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 格式:docx
- 大小:17.82 KB
- 文档页数:10
混凝土质量控制GB50164-20112011年4月2日颁布2012年5月1日执行前言•什么是混凝土的质量?•混凝土拌合物不是最终产品,完成最终产品的是混凝土工程。
•合格的混凝土工程质量:达到处于具体环境的具体工程所要求的各项性能指标和匀质性,并且体积稳度。
•上述要求首先由原材料来保证,然而高质量的配制如果脱离工艺,仍无法保证工程质量。
决定混凝土最终质量的关键是工艺。
•混凝土工程已被分离到不同行业(原材料、配制搅拌、施工),混凝土工程的责任者难以确定。
产生问题时,必然纠纷不断。
•混凝土工作者当前只能且必须做的是对脱离工艺的混凝土拌合物负责。
•管住混凝土工艺的环节是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和监理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1、总则1.0.1 为加强混凝土质量控制,促进混凝土技术进步,确保混凝土工程质量,制订本标准1.0.2 本标准适用于建设工程的普通混凝土质量控制1.0.3混凝土质量控制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
2、原材料质量控制2.1 水泥2.1.1 水泥的选择:•水泥品种与强度等级应根据设计、施工要求以及工程所处环境确定。
•对于一般建筑结构及预制构件的普通混凝土,宜采用通用硅酸盐和水泥•高强混凝土和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有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要求的混凝土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硅酸盐水泥和普通水泥胶砂强度较高,适合配制高强度混凝土,可掺用较多的矿物掺和料来改善高强混凝土的施工性能;参加混合材较少,有利于配制抗冻混凝土•有预防碱骨料反应要求的混凝土工程,采用碱含量不大于0.6%的低碱水泥•采用低热水泥有利于限制大体积混凝土由温度应力引起的裂缝。
2.1.2水泥质量控制项目:凝结时间、安定性、胶砂强度、氧化镁和氯离子含量,低碱水泥还包括碱含量中、低热水泥还包括水化热2.1.3应用方面尚应符合以下规定1宜采用旋窑或新型干法窑生产的水泥2水泥砖的混合材品种和掺量应得到明示3用于生产混凝土的水泥温度不宜高于60℃•细度为选择性指标,没有列入主要控制项目,但水泥出厂检验报告中有细度检验内容;三氧化硫、烧失量和不溶物等化学项目可在选择水泥时检验,工程质量控制可以出厂检验为依据。
混凝土执行标准是指制定和规范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技术要求、质量控制要求、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等的文件。
在国内,混凝土执行标准主要参考以下几个标准:1.《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728-2011):该标准是我国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验收的基本规范,包括了混凝土构件施工的质量验收要求、验收指标以及验收标准。
其中包括了对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各环节进行质量控制的具体要求,如原材料的质量要求、搅拌与浇筑的工艺要求、混凝土强度的验收标准等。
2.《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规范》(GB 50010-2010):该标准规定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的基本要求和技术规范。
其中包括了对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与试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要求、施工设备与工具的选择与使用、混凝土的浇筑与养护、混凝土强度测试方法等内容。
3.《普通混凝土用水质》(GB/T 50080-2016):该标准规定了适用于普通混凝土的水质要求、水质指标、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包括对水质中各种离子含量、悬浮物、有机物、pH值等的要求。
水质的标准符合的要求对于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4.《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该标准对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及验收进行了规定。
其中涉及到混凝土施工的程序、质量控制、强度控制、养护要求等方面的内容。
5.《建筑结构工程混凝土硬度测试方法标准》(GB/T 50107-2010):该标准定义了建筑结构工程中混凝土硬度测试的方法和原则,在混凝土强度的测定中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其中包括了混凝土试件制备、试件贮存、试件硬度测试的方法等。
6.《预制混凝土构件施工及验收规范》(JGJ 63-2011):该标准规定了预制混凝土构件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质量控制要求等内容。
其中包括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模具制作及使用、混凝土的搅拌与浇注、构件的存放与养护等方面。
7.《建筑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2010):该标准是针对建筑结构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验收的技术规范。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92)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加强混凝土生产和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促进技术进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制订本标准。
第1.0.2条本标准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普通混凝土质量控制。
第1.0.3条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应包括初步控制、生产控制和合格控制。
