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的基本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雷电的根本知识及其预防雷电的根本知识电闪雷鸣终究是怎么回事,早在二百多年前,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雷雨天通过放风筝实验,证明了雷击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并建立了雷电学说。
下面我们来谈谈有关雷电的根本知识。
1.雷电的产生空中的尘埃、冰晶等物质在云层中翻滚运动的时候,经过一些复杂过程,使这些物质分别带上了正电荷与负电荷。
经过运动,带上一样电荷的质量较重的物质会到达云层的下部〔一般为负电荷〕,带上一样电荷的质量较轻的物质会到达云层的上部〔一般为正电荷〕。
这样,同性电荷的聚集就形成了一些带电中心,当异性带电中心之间的空气被其强大的电场击穿时,就形成“云间放电〞〔即闪电〕。
带负电荷的云层向下靠近地面时,地面的凸出物、金属等会被感应出正电荷,随着电场的逐步增强,雷云向下形成下行先导,地面的物体形成向上闪流,二者相遇即形成对地放电。
这就容易造成雷电灾害。
雷电形成于大气运动过程中,其成因为大气运动中的剧烈摩擦生电以及云块切割磁力线。
闪电的形状最常见的是枝状,此外还有球状、片状、带状。
闪电的形式有云天闪电、云间闪电、云地闪电。
云间闪电时云间的摩擦就形成了雷声。
2.雷电的主要特点2.1 冲击电流大其电流高达几万-几十万安培。
2.2 时间短一般雷击分为三个阶段,即先导放电、主放电、余光放电。
整个过程一般不会超过60微秒。
2.3 雷电流变化梯度大雷电流变化梯度大,有的可达10千安/微秒。
2.4 冲击电压高强大的电流产生的交变磁场,其感应电压可高达上亿伏。
3.雷电的破坏雷电的破坏主要是由于云层间或云和大地之间以及云和空气间的电位差到达一定程度〔25—30kV/cm〕时,所发生的猛烈放电现象。
通常雷击有三种形式,直击雷、感应雷、球形雷。
直击雷是带电的云层与大地上某一点之间发生迅猛的放电现象。
感应雷是当直击雷发生以后,云层带电迅速消失,地面某些范围由于散流电阻大,出现局部高电压,或在直击雷放电过程中,强大的脉冲电流对周围的导线或金属物产生电磁感应发生高电压、而发生闪击现象的二次雷。
雷电安全防护知识
雷电安全防护是指为了防止雷电对生命财产造成损失而采取的措施。
下面是一些雷电安全防护知识:
1.保持屋顶清洁:把屋顶的树叶和其他杂物清理干净,以免影响避雷器的使用效果。
2.安装避雷装置:在建筑物、树木等高处安装避雷装置,能切实降低雷电对建筑和树木造成的损害。
3.避雷针接地:通过合理接地能消除避雷针上积累的电荷,避免其成为触电的媒介。
4.避免露天停车:在雷电天气下,尽量避免露天停车,选择停车场或者停车库等相对安全的地方停放车辆。
5.保持足够安全距离:在雷电天气下,尽量避免在户外、水面或高处等地方逗留,要与高杆、高电线、树木等物体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总的来说,雷电安全防护需要人们注意天气状况,并采取预防措施,才能保障生命财产的安全。
在遇到雷电天气时,一定要听从当地政府和气象部门的通知,并按照安全指引行事。
防雷电知识内容防雷电知识内容1、打雷、闪电时,不要停留在山顶、山脊或建(构)筑物顶部,不要在大树、电线杆、广告牌、各类铁塔底下避雨,不要在水边(江、河、湖、海、塘、渠等)、游泳池、洼地停留,应迅速躲入附近有防雷保护的建筑物内,或有金属壳体的各种车辆及船舶内。
如找不到合适的避雷场所,找一块地势低的地方,蹲下且双脚并拢,手放膝上,身向前屈。
远离树木、电线杆、烟囱等尖耸、孤立的物体。
2、在家打雷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关好门窗,防止雷电直击室内和球形雷飘进室内。
尽量远离门窗、阳台和外墙壁,不要靠近、更不要触摸任何金属管线,包括水管、暖气管、煤气管等。
3、在无防雷设施的房间里尽量不要使用家用电器,包括电视机、计算机、有线电话、有源收音机、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
雷雨天气时,尽量不要拨打、接听电话,或使用电话上网,应拔掉家用电器的电源、电话线及电视馈线等有可能将雷电引入室内的金属导线。
4、不要在雷电交加时用喷头冲凉,因为巨大的雷电会沿着水流袭击淋浴者。
5、雷暴天气最好不出门,若确需出门,最好穿胶鞋,这样可以起到绝缘的作用。
6、在空旷场地不宜打伞,不宜把金属工具、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棍等物品扛在肩上。
7、发生雷击火灾时,要赶快切断电源,并迅速报警。
遇雷雨天气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不宜进入临时性的棚屋、岗亭等无防雷设施的建筑物内。
2.不宜躲在大树底下避雨。
若不得已需要在大树下停留,必须与树身和树枝保持5米以上距离,应尽可能下蹲,并将双脚并拢。
3.不宜使用通讯电器(无线电话、对讲机、收音机、电视机等),应关闭电源、断开天线。
4.不宜在旷野携带雨伞、铁锹、钓竿、球竿等物体。
