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结构抗震
- 格式:doc
- 大小:188.50 KB
- 文档页数:3
工程结构抗震实验报告1. 引言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提高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抗震实验是非常必要的。
本次实验旨在研究不同工程结构在地震发生时的动力响应,并比较各结构的抗震性能。
2. 实验目的1. 了解不同工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情况;2. 对比不同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3. 分析工程结构的抗震配置对其抗震性能的影响。
3. 实验内容本次实验采用了三种常见的工程结构:砖混结构、钢结构、混凝土框架结构。
每种结构都进行了相同的抗震配置,如使用了抗震设计软件进行抗震设计、采用了特殊的受力连接件等。
实验中首先对每种结构进行了抗震性能检测,然后在地震模拟台上进行了不同地震动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测试。
4. 实验结果与分析4.1 抗震性能检测结果在进行地震模拟之前,对每种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了检测。
结果显示,三种结构的抗震性能都符合设计要求,并满足国家相关抗震规范。
4.2 动力响应测试结果在进行不同地震动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测试时,测量了每种结构的加速度、位移以及应变等参数。
结果显示,三种结构都受到了地震动力的作用,产生了一定的动力响应。
具体地,砖混结构的加速度响应相对较大,而钢结构的位移响应相对较小。
混凝土框架结构表现出了较好的整体刚度和抗震性能。
4.3 结果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砖混结构的抗震性能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地震动力的影响;2. 钢结构在地震中具有较好的位移控制能力,能够减小结构的破坏程度;3. 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地震中表现出了较好的整体刚度和抗震性能。
5. 实验结论本次实验主要研究了不同工程结构在地震发生时的动力响应情况,并比较了它们的抗震性能。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工程结构在地震中表现出了不同的动力响应特点;2. 钢结构在地震中具有较好的位移控制能力;3. 混凝土框架结构具有较好的整体刚度和抗震性能。
6. 改进建议根据实验结果,可以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 对于砖混结构,可以通过增加加固措施,如增加在结构中的钢筋数量等,提高其抗震性能;2. 钢结构可以进一步研究改进其位移控制能力,减小结构在地震中的破坏程度;3. 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好,可以继续进行相关研究,探索其应用范围和优化设计方案。
我国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具体来说,这一原则要求:在遭遇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小震)的作用下,结构应保持正常使用状态,避免进入非弹性状态,即“小震不坏”,减轻后期维护的困难。
在遭遇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地震(中震)的作用下,结构可能会发生损坏,但必须保证在修缮后仍能正常使用,即“中震可修”。
在遭遇到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预估的罕见地震(大震)的影响时,虽然结构可能发生严重破坏,但必须控制材料的变形在一定范围内,以避免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为逃生和救援赢得时间,即“大震不倒”。
总的来说,这一原则是为了确保工程结构在面对不同等级的地震时,都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结构抗震的计算方法
结构抗震的计算方法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够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稳定并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结构抗震计算方法,并对其进行拓展。
1. 静力弹性分析方法:
这是一种基于线性弹性理论的计算方法,通过将地震荷载分解为几个静力荷载来评估结构的抗震能力。
它通常用于简单的结构,如单层框架或简支梁等。
然而,这种方法忽略了结构的非线性行为,因此在处理复杂结构时可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2. 动力弹性分析方法:
该方法考虑了结构的动力响应,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结构的抗震能力。
它使用地震时程分析或模态分析来考虑结构的动力特性,并考虑结构的非线性行为。
然而,动力弹性分析方法需要更多的计算资源和专业知识,适用于复杂的结构。
3. 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
这是一种更为精确的计算方法,可以考虑结构的非线性行为和耗能能力。
它通过模拟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实际响应来评估结构的抗震能力,并可以提供结构的详细应力、位移和变形等信息。
然而,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需要更多的模型参数和计算资源,适用于高度关键的建筑物。
除了上述方法,还有其他一些计算方法可以用于结构抗震设计,如容量谱法、弹塑性静力分析法、性能基础设计法等。
根据具体的工程需求和规范要求,工程师可以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来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结构抗震计算时,还应考虑地震荷载、地基条件、结构材料的特性以及施工质量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结构抗震计算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新的计算方法和理论不断涌现,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结构工程中的抗震设计原则抗震设计是结构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在地震发生时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土地条件、建筑物类型和用途等。
