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与GDP主要经济指标的基本关系
- 格式:ppt
- 大小:2.24 MB
- 文档页数:115
中国可税GDP与税收收入的实证分析1黄凤羽潘丽君内容提要:税收弹性系数过高,引起了人们对中国税收增长质量的疑惑。
本文从GDP组成结构入手,在支出法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基础上,剥离了不提供税收收入的GDP,估算了中国的可税GDP水平。
而后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考察了中国税收收入与可税GDP总量的关系,以及税收收入和可税GDP的增量变化关系。
模型分析认为,我国税收收入与可税GDP总量之间是高度正相关的;可税GDP与同期的税收收入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关系;税收收入与可税GDP的系统内部存在着动态调整机制,可以保持两者之间长期的、稳定的均衡关系。
因此,中国的税收增长是健康的、可持续的。
关键词:可税GDP;经济增长;税收收入一、引言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从总量上看,一个经济体系的经济总量,就是这一经济体系的全部税源,在税收制度保持稳定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必然带来税收的相应增长。
为了直观地表示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数量关系,人们将税收收入增长与 GDP 增长之间的比例关系,定义为“税收弹性系数”2。
但近年来中国的税收弹性系数却出现了一些异常的表现:在我国这种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中,税收弹性系数通常应该是小于1的。
因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流转税的收入最多只能是与GDP同步增长,而不可能超过GDP的增长速度。
但1997年以来,中国的税收弹性系数却连续12年大于1,即使在宏观经济出现剧烈波动的2008年,中国的税收弹性系数也达到了1.893。
为此,本文将从结构角度分析中国的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据以判断中国的税收增长是否健康、合理。
我国学者在相关领域所进行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樊丽明、张斌(2000)提出,有相当一部分GDP 不可作为税基增加税收收入,并且初步提出了不可税GDP 的具体内涵,从GDP 的分解入手,分析经济增长与税收收入关联的具体传导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现阶段税收收入增长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GDP与税收收入的关系浅析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2010.01.13 08:29:25内容提要:在我国国民经济评价体系中,国内生产总值和税收收入都是反映一个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各级政府、经济管理和研究部门、专家学者普遍关注的指标。
由于核算范畴、计算方法等的不同,导致二者不是简单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定量关系上二者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试图从税收的角度揭示GDP与产业结构、行业结构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为在宏观层面上正确理解二者的关系、判断经济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做一些探索,为政府决策和经济管理提供参考。
一、GDP与税收的关系促进税收增长主要有三个因素,即“自然性增长因素”、“管理性增长因素”、“政策性增长因素”。
三个因素中“自然性增长因素”即经济发展和其隐含的效益对税收的支撑是基本的,经济增长因素在税收增长的诸多因素中占据主导地位。
同时由于两者核算范畴、计算方法的不同,导致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不是简单一一对应的关系。
(一)税收与GDP的核算范畴GDP的核算方法有三种,即生产法、分配法和支出法。
实际上这是从三个经济活动过程或环节核算经济活动总量:生产法是从生产环节计算生产过程的经济活动总量,分配法是从生产成果的分配环节计算经济活动总量,而支出法是从财富最终使用环节计算经济活动总量。
从理论上讲,这三种方法从三个环节核算出来的经济活动总量应该是一致的,但税收却不是只在一个环节征收,复合税制下各个税种分布于上述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即生产、分配和消费三个经济活动过程均有相应的税种。
1.生产环节的税收与GDP的关系目前在生产环节设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生产环节的流转税对三大产业是区别对待的。
农业不征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只对烟叶课税;工业和批发和零售业征收增值税,部分产品还征收消费税;其余征收营业税,部分服务项目征收消费税。
由于各行业征收的税种不同,因此产业结构会影响税收收入。
浅析税收和GDP增长的关系摘要:在现行核算制度中,税收作为gdp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被广泛应用。
税收与gdp的关系究竟该如何表达,它们的增长在经济社会中表现的不同步是什么原因,如何正确认识它们的本质及内涵,本文就这些问题做了多方面论述。
关键词:税收收入;gdp;关系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9-0008-01税收总收入(国、地税收入合计)在gdp核算中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税收作为衡量gdp的最重要依据之一,在各级已成为一种共识。
但是,税收增长和gdp增长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数量关系?为什么实践中税收增幅与gdp增幅并不保持同步?我们用税收增幅来判断gdp增幅时应注意什么?这些问题都曾在社会、经济领域引起过普遍关注。
