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施评估——以北京景山八片(东城区)街区为例介绍
- 格式:pdf
- 大小:2.25 MB
- 文档页数:18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的案例研究引言: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许多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被破坏和遗忘的风险。
因此,保护和更新规划成为了当今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通过多个案例研究,探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的策略和实践。
一、案例一:北京胡同保护与更新规划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中,胡同是北京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胡同面临着被拆除和改造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胡同的独特魅力,北京市政府制定了胡同保护与更新规划。
该规划强调保护历史建筑风貌,恢复胡同的原貌,并将其作为文化街区进行开发。
通过保护和更新规划,北京的胡同成为了城市的文化名片,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二、案例二:巴黎蒙马特地区保护与更新规划巴黎蒙马特地区是法国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该地区面临着过度商业化和文化流失的问题。
为了保护蒙马特地区的独特性,巴黎市政府制定了保护与更新规划。
该规划强调保护历史建筑和街区的原始风貌,限制商业化开发,并鼓励艺术家和文化机构入驻。
通过规划的实施,蒙马特地区得以保留其独特的艺术氛围和历史韵味。
三、案例三:东京浅草寺周边保护与更新规划东京浅草寺是日本最古老和最重要的寺庙之一,也是东京的重要旅游景点。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浅草寺周边的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被商业化侵蚀的问题。
为了保护和传承浅草寺的历史文化,东京市政府制定了保护与更新规划。
该规划强调保护历史建筑和传统商业街区,限制高层建筑的建设,并鼓励传统手工艺和文化活动的发展。
通过规划的实施,浅草寺周边地区得以保持其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文化氛围。
四、案例四:伦敦科文特花园保护与更新规划伦敦科文特花园是英国最古老的花园之一,也是伦敦市中心的绿地宝藏。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科文特花园面临着被商业化开发和城市化侵蚀的威胁。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模糊综合评价张妍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24()6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是中轴线遗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对于其保护的研究,集中于单个或几个历史文化街区,同时多借鉴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体系,常见的研究方法是历史文献解读、问卷调查和语意解析法。
但在北京中轴线申遗背景下,基于国土空间规划新概念,对于历史资源的整合,要将散点做成系统,这就缺乏定量的整体评价。
文章以北京中轴线遗产点周边的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运用文献检索的方法提取出25个因素,并根据内容将其分为三类:背景信息、空间信息和历史信息,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对9处历史文化街区的因素进行矩阵计算,最后得出每个历史文化街区的分数。
研究结果表明:南锣鼓巷的综合得分最高。
该评价框架,也可指导历史文化街区再利用的决策和优化。
【总页数】3页(P167-169)
【作者】张妍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
【相关文献】
1.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餐饮街区顾客满意度评价研究
2.基于GIS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评价--以福州市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自然保护区模糊综合评价研究——以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4.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城市更新评价方法——以运河杭州段桥西历史街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
王淑娇
【期刊名称】《城乡建设》
【年(卷),期】2022()8
【摘要】一、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背景2015年,北京市皇城历史文化街区、北京市前门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北京市东城区东四三条至八条历史文化街区等30个街区入选“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名单。
北京市现有历史文化街区43片,其中33片位于旧城内。
2021年,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更新尽管在完善政策制定、创新工作机制、加快重点街区改造、推进区域性恢复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但是也存有一定问题。
【总页数】2页(P46-47)
【作者】王淑娇
【作者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
【相关文献】
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改造之困——从宁波月湖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看历史文化街区改造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社会空间效应——以苏州市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为例