不宜游泳、划船,在户外活动的人应尽快回屋。
5.雷鸣电闪时要关好窗户,有时一些火球(球状雷)还能破窗而入。
防雷电安全知识1、相关防范措施当雷电发生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家电设备,如收音机、电视机、计算机、电话机等,室外天线和电源线要接地良好,空调器、电冰箱、抽油烟机也要停止使用,以防感应雷和雷电波的.侵害。
防雷电知识1. 简介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严重威胁。
在设计和建设建筑物、设备和系统时,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止雷电引发的危险。
本文将介绍一些防雷电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雷电保护。
2. 雷电的危害雷电的直接打击和感应电压可能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威胁。
雷电可能引起以下危害:•直接伤害:雷电直接击中人体会引起严重的电击伤害甚至死亡。
•火灾风险:雷电击中建筑物或设备可能引发火灾,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
•设备损坏:雷电感应电压可能损坏电子设备、通讯系统等重要设备。
3. 防雷电的基本原则防雷电的基本原则是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建设措施,将雷电流引导到安全的地方,以减轻雷电带来的危害。
下面是一些防雷电的基本原则:3.1. 路径短、导电性好防雷系统应该采用路径短且导电性好的材料和设备,以便迅速将雷电流引导到地面。
常用的防雷设备包括避雷针、接地系统等。
3.2. 提供良好的接地系统接地系统是防雷电的关键部分。
良好的接地系统可以将雷电流迅速引导到地面,减轻雷击带来的危害。
接地系统应该由导体、接地网和地下导体组成。
3.3. 使用避雷器避雷器是一种能够在雷电击中时将电流引导到地面的装置。
避雷器通常用于保护电力系统、通讯系统等重要设备。
避雷器的选择应根据设备的特点和所需保护的程度来确定。
4. 防雷电的具体措施根据不同的场景和需求,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防雷电。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具体措施:4.1. 建筑物防雷建筑物防雷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安装避雷针:在建筑物的高处安装避雷针,以吸引雷电,减轻雷击带来的危害。
•构建接地系统:建筑物的接地系统应该构建良好,确保有效地将雷电引导到地面。
•安装避雷装置:在建筑物内安装避雷装置,保护重要的设备和电路。
4.2. 设备防雷设备防雷是指保护电子设备、通讯系统等重要设备免受雷电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设备防雷的措施:•安装避雷器:在设备的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安装避雷器,保护设备免受雷电侵害。
雷电安全知识与技能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产生于大气中的静电放电。
当云层中的正负电荷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电荷间的放电,形成闪电。
雷电虽然壮观,但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为了保护自身和财产的安全,我们需要了解雷电安全知识与技能。
一、了解雷电的基本知识我们需要了解雷电的形成原理和基本特点。
雷电是云层中电荷间的放电现象,一般分为云地闪、云云闪和云空闪三种形式。
云地闪是最常见的形式,也是对人类和物体构成最大威胁的一种形式。
雷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如云层中的水汽含量、气温、静电场强度等。
在雷电形成过程中,云层中的正负电荷会分离并积累,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形成闪电。
二、正确的防护措施为了避免雷电对人身和财产造成的危害,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正确的防护措施。
1.室内避雷:当发生雷电天气时,最好待在室内,远离窗户、水龙头等导电物体。
同时,关闭电器设备,避免因雷电引起的电压突变而损坏设备。
2.室外避雷:如果不得不在室外,要选择开阔的场地,远离高大的物体如树木、电线杆等。
蹲下身体,尽量减少自身受雷电影响的可能。
3.避免雷雨天出行:如果天气预报有雷雨天气,最好避免出行,特别是在户外活动场所、水域等地。
因为在这些地方,人和物体更容易成为雷电的吸引点。
