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材
- 格式:ppt
- 大小:3.24 MB
- 文档页数:53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全册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材的第三章“电与磁”,具体内容包括:电流的产生与作用、磁场的特点与应用、电与磁的联系及电磁感应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流的产生过程,掌握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了解电路的闭合与断开。
2. 了解磁场的特点,掌握磁铁的极性、磁场的方向规律,理解磁场的应用。
3. 掌握电与磁的联系,了解电磁感应现象,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电与磁的联系,电磁感应现象。
重点:电流的产生与作用,磁场的特点与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流演示装置、磁铁、指南针、电路图、电磁感应实验器材。
学具:导线、电池、小灯泡、磁铁、指南针、电路图。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电流演示装置,让学生观察电流产生时的现象,引发兴趣。
2. 例题讲解:(1)讲解电流的产生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电路的闭合与断开。
(2)介绍磁场的特点,讲解磁铁的极性、磁场的方向规律。
(3)讲解电与磁的联系,引导学生理解电磁感应现象。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连接电路,观察电流产生现象。
(2)让学生用指南针测试磁铁的极性,画出磁场的方向。
(3)让学生操作电磁感应实验,观察电流表的变化。
4. 小组讨论:讨论电流、磁场、电磁感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电流的产生与作用电路的闭合与断开电流的基本组成部分2. 磁场的特点与应用磁铁的极性磁场的方向规律磁场的应用3. 电与磁的联系电磁感应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电流的产生过程。
(2)解释磁场的特点及其应用。
(3)举例说明电磁感应现象。
2. 答案:(1)电流的产生过程:当导体两端存在电压时,导体内部自由电子发生移动,形成电流。
(2)磁场的特点及其应用:磁场是由磁铁产生的,具有方向性。
应用方面,如磁铁吸附铁质物体、指南针指示方向等。
(3)电磁感应现象:当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或磁场发生变化时,导体内部会产生电流。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解读董文涛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动、植物、人体这些生命体的知识,从这一单元开始,学生将继续学习生命体的知识----微生物的知识。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认识细菌、霉菌、病毒等微生物,知道生物有细胞构成,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本单元的总目标:科学探究方面;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用于新的过程中。
科学知识方面:1、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
绝大多数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第一课:水滴里的生物)2、通过尝试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牛奶发酵变成的。
知道细菌是一类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微生物和细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知道细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第二课:做酸奶)3、知道酶菌也是一种微生物,知道酶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知道食物和物品发霉的原因。
了解防止食物、物品发霉的方法。
(第三课:馒头发霉了)4、会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鳞茎表皮等植物细胞和人体表皮等动物细胞。
知道细胞有形态和结构,知道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第四课: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1、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本单元采用了总—分—总的设计结构,把认识微生物的概貌作为单元学习的起点,然后再分类认识细菌、霉菌。
最后,再从生命体都有细胞的结构角度,进一步帮助学生扩展对生命体共同特征的认识。
由于本单元涉及的知识专业性很强,而且要用到显微镜,因此,要注意以下几点;1、不要求学生自己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2、把握好知识的深度。
对细菌、霉菌、病毒、细胞的有关知识及他们与人类的关系只是粗浅的了解。
3、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要重视使用网络、多媒体资源,课前收集微生物的知识,要学习、掌握微生物的培养和临时装片的制作,以及显微镜的操作技能。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教师教学用书六年级上册主编:郁波本册执笔:常瑞祥陈维礼尚秀芬责任编辑:殷梦昆目录使用说明教科书整体结构表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主要材料清单各单元说明与教学建议工具和机械一、单元概述二、单元教学目标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第1课使用工具第2课杠杆的科学第3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第4课轮轴的秘密第5课定滑轮和动滑轮第6课滑轮组第7课斜面的作用第8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四、评价建议五、参考资料形状与结构一、单元概述二、单元教学目标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第1课抵抗弯曲第2课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第3课拱形的力量第4课找拱形第5课做框架第6课建高塔第7课桥的形状和结构第8课用纸造一座“桥”四、评价建议五、参考资料能量一、单元概述二、单元教学目标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第1课电和磁第2课电磁铁第3课电磁铁的磁力(一)第4课电磁铁的磁力(二)第5课神奇的小电动机第6课电能和能量第7课电能从哪里来第8课能量与太阳四、评价建议五、参考资料生物的多样性一、单元概述二、单元教学目标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第1课校园生物大搜索第2课校园生物分布图第3课多种多样的植物第4课种类繁多的动物第5课相貌各异的我们第6课原来是相互关联的第7课谁选择了它们第8课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四、评价建议五、教学案例六、参考资料使用说明与教科版科学教科书配套的《科学教师教学用书》是为切合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而编写的,三至六年级共8册。
为了能清晰而简明地表达课程设计的意图,同时方便教师备课,我们设计了一些栏目和提供了相应的资源。
下面是与使用有关的几点说明。
一、教师用书的体例和作用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列写本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和在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方面希望达成的目标。
