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修改)
- 格式:ppt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38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课堂实录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闵祥玉一、导语:我们在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中,经常有与老师、同学观点、看法不一致的情况,或初读过的文章,再读又有新的理解与体会。
谁能解释这种现象?生:那是因为我们各自的理解角度、理解水平不同而导致了个人见解不同,才会出现这种现象。
师:好,一语中的!正是因为这“个人的见解”所致。
我们今天就来探讨这个不同的“个人见解”专题——“梳理与探究”模块中的“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板书:个性化解读)多媒体:文学鉴赏中对作品的艺术形象,读者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以其情而自得”,不同的读者,甚至同一读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作品的理解感受都可能不同,甚至创造出不同的文学形象,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此即为个性化解读。
二、学习目标:1、理解和掌握“个性化解读”,注意解读应持的原则、态度2、解读《祝福》和“祥林嫂”,提升对文学的鉴赏和探究能力。
三、学习方式: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讨。
四、专题解读:名作再读,重塑文学形象,是件有趣的事。
现在我们以“表达与交流”模块中的“讨论”方式,将学过的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曹雪芹的《红楼梦》和现代文坛旗手鲁迅的《祝福》中的主要人物王熙凤、贾宝玉、祥林嫂进行一番个性化的解读,以加深对她(他)们生存行为的再认识,提升我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探究能力。
多媒体:1、王熙凤的处世哲学在当今社会是否具有现实意义?(课下解读)2、贾宝玉的厌恶读书、厌弃功名的反抗精神应如何看待?(课下解读)3、祥林嫂的生存行为是否具有反抗性,是否具备生存自觉,其悲剧性属于个性悲剧,还是社会悲剧?(本课重点)重新解读《祝福》和“祥林嫂”,提高我们的个性解读能力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五、专题讨论。
专题解读一:多媒体鲁迅的小说《祝福》,有人将其改编为越剧《祥林嫂》,结局变成祥林嫂在得不到人生答案的忧愤疑虑中倒地死去;有人将其改编为舞剧《魂》,让祥林嫂魂入地狱,又回到人间,表现了人间比地狱更残酷的主题。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审美解读作者:王越浪来源:《文学教育》2007年第12期审美鉴赏能力是对美的事物的分辨识别和整体领悟评价的能力,它是在较为深刻、独特的审美感受、想象、体验等基础上,理性因素相对突出的高层次审美活动。
因此,审美鉴赏能力的养成,就直接关系着人的全面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作为一条基本理念的提出,强化了对高中学生的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
审美鉴赏活动中,审美主体从来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他们总是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受主观感情的驱使,发现、补充、丰富审美对象,赋予它新的活力、新的生命。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语文教材中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必要进行个性化审美解读。
文学作品是作者创造出来的,作者把自己的观念、意识、情感注入作品中,还原作者本意是解读文章最传统的基本的方法,因而探寻作者的原初意义也就成了作品解读的第一步。
在语文审美教学中,作为审美客体的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感情和个性的凝结。
从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到体裁的运用,从对生活的思考方式到感情的表达习惯,从审美趣味到语言特色,无不显示出各自的特点。
这些不同的个性特征都会呈现在各自不同的作品当中。
因此,语文审美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作家不同的创作风格、不同的个性。
阅读作品,只有当学生发现了作者的切身感受,发现了作者特殊的思维方式,才能进入作者的“个性”领域,得到审美感受。
解读文学作品的第二步是对文本的阅读。
文学作品一旦进入社会流传系统,自身就有了独立的生命和意义,而不应以作者的意愿为转移。
这时候作品文本绝不等于作者,读者可以以文本为出发点来阅读。
在个性化的文学创作中,个性使语言得以发展、演变,个性使个人对语言的理解绽放出缤纷的色彩。
尤其是文学语言,其表达和理解都极富个性色彩。
作者创作中千方百计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特殊意义、内涵意义表达出来。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方式并运用到教学中;2.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能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3.学生能够通过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方式;2.运用个性化解读方式,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教学难点1.学生如何通过个性化解读方式,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2.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教学过程第一步:理论讲解1.什么是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个性化解读是指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想象、联想、经验和观感,在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主观体验和理解的活动。
个性化解读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发现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2.个性化解读的优点–个性化解读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发现其中的意义和价值;–个性化解读可以由读者自主发挥,激发读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个性化解读可以帮助读者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第二步:案例分析1.选择一篇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
