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三角形同步练习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8
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专项练习题11.1.1三角形的边一、能力提升1.如图,在图形中,三角形有()A.4个B.5个C.6个D.7个2.已知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2,x,13,若x为正整数,则这样的三角形个数为()A.2B.3C.5D.133.若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3和8,而第三条边长为奇数,则第三条边长为()A.5或7B.7C.9D.7或94.在△ABC中,若三条边长均为整数,周长为11,且有一条边长为4,则这个三角形最长边可能取值的最大值是()A.7B.6C.5D.45.若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三角形称为一对“共边三角形”,则图中以BC 为公共边的“共边三角形”有对.6.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6,则它的底边长a的取值范围是.7.用7根相同的火柴棒首尾顺次连接摆成一个三角形,能摆成的不同的三角形的个数为.8.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和7cm,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9.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6cm.(1)若其中一边的长为4cm,求另外两边的长;(2)若其中一边的长为6cm,求另外两边的长.10.若a,b,c是△ABC的三边长,请化简|a-b-c|+|b-c-a|+|c-a-b|.1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0cm,设腰长为xcm.(1)用含x的式子表示底边长.(2)腰长x能否为5cm,为什么?(3)求x的取值范围.二、创新应用12.在平面内,分别用3根、5根、6根、…小棒首尾依次相接,能搭成什么形状的三角形?通过尝试,形状如表所示.小棒数目3 5 6 ……示意图……形状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1)4根小棒能搭成三角形吗?(2)8根、12根小棒能搭成几种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并画出它们的示意图.答案一、能力提升1.B2.B;由题意知2+x>13,且x<13+2,解得11<x<15,因为x为正整数,所以x 可以是12,13,14.故选B.3.D;由题意知第三条边长大于5小于11.因为第三条边长为奇数,所以它的大小为7或9.4.C由题意知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分别为2,4,5或3,4,4,所以最长边可能取值的最大值为5.5.3;△BDC与△BEC,△BDC与△BAC,△BEC与△BAC,共3对.6.0<a<12.7.2.8.解:若腰长为3cm,则三边长分别为3cm,3cm,7cm,而3+3<7,此时不能构成三角形;若腰长为7cm,则三边长分别为3cm,7cm,7cm.此时能构成三角形,其周长为3+7+7=17(cm).故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17cm. 9.解:(1)若腰长为4cm,则底边长为16-4-4=8(cm).三边长分别为4cm,4cm,8cm,不符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所以应该是底边长为4cm.所以腰长为(16-4)÷2=6(cm).三边长分别为4cm,6cm,6cm,符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所以另外两边的长都为6cm.(2)若腰长为6cm,则底边长为16-6-6=4(cm).三边长分别为4cm,6cm,6cm,符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所以另外两边的长分别为6cm 和4cm.若底边长为6cm,则腰长为(16-6)÷2=5(cm).三边长分别为6cm,5cm,5cm,符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所以另外两边的长都为5cm.10.解:因为a,b,c是△ABC的三边长,所以a<b+c,b<c+a,c<a+b,即a-b-c<0,b-c-a<0,c-a-b<0.所以|a-b-c|+|b-c-a|+|c-a-b|=-(a-b-c)-(b-c-a)-(c-a-b)=a+b+c.11.解:(1)底边长为(20-2x)cm.(2)不能.理由如下:若腰长为5cm,则底边长为20-2×5=10(cm).因为5+5=10,不满足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所以腰长不能为5cm.(3)根据题意,得解得0<x<10.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x+x>20-2x,解得x>5.综上所述,x的取值范围是5<x<10.二、创新应用12.解:(1)4根小棒不能搭成三角形.(2)8根小棒能搭成一种三角形,示意图如图甲;12根小棒能搭成三种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示意图如图乙.11.1.2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一、能力提升1.若一个三角形中仅有一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则该三角形是()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2.如图,AE⊥BC于点E,BF⊥AC于点F,CD⊥AB于点D.在△ABC中,边AC上的高是线段()A.AEB.CDC.BFD.AF3.如图,线段AE是△ABC的中线,已知EC=6,DE=2,则线段BD的长为()A.2B.3C.4D.64.如图,在△ABC中,∠C=90°,D,E为AC上的两点,且AE=DE,BD平分∠EBC,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线段BC是△ABE的高B.线段BE是△ABD的中线C.线段BD是△EBC的角平分线D.∠ABE=∠EBD=∠DBC5.如图,在△ABC中,E,F分别是AB,AC的中点,△CEF的面积为2.5,则△ABC的面积为()A.6B.7C.8D.106.如图,BD和CE是△ABC的两条角平分线,且∠DBC=∠ECB=31°,则∠ABC=度,∠ACB=度.7.如图,线段AD,CE分别是△ABC中边BC,AB上的高.若AD=10,CE=9,AB=12,则BC的长是.8.如图,在△ABC中,AB=AC,线段AD是△ABC的中线,△ABC的周长为34cm,△ABD的周长为30cm,求AD的长.9.已知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若腰AC上的中线BD将等腰三角形ABC的周长分成15和6两部分,求三角形ABC的腰长及底边长.10.如图,AD是△CAB的角平分线,DE∥AB,DF∥AC,EF交AD于点O.请问:DO是△EDF的角平分线吗?如果是,请给予证明;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二、创新应用11.有一块三角形优良品种试验基地,如图,由于引进四个优良品种进行对比试验,需将这块土地分成面积相等的四块,请你制定出两种以上的划分方案供选择.(画图即可)答案一、能力提升1.D;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都只有一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2.C3.C4.D5.D;∵F为AC的中点,∴线段EF为△AEC的中线,∴S△AEC=2S△CEF=5.∵E为AB的中点,∴线段CE为△ABC的中线,∴S△ABC=2S△AEC=10.6.62;62.7.10.8;S△ABC=BC·AD=AB·CE,则BC===10.8.8.解:∵线段AD是△ABC的中线,∴BC=2BD.∵AB=AC,△ABC的周长为34cm,∴2AB+2BD=34cm,即AB+BD=17cm.又△ABD的周长为30cm,即AB+BD+AD=30cm,∴AD=13cm.9.解:设AB=AC=2x,则AD=CD=x.当AB+AD=15,BC+CD=6时,有2x+x=15,所以x=5,AB=AC=2x=10,BC=6-5=1.当BC+CD=15,AB+AD=6时,有2x+x=6,所以x=2,AB=AC=2x=4,BC=13.因为4+4<13,所以不能组成三角形.故三角形ABC的腰长为10,底边长为1.10.解:DO是△EDF的角平分线.证明如下:∵AD是△CAB的角平分线,∴∠EAD=∠FAD.∵DE∥AB,DF∥AC,∴∠EDA=∠FAD,∠FDA=∠EAD.∴∠EDA=∠FDA,即DO是△EDF的角平分线.二、创新应用11.解:如图(答案不唯一).11.1.3三角形的稳定性一、能力提升1.如图,桥梁的斜拉钢索是三角形的结构,主要是为了()A.节省材料,节约成本B.保持对称C.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D.美观漂亮2.下列不是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是()A.伸缩晾衣架B.三角形房架C.自行车的三角形车架D.矩形门框的斜拉条3.如图,一扇窗户打开后,用窗钩AB可将其固定,这里所运用的几何原理是()A.三角形的稳定性B.两点之间线段最短C.两点确定一条直线D.垂线段最短4.王师傅用四根木条钉成一个四边形木架.如图,要使这个木架不变形,他至少还要再钉上()根木条.A.0B.1C.2D.35.如图,要使四边形木条框架ABCD变“活”(具有不稳定性),应将木条拆除.6.伸缩铁门能自由伸缩,主要是应用了四边形的.7.我们所用的课桌和所坐的凳子,时间长了总是摇摇晃晃的,这是什么原因?要使自己用的桌凳不晃动应该怎么办?如图,如果有六边形木框,要使它不变形,应该怎么办?二、创新应用8.如图,我们知道要使四边形木架不变形,至少要钉一根木条.那么要使五边形木架不变形,至少要钉几根木条?要使七边形木架不变形,至少要钉几根木条?要使n边形木架不变形,又至少要钉多少根木条呢?答案一、能力提升1.C.2.A.3.A;打开的那一扇窗户下边的一部分OB、窗户框下边的一部分OA 及AB组成一个三角形,根据三角形的稳定性,知可用AB固定窗户.4.B.5.AC.6.不稳定性.7.解:这是因为课桌和凳子的四个侧面都是四边形木架,当交接处松动后就具有不稳定性.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是在每个侧面加上一根木条(或木板),使之成为三角形.要使六边形木框不变形,至少应加3根木条使其划分为三角形.二、创新应用8.解:要使五边形木架不变形,至少要钉2根木条;要使七边形木架不变形,至少要钉4根木条;要使n边形木架不变形,至少要钉(n-3)根木条.11.2.1三角形的内角一、能力提升1.在△ABC中,∠A=55°,∠B比∠C大25°,则∠B的度数为()A.50°B.75°C.100°D.125°2.如图,CD∥AB,∠1=120°,∠2=80°,则∠E等于()A.40°B.60°C.80°D.120°3.(2020·辽宁锦州中考)如图,在△ABC中,∠A=30°,∠B=50°,CD平分∠ACB,则∠ADC的度数是()A.80°B.90°C.100°D.110°4.在△ABC中,若∠A=∠B+∠C,则∠A的度数是.5.如图,点B,C,D在同一条直线上,CE∥AB,∠ACB=90°.如果∠ECD=36°,那么∠A的度数是.6.如图,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剪去直角后,得到一个四边形,则∠1+∠2的度数是.7.在△ABC中,若最大角∠A等于最小角∠C的两倍,最大角又比另一个角大20°,则△ABC的三个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8.如图,E是△ABC中边AC上的一点,过点E作ED⊥AB,垂足为D.若∠1=∠2,则△ABC是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9.如图,在△ABC中,D是BC上一点,F是BA延长线上一点,连接DF交AC于点E,且∠B=42°,∠C=59°,∠DEC=47°,求∠F的度数.二、创新应用10.如图,在△ABC中,∠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D.(1)若∠ABC+∠ACB=110°,则∠BDC=;(2)若∠A=100°,则∠BDC=;(3)若∠A=n°,求∠BDC的度数.答案一、能力提升1.B;设∠C的度数为x°,则∠B的度数为x°+25°,则55°+x°+x°+25°=180°,解得x=50,则∠B=75°.2.A;∵CD∥AB,∠1=120°,∴∠CDB=∠1=120°,∴∠EDC=60°.∵∠2=80°,∴∠E=180°-80°-60°=40°.3.C∵∠A=30°,∠B=50°,∴∠ACB=180°-∠A-∠B=100°.又CD平分∠ACB,∴∠ACD=∠ACB=50°.∴∠ADC=180°-∠A-∠ACD=100°.4.90°.5.54°.6.270°.由三角形三内角之间的关系,得∠3+∠4=90°,所以∠1+∠2=(180°-∠3)+(180°-∠4)=2×180°-(∠3+∠4)=360°-90°=270°.7.