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册化学基本营养物质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7.73 KB
- 文档页数:10
高一化学《基本营养物质》教课设计一、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目标】. 掌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色反响、糖类和蛋白质的查验方法;2.掌握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响、反响条件对水解反响的影响;3.认识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简单分类、主要性质和用途;【过程与方法目标】培育察看实验能力、概括思想能力及剖析思想能力,信息搜寻的能力【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育学生勇于研究、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二、教课重难点①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构成特色;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色反响及查验方法;③蔗糖的水解反响及水解产物的查验三、教课方式:问题解决学习,小组议论合作,小组实验研究四、教课过程教课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企图新课引入:同学们正午都吃些什么?米饭、面条、蔬菜、肉、鸡蛋以拉家常方式引入课题,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环节一:三大营养物质的构成特色提出问题:依据表 3-3 思虑议论以下问题:①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构成上有什么共性;你能说出它们的类型?②糖类各代表物的分子式有何特色?它们之间又有何联系?③剖析葡萄糖和果糖的构造式有何特色?④经过以上剖析你对哪些物质属于糖类有何认识?⑤油和脂在构成上有何差别?⑥怎样鉴识它们?查验?小组热情议论,报告结果学生经过议论剖析糖有个基本的认识,环节二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的特色反响教师组织学生疏组实验,重申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分组实验,记录现象,总结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的查验自己着手,让学生在做中学环节三水解反响(共性)蔗糖水解教师边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虑油脂的水解较复杂,由酯化反响的特色----水解反响---油脂水解的产物 ---- 两种环境下产物的差别 --- 皂化反应蛋白质水解产物 ---- 各样氨基酸察看、记录、思虑培育学生察看能力剖析问题的能力环节四自主学习三大营养物质的存在与应用阅读、议论认识知识,培育自学能力概括总结表达能力环节五讲堂小结见板书特出要点,形成知识系统环节六讲堂小测板书设计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一、糖类、油脂、蛋白质的化学构成.共性和属类都含 c、H、 o三种元素都是烃的衍生物,此中油脂属于酯类2.分类与同分异构现象二、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性质(鉴识方法)(一)特色反响(特征).葡萄糖①新制氢氧化铜产生砖红色积淀,医学上用于诊疗糖尿病②银镜反响制镜工业,热水胆瓶镀银(复原性糖或许-cHo 的查验方法)2.淀粉—常温下淀粉遇碘(I2 )变蓝3.蛋白质①颜色反响②灼烧(二).水解反响(共性)①单糖不水解,二塘、多糖水解产物是单糖②油脂酸性、碱性水解(皂化反响)③蛋白质水解产物氨基酸。
化学科目《基本营养物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基本营养物质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基本营养物质的主要成分、性质和用途。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教育学生养成健康饮食的好习惯,提高生活质量。
二、教学内容1. 基本营养物质的定义和分类2. 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主要成分、性质和用途3. 维生素、矿物质的主要成分、性质和作用4. 水的生理功能和作用5. 膳食纤维的作用和摄入途径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水的基本概念、性质和作用。
2. 教学难点: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代谢过程,维生素、矿物质的生理功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基本营养物质的相关问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结合生活实例讲解基本营养物质的作用。
3. 采用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4. 运用讨论法,激发学生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体需要哪些营养物质。
2. 讲解:介绍基本营养物质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基本营养物质实例,讲解其作用。
4.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基本营养物质实验,观察其性质。
5.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合理搭配食物,保证营养均衡。
6.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基本营养物质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分析日常饮食中的基本营养物质摄入情况。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基本营养物质的概念、分类和作用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水的性质和用途的理解程度。
3. 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评价学生在生活中合理搭配食物,保证营养均衡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化学科目《基本营养物质》》2.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滴定管等3. 课件:基本营养物质的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4. 网络资源:有关基本营养物质的科普文章、研究报告等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基本营养物质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高中化学营养物质教案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常见的营养物质的化学成分及其在人体内的作用。
一、背景知识:1. 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是人体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新陈代谢过程。
2. 碳水化合物:主要由碳、氢、氧组成,是人体的主要能量来源。
3. 脂肪:主要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是人体的次要能量来源,也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4. 维生素:有机化合物,是人体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
5. 矿物质:无机化合物,参与骨骼形成、神经传导等生理过程。
