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10
焚书坑儒典故
焚书坑儒是中国古代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文化政策,旨在破除各国不同的思想文化传统,推行一种单一的思想文化体系。
这一政策对于当时的文化界和知识分子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和破坏。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在焚书坑儒事件中采取了两项主要措施。
首先,他下令焚烧了六国的史书、典籍以及儒家经典,目的是消除各国不同的思想文化传统,推行一种以法家思想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度。
其次,他下令坑杀了四百六十余名儒士,这些人或为反对中央集权的士人,或为假托神意、妖言惑众的方士。
焚书坑儒事件对于当时的文化界和知识分子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和破坏。
许多珍贵的文化典籍被焚毁,许多优秀的学者和思想家被坑杀。
这一政策也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不安,使人们对于政府的信任和对于学术的尊重逐渐丧失。
然而,焚书坑儒并不是一种孤立的事件。
它是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一种手段,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变迁的一部分。
在中国历史上,焚书坑儒事件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衰落和政治中心的转移。
总的来说,焚书坑儒事件是中国古代文化政策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对于当时的文化界和知识分子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和破坏。
然而,它也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阶段。
名词解释焚书坑儒焚书坑儒(Fén shū kēng r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著名事件,发生在秦朝末年,即公元前213年。
这一事件被视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焚书坑儒是指秦始皇下令大规模焚烧儒家经典书籍,并且迫害儒家学者,并将他们处死或流放。
这个决策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法家思想,以加强国家的统治力度。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等都相对分散和多样化。
儒家学说是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体系之一,讲究仁、义、礼、智等的内涵,强调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儒家学派也是以“仁者爱人”为原则,追求人与天地社会的和谐统一。
然而,秦始皇来政之初,对这些思想和体系产生了深深的不满和忧虑。
他认为这些思想和学说是禁锢统治者思想的桎梏,儒家学说则是封建王朝延续与巩固的保障。
所以,他决定将儒家学说以及其他独立思想体系产生的书籍全部焚烧,以根除这种思想,并建立自己的统一思想体系。
于是,在焚书坑儒事件中,秦始皇下令焚毁所有儒家经典书籍,以及其他非法书籍,如《山海经》、《诗经》等。
据《史记》记载,焚书坑儒的数量之大,令人震惊,几近无法计数。
许多藏书之丰富的家族因之失去了自家的藏书,许多学者被迫选择销毁自己的著作,或者被积极追杀。
此外,秦始皇还迫害了那些有学术声望的儒家学者。
许多儒家学者被处死,而其他的儒家学者则被贬为奴隶或者被迫放弃自己的职业,逃到其他国家。
焚书坑儒后,秦始皇还颁布了一系列法令,以封禁儒家学说,将法家学说作为国家统治的理论基础。
尽管儒家经典书籍在焚书坑儒中大部分被毁,但是儒学的思想传统并没有被完全粉碎。
事实上,儒家思想在秦朝灭亡后,被许多学者存留并继续传承下去。
儒家思想在汉朝得到复兴,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对后来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教育体系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焚书坑儒不仅是一场文化浩劫,也是一场文化重建的契机。
2024年焚书坑儒的成语故事2024年焚书坑儒的成语故事1(约1015字)【成语】:焚书坑儒【拼音】:fén shū kēng rú【解释】: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
焚毁典籍,坑杀书生。
【成语故事】:秦始皇憎恶儒生引用诗书来反对秦的法律,于是焚毁诗书,坑杀儒生,对中国文化带来极大的摧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统制思想文化而采取的两项重大措施。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博士淳于越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建议依据古制,封子弟功臣以为枝辅。
丞相李斯为杜绝“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的现象,提出焚书的建议。
秦始皇采纳其建议,下令除秦国的史书、博士官收藏的图书和百姓家藏的医药、卜筮、种树等书外,凡列国史记、百姓私藏的《诗》、《书》和百家语等均限期交出焚烧。
此外还规定偶语《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诛,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30日不烧,黥为城旦。
焚书对古代文化典籍造成极大的破坏。
次年,为秦始皇寻觅长生不老仙药的方士侯生、卢生,因难以继续行骗,便以始皇贪于权势,未可为求仙药为由,相约逃亡。