解:设∠C=x°,则∠A=2x°,∠B=2x°-20°,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有2x+(2x-20)+x=180,解得x=40,即∠C=40°.所以2x=80,∠A=80°,2x-20=60,∠B=60°.故△ABC的三个角的度数分别为∠A=80°,∠B=60°,∠C=40°.8.解:△ABC是直角三角形.理由如下:∵ED⊥AB,∴∠ADE=90°,∴∠1+∠A=90°.又∠1=∠2,∴∠2+∠A=90°.∴△ABC是直角三角形.9.解:在△EDC中,∠EDC=180°-(∠C+∠DEC)=180°-(59°+47°)=74°.∴∠FDB=180°-∠EDC=180°-74°=106°.在△BDF中,∠F=180°-(∠B+∠FDB)=180°-(42°+106°)=32°.二、创新应用10.解:(1)125°.(2)140°.(3)∵∠A=n°,∴∠ABC+∠ACB=180°-n°.∵BD平分∠ABC,CD平分∠ACB,∴∠DBC+∠DCB=∠ABC+∠ACB=(∠ABC+∠ACB)=×(180°-n°)=90°-.∴∠BDC=180°-(∠DBC+∠DCB)=180°-=90°+.11.2.2三角形的外角一、能力提升1.一副三角尺有两个直角三角形,如图叠放在一起,则∠α的度数是()A.165°B.120°C.150°D.135°2.如图,在△ABC中,AD为边BC上的中线,在△ABD中,AE为边BD上的中线,在△ACD中,AF为边DC上的中线,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1>∠2>∠3>∠CB.BE=ED=DF=FCC.∠1>∠4>∠5>∠CD.∠1=∠3+∠4+∠53.如图,若∠A=32°,∠B=45°,∠C=38°,则∠DFE等于()A.120°B.115°C.110°D.105°4.(2020·湖北中考)将一副三角尺按如图摆放,点E在AC上,点D在BC 的延长线上,EF∥BC,∠B=∠EDF=90°,∠A=45°,∠F=60°,则∠CED的度数是()A.15°B.20°C.25°D.30°5.如图,∠ABC的平分线与∠ACD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若∠A=60°,则∠P等于()A.30°B.40°C.50°D.60°6.(2020·湖北黄冈中考)如图,AB∥EF,∠ABC=75°,∠CDF=135°,则∠BCD=.7.如图,已知在△ABC中,D是AB上一点,E是AC上一点,BE与CD相交于点F,∠A=62°,∠ACD=35°,∠ABE=20°,则∠BDC=,∠BFC=.8.如图,D,E,F分别是△ABC三边延长线上的点,求∠D+∠E+∠F+∠1+∠2+∠3的度数.9.如图,在△ABC中,E是AC延长线上的一点,D是BC上的一点.求证:(1)∠BDE=∠E+∠A+∠B.(2)∠BDE>∠A.10.如图,在△ABC中,D是边BC上一点,∠1=∠2,∠3=∠4,∠BAC=63°,求∠DAC的度数.二、创新应用11.如图①,有一个五角形图案ABCDE,你能说明∠A+∠DBE+∠C+∠D+∠E=180°吗?如果点B向下移动到AC上(如图②)或AC的另一侧(如图③),上述结论是否依然成立?请说明理由.答案一、能力提升1.A如图,∵∠2=90°-45°=45°,∴∠1=∠2-30°=15°.∴∠α=180°-∠1=165°.2.C由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内角,知∠1>∠2>∠3>∠C,故选项A正确;根据三角形中线的定义,知BE=ED=DF=FC,故选项B正确;∠4与∠5的大小不能判定,故选项C错误;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两个内角的和,知∠1=∠2+∠4,∠2=∠3+∠5,所以∠1=∠3+∠4+∠5,故选项D正确.3.B4.A5.A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P=∠PCD-∠PBD=(∠ACD-∠ABC)=∠A=30°.6.30°.7.97°;117°.8.解:∵∠D+∠3=∠CAB,∠E+∠1=∠ABC,∠F+∠2=∠ACB,∴∠D+∠E+∠F+∠1+∠2+∠3=∠CAB+∠ABC+∠ACB=180°.9.证明:(1)∵∠BDE,∠DCE分别是△CDE,△ABC的一个外角,∴∠BDE=∠E+∠DCE,∠DCE=∠A+∠B,∴∠BDE=∠E+∠A+∠B.(2)由(1)得∠BDE=∠E+∠A+∠B,∴∠BDE>∠A.10.解:∵∠3是△ABD的外角,∴∠3=∠1+∠2.∵∠1=∠2,∠3=∠4,∴∠4=2∠2.在△ABC中,∵∠2+∠4=180°-∠BAC=180°-63°=117°,∴∠1=∠2=117°÷(1+2)=39°.∴∠DAC=∠BAC-∠1=63°-39°=24°.二、创新应用11.解:在题图①中,∠A+∠C=∠DNM, ①∠DBE+∠E=∠DMN, ②①+②,得∠A+∠DBE+∠C+∠E=∠DNM+∠DMN.∵∠D+∠DNM+∠DMN=180°,∴∠A+∠DBE+∠C+∠D+∠E=180°.在题图②、题图③中,上述结论仍然成立,理由与题图①完全相同.11.3.1多边形一、能力提升1.在下列关于正多边形的特征说法中,错误的是()A.每一条边都相等B.每一个内角都相等C.每一个外角都相等D.所有对角线都相等2.过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可以引2017条对角线,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A.2017B.2018C.2019D.20203.如果过多边形的一个顶点的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8个三角形,那么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A.8B.9C.10D.114.将一个四边形截去一个角后,它不可能是()A.三角形B.四边形C.五边形D.六边形5.在n边形的一边上任取一点(不包含顶点)与各顶点相连,可得三角形的个数是()A.nB.n-2C.n-1D.n+16.过m边形的一个顶点有7条对角线,n边形没有对角线,则m n=.7.已知一个多边形的边数恰好是从这个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所作的对角线的条数的2倍,求此多边形的边数.二、创新应用8.观察下面图形,解答下列问题:(1)在上面第四个图中画出六边形的所有对角线;(2)观察规律,把下表填写完整.边数 3 4 5 6 7 …n对角线条0 2 5 …数答案一、能力提升1.D2.D3.C4.D一个多边形截去一个角后,可能出现三种情况:少一个角、角的个数不变或多一个角.5.C6.1000;从m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有(m-3)条对角线,由m-3=7,得m=10. n边形没有对角线,所以n=3.所以m n=103=1000.7.解: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所作的对角线的条数为n-3.依题意,得n=2(n-3),解得n=6.二、创新应用8.解:(1)(2)边数 3 4 5 6 7 …n对角线条数0 2 5 9 14 …n(n-3)11.3.2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能力提升1.如果一个正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是锐角,那么这个正多边形的边数一定不小于()A.3B.4C.5D.62.(2020·山东济宁中考)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080°,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A.9B.8C.7D.63.若一个多边形的边数由5增加到11,则内角和增加的度数是()A.1080°B.720°C.540°D.360°4.如图,∠1,∠2,∠3,∠4是五边形ABCDE的外角,且∠1=∠2=∠3=∠4=70°,则∠AED的度数是()A.110°B.108°C.105°D.100°5.如果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其外角和的一半,那么这个多边形是()A.六边形B.五边形C.四边形D.三角形6.若凸n边形的内角和为1260°,则从一个顶点出发引的对角线条数是.7.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210°,且∠ADC的平分线与∠D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则∠COD的度数是.8.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它的外角和的3倍少180°,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和内角和.9.如图,求∠A+∠B+∠OCD+∠ODC+∠E+∠F的度数.二、创新应用10.在一个多边形中,一个内角相邻的外角与其他各内角的和为600°.(1)如果这个多边形是五边形,请求出这个外角的度数;(2)是否存在符合题意的其他多边形?如果存在,请求出边数及这个外角的度数;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一、能力提升1.C每个外角都是锐角,即小于90°,设边数为n,则这些锐角的和一定小于n×90°.而外角和为360°,所以360°<n×90°,n>4,即n不小于5.2.B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n,则(n-2)×180°=1080°,解得n=8.3.A因为每增加一条边,内角和增加180°,所以增加6条边,内角和增加180°×6=1080°.4.D由题意知∠AED的补角为80°,则∠AED=100°.5.D多边形的外角和是360°,内角和等于外角和的一半,则内角和是180°,可知此多边形为三角形.6.6因为凸n边形的内角和为1260°,所以(n-2)×180°=1260°,得n=9.故从一个顶点出发引的对角线的条数为9-3=6.7.105°∵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A+∠B=210°,∴∠ADC+∠BCD=360°-210°=150°.∵DO,CO分别为∠ADC与∠BCD的平分线,∴∠ODC=∠ADC,∠OCD=∠BCD.∴∠ODC+∠OCD=(∠ADC+∠BCD)=×150°=75°.∴∠COD=180°-75°=105°.8.解:由题意知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3×360°-180°=900°.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根据题意,得(n-2)×180°=900°,解得n=7.故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7.9.解:如图,连接BE,则在△COD与△BOE中,∠ODC+∠OCD+∠COD=180°,∠OBE+∠OEB+∠BOE=180°.∵∠COD与∠BOE是对顶角,∴∠COD=∠BOE.∵∠ODC+∠OCD=180°-∠COD,∠OBE+∠OEB=180°-∠BOE,∴∠ODC+∠OCD=∠OBE+∠OEB.∴题图中的∠A+∠B+∠OCD+∠ODC+∠E+∠F等于上图中的∠A+∠F+∠ABC+∠DEF+∠OBE+∠OEB=∠A+∠F+∠ABE+∠BEF=360°,即所求六个角的和为360°.二、创新应用10.解:(1)设这个外角的度数是x°,则(5-2)×180-(180-x)+x=600,解得x=120.故这个外角的度数是120°.(2)存在.设边数为n,这个外角的度数是x°,则(n-2)×180-(180-x)+x=600,整理得x=570-90n.因为0<x<180,即0<570-90n<180,并且n为正整数,所以n=5或n=6.故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6,这个外角的度数为30°.。