二、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引导学生思考不同食物中所包含的营养物质,并探讨这些营养物质对人体的重要性。
2. 学习内容:a. 蛋白质:讲解蛋白质的结构及在人体内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蛋白质的来源和摄入方式。
b. 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介绍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结构及功能,在生活中常见的食物中分别找到这两种营养物质的例子。
c. 维生素和矿物质:讲解不同类别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人体的重要性,帮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合理的膳食摄入这些营养物质。
3. 练习与讨论:通过案例分析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合理的饮食来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同时引导他们了解不同营养物质的搭配原则。
4. 总结与拓展: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营养物质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同时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学习与了解营养学知识。
三、课堂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份合理的膳食计划,并分析其中所包含的营养物质种类和比例是否符合身体需求。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不同营养物质的化学成分及其在人体内的作用,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选择食物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基本营养物质》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分类;2. 掌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及检验方法;3.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实验,培养观察实验的能力和分析化学实验现象及总结归纳的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与人类生命、营养、健康密切相关的有机化合物,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重点】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共性与特征反应。
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组成特点和水解。
通过实验,总结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的特征反应【难点】葡萄糖与弱氧化剂氢氧化铜的反应,油脂的水解反应。
通过实验,总结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的特征反应【课型】新授课【教学模式】问题探究、实验探究【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实验、学生小组实验【实验用品】葡萄糖、水、硫酸铜、氢氧化钠、土豆、碘酒、鸡蛋清、浓硝酸、蔗糖、稀硫酸、酒精灯、火柴、试管等。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一、糖类、油脂、蛋白质的化学组成1.糖类、油脂、蛋白质代表物的化学组成2.糖类的分类与同分异构现象二、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性质1.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2.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水解反应(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糖类、油脂、蛋白质的存在2.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化学相关的知识提示生活与健康的话题。
过程与方法3.通过自学,查阅资料,提高自主总结归纳的能力;4.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与人类生命、营养、健康密切相关的有机化合物,体会营养物质与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的紧密联系及学习有机化学的意义,深化对不同有机物特点的理解,提高科学素养,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重点】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存在和用途。
【难点】总结归纳糖类、油脂、蛋白质的存在及用途。
【课型】新授课【教学模式】提问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教学手段】课前准备自主发言【教学过程】。
化学科目《基本营养物质》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基本营养物质的概念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化学科目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基本营养物质的概念和分类。
讨论基本营养物质在人体健康和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基本营养物质的概念。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
第二章:碳水化合物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碳水化合物的概念、分类和作用。
培养学生对碳水化合物的认识和理解。
2.2 教学内容介绍碳水化合物的概念和分类。
讨论碳水化合物在人体能量代谢和储存中的作用。
2.3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和模型展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碳水化合物的概念。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碳水化合物的认识和经验。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
第三章:蛋白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蛋白质的概念、分类和作用。
培养学生对蛋白质的认识和理解。
3.2 教学内容介绍蛋白质的概念和分类。
讨论蛋白质在人体建设和修复中的作用。
3.3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和模型展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蛋白质的概念。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蛋白质的认识和经验。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
第四章:脂肪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脂肪的概念、分类和作用。
培养学生对脂肪的认识和理解。
4.2 教学内容介绍脂肪的概念和分类。
讨论脂肪在人体能量储存和调节中的作用。
4.3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和模型展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脂肪的概念。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脂肪的认识和经验。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