4.注意观察天气变化:雷电天气往往伴随着乌云密布、闪电频繁等特点,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天气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三、如何应对雷电事故即使我们采取了正确的防护措施,有时仍然会遇到雷电事故。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1.迅速躲避:如果在室外被雷电困扰,应迅速躲避到安全的地方,如室内、低洼地带等。
同时,尽量避免接触金属物体,以减少电流对身体的伤害。
2.避免单独行动:如果在户外遇到雷电,最好不要单独行动,要尽量和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因为在雷电天气中,人和物体都可能成为雷电的吸引点,与他人分散开来可以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
3.紧急求救:如果发生雷电事故导致人员受伤,应及时寻求医疗救助。
防雷电安全知识1、雷电时,要关闭电视、音响、影碟机、电脑等室内的用电设备,并断开电源及信号线路。
2、雷电时,不要触摸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类似金属装置.紧闭门窗,防止雷电侵入.3、雷电时,不要带金属物体在露天行走,不要使用金属雨伞,不要骑自行车等.4、雷电时,在野外要立即寻找躲蔽场所。
装有避雷针的混凝土建筑物是避雷的好场所。
5、雷电时,在野外不要挤在一起.6、雷电时,不能停留在高树林子的边缘,电线、旗杆的周围和干草堆、长金属栏杆、庞大金属物体旁,制高点等场所.7、雷电时,不宜在室外游泳。
8、雷电时,如果躲蔽条件不允许,应该立即双膝下蹲,向前弯曲,双手抱膝。
9、尽快进入有完好避雷装置的建筑物内,关闭门窗,切不可停留在楼的顶面上。
10、不倚靠建筑物的外墙、柱,不靠近更不可触摸金属水管或金属门窗和其它带电设备。
11、在电源和电话.及电视等室外引入的信号纹没装避雷器的情况下,尽量不要看电视、打电话,也不要用其它电器,最好拔掉插头。
12、不要在家洗淋浴,特别是太阳能热水器装在屋顶,又处在直击雷保护范围之外的更要特别注意。
13、坐在车厢里是安全的,千万不要在雷电发生时下车,那是十分危险的。
14、不要进没有防雷措施的孤立棚舍或岗亭躲雨。
15、离开大树或电线杆三米以上.16、尽量不要打手机电话。
17、避开一切容易导电的物体,如金属、炭、潮湿的动物和植物等,也不要穿湿衣服。
18、不要在树下避雨,特别是空旷环境中的树木,因其极可能成为雷电放电的通路;不要在高大建筑物(如塔等)旁边避雨;也不要在倒塌的阴湿的老建筑物旁避雨;要远离建筑物的避雷针及其接地引下线.19、如果处在野外无处躲避,雷雨交加时要立即蹲下,双脚并拢,双臂抱膝,头部下俯,尽量缩小身体体积和接地面积.手中如果有金属物品(如金属杆的雨伞、铁器皿、铁锹等),要迅速放到较远的地方。
20、在室内,不要靠近暖气管片和自来水管;不要继续收看、收听电视机或收音机(特别是装有室外天线的),要切断电源,并要把室外天线与电视机脱离而与地线连接。
防雷安全培训讲义一、雷电基本知识雷电是天空中的云团在静电感应作用下,产生电荷并聚集形成雷云,当云层对地面产生电压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使空气电离而导电,形成放电通道,出现闪电和雷鸣现象。
雷电具有极高的能量和电压,对人类生产和生活设施、设备和人身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二、雷电危害识别雷电危害主要包括直击雷、感应雷和雷电波侵入三种形式。
直击雷是指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设备和人体等,造成直接损害;感应雷是指雷电放电时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导致设备过热、损坏;雷电波侵入则是指雷电沿输电线路侵入,导致设备损坏和人员伤亡。
三、防雷设施与设备防雷设施主要包括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等,用于接引雷电并将其引入地下;防雷设备主要包括浪涌保护器、电涌保护器等,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泄放浪涌电流,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
四、防雷安全措施1. 安装防雷设施:建筑物应安装避雷针、避雷带等防雷设施,并与地下连接线良好连接。
2. 设备接地:电气设备应进行接地处理,以避免雷电击中设备时产生过电压和过电流。
3. 安装电涌保护器:电子设备应安装浪涌保护器,以限制瞬态过电压和泄放浪涌电流。
4. 防雷宣传教育:加强防雷宣传教育,提高员工防雷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5. 建立防雷安全制度:建立健全防雷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和维护防雷设施及设备。
