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月迹 文本+表格教案设计(共2篇)【五上部编语文】
- 格式:docx
- 大小:646.52 KB
- 文档页数:9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24.月迹》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研讨方式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2、比较了解孩子的视角写不同主题的文章。
3、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
【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发展变化轨迹。
【教学难点】:准确领会文章的主题。
对奶奶形象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查找资料,说说月亮有哪些别称?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二、查找资料,简介作者。
贾平凹:陕西丹凤人,当代小说家、散文家。
小说作品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散文以一草一木,一石一景,俗而又俗的平常事物写起,引出一个充满寓意和深度的哲学命题。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山地笔记》、《天狗》、《怀念狼》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商州散记》等。
三、诵读课文,找出文中你不认识的字词,并查找字典,将它们写在下面。
四、再次阅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亮、看月亮、寻月亮、议月亮文章重点:寻月亮2、在寻月的过程中,我有怎样的心理变化?明确寻月的过程: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
在文中寻月的各部分用笔圈点勾画,找出能够说明月亮特点的语句【第3节写“镜中看月”是“长了腿的”。
写了月儿在镜中的变化:“白道儿”—“半圆”—“满盈”—“亏了”——“没了”第5节——第21节写“院中望月”是玉玉的,银银的,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有桂树和嫦娥第22节-第24节写“杯中饮月”是“酥酥地颤”的满圆月,一人一月,月亮入心第25节-第29节写“河中寻月”哪一处水里都有第30节写“眼瞳见月”哪个人眼瞳里都有】“盼望”——“失望”——“羡慕、嫉妒、争执”——“越发觉得奇了”——“都觉得满足了”五、赏析语言请你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富有儿童特色的语言进行赏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的意思。
2.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3.能够运用所学词语表达自己的想法。
4.了解月光的形成原理。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的意思。
2.复述课文内容。
3.运用所学词语表达自己的想法。
难点1.理解月光形成的原理,理解比喻的意义。
2.运用所学词语表达情感。
三、教学准备1.课文《月迹》的课文PPT。
2.学生课本及学习相关辅导资料。
3.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
4.老师准备的教学笔记和参考教材。
四、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月光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月光的美丽,并激发学生对于《月迹》故事的好奇心。
2.学习课文1.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2.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解释词义。
3.抽取重点句子进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
4.师生共同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手法和修辞技巧。
3.课文复述让学生分组进行课文复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开展课堂讨论就月光形成原理及比喻手法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诗歌的美感与意义。
5.课后拓展设计相关练习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在课文理解和表达方面有一定难度,需要加强课文的分析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训练。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六、小结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月光的美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自然景物的热爱。
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可以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语文素养。
统编版)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4 月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7个生字,正确读写“踪迹、袅袅”等词语。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点;品味文章语句,揣摩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
3.感受到作者的童心童趣,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课时一、课题导入老师:当夜晚降临,天边露出一轮皎洁的圆月,将夜空点缀得如梦似幻。
大家有没有观察过月亮的足迹呢?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板书:月迹二、研究生字词1.标出课文生字和词语,结合课文注音和查字典认识生字,同桌之间交流研究情况。
2.课件出示生字词。
3.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
三、研究课文内容一)研究课文第一部分(1-2自然段)1.读第1-2自然段,说一说这一段描写月亮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提示: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在孩子眼里月亮是十分有趣的,表现了儿童奇妙的想象力。
老师:这一部分讲述的是中秋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月亮,奶奶让我们寻找月亮。
二)研究课文第二部分(3-24自然段)1.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作者在描述月光下的景象时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使用了大量的叠词。
使用叠词,写出了景物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也符合儿童语言的特色。
2.积累句子:满院子的白光……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3.读第4-8自然段,重点读第8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月亮的。
4.读第9-14自然段。
从孩子们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老师:我们似乎窥见了孩子们水晶般的心及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5.读第15-19自然段。
思考:为什么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呢?为什么奶奶说月亮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呢?提示: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这表现了孩子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
奶奶说月亮是属于每一个人的,是告诉孩子们:每一个人都有希望,都可以拥有美好的东西。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模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模板第【1】篇〗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自主合作探究文章主旨,获得美的熏陶。
3.感悟富有童心童趣的语言,激发爱美之心。
教学重点: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主旨,获得美的熏陶。
2.感悟富有童心童趣的语言,激发爱美之心。
教学难点:自主合作探究文章主旨,激发学生热爱美,追寻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材料,学生分组(月亮兄弟组和月亮姐妹组)教学设计:一.激情导入,对吟月诗。
教师预设1:上课前请同学们微微闭上双眼,听一首歌。
(播放歌曲)这首歌使你想到什么呢?教师预设2:每当圆月挂在天空,总会引起我们无限的诗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的豪情激荡着我们的心灵。
看到月亮,你会想起哪些诗句呢?月亮兄弟月亮姐妹们纷纷发言,教师及时肯定。
二.整体感知,比寻月迹。