秦始皇闻讯大怒,认为儒生多以妖言惑乱黔首,于是下令御史案问诸生,受株连的儒生达460余人,全被活埋于咸阳。
焚书坑儒暴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造句】:1、想像着天马行空的漫画和连续剧情节,如果像秦始皇般焚书坑儒,还不如做个有用的小人物。
2、历史已经对秦始皇焚书坑儒作出了公正的评论。
3、秦始皇时期,嬴政实施暴政,焚书坑儒,毁坏了大量文学典籍。
4、秦始皇焚书坑儒,造成斯文扫地,可说是文化史上空前的浩劫。
5、秦始皇,古代中国的统一者,焚书坑儒。
6、中国的秦始皇焚书坑儒,两者都导致了人类两大文明类型的转型,改写了人类对自己的记忆。
7、阐述了秦初的学派之争及焚书坑儒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
2024年焚书坑儒的成语故事2(约1440字)焚书坑儒这个典故发生在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
焚书坑儒,秦始皇之暴政也。
始皇既并天下,欲一统思想,于是收天下之书,不中用者悉焚之。
除《诗》、《书》、《礼》、《乐》外,凡《易》、《春秋》诸子百家之书,皆毁弃。
此乃秦始皇帝下令,使天下之学士焚书坑儒,以绝学术之源。
译文:焚书坑儒,这是秦始皇的残暴统治。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想要统一思想,于是搜集天下的书籍,对于不实用的全部焚毁。
除了《诗经》、《尚书》、《礼记》、《乐经》之外,凡是《易经》、《春秋》以及其他诸子百家的书籍,全部被毁掉。
这是秦始皇下令,让天下的学士焚书坑儒,以此来断绝学术的根源。
注释:1. 焚书坑儒:指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焚烧书籍和坑杀儒者的事件。
2. 始皇:指秦始皇,即嬴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3. 并天下:统一天下,即统一中国。
4. 一统思想:统一思想,指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观念。
5. 收天下之书:搜集天下的书籍。
6. 不中用者:不实用的书籍。
7. 悉焚之:全部焚毁。
8. 《诗》、《书》、《礼》、《乐》:指《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是中国古代的四大经典。
9. 《易》、《春秋》:指《易经》和《春秋》,是中国古代的两大经典。
10. 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派的总称,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11. 毁弃:毁掉并丢弃。
12. 学士:指有学问的人。
13. 绝学术之源:断绝学术的根源,即断绝学术的发展。
通过这篇文言文的翻译及注释,我们可以了解到焚书坑儒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这一事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文化浩劫,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焚书坑儒是什么意思焚书坑儒是什么意思呢?让小编带你来具体了解下它的读音,出处,近反义词,英文翻译,造句以及语法吧。
焚书坑儒是什么意思【拼音】:fén shū kēng rú【解释】: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
焚毁典籍,坑杀书生。
也指“坑儒焚书”。
比喻对文化和文化人的摧残。
【出自】:汉·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示例】:梁斌《红旗谱》四二:“满清入主中原,~多少次,杀了民族思想的人。
”【语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褒贬】:贬义词【英语】:Burning of books and burying of scholars;burn books and bury the literati in pits;burn books and bury Confucian scholars alive;burning books and burying Confucian scholars alive;burn books and bury alive Confucian scholars ;焚书坑儒造句二千年前,暴君秦始皇最初统一中国,曾建造了长城并焚书坑儒。
粉墨登场是什么意思【拼音】:fěn mò dēng chǎng【解释】:粉、墨:搽脸和画眉用的化妆品,这里指演戏前涂上的粉或墨。
原指用粉墨化装,登台表演。
现多用于贬义,比喻坏人经过一番乔装打扮,登上政治舞台。
【出自】:臧懋循《元曲选后序》:“而关汉卿辈至躬践排场,而傅粉墨。
”【示例】:老舍《四世同堂》七:“及至北平攻陷,这些地痞流氓自然没有~的资格与本领,而日本也并未准备下多少官吏来马上发号施令。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表讥讽【褒贬】:贬义词【英语】:make oneself up and go on stage;embark on a political venture粉墨登场的近义词优孟衣冠袍笏登场抛头露面浓妆艳裹走马上任油头粉面粉墨登场的反义词销声匿迹匿影藏形粉墨登场造句这跳梁小丑又一次粉墨登场了。
焚书坑儒的意思
【拼音】:fén shū kēng rú
【解释】:坑:挖坑活埋;儒:儒生;读书人。
指秦始皇焚烧《诗经》、《书经》等古代典籍;坑杀一批儒生。
后泛指对文化和知识分子的摧残。
【用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成语接龙】:焚书坑儒——儒雅风流——流口常谈——谈笑自若——若涉渊水——水流花谢——谢庭兰玉——玉石俱焚——焚舟破釜——釜中生尘——尘羹涂饭——饭囊酒瓮
【成语典故】:公元前213年,有一天,秦始皇在咸阳宫摆席庆贺打败匈奴等少民族的大喜事。
文武官员全出席了。
有七十个在学术思想上有名望有地位的博士,也参加了这次宴会。
在宴会上博士的领袖周青臣举杯颂扬秦始皇的功德。
秦始皇听了周青臣的颂扬,连连夸奖周青臣道:“说得好!说得好!”,可是这番颂扬却触怒了另一些满脑子旧思想的博士们,有一个叫淳于越的博士,他听周青臣说分封制不好,郡县制好,心里十分难过。
便急忙对秦始皇说:“陛下!我听别人说,殷周两代的国王传了一千多年,他们分封子弟功臣做诸侯,那个制度本来就很好。