五、应急处置与救援在遭遇雷电天气时,应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采取以下应急措施:1. 及时关闭电子设备和家用电器,切断电源和信号线路。
2. 避免在空旷地区停留,尽量寻找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躲避。
3. 不要在树下、金属物体附近停留,避免使用金属雨伞等物品。
4. 如果在行驶过程中遇到雷电天气,应关闭车窗、收音机天线,避免接打手机。
5. 在雷电天气结束后,应尽快离开躲雨的建筑物,以防积水带电伤人。
同时,需要了解基本的救援常识,如心肺复苏术(CPR)等,以便在遭遇意外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援措施。
六、防雷安全法规与标准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防雷安全法规和标准。
雷电现象知识点归纳总结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常常伴随着暴风雨和闪电。
它是由于大气中形成的静电荷积累所产生的强电荷放电现象。
雷电是一种危险的自然现象,因此对雷电现象有深入的了解对我们生活和工作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就雷电现象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1. 雷电的形成雷电是通过大气中的水滴和冰粒子的碰撞产生的。
当云层中的水滴和冰粒子不断碰撞并相互摩擦产生静电,形成电子积聚在云层上部,正电荷积聚在云层下部。
当云与地面或云与云之间的静电荷不平衡时,就会产生放电的现象,形成闪电。
这个放电现象就是雷电。
2. 雷电的分类雷电根据放电的形式不同可以分为大地传导闪电、云间放电和大气电击。
大地传导闪电是指云层与地面之间的放电现象。
云间放电是指云与云之间的放电现象。
大气电击是指云与地面间的放电现象。
根据这三种分类,可以看出雷电是多种形式的放电现象。
3. 雷电的危害雷电是一种危险的自然现象,具有强烈的毁灭力。
当雷电发生时,会伴随着强烈的闪电和响亮的雷声,同时还会产生强大的电磁场。
如果人体直接暴露在雷电之下,会导致电击伤,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导致死亡。
同时雷电还会造成人们周围环境的破坏,例如引起火灾、损坏电路等。
因此,对雷电的危害性要有充分的认识。
4. 雷电的防范为了避免雷电造成的危害,人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
首先,需要建立雷电预警系统,及时发布雷电警报,提醒人们采取避雷措施。
其次,在雷电来临时要迅速躲避到安全的地方,避开高大的物体、水管、电线等。
同时还要避免在雷电天气下涉水、使用电器等行为。
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雷电造成的危害。
5. 雷电的科学应用除了对雷电进行防范外,雷电还具有一些科学应用价值。
例如,雷电在大气电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雷电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大气中的电荷分布以及放电机制。
同时还可以利用雷电的能量进行人造闪电实验,研究各种电器设备的抗雷击能力以及防雷措施等。
这些都可以促进科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闪电打雷的知识点总结闪电打雷的知识点总结如下:一、闪电的形成1. 云内部的电荷积累在雷暴云中,水汽和冰粒子的碰撞会导致正负电荷的分离,使云内部形成不同的电荷积累。
2. 云地电荷分布云底部通常带有负电荷,而云顶部带有正电荷。
这种电荷分布导致了云与地面之间产生电场。
3. 电场的形成云与地面的电场形成由于云底部的负电荷吸引地面上的正电荷,而云顶部的正电荷则被地面上的负电荷所吸引,从而形成了电场。
二、闪电的形式1. 云地闪电云地闪电是最常见的闪电形式,它是由于云底部的负电荷与地面上的正电荷之间的放电而产生的。
2. 云云闪电云云闪电是指两个不同云层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它也可以产生强烈的光和声效果。
3. 云空闪电云空闪电是指云中不同位置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它往往会产生无声的闪电。
三、闪电的危害1. 对人身安全的威胁闪电放电所释放的能量很大,如果直接击中人体,会对人的生命造成威胁,甚至导致死亡。
2. 对建筑物设施的破坏闪电放电会产生强烈的热量和电磁效应,对建筑物和设施造成损坏。
3. 对电子设备的损坏闪电放电会产生强大的电磁脉冲,损坏电子设备,导致信息系统的瘫痪。
四、防雷措施1. 适时避开户外在雷暴天气中,尽量避开户外活动,寻找安全的避雷设施。
2. 安装避雷设备对于建筑物和设施,应安装避雷设备,保护建筑物和设施不受闪电损害。
3. 加强雷电知识宣传加强对公众的雷电知识宣传,提高公众的防雷意识,减少雷击事故的发生。