第五章:维生素和矿物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概念、分类和作用。
培养学生对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认识和理解。
化学科目《基本营养物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基本营养物质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基本营养物质的化学组成、性质和生理功能。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化学科目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基本营养物质的定义和分类2. 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基本组成、性质和生理功能3. 维生素、矿物质的基本组成、性质和生理功能4. 基本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5. 基本营养物质与健康的关系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基本营养物质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基本营养物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观点。
4. 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基本营养物质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基本营养物质的分类及其特点:介绍糖类、脂肪、蛋白质等的基本组成、性质和生理功能。
3. 分析基本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讲解糖类、脂肪、蛋白质等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
4. 探讨基本营养物质与健康的关系:介绍维生素、矿物质的基本组成、性质和生理功能,讲解它们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五、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4.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化学科目》相关章节2. 多媒体课件:基本营养物质图片、视频等3. 实验器材:进行简单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试剂4. 网络资源:有关基本营养物质的相关文章和研究报告5. 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基本营养物质的定义、分类、组成、性质、生理功能及与健康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基本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以及维生素、矿物质的作用。
第七章《基本营养物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基本营养物质”是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第四节内容,是学生“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观念形成的重要载体。
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必修课程中,“主题4: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应用”对有机化合物的要求为:“知道有机化合物分子是有空间结构的,知道有机化合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
知道氧化、加成、取代、聚合等有机反应类型。
知道合成新物质是有机化学研究价值的重要体现,结合实例认识油脂、糖类、蛋白质等有机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辨识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碳骨架和官能团、能从有机化合物及其性质的角度对有关饮食、健康等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和评价,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以及决定其分类与性质的特征基团,进而认识有机化学反应,实现有机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合成新物质。
人教版教材化学必修第二册中开门见山直入主题:“除了水,人们每天摄入量较大的是糖类、蛋白质和油脂这三类有机物,它们既是人体必需的基本营养物质,也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
”学生在生物学习的基础上,深入地学习这三类有机物。
教材注意从生活经验和实际活动出发来介绍它们的性质,让学生了解糖类、蛋白质和油脂的基本组成、特性反应与用途。
教材首先介绍学生最熟悉的糖类,从组成的角度进行分类,再以葡萄糖为例介绍单糖的性质,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从碳骨架和官能团这两个视角继续深入分析。
对于结构十分复杂的蛋白质,只从组成元素和结构单元的角度进行简单介绍,介绍其特征反应。
对于油脂的学习,先介绍其分类和物理性质,再根据结构通式说明其能水解的化学性质。
本节内容学习提升了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学科素养。
同时,本节内容也将为后续有机化合物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标准(2017版)》还指出,学生应通过实验探究和联系实际的方式学习上述知识。
因此,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背景,设计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将上述不同素养进行整合培养,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高效落实。
化学科目《基本营养物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营养物质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2. 使学生能够分析日常生活中食物中所含的基本营养物质,并合理搭配膳食。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基本营养物质的定义和分类2. 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性质和作用3. 维生素、矿物质的基本性质和作用4. 食物中营养物质的测定方法5. 日常饮食中营养物质的合理搭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基本营养物质的分类、性质、作用及食物中的含量。
2. 教学难点:食物中营养物质的测定方法和日常饮食中营养物质的合理搭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基本营养物质的概念、分类、性质和作用。
2. 利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自操作,测定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含量。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日常生活中营养物质的摄入和搭配。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器材:试管、滴定管、分析天平等。
2. 食物样品:水果、蔬菜、肉类、奶制品等。
3. 教学课件:基本营养物质的相关图片、视频和动画。
4. 教学资料:食物中营养物质含量的参考数据。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日常饮食中的营养物质。