通过对多年来我国和我县gdp的测算和税收数据的分析,作者认为,税收增长速度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和gdp增长并不存在直接的线性对应关系,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具有复杂性、变动性和宏观政策的灵活性,导致税收和gdp增长并不必然同步。
以下从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两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论述:从理论上分析,税收和gdp在内涵、产业、构成、计算方法、影响因素等方面都有各自特点,虽然两者关联度很大,但要想达到完全同步,并不具备必要的理论支持。
一、本质和内涵不同gdp是反映一个地区全部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社会总产品价值的实现,属于生产的范畴。
而税收则是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利,从个人和单位取得的一种无偿收入,构成国家和地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对社会总产品中剩余产品的一种分配形式,属分配的范畴。
二、构成因素不一一对应从税种和gdp的对应关系来看,增值税与gdp中第二产业的增值和第三产业中销售流通行业的增值具有特定的数量关系,呈正相关;所得税主要对应劳动者报酬和营业盈余;营业税的税基营业额与资金周转次数总产品的成果相关;消费税是针对特定商品的消费行为而征收的,与指定商品的生产和销售量相关;对财产存量征收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使用税等与gdp的联系不大;资源税是对开采矿产的销售量相关。
主要经济指标与GDP的匹配性、协调性1.部门主要经济指标与GDP的匹配性、协调性⑴税收与GDP的关联度。
各项税收占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各项税收发展速度高于GDP现价发展速度。
⑵全社会用电量与GDP关联系数。
全社会用电量发展速度与GDP可比价发展速度的比重的合理范围为±5%。
⑶客货运周转量与GDP关联系数。
客货运周转量发展速度高于GDP可比价发展速度。
⑷存贷款余额与GDP关联系数。
存贷款余额现价发展速度高于GDP现价发展速度。
⑸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GDP关联系数。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发展速度高于GDP现价发展速度。
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GDP关联系数。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3季为现金收入)发展速度高于GDP现价发展速度。
相关指标匹配性有待于改善,GDP数据质量和协调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固定资产投资与相关指标的匹配性、协调性1.房地产业营业税的增速与房地产投资中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投资增速成正比例关系。
2.建筑业营业税的增速与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中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投资增速成正比例关系。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
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量占GDP增量的比重作为GDP评估的辅助指标,一般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在60-70%之间为合理范围,比重超过70%的要作适当调整。
4.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速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速成正比例关系。
5.纳入统计的新开工项目个数和计划总投资,与部门审批、备案、核准及施工许可项目个数和计划总投资保持协调和一致性关系。
(三)工业与相关指标的匹配性、协调性1.万元产值用电量:每一行业用电都设有一个标准值,企业填报当月数据时要符合标准值要求。
比如:煤炭企业每万元产值用电标准值为444.23度,供电企业每万元产值用电标准值为454.44度。
2.人均产值:每个行业人均产值都设有一个标准值,最大不能突破标准值的3倍。
行条例》、《消费税暂行条例》和《营业税暂行条例》,初步实现增值税从“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变,结合成品油税费改革调整消费税。
3.完善所得税制。
从2005~2007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先后三次修改个人所得税法;2007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过去对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分别征收的企业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内外统一征收。
4.完善财产税制。
从2006~2009年,国务院先后将车船使用税与车船使用牌照税合并为车船税,内外统一征收;修改《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和《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将对内征收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分别改为内外统一征收;取消城市房地产税,将对内征收的房产税改为内外统一征收;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陆续调整原油、天然气、煤炭、盐、大理石、铜矿石和磷矿石等若干类资源产品的资源税税额标准。
此外,将船舶吨税重新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取消了筵席税,不再提及开征遗产税和证券交易税。
通过这些改革,中国的税制进一步简化、规范,税负更加公平,宏观调控作用增强,在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了税收收入的连年大幅度增长。
2008年,全国的税收收入达到54223.8亿元,占财政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88.4%和18.0%,前者比2000年降低5.5个百分点,后者比2000年提高5.3个百分点。