2.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给出以下几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也可以在班级中进行讨论:–你觉得主人公为什么会变成疯子?有哪些事件和人物导致了他的变化?–主人公的疯狂和社会的现实有什么关系?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的疯狂和狂言,想要表达什么意思?–你认为主人公的遭遇和人生经历,在现实中是否存在相似的情况?3.汇总各组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综合分析、比较和归纳。
4.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哲学意义和历史意义。
第三步:个性化解读课堂作业1.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小说或诗歌。
2.运用个性化解读的方式,对这篇文学作品进行深入阅读和解读。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作者的创作背景、思想和情感背景;–文学作品的语言、节奏、韵律和音乐性;–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情节、人物和情感。
3.写一篇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文章,并在课堂上展示。
高一期末语文复习(选做题部分)教师版一、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一)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的理由现象一:同一作品,阅读时间不同,解读不同;现象二:同一作品,不同的人,解读不同主要原因:读者的差异性根本原因: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二)探讨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两个基本原则1.重视体验,张扬读者个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2.立足文本,尊重作者本意。
“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三)必修三中的文学作品个性化阅读要求A、名作重读练习1.在你读过的莎士比亚戏剧名作中,有哪些人物形象让你念念不忘?你还记得当初喜欢他们的理由吗?请说说你对其中一位主要人物形象有什么新的理解和评价。
B、名作众读练习2、文学评论家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请说说你眼中的哈姆雷特是一个怎样的人?练习3、在《鸿门宴》中,项羽错失杀掉刘邦的极佳时机,导致刘邦最终得以在后来的楚汉争霸中获得胜利。
有人认为项羽输在“义气”上,也有人认为项羽输在“性格”上,还有人认为项羽输在“时运”上,你对此有何看法?C、续写改编练习4、续写“祥林嫂改嫁”(四)高考文学作品个性化阅读要求及题型1、鉴赏作品的结构艺术; 2.体悟作品的思想、情感及其处理方式;3、探究作品的思想意蕴;二、交际中的语言得体(一)、正确使用谦辞敬辞(1)“家大舍小令外人”A.对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冠以“家”,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等;B.对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冠以“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舍,舍间,含有家里的意思。
)C.称别人家中的人,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
(2)另外还可用“犬子”、“小女”“足下”等表示谦逊。
光临:称宾客来到。
如:欢迎光临。
莅临:一般用于贵宾,来到,亲临。
如:敬请莅临指导。
惠临:称别人到自己这里来,敬辞。
如日前惠临,失迎为歉。
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
如:家具展销,敬请惠顾。
惠存:赠送人相片、书籍、纪念品时用的敬辞,请对方保存。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目的:(多媒体展示)1、了解文学作品解读的个性化及其原因。
2、初步掌握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
3、探讨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基本原则。
教学教程:一、游戏导入上帝的超市上帝看到中国在崛起,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多,他也坐不住了,决定来人间开一家上帝超市。
经过仔细的调研,他决定在永城一高开第一家超市。
开业的时间就定在了2010年3月22日。
里面的商品可谓琳琅满目,尽是人间没有的珍奇,可以说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没有的。
(出示幻灯片,显示一些商品):智慧、财富、美貌、健康、生命、亲情、友情、家庭、爱情、诚信、名誉、权利、爱、理想的大学、心仪的衣服、温柔、好看的花、世界冠军、豪宅、豪车、地位……开业期间,让利大酬宾,买一送四,也就是说今天你可以在其中购买其中的任何五种商品。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上帝不收人民币,也不要美元,要你用一生来交换。
学生挑选,老师补充:写在纸上,不能多选,同学之间可以互相监督。
学生写好后老师引导:上帝说了,本超市不送货上门,也不提供方便袋,付了你的一生之后你发现没有办法同时把五件商品带走,最多能带四件,请你忍痛割爱吧,计划掉其中的一件,并在下面标上①。
出门你要坐车回家,司机告诉你,他的车只能装下其中的三件,也就是说你还必须再去掉其中的一件。
在下面标上②。
车刚走了没多远,得路过一桥,这桥是年久失修的老桥,限重2吨,司机请你把商品再扔一件,否则,桥断,车毁,后果不堪设想,在下面标上③。
终于来到家门口,正当你想长出一口气时,突然发现你家的门太小了,只能让你带其中的一件进门,而这些商品在没到家之前,就像那人参果一样,与五行相克,没办法,你还得再扔掉其中的一件,标上④。
教师检查:请学生说出他所选的五件商品分别是什么,然后依次说出划掉的时什么,最后留下的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解释:亲情:你太让人感动了,我最后留下的也是亲情,知音呢!我以为在这个世界上,人终极的追求是幸福,而能够带给你终生幸福的就是亲情。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二、教学内容:1. 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同一个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2. 个性化解读:根据自己的经历、情感、价值观去理解作品。
3. 解读方法:文本细读、主旨提炼、情感共鸣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方法。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发现作品的多义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组文学作品引出话题,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作品的理解。
