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桡动脉采血
- 格式:ppt
- 大小:192.00 KB
- 文档页数:8
桡动脉抽血新生儿桡动脉穿刺抽血法邓玉英 2009-3新生儿传统检验标本的采集一般抽取外周静脉血或股静脉血~外周静脉血量小~出血慢~对静脉的破坏也大,而股静脉采血难度相对较大~一般需要两个人配合才能完成操作~由于婴儿的哭闹、躁动很容易使针头穿出血管外而导致抽血量不足、血肿的形成或穿刺失败~或因强烈的刺激引起患儿反射性排尿~污染无菌区~甚至造成感染。
对于循环衰竭的危重新生儿因股动脉搏动弱~难以摸到搏动~股静脉穿刺难于成功。
因此在不影响检验结果的前提下采用桡动脉抽血~根据桡动脉解剖位臵通过目测定位法抽血~我科自2008年10月起采用目测定位法抽取桡动脉血~取得了良好效果~成功率高。
一、操作方法:1(抽血车用物准备一次性注射器,根据血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一次性5.5号头皮针~治疗盘、一杰碘~无菌棉签~无菌棉球~一次性胶手套~3M微孔通气胶布~试管若干等。
车下层放生活垃圾、医疗垃圾盒及利器盒。
2(定位法1,目测定位法患儿平卧~操作者左手握紧患儿待穿刺侧手~掌面朝上~以拇指固定患儿手掌~其余4指放臵患儿手掌背侧~食指托于腕关节处~使仰伸约30,45?~常规消毒后~右手持5.5号头皮针,连接好注射器,与皮肤呈15,20?,肥胖者进针角度适当加大~约20,30?,~在腕中纹,第二道腕横纹,桡侧1/4处~约为中线与外侧的1/2处为穿刺点进针~穿刺成功后血液会自动涌入头皮针胶管~适当固定~抽取所需血量后拔针~加压止血5,10min。
可用3M微孔通气胶布压住无菌棉球并绕腕部1周按压~不宜过紧~并注意观察该侧手指血运情况~止血后及时放松按压。
2,触摸法:在桡动脉处摸到博动最明显处以15,20?进针抽取所需血量即可。
二、讨论:1(桡动脉解剖特点桡动脉在前臂中远段走行于肱桡肌和桡侧屈腕肌间~在桡骨茎突部远端分为2支,一支于拇长展肌和拇短伸肌腱深面~绕至手背~穿第1掌骨间隙至手掌深面~末端与尺动脉深支吻合~构成掌深弓,一支在鱼际肌表面或穿拇短展肌向下至手掌~与尺动脉末端吻合~形成掌浅弓。
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一、前言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是检测新生儿生命体征、生物化学指标及血气分析的重要操作之一。
正确的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可以有效保证采血的质量及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二、操作流程1. 采血前的准备(1)准备所需材料:一次性皮肤消毒棉球、一次性注射器、血管穿刺针、血样管、吸管等。
(2)确定采血部位:新生儿桡动脉位于前臂内侧,是采血的首选部位。
(3)充分沟通:在采血前需要与家属充分沟通,解释采血的目的及过程,并征得家属的同意。
2. 采血操作流程(1)洗手并佩戴手套。
(2)将一次性皮肤消毒棉球沾满酒精,用力擦拭采血部位,以消毒。
(3)在消毒的基础上,再使用碘碘伏消毒。
(4)等待消毒液干燥后,用一次性注射器采集血样。
(5)向家属解释采血的注意事项,让他们在一旁协助。
(6)将血样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
3. 采血后的处理(1)将采血用的一次性材料及时丢弃。
(2)观察采血部位是否有出血、渗血等情况,并及时处理。
4. 采血操作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1)采血困难:可能是由于新生儿的血管较细或血管位置不明显,建议采用热敷或多次尝试,或者考虑其他部位进行采血。
(2)采血后出血:出血不止的情况需要及时用纱布进行包扎,并咨询医护人员进行处理。
(3)家属情绪波动:在采血过程中,可能遇到担心或紧张的家属,需要与家属进行沟通,耐心解释,保持稳定的操作状态。
五、评分标准1. 采血操作流程评分(1)消毒操作是否标准:未采取消毒措施或者消毒不到位、不充分的扣分,标准操作得分。
(2)采血技术是否熟练:采血方向、力度、角度是否正确,是否在合适的时间内完成采血操作,评分标准。
(3)采血后的处理是否妥善:是否及时丢弃一次性材料、是否及时处理出血情况等,评分标准。
2. 采血质量评分(1)采血得血量是否满足检测要求:满足检测要求得分,不满足扣分。
(2)采血血样是否污染:未受污染得分,受污染扣分。
3. 安全及沟通评分(1)与家属的沟通是否充分:耐心解释采血的目的及操作流程,家属情绪是否得到平稳得分。
新生儿桡动脉与股静脉采血的效果分析目的比较新生儿桡动脉和股静脉穿刺采血方法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操作所需时间和血管损伤情况。