2. 新课导入:讲解基本营养物质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3.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营养物质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4.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定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含量。
5. 结果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分析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含量和作用。
6. 案例分析:分析日常生活中营养物质的摄入和搭配。
7. 小组讨论:讨论如何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
七、作业布置:1.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含量。
2. 调查报告:调查家庭成员的饮食习惯,分析其营养摄入情况。
3. 饮食计划:根据所学知识,为自己或家庭成员制定一份合理的饮食计划。
八、教学评价:1. 实验操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化学科目《基本营养物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基本营养物质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2. 让学生掌握糖类、脂肪、蛋白质等基本营养物质的化学组成、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基本营养物质的定义和分类2. 糖类的基本概念、分类、化学组成及生理功能3. 脂肪的基本概念、分类、化学组成及生理功能4. 蛋白质的基本概念、分类、化学组成及生理功能5. 基本营养物质的代谢过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化学组成、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
2. 教学难点: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代谢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 通过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营养物质的认识。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有机化合物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基本营养物质的定义和分类:介绍基本营养物质的定义,讲解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分类及特点。
3. 讲解糖类的基本概念、化学组成及生理功能:介绍糖类的概念、分类、化学组成及生理功能。
4. 讲解脂肪的基本概念、化学组成及生理功能:介绍脂肪的概念、分类、化学组成及生理功能。
5. 讲解蛋白质的基本概念、化学组成及生理功能:介绍蛋白质的概念、分类、化学组成及生理功能。
6. 讲解基本营养物质的代谢过程:介绍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代谢过程及其相互转化。
8. 布置作业:设计有关糖类、脂肪、蛋白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基本营养物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作业批改:评估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糖类、脂肪、蛋白质知识的掌握。
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基本营养物质的概念和分类。
2.理解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在人体中的作用。
3.掌握检测食品中营养物质的实验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营养物质的分类和特点。
2.理解和掌握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在人体中的作用与作用机理。
3.掌握检测食品中营养物质的实验方法。
三、教学内容1. 基本营养物质的概念和分类基本营养物质是指人体必需的食物成分,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水等。
这些物质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保持健康所必需的。
根据功能分类,基本营养物质可分为能量营养素和非能量营养素两类。
能量营养素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它们提供人体所需的能量和热量。
非能量营养素主要包括维生素和矿物质,虽然不能提供能量,但对于人体的健康同样非常重要。
2. 碳水化合物在人体中的作用碳水化合物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它们可以在人体内发生代谢反应,产生能量和热量。
碳水化合物可以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三种类型。
单糖是由一个单独的分子组成的糖类化合物,如葡萄糖和果糖。
双糖是由两个糖类分子结合而成的化合物,如蔗糖和乳糖。
多糖是由多个糖类分子组成的化合物,如淀粉和纤维素。
在人体内,碳水化合物主要发生以下两种代谢反应:1.呼吸作用:在细胞内,碳水化合物经过分解,产生能量和二氧化碳,释放在细胞内,为细胞提供能量。
2.合成反应:在人体内,碳水化合物还可以合成葡萄糖和糖原,储存在肝脏和肌肉组织中,供人体需要时使用。
3. 脂肪在人体中的作用脂肪是一种重要的能量来源,同时也是构成细胞膜主要成分之一。
脂肪也可以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两种类型。
饱和脂肪酸又称硬脂肪酸,通常来源于动物脂肪,如牛油和猪油等。
不饱和脂肪酸又称软脂肪酸,通常来源于植物油,如橄榄油和花生油等。
脂肪在人体中的主要作用有:1.储能:脂肪是人体在能量储备方面最重要的化合物。
当人体需要能量时,脂肪可以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产生大量的 ATP 分子,供人体进行各种生理活动。
化学科目《基本营养物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营养物质的概念、分类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营养物质的科学认识,提高健康饮食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概念。
2. 糖类、脂肪、蛋白质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
3. 维生素、矿物质的基本概念及作用。
4. 食物中的基本营养物质及其含量。
5. 营养物质的合理搭配与健康饮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基本营养物质的概念、分类、作用及食物来源。
2. 难点: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及营养物质的合理搭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基本营养物质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营养物质的作用及食物来源。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食物样品,用于展示和分析。
2. 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及案例。
4. 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教案内容待补充。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激发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介绍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概念、作用及食物来源。