3.北京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以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4.微更新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以淮安驸马巷历史文化街区为
例5.“有机更新”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以连江县温麻历史文化街区魁龙坊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编辑1.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含义(一)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具有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寨等,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历史文化保护区中的危房,允许在符合保护规划要求的前提下,逐步进行改造和更新,并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
2.旧城第一批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规划(一)《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已于2002年2月由市政府批准,必须严格执行。
(二)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有14片分布在旧皇城内:南、北长街,西华门大街,南、北池子,东华门大街,景山东、西、后、前街,地安门内大街,文津街,五四大街,陟山门街;有7片分布在旧皇城外的内城:西四北头条至八条,东四三条至八条,南锣鼓巷地区,什刹海地区,国子监地区,阜成门内大街,东交民巷;有4片分布在外城:大栅栏,东、西琉璃厂,鲜鱼口地区。
(三)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总占地面积为1038公顷,约占旧城总用地的17%。
其中重点保护区占地面积649公顷,建设控制区占地面积389公顷。
(四)《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强调必须以“院落”为基本单位进行保护与更新,危房的改造和更新不得破坏原有院落布局和胡同肌理,须遵照执行。
(五)《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对保护区内的建筑保护和更新分为六类进行规划管理:文物类建筑、保护类建筑、改善类建筑、保留类建筑、更新类建筑、整饰类建筑,须遵照执行。
(六)《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对保护区内的用地性质变更、人口疏解、道路调整、市政设施改善、环境绿化保护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原则、对策和措施,须遵照执行。
3.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名单(一)在旧城第一批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基础上确定北京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名单。
其中,在旧城内继续补充历史风貌较完整、历史遗存较集中和对旧城整体保护有较大影响的街区进行保护;在旧城外确定一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体现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的街区或村镇,使其得到有效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历史文化街区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过去的记忆,彰显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然而,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速,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挑战。
因此,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历史的重要见证,它们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这些街区往往保留着古老的建筑风貌、传统的街巷格局以及丰富的民俗文化。
比如,北京的南锣鼓巷,那曲折幽深的胡同、古朴典雅的四合院,无不诉说着老北京的故事;又如苏州的平江路,河道与街巷并行,粉墙黛瓦的建筑展现着江南水乡的韵味。
这些街区不仅是城市的文化瑰宝,也是居民情感的寄托,更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旅游资源。
然而,当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面临着不少问题。
一方面,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导致大量历史建筑被拆除,街区的原有风貌遭到破坏。
一些开发商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盲目进行大规模的商业开发,使得历史文化街区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和韵味。
另一方面,人口的迁移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给街区的保护带来了困难。
许多居民搬离了历史文化街区,传统的社区生活和文化传承受到影响。
此外,保护资金的不足、保护技术的落后以及管理体制的不完善等问题也制约着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
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我们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
首先,要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
对街区的历史沿革、建筑风格、文化内涵等进行详细的梳理和分析,明确保护的重点和目标。
同时,要充分听取当地居民和专家的意见,确保保护规划符合实际情况和公众需求。
在规划过程中,要注重整体保护。
不仅要保护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还要保护街区的整体风貌、空间格局和文化生态。
对于历史建筑,要根据其价值和现状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如修缮、加固、复原等。