方法将10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桡动脉穿刺组(A组)55例和股静脉穿刺组(B组)45例。
A组采用桡动脉穿刺采血,B组采用股静脉穿刺采血,并对两组采血成功率、穿刺采血损伤程度及操作时间进行比较。
结果桡动脉穿刺采血成功率比股静脉采血成功率提高了10%,达到了95%;桡动脉采血时间比股静脉采血时间平均缩短了5min。
结论新生儿桡动脉穿刺采血比股静脉穿刺采血一次成功率高,操作时间少,损伤程度轻,可推广采用。
标签:新生儿;桡动脉采血;股静脉采血;一次性真空采血针;真空采血管由于新生儿病情复杂、变化快,需要血液检查结果来帮助诊断,但由于新生儿血管细,末稍循环欠佳,采血难度大,采血的量较多,再加上现在的患儿家属对护士的穿刺技术要求很高,要求一针见血,因此掌握新生儿采血方法和技巧显得特别重要,在临床中常常习惯选择桡动脉和股静脉穿刺采血。
我科于2013年7月开展了桡动脉穿刺采血代替股静脉穿刺采血法,明显提高了采血成功率,减轻了新生儿痛苦。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7月~2014年6月在本院住院新生儿100例,原发病包括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脓疱疹、新生儿咽下综合征、新生儿呕吐、早产儿、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症、新生儿B 链球菌感染、高危儿等。
按照住院先后顺序随机将100例患儿分为桡动脉穿刺组(A组)55例,股静脉穿刺组(B组)45例。
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病程、性别、原发病和病情变化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两组均由采血技术娴熟的护理人员进行操作。
A组:(桡动脉穿刺)采血者先洗手,准备用物(选用一次性采血针[1]直接连接不同色码管帽的真空采血管)。
并将患儿取平卧位,再消毒双手,护士左手握住新生儿手部,掌面向上。
桡动脉采血在新生儿科的临床应用目的:通过对新生儿不同采血部位的对照分析,探索更适合于新生儿的采血部位。
方法:选择新生儿科需动脉采血进行血气分析的360例患儿,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桡动脉、股动脉、肱动脉采血,并对其一次穿刺成功率、发生淤血、血肿、误入静脉率及疼痛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肱动脉组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发生淤血、血肿、误入静脉及疼痛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桡动脉是适合于新生儿采血的部位,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减轻患儿穿刺的痛苦,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新生儿;桡动脉;股动脉;肱动脉;采血血液标本的采集是临床护理人员最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之一,由于新儿科护理人员面对新生儿这一特殊群体,采血难度较其他临床科室高。
为了探索更加适合新生儿采血部位,本院新生儿科从2009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了桡动脉采血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新生儿科2009年1月~2010年12月入院治疗需动脉采血进行血气分析的360例患儿,均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及血管疾病。
随机分为桡动脉组、股动脉组和肱动脉组。
桡动脉组120例,男性76例,女性43例,平均日龄2.98 d,平均体重约2 850 g。
股动脉组120例,男性68例,女性52例,平均日龄3.14 d,平均体重约2 810 g。
肱动脉组120例,男性72例,女性48例,平均日龄3.04 d,平均体重约2 840 g。
3组性别、年龄、体重、疾病等方面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采血工作由一位操作熟练的主管护师负责,以排除操作者技术水平对结果的影响。
1.2.1 桡动脉采血法:将1 ml注射器的针头取下,接6号头皮针。
操作者用食指、中指触摸桡动脉,并体会桡动脉的走行、搏动感、位置的深浅和桡动脉的粗细。
