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广场发展的脉络
- 格式:doc
- 大小:10.50 KB
- 文档页数:1
第十一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案➊教学目标一、理清资本主义国家和中国城市化演进的发展脉络二、知道人们居住条件改善的表现,理解居住条件改善的原因和意义三、了解发达国家和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表现及其原因和影响四、了解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➋教学重难点一、本课重点: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和问题二、本课难点:城市化的成因及影响➌教学过程设计一、城市化的演进1、近代以来城市化原因(1)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向城市集中(2)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为其提供了劳动力与市场,也要求城市设施服务与用地相应升级2、西方国家的城市化(1)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初步城市化阶段①工业革命前,英国等西方国家城市化缓慢发展②工业革命时期是英国人口流动最稳定、规模最大的时期③19世纪中叶,英国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注:英国近代城市化特点(仅作了解)A、城市化开始早,并带有自发性、盲目性和不平衡性B、城市化规模大、速度快C、城市间职能分工明确,产生了专业性城市(2)第二次工业革命至二战时期:快速城市化阶段①机械化生产彻底代替了手工生产,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②大批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形成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村镇向城镇发展,城镇向城市化发展(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城市郊区化阶段①二战后,西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高铁和公路),居民汽车拥有量增加②人们能远离城市中心区,为城市人口郊区化和产业郊区化创造了条件3、中国的城市化(1)近代时期:起步阶段①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成为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②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2)新中国时期:发展新阶段①新中国成立初期伴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展开,城市化进程稳定发展(城镇人口比例约20%)②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化进程加快③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2011年城镇人口比例超过50%)4、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二、城市居住条件的改善1、建筑技术的革新(1)19世纪5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电梯并在楼房住宅中普及,使人们生活更加便捷(2)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人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建设楼房住宅(3)20世纪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2、市民生活更加便利与丰富(1)二战后城市社区功能增加(慈善救济→教育、医疗、服务、娱乐、绿化)(2)二战后公共设施与消费娱乐场所增多,城市绿化面积增大注:主要有购物中心、体育场馆、公园、广场、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仅作了解)三、城市基建设施的发展1、西方国家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动)(1)19世纪以来居民住宅设施建设不断完善①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到百姓家中②煤气灯、电灯相继出现,为居民提供照明,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③电报、电话逐渐普及,便利了人们的通信联系(2)20世纪以来城市交通设施建设不断发展①19世纪末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②柏林、纽约开始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③电车、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④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便利了人们出行2、中国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1)近代时期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以上海为代表)②但当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依然有限,且很不平衡(2)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①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②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标准化和环保化(仅作了解)③城市道路四通八达,公交、电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普及(仅作了解)四、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1、废气污染(1)城市化早期,城市集中了大量工厂,林立的烟囱将烟尘不断排放到大气中(2)随着私人汽车普及,城市中又出现了汽车尾气污染2、废水污染:城市化早期,由于工厂沿河而建,又没有污水处理设施,从而产生废水污染3、交通拥堵:私人汽车普及,使交通拥堵成为各大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注:私人汽车普及原因(仅作了解)(1)采用标准流水线生产,汽车造价成本降低(2)随着城市化发展,居住区与工作区分隔;为解决远距离出行,人们越来越依赖汽车4、贫富分化(1)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巨额财富,但大部分财富聚集于少数资本家,工人阶级生活贫困(2)19世纪,城市中的工人住房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生活设施和干净水源(仅作了解)5、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补充知识: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经历了发达国家曾经出现的一系列问题➍当堂练习1. 19世纪上半叶,英国住房压力巨大。