苏科版2020-2021 学年七年级数学下册7.4 认识三角形考点同步训练考点一.三角形:1.如图,图中直角三角形共有()A.1 个B.2 个C.3 个D.4 个2.某同学在纸上画了四个点,如果把这四个点彼此连接,连成一个图形,则这个图形中会有个三角形出现.3.如图,直角三角形的个数为.4.过A、B、C、D、E 五个点中任意三点画三角形;(1)其中以AB 为一边可以画出个三角形;(2)其中以C 为顶点可以画出个三角形.考点二.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5.用三角板作△ABC 的边BC 上的高,下列三角板的摆放位置正确的是()A.B.C.D.6.以下是四位同学在钝角三角形△ABC 中画AC 边上的高,其中正确的是()A.B.C.D.7.在数学课上,同学们在练习画边AC 上的高时,出现下列四种图形,其中正确的是()A.B.C.D.8.如图,△ABC 中,∠BAC 是钝角,AD⊥BC、EB⊥BC、FC⊥BC,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D 是△ABC 的高B.EB 是△ABC 的高C.FC 是△ABC 的高D.AE、AF 是△ABC 的高9.如图,已知P 为直线l 外一点,点A、B、C、D 在直线l 上,且PA>PB>PC>P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线段PD 的长是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B.线段PC 可能是△PAB 的高C.线段PD 可能是△PBC 的高D.线段PB 可能是△PAC 的高10.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恰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等边三角形11.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CD,3AB=4AD=6CD,E 为AB 的中点.萧钟同学用无刻度的直尺先连接CE 交BD 于点F,再连接AF.则线段AF 是△ABD 的()A.中线B.高线C.角平分线D.中线、高线、角平分线(三线合一)12.如图,D、E 分别是△ABC 的边AC、BC 的中点,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DE 是△ABC 的中线B.BD 是△ABC 的中线C.AD=DC,BE=EC D.DE 是△BCD 的中线13.如图,AD⊥BC 于D,BE⊥AC 于E,CF⊥AB 于F,GA⊥AC 于A,在△ABC 中,AB边上的高为()A.AD B.GA C.BE D.CF14.如图,在△ABC 中,∠ACB=60°,∠BAC=75°,AD⊥BC 于D,BE⊥AC 于E,AD 与BE 交于H,则∠CHD=.15.在△ABC 中,AC=5cm,AD 是△ABC 中线,若△ABD 周长与△ADC 的周长相差2cm,则BA=cm.16.如图,在△ABC 中(AB>BC),AB=2AC,AC 边上中线BD 把△ABC 的周长分成30和20 两部分,求AB 和BC 的长.17.如图,△ABC 的周长是21cm,AB=AC,中线BD 分△ABC 为两个三角形,且△ABD的周长比△BCD 的周长大6cm,求AB,BC.18.已知:∠MON=40°,OE 平分∠MON,点A、B、C 分别是射线OM、OE、ON 上的动点(A、B、C 不与点O 重合),连接AC 交射线OE 于点D.设∠OAC=x°.(1)如图1,若AB∥ON,则①∠ABO 的度数是;②当∠BAD=∠ABD 时,x=;当∠BAD=∠BDA 时,x=.(2)如图2,若AB⊥OM,则是否存在这样的x 的值,使得△ADB 中有两个相等的角?若存在,求出x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考点三.三角形的面积:19.如图,AD 是△ABC 的中线,DE 是△ADC 的高线,AB=3,AC=5,DE=2,那么点D 到AB 的距离是()A. B. C. D.2 20.如图,在△ABC 中,已知点E、F 分别是AD、CE 边上的中点,且S△BEF=4cm2,则S△ABC 的值为()A.1cm2 B.2cm2 C.8cm2 D.16cm221.已知AD 是△ABC 的中线,BE 是△ABD 的中线,若△ABC 的面积为18,则△ABE 的面积为(A.5 )B.4.5C.4 D.922.如图,D,E,F 分别是边BC,AD,AC 上的中点,若S 四边形的面积为3,则△ABC的面积是()A.5 B.6 C.7 D.8 23.如图,长方形ABCD 中,AB=4cm,BC=3cm,点E 是CD 的中点,动点P 从A 点出发,以每秒1cm 的速度沿A→B→C→E 运动,最终到达点E.若点P 运动的时间为x 秒,那么当x =时,△APE 的面积等于5.24.把一张三角形的纸折叠成如图后,面积减少,已知阴影部分的面积是50 平方厘米,则这张三角形纸的面积是平方分米.考点四.三角形的稳定性:25.如图,工人师傅砌门时,常用木条EF 固定长方形门框ABCD,使其不变形,这样做的根据是()A.两点之间的线段最短B.三角形具有稳定性C.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D.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26.下列图形中不具有稳定性是()A.B.C.D.27.用八根木条钉成如图所示的八边形木架,要使它不变形,至少要钉上木条的根数是()A.3 根B.4 根C.5 根D.6 根考点五.三角形的重心:28.三角形的重心是()A.三角形三条边上中线的交点B.三角形三条边上高线的交点C.三角形三条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D.三角形三条内角平分线的交点29.在Rt△ABC 中,AD 是斜边BC 边上的中线,G 是△ABC 重心,如果BC=6,那么线段AG 的长为.考点六.三角形三边关系:30.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A.3,4,8 B.5,6,11 C.5,6,10 D.1,2,3 31.如图,为估计池塘岸边A、B 两点的距离,小方在池塘的一侧选取一点O,测得OA=15 米,OB=10 米,A、B 间的距离不可能是()A.5 米B.10 米C.15 米D.20 米32.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组至少有两个整数解,且存在以3,a,7 为边的三角形,则a 的整数解有()A.4 个B.5 个C.6 个D.7 个33.若a、b、c 为△ABC 的三边长,且满足|a﹣4|+=0,则c 的值可以为()A.5 B.6 C.7 D.834.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是4 和10,则此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可能是()A.5 B.6 C.12 D.1635.△ABC 中,AB=10,BC=2x,AC=3x,则x 的取值范围.36.在△ABC 中,若AB=4,BC=2,且AC 的长为偶数,则AC=.37.若a、b、c 为三角形的三边,且a、b 满足+(b﹣2)2=0,第三边c 为奇数,则c=.38.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 和4,第三边长是方程x2﹣13x+40=0 的根,则该三角形的周长为.39.如图:已知AD 为△ABC 的中线,且∠1=∠2,∠3=∠4,求证:BE+CF>EF.40.在△ABC 中,AB=5,AC=3,AD 是BC 边上的中线,则AD 的取值范围是.参考答案1.解:如图,图中直角三角形有Rt△ABD、Rt△BDC、Rt△ABC,共有3 个,故选:C.2.解:∵①当四个点共线时,不能作出三角形;②当三个点共线,第四个点不在这条直线上时,能够画出3 个三角形;③若4 个点能构成凹四边形,则能画出4 个三角形;④当任意的三个点不共线时,则能够画出8 个三角形.∴0 或3 或4 或8.3.解:如图,直角三角形有:△ADC、△BCD、△CDE、△BDE、△ACE、△ACB,一共6 个,故答案为:6.4.解:(1)如图,以AB 为一边的三角形有△ABC、△ABD、△ABE 共3 个;(2)如图,以点C 为顶点的三角形有△ABC、△BEC、△BCD、△ACE、△ACD、△ CDE 共6 个.故答案为:(1)3,(2)6.5.解:B,C,D 都不是△ABC 的边BC 上的高,故选:A.6.解:A、高BD 交AC 的延长线于点D 处,符合题意;B、没有经过顶点B,不符合题意;C、做的是BC 边上的高线AD,不符合题意;D、没有经过顶点B,不符合题意.故选:A.7.解:AC 边上的高应该是过B 作垂线段AC,符合这个条件的是C;A,B,D 都不过B 点,故错误;故选:C.8.解:△ABC 中,画BC 边上的高,是线段AD.故选:A.9.解:A.线段PD 的长不一定是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故本选项错误;B.线段PC 不可能是△PAB 的高,故本选项错误;C.线段PD 可能是△PBC 的高,故本选项正确;D.线段PB 不可能是△PAC 的高,故本选项错误;故选:C.10.解:一个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恰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故选:C.11.解:∵3AB=6CD,E 为AB 的中点,∴CD=AB,BE=AB,∴CD=BE,又∵AB∥CD,∴∠EBF=∠CDF,又∵∠EFB=∠CFD,∴△BEF≌△DCF(AAS),∴BF=DF,∴线段AF 是△ABD 的中线,故选:A.12.解:∵D、E 分别是△ABC 的边AC、BC 的中点,∴DE 是△ABC 的中位线,不是中线;BD 是△ABC 的中线;AD=DC,BE=EC;DE 是△BCD 的中线;故选:A.13.解:∵AB 边上的高是指过顶点C 向AB 所在直线作的垂线段,∴在AD⊥BC 于D,BE⊥AC 于E,CF⊥AB 于F,GA⊥AC 于A 中,只有CF 符合上述条件.故选:D.14.解:延长CH 交AB 于点H,在△ABC 中,三边的高交于一点,所以CF⊥AB,∵∠BAC=75°,且CF⊥AB,∴∠ACF=15°,∵∠ACB=60°,∴∠BCF=45°在△CDH 中,三内角之和为180°,∴∠CHD=45°,故答案为∠CHD=45°.15.解:如图,∵AD 是△ABC 中线,∴BD=CD,∴△ABD 周长﹣△ADC 的周长=(BA+BD+AD)﹣(AC+AD+CD)=BA﹣AC,∵△ABD 周长与△ADC 的周长相差2cm,∴|BA﹣5|=2,∴解得BA=7 或3.故答案为:3 或7.16.解:设AC=x,则AB=2x,∵BD 是中线,∴AD=DC=x,由题意得,2x+x=30,解得,x=12,则AC=12,AB=24,∴BC=20﹣×12=14.答:AB=24,BC=14.17.解:∵BD 是中线,∴AD=CD=AC,∵△ABD 的周长比△BCD 的周长大6cm,∴(AB+AD+BD)﹣(BD+CD+BC)=AB﹣BC=6cm①,∵△ABC 的周长是21cm,AB=AC,∴2AB+BC=21cm②,联立①②得:AB=9cm,BC=3cm.18.解:(1)①∵∠MON=40°,OE 平分∠MON,∴∠AOB=∠BON=20°,∵AB∥ON,∴∠ABO=20°,②∵∠BAD=∠ABD,∴∠BAD=20°,∵∠AOB+∠ABO+∠OAB=180°,∴∠OAC=120°,∵∠BAD=∠BDA,∠ABO=20°,∴∠BAD=80°,∵∠AOB+∠ABO+∠OAB=180°,∴∠OAC=60°;故答案为:①20°;②120,60;(2)①当点D 在线段OB 上时,∵OE 是∠MON 的角平分线,∴∠AOB=∠MON=20°,∵AB⊥OM,∴∠AOB+∠ABO=90°,∴∠ABO=70°,若∠BAD=∠ABD=70°,则x=20若∠BAD=∠BDA=(180°﹣70°)=55°,则x=35若∠ADB=∠ABD=70°,则∠BAD=180°﹣2×70°=40°,∴x=50②当点D 在射线BE 上时,因为∠ABE=110°,且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所以只有∠BAD=∠BDA,此时x=125.综上可知,存在这样的x 的值,使得△ADB 中有两个相等的角,且x=20、35、50、125.19.解:∵AC=5,DE=2,∴△ADC 的面积为=5,∵AD 是△ABC 的中线,∴△ABD 的面积为5,∴点D 到AB 的距离是.故选:A.20.解:∵由于E、F 分别为AD、CE 的中点,∴△ABE、△DBE、△DCE、△AEC 的面积相等,∴S△BEC=2S△BEF=8(cm2),∴S△ABC=2S△BEC=16(cm2).故选:D.21.解:∵AD 是△ABC 的中线,∴S△ABD=S△ABC=×18=9,∵BE 是△ABD 的中线,∴S△ABE=S△ABD=×9=4.5.故选:B.22.解:∵D 为BC 的中点,∴S△ABD=S△ACD=S△ABC,∵E,F 分别是边AD,AC 上的中点,∴S△BDE=S△ABD,S△ADF=S△ADC,S△DEF=S△ADF,∴S△BDE=S△ABC,S△DEF=S△ADC=S△ABC,S△BDE+S△DEF=S△ADC+ S△ABC=S△ABC,∴S△ABC=S 阴影部分=×3=8.故选:D.23.解:①如图1,当P 在AB 上时,∵△APE 的面积等于5,∴x•3=5,x=;②当P 在BC 上时,∵△APE 的面积等于5,∴S 长方形ABCD﹣S△CPE﹣S△ADE﹣S△ABP=5,∴3×4﹣(3+4﹣x)×2﹣×2×3﹣×4×(x﹣4)=5,x=5;③当P 在CE 上时,∴ (4+3+2﹣x)×3=5,x=<3+4,此时不符合;故答案为:或5.24.解:∵折叠后面积减少,∴阴影部分的面积占三角形纸的面积的(1﹣﹣)=,∴三角形纸的面积=50÷ =200 平方厘米=2 平方分米.故答案为:2.25.解:加上EF 后,原图形中具有△AEF 了,故这种做法根据的是三角形的稳定性.故选:B.26.解:根据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只要图形分割成了三角形,则具有稳定性.显然B 选项中有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故选:B.27.解:过八边形的一个顶点作对角线,可以做5 条,把八边形分成6 个三角形,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故选:C.28.解:三角形的重心是三条中线的交点,故选:A.29.解:∵AD 是斜边BC 边上的中线,∴AD=BC=×6=3,∵G 是△ABC 重心,∴=2,∴AG=AD=×3=2.故答案为2.30.解:3+4<8,则3,4,8 不能组成三角形,A 不符合题意;5+6=11,则5,6,11 不能组成三角形,B 不合题意;5+6>10,则5,6,10 能组成三角形,C 符合题意;1+2=3,则1,2,3 不能组成三角形,D 不合题意,故选:C.31.解:连接AB,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得:15﹣10<AB<15+10,即:5<AB<25,∴A、B 间的距离在 5 和25 之间,∴A、B 间的距离不可能是5 米;故选:A.32.解:解不等式①,可得x<a,解不等式②,可得x≥4,∵不等式组至少有两个整数解,∴a>5,又∵存在以3,a,7 为边的三角形,∴4<a<10,∴a 的取值范围是5<a<10,∴a 的整数解有4 个,故选:A.33.解:∵|a﹣4|+ =0,∴a﹣4=0,a=4;b﹣2=0,b=2;则4﹣2<c<4+2,2<c<6,5 符合条件;故选:A.34.解:设第三边的长为x,∵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是4 和10,∴10﹣4<x<10+4,即6<x<14.故选:C.35.解:根据题意得:3x﹣2x<10<3x+2x,解得:2<x<10.故答案为:2<x<10.36.解:因为4﹣2<AC<4+2,所以2<AC<6,因为AC 长是偶数,所以AC 为4,故答案为:4.37.解:∵a、b 满足+(b﹣2)2=0,∴a=9,b=2,∵a、b、c 为三角形的三边,∴7<c<11,∵第三边c 为奇数,∴c=9,故答案为9.38.解:x2﹣13x+40=0,(x﹣5)(x﹣8)=0,所以x1=5,x2=8,而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 和4,所以三角形第三边的长为5,所以三角形的周长为3+4+5=12.故答案为12.39.证明:延长ED 到H,使DE=DH,连接CH,FH,∵AD 是△ABC 的中线,∴BD=DC,∵DE、DF 分别为∠ADB 和∠ADC 的平分线,∴∠1=∠2=∠ADB,∠3=∠4=∠ADC,∴∠1+∠4=∠2+∠3=∠ADB+ ∠ADC=×180°=90°,∵∠1=∠5,∴∠5+∠4=90°,即∠EDF=∠FDH=90°,在△EFD 和△HFD 中,,∴△EFD≌△HFD(SAS),∴EF=FH,在△BDE 和△CDH 中,,∴△BDE≌△CDH(SAS),∴BE=CH,在△CFH 中,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得:CF+CH>FH,∵CH=BE,FH=EF,∴BE+CF>EF.40.解:如图,延长AD 到E,使DE=AD,∵AD 是BC 边上的中线,∴BD=CD,在△ABD 和△ECD 中,,∴△ABD≌△ECD(SAS),∴CE=AB,∵AB=5,AC=3,∴5﹣3<AE<5+3,即2<AE<8,1<AD<4.故答案为:1<AD<4.。