税收收入结构情况是:货物和劳务税收入32634.9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的比重下降到58.9%,比2000年降低9.1个百分点;所得税收入16454.9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的比重上升到29.7%,比2000年提高11.1个百分点;财产税收入3594.0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的比重上升到6.5%,比2000年提高2.4个百分点。
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推进税制改革,不断完善税制,主要内容应当包括择机适当调整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征收范围和税负,完善进出口税收政策和出口退税制度,实行综合征收与分类征收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资源税和房地产税收制度,完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印花税,开征社会保障税,等等。
一、GDP 和税收的定义及其内涵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包含了生产和非生产等各个领域在内的社会经济活动,常被公认为是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税收指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利,按照法律规定,通过税收工具强制地、无偿地征收参与国民收入和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同样的,税收也来自生产和非生产等各产业,其中税收收入约占财政收入的90%左右。
税收收入与GDP 的比例关系,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所承担的税负的主要指标,是作为相关部门判断税收政策执行效果的重要依据。
二、GDP 与税收的核算方法、核算范围及其关系GDP 可以在三个环节核算,即生产环节、分配环节和消费环节。
生产环节上,通过计算生产过程的经济活动总量;分配环节上,通过生产成果的分配环节计算经济活动总量;消费环节上,通过财富最终使用环节计算经济活动总量。
也就是说,GDP 存在三种核算方法,即在三个环节上的核算,其核算结果在理论上应该是一致的。
然而在复合税制下税收可以在多个环节征收,各个税种分布于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也就是说在生产、分配和最终使用环节都有相应的税种,具体表现在:1.税收在生产环节上的征收当前在生产环节上征收的税种有:营业税、增值税、消费税、城建税等。
流转税在生产环节上的征收因不同的产业而有所不同,在三次产业中,从2006年1月1日起,国家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的征收,只保留了农业特产税中的烟叶税。
工业、批发业和零售业征收增值税,部分消费品还征收消费税,还有交通运输业、邮政业以及部分现代服务业由征收营业税改为征收增值税,即所谓的“营改增”;其余的征收营业税。
由此可以得出,产业结构影响税收收入。
2.税收在分配环节上的征收在分配环节上,GDP 包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劳动者报酬和营业盈余,此时是从生产成果的初次分配角度来考虑汇集社会新创造的价值。
贵州省税收收入与GDP相互关系的研究1.开题报告1.1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1.1.1选题背景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通过法律等强制手段向纳税人征收所取得的收入。
税收收入对地方财政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作为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税收收入提供了政府各项财政计划的资金,对地方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GDP是衡量一个地方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
认真做好税收与GDP增长相关性的研究,把握税收收入的变化规律与GDP的关系,有利于在税收工作中更好地遵循经济决定税收和税收反作用于经济的基本规律,促进经济与税收的协调发展。
本文就从税收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的角度通过实证分析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税收超经济增长的大背景下,贵州税收收入近十年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否正常?未来税收收入将如何变化?我们又如何解决现在存在的问题?本文正是通过对贵州省税收收入与GDP增长关系进行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
1.1.2研究意义从经济学原理分析,经济与税收是相互作用的关系,税收来源于经济又会反作用于经济。
税收既可能阻碍经济增长,又可能促进经济增长。
本文从现实出发,结合定量与定性的分析,对贵州省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研究,从而客观反映贵州省经济税收运行质量,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改进的对策建议,对贵州省的经济税收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2.1国外相关研究现状西方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增长与税收增长关系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其研究成果大都集中于税收与经济的基本关系、相互作用机制、税收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等方面。
具有代表性的是凯恩斯主义的“税收乘数理论”、阿瑟·拉弗的“拉弗”曲线和供给学派的“相对价格理论”。