五、闪电的观测与预警1. 闪电观测技术目前,通过雷达、卫星和地面闪电探测仪等技术,可以对闪电进行实时观测。
2. 闪电预警系统通过实时观测技术,可以建立闪电预警系统,及时发布雷电预警信息,提醒公众采取防护措施。
六、闪电与气候变化的关系1. 闪电与气候变化的研究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一些研究表明,闪电的频率和强度可能会随着气候变化而发生改变。
2. 海氏定律据统计,随着气温的升高,闪电活动也会增加,这符合海氏定律。
防雷电安全知识内容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气象条件的变化而产生的大气放电现象。
雷电不仅具有强大的能量,还具有高温和高电压的特点,对人体和物体都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我们需要了解一些防雷电的安全知识。
一、了解雷电的危害性雷电具有强大的能量,一次雷击能释放出几十万伏特的电压,并且产生高温。
如果人体或物体被雷电击中,会产生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
此外,雷电还会引发火灾、爆炸等其他灾害,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雷电的危害性。
二、了解雷电的形成和传播规律雷电是在大气云层之间或云层与地面之间形成的放电现象。
当云层内部的水分子、冰晶以及其他颗粒运动碰撞时,会产生静电荷的分离。
当云层中的正电荷和负电荷分别聚集到云层的不同部分时,就会形成电势差,导致雷电的形成和传播。
三、了解防雷设施的作用为了减少雷电对人们和物体的危害,我们常常在高楼、电线杆、通信塔等高大建筑物上安装防雷设施,如避雷针、避雷网等。
这些设施能够吸引雷电,并通过导体将雷电引导到地下,避免雷电对建筑物和人们的伤害。
四、了解个人防雷安全知识除了依靠防雷设施,每个人都应该了解一些个人防雷安全知识,以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
例如,在雷电天气中,应尽量避免在户外活动,特别是在空旷的地方。
如果被困在户外时,应尽量躲避高大的物体,如树木、电线杆等。
此外,还应避免接触水体、金属物品和电器设备,以免成为雷电击中的目标。
五、了解雷电预警系统的作用雷电预警系统可以提前预测雷电的形成和传播,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帮助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在雷电预警系统的指示下,人们可以提前避开危险区域,减少雷电事故的发生。
六、了解雷电事故的应急处理方法如果不幸遭遇雷电事故,我们需要知道一些应急处理方法。
首先,应迅速躲到室内,避免在窗户、阳台等露天场所停留。
其次,应远离水源和金属物品,以减少雷电对人体的危害。
同时,应及时拨打紧急电话,寻求救援。
七、了解防雷设施的维护和检修防雷设施需要定期维护和检修,以保证其正常工作。
防雷的知识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它产生的能量巨大,对人类和物体都具有很大的威胁。
为了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防雷措施就显得非常重要。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防雷的基本知识。
1. 雷电的形成和危害雷电是在大气中形成的一种电气现象,通常伴随着雷鸣和闪电。
由于雷电释放的能量极大,它可以瞬间点燃可燃物,对建筑物、电力设备、通信设备等造成严重损坏,甚至引发火灾和爆炸。
2. 雷电的防护原理雷电防护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合理布置接地系统,将雷击电流引入地下,以保护被防护物。
接地系统是防雷措施的核心,它能够将雷电的能量迅速分散和释放,降低雷击的威力。
3. 防雷设施的分类根据不同的防护对象和要求,防雷设施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避雷针:避雷针是最常见的防雷设备,它通过尖端的形状和合理的高度,能够有效地吸引和接收雷电,将其引入地下。
- 避雷带:避雷带是一种安装在建筑物周围的金属带,它能够将雷电引入地下,保护建筑物免受雷击。
- 避雷网:避雷网是一种由金属导体组成的网状结构,它覆盖在建筑物的外墙和屋顶上,能够有效地分散和引导雷电。
- 接地系统:接地系统是防雷设施的核心,它通过埋设导体和深埋接地装置,将雷击电流迅速引入地下,保护设备和建筑物免受雷击。
4. 防雷设计与施工为了确保防雷设施的有效性,防雷设计和施工必须符合相关的规范和标准。
在设计阶段,需要根据被防护物的特点和周围环境,合理选择防雷设施的类型和布置方式。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安装,确保接地系统的连续性和导电性。