1.初识。
2.教师预设: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吗?(提示: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过程来说。
)盼月(1—4)、寻月(5—30)、议月(31—36)3.教师预设: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有没有注意到旁批中的“感悟品味欣赏”呢?对照这些我们可以很容易找到孩子们寻找月亮的过程。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找出孩子们寻找月亮的过程,一边思考那时孩子们心中的感受(提示:可以用一个两字词语来表示。
)月亮兄弟月亮姐妹们根据图示一一完成。
共同小结:随着寻月足迹的不断变化,孩子们的心理也在不断变化。
原来,寻月的过程正是孩子们获得满足的过程,寻月的过程正是童心升华的过程呀!三.品读佳句,赛悟月美。
教师预设:月亮是神奇的,所以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
那么,孩子们眼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呢?请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描写月亮的句子,并作批注,说说你的感受。
多媒体展示范例:A.“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月亮兄弟:“款款”运用叠词,形容月亮的美好姿态,款款而来,多么优雅呀!“溜”形容悄悄地,仿佛捉迷藏;“长了腿”拟人手法,一个活泼可爱的月亮来到我们面前。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模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模板第【1】篇〗24 《月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6 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悄、累”,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字词。
2.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3.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观察:美丽的月景月亮是我们最熟悉的景物之一了,贾平凹先生的《月迹》一文,用儿童的眼睛去寻找月亮。
2.助读资料:走进作者:贾平凹:1952 年2 月21 日出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
著有小说集《下棋》《天狗》;长篇小说《浮躁》《废都》;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6 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悄、累”,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字词。
2.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重点)3.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7.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示例:这篇课文记叙了童年时代几个孩子在中秋月夜追寻月亮的过程。
四、品读释疑1.屋中盼月(1)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
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好奇的特点。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孩子们的眼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们来说,什么都是“新鲜”的,什么都让他们“觉得不满足”。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24.《月迹》》人教(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月迹》是一篇描绘月亮变化的神话故事,通过讲述一个聪明的小女孩利用月亮的轨迹找到回家的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文语言优美,情节引人入胜,富有人性化和情感色彩,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学习课文表达方法和语言运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语言发展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
他们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他们对神话故事有浓厚的兴趣,善于通过想象和联想体验故事情境。
但在理解作者情感、学习表达方法和语言运用方面还需加强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学习课文表达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学会珍惜亲情和友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学习课文表达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情感;运用课文表达方法进行写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内容。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教学法:以情促情,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和友谊的价值观。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图片、音乐、动画等素材。
2.教材:准备课文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引用。
3.辅助材料:收集相关神话故事,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月亮,激发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任务一:创设情境,引出“月迹”【设计意图:由诗歌导入,激发同学的爱好,从课题开头质疑,通过理解题目的意思,激发同学的学习欲望。
】1.创设情境,揭题导入新课。
引导语:月亮,是中国人心中永恒的情结,那温润晶莹的月色曾经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同学们,还记得《古朗月行》(节选)这首诗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点拨:这首诗写的是孩子们眼中的月亮,在诗人的想象中,月亮是“白玉盘、瑶台镜”,多么奇特啊!今日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写的也是孩子们眼中的月亮。
(板书课题,指名读题)2.读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怀疑吗?预设:月亮会走路吗?月亮走路会有痕迹吗?“月迹”指的是月亮的脚印吗?月亮的脚印会消灭在哪里呢?3.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当代文学家贾平凹的童年乐园,和他一起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去触摸他那颗纯洁的童心,去追寻月亮的脚印,观赏月光下的美景吧!(齐读课题)4.作者简介贾平凹(wā),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
1975年毕业于西北高校中文系。
曾获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废都》《秦腔》等。
任务二:初读课文,探寻“月迹”【设计意图:培育同学自主学习的力量,落实生字词这一教学目标。
通过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引导同学总结概括,为后文的学习作铺垫。
】1.默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语。
2.同学沟通反馈,老师相机指导。
(1)“嫉妒”与“忌妒”的意思相同,但字音不同,引导同学正音。
(2)“悄没声儿”中的“悄”是个多音字和“悄然无声”的“悄”是一个意思,意思是“安静无声”应当读“qiǎo”。
读“qiāo”时可组词“静静话”。
“悄没声儿”中的“没”读轻声mo。
(3)“累”在“累累”中读léi,可结合生活阅历理解文中“累累”一词的意思是“接连成串”,如“果实累累”。
引导:文中其他的叠词还有哪些?找出来。
提示:袅袅、款款、玉玉、银银、稀稀等。
3.默读课文,找出月亮的脚印消灭在哪里,理清课文思路。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与反思(推荐2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与反思第【1】篇〗文本说明:《月迹》是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24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所处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本文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一篇散文,以孩童的心态和目光描绘了中秋之月迹,含蓄地告诉我们: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你努力去追寻,就能得到它。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能说出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2.感情朗读有趣的语段,能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流程:一、对话准备,初识“月迹”1. 板书课题月迹是什么意思?2. 简介作者贾平凹,当代著名作家。