4.【知识点】1 由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三条线段____________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三角形有____________条边、____________个内角和____________个顶点. “三角形”用符号“____________”表示,顶点是A,B,C的三角形,可记作“____________”.2 三角形按内角大小分类,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____________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____________第三边.4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____________,顶点和____________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三角形三条高所在的直线____________.5 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____________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三条中线____________,这一点称为三角形的____________.6 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________________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__________________.【例题讲解】1如图4-1-2,图中有几个三角形?把它们表示出来,并写出∠B的对边.2 如图4-1-4所示的图中共有多少个三角形?请写出这些三角形并指出所有以E为顶点的角.3 在△ABC中,∠A=21°,∠B=34°,则△ABC是()A. 锐角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4 一个三角形的两边b=4,c=7,试确定第三边a的范围. 当各边均为整数时,有几个三角形?有等腰三角形吗?等腰三角形的各边长各是多少?5 下列四个图形中,线段BE是△ABC的高的是()6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恰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A. 锐角三角形B. 钝角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都有可能7 如图4-1-15,已知△ABC 的周长为24 cm ,AD 是BC 边上的中线,AD=85AB ,AD=5 cm ,△ABD 的周长是18 cm ,求AC 的长.8 如图4-1-17,在△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ADC 的周长比△ABD 的周长多5 cm ,AB 与AC 的和为13 cm ,求AC 的长.9 如图4-1-19,在△ABC 中,∠B=60°,∠C=30°,AD 和AE 分别是△ABC 的高和角平分线,求∠DAE 的度数.10 如图4-1-21,△ABC 中,AD,AE 分别是△ABC 的高和角平分线,BF 是∠ABC 的平分线,BF 与AE 交于点O ,若∠ABC=40°,∠C=60°,求∠AEC ,∠BOE 的度数.【举一反三】1 如图4-1-3所示的图形中共有三角形( )A. 4个B. 5个C. 6个D. 8个2 如图4-1-5,三角形共有()A.3个B.4个C.5个D.6个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一个钝角三角形一定不是等腰三角形,也不是等边三角形B. 一个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C. 一个直角三角形一定不是等腰三角形,也不是等边三角形D. 一个等边三角形一定不是钝角三角形,也不是直角三角形4 三角形按边分类,可分为()A.不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B.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C.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D.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5 若三角形中的两边长分别为9和2,第三边长为偶数,求三角形的周长.6 下列各图中,正确画出AC边上的高的是()7 如图4-1-14,△ABC中BC边上的高是()A.BDB.AEC.BED.CF8 如图4-1-16,在△ABC中(AB>BC),AC=2BC,BC边上的中线AD把△ABC的周长分成60和40两部分,求AC和AB的长.9 如图4-1-18,CD为△ABC的AB边上的中线,△BCD的周长比△ACD的周长多3 cm,BC=8 cm,求边AC的长.10 如图4-1-20,D是△ABC中BC上的一点,DE∥AC交AB于点E,DF∥AB交AC于点F,且∠ADE=∠ADF,AD是△ABC的角平分线吗?说明理由.11如图4-1-22,在△ABC中,∠ACB=90°,CD为AB边上的高,BE平分∠ABC,分别交CD,AC于点F,E,试说明:∠CFE=∠CEF.【知识操练】1 在△ABC中,∠C=90°,点D,E分别是边AC,BC的中点,点F在△ABC 内,连接DE,EF,FD.以下图形符合上述描述的是()2 至少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A.等边三角形B.等腰三角形C.等腰直角三角形D.锐角三角形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②三角形按边分可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③等腰三角形至少有两边相等;④三角形按角分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A.①②B.①③④C.③④D.①②④4 以下列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A.1 cm,2 cm,3 cmB.2 cm,5 cm,8 cmC.3 cm,4 cm,5 cmD.4 cm,5 cm,10 cm5 如图4-1-23,已知BD是△ABC的中线,AB=5,BC=3,则△ABD和△BCD的周长的差是()A. 2B. 3C. 6D. 不能确定6 如图4-1-24,AD⊥BC于点D,GC⊥BC于点C,CF⊥AB于点F.下列关于高的说法错误的是()A.△ABC中,AD是BC边上的高B.△GBC中,CF是BG边上的高C.△ABC中,GC是BC边上的高D.△GBC中,GC是BC边上的高7 如图4-1-25,AD是△ABC的中线,△ABC的面积为10 cm2,则△ABD的面积是()A. 5 cm2B. 6 cm2C. 7 cm2D. 8 cm28 如图4-1-26,在△ABC中,AD是高,AE是∠BAC的平分线,AF是BC边上的中线,则下列线段中,最短的是()A.AB B.AE C.AD D.AF9 如图4-1-27,已知∠1=∠2,∠3=∠4,则下列正确的结论有()①AD平分∠BAF;②AF平分∠DAC;③AE平分∠DAF;④AE平分∠BAC.A.1个B.2个C.3个D.4个10 如图4-1-28,在△ABC中,∠C=90°,D,E为AC上的两点,且AE=DE,BD平分∠EBC,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BC是△ABE的高B.BE是△ABD的中线C.BD是△EBC的角平分线D.∠ABE=∠EBD=∠DBC11 如图4-1-29,在△ABC中,AD,CE分别为BC,AB边上的高,若BC=6,AD=5,CE=4,则AB的长为____________.12 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8,周长是偶数,那么第三边的边长是___________.13 一副三角尺如图4-1-9所示叠放在一起,则图中∠α的度数是____________.14 如图4-1-30,已知AE是△ABC的边BC上的高,AD是∠EAC的平分线,交BC于点D.若∠ACB=40°,则∠DAE=__________.15 已知a,b,c为△ABC的三边长,b,c满足(b-2)2+|c-3|=0,且a为方程|a-4|=2的解,求△ABC的周长,并判断△ABC的形状.16 如图4-1-10,点O是△ABC内的一点,试说明:OA+OB+OC>(AB+BC+CA).17 如图4-1-31,△ABC中,AD是高,AE,BF是角平分线,它们相交于点O,∠CAB=50°,∠C=60°,求∠DAE和∠BOA的度数.。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练习认识三角形一、选择题:1、一定在△ABC内部的线段是()A.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B.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一条角平分线C.任意三角形的一条中线、二条角平分线、三条高D.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2、有5根小木棒,长度分别为2cm、3cm、4cm、5cm、6cm,任意取其中的3根小木棒首尾相接搭三角形,可搭出不同的三角形的个数为()A.5个 B.6个 C.7个 D.8个3、如图,AD是△ABC中∠BAC的角平分线,DE⊥AB于点E,S△ABC=7,DE=2,AB=4,则AC长是()A.3 B.4 C.6 D.54、如图,一副分别含有30°和45°角的两个直角三角板,拼成如下图形,其中∠C=90°,∠B=45°,∠E=30°,则∠BFD的度数是( )A.15° B.25° C.30° D.10°5、如图,在△ABC中,∠ACB=100°,AC=AE,BC=BD,则∠DCE的度数为()A.20° B.25° C.30° D.40°6、一个多边形少加了一个内角时,它的度数和是1310°,则这个内角的度数为()A.120° B.130° C.140° D.150°7、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两内角的度数之比为1:4,则这个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为()A.20°或100° B.120° C.20°或120° D.36°8、一个正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140°,那么它是正()边形A.正六边形 B.正七边形 C.正八边形 D.正九边形9、如图所示,小华从A点出发,沿直线前进10米后左转24°,再沿直线前进10米,又向左转24°,…,照这样走下去,他第一次回到出发地A点时,一共走的路程是()A.140米 B.150米 C.160米 D.240米10、如图,已知点D是△ABC的重心,连接BD并延长,交AC于点E,若AE=4,则AC的长度为()A.6 B.8 C.10 D.1211、.光线a照射到平面镜CD上,然后在平面镜AB和CD之间来回反射,光线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若已知∠1=52°,∠3=70°,则∠2是( )A.52° B.61° C.65° D.70°1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AB、AD的中点.若EF=2,BC=5,CD=3,则tanC等于()A. B. C. D.