对于街区的空间格局,要保持原有街巷的走向和尺度,避免过度拓宽或改变。
同时,要注重保护街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营造良好的生态景观。
合理利用也是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
在保护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开发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资源,发展文化产业。
附件4: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划定的
4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北京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第一批)》规定的保护建筑
一、《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划定的40片历史文
化保护区
5.2.2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有14片分布在
旧皇城内:南、北长街,西华门大街,南、北池子,东华门大街,景山东、西、后、前街,地安门内大街,文津街,五四大街,陟山门街;有7片分布在旧皇城外的内城:西四北头条至八条,东四三条至八条,南锣鼓巷地区,什刹海地区,国子监地区,阜城门内大街,东交民巷;有4片分布在外城:大栅栏,东、西琉璃厂,鲜鱼口地区。
5.3.2 旧城内第二批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为:皇城、北
锣鼓巷、张自忠路北、张自忠路南、法源寺。
5.3.3 旧城外确定1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为:海淀区西
郊清代皇家园林、丰台区卢沟桥宛平城、石景山区模式口、门头沟区三家店、川底下村、延庆县岔道城、榆林堡、密云区古北口老城、遥桥峪和小口城堡、顺义区焦庄户。
二、《北京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第一批)》规定的保护建筑。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内容一、规划背景(1)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和重要性:历史文化街区代表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是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2)现状分析:对历史文化街区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包括街区内的历史建筑、传统手工艺、历史文化遗迹等,以及街区面临的保护与开发问题。
二、保护目标(1)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及其文化特征,恢复、保持、弘扬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文化风貌。
(2)环境的保护: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改善历史文化街区的环境质量。
(3)功能的提升: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功能,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品质,促进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
(4)社会参与:加强社会参与,提高居民和游客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三、保护策略(1)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同时,要根据实际条件,合理利用历史建筑、传统手工艺等资产,实现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结合。
(2)修缮与更新相结合:修缮历史建筑时应尊重其历史原貌和风格,同时可以通过更新手法,适应当代生活和商业需求。
(3)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同时,积极探索合理的开发模式,吸引文化、创意产业等进驻,推动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4)保护与传承相结合:加强对传统手工艺和技艺的保护与传承,鼓励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技术的融合。
(5)保护与品质相结合: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同时,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品质,改善公共空间环境,提升居民和游客的舒适度。
四、保护措施(1)规划与管理:建立健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制定相应的保护管理办法与制度,明确保护区范围、控制开发强度和品质要求等。
(2)历史建筑保护:建立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加强历史建筑的修缮与管理,促进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3)传统手工艺保护:设立传统手工艺继承传承基地,鼓励年轻人学习传统手工艺,推动其传承与创新发展。
北京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景山八片保护区保护规划景山东街、景山西街、景山前街、景山后街、陟山门街、地安门内大街、文津街、五四大街八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北京皇城北部中轴线上,规划范围总面积140.45公顷,其中重点保护区为127.47公顷,建设控制区12.98公顷。
规划区是皇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性质由元代的皇家御苑、明代为皇宫服务的后勤供应的衙署厂库、到清代以后逐渐演变为以居住为主的街区。
规划街区的功能性质为体现古都北京历史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居住、旅游为主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一、保护规划的原则规划原则:①保护历史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历史延续性;②重点突出整体风貌特色的保护;③保护与合理使用相结合,完善设施,保持街区活力;④居民参与;⑤循序渐进原则。