二、读为基础,寻找“月迹”1.请默读一遍课文,圈画出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竹窗帘儿里、穿衣镜上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锨刃儿上河水里、眼睛里纵观全文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排列呢?作者又是怎么描写月迹的呢?板书:中堂月——院中月——河边月三、生本对话,探究“月迹”1.小组合作学习:(课件出示)一读: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二找:画出你认为有趣的句子;三交流:和同学说说读后的感受。
2.交流动态描写。
(课件出示)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做批注。
有感情朗读。
板书:动态3.回顾朗读《鸟的天堂》中动态和静态描写的语段。
4.交流静态描写(课件出示)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板书:静态5.拓展阅读(1)赏读老舍《草原》节选。
(2)赏读巴金《海上日出》节选。
6.读写结合(课件出示)例:妙极了,我在水盆儿里找到了。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文本式+表格式(共2篇)24* 月迹1.会认“妒、袅”等6个生字,读准“悄、累”这2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月亮的足迹都会出现在哪里,品味月色的美。
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3.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的含义。
体会孩子的童真、童心、童趣,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难点赏读文章,理解月亮代表的情感和寓意。
1.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孩子们寻月踪迹,同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感悟、诵读,真切地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2.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3.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认识文中奶奶的形象,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这个句子的含义。
理解文中孩子们期盼人人都能享有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
1.预习提纲(1)搜集与月亮有关的资料和古诗词。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再读课文,理清寻月踪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4)回读课文,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5)体会作者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抒发情感。
2.多媒体课件(内含40分钟舒缓优美的轻音乐)●教学课时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月亮,是中国人心中永恒的情结,那温润晶莹的月色曾经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那么,在孩子的眼里,月亮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著名作家贾平凹为我们营造的澄澈透明的童心世界,一起去寻找美好的月迹。
(板书:月迹/贾平凹)2.作者资料。
(贾平凹在陕西农村长大,父母为他取名平娃,“娃娃”的“娃”,长大后他就用陕西方言中的“凹”来代替了“娃”)3.解题。
题中“月迹”的“迹”是什么意思?(踪迹、足迹)谁在寻月迹?他们在哪儿找到了月亮的踪迹?音乐声中请大家听老师读课文,从文中寻找答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4 月迹》(教案)一. 教材分析《24 月迹》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描述一个月夜下的美好景象,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寓意深刻,适合五年级的学生阅读。
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思考,具备一定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然而,部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大自然的美景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其中的寓意和情感体验可能不够深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法,感受月夜景色的美好,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所展现的美好生活,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感受月夜景色的美好,体会课文所展现的美好生活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月夜景色。
2.朗读教学法: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如齐读、分组读、角色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课文的美。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想象教学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自己心中的月夜美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插图、月夜景色图片、相关音乐等。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和句子。
3.教学卡片:制作关键词和句子的卡片,方便学生朗读和记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4 月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4 月迹》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描述一个月夜下的美丽景象,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生字词的学习、课文的理解与感悟、以及写作技巧的把握。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寓意深刻,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和情感体验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他们对于美丽的自然景象有较强的兴趣,也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
但同时,课文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子较为抽象,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的感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3.写作技巧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月夜景象的图片或视频。
4.写作纸张和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月夜景象,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然后板书课题《24 月迹》,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边听边跟读,注意生字词的发音。
教师适时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和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朗读课文,讨论课文大意,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月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有什么感想?5.拓展(10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写一写自己眼中的月夜景象。
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模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模板第【1】篇〗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认识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悄悄、果实累累、袅袅、嫦娥”等词语。
