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复习要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4
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复习要点总结17第17章智力1921和1986年两次研讨会总结:首先,心理学家从各种不同方面对智力加以定义的,如,智力是抽象思维能力、智力是个人为了适应环境而进行学习的能力、智力是从真理和事实的观点出发,靠正确反应所获得的能力、智力是由于各种复杂刺激的影响所带来的统一结果的生物学机制、智力是获得知识的能力等等。
其次,定义并不相互排斥,并互相兼容,一个定义可能包含或隐含了其他定义所涉及的属性。
如,将智力看作是学习能力,既包含了高级认知过程和低级认知过程,又包含了知识等。
再次,无论是哪一个时代,在智力的一些基本属性上,人们有共同的见解。
如,智力是高级认知过程(50%和59%),是学习能力(17%和29),是对新情况或新环境的适应(21%和21%)。
总之智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具多种属性。
多数心理学家把它看作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能力等等。
这种能力,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它在吸收,存储和运用知识经验以适应外界环境中得到表现。
智力与能力:能力: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
表现在肢体或动作方面的能力,表现在人际关系方面即交际能力,表现在处理事物方面的才能等。
而智力则是表现在人的认知学习方面。
能力有两层涵义:1.个体现在实际“所能为者”:一个人的实际能力,是个体在先天遗传基础上加上后天环境中努力学习的结果。
2.个体将来“可能为者”:一个人的潜在能力,它不是指已经发展出来的实际能力,而是指个体在各种条件适宜下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
能力不同类型:1.按倾向性分:①一般能力:普通能力,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所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
和认识活动紧密地联系着。
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像力、思维力都是一般能力,一般能力的综合体就是通常说的智力。
②特殊能力:专门能力,指为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需的能力。
数学、音乐、绘画、体育、写作能力等都是特殊能力。
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复习要点总结(10)⑶对语言视觉功能中两半球不对称性的实验研究多采用速示试验,将文字材料或非文字的简单图形材料在速示器中连续呈现。
被试注视速示器的屏幕,每次快速呈现的材料由于时间极短,不超过200毫秒,来不及眼动和形成双眼视野的变换。
所以,速示器试验保证每个半边视野的刺激沿视觉通路投射至对侧半球皮层中。
根据反应时和错误率判定被试哪侧半球为优势。
结果表明,对文字性材料大多数人以左半球为优势,而对非语言文字的图形材料以右侧半球为优势。
韦达试验、双耳分听试验和速示试验在正常人的研究中均发现人脑言语功能中两半球的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是出生以后逐渐获得的。
言语听觉的优势半球化约在6岁时形成,言语运动的优势半球化约在10岁时形成。
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性差异是不显著的,一般说优势半球比非优势半球的功能仅强10%左右。
病人用隔裂脑来做实验,正常人用麻醉做实验。
△割裂脑病人:两半球间的胼胝体后部切断。
左右半球的不同:无论对正常被试还是对割裂脑病人的研究都表明,大脑两半球在人类认知活动中的功能是不对称的。
左侧大脑半球的言语功能和抽象思维功能优于右侧半球;右侧半球的空间概括能力的形象思维功能和情感性信息处理功能优于左半左半球。
关于大脑两半球功能不能称性的这种理论也得到当代脑构像研究的支持。