5. 雷电预警系统除了防雷设施,雷电预警系统也是防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雷电预警系统能够及时监测雷电活动的情况,并通过声光报警等方式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它可以有效地预防雷击事故的发生,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6. 雷电安全常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了解一些雷电安全常识,以避免雷击事故的发生。
例如,在雷雨天气中,应尽量避免在室外活动,不要站在高处或者接近高耸物体,不要在室外使用金属制品,如伞和铁制的遮阳棚等。
雷电基本知识雷电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常常具有破坏性和危险性。
了解雷电的基本知识对于人们预防和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雷电的形成原因、分类、特点以及安全防范措施。
一、形成原因雷电的形成是由于云层中存在大量的带正电和带负电的粒子,在云与地面之间形成电场。
当云层中正负电荷之间的电压差达到一定程度时,云与地面之间会发生放电现象,造成雷电。
二、分类雷电可以分为云地闪、云云闪和地云闪三种类型。
1. 云地闪:云与地面之间产生放电,这是最常见的类型。
云地闪的路径通常是从云底部开始,向地面延伸,同时伴有明亮的闪电和巨大的雷声。
2. 云云闪:云与云之间发生放电。
这种类型的雷电通常出现在大型雷暴云中,云与云之间的闪电远比云地闪弱。
3. 地云闪:地面与云之间产生放电。
通常情况下,这种类型的雷电较为罕见,但在特殊的天气条件下,如沙尘暴或火山喷发时,地云闪可能会发生。
三、特点1. 闪电:雷电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闪电,它是由于电荷释放而产生的强光现象。
闪电通常伴随着巨大的雷声,而闪电的形态可以是直线、分叉状、弧形等各种形状。
2. 雷声:雷电产生时,由于电流通过致密的大气,会产生巨大的声响,称为雷声。
雷声的声音强烈而深沉,经常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3. 电磁辐射:雷电释放的强大电磁辐射是雷电危险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它对人体的神经和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危害。
四、安全防范措施雷电是一种非常危险无法控制的自然现象,为了保护自身安全,人们应该采取以下防范措施:1. 避免户外活动:在雷电天气中,尽量避免在户外活动,特别是在露天空旷的场所。
如果无法避免必须外出,请选择高大的建筑物或车辆作为避雷对象。
2. 远离高大物体:雷电通常会选择最高最突出的物体进行放电。
在雷电天气中,要远离高大的建筑物、树木、电线杆等,以减少雷击的风险。
3. 就地躲避:如果被困在室外,远离高大物体,蹲下来,让身体尽量接触地面,将身体卷曲成一个球状,以减少雷击伤害。
防雷防电安全教育知识_防雷电安全小常识防雷防电意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防雷防电安全教育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防雷防电安全教育知识一、雷电预警信号如何分级及防御?雷电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雷电黄色预警信号标准:6小时内可能发生雷电活动,可能会造成雷电灾害事故。
防御指南: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雷工作。
2、易燃、易爆、危险化学物品应尽快放置到安全场所或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取消上述物品警报实效内的运输计划。
3、密切关注天气,尽量避免户外活动,取消警报实效内户外的生产、旅游、体育、集会、商业等活动计划。
4、处在户外且附近没有安全避护场所的人员应尽快返回,游乐场所尽快安排停运户外设施,并把游人安置到安全场所。
5、处在未经防雷检测或检测不合格场所的人员应特别注意加强防范。
(二)雷电橙色预警信号标准:2小时内发生雷电活动的可能性很大,或者已经受雷电活动影响,且可能持续,出现雷电灾害事故的可能性比较大。
防御指南: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落实防雷应急措施。
2、安排人员密切监视易燃、易爆、危险化学物品储存场所,应急专业处置队伍集合待命;停止上述物品的运输,就近妥善处置。
3、停止户外的生产、旅游、体育、集会、商业等活动;不要在室外游泳和水面附近活动。
4、游乐场所立即停运户外设施,并把游人安置到安全场所;位于房顶、脚手架、塔吊等高空作业人员立即停止作业并转移到安全地带。
5、不要在树木、塔吊、变压器下及孤立的棚子和小屋里避雨,应当尽快躲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或者汽车内,并关好门窗。