3. 借助文字想象画面,说说月亮的足迹在哪里,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重难点: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悄悄、果实累累、袅袅、嫦娥”等词语2.借助文字想象画面,说说月亮的足迹在哪里,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句诗,请看大屏幕: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好,请你来!嗯,读得真好。
现在请大家一起读。
你们发现,这诗都是和什么有关的?没错,就是月。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和月有关的文章吧。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1)大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圈出标注不理解的词。
(2)小组朗读互相纠正、交流词语的含义。
(3)用自己的话说说月迹在哪里,哪里有趣。
(4)课文围绕月迹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出示生字促成的词。
采用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进行朗读。
(2)朗读中,重点指导“悄悄、果实累累、袅袅、嫦娥”等词语的读音。
(4)课文写了月亮像个顽皮的孩子,足迹遍布整个大地。
(5)说说你最喜欢那部分内容,简介原因。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月迹都出现在哪些地方呢?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在有感受的地方做上标注。
1. 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并作简单的批注。
2.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 小组交流,取长补短4. 全班交流,引导提升。
预设一:月迹出现在镜子上。
*读课文,说一说月亮是怎么爬上去。
*爬上穿衣镜的月亮,又有哪些变化?*你觉得这是个什么样的月亮?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预设:拟人,把月亮拟人化,赋予它生命,把它当作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来写。
教案:24《月迹》(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对月亮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自然景物,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培养他们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内容:本课是一篇描写月亮的美丽和人们对其的喜爱的文章。
通过对月亮的追逐和欣赏,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对月亮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难点:学会欣赏自然景物,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月亮图片、课文朗读录音。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月亮的兴趣,让学生自由发挥,说说他们对月亮的了解和印象。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月迹》,提问:“月迹”是什么意思?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 学生通过课文的描述,尝试画出月亮的变化过程。
三、合作探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师生共同探讨。
四、欣赏与感悟(10分钟)1. 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欣赏月亮的美丽,体会作者对月亮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 学生发挥想象力,说说自己心中的月亮。
五、小结(5分钟)2. 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培养他们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月迹追逐月亮欣赏月亮作业设计: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月亮的变化过程。
2. 学生写一篇关于月亮的小作文,表达自己对月亮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使学生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对月亮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对自然美的热爱。
然而,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氛围不够活跃。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文本式+表格式(共2篇)
24* 月迹
1.会认“妒、袅”等6个生字,读准“悄、累”这2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月亮的足迹都会出现在哪里,品味月色的美。
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3.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的含义。
体会孩子的童真、童心、童趣,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重点
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难点
赏读文章,理解月亮代表的情感和寓意。
1.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孩子们寻月踪迹,同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感悟、诵读,真切地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2.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3.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认识文中奶奶的形象,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这个句子的含义。
理解文中孩子们期盼人人都能享有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
1.预习提纲
(1)搜集与月亮有关的资料和古诗词。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再读课文,理清寻月踪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4)回读课文,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5)体会作者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抒发情感。
2.多媒体课件(内含40分钟舒缓优美的轻音乐)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月亮,是中国人心中永恒的情结,那温润晶莹的月色曾经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那么,在孩子的眼里,月亮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著名作家贾平凹为我们营造的澄澈透明的童心世界,一起去寻找美好的月迹。
(板书:月迹/贾平凹)
2.作者资料。
(贾平凹在陕西农村长大,父母为他取名平娃,“娃娃”的“娃”,长大后他就用陕西方言中的“凹”来代替了“娃”)
3.解题。
题中“月迹”的“迹”是什么意思?(踪迹、足迹)谁在寻月迹?他们在哪儿找到了月亮的踪迹?音乐声中请大家听老师读课文,从文中寻找答案。
从题目直接导入,开门见山,并通过理解题目的意思,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重点写了什么内容?边读边圈画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1.生读课文、圈画课文重点情节。
2.师生交流。
明确:
时间——中秋的夜里
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门外
人物——奶奶、我、弟弟、妹妹
事件——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重点——寻月亮
借此明确课文结构、确定教学重点。
三、研读课文。
要求:月亮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具体描写月亮的语句,一边读一边画。
1.生读课文,边读边画,师巡视指导。
2.过渡:中秋节的夜晚,人们必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赏月,这一家子也不例外。
但月亮却像个调皮的孩
子一样和孩子们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孩子们等了好久还是不见月亮的踪影,只好回中堂里缠着奶奶给他们讲故事。
奶奶讲了一个又一个,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可奶奶的思想却开了小差——她突然说:“月亮进来了!”在她的指引下孩子们终于寻到了月亮——
3.师:同学们,你们找到月亮了吗?在哪找到的?你找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
4.师生交流。
(1)镜中看月。
具体操作步骤:
A:生说地点,读直接描写月亮的语句。
师板书地点,引导品味“款款地、溜”,并指导朗读“款款地、溜”部分。
(竹帘儿上的月亮是怎么进来的?“款款、溜”写出了月亮什么样形态?)