□80年代以来,正电子发射层描技术(PET)对区域性脑糖代谢率和雪留恋的测定,核磁共振和脑CT对脑结构的层描技术,为正常人和病人语言思维能力的研究提供了新手段,在言语思维脑机制的研究领域中积累了学多的科学事实。
平均诱发电位(活体实验)N1波。
★☆应用PET技术对人脑活体动态的测定方法?答:PET技术,采用减法的实验设计方案,研究了正常人言语感知、运动和联想功能时,脑区域性血流量的变化规律。
减法实验设计就是让被试完成复杂程度不同的言语功能,将其区域性脑血流量根据认知任务复杂程度依次相减速。
最简单的是言语知觉,让被试听或看某个词,并不要求他们做任何反应;其次,让被试读出所见或听到的单词,这不仅含有单词感知功能,还包括言语运动功能。
裂脑手术:为治疗一种癫痫偶尔进行的脑手术,医生切开连接大脑两半球的胼胝体。
切开胼胝体的病人就是裂脑人。
2.杏仁核:颞叶嘴端内部的结构,包括一系列的核,是边缘系统的组成部分。
恐惧中枢——杏仁核实验证据:杏仁核毁损可阻断大鼠对天敌和新异事物的恐惧。
刺激杏仁核可引起类似恐惧样的行为表现条件化学习和记忆中枢——杏仁基底外侧核条件恐惧表达中枢——杏仁中央核海马:海马:学习和记忆的重要脑区双侧海马受损会导致空间记忆严重破坏海马损伤导致的顺行性遗忘症3. 精神药理学:研究药物对神经系统和行为的效应科学。
拮抗剂:能对抗和抑制特定神经递质的突触后效应的药物。
安慰剂:给予有机体的一种替代生理活性药物的无活性物质,可用于控制实验中的给药效应。
4. 实验毁损法:实验动物脑组织的部分移除或毁损;可以推测,动物丧失的功能即是被毁损脑区的功能。
脑毁损研究是实验毁损法的同义词。
5. 光感受器:三原色编码我们的眼睛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分别对三种不同的色调敏感。
人们能够看到的任何一种颜色,都可以通过混合光谱上的三种颜色获得。
三种视锥细胞:红,绿,蓝。
色觉就是由这三种视锥细胞负责的三种色觉缺陷:(1)红色盲:患者不能分辨红色和绿色,他们的视敏度是正常的,说明视网膜上不缺乏红绿视锥。
他们的红视锥细胞中填充的是绿视锥细胞的视蛋白。
(2)绿色盲,也不能分辨红色和绿色。
他们的绿视锥里填充的是红视锥细胞的视蛋白。
(3)蓝色盲,他们的视网膜上缺乏蓝视锥,视敏度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
视网膜节细胞:对立加工编码红色和绿色为一对,黄色和蓝色为一对。
于是,视网膜上有两种颜色敏感性节细胞:红-绿细胞与黄-蓝细胞。
部分颜色敏感节细胞以中心-外周的方式进行反应。
对颜色不敏感的节细胞也接收视锥细胞的传入信息,但不同波长的光对于它们来说没有差别,它们只是简单地在其感受野的中心部和外周部编码视觉信息的相对亮度,这些细胞的作用相当于“黑-白-探测器”。
视网膜节细胞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反应特征取决于三种视锥细胞与两种节细胞之间的神经回路的特点。
2009年自学考《生理心理学》复习要点总结(7)第五章学习及其神经生物学基础一、什么是联想学习、种类、特点?答:联想式学习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所引起的脑内两个以上的中枢兴奋之间,形成的联结而实现的学习过程。
根据外部条件和实验研究方法不同,分三种类型:尝试与错误学习、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
三种类型的共同特点:是环境条件中那些变化着的动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近性,造成脑内两个或多个中枢兴奋性的同时变化,从而形成脑内中枢的暂时联系。
因此3种学习模式统称联想式学习,包含外部动因间的联结、刺激-反应联结和脑内中枢间的联结(暂时联系)。
二、非联想学习分几种?区别?答:两种非联想式学习模式:习惯化与敏感化。
非联想式学习是因为行为变化仅由单一模式的刺激重复呈现而引起,与之相应在脑内引起单一感受系统的兴奋变化。
两种非联想式学习模式的区别,在于习惯化刺激是由生物学意义不明确的无关刺激重复作用而引起;敏感化则有显著生物学意义的刺激,如痛觉刺激重复作用所造成。
什么是程序性学习?其必要的脑中枢位于哪?其经典代表实验是什么?答:无论是联想式学习还是非联想式学习,经过多次训练可以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