3. 互动环节:学生分享自己对营养物质的了解,教师点评并补充。
4. 案例分析:分析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营养物质的重要性。
5. 小组讨论:讨论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以及如何做到营养均衡。
6. 总结:强调营养物质的作用及合理搭配,提醒学生关注健康饮食。
七、课堂练习:1. 根据所学内容,完成关于基本营养物质的填空题。
2. 分析食物样品中的营养物质,并写出其主要作用。
3. 设计一份针对某一人群(如青少年、老年人等)的合理膳食计划。
八、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居民膳食指南。
2. 观察家人或朋友的饮食习惯,分析其营养状况,并提出改进建议。
《基本营养物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糖类、蛋白质和油脂这三类有机物是重要的营养物质,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在生活和生产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和初中化学的学习对此已经有初步了解。
教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糖类、蛋白质和油脂的性质和用途,体现有机化学的应用价值。
教材在此之前介绍了含单官能团的有机小分子,在本节进一步引入含多种官能团的生物大分子,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有机物更为完整、全面的认识,为化学选择性必修模块和生物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本节涉及的有机物结构都比较复杂,学生此时还难以仅从结构的角度认识这些物质的性质。
因此,教材注意从生活经验和实验活动出发来介绍物质的性质,让学生了解糖类、蛋白质和油脂的基本组成、特征反应和用途。
教材首先介绍这三类物质中学生最熟悉的糖类,从组成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通过表格加以呈现,再以葡萄糖为例介绍单糖的性质。
葡萄糖的结构与小分子有机物相比较为复杂,教材给出结构简式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此产生直观认识,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从碳骨架和官能团这两个视角继续深人分析。
但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并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教材此处没有继续深入,而是通过接下来的实验直接介绍葡萄糖的特征反应,不涉及具体反应原理和化学方程式;二糖和多糖则主要介绍其生理作用和工业应用,其中包含了水解反应和利用生物质生产燃料乙醇的反应。
蛋白质的结构十分复杂,教材只从组成元素和结构单元的角度进行简单介绍,同时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初步认识简单氨基酸的结构特征,为下面介绍蛋白质的生理功能进行铺垫。
最后通过实验介绍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由此解释蛋白质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油脂这部分内容首先根据生活中人们的经验和直观认识介绍油脂的分类和物理性质,然后再通过其结构通式说明油脂的化学性质,进一步解释其用途和生理作用。
最后的“研究与实践”栏目结合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要求学生查阅资料,搜集多方面观点,从社会不同人群的角度分析油脂的用途和对健康的影响。
《基本营养物质》高一化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基本营养物质的分类及功能。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食物中营养物质的组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基本营养物质的分类、功能及其化学组成。
2.教学难点: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化学变化及营养价值。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食物中常见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些营养物质的了解。
(二)基本营养物质分类及功能1.蛋白质a.介绍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分类及生理功能。
b.通过实例讲解蛋白质在人体中的作用,如酶、抗体等。
2.脂肪a.介绍脂肪的分类、性质及生理功能。
b.通过实例讲解脂肪在人体中的作用,如储能、保护内脏等。
3.碳水化合物a.介绍碳水化合物的分类、性质及生理功能。
b.通过实例讲解碳水化合物在人体中的作用,如供能、调节血糖等。
4.维生素与矿物质a.介绍维生素的分类、性质及生理功能。
b.介绍矿物质的分类、性质及生理功能。
(三)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化学变化及营养价值1.蛋白质的化学变化a.介绍蛋白质的变性、水解等化学变化。
b.分析蛋白质在烹饪过程中的变化,如煎蛋、炖肉等。
2.脂肪的化学变化a.介绍脂肪的氧化、水解等化学变化。
b.分析脂肪在烹饪过程中的变化,如油炸、炒菜等。
3.碳水化合物的化学变化a.介绍碳水化合物的水解、氧化等化学变化。
b.分析碳水化合物在烹饪过程中的变化,如煮饭、烤面包等。
4.维生素与矿物质的化学变化a.介绍维生素的氧化、还原等化学变化。
b.分析矿物质在烹饪过程中的变化,如焯水、炖汤等。
(四)课堂小结(五)作业布置1.列举食物中的基本营养物质,并简要介绍其功能。
2.分析烹饪过程中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化学变化及营养价值。
四、教学反思1.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2.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
3.在讲解化学变化时,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
高一下册化学教案:基本营养物质教学目标:1. 理解基本营养物质的概念;2. 掌握主要营养物质的种类和功能;3. 了解基本营养物质在人体中的作用;4.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1. 主要营养物质的种类和功能;2. 基本营养物质在人体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主要营养物质的种类和功能的理解;2. 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结果的分析,掌握基本营养物质的作用。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不同营养物质的试剂及实验器材;2. 多媒体教具:PPT或图片;3. 学生实验指导书;4. 化学实验室使用安全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1. 通过展示图片或放映PPT,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什么是基本营养物质?为什么人体需要基本营养物质?2. 让学生讨论并记录下营养物质的种类和功能。
Step 2:知识讲解1. 介绍各种营养物质的定义和主要功能,例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
2.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不同营养物质的来源和作用。
3.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为什么饮食要均衡?什么是营养的失衡?营养失衡对人体的危害是什么?Step 3:实验探究1. 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2. 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进行不同营养物质的鉴别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学生结合实验结果,讨论并总结不同营养物质的特征及其鉴别方法。