实施混凝土质量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一、通过对原材料的质量检验与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与控制、混凝土生产和施工过程各工序的质量检验与控制、以及合格性检验控制,使混凝土质量符合规定要求。
二、在生产和施工过程中进行质量检测,计算统计参数,应用各种质量管理图表,掌握动态信息,控制整个生产和施工期间的混凝土质量,并遵循升级循环的方式,制订改进与提高质量的措施,完善质量控制过程,使混凝土质量稳定提高。
三、必须配备相应的技术人员和必要的检验及试验设备,建立和健全必要的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制度。
第1.0.4条对混凝土的质量控制,除应遵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混凝土的质量要求第一节混凝土拌合物第2.1.1条混凝土拌合物的各项质量指标应按下列规定检验:一、各种混凝土拌合物均应检验其稠度;二、掺引气型外加剂的混凝土拌合物应检验其含气量;三、根据需要应检验混凝土拌合物的水灰比、水泥含量及均匀性。
(Ⅰ)稠度第2.1.2条混凝土拌合物的稠度应以坍落度或维勃稠度表示,坍落度适用于塑性和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维勃稠度适用于干硬性混凝土拌合物。
其检测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的规定进行。
第2.1.3条混凝土拌合物根据其坍落度大小,可分为4级,并应符合表2.1.3的规定。
第2.1.4条 混凝土拌合物根据其维勃稠度大小,可分为4级,并应符合表2.1.4的规定。
混凝土按维勃稠度的分级 表2.1.4的规定。
坍落度允许偏差 表2.1.5-1 维勃稠度允许偏差 表2.1.5-2(Ⅱ)含气量第2.1.6条 掺引气型外加剂混凝土的含气量应满足设计和施工工艺的要求。
建设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培训《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建设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培训一、修订背景GB 50164-2011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是在原GB 50164-92《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实施近20年的基础上修订完成的。
近二十年来,现代混凝土技术及工艺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1、混凝土生产方式从现场生产逐渐变为工厂生产为主,今后预拌混凝土是发展方向;2、混凝土强度等级逐渐提高,强混凝土应用日益增多,有应用,对混凝土质量保证要求提高;3、混凝土结构相关标准相继修订,配合比设建设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培训新老《标准》目录对比建设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培训说明:新《标准》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二、《标准》适用范围建设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培训三、混凝土质量性能要求3.1 拌合物性能坍落度、维勃稠度和扩展度的等级划分低塑性混凝土塑性混凝土流动性混凝土大流动性混凝土流态混凝土新增新增表3.1.2-2 混凝土拌合物的维勃稠度等级划分表3.1.2-3 混凝土拌合物的扩展度等级划分F1F2F3F4F5F6坍落度测定维勃稠度测定仪示意图扩展度测定扩展度测量表3.1.2-4 混凝土拌合物稠度允许偏差3.1.3 混凝土拌合物应在满是施工要求的前提3.1.5 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经时损失不应表3.1.8 混凝土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说明:⏹3.1.9 掺用引气剂或引气型外加剂混凝土拌合物的含3.2 混凝土力学性能3.2.2 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按立方体抗压强度3.2.3 混凝土抗压强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3.3 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3.3.2 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抗水渗透性能和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的等级划分应符合表3.3.2的规定。
注:表3.3.2引用自《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J/T 193-2009说明:对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结构,应根据气候分有抗渗要求的结构,应根据所承受的水头、混凝土水化生成物—硫酸盐反应抗硫酸盐侵蚀试验采用干湿循环法:3.3.3 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等级划分说明RCM法测量混凝阳极NaOH溶液阴极NaCI溶液直流稳压电源有机硅橡胶套说明:在海洋等氯离子侵蚀环境下,氯离子2、当采用电通量划分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50%时,测试龄期可为56d。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92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混凝土的质量要求第一节混凝土拌合物第二节混凝土强度第三节混凝土耐久性第三章混凝土质量的初步控制第一节组成材料的质量控制第二节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与控制第四章混凝土质量的生产控制第一节计量第二节搅拌第三节运输第四节浇筑前的检查第五节浇筑第六节养护附录本标准用词说明附加说明第一章总则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3年5月1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的通知建标〔1992〕667号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有关计委,各计划单列市建委: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630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的《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已经有关部门会审。