其中阿瑟·拉弗提出的拉弗曲线作为供给学派的核心内容,标明的是税率或宏观税负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拉弗提出税率既影响税收,也经济增长的观点;税率水平必须适度,理论上存在一个最佳税率点使得在不阻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能够获得足够的税收收入。
我国税收与GDP相互关系研究摘要:本文针对我国税收水平是否合理的问题,研究了我国税收与GDP的发展及现状,并用比率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分析了税收总额即各税种与GDP及各产业产值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税收GDP 回归分析一、引言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上的权利,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对单位或国民个人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
一方面税收的增长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另一方面税收又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发展:合理的税收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调节收入差距、实现宏观调控目标,而不合理的税收却阻碍经济发展、使正常的经济陷入衰退的通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税收收入与GDP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无论从总量上还是从增长率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随着近几年收入差距拉大、居民消费降低等问题的出现,我国税收与财政方面取得的成绩遭到了学术界与社会的质疑。
那么,现阶段我国的税收水平是否合理,我国税收与GDP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成为了我们不得不研究的问题。
二、我国税收与GDP的发展及现状1.税收与GDP的总量状况(1)GDP总量状况。
如图1所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总量增长93倍,2009年达到340 506.9亿元。
从总额来看,1978年,我国GDP只有3 645.2亿元;1986年突破1万亿大关,达到10 275.2亿元;到2001年,经过短短10年时间,GDP增长10倍,突破10万亿,达到109 655.2亿元;又在2008年突破3万亿,达到314 045.4万亿;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我国GDP现已超过日本,仅次美国之后,是世界第二大国。
从各产业来看,由于我国工业化与现代化的推进,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扩大,到2009年,第一产业产值35 226.0亿元,第二产业产值157 638.8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47 642.1亿元;相对于1978年的第一产业产值1027.5亿元,第二产业产值1745.2亿元,第三产业产值872.5亿元,分别增长了34.3倍、90.3倍、169.2倍。
GDP是社会收入分配的对象,税收收入是国家参与社会收入分配的结果,进行社会收入分配就会存在具体分配方式的应用问题。
国家的税收制度是收入分配的分配方式,我们在研究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时,不仅要考虑税收收入与GDP之间的内在联系,也要考虑作为分配方式的税收制度状况及其变动情况对税收收入的影响。
一、税收收入与GDP的关系在社会收入分配中,税收制度、税收收入和GDP之间存在如下关系:1.在既定的社会收入分配中,税收收入与GDP之间的比例关系由税收制度所确定。
确定税收收入与GDP数量关系的税收制度包括国家的税收制度和税收征管制度及其执行情况。
2.GDP增长与税收收入增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关系。
在一定的社会收入条件下,税收收入与GDP的数量关系是在税收制度下形成。
当税收制度发生变动时,国家就会根据变动情况对税收收入与GDP的比例关系进行相应的调整。
3.税收制度的选择和变动体现了国家意志。
税收收入的实现是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通过主观因素实现的。
税收收入是GDP在一定税收制度下分配的产物。
由于社会经济制度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产物,因此税收收入与GDP的关系并不是一种自然的、固定的数量关系,也不是一种纯粹的客观关系,而是一种客观见之于主观的分配结果。
二、税收制度与GDP的关系分析社会收入分配制度和实现方式对社会收入分配结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社会收入分配中,GDP与税收收入的比例关系是一种事后的统计结果,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确定这种比例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的税收制度。
税收制度、税收收入和GDP的关系,就如捕鱼工具、捕捞量和鱼的总量之间的关系一样。
人们使用不同的捕鱼工具,付出不同的劳动,其所捕捞量是不相同的。
我们把这种税收收入参与GDP分配的过程中税收制度的作用概括为“渔网理论”,渔网和捕鱼方式的关系就如同税收制度与税收征管方式的关系一样。
我们在研究GDP与税收收入的关系时,不仅要研究GDP与税收收入的一般关系,更需要关注税收制度的内在因素及其变动对社会收入分配关系的影响。
税收定量分析session 1引言1 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基本关系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主体,既是维持国家有效运转的经济基础,又是国家调节经济的有效手段。
在宏观上,税收是社会总产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微观上,税收伴随着企业生产产品、提供服务、进行交易和发生其他应税行为而产生。
当然,税收对经济也具有反作用,完善的税制会平衡纳税人之间的税负,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资源配置的扭曲程度达到最小化,最终通过降低社会成本和税收成本来促进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