这时的学习模式出现了新的特点,短潜伏期的快速反应是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其脑机制中最必要的中枢是小脑深部核。
在生理心理学研究中,以兔瞬眼条件反射为其典型代表。
认知学习:与经验式学习不同,高等灵长类和人类的许多学习过程,并不总是建立在重复的个体经验基础之上,往往一次性观察或摹仿就会完成。
这种学习模式建立在视觉认知过程的基础之上,又可称认知学习。
味-厌恶式学习:味觉刺激具有长时间延缓的学习效应,味觉刺激与毒物间的学习效应强度大于味觉与皮肤痛刺激间的学习效应,使味-厌恶学习行为模式,既具有联想式学习的特点,也具有非联想式学习特点。
印记式学习:鸟类和低等哺乳动物中,存在的特殊的习得行为模式。
简述何为脑的等位论?用什么实验证明?答:1917年,美国学者拉施里着手研究动物联想式学习的脑定位问题,以寻求一些脑结构在联想学习中的作用,即脑的机能定位关系。
生理心理学复习重点汇总一、大脑的基本结构大脑是生理心理学的核心,了解其基本结构对于理解其功能至关重要。
大脑可以分为两个半球,每个半球负责不同的功能。
大脑皮层是大脑最外层的部分,负责高级认知功能,如语言、记忆和决策。
脑干和下丘脑是大脑的其他重要部分,负责基本生命功能,如呼吸、心跳和体温调节。
二、神经系统的基本原理神经系统由神经元组成,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神经元通过突触相互连接,传递信息。
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多巴胺、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
了解这些基本原理有助于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和行为。
三、感觉和知觉感觉和知觉是生理心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
感觉是指我们通过感官接收到的信息,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
知觉是指我们如何解释和处理这些感觉信息。
了解感觉和知觉的基本原理有助于理解我们如何感知和理解世界。
四、记忆记忆是生理心理学中的另一个关键主题。
记忆可以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短期记忆是指我们暂时存储信息的能力,而长期记忆是指我们长期存储信息的能力。
了解记忆的基本原理有助于理解我们如何学习和记忆信息。
五、情绪和动机情绪和动机是生理心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
情绪是指我们对特定事件的反应,如快乐、悲伤、愤怒和恐惧。
动机是指我们追求特定目标的原因。
了解情绪和动机的基本原理有助于理解我们如何感受和行动。
六、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生理心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
心理障碍是指影响我们心理健康的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
了解心理障碍的基本原理有助于理解我们如何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
七、药物和心理治疗药物和心理治疗是生理心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
药物可以影响我们的神经系统,从而改变我们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心理治疗是一种治疗方法,旨在帮助人们改变不良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了解药物和心理治疗的基本原理有助于理解我们如何治疗心理障碍。
八、跨学科研究生理心理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与其他学科如神经科学、生物学和社会学等密切相关。
心理咨询讲座咨询师: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否得到科学有效的解决?1,如:家长来咨询孩子上网成瘾问题,真正的求助者无转化家长为求助者有求才有帮。