”,淳于越重提分封的事情,秦始皇听了心里很是厌烦。
他叫大家再议论议论,。
成语故事:焚书坑儒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
其中,焚书坑儒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项。
这个故事发生在秦始皇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11年。
当时,秦始皇认为六国的思想文化对秦朝的统治构成了威胁,于是下令焚烧六国的书籍,坑杀了四百六十名儒士。
这个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秦始皇认为六国的思想文化是分裂国家的根源,只有通过焚烧书籍才能达到思想上的统一。
其次,秦始皇希望通过坑儒来打击六国知识分子的反抗,以维护秦朝的统治。
焚书坑儒的过程是这样的:秦始皇下令焚烧了六国的书籍,这些书籍包括了儒家、道家、法家等各个流派的思想著作。
同时,他还下令坑杀了四百六十名儒士,这些儒士大多是六国的重要知识分子。
焚书坑儒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首先,它对中国的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许多珍贵的书籍被焚烧,使得后世难以再重新发现。
其次,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的思想文化出现了断层,许多重要的思想学派逐渐消失。
总之,“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我们应该从这个历史事件中吸取教训,要尊
重知识、尊重文化、尊重人权。
抱歉,当前访问用户较多,请稍后重试。
文档助手持续学习升级中,期待为你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焚书坑儒】开头的成语接龙及解释焚书坑儒:拼音:fén shūkēng rú[释义] 坑:挖坑活埋;儒:儒生;读书人。
指秦始皇焚烧《诗经》、《书经》等古代典籍;坑杀一批儒生。
后泛指对文化和知识分子的摧残。
[语出] 汉·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
”《汉书·地理志下》:“并六国;称皇帝;负力怙威;燔书坑儒;自任私智。
”[正音] 焚;不能读作“fěn”。
[辨形] 坑;不能写作“炕”。
[用法] 含贬义。
一般作主语、谓语、定语、宾语。
[结构] 连动式。
[例句] 秦始皇时期;嬴政实施暴政;~;毁坏了大量文学典籍。
[英译] burn the books and bury the scholars alive焚书坑儒的成语接龙:焚书坑儒_儒雅风流流离失所_所在皆是_是是非非_非分之想_想望丰采采凤随鸦_鸦鹊无声_声色狗马_马不解鞍_鞍马劳困困兽犹斗_斗鸡走马_马迹蛛丝_丝竹管弦_弦外之音音容笑貌_貌合情离_离鸾别凤_凤鸣麟出_出头露面面如满月_月明星稀_稀奇古怪_怪雨盲风_风行电扫扫墓望丧_丧家之狗_狗追耗子_子虚乌有_有朝一日日削月割_割股之心_心悦诚服_服低做小_小丑跳梁梁孟相敬_敬老慈少_少不更事_事败垂成_成一家言言归正传_传为笑谈_谈笑风生_生灵涂地_地主之谊谊不敢辞_辞不获命_命途多舛_舛讹百出_出入将相相视莫逆_逆天违理_理所不容_容膝之地_地久天长长吁短气_气充志骄_骄兵必败_败兴而归_归之若水水月镜花_花貎蓬心_心痒难抓_抓破面皮_皮里阳秋秋收冬藏_藏污纳垢_垢面蓬头_头昏眼晕_晕晕沉沉沉滓泛起_起承转合_合而为一_一之为甚_甚嚣尘上上当学乖_乖僻邪谬_谬采虚声_声音笑貌_貌合行离离乡背土_土生土长_长颈鸟喙_喙长三尺_尺幅千里里外夹攻_攻苦食淡_淡写轻描_描头画角_角户分门门阶户席_席上之珍_珍禽奇兽_兽聚鸟散_散阵投巢巢倾卵覆_覆盂之安_安土重旧_旧燕归巢_巢焚原燎燎若观火_火灭烟消_消愁解闷_闷海愁山_山眉水眼眼花心乱_乱七八遭_遭时制宜_宜家宜室_室徒四壁壁间蛇影_影形不离_离山调虎_虎步龙行_行号卧泣泣数行下_下马看花_花朝月夕_夕惕朝乾_乾乾翼翼翼翼飞鸾_鸾胶凤丝_丝恩发怨_怨气满腹_腹热肠荒荒诞无稽_稽疑送难_难分难舍_舍本求末_末路之难难弟难兄_兄弟怡怡_怡性养神_神州陆沉_沉灶生蛙蛙蟆胜负_负气含灵_灵牙利齿_齿如编贝_贝阙珠宫宫车晏驾_驾轻就熟_熟视无睹_睹物思人_人事不知知彼知己_己溺己饥_饥不遑食_食玉炊桂_桂折兰摧摧兰折玉_玉成其美_美女簪花_花甲之年_年高望重重山复水_水楔不通_通古博今_今昔之感_感旧之哀。
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是指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位期间,实行的一系列文化打压政策。
这一政策的直接表现就是焚烧书籍和杀害知识分子。
起因经过:
1. 起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权威。
然而,当时的知识分子多数崇尚儒家思想,主张仁政、礼治,对法家思想持批评态度。
这使得秦始皇对儒家思想及其代表人物产生了强烈的不满。
2. 经过:秦始皇为了统一思想,加强统治,下令焚烧除法律、农业、医药和占卜之书以外的所有书籍。
据《史记》记载,只有关于种植、医药和占卜的书籍得以保留,其他都被投入火中焚毁。
此外,秦始皇还活埋了一批儒生,以消除批评声音。
对后世的影响:
1. 短期影响:焚书坑儒使得当时的知识分子感到恐惧,迫使他们不敢公开批评政府。
这为秦始皇的中央集权统治提供了短暂的稳定。
2. 长期影响:尽管秦始皇成功地统一了六国,但焚书坑儒激起了民众的不满。
这一政策使得秦始皇在民众中的形象受损,对秦朝的统治产生了负面影响。
秦始皇死后,秦朝很快灭亡,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民众对秦朝的暴政和焚书坑儒的强烈反感。
3. 文化影响:焚书坑儒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次重大灾难,许多珍贵的古代文献在这次事件中失传。
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许多珍贵的古代知识和文化传统无法传承。
总之,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实行的一系列文化打压政策。