2. 讲解:讲解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
3. 实践:让学生选取一部作品,运用个性化解读的方法进行解读。
4. 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解读心得,互相借鉴。
五、课后作业:1. 选取一部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
3. 提交作业,与同学分享,互相学习。
教学评价:1. 学生作业质量:是否能够运用个性化解读的方法,深入理解作品。
2. 课堂参与度:学生在讨论、分享环节的积极性。
3. 学生表达能力:在课堂上能否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经典文学作品案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个性化解读的过程和效果。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七、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相关的文学作品教材,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不同体裁的作品。
2. 参考资料:收集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学术文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解读视角。
3. 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白板等教学工具,以便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提问等。
2. 作业完成: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和感悟的表达。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交流、合作和分享等。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文本细读、感悟、探究等方法,进行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文学作品解读的基本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个性化解读。
2.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突破传统观念,培养具有个性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一首学生熟悉的诗歌或散文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文学作品的多样性:介绍文学作品的种类及其特点,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3. 个性化解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文本细读、感悟、探究等方法,进行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
4. 课堂实践:选取一篇文学作品,分组进行个性化解读,分享解读成果。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文学鉴赏实践。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时表现出的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文学作品鉴赏中的个性化解读能力。
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鉴赏能力的提高。
五、教学资源1. 文本材料:选取适合进行个性化解读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
2. 参考书籍:提供相关的文学鉴赏书籍,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提高文学素养。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文学作品和鉴赏资源,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六、教学实施步骤1. 步骤一:引导发现(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的主题、形式和风格。
学生初步感知文学作品,记录下自己的初步印象和感受。
2. 步骤二:文本细读(10分钟)学生分组对选定的文学作品进行细读,注意细节和语言特点。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一课时)设计:邓国胜肖群丽一、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解读的个性化及其原因,初步掌握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
2..探讨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基本原则。
二、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三国演义》之曹操;《西游记》主旨解读;鲁迅先生谈读《红楼梦》,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原体验,思索其根本原因,从而得出结论——作品解读因人而异。
说明具有丰富内涵的优秀文学作品是可以多角度、多层面解读的,读者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情感不同、所处时代不同,都会导致理解不一样。
(二)第一板块:了解个性化解读的原因1、材料一:某网友读《西游记》:不同时期感受迥异。
原因: 读者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审美品味(个性爱好)、关注重点发生了变化。
小结第一条原则:一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2、材料二:顾城《感觉》角度各异的解读:①.这首诗表现的是对单调的厌恶,对新鲜美好的欢悦。
②.从灰色天地的樊笼里挣脱出来的鲜红和嫩绿,不正是对青春和力的赞美吗?③.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无私无欲。
④.诗可以有主题,也可以无主题。
这首诗归纳不出主题思想,只给人一种印象,一种感觉。
3、材料三:《篱笆那边》狄金森角度各异的解读:第一种解读:呼唤个性的自由第二种解读:面对代沟的彷徨第三种解读:抵制甜美的诱惑第四种解读:渴望男女的平等现象二:同一作品,不同的人,解读不同原因:读者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审美品味(个性爱好)、关注重点各不相同小结第二条原则: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结论一:读者的差异性导致对文学作品主题解读的个性化4、材料四:后人对《锦瑟》的解读:①对亡妻的深情悼念(悼亡诗)②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爱情诗)③作者的身世自伤(咏怀诗)思考:除了读者的差异性,还有作品的什么特点决定了对同一作品有着不同的解读?结论二: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导致对文学作品解读的个性化(三)第二板块:探讨解读原则问题探究:1.是否应该承认,一篇作品有一个相对确定的主题?2.阅读要不要尊重作者的原意?3.怎样看待语文老师对作品的分析和讲解?4.欣赏文学作品是靠理性分析,还是跟着感觉走?5.个性化阅读有没有价值?1、材料一: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也引来众多的批判。