常规皮肤消毒后,操作者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头皮针与皮肤呈45°角进针刺入,针尖斜面向上,见回血左手固定针头,右手抽取需要量的动脉血,迅速拔出针头,套上橡皮塞送检,立即用无菌棉球按压局部至不出血。
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操作流程
一、准备工作
1. 确保操作环境清洁、安全,室内温度适中。
2. 准备好所需的采血器材,如:一次性注射器、采血针、消毒棉签、消毒液等。
3. 了解患儿的基本情况,包括体重、身高、出生日期等。
二、患儿准备
1. 将患儿放置在舒适的体位,可由一名家长怀抱或平躺。
2. 轻轻安抚患儿,减少其哭闹和挣扎,以便采血操作顺利进行。
三、消毒
1. 对采血部位进行清洗,去除污垢和汗渍。
2. 使用消毒液对采血部位进行消毒,消毒范围应足够大,一般消毒直径为5cm以上。
四、定位
1. 确定桡动脉的位置,一般位于前臂掌侧面的远端1/3处。
2. 用手指轻触桡动脉,感受其搏动,以便准确采血。
五、采血
1. 按照无菌操作原则,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采血针进行采血。
2. 针头刺入皮肤后,迅速沿着动脉走向进针,避免针头在皮肤内过度探查。
3. 当血液进入针筒后,迅速拔出针头,用消毒棉签压迫采血部位止血。
六、压迫止血
1. 用消毒棉签轻轻压迫采血部位,持续压迫至少5分钟,避免血液渗出。
2. 注意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七、后续处理
1. 将采集的血液样本标记清楚,包括患儿姓名、出生日期、采血时间等信息。
2. 将采集的血液送至实验室进行相关检测。
【最新】新生儿采血新生儿采血是NICU疾病治疗和护理中的一个基本操作,也是NICU护士的一项基本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并结合不同的部位采血,可提高成功率,同时既保护血管,又有利于疾病康复。
常用的采血方法有:桡动脉采血、股静脉采血、头皮静脉采血等三种方法,现介绍如下:1,桡动脉采血新生儿桡动脉采血,体位易固定,容易采取足够量的血,适用于所有患病儿的采血,特别适用于上呼吸机患儿及长期输液治疗而需保护血管的患儿的采血。
操作方法:患儿体位不限制,操作者左手食、中指并齐扪准桡动脉最明显处,即桡侧腕横纹肌上50p_,常规消毒后操作者左手握住患儿手掌,同时压住患儿大拇指,充分暴露穿刺部位,右手持注射器在腕横纺肌上12.5p_,桡动脉上方以15-20°角斜刺进针,当针头进到1/2—2/3时即进入桡动脉;如不见回血,可稍移动针头的方向和深度,再慢慢后退,遇到一股冲力感,鲜血即流出,穿刺成功,抽取所需血量后迅速按针,用干棉球按压穿刺点5-10分钟至不出血为止。
也可用头皮针接注射器进行抽血。
2,股静脉采血新生儿股静脉较粗大,血量充足,容易采取足够量的血,此方法体位较桡动脉难固定,适用于桡动脉搏动点不易触及的患儿采血,也适用于上呼吸机患儿及长期输液治疗而需保护手足及头皮血管患儿的采血。
操作方法:患儿仰卧位,垫高穿刺侧臂部,穿刺侧大腿外展、外旋,膝关节屈曲呈直角,常规消毒患儿局部及操作者左手食指皮肤,操作者以左手食指触及股动脉搏动处,右手持注射器自股动脉内侧7.5p_—12.5p_处垂直刺入(或在腹股沟下1—75p_处与皮肤成45°角斜刺),有回血立即固定针头,抽取所需血量后将针拔出,同时按压穿刺部位至不出血为止。
3,头皮静脉采血对于住院时间短、短期输液治疗且头皮静脉明显的患儿,采用头皮静脉采血也方便快捷,但由于体位限制,不适用于上呼吸机患儿及颅内出血不宜搬动体位患儿的采血。
操作方法:患儿仰卧,剃去局部头发,取额静脉或颞静脉,常规消毒后,取采血针头与皮肤成5°-15°角,针头斜面向上进行穿刺,见回血后把采血针头另一端针头插入真空采血试管,抽取所需血量后拔出针头按压针眼,此种方法采血时,要让患儿哭闹,或用手顺血管方向轻轻抚摸,以增快采血的速度,如果采血速度慢,易产生凝血。
新生儿桡动脉两种不同采血方法效果比较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方法在新生儿桡动脉采血中的效果观察方法将需要抽取动脉血气标本的新生儿18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肝素液润滑后的1ml注射器进行桡动脉穿刺采血,观察组采用5.5号头皮针连1ml注射器进行桡动脉穿刺采血,比较两种采血方法一次性成功率和标本合格率。
结果观察组一次性成功84例,成功率93%,对照组一次性成功67例,成功率76%,观察组标本合格80例,合格率95%,对照组标本合格53例,合格率79%。
2组新生儿无论是一次性成功率,还是标本合格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采用头皮针加注射器方法进行新生儿桡动脉采血大大提高了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标本合格率。