下文将详细介绍结构工程中的抗震设计原则。
一、地震勘测和场地分类在进行结构工程的抗震设计之前,首先需要对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震情况进行勘测。
通过地震勘测,可以了解到该地区的地震频率、地震波的传播特点以及地震活动性。
基于勘测的结果,可以将地震作用分为不同的场地分类,从而制定相应的抗震设计要求。
二、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1.安全性原则:抗震设计的首要目标是保证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不会倒塌或产生严重破坏。
因此,结构工程师需要根据地震勘测的结果和场地分类要求,选择合适的构造形式和材料,确保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2.韧性原则:韧性是指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吸收和消散地震能量的能力。
设计师需要采用一些韧性设计措施,如设置梁柱连接件、加固墙体等,以提高建筑物的韧性,减少地震力对结构的影响。
3.抗震位移控制原则:地震力会使建筑物发生位移,如果位移过大,将对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安全性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在抗震设计中,需要控制建筑物的最大位移,以保证建筑物在地震后能够正常使用。
4.破坏控制原则:地震发生时,结构可能会发生破坏,但应保证破坏的范围和方式是可控的。
通过合理的抗震设计措施,可以将结构的破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出现局部坍塌或全面崩塌的情况。
三、抗震设计的具体措施1.增加结构的刚度:通过增加结构的刚度,可以减小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从而降低地震力的影响。
常用的增加刚度的方法包括加固梁柱连接、提高墙体的刚度等。
2.加固结构的柱子和梁:柱子和梁是建筑物的承重构件,其在地震作用下容易产生破坏。
因此,需要通过增加柱子和梁的截面尺寸、采用高强度材料等方式来加固结构的抗震性能。
3.使用抗震支撑系统:抗震支撑系统可以增加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
工程结构抗震知识点总结一、抗震设计基本原则1.1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1)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要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减小破坏与损失;(2)建筑结构需要有足够的韧性,以保证在地震作用下能有较好的延性;(3)建筑要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并保证人员的生命安全。
1.2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1)建筑结构耐震性能大于抗震性能,确保抗震安全;(2)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有足够的延性。
1.3 抗震设计的基本措施(1)采用较好的结构体系,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2)采用技术合理的抗震措施,如阻尼器、减震器等;(3)结构材料的选择,如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4)结构节点的抗震设计。
二、地震基本知识2.1 地震的成因(1)地壳构造运动引起地震;(2)岩石断裂引起地震;(3)火山爆发引起地震;(4)坍塌引起地震。
2.2 地震波的传播(1)地震波在地壳内部的传播;(2)地震波在地壳表面的传播;(3)地震波在建筑结构内的传播。
2.3 地震的破坏作用(1)地震波引起的直接破坏;(2)地震波引起的次生破坏,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3)地震波引起的间接破坏,如火灾、水灾等。
2.4 地震破坏的影响(1)地震破坏对人员造成的伤亡;(2)地震破坏对建筑结构造成的损坏;(3)地震破坏对城市发展造成的影响。
三、抗震设计的基本要点3.1 抗震设计的基本目标(1)降低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性;(2)提高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延性,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3)降低地震破坏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2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1)采用适当的结构体系,确保结构有较好的抗震性能;(2)结构材料的选择要合理,确保结构有较好的延性;(3)结构节点的抗震设计要细致,确保结构有较好的整体性能。
3.3 抗震设计的基本措施(1)采用抗震技术;(2)结构体系的选择;(3)结构材料的选择;(4)结构节点的抗震设计。
3.4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1)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有较好的抗震性能;(2)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有较好的延性;(3)提高人员的抗震意识,提高人员的防护意识。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是一门工程学科,其目的是为了确保建筑结构在受到外部力作用时能够保持稳定性、安全性和耐久性。
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在地震多发的地区,抗震设计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本文将从抗震设计的概念、原则和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抗震设计的概念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建筑结构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起到承载和抵抗地震力的作用,保证建筑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抗震设计是一种综合性的设计,在建筑工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 建筑结构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在抗震设计中,建筑结构应当具有足够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使得建筑结构在地震力作用下能够协同工作,提高抗震能力。