二、创新与特色1.规划在对保护区的历史变迁、用地、人口、建筑和市政设施条件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北京旧皇城的特点并借鉴国内外保护历史街区的先进经验,确定保护的内容和原则。
2.规划根据建筑质量、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分类与评价,将建筑分为文物类建筑、保护类建筑、改善类建筑、保留类建筑、更新类建筑和沿街整饰类建筑六类,对每一幢建筑提出具体的保护整治要求。
3.规划将保护传统街区特色和真实的历史遗存,与改善街区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紧密结合。
如在保护街巷、胡同传统空间环境前提下,以解决交通“可达性”而非“通畅性”为目标组织保护区的内外交通;对于较窄的街道,规划建议采用综合管沟或套管浅埋等方式综合解决市政设施;一般民居的房屋修缮,按照每家每户都有厨房和厕所、客卧分开的原则更新内部设施,外部修缮。
4.以院落为单位进行人口、建筑和局部构件、古树名木的详细调查,根据院内居民需要可以逐院实施规划,循序渐进,逐步实施,便于操作和管理。
5.针对保护区内人口过密,房屋失修的困境,通过人、房调查和产权调查,规划提出公房私有、调整房租和建立基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鼓励人口外迁,提高居民主动参与保护修缮房屋的积极性。
东城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名录及划分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共43片。
其中:第一批25片,分别是:南池子大街、北池子大街、南长街、北长街、景山前街、景山后街、景山东街、景山西街、东华门大街、西华门大街、陟山门街、国子监街、颐和园至圆明园街区、南锣鼓巷街、西四北一至八条街区、什刹海地区、地安门大街、琉璃厂东街、琉璃厂西街、大栅栏街、牛街、五四大街、文津街、东交民巷、阜成门内大街。
第二批:皇城、北锣鼓巷、张自忠路北、张自忠路南、法源寺、丰台区卢沟桥宛平城、门头沟区三家店、延庆县岔道城、密云区古北口老城、海淀区西郊清代皇家园林、石景山区模式口、川底下村、榆林堡、遥桥峪和小口城堡、顺义区焦庄户。
第三批:新太仓、东四南、南闹市口。
目前,43片中,东城区共有18.5片。
分别是:一、景山前街该保护区位于故宫紫禁城筒子河与皇家园林景山之间,全长740米。
明清时,景山与故宫之间建有北上门、北上东门、北上西门。
1931年各门拆除辟路,划分三段:中为景山前街,东为景山东前街,西为三座门大街,1965年统一定名为景山前街。
二、景山后街该保护区位于景山公园北侧,东起景山东街,西至景山西街,中与地安门内大街相连,全长482米。
元代为大都御苑;明清为皇城。
临街南侧古建筑是清乾隆年间所建寿皇殿,为清代皇家供奉先祖神像之所。
街北东、西两侧建国后建设的办公楼,屋顶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坡屋顶形式,立面为传统建筑形式的装饰,与南侧景山相互呼应、衬托,形成对景,是保持古都历史风貌的范例。
三、景山东街位于景山公园东侧,全长546米。
街旁明代曾设有司礼监、都知监、印绫监等衙署。
因西邻景山,清末称景山东大街,1956年定现名。
街两侧绿树成荫。
街东有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办的中国第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
吉安所左巷8号是毛泽东1918年在北京时住过的地方。
四、五四大街东起东四西大街,西至景山前街,全长740米。
1965年曾定名汉花园大街,后改五四大街至今。
中图分类号 TU984.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4)01-0078-05 收稿日期 2023-06-16摘 要 北京作为千年古都和中国的首都,不仅要保护北京老城,还要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
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多位于北京老城核心地段,是北京传统风貌的重要载体,保护更新能更好地延续北京历史文脉、突出北京城市特色、传承胡同居民记忆。
以砖塔胡同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总结以价值为核,整体保护,功能重组,结构优化的思路,提出和谐共生,物质空间保护;传承文脉,非物质空间传承;面向未来,功能更新的保护更新策略。
关键词 北京老城 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更新策略 砖塔胡同历史文化街区Abstract As the ancient capital and the capital of China, Beijing's old city renewal should implement the strategic positioning of the capital city on the basis of protecting the old city. Beij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s are mostly located in the core area of Beijing's old city, which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Beijing's traditional style, and protection and renewal can better continue Beijing's historical context, highlight Beijing's urban characteristics, and inherit the memories of Alley residents. Tak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of the Brick Tower Alle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e come up with new ideas and protective measures. The new idea is the core of value with overall protection and functional reorganization with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ideas. The update strategy is material spac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space and updated feature.Keyword Beijing Old Town,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s,Protection