标签: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效果比较动脉血气分析在临床危重症的抢救和监护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患儿更是制定抢救措施和治疗方案的重要指标,动脉采血操作在新生儿病室既普遍又重要。
由于新生儿血管细,动脉搏动弱,穿刺困难,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标本合格率受到影响,并且专用动脉采血针价格昂贵,且不在医保、新农合报销范围,增加家属经济负担。
为了提高动脉采血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標本合格率,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科采用5.5号头皮针加1ml注射器行新生儿桡动脉采血,通过临床实践,大大提高了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标本合格率,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80例患儿均为我院2012年12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住院的新生儿,其中男96例,女84例,年龄最大26天,最小10分钟,平均4.6天。
180例均为抽取桡动脉血气分析标本。
将2012年12月1日至7月1日的90例患儿做为对照组,2012年7月2日至2013年12月31日的90例患儿做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1ml注射器,观察组采用5.5号头皮针加1ml注射器,均采用斜角桡动脉穿刺法,两组均有固定护士操作,患儿性别、病情、体重等无显著差别,具有可比性。
新生儿经桡动脉采血与经股静脉采血方法比较(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新生儿桡动脉采血股静脉新生儿血液标本的采集是临床上难度较大的护理操作技术,目前大多医院采用传统的经股静脉穿刺采血法。
我科NICU病房于2007年9月至2008年2月对100例住院新生儿进行了经桡动脉采血和经股静脉采血对比研究,以探讨新生儿经桡动脉采血方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NICU病房住院新生儿100例,男52例,女48例,年龄10min 至28d,体质量1100~4550g。
其中早产儿64例,足月儿36例。
原发病包括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新生儿肺炎等。
随机将100例新生儿分成经桡动脉采血组和经股静脉采血组,每组50例。
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体质量、原发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 传统的经股静脉采血法在股三角内股动脉表浅,腹股沟韧带中点稍下方可触及其搏动,与其平行的股静脉在其内侧0.15cm,即为穿刺点。
患儿取仰卧位,双腿分开呈蛙状,暴露并垫高穿刺侧腹股沟区,左手固定压迫采血侧下肢防止活动,右手持一次性注射器垂直刺入,然后逐渐向上提针,并同时抽吸,见有回血时停止提针,抽取所需血量,拔针后用棉球压迫穿刺部位止血。
1.2.2 经桡动脉采血法患儿体位不限,露出前臂,从桡骨茎突向前臂内侧中线做一水平线,再以此水平线的中点做一垂直平行线,即成一“十”字,于“十”字的交叉点向掌根部约0.5cm于第1腕横纹处或第1~2腕横纹之间,即为进针点。
左手掌托住患儿穿刺侧手背,拇指自然放于其掌心,然后将患儿手掌略抬高并轻轻拉向于手背约40°,使桡动脉相对固定,术者右手持一次性采集针以20°~30°进针,见回血后,立即接上一次性真空采血管,同时将患儿的手轻轻放平,固定针头,即可采所需血量,采血完毕,用干棉签纵向压迫穿刺点止血。
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生儿医学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对于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或低体重儿来说,血液采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而桡动脉采血作为一种非常常见的操作,在新生儿医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从桡动脉采血的流程和评分标准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桡动脉采血操作流程1.准备工作在进行桡动脉采血前,首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包括准备好所需的采血设备,包括无菌手套、消毒棉球、采血针、采血管、固定带等。