二、填空题:13、a、b、c为三角形的三条边,则= .14、如图,△ABC的两条高线AD、BE交于点F,∠BAD=45°,∠C=60°,则∠BFD的度数为15、如果将长度为a﹣2,a+5和a+2的三根线段首尾顺次相接可以得到一个三角形,a取值范围是.16、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为8和10,若另一边为a,当a为最短边时,a的取值范围是;当a为最长边时,a的取值范围是 .17、已知△ABC 的三边长 a、b、c,化简│a+b-c│-│b-a-c│的结果是 .18、将一副三角尺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放置,使含30°角的三角尺的短直角边和含45°角的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重合,则∠1的度数是.19、如图,∠2+∠3+∠4=320°,则∠1= .20、如图,七星形中∠A+∠B+∠C+∠D+∠E+∠F+∠G= .21、如图,将∠BAC沿DE向∠BAC内折叠,使AD与A′D重合,A′E与AE重合,若∠A=30°,则∠1+∠2= .22、如图的七边形ABCDEFG中,AB、ED的延长线相交于O点.若图中∠1、∠2、∠3、∠4的外角的角度和为220°,则∠BOD的度数为.23、如图,已知矩形ABCD,一条直线将该矩形ABCD分割成两个多边形,若这两个多边形的内角和分别为M和N,则M+N= _.24、如图,一个面积为50平方厘米正方形与另一个小正方形并排放在一下起,则△ABC面积是平方厘米.三、简答题:25、如图,在△ABC中,AB=AC,AC边上的中线把三角形的周长分为24cm和30cm两部分,求三角形各边的长.26、如图,AD为△ABC的中线,BE为△ABD的中线,(1)∠ABE=15°,∠BAD=35°,求∠BED的度数;(2)作出△BED的BD边上的高;(3)若△ABC的面积为60,BD=5,则点E到BC边的距离为多少?27、(1)如图,在△ABC中,∠B=40°,∠C=80°,AD⊥BC于D,且AE平分∠BAC,求∠EAD的度数.(2)上题中若∠B=40°,∠C=80°改为∠C>∠B,其他条件不变,请你求出∠EAD与∠B、∠C之间的数列关系?并说明理由.28、如图,∠O=30°,任意裁剪的直角三角形纸板两条直角边所在直线与∠O的两边分别交于D、E两点.(1)如图1,若直角顶点C在∠O的边上,则∠ADO+∠OEB= 度;(2)如图2,若直角顶点C在∠O内部,求出∠ADO+∠OEB的度数;(3)如图3,如果直角顶点C在∠O外部,求出∠ADO+∠OEB的度数.29、如图(甲),D是△ABC的边BC的延长线上一点.∠ABC、∠ACD的平分线相交于P1.(1)若∠ABC=80°,∠ACB=40°,则∠P1的度数为;(2)若∠A=α,则∠P1的度数为;(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3)如图(乙),∠A=α,∠ABC、∠ACD的平分线相交于P1,∠P1BC、∠P1CD的平分线相交于P2,∠P2BC、∠P2CD的平分线相交于P3依此类推,则∠Pn的度数为(用n与α的代数式表示)30、阅读下列材料:某同学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在△ABC中,AB=AC,BD是△ABC的高.P是BC边上一点,PM,PN分别与直线AB,AC垂直,垂足分别为点M,N.求证:.他发现,连接AP,有,即.由AB=AC,可得.他又画出了当点P在CB的延长线上,且上面问题中其他条件不变时的图形,如图2所示.他猜想此时BD,PM,PN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请回答:(1)请补全以下该同学证明猜想的过程;证明:连接AP.∵,∴.∵AB=AC,∴.(2)参考该同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下列问题:在△ABC中,AB=AC=BC,BD是△ABC的高.P是△ABC所在平面上一点,PM,PN,PQ分别与直线AB,AC,BC垂直,垂足分别为点M,N,Q.①如图3,若点P在△ABC 的内部,则BD,PM,PN,PQ之间的数量关系是:;②若点P在如图4所示位置,利用图4探究得出此时BD,PM,PN,PQ之间数量关系是:.31、已知锐角△ABC中,CD、BE分别是AB、AC边上的高,M是线段BC的中点,连接DM、EM.(1)若DE=3,BC=8,求△DME的周长;(2)若∠A=60°,求证:∠DME=60°;(3)若BC2=2DE2,求∠A的度数.参考答案1、A.2、C.3、A.4、A.5、D.6、B.7、C.8、D.9、B.10、B.11、B.12、B.13、答案为:2a.14、答案为:60° 15、答案为:a>5.16、答案为:2<a≤8,10≤a<18.17、答案为:2b-2c. 18、答案为:75°.19、答案为:40°.20、答案为:180°.21、答案为:60°.22、答案为:40°.23、答案为:360°或540°或720°.24、答案为25.25、解:设AB=AC=2,则AD=CD=,(1)当AB+AD=30,BC+CD=24时,有2=30,∴ =10,2 =20,BC=24-10=14.三边长分别为:20 cm,20 cm,14 cm.(2)当AB+AD=24,BC+CD=30时,有=24,∴ =8,,BC=30-8=22.三边长分别为:16 cm,16 cm,22 cm.26、解:(1)∵∠BED是△ABE的一个外角,∴∠BED=∠ABE+∠BAD=15°+35°=50°。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面每组小棒,________能围成平行四边形.A.B.C.2.下面()图形的面积可以分成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面积之和。
A.B.C.3.下列哪一句话是正确的().A.平行线延长也可能相交.B.梯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C.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4.一个长方形的周长为a 厘米,宽边比长短3厘米,则这个长方形的长边的长度是()A.(a+3)÷4B.(a+a×2)÷2C.(a÷2﹣3)÷2D.(a÷2+3)÷2 5.不折叠,将一张平行四边形纸只剪一刀,剪不出()。
A.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B.两个梯形C.两个三角形D.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6.如图中长方形的个数是()A.3B.4C.5D.67.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互相平行B.梯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C.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再对折,打开后,折痕互相垂直D.平行四边形只可以画一条高8.下面图形中,一定有平行线的是()。
A.三角形B.四边形C.梯形二、填空题9.下图有( )个三角形,( )个平行四边形,( )个梯形。
10.新华体育场足球场地是一个长方形草坪,长100米,宽50米.一名运动员沿着足球场边跑了10圈,他跑了千米.11.一个正方形花坛,周长是51.2米,它的边长是多少米?(列方程解答)12.在图中,大正方形的周长是一个小正方形周长的2倍..(判断对错)13.正方形和长方形是特殊的( ),( )是特殊的长方形。
14.用一根31.4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厘米,如果围成一个圆形,这个圆的直径是厘米.三、判断题15.一个梯形可以由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组成。
( )16.平行四边形能分成两个相同的三角形。
精品2014年⼋年级数学上册-三⾓形初步认识同步讲义+练习三⾓形初步认识第01课与三⾓形有关的线段知识点:三⾓形定义:组成的图形叫做三⾓形。
⽤符号“△”表⽰。
注意:三条线段必须①;②组成三⾓形的线段叫做三⾓形的,相邻两边所组成的⾓叫做三⾓形的,简称⾓,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是三⾓形的。
注意:三⾓形ABC 的顶点C 所对的边AB 可⽤c 表⽰,顶点B 所对的边AC 可⽤b 表⽰,顶点A 所对的边BC 可⽤a 表⽰.三⾓形三要素:、、。
三⾓形三边的不等关系:。
附加:公式:三⾓形的分类:(1)按⾓分类: 三⾓形、三⾓形、三⾓形。
(2)按边分类:三⾓形的⾼线:从三⾓形的⼀个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顶点和垂⾜之间的叫做三⾓形的⾼线,简称三⾓形的⾼.注意:⾼与垂线不同,⾼是线段,垂线是直线。
三⾓形的三条⾼,简称三⾓形的⼼。
三⾓形的中线:如图,我们把连结△ABC 的顶点A 和它的对边BC 的中点D ,所得线段AD 叫做△ABC 的钝⾓三⾓形直⾓三⾓形锐⾓三⾓形位置边BC 上的中线,表⽰为BD=DC 或BD=DC=21BC 或2BD=2DC=BC. 三⾓的三条中线,简称三⾓形的⼼。
注意:三⾓形的中线是线段。
三⾓形的⾓平分线:如图,画∠A 的平分线AD ,交∠A 所对的边BC 于点D ,所得线段AD 叫做△ABC 的⾓平分线,表⽰为∠BAD=∠CAD 或∠BAD=∠CAD =1/2∠BAC 或2∠BAD=2∠CAD =∠BAC 。
三⾓形三个⾓的平分线,简称三⾓形的⼼。
注意:三⾓形的⾓平分线是线段,⽽⾓的平分线是射线,是不⼀样的。
三⾓形稳定性(1)把三根⽊条⽤钉⼦钉成⼀个三⾓形⽊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 (2)把四根⽊条⽤钉⼦钉成⼀个四边形⽊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 (3)在四边形的⽊架上再钉⼀根⽊条,将它的⼀对顶点连接起来,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例1.⽤⼀条长为18cm 的细绳围成⼀个等腰三⾓形. (1)如果腰长是底边的2倍,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 (2)能围成有⼀边长为4㎝的等腰三⾓形吗?为什么?例2.已知△ABC 的周长是24cm ,三边a 、b 、c 满⾜c+a=2b ,c-a=4cm ,求a 、b 、c 的长.三⾓形中线的性质:例3.⼀个等腰三⾓形的周长为32 cm,腰长的3倍⽐底边长的2倍多6 cm.求各边长.例4.如图,在直⾓三⾓形ABC中,∠ACB=900,CD是AB边上的⾼,AB=13cm,BC=12cm,AC=5cm,求:(1)△ABC的⾯积;(2)CD的长;(3)作出△ABC的边AC上的中线BE,并求出△ABE的⾯积;(4)作出△BCD的边BC边上的⾼DF,当BD=11cm 时,试求出DF的长。
北师大新版七年级下学期《4.1 认识三角形》同步练习卷一.选择题(共26小题)1.三角形按边分类可以用集合来表示,如图所示,图中小椭圆圈里的A表示()A.直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边三角形2.图中三角形的个数是()A.3个B.4个C.5个D.6个3.如图,图中三角形的个数共有()A.3个B.4个C.5个D.6个4.给出下列说法:(1)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三角形按边的相等关系分类可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3)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分类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其中,正确的有()个.A.1B.2C.3D.05.如图所示,有一条线段是△ABC(AC>AB)的中线,该线段是()A.线段AD B.线段AE C.线段AF D.线段MN6.在△ABC中,∠A是钝角,下列图中画BC边上的高线正确的是()A.B.C.D.7.下面四个图形中,线段BD是△ABC的高的是()A.B.C.D.8.如图,四个图形中,线段BE是△ABC的高的图是()A.B.C.D.9.如图,在△ABC中,AD,BE是两条中线,则△EFD和△BF A的面积之比是()A.1:2B.1:4C.1:3D.2:310.如图,在△ABC中,已知点D,E,F分别是BC,AD,CE的中点,且△ABC的面积为16,则△BEF的面积是()A.2B.4C.6D.811.下列各组数不可能是一个三角形的边长的是()A.7,8,9B.5,6,7C.3,4,5D.1,2,312.已知线段a=6cm,b=8cm,则下列线段中,能与a、b组成三角形的是()A.2cm B.12cm C.14cm D.16cm13.若三角形的两边长为2和3,则第三边长可以是()A.1B.3C.5D.714.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A.4,5,9B.5,5,11C.1,2,3D.5,6,10 15.下列各组数可做为一个三角形三边长的是()A.4,6,8B.4,5,9C.1,2,4D.5,5,11 16.如图,在Rt△ABC中,∠C=90°,∠ABC和∠BAC的平分线交于一点O,∠ABO=30°,则∠AOB的度数是()A.100°B.125°C.135°D.130°17.如图,∠A=120°,且∠1=∠2=∠3和∠4=∠5=∠6,则∠BDC=()A.120°B.60°C.140°D.无法确定18.如图,在△ABC中,BD平分∠ABC,DE∥BC,且交AB于点E,∠A=60°,∠BDC =86°,则∠BDE的度数为()A.26°B.30°C.34°D.52°19.如图,在△ABC中,点D是∠ABC和∠ACB角平分线的交点,若∠BDC=110°,那么∠A=()A.40°B.50°C.60°D.70°20.如图,∠C=50°,∠B=30°,则∠CAD的度数是()A.80°B.90°C.100°D.110°21.如图,点D在△ABC边BC的延长线上,CE平分∠ACD,∠A=80°,∠B=40°,则∠ACE的大小是()A.30°B.40°C.50°D.60°22.一副三角板,按如图所示叠放在一起,则图中∠α的度数是()A.75°B.105°C.110°D.120°23.