B:师投影展示修改内容,与原文进行比较阅读,品味儿化音作用,并指导朗读。
C:全班齐读。
D:孩子们终于盼来月亮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后来月亮又匆匆地走了,那时孩子们的心情又是什么样子的?(师生交流明确,师板书“高兴——失望”)
(2)院中望月。
具体操作步骤:
A:设问:同学们,你们还在哪里找到了月亮?(生回答,师板书“院中望月”)
B:师投影设问:在院子里,孩子们都看到了什么?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生答:月光、桂树、月亮。
师问:什么样的月光?什么样的桂树?什么样的月亮?(暗暗引导学生关注叠词)
C:师投影展示修改内容,与原文进行比较阅读,品味“叠词”。
D:孩子们在院子里看到了月光,看到了天上又圆又大的月亮,看到了院子里粗粗的桂树,那时那刻,孩子们有什么感觉?(进一步体会叠词的作用和童心的感悟力)
E:投影展示“填空”,强化叠词(全班齐读)
F:后来是奶奶告诉我们月亮里有人了,谁呀?(嫦娥)一个很漂亮的女子,我想,可能只有漂亮的孩子才配在月亮里,我们中三妹最漂亮,我们不觉开始羡慕嫉妒起三妹来,可当三妹说月亮属于她的时,大家便争执起来。
(师边引导边板书总结孩子心理的变化:羡慕——嫉妒——争执)(3)略析“河中寻月”和“眼瞳见月”。
(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
为什么?——这句话“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是在强调什么?——主动去追寻!)
(4)教师根据板书,总结本文线索——明线是“月亮运行之迹”,暗线是“孩童心理变化之迹”。
(5)寻月心理变化。
A.寻月过程中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表现了什么?
明确:
——镜中月亮由圆而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
——听说月中有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仅属于她,大家由“羡慕”
而“嫉妒”,不由得“争执了起来”。
——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
——河中寻月,眼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一番议论之后,大家“都觉得满足”。
B.这些孩子们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出了什么呢?
明确:
——因一时的不了解而产生的失望之情反衬了孩子们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好奇心。
——因不能拥有月亮而产生的嫉妒和争执,反衬出孩子们争强好胜的心理。
——大家“越发觉得奇了”同样表现了孩子们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好奇心。
——认识到“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都“觉得满足”,没有一个人想独占月亮,只要大家都拥有就好,表现了童心的纯洁美好。
(6)作者为什么要以“月迹”为标题?写孩子们对月迹的追寻有什么意义?
明确:
“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7)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显著的不同?
明确:
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常以月亮的圆缺比拟人世的盛衰,抒发伤感乱离、期盼团聚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不同就在于通过月亮抒发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作品的感情基调是温馨融洽、积极向上的。
四、总结。
同学们,我们刚才在不断寻找的过程中,找到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小小的圆圆的月亮,当我们心有一轮明月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拥有了无限广阔的天空。
引导学生借助重点词句,理清寻月踪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人人都能享有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
读《月迹》一文可以让学生跟随孩子们一起走进八月十五那个夜晚,走进那童话般的世界。
学生很快地读起来,品味字词的味道,欣赏月亮的美好。
那一个个叠词,那一个个儿化音,一个个动词和形容词都在品味和欣赏中变成了一首首童诗。
月亮在窗帘格儿、院子里、酒杯里、沙滩上,小河里变换着情调,款款的、玉玉的、银银的、颤颤的,月光下的一切是那样美好和充满诗意。
月亮是如此美好,它是我们所要的。
奶奶说,你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月亮,是这样吗?学生带着好奇和童心又上路了。
他们在酒杯里,在小河里,在眼睛里,最后在每个人的心中找到了月亮。
每个人心中的月亮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可以与自己说说悄悄话的月亮,有的是代表着家庭圆满的月亮,有的是照亮人生道路的月亮……正像文中所说,“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孩子们这时候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
一个美妙而深邃的联想诞生了。
只要盖上月亮这枚印章,那无边无际的天空就是我们的。
稍加点拨,课文意境又拓展开来,心中美好思想也诞生了——只要我们心中有一轮明月,我们就拥有了美好的世界,美好的人生。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24 月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