这一政策虽然在当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对秦朝的统治和后世文化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焚书坑儒的意思和道理人们对“焚书坑儒”的传奇故事一直深深吸引着,而这一故事始于古代的中国,当时位于汉朝时期的伟大的隋朝皇帝杨广“假借焚书坑儒的名义”来取代周朝的学术思想,为达到其统治的目的,必须将“儒家”的思想统一。
焚书坑儒的故事源起于公元581年,当时杨广认为汉代传统文化落后于周朝,明辨“后勤保障”(又称有守护和安全之任),以及“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汉朝的传统文化已经不能满足当时社会的发展,而周的“礼义”主义也不能准确把握当前社会的实际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杨广认为,只有取代儒家思想,才能为当时中国社会重建、投资和发展创造条件。
因此,他下令实施“焚书坑儒”的运动。
具体地说,“焚书坑儒”是杨广下令将所有儒家学校、释迦派学校和佛教学校全部关闭,书籍被焚烧,儒家学者被驱逐,其中被视为大头的学者被处以重罚。
尽管此举确实受到了杨广的支持,但也招致了许多人的强烈反对。
因此,杨广又采取了“改儒行贤”的举措,即采取儒家文化的一些内容,并结合“六艺”来调节朝政,使“儒家”和“六艺”变成当时朝政的统一思想体系。
虽然“焚书坑儒”的决定激起了众多人的反对和批评,但它却成为中国历史上极具意义的重要事件。
它不仅使中国社会的文化和思想从周朝逐步走向汉朝,也开启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重大转折,即儒家学说的发展。
它使儒家文化成为长期以来的中国文化的中心,并为了中国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焚书坑儒的道理是:改变可以获得进步,但不能片面偏重一种文化,而必须结合各种学术思想,借鉴不同文化,实现文化统一。
当今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借鉴各国文化,学习其特色,也是必要的。
只有全面涉猎,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而不能停滞不前。
总之,“焚书坑儒”的意义和道理深远,它证明了改变是取得进步的唯一途径,但不应片面偏重一种文化,而要综合各种学术思想,学习不同文化文化特色,以实现文化统一。
今天,“焚书坑儒”的历史教训仍然有助于指导我们正确的处理文化融合的问题,思考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探索。
贬义词焚书坑儒导读:焚书坑儒【拼音】:fén shū kēng rú【解释】: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
焚毁典籍,坑杀书生。
也指“坑儒焚书”。
比喻对文化和文化人的摧残。
【出自】:汉·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示例】:梁斌《红旗谱》四二:“满清入主中原,~多少次,杀了民族思想的人。
”【语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褒贬】:贬义词【英语】:Burning of books and burying of scholars;burn books and bury the literati in pits;burn books and bury Confucian scholars alive;burning books and burying Confucian scholars alive;burn books and bury alive Confucian scholars ;焚书《史记·秦始皇本纪》: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
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民间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以及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
此即为"焚书"。
坑儒《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闻(侯生、卢生)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
焚书坑儒成语解释焚书坑儒成语解释【汉字书写】:焚书坑儒【汉语注音】:fén shū kēng rú【成语出处】:汉.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成语语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指文化专制。
【焚书坑儒的意思】:焚:烧;坑:指挖坑把人活埋;儒:过去指书生,现在指知识分子。
把书籍焚烧掉,毁灭古老文化,挖坑活埋杀害读书人。
【焚书坑儒的近义词】:燔书坑儒;【焚书坑儒的反义词】:;【焚书坑儒的故事】秦始皇三十四年,博士淳于越提出了对当时“郡县制”的意见,要求按照古制来分封子弟。
丞相李斯马上对他的说法进和地反驳,并向秦始皇主张凡是非秦国的历史记载都要焚烧掉,这样那些儒生才会学今而不学古,到处造谣制造混乱,百姓儒生们才会遵守现在的法令和制度。
秦始皇最终还是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开始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非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
此即为“焚书”事件。
第二年,秦始皇听信两个术士侯生和卢生的谎言去找长生不老的药,两人知道找不到这种药,在私下里议论秦始皇最后决定逃跑。
秦始皇知道后异常愤怒,他说:“我这么相信卢生二人,可是他们不但说我的坏话而且逃跑了,我派人去侦察这些儒生,却发现他们在百姓中间发布惑乱百姓的谣言,实在是可恶至极。
”之后秦始皇便让儒生们互相揭发,审查考问后把四百六十多违反禁条的儒生活埋在咸阳城,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坑儒”事件。
人们后来还是习惯性的将这两件事统称为“焚书坑儒”是因为“焚书”和“坑儒”两件事都是针对儒生的“诋毁”而采取的严厉专制措施,尽管这是两件不同的事情。
