11)2.4 防洪工程概况 (12)2.5 存在问题 (14)2.6 洪涝成因分析 (15)2.7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16)3 工程任务和规模 (18)3.1 设计目标 (18)3.2 设计范围 (18)3.3 设计标准 (18)4 水文分析与计算 (19)4.1 水文基本资料 (19)4.2 设计洪水 (19)4.3 外江设计水位 (30)4.4 排涝规划 (34)5 工程地质 (36)5.1 概述 (36)5.2 区域地质概况 (37)5.3 堤线工程地质条件与评价 (39)5.4 天然建筑材料 (45)5.5 结论与建议 (46)6 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48)6.1 设计标准及依据 (48)6.2 工程总体方案 (48)6.3 河道岸线的确定 (49)6.4 清淤工程 (52)6.5 护岸工程 (53)6.6 弃渣设计 (59)7 施工组织设计 (60)7.1 施工条件 (60)7.2 施工导流 (61)7.3 主体工程施工 (62)7.4 施工总布置 (63)7.5 施工总进度 (64)8 占地及拆迁 (65)8.1 工程占地及拆迁 (65)8.2 征地、拆迁补偿 (65)8.3 征地规划 (65)9 工程管理 (66)9.1 项目实施 (66)9.2 项目招标 (66)9.3 管理机构 (67)9.4 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 (67)9.5 管理建议 (68)10 环境影响评价 (69)10.1 工程对环境影响评价 (69)10.2 环境保护措施 (69)11 工程概算及资金筹措 (72)11.1 编制说明 (72)11.2 资金筹措 (81)12 经济评价 (82)12.1 评价依据 (82)12.2 费用计算 (82)12.3 效益计算 (82)12.4 国民经济评价指标计算 (84)12.5 评价结论 (87)工程特性表1 综合说明1.1绪言莆田市地处福建省中部沿海,2002年行政区划调整后为四区一县,行政区划调整后荔城区辖区范围包含镇海、拱辰两个街道办事处及西天尾、黄石、新度、北高4个镇。
5天4夜不时遇瞬间崩塌——西安铁路局宝成铁路抢险纪实酷暑时节,云横秦岭,暴雨滂沱,引发铁路沿线水害险情不断。
8月9日12时许,在四川境内的朝天至军师庙间,一座山体突然滑坡,3万多立方米泥石涌向线路,导致宝成铁路中断行车。
危急关头,西安铁路局看守工第一时间发现险情,及时拦停列车。
陆续奔赴到现场的2000余名干部职工,在烈日暴晒下,展开了五天四夜的抢险攻坚战。
8月13日20时59分,宝成铁路恢复双线运行。
21时许,当第一列41070次货车安全通过抢险点时,西安局干部职工们已经整整奋战了104个小时。
在水害天灾面前,铁路职工们挺起不屈的脊梁,以赤胆忠心和顽强斗志,又一次守住了行车安全大门。
“快,设防护,行车安全第一。
”“秦岭,天下之大阻也。
”已运营半个多世纪的宝成铁路,穿越秦岭主峰,是一条连接我国西北、西南的南北铁路大动脉。
旅客们乘坐火车穿行在秦山蜀水时,常常看到悬崖飞瀑或清泉溪水的美景。
秦岭山水景色美,自然灾害却不断,降雨频频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落石等地质灾害。
今年入汛以来,宝成铁路因水害中断了4次行车。
从7月份起,地处秦岭腹地的朝天站区,出现多次强降雨,到8月6日,累计降雨量759毫米。
复杂的山区气候和地质环境,引起西安局干部职工的高度警觉。
在汉中工务段位于朝天至军师庙间的Ⅰ级防洪点,看守工刘贵湘、严大香坚守在岗位上,密切关注着线路附近的山体。
8月9日12时37分,只听訇的一声,宝成铁路上行线310公里850米至950米处,山体突然滑坡。
滑坡体长80米、高50米、厚6米,摧毁既有四级挡护墙,泥石掩埋上行线50米、下行线30米。
水害严重危及行车安全。
“快,设防护,行车安全第一。
”刘贵湘、严大香发现险情后,火速行动,分别在线路上设臵防护,并通知车站立即封锁区间,扣停列车。
几乎同一时间,在附近作业的宝鸡供电段朝天供电工区接触网工何世林、蒋兴宁,西安工务机械段桥隧一车间副主任晁军社、班长张剑英等也发现了山体滑坡,他们立即奔到水害地点,和看守工一起设臵防护。