and update policies,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of the Brick Tower Alley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策略研究——以砖塔胡同历史文化街区为例Th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Strategy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in Beijing Old Town: A Case Study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of the Brick Tower Alley北京作为千年古都,具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000年左右的建都史,经历元、明、清三朝的建设发展形成独特的城市风貌。
历史街区活化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历史街区是城市的珍贵遗产,是城市的记忆和根基。
许多历史街区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逐渐被遗忘和荒废,成为城市的烂尾工程。
历史街区活化成为了城市规划和城市更新中的重要课题。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措施,历史街区可以焕发新的生机,成为城市的新亮点,吸引更多人来此留连。
近年来,各地纷纷展开历史街区的活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下面我将介绍几个成功的历史街区活化案例,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借鉴和启示。
是北京的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是北京市内著名的历史文化地区,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建筑,是北京市内少有的老城区街巷之一。
长期以来,南锣鼓巷的文化氛围逐渐被商业化和嘈杂化所淹没,使其失去了历史原有的特色。
为了保护和活化南锣鼓巷,北京市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如整治市政设施、改善环境质量、提升文化品位等。
通过这些措施,南锣鼓巷焕发了新的生机,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市民,成为北京市内的热门景点之一。
是上海的新天地。
新天地是上海市内繁华的商业街区,曾经是上海市内的老城厢区,保存了大量的法式建筑和石库门建筑。
随着上海市内的发展,新天地逐渐衰落,成为了城市的一块死角。
为了活化新天地,上海市政府实施了城市更新项目,对新天地进行了整体规划和改造。
通过改善环境质量、提升服务水平、扶持文化产业等措施,新天地焕发了新的生机,成为了上海市内的时尚潮流地标。
是杭州的西湖历史街区。
西湖历史街区是杭州市内的一个传统文化地区,保存了大量的宋、元、明、清时期建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由于长期以来的商业化和城市发展,西湖历史街区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特色,成为了城市发展的一块遗憾。
为了振兴西湖历史街区,杭州市政府实施了一系列规划和改造措施,如修缮古建筑、开发文化旅游、打造艺术街区等。
通过这些努力,西湖历史街区焕发了新的生机,成为了杭州市内的文化名片。
第二篇示例:历史街区是城市中具有特殊历史价值、文化遗产和建筑风貌的区域。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很多历史街区逐渐被忽视和遗弃,导致其建筑老化、环境恶化和功能减弱。
北京旧城的街巷尺度——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问题系
列谈(之一)
高毅存
【期刊名称】《北京规划建设》
【年(卷),期】2000()4
【总页数】2页(P14-15)
【关键词】历史文保护区规划;旧城;街巷尺度;北京
【作者】高毅存
【作者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21;TU984.114
【相关文献】
1.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设施规划——以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为例 [J], 洪鼎
2.浅谈北京市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排水规划要点 [J], 罗溪婧;崔娇
3.保护有原则建设有依据——首规委原则通过《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控制范围规划》 [J], 京京;
4.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文物局关于印发《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的通知 [J],
5.北京四合院民居尺度——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问题系列谈(之二) [J], 高毅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中的特质文化探究与提升——以北京西四北头条至八条街区为例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中的特质文化探究与提升——以北京西四北头条至八条街区为例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许多城市的历史街区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改建,面临着较大的保护挑战。
然而,历史街区也是城市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对于城市的文脉传承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北京西四北头条至八条街区为例,探讨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中的特质文化,并提出相应的提升措施。
西四北头条至八条街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是一片拥有悠久历史的区域。
这里曾经是京城的政治、商业和文化中心,保存着大量独具特色的胡同建筑和历史遗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然而,由于长期的城市更新和市政建设,这一地区的历史街区面临着被破坏和改建的风险。