在△ABC中,∠A,∠C与∠B的外角度数如图所示,则x的值是()A.60B.65C.70D.8024.如图,在Rt△ABC中,∠ACB=90°,点E、F为直角边BC、AC的中点,且AE=3,BF=4,则AB=()A.2B.3C.2D.525.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锐角等于35°,则另一个锐角的度数是()A.75°B.65°C.55°D.45°26.如图,在△ABC中,∠BAC=90°,AD⊥BC,垂足点为D,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个数为()①AB与AC互相垂直;②∠ADC=90°;③点C到AB的垂线段是线段AB;④线段AB的长度是点B到AC的距离;⑤线段AB是点B到AC的距离.A.5B.4C.3D.2二.填空题(共4小题)27.如图,△ABC中,点O是重心,过点O的两条线段BE⊥AD.若BD=10,BO=8,则AO的长为.28.如图,△ABC的中线BE、CD交于点G,则值为.29.已知△ABC中,∠ACB=90°,AC=6,BC=8,G为△ABC的重心,那么CG=.30.在Rt△ABC中,∠C=Rt∠,∠A=70°,则∠B=.北师大新版七年级下学期《4.1 认识三角形》2019年同步练习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6小题)1.三角形按边分类可以用集合来表示,如图所示,图中小椭圆圈里的A表示()A.直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边三角形【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分类可直接得到答案.【解答】解:三角形根据边分类,∴图中小椭圆圈里的A表示等边三角形.故选:D.【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分类,关键是掌握分类方法.按边的相等关系分类: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底和腰不等的等腰三角形、底和腰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即等边三角形).2.图中三角形的个数是()A.3个B.4个C.5个D.6个【分析】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根据图示得出三角形个数即可.【解答】解:图中三角形由△ABC,△ABE,△BEC,△BDC,△DEC,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三角形,在数三角形的个数时,注意不要忽略一些大的三角形.3.如图,图中三角形的个数共有()A.3个B.4个C.5个D.6个【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定义,找出图中所有的三角形,数出其个数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图中是三角形的有:△AOC、△BOD、△AOB、△ABC、△ABD.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牢记三角形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4.给出下列说法:(1)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三角形按边的相等关系分类可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3)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分类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其中,正确的有()个.A.1B.2C.3D.0【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行判断.【解答】解:(1)等边三角形是一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正确;(2)三角形按边分类可以分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错误;(3)三角形按角分类应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的结论2个.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注意:等边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但是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5.如图所示,有一条线段是△ABC(AC>AB)的中线,该线段是()A.线段AD B.线段AE C.线段AF D.线段MN【分析】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此边所对顶点的连线叫做三角形的中线,逐一判断各选项即可.【解答】解:由图可得,F是BC的中点,根据三角形中线的定义,可知线段AF是△ABC的中线,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中线,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此边所对顶点的连线叫做三角形的中线.6.在△ABC中,∠A是钝角,下列图中画BC边上的高线正确的是()A.B.C.D.【分析】三角形的高即从三角形的顶点向对边引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根据概念可知.【解答】解:过点A作直线BC的垂线段,即画BC边上的高,所以画法正确的是D.故选:D.【点评】考查了三角形的高的概念,能够正确作三角形一边上的高.7.下面四个图形中,线段BD是△ABC的高的是()A.B.C.D.【分析】根据高的画法知,过点B作AC边上的高,垂足为E,其中线段BD是△ABC 的高.【解答】解:由图可得,线段BD是△ABC的高的图是D选项.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是指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作垂线,连接顶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8.如图,四个图形中,线段BE是△ABC的高的图是()A.B.C.D.【分析】根据三角形高的画法知,过点B作AC边上的高,垂足为E,其中线段BE是△ABC的高,再结合图形进行判断.【解答】解:过点B作AC边上的高,垂足为E,则线段BE是△ABC的高的图是选项C.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是指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作垂线,连接顶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熟记定义是解题的关键.9.如图,在△ABC中,AD,BE是两条中线,则△EFD和△BF A的面积之比是()A.1:2B.1:4C.1:3D.2:3【分析】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可得DE:AB=1:2,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CE=AE,CD=DB,∴ED∥AB,DE=AB,∴△DEF∽△ABF,∴=()2=,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10.如图,在△ABC中,已知点D,E,F分别是BC,AD,CE的中点,且△ABC的面积为16,则△BEF的面积是()A.2B.4C.6D.8【分析】因为点F是CE的中点,所以△BEF的底是△BEC的底的一半,△BEF高等于△BEC的高;同理,D、E、分别是BC、AD的中点,△EBC与△ABC同底,△EBC的高是△ABC高的一半;利用三角形的等积变换可解答.【解答】解:解:如图,点F是CE的中点,∴△BEF的底是EF,△BEC的底是EC,即EF=EC,高相等;∴S△BEF=S△BEC,同理得,S△EBC=S△ABC,∴S△BEF=S△ABC,且S△ABC=16,∴S△BEF=4,即阴影部分的面积为4.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面积的等积变换:若两个三角形的高(或底)相等,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或高)是另一三角形的几倍,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也是另一个三角形面积的几倍.结合图形直观解答.11.下列各组数不可能是一个三角形的边长的是()A.7,8,9B.5,6,7C.3,4,5D.1,2,3【分析】在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判定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时,只要两条较短的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即可判定这三条线段能构成一个三角形.【解答】解:A、7+8>9,能构成三角形;B、5+6>7,能构成三角形;C、3+4>5,能构成三角形;D、1+2=3,不能构成三角形.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只要满足两短边的和大于最长的边,就可以构成三角形.12.已知线段a=6cm,b=8cm,则下列线段中,能与a、b组成三角形的是()A.2cm B.12cm C.14cm D.16cm【分析】根据三角形的第三边大于两边之差小于两边之和即可判断.【解答】解:设三角形的第三边为m.由题意:8﹣6<m<6+8,即2<m<14,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13.若三角形的两边长为2和3,则第三边长可以是()A.1B.3C.5D.7【分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求出第三边的范围,即可解答.【解答】解:∵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和2,∴第三边x的长度范围是3﹣2<x<3+2,即1<x<5,观察选项,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差小于第三边是解题的关键.14.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A.4,5,9B.5,5,11C.1,2,3D.5,6,10【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得A中,4+5=9,不能组成三角形;B中,5+5=10<11,不能组成三角形;C中,1+2=3,不能够组成三角形;D中,5+6=11>8,能组成三角形.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能够组成三角形三边的条件:用两条较短的线段相加,如果大于最长的那条线段就能够组成三角形.15.下列各组数可做为一个三角形三边长的是()A.4,6,8B.4,5,9C.1,2,4D.5,5,11【分析】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据此可得答案.【解答】解:A、4+6>8,能组成三角形;B、4+5=9,不能组成三角形;C、1+2<4,不能组成三角形;D、5+5<11,不能组成三角形.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三边关系,在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判定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时,只要两条较短的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即可判定这三条线段能构成一个三角形.16.如图,在Rt△ABC中,∠C=90°,∠ABC和∠BAC的平分线交于一点O,∠ABO=30°,则∠AOB的度数是()A.100°B.125°C.135°D.130°【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到∠ABO和∠BAO的度数,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出∠AOB的度数.【解答】解:∵BO平分∠ABC,∠ABO=30°,∴∠ABC=60°,又∵∠C=90°,∴∠BAC=30°,∵AO平分∠BAC,∴∠BAO=∠BAC=15°,∴△AOB中,∠AOB=180°﹣∠BAO﹣∠ABO=135°,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解题时注意:三角形内角和是180°.17.如图,∠A=120°,且∠1=∠2=∠3和∠4=∠5=∠6,则∠BDC=()A.120°B.60°C.140°D.无法确定【分析】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到∠ABC+∠ACB=180°﹣120°=60°,再根据∠1=∠2=∠3,∠4=∠5=∠6,即可得到∠DBC+∠DCB的度数,最后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BDC的度数.