2,只有心理问题不具体问题。
例如:最近心情不好,朋友借钱3个月不还。
若要——小气不要——损失此时求助3,积极乐观4,有效的目标评估体系基础——求助者的身心健康是否得到最大的维护咨询师—求助者~~~~~~~——咨询师的身心健康要得到维护且意义比求助者大咨询师的身心健康建立在职业理念和职业要求上的1,模式:求助者是主动的,咨询师是被动的没有求治动机的心理问题者不是咨询师的帮助对象。
2,关系:咨询师和求助者是职业的,指导性的,契约的,实效性的关系。
最核心的是平等(人格,尊严,价值观上的平等)3,原则:A价值中立的原则B保密(内容和结果不由咨询师告诉别人)保密之外:1,在求助者的行为对自身造成危害2,求助者的行为即将对他人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3,检法需要时C避免建立双重关系(凡是不在心理咨询室里都是违规)只保留一种关系。
助人自助:帮助来访者自己成长起来。
督导:职业框架心理咨询职业活动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寻找切入点:1,求助者求助的内容2,求助者求助的问题3,求助者求助的症状表现4,上级咨询师下达的任务5,心理测验观察到的疑点摄入性谈话——我头疼,失眠——为什么?问什么?请谈谈失眠的原因怎么问?——失恋——为什么?怎么听?——事件——为什么?我喜欢他(她)不喜欢我在自我水平上评价都没的问了,就不用了。
怎么问?提问方式:开放式封闭式半开放式恰当的提问:收集材料——开放,中性明确问题——封闭,准确不恰当提问:为什么~~~有责备性每次一个问题选择性提问聚焦提问修饰性反问涉及道德、正确性的问题后果:失去求助者的心理探索掩饰、防卫心理由于不恰当的提问的出的怎么问——>倾听原则:无论求助者讲什么,都得听△明确原因:生物:躯体、性别、年龄社会:社会生活事件、社会风俗、传统;社会支持系统心理:认知;行为;情绪;个性;认知:错误观念;观念冲突;观念;行为冲突;非理性逻辑;外归因错误赋意;负性自动想法;负性自动想法;负性情绪记忆;负性联想;负性累计;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偏见行为;自慰。
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复习要点总结19第19章人格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的多种本质特征:1.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等先天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
不同的遗传、生存、教育环境,形成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
2.稳定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点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下来。
其稳定性还表现在,人格特征在不同时空下表现出一致性的特点。
3.统合性:人格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
4.复杂性:(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人的行为表现出多元化、多层面的特征。
5.功能性:(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恨的根源,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命运。
人格结构1.知—情—意系统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过程,是人们都具有的共同心理现象,但每个人在这三大过程中表现各不相同,这种个体差异现象是人格的成分。
2.心理状态系统:某一时刻或某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背景。
包括意识状态、注意、情绪状态、疲劳状态等。
这些状态直接影响到心理活动的差异性。
3.人格动力系统:决定并制约人的心理活动的进行、方向、强度、稳定水平的结构。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世界观等。