2024年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新教科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材,涉及第三章“电与磁”的第四节“简单电路的组成与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的组成、电路的状态、电路图的绘制,以及简单电路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知道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2. 培养学生能够识别并绘制简单电路图,了解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和短路。
3. 培养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学会使用简单电路,激发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路的基本概念、组成和状态。
难点:电路图的绘制及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演示用简单电路一套,多媒体课件。
2. 学具:每组一套简单电路实验器材(电池、导线、小灯泡、开关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邀请学生观察一个简单电路的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小灯泡会亮?”学生讨论,引出电路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0分钟)介绍电路的基本概念、组成(电源、导线、用电器、开关)及各部分的作用。
讲解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和短路。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实际操作,展示如何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讲解并演示如何绘制简单电路图。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使用实验器材进行简单电路的搭建和电路图的绘制。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展示简单电路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激发学生兴趣。
六、板书设计1. 简单电路的组成与应用2. 内容: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的组成:电源、导线、用电器、开关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短路简单电路图的绘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你绘制一个包含电池、导线、小灯泡和开关的简单电路图。
解释电路的通路、断路和短路状态。
2. 答案:简单电路图如下:(图示)通路:电路中所有部分都连接好,电流可以顺畅地流动。
断路:电路中某处断开,电流无法流动。
短路:电源的正负两极直接连接,电流过大,可能导致电路损坏。
2019-2020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六年级上册教材目录工具和机械1、使用工具2、杠杆的科学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4、轮轴的秘密5、定滑轮和动滑轮6、滑轮组7、斜面的作用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形状与结构1、抵抗弯曲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3、拱形的力量4、找拱形5、做框架6、建高塔7、桥的形状和结构8、用纸造一座“桥”能量1、电和磁2、电磁铁3、电磁铁的磁力(一)4、电磁铁的磁力(二)5、神奇的小电动机6、电能和能量7、电能从哪里来8、能量与太阳生物的多样性1、校园生物大搜索2、校园生物分布图3、多种多样的植物4、种类繁多的动物5、相貌各异的我们6、原来是相关联的7、谁选择了它们8、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教学设计第一课使用工具【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
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
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
六年级科学书上册人教版一、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 昆虫的身体结构特点: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等。
- 用放大镜观察昆虫:可以看到昆虫更加细微的结构,如昆虫的复眼、口器等结构的细节。
2. 校园生物大搜索。
- 调查方法:可以采用记名计数法和目测估计法等统计校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 生物多样性:校园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不同的生物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习性。
3. 多种多样的植物。
- 植物的分类: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等特征,可以将植物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还可以分为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如藻类、苔藓类、蕨类等)。
- 植物的特征:例如,草本植物茎比较柔软,木本植物茎比较坚硬且有形成层;开花植物有花朵,花朵是繁殖器官等。
4. 种类繁多的动物。
- 动物的分类:可以根据动物的身体构造和生命活动特征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 脊椎动物的类群: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特征,如鱼类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哺乳类胎生、哺乳等。
- 无脊椎动物的类群:如昆虫属于节肢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还有环节动物(蚯蚓等)、软体动物(蜗牛等)等。
5. 相貌各异的我们。
- 人类的外貌特征差异:人类的外貌特征包括肤色、眼睛、头发、脸型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是由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 遗传和变异:遗传使得后代保持亲代的一些特征,而变异则使生物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6. 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 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例如,鸟的翅膀适合飞行,它的骨骼轻而中空,羽毛轻便且具有空气动力学结构;鱼的身体呈流线型适合在水中游动等。
-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互关联,如骆驼适应沙漠环境,有驼峰储存脂肪、宽大的脚掌防止下陷等。
7. 谁选择了它们。
- 自然选择:在自然界中,生物会发生变异,那些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殖后代,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生物就会发生进化。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师用书一、引言本文档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师用书的简要概述。
该教师用书是为了帮助六年级科学教师掌握教材内容、授课目标和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开展科学教学工作。
二、教材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师用书涵盖了以下教材内容:1. 科学与人2. 宇宙中的地球3. 地球运动的规律4. 更多关于地球的知识5. 机械与运动6. 声音的传播7. 确定物体重量的方法8. 物质的变化三、授课目标该教师用书明确了六年级科学教学的目标,包括但不限于:1. 让学生了解科学与人生活的关系,提高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对宇宙与地球的兴趣,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3. 培养学生对物体运动和声音传播的认识与理解能力。