【解答】解:在△ABC中,∵∠A=120°,∴∠ABC+∠ACB=180°﹣120°=60°,又∵∠1=∠2=∠3,∠4=∠5=∠6,∴∠DBC+∠DCB=×60°=40°,∴∠BDC=180°﹣40°=140°,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三角形的内角和,角平分线的定义,解题时注意:三角形内角和是180°.18.如图,在△ABC中,BD平分∠ABC,DE∥BC,且交AB于点E,∠A=60°,∠BDC =86°,则∠BDE的度数为()A.26°B.30°C.34°D.52°【分析】先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求出∠ABD的度数,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DBC的度数,然后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即可得解.【解答】解:∵∠BDC=∠A+∠ABD,∴∠ABD=∠BDC﹣∠A=86°﹣60°=26°,∵BD平分∠ABC,∴∠DBC=∠ABD=26°,又∵DE∥BC,∴∠BDE=∠DBC=26°.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以及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性质,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19.如图,在△ABC中,点D是∠ABC和∠ACB角平分线的交点,若∠BDC=110°,那么∠A=()A.40°B.50°C.60°D.70°【分析】求出∠ABC+∠ACB的度数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BDC=110°,∴∠DBC+∠DCB=70°,∵点D是∠ABC和∠ACB角平分线的交点,∴∠ABC+∠ACB=2(∠DBC+∠DCB)=140°,∴∠A=180°﹣140°=40°,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的定义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20.如图,∠C=50°,∠B=30°,则∠CAD的度数是()A.80°B.90°C.100°D.110°【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CAD=∠B+∠C,∠C=50°,∠B=30°,∴∠CAD=80°,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21.如图,点D在△ABC边BC的延长线上,CE平分∠ACD,∠A=80°,∠B=40°,则∠ACE的大小是()A.30°B.40°C.50°D.60°【分析】由∠A=80°,∠B=40°,根据三角形任意一个外角等于与之不相邻的两内角的和得到∠ACD=∠B+∠A,然后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计算即可.【解答】解:∵∠ACD=∠B+∠A,而∠A=80°,∠B=40°,∴∠ACD=80°+40°=120°.∵CE平分∠ACD,∴∠ACE=60°,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外角定理,关键是根据三角形任意一个外角等于与之不相邻的两内角的和.22.一副三角板,按如图所示叠放在一起,则图中∠α的度数是()A.75°B.105°C.110°D.120°【分析】根据图形求出∠1,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计算,得到答案.【解答】解:如图,∠1=90°﹣45°=45°,则∠α=60°+45°=105°,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外角性质,掌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是解题的关键.23.在△ABC中,∠A,∠C与∠B的外角度数如图所示,则x的值是()A.60B.65C.70D.80【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与∠ABC相邻的外角=∠A+∠C,∴x+65=x﹣5+x,解得x=70.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熟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是解题的关键.24.如图,在Rt△ABC中,∠ACB=90°,点E、F为直角边BC、AC的中点,且AE=3,BF=4,则AB=()A.2B.3C.2D.5【分析】设BE=EC=x,CF=F A=y,构建方程组求出x2,y2,再根据AB=计算即可.【解答】解:设BE=EC=x,CF=F A=y,∵∠C=90°,AE=3,BF=4,则有,解得x2=,y2=,∴AB===2,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解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利用参数构建方程组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25.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锐角等于35°,则另一个锐角的度数是()A.75°B.65°C.55°D.45°【分析】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列式进行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锐角等于35°,∴另一个锐角的度数是90°﹣35°=55°.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性质,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6.如图,在△ABC中,∠BAC=90°,AD⊥BC,垂足点为D,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个数为()①AB与AC互相垂直;②∠ADC=90°;③点C到AB的垂线段是线段AB;④线段AB的长度是点B到AC的距离;⑤线段AB是点B到AC的距离.A.5B.4C.3D.2【分析】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进行分析.【解答】解:∵∠BAC=90°,∴AB与AC互相垂直;故①正确;∵AD⊥BC,∴∠ADC=90°,故②正确;点C到AB的垂线段是线段AC;故③错误;线段AB的长度是点B到AC的距离;故④正确;线段AB的长度是点B到AC的距离,故⑤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点到直线的距离,关键时注意点到直线的距离是一个长度,而不是一个图形,也就是垂线段的长度,而不是垂线段.二.填空题(共4小题)27.如图,△ABC中,点O是重心,过点O的两条线段BE⊥AD.若BD=10,BO=8,则AO的长为12.【分析】先根据勾股定理得到OD的长,再根据重心的性质即可得到AO的长.【解答】解:∵BE⊥AD,BD=10,BO=8,∴OD==6,∵AC、BC上的中线交于点O,∴AO=2OD=12.故答案为:12.【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勾股定理的应用以及重心的性质,根据已知得出各边之间的关系进而求出是解题关键.28.如图,△ABC的中线BE、CD交于点G,则值为.【分析】根据三角形重心的性质即可求解.【解答】解:∵△ABC的中线BE、CD交于点G,∴CG:DG=2:1,∴==.故答案为:.【点评】考查了三角形的重心,重心的性质:重心到顶点的距离与重心到对边中点的距离之比为2:1.29.已知△ABC中,∠ACB=90°,AC=6,BC=8,G为△ABC的重心,那么CG=.【分析】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B,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CD,根据三角形的重心的性质计算即可.【解答】解:△ABC中,∠ACB=90°,AC=6,BC=8,∴AB==10,∵G为△ABC的重心,∴CD是△ABC的中线,∴CD=AB=5,∵G为△ABC的重心,∴CG =CD =,故答案为:.【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重心的概念和性质,勾股定理,三角形的重心是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且重心到顶点的距离是它到对边中点的距离的2倍.30.在Rt△ABC中,∠C=Rt∠,∠A=70°,则∠B=20°.【分析】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C=Rt∠,∠A=70°,∴∠B=90°﹣∠A=90°﹣70°=20°.故答案为:20°.【点评】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性质,是基础题,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第21页(共21页)。
5.1 认识三角形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是小强用三根火柴组成的图形,其中符合三角形概念的是()2.下面各组线段中,能组成三角形的是()A.5,6,11 B.8,8,16 C.4,5,10 D.6,9,143.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1,a,8,且a为整数,则a的值为()A.6 B.7 C.8 D.94.两根木棒长分别为5cm和7cm,要选择第三根,将它们钉成一个三角形,•如果第三根木棒长为偶数,则组成方法有()A.3种 B.4种 C.5种 D.6种5.在等腰三角形ABC中,它的两边长分别为8cm和3cm,则它的周长为()A.19cm B.19cm和14cm C.11cm D.10cm6.已知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4和9,则此三角形的周长L的取值范围是()A.5<L<13 B.4<L<9 C.18<L<26 D.14<L<227.在建筑工地我们经常看见如图1所示用木条EF固定矩形门框ABCD的情形,这种做法根据() 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B.两点确定一条直线C.三角形的稳定性 D.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8.如图2所示,一扇窗户打开后,用窗钩AB可将其固定,这里所运用的几何原理是()A.三角形的稳定性;B.两点之间线段最短;C.两点确定一条直线;D.垂线段最短9.如图3所示,以点A为顶点的三角形有_______个,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10.如图4所示,以AE为边的三角形有________个,它们分别是________.(1) (2) (3) (4)11.如图5所示,在△ABC中,∠BAC=80°,∠B=35°,AD平分∠BAC,则∠ADC的度数为()A.90° B.95° C.75° D.55°(5) (6) (7) (8)12.如图6所示,在△ABC中,∠ABC=40°,AD,CD•分别平分∠BAC,•∠ACB,•则∠ADC等于()A.110° B.100° C.190° D.120°13.如图7所示,D,E分别为△ABC的边AC,BC的中点,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DE是△BDC的中线 B.图中∠C的对边是DEC.BD是△ABC的中线 D.AD=DC,BE=EC14.如图8所示,BD平分∠ABC,DE∥BC,且∠D=30°,则∠AED的度数为()A.50° B.60° C.70° D.80°15.如图9所示,在锐角三角形ABC中,CD,BE分别是AB,AC边上的高,且CD,BE•交于一点P,若∠A=50°,则∠BPC的度数是()A.150° B.130° C.120° D.100°16.在如图10所示的方格纸中,每个方格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点A,B是方格纸中的两个格点(即正方形的格点),在这个5×5的方格纸中,找出格点C使△ABC的面积为2个平方单位,则满足条件的格点C的个数是()A.5个 B.4个 C.3个 D.2个(9) (10) (11) (12)17.如图11所示,∠1+∠2+∠3+∠4+∠5的度数为()A.180° B.360° C.220° D.300°18.如图12所示,△ABC为直角三角形,∠ACB=90°,与∠1互余的角有()A.∠B B.∠A C.∠BCD和∠A D.∠BCD19.三角形中,最大的内角不能小于()A.30° B.60° C.90° D.45°二、填空题1.如图1所示,在△ABC中,∠C=90°,∠B=30°,AD是∠BAC的平分线,已知DB=4,那么AD=_______.(1) (2) (3) (4)2.如图2所示,在Rt△ABC中,∠ACB=90°,∠A<∠B,CM是斜边AB的中线,•将△ACM沿直线CM 折叠,点A落在点D处,如果CD恰好与AB垂直,那么∠A等于_______.3.若一个三角形三条高线的交点在这个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上,•则这个三角形是__________三角形.4.如图3所示,△ABC中,BD=DE=EC,则AD,AE分别是________的中线.5.