1北京城市轴线的演变和发展1.1第一阶段——元、明、清时期(1206—1911年)北京城市轴线的形成北京的城市轴线基本成型于元大都的建设时期。
元大都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南起丽正门,穿过皇城灵星门,宫城的崇天门、后载门,经万宁桥(又称海子桥今地安门桥),直达大天寿万宁宫的中心阁[2],这就是北京中轴线的雏形。
在这条轴线上及两侧,布置着内中书省、宫城、也里可滋十字寺、大天寿万宁、中心阁等一些核心功能区。
明代永乐年间迁都北京,毁去元大都宫室,却保留了包括城市轴线在内的城市格局,改建过程中,先将中心阁改建为鼓楼,作为城市轴线的终点,扩建外罗城时,亦通过永定门的改造,确定了中轴线的南起点。
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长达八公里的中轴线,经过笔直的街道,九重门阙直达三大殿,并延伸到景山和钟鼓楼。
在中轴线两侧,分别布置着天坛和先农坛、衙门和官署、“T型广场”和千步廊、太庙和社稷坛、宫城、景山、钟鼓楼。
明代中轴线除了继承元代的思想之后,最主要的就是它建了景山,原来的中轴线上景山位置上有圆形建筑,上面没有山。
景山是挖湖堆出来的山,其巧妙之处在于,使景山成为中轴线上的全城制高点,增加了城市景观,也丰富了城市轴线的内容。
中轴线的末端是钟鼓楼,钟鼓楼的作用和皇城不一样,它是给老百姓报时的,是为民服务的,这体现了一个重大的变化。
1.2第二阶段——民国时期(1912—1949年)北京城市轴线的演变自明中叶北京大规模添建直至民国,北京的城市轴线格局未有大的变化。
古代北京的中轴线上是皇家的建筑,所有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政治性、宗教性建筑都是在中轴线两侧对称布局。
民国以来,由于皇家禁区的整修开放,大规模改造和拆除城墙、增辟城门,中轴线两侧建筑的皇权意义淡化并最终消失,代之而起的是这些封建禁地成为市民化的公共空间,皇权空间轴线转变为单纯体现北京旧城风貌的空间轴线[3]。
1.3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年至今)北京城市轴线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虽然景山以北和前门以南段轴线在城市建设中逐渐模糊,但与此同时建设的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及毛主席纪念堂却进一步强化了原有的中段轴线,使原先封闭的轴线具有了开敞特性,生长出一种新的空间特点。
历史文脉在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伴随着历史的演进,城市作为历史形态的一部分,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历程。
而每一座城市都有其自身的历史发展机缘,通过这些有形的物质形态与无形的非物质形态的演变与积淀,演绎成为城市与众不同的气质和魅力。
当今中国,西化趋势越演越烈,西方文化、思想强势入侵我国,而华夏五千年的文明思想、文化价值观却在传承发展中逐渐丧失。
虽然现代化风格的城市景观随处可见,城市却失去了特色与个性,缺少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涵。
1 历史文脉内涵与构成要素1.1 历史文脉内涵文脉(Context)一词,原意指文学中的“上下文”,可以理解为“文化的脉络”,广义上可引申为某一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与其他事物的关系。
城市景观设计中的“文脉”,更多地被理解为城市景观文化上的脉络,包括景观文化的承启关系和城市记忆的延续。
1.2 文脉的构成要素城市是社会文化的荟萃,建筑精华的集中和科学技术的结晶。
而城市广场是城市开放空间体系中的“闪亮点”,代表着城市的形象。
城市广场景观表达中的传承发展要素主要体现在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 2方面,所承载的内容均为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宝贵资源。
1.2.1 物质形态。
城市广场景观要素在物质形态方面主要体现在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物质组成 3方面,3者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
(1)自然环境。
任何一种文化,其发展的历史轨迹都有一定的特殊性,“因环境而生,因环境而传,因环境而变,因环境而衰”。
人与自然相互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特有的符号和排列方式在环境中沉积下来,注入到自然之中,赋予了自然环境人文与历史的内涵。
(2)人工环境。
人工环境与历史文脉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广场景观定位要以地方特色为前提,与周围环境相容为基础,以增强城市广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人工环境主要体现在空间格局、建筑风格、视觉元素与符号等方面。
①空间格局是指整个广场区域的空间划分与表达的布局;②建筑风格代表着整个广场的整体形象,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建筑物的体量、色彩、结构形式等方面展示出独特的地域风貌;③视觉元素是指广场景观设计中的点线、面、色等。
历史地理知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介绍1. 引言1.1 概述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有着众多历史文化名城。
这些名城不仅承载着中国的过去荣光,也展现了其独特的地理特点和人文魅力。
本篇文章将介绍几个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包括北京、西安、南京、成都以及广州。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讨论。
首先,在"正文"部分(2. 正文),我们将详细介绍北京、西安、南京、成都和广州这五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性和特点。
其次,在"结论"部分(3. 结论),我们将总结历史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并探讨这些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现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对其保护和传承提出建议。
1.3 目的通过介绍中国的历史地理知识,尤其是这些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我们旨在增加读者对中国丰富多彩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了解。
同时,我们希望强调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遗产的重要性,以及这些城市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通过读完本文,我们相信读者将对中国历史地理有更深入的认识,并对保护和传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持有更积极的态度。
2. 正文:2.1 北京- 中国的政治中心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
这座城市是中国的政治中心,自古以来一直是各个朝代的统治中心。
在北京,我们可以找到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