现批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92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1993年5月1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解释。
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2年9月29日编制说明本标准是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630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在编制过程中,对全国混凝土的质量状况和有关质量控制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吸取了行之有效的生产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并借鉴了国外的有关标准。
在先后完成本标准的初稿、征求意见稿及征求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后,完成送审稿,经审查会审定稿。
本标准共分为四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混凝土的质量要求、混凝土质量的初步控制、混凝土质量的生产控制等。
本标准为首次编制,在实施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积累资料,总结经验,随时将发现的问题和意见寄交给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100013),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建设部1992年9月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加强混凝土生产和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促进技术进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制订本标准。
混凝土质量控制工程技术规定1. 总则1.1 编制依据本规定是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13)等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规定,结合我国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实际情况编制而成的。
1.2 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的质量控制。
1.3 质量控制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2. 全过程质量控制原则,从原材料采购、运输、储存、配合比设计、施工、检测到验收等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控制。
3. 科学、公正、准确、高效的原则。
2. 原材料质量控制2.1 水泥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 175-2007)要求的水泥品种。
2.2 砂石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建设用砂》(GB/T 14684-2011)和《建设用碎石、卵石》(GB/T 14685-2011)要求的砂石品种。
2.3 外加剂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 8076-2008)要求的外加剂品种。
2.4 掺合料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用掺合料》(GB/T 26748-2011)要求的掺合料品种。
3.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根据工程设计要求、原材料性能、施工条件等因素,通过科学计算和试验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
4. 施工质量控制4.1 模板工程模板应满足承载力、刚度和整体稳定性要求,施工过程中应防止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发生跑模、变形等现象。
4.2 钢筋工程钢筋应满足设计要求,施工过程中应防止钢筋位移、变形等现象。
4.3 混凝土浇筑与养护混凝土浇筑应均匀、连续进行,防止出现蜂窝、麻面等质量问题。
养护过程中应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防止裂缝的发生。
5. 质量检测与验收5.1 检测应按照国家标准《建筑工程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13)和《混凝土强度检验标准》(GB/T 50081-2002)要求进行混凝土强度等项目的检测。