高中语文《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必修3)课程内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我们在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中,经常有与老师、同学看法不一致的情况,或者初中时读过的文章,高中再度,又有了新的理解与体会。
你怎样看待这种现象?如果能用心总结阅读经验,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对文章鉴赏阅读的规律就会有所认识,也就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一、名作重读相比拟还记得初中学过的鲁迅散文《风筝》,就这篇作品的主题来说,因理解的角度不一样,便可能产生不同的看法:如果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可能把作品的主题理解为批判封建教育思想和方法,或者理解为批判虐杀儿童天性的封建伦理道德,也可以理解为作品其实人们要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勇于自省;如果从亲情的角度,则可以理解为这是作者用真挚动人的感情谱写的一曲人情美的颂歌;也有人认为“风筝”是故乡春日的象征,是美好青春的象征,文章表现的是对青春的怀念,对美好事物的探求,等等。
其实文学鉴赏就是在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基础上的再创造,读者会“各以其情而自得”,不同的读者,甚至同一读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作品的理解感受都可能不同,甚至由此创造出不同的文学形象,此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看来名作重读是件有趣的事。
作品没变,读者还是你自己,但你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思想境界和审美品位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因素也可能会改变你对作品的理解。
1.你还记得初中以来在语文课本中度过哪些文学名作吗?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一两篇(部)重读,看看你对它的主题有什么新的理解和发现,并探究一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发生变化的原因。
2.在你读过的文学名作中,有哪些人物形象(如诸葛亮、林冲、林黛玉、范进、孔乙己、葛朗台……)让你念念不忘?你还记得当初喜欢他们的理由吗?请重新阅读有关作品,说说你对这些人物形象有什么新的理解和评价。
二、名文共赏越是内涵丰富的作品,越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读。
就拿鲁迅的小说《药》来说,有人读后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篇讽刺庸医害人的作品,中学生则被告知,这是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而文学教授则认为这篇小说意在揭示国民的劣根性,“引起疗救的注意”。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在教学中的应用时间:2016-07-03 作者:佚名论文摘要:“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关键词: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对阅读欣赏显得十分冷漠,缺乏年轻人应有的阅读欲望和热情。
原因是什么呢?从教材层面来看,可能是教材所选的经典作品,由于时代、审美趣味的不同,学生难以感知作品的美。
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大多处于学习的依赖期。
学生多“唯书”“唯师”,书本怎么说,教师怎么讲,就怎么思维,没有批判意识,不敢大胆质疑,缺乏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问题及变通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教师层面来看,未能真正在文本和学生之间起到良好的沟通作用。
忽视了学生主体的阅读欲望和需求。
如何来破解这一难题呢?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专题训练“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有益的思路。
一、尝试自学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所以,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时代的需要,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是为其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的关键。
文学作品的教学也不需要老师的讲授面面俱到,有些内容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学。
比如作者生平,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关作者和作品的逸闻趣事等,教师放手让学生去查资料,去搜集整理,去去伪存真。
教师要做的事情就是组织学生交流,提炼,把这些信息变成自己的东西保存下来。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选择能力,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独立阅读。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还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还要适应不同学生的差异性。
对于课堂延伸式的拓展阅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速度,有选择的进行学习,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积极主动的学习发展。
比如学生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之前,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提前拟一个《红楼梦》原著的阅读规划,时间原因,可以不读完原著,但相关的章回的阅读是必需的,比如读《红楼梦》的前三回。
学生的个体独立阅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激发求知欲,还可以培养他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起到了铺垫作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