例如,故宫是中国最著名的古代皇宫之一,曾经是明清两代皇帝的居住地和政治中心。
天安门广场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之一,见证了许多历史时刻和国家仪式。
2.2 西安- 千年古都与丝绸之路的起点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最著名的古都之一,西安承载了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这座城市曾是13个朝代的首都,在不同时期留下了大量珍贵而独特的遗产。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兵马俑坑,那里埋葬着秦始皇陵墓保护着近8000个兵马俑雕像。
此外,西安还是丝绸之路起点,连接了东西方文化和贸易的重要节点。
2.3 南京- 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南京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城市,也是多个朝代的首都所在。
北京中轴线之旅感受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北京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中,北京中轴线作为一条贯穿古今的历史线索,集中展示了北京城的历史演变和现代发展。
我有幸进行了一次北京中轴线之旅,深刻感受到了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之美。
一、天安门广场:国家荣誉与人民力量的象征天安门广场位于中轴线的起点,是中国的国家象征。
我来到这个宽阔的广场,首先被鹅卵石铺成的地面所吸引。
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但其历史的痕迹仍然清晰可见,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广场上矗立着巍峨的天安门城楼,充满着庄严肃穆的气息。
刻在城楼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巨字,彰显出国家的荣誉与人民力量的庄严。
天安门广场上国旗飘扬、人们熙攘的场景,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国家的伟大和人民的团结。
二、故宫博物院:中华文明的瑰宝继天安门广场之后,我来到了故宫博物院。
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瑰宝,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辉煌。
走进故宫,沿着中轴线前行,我逐步感受到了历史的沉淀。
在太和殿的金碧辉煌中,我仿佛走进了古代帝王的世界。
黄琉璃瓦,红墙朱柱,每一处细节都展示着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
而紧挨着太和殿的是中轴线上的文华殿和宁寿宫,它们展示了明清皇帝的居住生活,更加丰富了我的中华文明之旅。
在故宫的漫漫长廊、碧玉石阶间,我仿佛看到了过去的帝王和妃子的身影,仿佛穿越时空感受着历史的韵味。
三、北海公园:古韵与现代生活的交融故宫后,中轴线上的北海公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座优美的园林景观位于中轴线的后半段,展示了北京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
在北海公园,我漫步于湖光山色之间,感受着古代皇家园林的风采。
湖泊岸边的百花亭、玉花堤,散发出古香古色的气息,仿佛看到了古代文人墨客的身影。
而在北海公园东侧,现代的娱乐和休闲设施也为我带来了惊喜。
如今的北海公园已经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的好去处,古韵与现代生活在这里完美交融。
四、中轴线文化长街: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轴线文化长街,是连接天安门广场与北海公园的一条文化长廊。
小城镇建设2005/556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加速时期,小城镇建设面临空前的发展机遇。
作为其主要景观要素的街道和广场设计,自然就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
我国小城镇分布地域广阔,历史文化环境不同,从而形成了各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小城镇。
传统村镇是协调自然风景、人文环境与民俗风情的聚居群落,它浸透着融合地理环境与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
既结合地形、节约用地、顺应气候条件、节约能源、注重环境生态及景观塑造,又运用手工技艺、当地材料及地域独到的建造方式,形成自然朴实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设计理念指导下,传统村镇街道和广场更是创造了多义的空间功能、尺度宜人的空间结构、丰富的景观序列和融合自然的空间变化。
但是随着近年来城镇建设规模的扩大和速度的加快,小城镇建设中也逐渐呈现出大城市中出现的城镇面貌雷同、失去城镇特色的趋势。
更为严重的是,不少小城镇中出现了盲目照搬大中城市空间形态的做法,各地热衷于修建宽阔的道路和空旷的广场,小城镇应有的亲切尺度已消失在对大城市刻意的模仿之中,影响了小城镇空间形态的健康发展。
因此,急需对小城镇空间设计加以指导。
街道和广场是构成小城镇空间的首要环境要素,也是小城镇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能体现小城镇活力的窗口。
不仅在美化小城镇方面发挥着作用,更重要的是要满足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购物休闲的需要,因此小城镇街道和广场设计一定要同时体现作为街道和广场所固有的功能和无可替代的小城镇自身的特点,才能具有生命力,才能形成城镇的个性。
此外还要正确处理好适用与经济,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以及整体与局部、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
小城镇特色的创造要注重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尊重历史,这样才能创造出优美的小城镇街道广场的景观特色。
一、突出小城镇的空间环境特色 (一) 注重挖掘城镇的特色 小城镇的特色系其自身区别于其他小城镇的个性特征,是小城镇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之所在。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广场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城市广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城市的脉络之中,成为了人们生活、交流和休闲的重要场所。
城市广场不仅仅是一片开阔的空地,它承载着城市的文化、历史、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功能,对于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以及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城市广场的类型多种多样,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功能。
商业广场通常位于城市的商业中心区域,周边环绕着商场、写字楼和酒店等商业设施。