5.2 验收工程验收应按照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13)要求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StandardforqualitycontrolofconcreteGB50164—201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西郊百万庄)各地新华书店、建筑书店经销北京红光制版公司制版北京同文印刷有限责任公司印刷*开本:850X1168毫米1/32印张:l“字数:49千字2011年7月第一版2011年7月第一次印刷定价:10.∞元统一书号:15112·20693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如有印装质量问题,可寄本社退换(邮政编码100037)本社网址:http://www.cabp.conl.cn网上书店:http://www.china-building.COITt.cn目次l总则……………………………………………………………312原材料质量控制………………………………………………322.1水泥………………………………………………………322.2粗骨料……………………………………………………322.3细骨料……………………………………………………332.4矿物掺合料…………………………………………………342.5外加剂……………………………………………………352,6水…………………………………………………………353混凝土性能要求………………………………………………363.1拌台物性能…………………………………………………363.2力学性能…………………………………………………373.3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374配合比控制……………………………………………………405生产控制水平…………………………………………………416生产与施工质量控制…………………………………………426.1一般规定…………………………………………………426.2原材料进场…………………………………………………426.3计量………………………………………………………436.4搅拌………………………………………………………4365运输………………………………………………………446.6浇筑成型…………………………………………………446.7养护………………………………………………………467混凝土质量检验………………………………………………487.1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检验……………………………………48。
混凝土质量控制GB50164-20112012年5月1日执行2011年4月2日颁布ﻫ前言•什么是混凝土的质量?•混凝土拌合物不是最终产品,完成最终产品的是混凝土工程。
•合格的混凝土工程质量:达到处于具体环境的具体工程所要求的各项性能指标和匀质性,并且体积稳度。
•上述要求首先由原材料来保证,然而高质量的配制如果脱离工艺,仍无法保证工程质量。
决定混凝土最终质量的关键是工艺。
•混凝土工程已被分离到不同行业(原材料、配制搅拌、施工),混凝土工程的责任者难以确定。
产生问题时,必然纠纷不断。
•混凝土工作者当前只能且必须做的是对脱离工艺的混凝土拌合物负责。
•管住混凝土工艺的环节是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和监理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1、总则1.0.1为加强混凝土质量控制,促进混凝土技术进步,确保混凝土工程质量,制订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建设工程的普通混凝土质量控制1.0.3混凝土质量控制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
2、原材料质量控制2.1水泥2.1.1水泥的选择:•水泥品种与强度等级应根据设计、施工要求以及工程所处环境确定。
•对于一般建筑结构及预制构件的普通混凝土,宜采用通用硅酸盐和水泥•高强混凝土和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有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要求的混凝土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硅酸盐水泥和普通水泥胶砂强度较高,适合配制高强度混凝土,可掺用较多的矿物掺和料来改善高强混凝土的施工性能;参加混合材较少,有利于配制抗冻混凝土•有预防碱骨料反应要求的混凝土工程,采用碱含量不大于0.6%的低碱水泥•采用低热水泥有利于限制大体积混凝土由温度应力引起的裂缝。
2.1.2水泥质量控制项目:凝结时间、安定性、胶砂强度、氧化镁和氯离子含量,低碱水泥还包括碱含量中、低热水泥还包括水化热2.1.3应用方面尚应符合以下规定1宜采用旋窑或新型干法窑生产的水泥2水泥砖的混合材品种和掺量应得到明示3用于生产混凝土的水泥温度不宜高于60℃•细度为选择性指标,没有列入主要控制项目,但水泥出厂检验报告中有细度检验内容;三氧化硫、烧失量和不溶物等化学项目可在选择水泥时检验,工程质量控制可以出厂检验为依据。
建设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培训《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建设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培训一、修订背景GB 50164-2011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是在原GB 50164-92《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实施近20年的基础上修订完成的。
近二十年来,现代混凝土技术及工艺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1、混凝土生产方式从现场生产逐渐变为工厂生产为主,今后预拌混凝土是发展方向;2、混凝土强度等级逐渐提高,强混凝土应用日益增多,有应用,对混凝土质量保证要求提高;3、混凝土结构相关标准相继修订,配合比设建设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培训新老《标准》目录对比建设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培训说明:新《标准》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二、《标准》适用范围建设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培训三、混凝土质量性能要求3.1 拌合物性能坍落度、维勃稠度和扩展度的等级划分低塑性混凝土塑性混凝土流动性混凝土大流动性混凝土流态混凝土新增新增表3.1.2-2 混凝土拌合物的维勃稠度等级划分表3.1.2-3 混凝土拌合物的扩展度等级划分F1F2F3F4F5F6坍落度测定维勃稠度测定仪示意图扩展度测定扩展度测量表3.1.2-4 混凝土拌合物稠度允许偏差3.1.3 混凝土拌合物应在满是施工要求的前提3.1.5 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经时损失不应表3.1.8 混凝土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说明:⏹3.1.9 掺用引气剂或引气型外加剂混凝土拌合物的含3.2 混凝土力学性能3.2.2 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按立方体抗压强度3.2.3 混凝土抗压强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3.3 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3.3.2 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抗水渗透性能和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的等级划分应符合表3.3.2的规定。