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应该注重特质文化的传承。
特质文化是历史街区的独特文化,包括文化特色、历史故事和人文景观等。
在保护更新中,应该将特质文化作为核心,通过保留和恢复历史建筑、改善周边环境、整合周边文化资源等措施来提升历史街区的文化氛围。
例如,可以修复胡同的传统建筑风貌,保留石砖、青砖和木结构等特色元素,使人们能够感受到街区的历史韵味。
同时,结合当地的历史故事和人文景观,打造文化主题街区,展示街区的独特魅力。
其次,历史街区保护更新需要注重社区参与,形成共同的保护意识。
社区居民是历史街区真正的“主人”,应该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参与决策、规划和管理。
可以通过举办社群活动、开展公众教育和引入社区管理机制等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参与的平台和机会。
通过社区参与,可以有效地传承和更新历史街区的特质文化。
同时,政府主导的城市规划和管理也是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和管理。
在街区规划中应注重文化保护的价值,尊重历史街区的特色和风貌,不盲目追求现代化,同时采取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
政府还可以引入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加强与民间组织的合作,实现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施评估——以北京景山八片(东城区)街区为例崔琪摘要:为客观总结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施以来的经验教训,时隔十多年后再次凝结社会共识,进一步明确街区未来控制和引导方向,2012年至2013年北京市开展了保护规划实施评估工作。
本文以景山八片(东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为例介绍本次评估工作,总结街区实施情况和保护规划主要作用,重点对保护规划实施以来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深入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产权、机制和政策等方面的深层次原因。
在此基础上,提出除完善保护规划编制技术外,更为重要的是建立街区常态性保护实施机制。
通过保护规划实施模式未来情景分析,推荐适宜历史文化街区的实施模式为政府负责公益性投入的有机更新模式,并提出实施模式机制改革的建议,包括破解产权难题,转变发展方式,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重构街区保护和民生改善的关系,由人口疏解转变为以功能优化为目标,重视居民主导,注重社区营造。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施评估实施模式实施机制1.研究背景近年来,随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组成部分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众多城市均编制保护规划以指导街区的整体保护工作。
北京从1999年开始先后公布了旧城33片历史文化街区的名单,并编制完成大多数保护规划,使其成为街区保护与发展的基本依据和行动指南。
但有了保护规划,街区保护是不是就有了保证?时至今日,保护规划实施的实际情况如何?在街区保护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存在哪些问题?未来应当怎么办?带着这些疑问,2012年至2013年,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组织在京的6家规划设计单位①,创新性地对14片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进行实施评估工作,客观总结其实施以来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确街区未来控制和引导方向。
笔者有幸参与其中,以景山八片(东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以下简称景东街区)为例,阐述本次评估工作。
2.评估内容、技术路线与工作组织本次评估主要对保护规划实施以来街区的保护发展状况和居民生存状态进行全面梳理和展现,客观评估保护规划对街区保护所起到的作用,总结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未来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的建议。
本次工作不拘泥于技术层面,除对规划编制内容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外,重点关注街区实施的路径与模式,总结不同实施模式的方式、成效与问题,并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机制政策等深层次原因,希望针对保护规划在实施层面面临的政策机制难题,提出合理的规划建议。
表1 保护规划实施评估重点内容图1 景山八片(东城区)保护规划实施评估技术路线示意由于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面积、主导功能、发展情况与实施特点各不相同,因此本次工作突破传统规划评估模式,强调针对街区特点分别采用适宜技术路线,多途径探索保护规划实施评估方法。
对于景东街区,除对文化遗产保护和居民生活改善的基本情况进行评估外,针对实施模式多样的特点,重点对实施模式与效果、实施机制及产权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详见图1。
本次评估是历经十多年再次对街区未来走向进行的大讨论,为从更大范围统一思想,搭建了社会多方参与的工作组织平台。
在景东街区的评估工作中,除实地调研外,多次与相关政府部门、实施主体、街道社区、居民代表、各专业专家等进行访谈与座谈,并借助媒体进行宣传,通过各相关利益团体的多方参与,广泛凝结社会共识,反思保护规划编制与实施,以应对街区尚未解决及新出现的问题。
3.景东街区及其保护规划概况3.1.景东街区1999年北京市划定第一批旧城25片历史文化街区,景山八片是其中景山周边八片历史文化街区②的统称,本次评估对象是其在东城区行政辖区内的部分,位于东城区北部,北京传统中轴线东侧,处于皇城的东北角,南接故宫,西临景山,北临南锣鼓巷,东临东皇城根,处于北京城市最为核心的区域,总面积72.76公顷。
元代该街区便处于皇城之内,属于皇家的御苑,明代成为直接为皇室服务的机构和官办手工业集中的地区,到清代以后逐渐演变为以居住为主的街区,清末至民国出现了著名近代建筑,如京师大学堂和北京大学原校区。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以旧城为中心进行城市发展建设,街区内四合院加建日益严重,行政办公、医疗、教育、工业等功能逐渐渗透,原本相对安静的居住环境被部分侵蚀,不过目前仍以居住功能为主。