【焚书坑儒例句】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下》:“并六国,称皇帝,负力怙威,燔书坑儒,自任私智。
”明.张居正《杂著》:“苟见扶苏之諫焚书坑儒,遂以为贤,而不知乱秦者,扶苏也。
焚书坑儒简单的解释
焚书坑儒,也被称为“火书之祸”,是指汉朝时期(206年至220年)中央政府下令焚烧儒家经典,以及对儒家学者极端压迫的一系列措施。
这一事件,也被认为是中国思想史上最大的一次文化大灾难,诱发了中国的思想界史上的重大变化。
关于焚书坑儒的起因,有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有学者认为,这一事件的起源可以归结到汉朝时期的政治斗争所造成的政治压迫。
有学者认为这是当时的政治形势下政府对过去历代的文化思想的反抗。
而有的学者则指出,这是汉朝朝廷对当时的思想局面,以及儒家学者控制有教育、文化等方面权势的形成,做出的反应。
焚书坑儒事件的深远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在这一事件发生后,中国的思想界发生了重大变化。
儒家思想遭受了极大的冲击,大部分儒家学者也在此事件中丧生,使得儒家学派大幅度衰落,再也无法恢复其以往的地位,并被其他文化思潮所取代。
同时,南北朝时代也伴随着各种其他思想流派的出现,如道家学派、法家学派等,使得中国社会也出现了多元化的文化体系,使中国文化更加多元化、多样性。
焚书坑儒事件,对中国历史社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中国思想界出现了多元发展的趋势,改变了中国以往主导的儒家文化,使各种思想多元化而平衡发展,为中国文明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焚书坑儒事件也将唤起我们对历史教训的深刻认识,促使我们时刻念想那些曾经发生过的灾难,并提醒我们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从而为人类的未来积累可歌可泣的财富。
焚书坑儒名词解释焚书坑儒,是指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以铲除儒家学说为目标,大规模焚毁了当时广泛流传的儒家经典书籍。
这一行为对当时中国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标志性事件之一。
焚书坑儒实际上是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采取的措施。
在秦朝建立后,儒家学说得到了大量社会认可和广泛传播,影响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然而,儒家学说注重人伦道德和君臣关系,崇尚孔子为代表的圣贤之道,这与秦始皇自封的“始皇帝”地位不相符。
为了消除这种潜在的反叛势力,秦始皇决定铲除儒家经典书籍,以削弱儒家学说的影响力,并加强集权统治。
焚书坑儒的具体实施方式是,秦始皇下令将当时广泛流传的儒家经典书籍焚毁,并将教育重心转移到法家和道家等其他学派。
大量儒家经典书籍被焚烧,而儒学的教授和践行者也受到了打压和迫害。
同时,秦始皇还下令修建了“坑儒”即刑罚坑儒的坑,以示警戒。
这种行为导致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大规模流亡和失踪。
焚书坑儒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批评。
焚毁儒家经典书籍不仅是文化破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儒家学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其注重礼仪道德、家庭伦理等方面的教导,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有着重要的作用。
焚书坑儒的行为不仅破坏了这种传统教育的体系,也丧失了一个包容多元思想的社会氛围。
然而,尽管焚书坑儒对儒家学说的影响较为深远,但儒家学说并没有被完全消灭。
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学说在后来的历史中逐渐复兴,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对于社会稳定和文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人们提供了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
儒家的影响力不仅限于中国,而且在整个东亚地区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地位而采取的一项措施,通过焚毁儒家经典书籍以削弱儒学的影响力。
尽管这一行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儒家思想并没有被彻底消灭,反而在后来的历史中复兴,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焚书坑儒真相与历史争议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备受争议的事件,发生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后的秦始皇时期。
这一事件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焚书坑儒的真相以及对此事件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
本文将探讨焚书坑儒的真相与历史争议,并试图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
一、焚书坑儒的真相焚书坑儒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焚烧各国典籍,坑杀儒士的行为。
这一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13年,被认为是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
然而,焚书坑儒的真相并非如此简单。
首先,焚书坑儒并非秦始皇独创的行为。
在秦朝之前,中国历史上就有类似的事件发生。