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探究意识。
四、教学方法该教师用书提供了适合六年级科学教学的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1. 视频解说和实物展示:通过视频展示和实物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2. 小组合作研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通过合作探讨和合作实验,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实践探究活动:设计一些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4.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情境中进行研究,提高他们的研究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结语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师用书是帮助教师有效教授科学知识的重要工具。
教师可以根据该教材内容、授课目标和教学方法,合理安排和设计科学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一、单元主题及主要内容。
1.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 知识点:-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因素(如阳光、空气、水、温度等)和生物因素(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捕食、竞争、共生等)。
- 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组成。
例如,一片森林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树木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微生物是分解者,土壤、阳光等是非生物部分。
- 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实验,如探究种子发芽的条件(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等),通过对比实验来验证。
2. 第二单元:光。
- 知识点:- 光的直线传播,例如小孔成像实验可以证明光沿直线传播。
- 光的反射规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了解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镜子反光、潜望镜等。
- 光的折射现象,如将筷子插入水中看起来“弯折”了,了解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会聚和发散作用,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放大镜、近视眼镜等)。
- 光的色散,牛顿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七种颜色,了解彩虹形成的原理与光的色散有关。
3.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 知识点:-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如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通过地图、图片或实地考察来认识不同地形的特点。
- 地球内部的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地核,通过地震波等研究手段来了解。
- 引起地球表面变化的因素,内力作用(如火山、地震等)和外力作用(如风、水、冰川等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例如,河流的侵蚀会使河谷加深加宽,而沉积作用会形成平原等。
4. 第四单元:能量。
- 知识点:- 能量的形式,如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热能、电能、光能、化学能等,了解不同形式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例如,摩擦生热是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电池放电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 电磁铁的性质,电磁铁由铁芯和线圈组成,通电能产生磁性,磁性的强弱与电流大小、线圈匝数等有关,了解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磁起重机等)。
六年级上册教材目六上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教学设计第一课使用工具【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
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
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
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
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第二课杠杆的研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六年级上册教材目录工具和机械1、使用工具2、杠杆的科学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4、轮轴的秘密5、定滑轮和动滑轮6、滑轮组7、斜面的作用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形状与结构1、抵抗弯曲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3、拱形的力量4、找拱形5、做框架6、建高塔7、桥的形状和结构8、用纸造一座“桥”能量1、电和磁2、电磁铁3、电磁铁的磁力(一)4、电磁铁的磁力(二)5、神奇的小电动机6、电能和能量7、电能从哪里来8、能量与太阳生物的多样性1、校园生物大搜索2、校园生物分布图3、多种多样的植物4、种类繁多的动物5、相貌各异的我们6、原来是相关联的7、谁选择了它们8、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教学设计第一课使用工具【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
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
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难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教学准备】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
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4、小组汇报: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材,具体章节及内容如下:1. 第一章《生物的多样性》:1.1生物的分类,1.2生物的特征,1.3生物的多样性。
2. 第二章《环境和生物》:2.1环境对生物的影响,2.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2.3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 第三章《光和影》:3.1光的传播,3.2影的形成,3.3光的反射。
4. 第四章《电和磁》:4.1电流的产生,4.2磁场的性质,4.3电和磁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生物的分类、特征和多样性;了解环境与生物的相互影响;理解光的传播、影的形成和光的反射;掌握电和磁的基本性质及在生活中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利用图表、模型等工具,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爱环境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和特征,环境与生物的相互作用,光的传播和反射,电和磁的基本性质。