Step 4:知识巩固1.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由发挥,想办法制作出富含各种营养物质的食物组合,并说明其中的营养物质种类和含量。
2. 学生进行展示,并进行讨论和评价。
Step 5:课堂总结1. 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内容,梳理并记忆主要营养物质的种类和功能。
2. 带领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为什么合理饮食对身体健康很重要?Step 6: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不同年龄段人体对基本营养物质的需求量;2. 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考察某种营养物质的存在。
教学反思:1. 通过探究实验能提高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2.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实例,使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习的实用性;3. 合理设计小组讨论和展示环节,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高一化学基本营养物质教学设计3篇高一化学基本营养物质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掌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2.掌握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反应条件对水解反应的影响;3.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简单分类、主要性质和用途;4.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5.通过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及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的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2)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教学难点:(1)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及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2)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教学过程:一、合作讨论1.我们已经知道蔗糖、冰糖、葡萄糖、果糖也是糖,但你知道淀粉、纤维素也是糖吗?糖类物质都有甜味吗?有甜味的物质都是糖吗?我的思路:要明确糖类的概念及分类,注意区分生活中的“糖”和化学中的“糖”。
2.淀粉没有甜味,但为什么在吃米饭或馒头时多加咀嚼就能觉得有甜味呢?淀粉在人体内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我的思路:淀粉属于多糖,其重要性质之一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最终生成葡萄糖。
注意这里“一定条件”的涵义。
3.酯和脂是一回事吗?甘油是油吗?油都是油脂吗?我的思路:注意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能望文生义,要结合生活中具体实例进行记忆和理解。
4.为什么说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础?我们从食物中摄取的蛋白质在人体内发生了哪些变化,最终排出体外?我的思路:蛋白质是一类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但其最终的水解产物都是氨基酸,而自然界中的氨基酸的种类是有限的。
这一方面说明了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础物质.二、.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1.[实验3—5]——葡萄糖、淀粉和蛋白质的特性实验实验内容实验现象葡萄糖+新制Cu(OH)2共热,生成砖红色沉淀淀粉+碘酒变蓝色蛋白质+浓HNO3共热,变黄色2.葡萄糖的特征反应(1)葡萄糖砖红色沉淀(2)葡萄糖光亮的银镜新制Cu(OH)2和银氨溶液都是碱性的。
第三章有機化合物第四節基本營養物質本節教材分析三維目標1.知識與技能:(1)認識油脂的組成、主要性質和主要應用;(2)認識糖類物質的組成、主要性質和主要應用;(3)認識蛋白質的組成、主要性質和主要應用;(4)進一步訓練學生的化學實驗操作技能。
2.過程與方法:(1)從飲食與營養等生活實際出發學習本節中的有機化合物,將學到的有機化合物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2)通過活動與探究學習有機化合物的性質;(3)學會分析有機化合物分子裏的重要原子團(官能團)與物質性質的關係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瞭解與人類生命、營養、健康密切相關的有機化合物,使學生體會學習有機化學對生產生活的指導意義,從而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提高科學素養,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教學重點糖類、油脂和蛋白質組成的特點;糖類、油脂和蛋白質的主要性質。
教學難點葡萄糖與弱氧化劑氫氧化銅的反應;油脂的水解反應。
教學建議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基本營養物質在課程標準中“只要求從組成和性質上認識”,因此教學過程中只要求定性瞭解,對於教材中沒有出現的化學方程式,不要求學生掌握,例如葡萄糖與新制氫氧化銅的反應。
(2)改進實驗教學,體現探究過程,增強教學效果。
例如教材中實驗3-6可以設計成探究實驗。
如何證明澱粉已開始水解?如何證明澱粉已水解完全?注意檢測時溶液酸鹼性的調節。
(3)把握教學內容深淺度,嚴格按照課程標準進行教學。
區分好基本營養物質在必修2和選修5兩個模組中教學要求的差異,可以對比兩個模組的教材及課程標準,不要將基本營養物質的教學拓展到選修5模組內容。
新課導入設計導入一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
”要保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動,就必須飲食,必須攝取營養物質。
在你的飲食中,每日攝取的有機物主要有哪些,你知道它們的主要成分嗎?攝取的主要有機物及其主要成分:人們習慣稱糖類、油脂、蛋白質為動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的基本營養物質。
高一下册化学基本营养物质教案
1.掌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掌握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反应条件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3.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简单分类、主要性质和用途;
4.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
5.通过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及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的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教学难点:(1)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及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1.我们已经知道蔗糖、冰糖、葡萄糖、果糖也是糖,但你知道淀粉、纤维素也是糖吗?糖类物质都有甜味吗?有甜味的物质都是糖吗?