例如,战国时期的楚国曾经焚书坑儒,而秦始皇只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加彻底的行动。
这说明焚书坑儒并非秦始皇的个人行为,而是当时政治环境和思潮的产物。
其次,焚书坑儒的目的并非完全是为了巩固统治。
秦始皇采取这一行动的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一方面,焚书坑儒可以消除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加强统一的力量。
另一方面,焚书坑儒也是秦始皇试图建立新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的一种尝试。
他希望通过焚书坑儒来推行法家思想,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最后,焚书坑儒的影响并非完全是负面的。
尽管焚书坑儒导致了大量的文化破坏和人才流失,但也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推动力。
焚书坑儒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思想和文化的时代,儒家思想在此后的历史上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二、焚书坑儒的历史争议焚书坑儒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黑暗时期,一直存在着历史争议。
争议主要集中在对焚书坑儒的评价以及对秦始皇的看法上。
一方面,有人认为焚书坑儒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大悲剧,是对人类文明的破坏和摧残。
他们认为焚书坑儒导致了大量的文化遗失和人才流失,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他们将焚书坑儒视为秦始皇的暴政行为,对秦始皇持有负面评价。
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必然发生的一段事件,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必然过程。
焚书抗儒的主要内容焚书坑儒是中国古代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一项极端的文化政策。
这一政策旨在消除六国文化的差异,统一思想,强化中央集权。
下面是对焚书坑儒主要内容的详细阐述:一、焚书焚书是秦始皇为了推行中央集权制度,采取的一项强制性的文化措施。
具体内容包括:焚烧除秦国史书和博士官藏书以外的所有书籍。
秦始皇认为,这些书籍中包含了与秦国思想相悖的内容,会威胁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规定民间不得私藏诗、书、百家语等书籍,违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这是为了消除民间对秦国政策的反对声音,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的统治。
二、坑儒坑儒是焚书政策的延续,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异己,进一步控制知识分子的思想。
具体内容包括:坑杀一批以儒家思想为主的读书人。
这些人以非议朝政、煽动百姓为由被坑杀。
秦始皇认为,这些读书人的思想会动摇民心,威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禁止儒生传播不合时宜的思想,违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这是为了进一步控制知识分子的思想,消除对秦国政策的反对声音。
焚书坑儒政策的实施,对中国古代文化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许多珍贵的书籍被焚毁,许多知识分子被坑杀,严重阻碍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这一政策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感,加剧了百姓对秦始皇的不满和反抗情绪。
尽管秦始皇的初衷是为了统一思想,强化中央集权,但焚书坑儒政策的极端性和残酷性却成为了历史上的一大悲剧。
这一政策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在随后的朝代中,统治者开始吸取秦朝的教训,采取更加温和的文化政策,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知识分子的权益。
总的来说,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化遭受了一次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这一事件提醒我们,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灵魂,必须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珍视文化遗产,尊重知识分子的权益和思想自由,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以上是对焚书坑儒主要内容的阐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同时,也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历史的教训,为未来的文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焚书坑儒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史
焚书坑儒,是汉语的一则成语,意指焚毁典籍,坑杀书生。
其结构为连动式,在句中作主语、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出自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下》:“并六国,称皇帝,负力怙威,燔书坑儒,自任私智。
”