这里人流如织,充满了活力和商机,是城市经济活动的重要场所。
市民广场则更多地服务于当地居民,为他们提供了休闲娱乐、健身锻炼和社交活动的空间。
文化广场往往以展示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为重点,通过雕塑、纪念碑、文化展览馆等元素,传承和弘扬城市的文化传统。
还有交通广场,主要用于疏导交通流量,保障城市道路的畅通。
城市广场的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是地理位置的选择。
一个好的城市广场应该位于城市的核心区域或者重要的节点位置,便于居民和游客的到达。
同时,要考虑周边的交通状况,确保有便捷的交通网络与之相连,以提高广场的可达性。
其次,空间布局是关键。
广场的规模应该与城市的规模和人口密度相适应。
过大的广场可能会显得空旷冷清,缺乏人气;而过小的广场则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空间布局上,要合理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如休闲区、表演区、儿童游乐区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再者,景观设计也是城市广场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优美的景观能够提升广场的吸引力和舒适度。
可以通过种植花草树木、设置喷泉、水池等元素,营造出宜人的环境。
同时,要注重景观的季节性变化,使广场在不同的季节都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城市广场对于城市的文化传承和社会交流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城市文化的展示窗口,通过雕塑、壁画等艺术形式,展现城市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
同时,广场也是人们聚集交流的场所,促进了社会的互动和融合。
在这里,人们可以结识新朋友,分享彼此的故事和经验,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唐文化符号在现代广场景观中的应用———以西安大雁塔北广场为例作者:张倩詹秦川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8年第1期西安作为13个封建王朝建都所在地,被赋予了浓重的历史色彩。
文章选取唐代这个特殊时间节点,多角度、全方位解读广场景观语言,展现西安古城的时空魅力与个性特色。
1 唐文化的产生及特征1.1 唐文化的产生“唐文化”,即是指唐朝时期集文学、宗教与哲学、艺术、天文历法、地理、数学、医学、百工技艺等诸多方面为一体的庞大而完整的文化体系。
唐文化以成熟的汉族文化为主体,既保持自己的特性,又具有吸收消化他类文化内容的能力。
经过魏晋南北朝多元文化的激荡和融合,唐文化中的诗词歌赋、人文地理、宗教文化等领域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频繁、积极的文化交流,既为唐朝培养了大批文化人才,又创造了有利的文化氛围;当然,国家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到玄宗的“开元盛世”,政治相对稳定,经济高度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唐文化的特征唐文化具有开放性的特征。
就唐朝的宗教文化而言,佛教东汉时即已传入我国,但由于唐代对外来文化“吸纳、融合”的时代特征,使得佛教文化在唐代才真正开始。
亦是在这样开放的外交政策下,才得以发展直至鼎盛。
唐文化具有富美的特征。
以唐长安城为例,从设计到建造即如此,城内街道如棋局方格,车马来往入流,达官贵人的“甲宅”林立,穷极奢华,高大壮丽,无一处不体现着唐朝的繁荣昌盛之景。
唐文化具有兼容性的特征。
唐朝完成了对前面朝代优秀制度的吸收,并加以发展。
如科举制度,此制度虽起源于隋文帝开皇间,但科举制真正辉煌一时却是在唐代。
2 唐文化符号在西安大雁塔北广场设计中的应用2.1 布局文化视觉符号城市骨格———里坊的再现:北广场的设计中,借用了唐代里坊的概念,以27m×27m 为基本单位,将中心水池的东西两侧皆划分为36个单位空间。
每个单位空间象征1个“里坊”单位。
中外建筑史知识点总结一、建筑史的起源和发展建筑的历史可以被追溯到远古时代,人类早在石器时代就开始建造简单的住所和聚居地。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建筑也逐渐从简单的住所发展为复杂的宗教、政治和文化建筑。
古代文明如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中国、希腊和罗马等国家的建筑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对后世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特色的建筑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寓意着古代中国人民对木材资源的尊重和珍视。
中国古代建筑以“檩柱”、“长条对称”、“凸梁”和“合院”等形式为特点,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古典建筑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在宫殿、寺庙、园林和民居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深受世界各国建筑师和设计师的敬仰和借鉴。
除了中国古代建筑之外,欧洲古代建筑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也有着重要的发展和影响。
欧洲古代建筑以石头、砖瓦和玻璃为主要建筑材料,建筑风格主要分为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等。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耸的拱顶、尖塔和精美的玻璃窗而著称,文艺复兴式建筑则以其典雅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和对古罗马建筑的继承和发扬而闻名。
二、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演变与特点建筑风格是建筑史上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建筑特点和风格。
建筑风格可以根据不同的特征和风格分为古典主义、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多种类型。
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以其严谨的对称美和精致的装饰而著称。
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古代宫殿、神庙和城市规划中,深受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大师安德烈亚·帕拉第奥的典范和影响。
哥特式建筑风格是中世纪欧洲建筑的代表,以其高耸的尖塔和巨大的窗户而著称。
哥特式建筑主要表现在教堂、修道院和堡垒中,代表作有法国巴黎圣母院和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等。
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建筑的代表,以其对古典主义建筑的继承和发扬而著称。
文艺复兴式建筑主要表现在宫殿、城堡、广场和城市规划中,代表作有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和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