洪水中的谢声——中铁十一局成渝项目三分部“9.2”泄洪救灾纪实
2012-09-04 10:38:12 来源:中华铁道网
2012年9月1日下午,渝西山区电闪雷鸣、暴雨倾盆。
一直持续到第二天还变本加厉。
铺天盖地的大雨伸手都能接一把。
山洪如一头凶猛的野兽,从山间各个旮旯冲进农田,吞噬着百姓已经割倒的金黄稻谷……
(中华铁道网通讯员姜兆麟)2012年9月1日下午,渝西山区电闪雷鸣、暴雨倾盆。
一直持续到第二天还变本加厉。
铺天盖地的大雨伸手都能接一把。
山洪如一头凶猛的野兽,从山间各个旮旯冲进农田,吞噬着百姓已经割倒的金黄稻谷……
中铁十一局成渝项目三分部经理汪伟,接到驻地重庆市大足区邮亭镇东胜村左孝富书记的泄洪救灾电话后,立马安排邻近的方克华副经理,火速调集挖掘机,用平板车第一时间运送到泄洪地——东胜隧道口。
三分部协调部长陈军几乎是同一时间到达。
当他们快捷跳下车,只见村机耕道上游一片汪洋,洪水足有2米来深,水面上漂浮的全是稻草和少量来不及脱完的谷穗,岸上数十名老乡,哭的哭,喊的喊,乱成了一锅粥……
“老乡们,不要急,钩机一会儿就会把楼管掏通。
”方克华副经理立马安排司机,按照老乡们指定的楼管口位置,钩挖深水中的泥土。
由于水太深,小钩机大臂够不到位,一直找不着楼管口,焦急等待的老乡们沉不住气了……
“我上年盼到下年,一家人全指望田里的谷子过日子,这下可好了,全泡汤了……呜呜”叫声、哭声,声声揪痛现场救灾的中铁建员工的心。
方克华经理见状,又联系一辆平板车,从最近的太平村拖来一台大功率钩机,老乡们才慢慢平静下来……
谁知这时方经理的手机又响了,原来永川区双石镇又来电求援抗洪。
方经理赶忙安排协调部陈军部长,一定要快速将排水管挖通,随后跳上越野车,匆忙赶往双石镇……
老乡们见群龙无首,又咋呼开来。
陈军部长赶忙劝道:“各位老乡,请相信我们,一定会以最快的速度把楼管掏通。
”说时迟,那时快。
随后向新运来的钩机司机下命令:“赶快从我手指的方向往下挖。
”
由于大功率钩机大臂较长,仅几下功夫,就将楼管口钩开,只见涵洞出口的泥水径直往下游稻田里冲去……
下游的田主见泥沙冲进自己还未割完的稻田,又要钩机将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掏开的楼管口堵住。
怎么办?一方是上游急切盼望洪泻的老乡,一方是下游不让排涝的田主,这下可难坏了陈军部长,情急中,他拨通了东胜村左孝富书记的电话……
不到10分钟,东胜村左孝富书记和刘中鑫文书骑摩托车赶到,想了一个万全之策:即用小钩机在田中间挖条沟,水排完再恢复好,下游的田主这时才勉强同意让泄洪放水。
小钩机以最快的速度挖完排水沟后,浑浊的流水顺沟而
下。
放了十多分钟后,水中的泥砂明显减少,这时集聚在机耕道上的上下游老乡们心中悬着的石,才落下地,哭声、催促声、阻挠声渐渐消失……
天公真是不作美,刚来半个小时又哗啦啦下起大雨,上游的老乡们又燥动起来,要求把另一处楼管口扒开,下游的田主忙说不行,双方又争执起来。
陈军部长赶忙解释说:“老乡们不要着急,天气预报播的,今天晚饭后就没有雨,保证在晚上9点之前将水排泄完。
”东胜村左书记又安慰说:“请大家相信陈部长的话,不要再吵了。
”
时间在人们焦急的期盼中一分一秒的过去。
直经0.8m的水管在不停地往下游泻洪。
老乡们见“堰塞湖”里的水在慢慢地往上退,下游的稻田再也没有冲进更多的泥砂,老乡们这才放心的回家做晚饭……
风雨中守候的陈军部长和两位钩机司机,从下午2点一直持续工作到晚上9点,身上全部被雨水淋透,裤脚淌下的水早已灌满水胶鞋。
当吃完晚饭的老乡们见帮助排水的修铁路工人师傅们还牢牢地盯控在泄洪现场,口中不停地念:“好人啊!中铁建工人师傅。
”有的赶忙从家中端出热饭热菜和送来雨伞,可三位修铁路的工人师傅一口都没有吃。
陈部长见水已排得差不多了,转身对老乡们说:“如果水管再要是被泥沙堵住,请及时扒开,确保流水畅通,保证再不会出现堰塞湖。
”
也许是中铁建员工热心助人的精神感动了上苍,此时的雨却悄无声息地停止了。
乡亲们这才谢声不断,纷纷拽着陈部长和两位司机到家里喝酒去。
陈部长和司机们放心地坐上车,“谢啦!老乡们。
”就让司机发动车驶向回项目部的山路,只听车窗外谢声不断,在山谷里回荡好响好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