作为一项古代政策,“焚书坑儒”是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在丞相李斯的建议下实行的。
秦始皇认为天下皆为朕之所有,而朕的意志和权威是至高无上的。
他希望通过焚毁除秦记以外的所有典籍和经书,以及坑杀儒生,来达到统一思想、巩固统治的目的。
这项政策实施后,尽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一定的破坏和冲击,但也有助于强化秦始皇的绝对权力和集权制度。
然而,对于“焚书坑儒”的评价,历来存在争议。
一方面,有人认为这是秦始皇为了维护政治统一而采取的必要措施,有助于打击分裂势力、巩固中央集权。
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这是对文化和知识分子的残酷镇压,是对人性和思想的摧残。
因此,“焚书坑儒”在历史上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和争议性的政策。
“焚书坑儒”的历史真相秦始皇的暴政,二千年来最为儒家所刻意“诟病”的,是“焚书坑儒”。
从当今流行史书上看到,一谈到秦始皇焚烧诗书之处,那“诗书”两字,总得加上书名号——“《》”,变成“《诗》”、“《书》”,直接影射了《诗经》与《尚书》。
乍看起来,仿佛当年遭到秦所焚烧、禁止的“诗书”,即是西汉以来的儒家经典“《诗经》”和“《尚书》”似的。
加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和“坑儒”等记载,儒家俨然成了秦朝暴政的受迫害者,好一副“兮兮”的可怜相,简直令人惋惜不已。
然而,历史真相果真如此吗?答案是彻底地否定的。
笔者认为,秦朝暴政的“焚书坑儒”事件,两者均是事实,不容否定;但那是性质上完全不同的两件事,不能相提并论,混为一谈。
依据是,秦始皇不烧、不禁儒书,只烧、禁墨子及其后学的书;遭到秦始皇所坑杀的人,至少有两宗,一是方术类的儒生,即犯了人见人恨的诈欺之罪,另一即是反对推行孔子儒学和秦篆等的墨家后学之人。
这就是所谓“焚书坑儒”的历史真相。
而“焚书坑儒”的提法,既不符合历史事实,又不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逻辑,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混淆了墨、孔两学之间的敌对矛盾、掩盖了秦始皇和秦朝暴政的罪恶本质。
因此,笔者主张把“焚书坑儒”改为“坑墨、焚书”。
“坑墨”、焚书”的提法,既符合历史真相,又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逻辑,更能真实地揭示墨、孔两学之间的敌对矛盾,体现秦始皇和秦朝暴政的罪恶本质。
先秦的显学,只有墨子墨学学派与孔子儒家学派这两大学派。
彼此斗争最为激烈的,也出自这两大学派。
秦始皇是儒学的产物。
后儒之所以刻意攻击秦始皇,其基本目的,在于与之作切割,把秦始皇的一切罪行归于所谓“法家”,把儒家伪装成所谓秦受害者。
事实上,先秦学派在秦朝的最大受迫害者,是墨子墨家,即墨学学派;而迫害者却是以李斯为首的儒家学派。
1、“焚书”秦始皇“焚书”,只烧墨书、不烧儒书,前文已从许多方面作了初步的介绍。
为了便于内容的连贯性,这里不避重复,不妨作个概叙。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李斯在《取缔“私学”令》记称:“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
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禁之便。
”“禁”,禁止,制裁。
“便”,通“即”。
“禁之便”,意为即时起禁,实施取缔等法律制裁。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秦始皇“焚书”事件。
然而,秦始皇所烧、所禁的书,不是孔子儒学之书,而是墨子墨学及其后学之书。
依据很多,这里仅举出“书同文字”、“法教”与“私学”这些文献记载为例子,以窥其一斑。
(1)“书同文字”与“法教”指使用相同的儒家文献秦始皇二十六年,秦朝廷向全国颁布了“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等重要法令。
其中“书同文字”这一法令,内容具备两个基本涵义,一指全国统一使用孔子儒书,另一则指全国统一使用秦篆字符。
即是说,“书同文字”,应作“书同文、字”解。
依据是,秦朝属于“古文”时期。
在古文时期,言及文字,一般多用单字,如或“字”或“文”,决不用“文字”这样的“今文”联合词汇。
两汉是“今文”时期,虽然班固《汉书.艺文志》曾使用“文字”一词,但提到汉前文字,却多使用“古字”或“古文”,仍未见使用“古文字”之类。
这个具体事例足以表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书同文字”或“同书文字”,应作“书同文、字”或“同书文、字”来解读,“文”指文篇、书籍,即实行“礼法”与“教化”的基本文献资料;“字”指秦篆字符。
至于在《史记.李斯列传》里有“同文书”的提法,虽少了一字,但实质涵义仍然相同,即“同文”、“同书”,也就“书”兼“文献”与“书写”两义;“文”兼“文献”与“文字”两义。
由此可见,不论是“书同文、字”,“同书文、字”,还是“同文书”,均表明秦朝有主流书籍在流行着、使用着。
世界上没有不读书的学派。
从秦始皇大量任用儒生为博士这一重要事例上看,秦朝必尊孔崇儒;那么,秦朝流行的主流书籍,即非孔子儒学之书莫属,是毫无疑问的。
其次,秦始皇三十四年,李斯在《取缔“私学”令》中强调了“定一尊”,禁止“非法教”。
“非”,指责或反对。
“法教”,“法,“指孔子礼法;“教”,指儒家礼义道德关系与道德条规,兼指“教化”。
“法教”,既是儒家“政教合一”思想的简称,又是秦始皇推行儒家礼、刑合一治国模式的简称。
把“法教”定之为所谓“一尊”,不仅与“书同文、字”的旨意完全相符合,而且是对“书同文、字”旨意进一步的强调和发展。
据此推论,秦始皇所烧、所禁的书,决不是孔子儒学之书。
(2)“私学”指墨学为主的百家之学李斯在《取缔“私学”令》记称:“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
”“私学”,指以墨子墨学为主的百家之学。
禁止“私学”,即必烧“私学”之书,也就是必烧墨子墨学之书。
依据是,墨子墨学是孔子儒家的主要“论敌”;孔儒当道,墨学必然遭殃。
李斯的所谓“私学”,同孔子所谓“异端”,孟子、荀子所谓“淫辞”、“邪说”,韩非所谓“杂反之学”等,一脉相承,所指均是墨子墨学及其学派。
如《论语.为政》记称:“攻乎异端”。