注:表3.3.2引用自《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J/T 193-2009说明:对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结构,应根据气候分有抗渗要求的结构,应根据所承受的水头、混凝土水化生成物—硫酸盐反应抗硫酸盐侵蚀试验采用干湿循环法:3.3.3 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等级划分说明RCM法测量混凝阳极NaOH溶液阴极NaCI溶液直流稳压电源有机硅橡胶套说明:在海洋等氯离子侵蚀环境下,氯离子2、当采用电通量划分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50%时,测试龄期可为56d。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G B 5 0 1 6 4 — 9 2目录第二章混凝土的质量要求第三章混凝土质量的初步控制第四章混凝土质量的生产控制第一章总则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 1993 年 5 月 1 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的通知建标〔1992〕667 号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有关计委,各计划单列市建委: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630 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造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的《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已经有关部门会审。
现批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GB50164—92 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1993 年 5 月 1 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中国建造科学研究院负责解释。
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2 年 9 月 29 日编制说明本标准是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630 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造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在编制过程中,对全国混凝土的质量状况和有关质量控制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吸取了行之有效的生产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并借鉴了国外的有关标准。
在先后完成本标准的初稿、征求意见稿及征求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后,完成送审稿,经审查会审定稿。
本标准共分为四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混凝土的质量要求、混凝土质量的初步控制、混凝土质量的生产控制等。
本标准为首次编制,在实施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积累资料,总结经验,随时将发现的问题和意见寄交给中国建造科学研究院(100013),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建设部1992 年 9 月第一章总则第 1.0.1第二章 混凝土的质量要求第一节 混凝土拌合物第 2.1.1 条 混凝土拌合物的各项质量指标应按下列规定检验:一、各种混凝土拌合物均应检验其稠度;二、掺引气型外加剂的混凝土拌合物应检验其含气量;三、根据需要应检验混凝土拌合物的水灰比、水泥含量及均匀性。
混凝土质量要求规程混凝土是建筑和土木工程中常用的材料之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因此,混凝土质量要求规程必不可少。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混凝土质量要求规程。
一、原材料要求1.水泥要求:水泥应符合国家标准GB175-2007《水泥》的要求,其标号应与设计要求相符,其初凝时间应控制在1~2小时内,最终凝固时间应控制在10小时左右,短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2.骨料要求:骨料应符合国家标准GB/T 14684-2001《建筑用砂石骨料》的要求,其粒径应符合设计要求,砂子应偏砂细,石子应坚硬耐磨,无损坏,无明显裂纹。
3.水要求:水质应符合国家标准GB/T 8527-2008《建筑用水质量标准》的要求,悬浮固体物质含量不得超过10mg/L,水的酸碱度应在6~9之间,无色无味,无异味。
4.掺合料要求:掺合料应符合国家标准GB/T 8074-2008《混凝土掺合料》的要求,掺合料的掺量应符合设计要求,掺合料质量应稳定。
二、混凝土配合比要求1.混凝土配合比应在设计要求内,掺合料的配合比要控制在5%以内。
2.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工程部位和用途进行区分,强度等级应与设计要求相符,含水率应掌握在水泥充分反应和非缩减状态范围内。
三、混凝土施工要求1.混凝土应按照设计要求的配合比精确搅拌,并保持充分砂浆状态,使用时不宜过量砂浆,施工现场不得局部灌缩。
2.混凝土施工时应掌握适宜的施工环境,施工现场应保持湿润状态,温度和湿度应符合标准规定。
3.混凝土施工在密实和振实保持质量的同时,也应避免过度振实和过度挤压。
四、混凝土养护要求1.混凝土养护应保证在充分塑性挺性但尚未开始硬化时进行,养护方式应根据不同状况选择适当的养护方式。