如图4所示,若∠ACB=90°,CD⊥AB于D,则AC边上的高是______,CD是____边上的高.6.如图5所示,∠1=∠2=∠3=∠4,则AE是________的角平分线.(5) (6) (7) (8)7.已知△ABC中,AB=5cm,BC=8cm,若AD是BC边上的中线,则中线AD•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8.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是2和9,则第三边长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9.在△ABC 中,AB=AC=5,则BC 边长度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10.•四条线段的长度分别为5cm ,•6cm ,•8cm ,•13cm ,•以其中任意三条为边可构成_____个三角形,它们的边长分别是_____________.11.用10根火柴摆一个三角形,能摆出_____种.12.如图6所示,以∠1为内角的三角形有_______.13.如图7所示,AB ∥CD ,∠E=130°,∠F=70°,则∠1+∠2=_______,∠3+•∠4=_______.14.如图8所示,平面上放着等距离的10个点,把这些点作为三角形的顶点,•可作_____个等边三角形.15.如果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与一条直角边的长分别是13cm 和5cm ,•那么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_______cm .16.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cm•和2cm ,则它的周长是_____c m 2.三、解答题1.如图1所示,∠CPA=∠A+∠B+∠C 成立吗?说明理由.2.已知,如图2所示,在△ABC 中,AD ⊥BC 于D ,AE 平分∠BAC ,若∠B=28°,•∠DAE=16°,求∠C 的度数.3.如图3所示,CE 平分∠ACD ,F 为CA 延长线上一点,FG ∥CE•交AB•于G ,•∠ACD=100°, ∠AGF=20°,求∠B 的度数.4.如图所示,AB ∥CD ,AD ∥BC ,∠1=65°,∠2=55°,求∠C 的度数.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4cm ,另一边长为7cm ,求三角形的周长.6.若三角形的三边长满足a>b>c ,且b=7cm ,c=5cm ,求a 的取值范围.四、拓展创新1.如图所示,已知∠xOy=90°,点A ,B 分别在射线Ox ,Oy 上移动,BE是∠ABy 的平分线,BE 的反向延长线与∠OAB 的平分线交于点C ,试问∠ACB 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1) (2)(3)(4)2.某市政府为使四个小区(用A,B,C,D表示)(如图所示)的孩子能就近上学,•想在附近修建一所小学校H.问H•建在何处才能使四个小区的孩子上学走的路的总和最小?3.小聪画了一个△ABC,用尽量得三边的长之后,他发现△ABC的周长是偶数,•且AB-AC=2,AB:AC=3:2,你能猜出小聪量得的第三边BC的长吗?4.如图所示,在△ABC中,D是BA上一点,则AB+2CD>AC+BC成立吗?•说明你的理由.5.如图所示,按规定,一块模板中AB,CD的延长线应相交成85°的角,因交点不在板上,不便测量,工人师傅连接AC,测得∠BAC=32°,∠DCA=65°,此时AB,CD的延长线相交成的角是否符合规定?为什么?6. 如图所示,AB⊥BC,DC⊥BC,若∠DBC=45°,∠A=70°,求∠D,∠AED,∠BFE的度数.7.已知△ABC有两条边长分别为2和7,另一边长是关于x的方程2x-1=4x-k+3的解,求k的取值范围.。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同步练习第二单元《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二)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一、选择题(16分)1.把一个大三角形剪成4个小三角形,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A.180°B.45°C.无法确定2.下面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20厘米、20厘米、40厘米B.10分米、22分米、48分米C.23米、45米、60米3.如图,求∠1的度数是()。
A.60°B.30°C.45°4.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沿对角拉成一个长方形后,周长()。
A.不变B.变小C.变大5.把平角分成两个角,其中一个角是锐角,另一个角一定是()。
A.直角B.锐角C.钝角6.一个三角形既是直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它的三个内角分别是()。
A.90°60°30°B.90°45°45°C.100°40°40°7.一个等腰三角形,一条边长10cm,另一条边长5cm,那么它的周长是()cm。
A.25B.20C.20或258.在直角三角形中,最长的一条边的长度()两条直角边的长度和。
A.大于B.等于C.小于二、填空题(16分)( )三角形。
10.若一个等边三角形的周长是147分米,则这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是( )分米。
11.的内角和是180°,的内角和是( ),的内角和是( )。
12.一个三角形的边长都是整厘米数,其中的两条边边长分别是8厘米和12厘米,这个三角形的第三条边长最短是( )厘米,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最大是( )厘米。
13.一个等腰三角形,其中一个角是70°,另一个角是40°,第三个角( )°;一个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和是80°,按角分这个三角形是( )三角形。
14.一个等腰三角形,如果顶角度数是一个底角的3倍,顶角和底角的度数分别是( )和( )。
5.1 认识三角形(2) 同步练习
本课导学
点击要点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________.
学习策略
解决本节习题主要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中考展望
本节知识应用广泛,单独考查时多为填空、选择题
随堂测评
基础巩固
一、训练平台(每小题4分,共40分)
1.一个三角形地三个内角分别为α,α-1,α+1(α>1°),•则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地度数分别为()
A.44°,45°,91° B.49°,59°,69°
C.59°,60°,61° D.30°,60°,90°
2.给定下列条件,不能判定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地是()
A.∠A+∠B=∠C B.∠A:∠B:∠C=1:2:3
C.2∠A=3∠B=4∠C D.∠A-∠B=∠C
3.如图1所示,已知AB⊥BD,AC⊥CD,∠A=35°,则∠D地度数为()A.35° B.65° C.55° D.45°
(1) (2) (3) (4)
4.如图2所示,AB∥CD,∠A=55°,∠C=80°,则∠M等于()
A.55° B.25° C.35° D.15°
5.在△ABC中,若∠A=78°36′,∠B=57°36°,则∠C=_______.
6.已知在Rt△ABC中,∠C=90°,∠BAC=30°,AB=10,那么BC=_______.
7.如图3所示,将一幅直角三角板叠在一起,使直角顶点重合于点O,使∠AOB+∠DOC=_______.
8.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______个锐角,有______个直角,有_______个钝角.
9.•在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锐角是另一个锐角2•倍,•则这两个锐角地度数是_________.10.在△ABC中,∠A:∠B=5:7,∠C-∠A=10°,则∠C=________.
能力升级
二、提高训练(第1~6小题各5分,第7小题10分,共40分)
1.如图4所示,∠1+∠2+∠3+∠4+∠5地度数为()
A.180° B.360° C.220° D.300°
2.如图5所示,△ABC为直角三角形,∠ACB=90°,与∠1互余地角有()A.∠B B.∠A C.∠BCD和∠A D.∠BCD
(5) (6) (7) (8)
3.三角形中,最大地内角不能小于()
A.30° B.60° C.90° D.45°
4.如图6所示,以∠1为内角地三角形有_______.
5.如图7所示,AB∥CD,∠E=130°,∠F=70°,则∠1+∠2=_______,∠3+•∠4=_______.
6.如图8所示,平面上放着等距离地10个点,把这些点作为三角形地顶点,•可作_____个等边三角形.
7.如图所示,AB∥CD,AD∥BC,∠1=65°,∠2=55°,求∠C地度数.
三、探索发现(共10分)
如图所示,按规定,一块模板中AB,CD地延长线应相交成85°地角,因交点不在板上,不便测量,工人师傅连接AC,测得∠BAC=32°,∠DCA=65°,此时AB,CD地延长线相交成地角是否符合规定?为什么?
四、拓展创新(共10分)
如图所示,AB⊥BC,DC⊥BC,若∠DBC=45°,∠A=70°,求∠D,∠AED,∠BFE地度数.
中考演练
(中考预测题)已知△ABC有两条边长分别为2和7,另一边长是关于x地方程2x-1=4x-k+3地解,求k地取值范围.
答案:
本课导学
180°
随堂测评
一、1.C 2.C 3.A 4.B 5.43°48′
6.5 7.180° 8.3 1 1
9.30•°,60° 10.60°
二、1.A 2.C 3.B 4.△BEF,△ABD
5.70°,60° 6.15
7.解:因为AB∥CD,AD∥BC,
所以∠BDC=∠2=55°,∠DBC=∠1=65°,
所以∠C=•180°-∠BDC-∠DBC=60°.
三、不符合,因为三角形内角和应等于180°.
四、45°,70°,115°
中考演练
因为x=
4
2
k-
,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得出5<
4
2
k-
<9,
所以14<k<22.
版权申明
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
版权为个人所有
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
用户可将本文地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地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地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
文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人及相关权利人地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Users may use the contents or services of this article for personal study, research or appreciation, and other
non-commercial or non-profit purpose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all abide by the provisions of copyright law and other relevant laws, and shall not infringe upon the legitimate rights of this website and its relevant obligees. In addition, when any content or service of this article is used for other purposes, written permission and remuneration shall be obtained from the person concerned and the relevant obligee.
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
使用目地地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文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Reproduction or quota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must be reasonable and good-faith citation for the use of news or informative public free information. It shall not misinterpret or modify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and shall bear legal liability such as copy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