2. 结构的均匀性和对称性:建筑结构应当具有均匀性和对称性,使得地震力能够得到均匀分布,减小结构局部受力情况,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3. 结构的柔韧性和刚度:柔韧性和刚度是抗震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原则,柔韧性能够使结构在地震力作用下产生一定的变形,吸收地震能量,刚度能够使结构保持稳定,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4. 建筑结构的抗震位移控制:在抗震设计中,控制建筑结构的抗震位移是非常重要的,可通过增加结构刚度、采用混凝土填充钢管柱等措施来实现。
1. 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根据不同建筑的用途、地理位置和地震烈度等不同情况,通过合理选择结构体系、增加结构构件的抗震能力、改善结构节点的性能等方法来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2. 结构抗震设计的地基处理:在抗震设计中,地基处理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通过对地基的处理,可以使建筑结构有更好的承载力和变形性能。
3. 结构抗震设计的材料选择:在抗震设计中,选择合适的材料对于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非常重要,比如混凝土、钢材等,这些材料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4. 结构抗震设计的加固措施:对于已经存在的建筑结构,可以通过加固措施来提高其抗震能力,比如增加构件的尺寸、增加钢筋、加固节点等。
地震可以划分为: 诱发地震(人工爆破)和天然地震(构造地震、火山地震)。
震源深度: 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
震中距: 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以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
地震动的三要素: 峰值(最大振幅)、频谱和持续时间。
地震危险性分析:指用概率统计方法评价未来一定时间内, 某工程场地遭受不同程度地震作用的可能性。
地震烈度:指某一区域内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
一次地震, 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 地震烈度可以有多个。
基本烈度: 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我国取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按一定概率(我国取10%)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
它是一个地区进行抗震设防的依据。
地震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为: 地表破坏、建筑物破坏、次生灾害。
小震:50年被超越概率为63.2%, 中震:50年被超越概率为10%, 大震:50年被超越概率为2%。
基本烈度较多遇地震烈度约高1.55度, 而较罕遇地震烈度约低1度。
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 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要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 建筑物可能损坏, 但经一般修理即可恢复正常使用;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 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
两阶段设计:第一阶段设计: 按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
这一阶段设计, 保证了第一水准的强度要求和变形要求。
其k值相当于基本烈度的13。
第二阶段设计:在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这一阶段设计, 旨在保证结构满足第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
其k值相当于基本烈度的1.5〜2倍。
建筑抗震设计在总体上要求把握的基本原则:注意场地选择, 把握建筑体型, 利用结构延性, 设置多道防线, 重视非结构因素。
简要叙述工程结构抗震的两阶段设计方法
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通常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详细设计阶段。
在初步设计阶段,设计师根据地震活动性、地质条件和设计要求等因素,确定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
这包括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设计地震烈度、设计基本周期等。
设计师还需要根据结构的类型和用途选择适当的抗震设计方法,如弹性静力分析法、等效静力法、反应谱法等。
在初步设计阶段,设计师还需要确定结构的基础设计参数,如基础沉降、地震力传递特性等。
同时,设计师还需要进行初步的结构布置和尺寸设计,以确保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在详细设计阶段,设计师需要进行更加详细的结构分析和设计。
这包括进行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以评估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反应。
设计师还需要进行结构的强度、刚度和耐久性设计,以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能。
在详细设计阶段,设计师还需要采取适当的抗震增强措施,如设置剪力墙、抗震支撑、抗震连接等。
设计师还需要进行抗震验算,以验证结构的安全性能。
总的来说,工程结构抗震的两阶段设计方法是在初步设计阶段确定抗震性能目标和基础设计参数,而在详细设计阶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设计,并采取相应的抗震增强措施,以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能。
工程结构抗震稳定性概述工程结构的抗震稳定性是指在地震发生时,工程结构能够保持稳定而不发生倒塌或严重破坏的能力。
抗震稳定性是地震工程设计的重要指标,对于保护人员生命安全和减少财产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因素工程结构的抗震稳定性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 结构类型:不同类型的结构(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桁架结构等)在地震力的作用下具有不同的抗震稳定性能。