6、在空旷场地不要打伞,发现雷电时不要把农具、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杆等扛在肩上,不要骑马、骑自行车、电动车和摩托车。
7、切断危险电源,远离电线、变压器等带电设备,远离铁塔、烟囱、电线杆、旗杆、各种天线等高大物体,远离建筑物的避雷针及其下引线,远离铁丝网、水管、金属门窗和其他类似金属装置。
雷电的基本知识雷电是一种天气现象,通常与雷暴天气紧密相连。
它产生的原因是大气中的水分在云层内部进行物理和化学反应,形成了电荷分离。
当电荷积聚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形成闪电。
本文将介绍雷电的起源、形成以及一些相关的安全知识。
一、雷电的起源雷电的起源主要与云内部的带电粒子有关。
云中含有水分和冰晶,当云中的水分分子与冰晶碰撞时,会引起内部的物理和化学反应。
云中部分水分分子会失去电子,形成正电荷;而另一些水分分子则会获得电子,形成负电荷。
这种电荷分离引起了云内部的静电积聚。
二、雷电的形成过程1. 云内电荷分离云内带电粒子的重排引发了电荷分离。
在云内部,正电荷与负电荷分布不均匀。
通常正电荷位于云的上层,而负电荷则聚集在云的底层。
2. 云与地面之间的电场形成由于电荷分离,云与地面之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电场。
云底的负电荷会导致地面带上正电荷。
这种电场的形成使得云与地面之间出现了电势差。
3. 电荷释放当云与地面电势差达到一定程度时,电荷之间的吸引力无法继续抑制,电荷开始释放。
这种释放称为雷电。
4. 闪电的产生雷电释放时产生的流动电荷会沿着一定的路径移动,形成一个可见光的电流。
人们所看到的闪电即为这种电流产生强烈的光线。
三、雷电的危害和安全知识雷电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自然现象,人们在雷电来临时需要采取一些安全防护措施。
1. 避开高危区域在雷电天气中,人们应尽量避免待在露天空旷的地方,如高山、大树下、开阔地、水边等,这些地方极易成为雷击点。
2. 在室内避难雷电来临时,最安全的方式是待在坚固的建筑物内,避免接触室外的金属设备和导电物体。
3. 远离金属和电器在雷电期间,人们应避免接触金属物体,如金属栏杆、铁门等。
此外,也需要远离电器设备,如电视、电脑、以及电话等。
4. 避免接触水雷电可经由地面传播,同时也会通过水体传导。
因此,雷电来临时,人们应尽量远离湖泊、河流、游泳池等大面积的水源。
总之,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了解其中的基本知识对于我们避免雷击事故至关重要。
雷云是如何形成的
雷电放电是由带电荷的雷云引起的。
雷云带电原因的解释很多,但还没有获得比较满意的一致认识。
一般认为雷云是在有利的大气和大地条件下,由强大的潮湿的热气流不断上升进入稀薄的大气层冷凝的结果。
强烈的上升气流穿过云层,水滴被撞分裂带电。
轻微的水沫带负电,被风吹得较高,形成大块的带负电的雷云;大滴水珠带正电,凝聚成雨下降,或悬浮在云中,形成一些局部带正电的区域。
实测表明,在5—l0km的高度主要是正电荷的云层,在1—5km的高度主要是负电荷的云层,但在云层的底部也有一块不大区域的正电荷聚集。
雷云中的电荷分布很不均匀,往往形成多个电荷密集中心。
每个电荷中心的电荷约为0.1库仑~10库仑,而一大块雷云同极性的总电荷则可达数百库仑。
这样,在带有大量不同极性或不同数量电荷的雷云之间,或雷云和大地之间就形成了强大的电场。
随着雷云的发展和运动,一旦空间电场强度超过大气游离放电的临界电场强度(大气中的电场强度约为30kV/cm,有水滴存在时约为lOkV/cm)时,就会发生云间或对地的火花放电;放出几十乃至几百千安的电流;产生强烈的光和热(放电通道温度高达15000℃—20000℃),使空气急剧膨胀震动,发生霹雳轰鸣。
这就是闪电伴随雷鸣叫做雷电的原故。
试述关于乌云起电的三种理论
乌云起电机理有三种理论:
(1)水滴破裂效应:云中的水滴受强烈气流的摩擦产生电荷,而且使小的水滴带负电,小水滴容易被气流带走形成带负电的云;较大的水滴留下来形成带正电的云。
(2)吸收电荷效应:由于宇宙射线的作用,大气中存在着两种离子,由于空间存在自上而下的电场,该电场使得云层上部聚集负电荷,下部聚集正电荷,在气流作用下云层分离从而带电。
(3)水滴冰冻效应:雷云中正电荷处于冰晶组成的云区内,而负电荷处于冰滴区内。
因此,有人认为,云所以带电是因为水在结冰时会产生电荷的缘故。
如果冰晶区的上升气流把冰粒上的水带走的话,就会导致电荷的分离而带电了。
雷云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雷云是产生雷电的基本因素,而雷云的形成必须具备下列三个条件:
(1)空气中有足够的水蒸汽;
(2)有使潮湿的空气能够上升并凝结为水珠的气象或地形条件;
(3)具有气流强烈持久地上升的条件
雷云一般分为哪几种
雷电过电压是由雷云放电产生的,是一种自然现象,而闪电和雷鸣是相伴出现的,因而
常称之为雷电。
雷云通常分为热雷云和锋面雷云两种。
垂直上升的湿热气流升至2~5km高空时,湿热气流中的水分逐渐凝结成浮悬的小水滴,小水滴越聚越多形成大面积的乌黑色积云。