虽然历经沧桑,但街区目前还存在很多价值极高的历史文化遗存,如北大红楼、京师大学堂遗存、毛主席故居等。
街区胡同、四合院平房区大部分仍然存在并基本保持原貌,体现了皇城内居住区的建筑、空间形态和传统风貌,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图2 区位示意图图3 评估范围示意和用地功能现状图图4 北大红楼图5 京师大学堂遗存3.2.原保护规划景东街区原保护规划于2000年7月至12月编制完成,属于《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2002年2月1日得到北京市政府正式批复后实施。
该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八大部分:街区保护范围与面积、历史研究、现状情况、街区性质与价值分析、保护内容与规划原则、规划措施、近期实施设想和政策建议。
具体内容参见表2。
表2 原保护规划主要内容图6 实施区域分析4.保护规划实施总体情况及作用4.1.实施总体情况据统计,保护规划实施至今,景东街区大部分地区维持了原状,实施更新改造区域建筑面积仅占总建筑面积的13%左右,主要包括:政府背景实施主体主导的玉河重点项目改造,占总建筑面积的5%左右;以单位、居民等社会资本为主体的房屋自我更新和置换改造,占总建筑面积的3%左右;以政府各部门和专业公司为实施主体,以直管公房修缮和基础设施改造为主的渐进式改造,占总建筑面积的5%左右。
4.2.保护规划实施作用总体来讲,保护规划使景东街区进入了有章可循的新局面。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它统一了社会各界对于保护范围和保护对象的认识,实施十多年以来,景东街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状态普遍良好,文物保护单位、保护院落、玉河古河道与古树名木等均得到很好的保护,部分还得以修缮,地区胡同肌理与整体风貌也基本得以维持。
在保护规划的原则和理念指导下,通过具体实施,景东街区的居民生活也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通过公房修缮与居民房屋自我翻建,约有五分之一的住房质量得到较大提升。
安全设施和市政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观,煤改电、水表改造和卫生间新建等工程使居民生活更为便利;公共交通系统日益发达,地铁的通车大大提升了本地区的出行能力;部分集中绿地与健身场所的设置以及公共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也为居民带来了实惠。
图7 得以修缮的文物图8 胡同风貌得以维持图9 挂牌保护院落图10 整治后的皇城墙图11 玉河古河道图12 市政条件的改善5.实施主要问题5.1.产权复杂与历史遗留问题是影响街区复兴的瓶颈问题景东街区的房屋产权类型非常复杂,特别是平房,主要包括私产房、直管公房和单位自管产房屋,比例大约是2:5:3。
其中每一类又包含有许多具体的产权种类,比如直管公房就包括宗教产、纠纷产、经租产和代管产等。
图13 景山八片(东城区)平房产权情况每一类产权房屋自身均存在问题,特别是很多遗留的历史问题。
比如直管公房,绝大部分属于经租产房屋,是1958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由政府统一经营租赁的房屋。
虽然政府明确其为公产,但社会主义改造前的产权人或承租户均认为是自己的私产,政府基于维稳压力无法彻底执行现有政策,造成目前经租产房屋居民自我更新改造不被允许也没有动力,加上目前直管公房上市流转交易渠道不畅通,使其修缮或更新问题成为死结。
此外,目前直管公房的房租极低(3.05元/月/平方米),房管部门“以租养房”难以实现,政府总是投入巨大来保障此部分房屋的安全,在此情况下风貌保护根本无从谈起。
对于私房和单位自管产房屋来讲,一方面,随近年历史文化街区整体改造项目的实施,有实力的业主担心区域面临拆迁,不敢自己投资进行系统修缮。
另一方面,经济条件差的业主(占大多数)无力自我修缮,而此类房屋也没有类似于政府修缮直管公房的资助政策,因此很多房屋年久失修,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即使政府出台类似政策,大部分业主也会担心政府出资修房后会占据相应份额的产权,对政府有一定的不信任感。
此外,还存在一种包含多种产权的公私混合院落,会出现公房与私房居民之间的矛盾,如政府修缮直管公房,邻近的私房主认为会影响自己而阻挠不让修。
总之,在目前的平房房屋产权体系下,保护规划提倡的居民协商下的自我更新困难重重,难以实现。
5.2.适宜历史街区的机制体制与政策法规保障存在欠缺景东地区保护规划实施目前缺乏必要的机制与政策保障,比如保护资金投入渠道较为单一(以政府投入为主),缺乏部门联动与旧城内外联动机制,缺乏适宜历史街区的法规和标准等等。
比如玉河项目在审批过程中,发改委立项困难(容积率小于1的居住项目按国家政策不予立项),绿地率仍按照城市统一标准要求25%以上,消防审批也困难重重。
在街区市政设施的更新改造过程中,各主管部门与专业公司“多头管理”,每家均恪守行业规范,无动力研究与采取适宜历史街区的做法,如综合管廊、设备地下设置、部分采用软管等突破规范的做法,技术上均可实现,但由于责任无法划清,所以未能采用。
在街区的精细化管理方面,各部门责权不清,造成私搭乱建、开门打洞等现象屡禁不止,保护规划的实施难以保障。
图14 历史文化街区市政基础设施“多头”管理体制5.3.尚无探索出适宜的保护规划实施模式受到复杂产权体系的影响,在景东街区出现了多种实施模式,但每种方式均存在问题和局限性。
1、由政府背景国有企业主导运作的大规模更新改造(如玉河项目),时间短见效快,还可一次性解决产权等历史遗留问题。
但除部分历史遗迹保留外,大部分原貌重建,“拆旧盖新”的方式存在一定社会争议;政府投入巨大(玉河项目在18亿以上),却受产权和机制政策影响,项目实施(如三眼井项目,区内私房比例高,搬迁费用巨大,目前仍难以实施)与产业植入困难,收益较低;外迁大部分原住居民,由于缺乏统一延续和公开透明的政策,拆迁期望虚高,外迁难度日益增加,居民不满情绪强烈;外迁居民邻里关系弱化,归属感显著下降,部分居民由于补偿标准不断升高而后悔搬迁过早。
2、政府主导,以公房修缮、基础设施完善及环境整治为先导的小规模渐进式更新方式,相对成片改造政府投入低(景东地区渐进式改造共投资约3亿元),并且易于调动居民共同参与的积极性。
但实施周期长,政府统筹协调及运行管理的工作量巨大;各项成本尤其是外迁安置成本不断攀升,加上产权问题难以解决,实施难度不断增大;随时间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渐进式改造的成绩可能被抹杀(比如修好的房屋几十年后要再次修缮),需要继续进行投入。
3、以居民和单位等社会资本为主体的自发更新和置换改造模式,政府无须投入就能有效提升街区风貌品质,也可促进街区风貌的多样化延续。
但由于市场交易综合成本高,符合条件的院落越来越少,目前仅适合于私房院;对院落周边现有市政设施基础条件要求高;市场化利用及保护政策不明或手续复杂,使个人和单位投资者缺乏对政府的信任,投入意愿低;综合以上因素,此种方式在街区内所占比例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