2. 结构材料:不同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的力学性能和耐震性能不同,影响着结构的抗震能力。
3. 结构设计:合理的结构设计能够提高工程结构的抗震稳定性。
结构设计考虑地震荷载、强度要求、位移要求等因素,采用适当的设计方法和措施。
4. 施工质量:良好的施工质量能够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减少结构在地震中的损失和破坏。
抗震设计原则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 重视地震作用:充分考虑地震荷载对结构的影响,进行可靠的地震力计算和评估。
2. 合理选材:选择合适的结构材料,具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以满足地震荷载的要求。
3. 合理布局:采用合理的结构布局和平面形式,降低结构的震感和振动响应。
4. 提高耐震性能:通过增加结构的剪力墙、加强节点连接等措施,提高结构的耐震性能。
5. 加强质量控制:加强施工质量管理,确保施工工艺符合设计要求,减少质量问题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结论工程结构的抗震稳定性是地震工程设计的核心问题。
通过充分考虑影响因素,并遵循抗震设计原则,可以提高工程结构在地震中的抗震能力,确保人员和财产安全。
在实际工程中,应进行详细的抗震设计和施工管理,确保结构的抗震稳定性符合要求。
【结构抗震概念】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性影响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
因此,建筑工程师和结构设计师提出了结构抗震的概念,旨在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措施来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抵御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将详细介绍结构抗震的概念及其相关内容。
一、结构抗震的定义结构抗震是指建筑物在地震荷载作用下,通过采取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以及使用适当的材料和构件,使建筑物具备一定的抵抗地震破坏的能力。
它涉及到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抗震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抗震构件的布置和连接方式等多个方面。
二、结构抗震的重要性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强的特点。
如果建筑物的结构无法承受地震荷载,将导致建筑物倒塌、破坏甚至崩塌,给人员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因此,结构抗震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通过合理的结构抗震设计和施工,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三、结构抗震的设计原则1. 强度控制原则:结构抗震设计应确保建筑物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承受地震荷载引起的变形和应力。
设计时需根据地震烈度和建筑物用途确定合理的设计参数,确保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2. 塑性设计原则:结构的塑性能力是指在地震作用下能够发生塑性变形而不发生破坏的能力。
采用塑性设计原则可以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一定程度的塑性变形,从而消耗地震能量,减小地震反应。
3. 抗震位移控制原则:结构的抗震位移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中发生的位移。
抗震位移控制原则要求结构的抗震位移不应过大,以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 抗震刚度控制原则:结构的刚度是指结构对外界力的抵抗能力。
抗震刚度控制原则要求结构具备足够的刚度,以减小地震作用下产生的变形和应力。
四、结构抗震的技术手段1. 结构形式选择: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是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关键。
常见的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桁架结构等。
1.工程结构抗震设防的“三水准”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2.建筑抗震设计的三个层次是指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抗震构造。
3.野花地基根据野花指数划分为轻微、中等、严重三个等级4.楼梯间不宜设在;房屋尽端、转角。
5.为了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和延性,通过内力组合得到框架结构的设计内力,还需要进行以满足墙柱弱梁、强剪弱弯和墙节点弱构件的原则6.框架按破换机制可分为梁铰机制和柱铰机制7.地震动的三要素是振幅、频谱、持续时间。
8.抗震计算方法有: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9.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建筑的平、立面不知宜规则、堆成,建筑的质量和刚度变化宜均匀。
尽量使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重合。
10.地震按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诱发地震。
三类11.多层砌体房屋求水平地震作用可采用底部剪力方法。
12.钢筋混凝土房屋,根据烈度、结构类型、房屋高度划分为四个等级。
13.场地类别是根据土层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划分的14.我躲的地震烈度水准有多余烈度、设防烈度、罕遇烈度。
15.柱净高与柱截面长边宽度之比小于4的柱是短柱。
16.抗震设防标准是依据动力特征,一般情况下采用~~~~~~17.伸缩缝和沉降缝的宽度应符合~~~~~~~~名词解释1.地震反应谱: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最大绝对反应与其自震周期关系成为地震反应谱。
2.地震烈度:某一地区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3.地震反应: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雷利、变形、位移及结构运动速度与加速度等统成为地震反应4.地震系数:场地地震加速度峰值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反应场地烈度情况。