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光的反射现象,电和磁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标本,环境与生物相互作用的模型,光和影实验器材,电和磁实验器材。
2. 学具:显微镜,放大镜,手电筒,磁铁,电池,导线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内的生物,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多样性。
2. 教学活动:(1)讲解生物的分类和特征,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2)组织学生进行环境与生物相互影响的实验,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讲解光的传播、影的形成和光的反射,引导学生探究光的奥秘。
(4)组织学生进行电和磁的实验,让学生掌握电和磁的基本性质。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精选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分类和特征2. 环境与生物的相互作用3. 光的传播、影的形成和光的反射4. 电和磁的基本性质及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生物分类填空题(2)环境与生物相互作用的选择题(3)光的传播、影的形成和光的反射的应用题(4)电和磁的基本性质及应用的实验报告2. 答案:详见附页。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本册内容由“工具和机械”“形状与结构”“能量”和“生物的多样性”四个单元组成。
在“工具和机械”单元里,学生要学习选择使用工具并体会它们的作用,研究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和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通过研究认识工具和机械的功能和特点。
在“形状与结构”单元里,学生要认识身边常见的梁、拱形、框架等形状结构,研究物体不容易倒的形状特点,探究怎样用纸做一座能承重的桥。
通过研究认识不同的形状和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不同,能满足不同的需要。
在“能量”单元里,学生要制作和研究电磁铁,探究玩具小电动机怎么会转动起来,研讨各种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转化。
通过研究初步建立起能量的概念,知道电可以生磁,能量可以相互转化,了解太阳能的转化与储存。
在“生物的多样性”单元里,学生要调查校园里生物的种类和分布,给动植物分类,研究人的相貌差异,探究不同环境对生物种类和性状的影响。
通过研究知道生物种类和差别是多种多样的,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知道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在本册的学习中,学生要做很多的实验和制作,要继续学习对比实验的技能,识别和控制变量。
要进行细致的观察,要用比较和分类的方法认识和描述多种多样的生物。
在本册学习中,学生会体验到科学技术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巨大的影响,是怎样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的,形成积极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
在更高水平上增强环保意识和热爱生命的意识。
获得美的体验,感受到建筑的形状结构之美,地球家园生物多样性之美。
小学阶段的儿童思维能力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六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仍要借助于直观形象的支撑,但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分析、推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他们经过三年科学课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些基本的探究学习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过程与方法意识和能力。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他们在本册的探究学习中应该更主动一些,应该有更深入的思维参与。
本册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1.指导学生大胆利用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物和现象进行有根据的推测,作出假设性解释。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课本教材问题参考答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一、放大镜1.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答: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2.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有什么不同?答:镜片最厚处与最薄处之差(镜片凸度)不同。
3.镜片的放大倍数跟什么有关?答:跟镜片中间和边缘的厚度差(凸度)有关。
镜片中间和边缘的厚度差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二、怎样放得更大1.怎样组合凸透镜,才能使图像放得更大?答:两个凸透镜平行摆放,并且找到两个凸透镜之间合适的距离。
3.观察学校实验室用的显微镜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答:显微镜是由以下5个部分组成的。
即目镜、物镜、调节旋钮、载物台和反光镜。
各部分的作用如下:目镜:观察标本,第二次将标本放大。
物镜:将标本第一次放大。
调节旋钮:调节镜筒上下位置。
载物台:承载被观察物体。
反光镜:反射光线到镜筒中。
4.我们的组合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哪个部分?答:上方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的目镜,下方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的物镜。
三、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1.我们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让你最惊奇的是什么?答:用肉眼观察时,蝴蝶的翅膀图像较小,只能看到整体的形状、颜色等,看不清细节;在放大镜下,蝴蝶的翅膀图像变大,能看到不规则的网格状翅脉;在显微镜下,蝴蝶的翅膀图像变得更大更清晰,能看到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鳞片。
最惊奇的是鳞片的数量很多,排布整齐,每个鳞片的形状大致相同。
2.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同一物体,图像的大小和视野(看到的范围大小)有什么不同?答:观察工具的放大倍数越大,物体的图像就越大,视野却越小。
四、观察洋葱表皮细胞1.展示我们的记录,描述我们看到的洋葱表皮结构是怎样的。
(展示图片参看课本)答:洋葱表皮细胞的数量很多,形状像一个个小房子,小房子内有小黑点——细胞核。
2.我们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结构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答: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特点是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和液泡。
3.我们看到的洋葱表皮细胞跟罗伯特•胡克观察到的细胞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答:相同的是都看到了一间间的小房间一一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