经济增长决定税收增长经济增长,通常是指该国家或地区一年内所实现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扩展情况。
从绝对值来看,常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额来表示;从相对数值来看,可以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表示。
经济增长意味着更多的产出,具体地说就是一个国家的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长,或按人口平均的实际产出的增加。
经济增长是税收增长之本,正是大量的商品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以及贸易的发展和繁荣,使商品课税成为可能。
应当说,经济增长因素是影响税收收入增长的最基本、最持久的因素。
1.1 税收与经济的关系经济决定税收,是前提。
经济是税收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税收分配的范围和程度,并从根本上决定新税种的产生、发展和更替。
如,经济全球化和跨国经济的发展带来税收分配范围的延伸,国际税收随之产生和发展。
不仅如此,不同税种的构成、不税制模式的选择,也在很大程度上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税收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完善的税制会平衡纳税人之间的税负,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引导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促进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
针对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调整税收会起到熨平波动,促进经济均衡增长的作用。
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刺激经济增长以及收入公平分配等方面都成功地运用了税收手段,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行离不开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随着税收分配的广度和深度的增加,税收职能也在拓展,税收地位不断提高。
税收收入与GDP之间的关系研究一,研究目的与要求税收收入是指国家依据其政治权力,按照预定标准,向经济组织和居民无偿地强制地征收物或货币所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
目前我国财政收入中绝大部分都是依靠税收收入而取得的。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在我国国民经济评价体系之中,税收收入与GDP都是反映一个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
从理论上来说,税收收入与GDP增长之间保持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但是由于核算范畴、计算方法等的不同,导致二者不是简单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定量关系上二者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研究税收收入与之间的数量关系,可以对未来几年GDP进行预测分析,及时反映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对税收收入造成的影响,掌握我国财政收入整体情况,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模型设定为了分析我国税收收入与GDP的数量关系,选择“税收收入”(单位:亿元)为被解释变量(用Y表示);选择“GDP”(单位:亿元)为解释变量(用X表示)。
表1为1990—2013年我国税收收入与GDP数据。
表1 1990—2013年我国税收收入与GDP三,散点图为了初步分析税收收入与GDP的关系,可以做以X 为横坐标,以Y 为纵坐标的散点图。
如下所示:图2 税收收入与GDP的散点图经做散点图,可看出税收收入随着GDP 的增加而增加,基本呈线性关系,为分析其数量规律性,可以考虑建立如下简单线性回归模型:Y t =β1+β2X t +μt , t=1990,…..,2013 四,估计参数假定所建模型及其中的随机扰动项μi 满足各项古典假定,可利用EViews软件估计0 20,00040,000 60,000 80,000100,000 120,000 0100,000300,000500,000XY参数。
回归结果如图3所示。
Dependent Variable: Y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0/09/14 Time: 21:40 Sample: 1990 2013 Included observations: 24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5686.927 759.3754 -7.488954 0.0000 X 0.198592 0.003078 64.50987 0.0000 R-squared 0.994741 Mean dependent var31097.14 Adjusted R-squared 0.994502 S.D. dependent var 33135.48 S.E. of regression 2456.892 Akaike info criterion 18.53084 Sum squared resid 1.33E+08 Schwarz criterion 18.62901 Log likelihood -220.3700 Hannan-Quinn criter. 18.55688 F-statistic 4161.523 Durbin-Watson stat 0.167488Prob(F-statistic) 0.000000图3 回归结果可用规范的形式将参数估计和检验结果写为 Yt ̂=-5686.927+0.198592X t (759.3754) (0.003078) t=(-7.488954) (64.50987) R 2=0.9947 F=4161.523 n=24五,模型检验1.经济意义检验所估计的参数β1̂=-5686.927,β2̂=0.198592,说明GDP 每增加1亿元,平均说来税收收入将增加0.198592亿元,这与预想的经济意义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