又如《孟子.滕文公下》记称:“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要“距(拒)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
”再如《荀子.成相》记称:“礼乐息灭,圣人隐伏,墨术行。
”《荀子.正名》记称:“邪说不能乱,百家无所窜。
”又再如《韩非子.显学》记称:“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
”大意分别是说,孔子说:“对于与儒学唱反调的那些异说、异学,要进行专治、消除。
”孟子说:“杨朱、墨子的学说如果不予以消灭,则孔子的学说便不能生存和立世。
”“要抵制杨、墨之道,抛弃杨、墨的学说,使之不得有所作为”。
荀子说:“近世以来儒学礼息乐灭,圣人隐蔽潜伏起来,而墨子墨学大行其道。
”“要使邪说不能继续扰乱儒学;要使以墨学为主的百家学说无可窜乱。
”韩非说:“冰和炭不能久置于同一器具中,寒和暑不能同一季节到来;故与儒学相抗衡的杂反学说不能两立并存。
”从孔子及其后学这些言论中看到,儒家对墨子墨学的诬蔑、仇视和恨不得置于死地而后快的恐惧之态,溢于言表。
由此可见,李斯所谓“私学”,只是对“异端”、“淫辞”、“邪说”和“杂反之学”等的一种翻版罢了,其所指当是墨子墨学。
孔子儒家之所以对墨子墨学怀有刻骨仇恨,原因在于墨子墨学是“举公义”之学,有阻于“损下益上”的“佞人学”即儒学的立世。
笔者过去曾撰文认为,墨子对待孔子更是针锋相对,批判得更为具体而全面。
如《名辩》(指《墨经》)抨击了孔子的“正名”观,《墨子.非儒》抨击了孔学的虚伪性和欺骗性,《非命》抨击了孔子的“天命”观,《兼爱》抨击了孔子的封建等级观,《尚贤》抨击了孔子的政权嫡子世袭制和“忠君”制,《尚同》抨击了孔子的王权利益至上观,《法仪》抨击了孔子的“礼治”观,《节葬》抨击了孔子的“厚葬”观,《非乐》抨击了孔子的“礼乐”观等等。
换句话说,孔子讲“天命”,墨子讲“非命”;孔子讲“等级”,墨子讲“兼爱”;孔子讲“世袭”,墨子讲“尚贤”;孔子讲“尊王”,墨子讲“尚同”;孔子讲厚葬,墨子讲“节葬”;等等。
处处相反,处处相抗衡,这也许就是墨子与孔子两者关系上之所以势不两立的基本原因。
正因为孔学是“损下益上”的“佞人学”,墨学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举公义”之学,先秦的遭遇简直是天壤之别。
一方面,是孔子到处推销自己的“复礼”主张,连连碰壁,“于七十余君,莫能用”(《史记.孔子世家》),以至于子贡、颜回皆异口同声地哀叹:“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同前),为天下人多所唾弃;另一方面,则是墨子墨学广受天下人所欢迎和认同,如《孟子.滕文公下》记称:“孟子曰:………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盈”,满。
大意是说,孟子说:“杨朱和墨子的学说到处传播充满了天下。
天下的学说不是归于杨朱之道,则归于墨子之道。
”这说明,墨学与杨学两种学说,大行其道,战国时受到广泛的认同和欢迎。
正是这些原因,墨子墨学对于尊孔崇儒的秦始皇,无异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与威胁。
于是,秦儒李斯一上台任秦丞相,即宣布墨子墨学为主的百家之学为所谓“私学”,不仅要“禁之便”,对其书要烧之,而且对那些逾期不上缴的藏书者和敢于谈论墨学者,要处以极刑。
综上所叙,秦始皇确实有“焚书”、禁书。
但秦始皇所烧、所禁的书,决不是孔子儒学之书,而是与孔学分庭抗礼的墨子墨学之书,是无容置辩的。
据此看来,后世儒家把秦始皇的“焚书”,歪曲为烧了儒家的所谓“诗、书”,那是一种贼喊捉贼的卑鄙伎俩;其罪恶目的,在于把秦朝暴政的主谋者——孔子儒学,伪装成秦朝暴政的受害者,继续以售其奸,蒙骗中国人民。
2、“坑儒”与“坑墨”据笔者目前所能见到的文献记载,“坑儒”有二个版本,一是《史记.秦始皇本纪》的“四百六十余人”,地点是咸阳,时间是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起因是方术类儒生的“不验”、“妖言”与“诽谤”等;另一是所谓“卫宏《诏定古文尚书序》”所载的“七百人”,地点是“骊山陵(一作“硎”)谷中温处”,时间不详,起因是“秦改古文以为篆隶,国人多诽谤。
”即“天下不从所改更法”,反对秦始皇推行儒学和秦篆等恶法。
笔者认为,二个版本是性质不同的两件事,即前者是经过御史审查和备案等法律程序,是公开严惩那些“犯禁”的方术类儒生的一种刑事案件,是“坑儒”;后者则是以引诱方式,是一种“阴谋”性质的、对六国遗民中反对秦推行相关恶法,尤其是对墨家学派为主的六国遗士等反对者的镇压,是“坑墨”。
尽管后者是笔者的推论,目前尚缺乏相关文献依据的支持,但基本上符合历史变迁和事物发展的一般逻辑。
(1)“坑儒”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即颁布焚书、禁书法令的第二年,坑杀了“犯禁”的四百六十余名儒生。
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记称:“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
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
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
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
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
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僊药。
‟于是乃亡去。
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
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
今闻韩众(一作“终”)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
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
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
‟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