我的思路:要明确糖类的概念及分类,注意区分生活中的“糖”和化学中的“糖”。
2.淀粉没有甜味,但为什么在吃米饭或馒头时多加咀嚼就能觉
得有甜味呢?淀粉在人体内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
我的思路:淀粉属于多糖,其重要性质之一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最终生成葡萄糖。
注意这里“一定条件”的涵义。
3.酯和脂是一回事吗?甘油是油吗?油都是油脂吗?
我的思路:注意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能望文生义,要结合生活中具体实例进行记忆和理解。
4.为什么说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础?我们从食物中摄取的蛋白
质在人体内发生了哪些变化,最终排出体外?
我的思路:蛋白质是一类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但其最终的水解产物都是氨基酸,而自然界中的氨基酸的种类是有限的。
这一方面说明了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础物质.
1.[实验3—5]——葡萄糖、淀粉和蛋白质的特性实验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葡萄糖+新制Cu(OH)2
共热,生成砖红色沉淀
淀粉+碘酒
变蓝色
蛋白质+浓HNO3
共热,变黄色
2.葡萄糖的特征反应
(1)葡萄糖砖红色沉淀
(2)葡萄糖光亮的银镜
新制Cu(OH)2和银氨溶液都是碱性的。
上列两反应,常用于鉴别葡萄糖。
3淀粉的特征反应:
在常温下,淀粉遇碘变蓝色。
严格地说,淀粉遇到I2单质才变蓝色,而遇到化合态的碘如I-、IO 等不变色。
可用碘检验淀粉的存在,也可用淀粉检验碘的存在。
4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1)颜色反应:
蛋白质变黄色
(2)灼烧反应:灼烧蛋白质,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
严格地说,浓HNO3只能使含有苯环的蛋白质变黄色。
以上两条,常用于鉴别蛋白质
1.[实验3—6]蔗糖的水解反应
现象: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解释:蔗糖水解产生了葡萄糖。
2.糖类的水解反应
C12H22O11+H2O C6H12O6+C6H12O6蔗糖葡萄糖果糖 (C6H10O5)n+nH2O nC6H12O6
淀粉(或纤维素) 葡萄糖
单糖是糖类水解的最终产物,单糖不发生水解反应。
糖类在实验室中水解常用H2SO4作催化剂,在动物体内水解则是用酶作催化剂。
淀粉和纤维素的最终水解产物相同,都是葡萄糖。
3.油脂的水解反应
(1)油脂+水高级脂肪酸+甘油
(2)油脂+氢氧化钠高级脂肪酸钠+甘油
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叫做皂化反应。
工业上常用此反应制取肥皂。
甘油与水以任意比混溶,吸湿性强,常用作护肤剂。
油脂在动物体内的水解,是在酶催化下完成的。
4.蛋白质的水解:蛋白质的水解产物是氨基酸。
甘氨酸丙氨酸
苯丙氨酸
谷氨酸
氨基酸分子中含有碱性基氨基(—NH2)和酸性基羧基(—COOH),氨基酸呈两性。
天然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α—氨基酸
(1)葡萄糖和果果糖的存在和用途
葡萄糖和果糖
(2)蔗糖的存在和主要用途
蔗糖
(3)淀粉和纤维素的存在和主要用途
淀粉
纤维素
2.油脂的主要应用
(1)油脂的存在:油脂存在于植物的种子、动物的组织和器官中
油脂中的碳链含碳碳双键时,主要是低沸点的植物油;油脂的碳链为碳碳单键时,主要是高沸点的动物脂肪。
油脂肪
(2)油脂的主要用途——食用
油脂+水高级脂肪酸+甘油;放出热量
油脂是热值最高的食物。
油脂有保持体温和保护内脏器官的功能。
油脂能增强食物的滋味,增进食欲,保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油脂增强人体对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过量地摄入脂肪,可能引发多种疾病。
3.蛋白质的主要应用
(1)氨基酸的种类
氨基酸
(2)蛋白质的存在
(3)蛋白质的主要用途
(4)酶
酶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
酶是生物体内的重要催化剂。
作为催化剂,酶已被应用于工业生产
4.科学视野——生命的化学起源
导致生命起源的化学过程是在有水和无机物存在的条件下发生的:①简单的无机物和有机物转化为生物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