2.养护时间应控制在规定范围内,保证混凝土强度的稳定和均匀,防止混凝土表面龟裂和起泡。
以上就是混凝土质量要求规程的主要内容,混凝土质量要求规程是保证混凝土强度、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的重要措施。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50107-2022一、目的和适合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混凝土强度的检验方法、评定原则和评定程序,以及混凝土强度不合格时的处理措施。
本标准适合于现浇混凝土、预制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的强度检验评定。
二、引用标准GB/T 50081-2002 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2-2022 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64-2022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三、术语和定义3.1 检验批 inspection lot按照本标准规定,按同一设计强度等级、同一施工部位、同一施工工艺和同一时间段划分的一批混凝土。
3.2 标养试件 standard-cured specimen按照GB/T 50081-2002规定,在现场制作并在标准养护条件下养护的试件。
3.3 同条件试件 same-condition specimen按照GB/T 50081-2002规定,在现场制作并与结构构件在同一条件下养护的试件。
3.4 强度检验评定 strength test and evaluation对检验批混凝土的强度进行检验,并根据本标准规定的原则和程序,对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进行判断的过程。
四、检验方法4.1 检验批的划分a) 同一设计强度等级的混凝土为一检验批;b) 同一施工部位的混凝土为一检验批;c) 同一施工工艺的混凝土为一检验批;d)同一时间段内浇筑的混凝土为一检验批。
时间段应根据施工进度和浇筑量确定,但不应超过一个月或者1000m³。
4.1.2对于大体积或者连续浇筑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如基础、墩柱、梁板等,应根据结构尺寸、浇筑间隔和浇筑量,将其划分为若干个检验批。
每个检验批的浇筑量不应超过1000m³。
4.2 试件的制作和养护4.2.1 试件应按照GB/T 50081-2002规定,在现场制作,并在标准养护条件下或者与结构构件在同一条件下养护。
混凝土质量控制GB50164-20112011年4月2日颁布2012年5月1日执行前言•什么是混凝土的质量?•混凝土拌合物不是最终产品,完成最终产品的是混凝土工程。
•合格的混凝土工程质量:达到处于具体环境的具体工程所要求的各项性能指标和匀质性,并且体积稳度。
•上述要求首先由原材料来保证,然而高质量的配制如果脱离工艺,仍无法保证工程质量。
决定混凝土最终质量的关键是工艺。
•混凝土工程已被分离到不同行业(原材料、配制搅拌、施工),混凝土工程的责任者难以确定。
产生问题时,必然纠纷不断。
•混凝土工作者当前只能且必须做的是对脱离工艺的混凝土拌合物负责。
•管住混凝土工艺的环节是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和监理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1、总则1.0.1 为加强混凝土质量控制,促进混凝土技术进步,确保混凝土工程质量,制订本标准1.0.2 本标准适用于建设工程的普通混凝土质量控制1.0.3混凝土质量控制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
2、原材料质量控制2.1 水泥2.1.1 水泥的选择:•水泥品种与强度等级应根据设计、施工要求以及工程所处环境确定。
•对于一般建筑结构及预制构件的普通混凝土,宜采用通用硅酸盐和水泥•高强混凝土和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有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要求的混凝土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硅酸盐水泥和普通水泥胶砂强度较高,适合配制高强度混凝土,可掺用较多的矿物掺和料来改善高强混凝土的施工性能;参加混合材较少,有利于配制抗冻混凝土•有预防碱骨料反应要求的混凝土工程,采用碱含量不大于0.6%的低碱水泥•采用低热水泥有利于限制大体积混凝土由温度应力引起的裂缝。
2.1.2水泥质量控制项目:凝结时间、安定性、胶砂强度、氧化镁和氯离子含量,低碱水泥还包括碱含量中、低热水泥还包括水化热2.1.3应用方面尚应符合以下规定1宜采用旋窑或新型干法窑生产的水泥2水泥砖的混合材品种和掺量应得到明示3用于生产混凝土的水泥温度不宜高于60℃•细度为选择性指标,没有列入主要控制项目,但水泥出厂检验报告中有细度检验内容;三氧化硫、烧失量和不溶物等化学项目可在选择水泥时检验,工程质量控制可以出厂检验为依据。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 B 5 0 1 6 4 92
目录
第二章混凝土的质量要求
第三章混凝土质量的初步控制
第四章混凝土质量的生产控制
第一章总则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3 年5 月1 日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的通知
建标〔1992〕667号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有关计委,各计划单列市建委: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630 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的《混凝土
质量控制标准》,已经有关部门会审。
现批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1993年5
GB50164—92 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月1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解释。
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992年9月29日
编制说明