价值观形成后,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并对人格起控制作用。
4.心理特征系统: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三种成分。
能力方面,自然科学家表现认知能力强,社会活动家人际交往能力强。
气质方面,有人暴躁,有人温和。
性格方面,有人正直,有人阴险。
5.自我调控系统:以自我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
属于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
包括:①自我认识: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②自我体验: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串讲资料(8)情绪性学习的调节:边缘系统内部的相互联系。
第六章记忆的生理心理学基础★☆什么是记忆痕迹理论?我们用现在的观点如何认识它?答:60-70年代间形成的记忆理论,将人脑内的记忆过程大体分为两类,即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前者的脑机制为神经回路中生物电反响振荡;后者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是生物化学与突触结构形态的变化。
这就是盛行20多年的记忆痕迹理论。
现在的观点认识-不足之一:实验说明了短时记忆痕迹的电学活动性质,但不能由此认为短时记忆痕迹仅仅是反响回路的电学活动。
70年代以来许多实验室都证明,海马结构中存在着三突触回路,在三突触回路中还存在着长时程增强效应,可能是从短时记忆痕迹转化为长时记忆痕迹机制之一。
然而在长时程效应中,有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参与,而且任何一个突触传递都包括复杂的化学传递机制。
所以就短时记忆痕迹的本质来讲,把它仅仅归结为神经元回路反响的电学活动是60年代理论的历史局限性表现。
不足之二:研究说明脑形态结构与功能均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学习记忆能力与脑结构变化有一定关系,但并不能精确说明长时记忆痕迹究竟与哪几项脑结构或突触变化有关。
突触前合成、存储和释放递质的功能以及突触后受体的变化虽与学习记忆有一定关系,但对长时记忆痕迹来说也不是特异性的机制。
神经信息在突触传递中的化学机制是神经系统的各种功能基础,当然也包括长时记忆痕迹的形成;但并不是特异性的。
所以关于长时记忆痕迹的突触理论或脑结构变化理论都未能得到特异性的证据支持。
长时记忆的脑形态学基础?△☆传统记忆痕迹的最后一个观点,即长时记忆痕迹是突触或细胞的变化。
虽然记忆痕迹理论形成时,人们对突触化学传递的知识还很少,但根据当代积累的科学知识,我们可以把这一论断归结为3方面含义:突触前的变化包括神经递质的合成、储存、释放等环节;突触后变化包括受体密度、受体活性、离子通道蛋白和细胞内信使的变化;形态结构变化包括突触的增多或增大。
概括彭祖的养生之道,主要为三个方面,即:气功术、营养术、房中术。
养生之道,贵在坚持。
据古籍记载,彭祖“少好恬静,不卹世务,不营名誉,不饰车服,唯以养生治身为事。
”(《太平广记》)。
彭祖从少时起,就开始习养生之道,冬保暖,夏纳凉,安康“适身”,劳逸结合,娱乐“通神”。
车马衣物,不求其华,唯使心地纯真“一志”。
长沙马王堆汉墓的竹简“十问、六问”中“王子巧问彭祖”记载:喜怒不时,不明大道(养生之理),生气去之(生机)。
他认为长寿之道,并不“玄秘”,而功夫就在日常生活之中。
彭祖确实是长寿者的典范,身为诸候,其学问之渊博,人格之高尚;为世人所钦仰。
孔子以其自己之“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治学风度,以其平时所钦仰“窃比于老彭”之一句来相比拟,圣人尚如此说,世人更是钦仰有加。
彭祖的性格稳重,平日从不吹嘘自己养生有道,也不故弄玄虚,崇尚鬼神变化之事,经常一个人悄悄出门,独自行动,数十日,乃至数月不归。
彭祖养生术并不排斥尘世生活,强调人不能“委弃妻子,独处山泽”去过“断绝人理”的孤单生活。
亦不可强行禁欲。
“有强郁闭之,难持易失,使人漏精尿浊,以致鬼交之病。
”当然,老年人房事宜稀少,频率不宜高,应量力而行,适可而止。