5.延性:表明结构或构件在屈服以后的变形性能。
6.结构动力特性:有结构质量和刚度决定的结构特性,如周期、振型、阻尼。
7.减震:通过采用耗能构件以消耗地震传递给结构的能量为目的的减震手段。
8.轴压比:柱子或墙体轴力设计值与全截面混凝土抗压能力的比值。
9.薄弱层:抗侧刚度分布不均匀框架在地震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集中的某一或某几个楼层成为薄弱层。
工程结构抗震工程结构抗震是指建筑结构在发生地震时对地震力的阻抗能力,也就是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会受到地震波的作用,如果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高,就能够有效地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和影响,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工程结构抗震所涉及的主要因素有地震波、结构系统、结构材料、结构设计等。
地震波是指地震时地球内部释放出的能量,在地震波传播过程中会带来多种力的影响,例如剪力、压力、拉力等。
这些力在建筑结构中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因此,在进行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地震波的性质、频率、幅值等因素,以便为建筑结构提供最佳的抗震设计方案。
结构系统也是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不同类型的建筑结构对地震的反应方式有所不同,从而也影响了结构的抗震性能。
例如,对于柱板结构而言,柱子一般要比板子更硬,因此在地震下要受到更多的力,其抗震性能也会相应减弱。
而对于框架结构而言,在地震波的作用下,框架轴力增大,梁和柱的受力也会加大,这也必须在抗震设计方案中予以考虑。
除结构系统以外,结构材料对结构的抗震性能也有很大的影响。
结构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是工程结构抗震的重要参数之一。
例如,钢材因为加工质量好、容易加工、高强度等因素,通常能够更好地抵抗地震波的影响。
而混凝土由于其质量易受到干湿环境影响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的比较不稳定,因此抗震设计时必须掌握其抗震性能的优化方案。
最后,结构设计也是工程结构抗震的核心。
工程结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结构材料、结构系统、地震波等因素,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的结构方案。
这一过程中需要考虑荷载等一系列因素,同时保证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抗震设计中还要考虑多种特殊情况的应对处理方案,如地下建筑、高层建筑等。
总之,工程结构抗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抗震设计应当在结构设计、结构性能分析以及测试等多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和测试,以为人们创造一个更为安全稳定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工程结构抗震》命题作业
作业名称:试述底部剪力法的定义、适用条件并计算图示框架
作业要求:按以下提示步骤计算图示框架
已知:水平地震影响系数α1=0.139,顶部附加水平地震
作用δn=0。
计算步骤提示:(1)计算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G eq=0.85
(2)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已知α1=0.139
(3)计算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 EK=α1G eq
(4)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δn=0
(5)计算各层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6)计算各层层间剪力
第一层:V1= F1+ F2+ F3
第二层:V2= F2+ F3
第三层:V3= F3
解:
第一振型 g g T T T 51<< 139.0)(max 21==αηαγT T g
第二振型 g T T <<2s 1.0 16.0max 22==αηα 第三振型 g T T <<3s 1.016.0max 23==αηα
(2)计算各振型的振型参与系数
第一振型
∑∑===⨯+⨯+⨯⨯+⨯+⨯=
=312
22213111363.11180667.0270334.027********.0270334.0270/i i i i i i x m x m γ 第二振型 ∑∑==-=⨯+-⨯+-⨯⨯+-⨯+-⨯==
=3
1222223122428.01180)666.0(270)667.0(2701180)666.0(270)667.0(270/i i i i i i x m x m γ 第三振型
∑∑===⨯+-⨯+⨯⨯+-⨯+⨯=
=31222233133063.01180)035.3(270019.42701180)035.3(270019.4270/i i i i i i x m x m γ
(3)计算各振型各楼层的水平地震作用
i j ji j ji G x F γα=
第一振型 kN 4.1678.9270334.0363.1139.011=⨯⨯⨯⨯=F
kN 4.3348.9270667.0363.1139.012=⨯⨯⨯⨯=F kN 2.3348.9180000.1363.1139.013=⨯⨯⨯⨯=F
第二振型 kN 9.1208.9270)667.0()428.0(16.021=⨯⨯-⨯-⨯=F
kN 7.1208.9270)666.0()428.0(16.022=⨯⨯-⨯-⨯=F kN 8.1208.9180000.1)428.0(16.023-=⨯⨯⨯-⨯=F
第三振型 kN 2.1078.9270019.4063.016.031=⨯⨯⨯⨯=F kN 9.808.9270)035.3(063.016.032-=⨯⨯-⨯⨯=F
kN 8.178.9180000.1063.016.033=⨯⨯⨯⨯=F
(4)计算各振型的地震作用效应(层间剪力) 第一振型 kN 8362.3344.3344.16711=++=V
kN 6.6682.3344.33412=+=V kN 2.33413=V
第二振型 kN 8.1208.1207.1209.12021=-+=V
kN 1.08.1207.12022-=-=V 8.12023-=V
第三振型 kN 1.448.179.802.10731=+-=V
kN 1.638.179.8032-=+-=V kN 8.1733=V
(5)计算地震作用效应(层间剪力)
kN 8.8452312212111=++=V V V V
kN 6.6712322222122=++=V V V V kN 8.3352332232133=++=V V V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