本标准是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630 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在编制过程中,对全国混凝土的质量状况和有关质量控制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吸取了行之有效的生产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并借鉴了国外的有关标准。
在先后完成本标准的初稿、征求意见稿及征求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
后,完成送审稿,经审查会审定稿。
本标准共分为四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混凝土的质量要求、混凝土质量的初步控制、混凝土质量的生产控制等。
本标准为首次编制,在实施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积累资料,总结经验,随时将发现的问题和意见寄交给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100013) ,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建设部
1992年9月
第一章总则
第1.0.1
第二章混凝土的质量要求
第一节混凝土拌合物
第2.1.1 条混凝土拌合物的各项质量指标应按下列规定检验:
一、各种混凝土拌合物均应检验其稠度;
二、掺引气型外加剂的混凝土拌合物应检验其含气量;
三、根据需要应检验混凝土拌合物的水灰比、水泥含量及均匀性。
表
2.1.3
混凝土按坍落度的分级 注:坍落度检测结果,在分级评定时,其表达取舍至临近的
10mm
第 2.1.4 级别
维勃稠度(S)
名称 第 2.1.5
表 2.1.5 - 1
坍落度允许偏差
表 2.1.5 - 2
维勃稠度允许偏差
(n)含气量
第2.1.7条混凝土拌合物含气量的检测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的规定进行。
检测结果与要求值的允许偏差范围应为±%
第2.2.5条混凝土强度标准差(b)和强度不低于规定强度等级值的百分率(P),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一、标准差
f
fix*-沖沁
〔2・ 2* 5
—1)
二.百分率】
C2. 2.5 —
2)
式中f cu,i ――统计周期内第i组混凝土试件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值(N/血I);
N――统计周期内相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试件组数,该值不得少于25组;
卩fcu ――统计周期内N组混凝土试件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平均值(N/肋
冋);
N0――统计周期内试件强度不低于要求强度等级值的组数。
第226条盘内混凝土强度的变异系数(Sb)不宜大于5%其值可按下列公式确定:
盘内混凝土强度均值(gfcu)及其标准差(bB)可利用正常生产连续积累的强度资料按下列公式确定:
(2.2.5 — 2)
a 2.6 —3)
式中Sb――盘内混凝土强度的变异系数;
bb――盘内混凝土强度的标准差(N/血1可);
卩fcu ―― n组混凝土试件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平均值(N/血1*1);
△ fcu,i ――第i组三个试件中强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N/血nr|);
n ――试件组数,该值不得少于30组。
十1“ 如WMA H €十么5cr
f cu,i/
式中卩一一按月或季统计的强度平均值(N/血[壬);
f cu,k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N/血T );
b ――按月或季统计的强度标准差(N/血RT ),确定标准差的试件组数不得少于25组。
注:对有早龄期强度和特殊要求的混凝土,其强度平均值可不受该上限限制。
第三节混凝土耐久性
第2.3.1
第三章混凝土质量的初步控制
第3.0.1条混凝土质量的初步控制应包括组成材料的质量检验与控制和混凝土配合比的合理确定。
第一节组成材料的质量控制
(I )水泥
第3.1.1 n ) 不得大于混凝土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1/4 ,并不得大于钢筋最小净距的3/4 ;对于混凝土实心板, 其最大粒径不宜大于板厚的1/2,并不得超过50mm
2泵送混凝土用的碎石,不应大于输送管内径的1/3 ;卵石不应大于输送管内径的2/5 ;
二、泵送混凝土用的细骨料,对0.315mm筛孔的通过量不应少于15%对0.16mm山)IV) V )
第四章混凝土质量的生产控制
第4.0.1
表4.1.1
4.1.2
第二节搅拌
4.2.1
混凝土从搅拌机卸出到浇筑完毕的延续时间
注:掺有外加剂或采用快硬水泥时延续时间应通过试验确定
4.3.435 C;最低不宜低于 5C
4.5.13m
20 C 25 C 血! 15 C 后方可拆除。
当混凝土温度与外界温度相差大于 冷却。
附录本标准用词说明
一、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作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第三节运输
第 4.3.140 °C
第五节 浇筑
20C 时,拆模后的混凝土应临时覆盖,使其缓慢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作的: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作的: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
反面词采用“不宜”。
二、条文中指定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附加说明
本标准主编单位、参加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名单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参加单位: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北京市第一建筑构件厂、上海市建工材料公司、中建三局深圳工程地盘管理公司、上海市建筑构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
主要起草人:韩素芳、耿维恕、钟炯垣、曹天霞、胡企才、彭冠群、许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