葛洪《神仙传》中记载彭祖的养生治身方法是“常闭气内息,从旦至中,乃危坐拭目,摩搦身体,舐唇咽唾,服气数千”。
此即后世的气功修炼、吞咽唾液方法。
彭祖经常运用气功养生,闭气内息,从清晨一直端端正正地坐到中午。
按摩眼睛和身体,舔舐嘴唇,吞咽唾沫,运气数十遍才起身。
如果身体有不适,彭祖就导引内气,攻其不适之处。
体中运气,使九窍、五脏、四肢乃至于毛发,都能感觉到气云在体中行走。
从口、鼻一直到十指尖,不久便使身体愈和。
彭祖服气术即气功疗病术,是从大气、日光中吸取营养的办法。
彭祖的气功术造诣颇高,他发明的吐纳服气疗法是中国古代原始的养身医病方法,而且流传至今。
彭祖被称为中国早期的气功大师,实属当之无愧。
屈原在《楚辞天问》云: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王逸的注和洪兴祖的补注中,部说他能做一手好菜,烹调的野鸡汤,味道鲜美,尧帝品尝后,甚为满意,便把彭城封给他,因其道可祖,故谓之彭祖。
20XX年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复习要点总结C1.刺激的强度并不简单地决定于它的物理因素,更重要的是它的新异性,即它对机体的不寻常性、意外性和突然性。
2.什朝向反射?巴甫洛夫的朝向反射是什么?(1)朝向反射:就是由新异性强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的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
通过眼、耳的感知过程探究新异刺激的性质及其对机体的意义。
朝向反射是非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
(2)巴甫洛夫的朝向反射:巴甫洛夫在狗唾液条件反射实验中发现,对于已经建立起唾液条件反射的狗,给予一个突然意外的新异性声音刺激,则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立即停止,狗将头转向声源方向,两耳竖起,两眼凝视瞳孔散大,四肢肌肉紧张,心率和呼吸变慢,动物作出应付危险的准备。
解释:①巴甫洛夫认为对新异刺激的朝向反射本质是脑内发展了外抑制过程。
新异刺激在脑内产生的强兴奋灶对其他脑区发生明显的负诱导,因而抑制了已建立的条件反射活动。
②随着新异刺激的重复呈现,失去了它的新异性,在脑内逐渐发展了消退抑制过程,抑制了引起朝向反射的兴奋灶,于是朝向反射不复存在。
③可见,巴甫洛夫关于朝向反射的理论主要是根据动物的行为变化,概括出脑内抑制过程的变化规律,用他的神经过程及其运动规律加以解释。
④具体地讲,脑内发展的外抑制是朝向反射形成的机制,而主动性内抑制过程——消退抑制的产生引起朝向反射的消退。
3.非随意注意的生理机制——朝向反射理论、神经活动模式匹配理论;随意注意生理机制——网状核闸门理论、前运动中枢控制理论。
4.简述朝向反射的神经模式匹配理论:(1)朝向反射(略)(2)索科落夫发现,朝向反射是一个包括许多脑结构在内的复杂功能系统。
其显著特点是它在新刺激作用下形成的新异刺激模式与神经系统的活动模式之间的不匹配,是这种反应的生理基础。
刚刚发生的外部刺激在神经系统内形成了某些神经元组合的固定反应模式。
如果同一刺激重复呈现,传人信息与已形成的反应模式相匹配,朝向反应就会消退。
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复习要点总结6
第六章记忆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1.记忆痕迹理论:①短时记忆——神经回路中生物电反响振荡;长时记忆——神经生物学基础是生物化学与突触结构形态的变化。
②1小时的时间是短时记忆痕迹转变为长时记忆痕迹的必需时间。
③长时记忆痕迹是突触或细胞的变化,有3方面含义:突触前的变化——神经递质的合成、储存、释放等环节;突触后变化——受体密度、受体活性、离子通道蛋白和细胞内信使的变化;形态结构变化——突触的增多或增大。
2.海马的记忆功能:海马是端脑内一个特殊的古皮层结构,位于侧脑室下角的底壁,形似海马而得名。
海马不仅与学习记忆有关,还参与注意、感知觉信息处理、情绪和运动等脑调节机制。
3.海马的两个记忆回路:①帕帕兹环:海马→穹窿→乳头体→乳头丘脑束→丘脑前核→扣带回→海马,这条环路是30年代就认识到的边缘系统的主要回路,称为帕帕兹环。
②三突触回路(下面):
3.三突触回路的特性,为什么成为长时记忆的基础?(长时程增强效应及其形态基础和理论意义)