若此类积云由于某种原因而带电荷则称为热雷云。
此外,水平移动的气流因温度不同,当冷、热气团相遇时,冷气团的容度较大,推举热气团上升。
在它们的交界面上,热气团中的水分由于突然受冷凝结成小水滴即冰晶而形成翻腾的积云,此类积云如带电荷称为锋面雷云。
通常,锋面雷云的范围比热雷云大很多,流动速度可达100~200km。
所以其造成的雷电危害也较大。
云对云放电与云对地的放电比例如何
大多数雷电放电发生在雷云之间,它对地面没有什么直接影响。
雷云对大地的放电虽然只占少数。
雷暴日数越多,云间放电的比重越大。
云间放电与云地放电之间比,在温带约为1.5~3.0,在热带约为3~6。
什么叫做雷击的选择性哪些地方最容易遭受雷击
雷云的形成与气象条件及地形有关,当雷云形成之后,雷云对大地哪一点放电,虽然因素复杂多变,但客观上仍存在一定的规律。
通常雷击点选择在地面电场强度最大的地方,也就是在地面电荷最集中的地方,从那里升起迎面先导。
地面上导电良好和地形特别突出的地方,比附近其他地方密集了更多的电荷,那里的电场强度也就越大,成为遭受雷击的目标。
在地面上特别突出的地方,离雷云最近,其尖端电场强度最大。
例如旷野中孤立的大树、高塔或单独的房屋、小丘顶部、房屋群中最高的建筑物的尖顶、屋脊、烟囱、避雷针、避雷线等,都是最容易遭受雷击的地方。
在地面电阻率发生突然变化的地方,局部特别潮湿的地方或地形突变交界边缘之处,例如河边、湖边、沼泽地、山谷的风口等地带,也都是最容易遭受雷击的地方。
凡具有一定的地形、地貌、地质等特征且容易遭受雷击的地方称为易击点或易击段。
这些情况,通常就叫做雷击的选择性。
遭受雷击是“报应”吗
雷击是雷电放电的自然现象,完全不是宗教中讲的所谓“报应”。
如果是,怎么解释佛教最神圣的布达拉宫在公元八世纪遭受雷击起火,使一千多座房屋毁于雷击欧洲中世纪,雷电被说成是“神的震怒”,认为只有祈祷或敲教堂里的钟才能避免雷击,而且有不少统治者把成百吨的炸药贮放在教堂里,祈求上帝的保护。
威尼斯城的一个教堂1767年遭雷击,教堂里的几百吨炸药被引爆,使整个城市的大部分被毁,三千多人被炸死。
布瑞坦尼城一夜中就有24座教堂受雷击。
1784年曾有一个统计,33年内就有386个教堂的类顶遭雷击,103名司钟员遭雷击丧生。
直到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被普遍采用,这种雷击才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显然,雷电根本不是什么“报应”。
要说“报”,只能说是对雷电没有科学认识的“报”,是心存侥幸对雷电不进行科学防御的“报”。
怎样大致判断雷电离你有多远
由于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闪电(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公里,而雷声的速度是每秒340米,所以看到闪电到听到雷声的时间间隔乘以340米就是雷电离你的大概距离。
电子设备的接地方式及接地电阻要求如何
电子设备的接地方式有独立地和合设地。
独立地的接地电阻值除另有规定外,一般不大于4欧,并采用一点接地方式。
电子设备接地宜与防雷接地系统共设,但其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欧。
若与防雷地分设,两接地系统的距离不宜小于20米。
雷电流的波形和极性是怎样的
雷电流是单极性的脉冲波;75%~90%的雷电流是负极性的。
什么是雷电流的幅值、波头、波长和陡度
雷电流的幅值是指脉冲电流所达到的最高值;波头是指电流上升到幅值的时间;波长(波尾)是指脉冲电流的持续时间。
幅值和波头又决定了雷电流随时间上升的变化率称为雷电流的陡度。
雷电流陡度对过电压有直接影响。
雷电流幅值的概率分布是怎样的
根据我国大部分地区多年实测得到的1205个数据统计,雷电流幅值≥40kA的雷电流占45%,≥80kA的雷电流占17%,≥108kA的雷电流占10%;我国实测最大雷电流330kA只占0.1%。
上述统计数据可用雷电流幅值的累积概率曲线来表示。
雷电流的波头和波长是怎样确定的
各国测得的雷电流波形基本一致,波头长度大多在1~5μs,平均约为2~2.5μs。
我国在防雷保护设计中建议采用2.6μs。
波长在20—100μs,平均约为50μs,大于50μs 的仅占18%—30%。
在防雷保护计算中,雷电流的波形可采用2.6/50μs
雷电流的陡度是怎样确定的
由于雷电流的波头长度变化范围不大,所以雷电流的陡度和幅值必然密切相关。
我国采用2.6μs的固定波头长度,即认为雷电流的平均陡度和幅值线性相关:a=(kA/μs)即幅值较大的雷电流同时也具有较大的陡度。
雷电放电的重复次数和总持续时间
一次雷电放电常包含多次重复冲击放电。
根据约6000个实测记录统计,55%的落雷包含两次以上的冲击,3~次冲击占25%,10次冲击以上占4%;平均重复3次,最高记录可达42次。
一次雷电放电的总持续时间(包含多次重复冲击放电时间),据统计,有50%小于0.2s,大于0.62s只占5%。
雷电的种类有哪些
雷电主要有四种:直击雷、感应雷、雷电波侵人、球形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