①三突触回路:三突触回路始于内侧嗅区皮层,这的神经元轴突形成传通回路,止于齿状回颗粒树突,形成第一个突触联系;齿状回颗粒细胞轴突形成苔状纤维与海马CA3锥体细胞树突形成第二个突触联系;CA3区锥体细胞轴突发出侧支与CA1区锥体细胞发生第三个突触
联系,再有CA1锥体细胞发出向内侧嗅区的联系。
②三突触回路的特性是海马齿状回内嗅区与海马之间的联系,具有特殊的机能特性,成为支持长时记忆机制的证据。
③长时程增强(LTP)指电刺内嗅区皮层向海马结构发出的穿通回路时,在海马齿状回可记录出齿状回诱发性细胞外电活动长时增强,说明电刺激穿通回路引起齿状回神经元突触后兴奋电位的LTP,因而这些神经元单位发放的频率增加。
LTP现象可持续数月的时间。
④所以,由短暂电刺激穿通回路所引起的三突触神经回路持续性变化,可能是记忆的重要基础。
4.间脑与柯萨可夫氏记忆障碍。
①俄国精神病学家柯萨可夫氏认为长期酗酒造成的记忆障碍的特点是遗忘加虚构。
慢性酒精中毒者最初出现轻微的顺行性遗忘,随后又出现逆行性遗忘。
②顺行性遗忘:对刚刚发生的事不能形成新的记忆;逆行性遗忘:对病前近期发生的事情选择性遗忘,对早年的事情仍保持良好记忆。
③慢性酒精中毒者既不能形成新的记忆,又丧失了对某些往事的记忆,而且对自己记忆力的这种严重变化又缺乏自知之明。
面对别人提问时,竟不自觉编造谎言以虚构内容填补记忆空白。
这些谎言大都是过去的记忆内容。
病情继续恶化的人脑子里的记忆几乎成了空白,连自己过去经历的重大事件也忘得一干二净。
最后病人变得情感淡漠,对周围发生的事置若罔闻、麻木不仁。
对自己记忆力的自知之明,称为元记忆。
嗜酒说谎者是元记忆发生了障碍。
③间脑损伤的病人远事记忆也遭到破坏;海马损伤的病人远事记忆却保持良好。
5.海马和内侧颞叶损伤形成顺行性遗忘症(顺行性遗忘及其特点、脑结构的基础是)
①顺行性遗忘指对刚刚发生的事不能形成新的记忆。
②特点:智力正常,没有知觉障碍,最突出的问题是难以形成新的长时记忆。
例如让病人阅读一段惊险故事,每天重复读一遍都感到格外新奇。
每天重复做一件游艺活动,也总是兴致勃勃,并总说过去从未玩过;对一些重大事件必须经过多次重复,方可形成一种似是而非的记忆,而不能形成明确而巩固的长时记忆。
③脑的结构基础:切除大脑两半球的内侧颞叶和海马后的病人对的每件事就不能形成新的记忆。
即,海马和内侧颞叶是形成顺行性遗忘症的脑结构。
6.双分离技术和双重任务法是多重记忆系统研究的重要途径
(1)双分离现象(技术):通过对脑损伤病人和精确的记忆实验研究,揭示出记忆功能组块和脑结构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①正常人的记忆,既有寄存和存贮信息的功能,又有回忆或提取信息的功能。
②海马损伤的病人只能回忆和提取信息,不能形成新的长时记忆;③还有一些脑外伤的病人,在伤后的一段时间里,可以形成新的记忆,却不能回忆起伤前的近事。
④说明记忆可分离为寄存或存贮信息的过程和提取或回忆信息的过程两个不的系统,这在认知神经心理学中称为双分离技术。
(2)双重任务法:实验中给被试呈现两种任务:主要任务和次要任务。
主要任务告诉被试,次要任务大多数都不事先告诉被试。
然后,让被试对两种任务都做出反应,这时被试实际上完成了双重记忆任
务,故这种实验称为双重任务法。
例如请被试看一封信,并告诉他看完后要详细讲出信中的内容。
在被试看信的同时,室内放音乐。
当被试讲述完信的内容时,顺便问他对听到的音乐有何看法。
这时这个人完成了双重记忆任务。
主要任务是理解和记忆信的内容,次要任务是记住听到的音乐。
(3)双分离技术和双重任务法是多重记忆系统研究的重要途径。
7.多种形态的记忆:采用双分离技术和双重任务实验方案,在脑损伤病人和正常人中发现多种形态的记忆系统:表述(描述)记忆和非表述性记忆两大类记忆系统:
(1)表述性(描述)记忆包括情境表述性记忆和语义表述性记忆。
(2)非表述性(描述)记忆包括程序性记忆、习惯性记忆、间接性事物的联想记忆、内隐性记忆。
①程序记忆: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使一个孤立的动作变成连续的、协调的、自动化的运动旋律,这就是非表达性程序记忆。
②习惯性记忆:单一刺激重复出现,仅引起脑内单一中枢的适应性反应的记忆。
③联想性记忆:指两个无关的事几乎总是同时发生,重复次数多了,这两件事在脑子里就形成两个了巩固的联系,其中一件事一出现,自然就想起另一件事。
④内隐性记忆:指本人并未觉得已经记住的事,经过测查可证明在脑内留下了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