同时还要做好家长和宝宝的沟通工作,让家长知晓整个采血的过程,并获得他们的配合。
2.选择采血部位桡动脉是新生儿较粗大的血管,通常位于手腕处的动脉,血管比较浅,易于采血。
在选择采血部位时,需要注意避开骨骼和静脉,选择血管比较明显的位置。
3.术前准备在进行采血前,需要对新生儿进行一系列的术前准备工作。
包括正确的定位新生儿的手腕,确保血管充分暴露。
同时也需要为新生儿进行皮肤消毒,确保采血的无菌操作。
4.采血操作步骤①洗手、戴手套在进行采血操作前,医护人员需要做好手部的卫生,正确佩戴无菌手套,确保采血操作的无菌化。
②皮肤消毒使用无菌的酒精棉球对采血部位进行充分的皮肤消毒,确保采血操作的无菌化。
③固定采血部位用手固定好采血部位,使桡动脉明显突起,方便采血。
④采血使用无菌的采血器具对桡动脉进行采血,注意快速、准确地刺入血管,并将血液抽入采血管中。
⑤止血在采血完成后,用无菌的纱布和固定带对采血部位进行包扎固定,确保采血部位不出现渗血和出血情况。
5.采血后处理在完成桡动脉采血后,需要对宝宝进行相应的采血后处理。
包括观察采血部位是否有渗血、出血情况,以及观察宝宝的一般情况,确认宝宝没有出现异常反应。
二、评分标准对于桡动脉采血的操作流程,通常需要进行评分。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评分标准。
1.采血部位的选择评分标准:根据桡动脉的位置、血管的直径和张力情况,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
如果选择得当,视为合格;反之则视为不合格。
动脉采血技术(一)评估和观察要点1.携化验条码单至患儿床旁,查对患儿。
2.了解患儿的病情,查看采血部位皮肤、血管及肢体活动情况。
3.操作坏境适宜,注意保暖。
(一)操作要点操作前的准备1.无指甲长,洗手,戴口罩。
2.核对医嘱,检验项目。
3.准备用物齐全,摆放合理、有序。
5.5号头皮针,1ml或5ml注射器,5%碘伏,无菌棉签,无菌棉球,治疗盘(1:2000肝素),止血钳、垃圾桶,利器盒,手消毒液。
操作过程1.携用物至患儿床旁,核对。
2.操作坏境适宜,取合适体位。
3. 测体温。
4.做ALLen试验。
抬高患儿手臂,向腕部挤压手掌使其皮肤发白,同时压迫腕部的桡动脉和尺动脉,然后放开尺动脉,手掌应在10秒钟内恢复正常颜色,提示尺动脉有足够的侧支循环;否则说明该侧的尺动脉侧支循环不良,应更换另一侧手穿刺,在换另一侧手进行桡动脉穿刺前同样要进行ALLen试验。
5.固定患儿的前臂和手掌,使腕部伸展。
在腕部近端第二横纹桡侧用左手示指触摸桡动脉,或用冷光源透视法寻找桡动脉。
以穿刺点为中心,用碘伏消毒穿刺部位皮肤2遍。
6.取头皮针与皮肤成15--30°角,斜面向上缓慢进针见回血即可固定,抽取需要的血量。
若科内有血气分析仪,将血液注入血气分析仪片刻即可行血气分析,若需送检验科行血气分析,针头应插入橡胶塞(或止血钳夹闭)内隔绝空气。
7.拔出针头,用无菌棉球压迫穿刺部位5--10分钟。
对有出血倾向、凝血机制不良的患儿,压迫时间应延长,注意压力保证止血充分但不能使血管闭塞。
8.将血气针在两手间搓动4—5次。
9.迅速将针头排气后用止血钳夹闭,并在条码单上注明采血时间、体温和氧浓度。
10.再次核对患儿。
11.协助患儿取舒适体位。
12. 即刻采样、送检。
操作后1. 安抚患儿,整理床单位。
2. 正确处理用物,加强穿刺部位观察。
3. 洗手,记录。
并发症及处理1.血肿使用尽可能小的针头可减少血肿的发生率,在拔出针头时立即压迫5分钟也可减少血肿的发生,血肿一般可自行吸收。
桡动脉抽血法在新生儿的应用体会桡动脉穿刺抽血是新生儿常用的操作技术,以往传统检验标本的采集一般抽取外周静脉血或股静脉血,由于外周静脉血量小,出血慢,对静脉的破坏也大;而股静脉采血难度相对较大,一般需要两个人配合才能完成操作。
为了配合医生抢救危重患者,正确判断患者的呼吸功能,血氧代谢及血液的酸碱度,常需采集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检查[1]。
因此在不影响检验结果的前提下采用桡动脉抽血。
2010年5月至今采用桡动脉抽血,取得了良好效果,成功率高。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2011年7月~2012年7月收治新生儿125例,其中男68例,女57例。
年龄1小时~20天,均采用桡动脉采血。
操作方法:准备一次性注射器(根据所需血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一次性5号头皮针、治疗盘、安尔碘皮肤消毒剂、无菌棉签、无菌棉球、胶布、污物盘、试管若干等。
患儿仰卧,上肢外展,操作者左手握紧患儿待穿刺侧手,掌面朝上,以拇指固定患儿手掌,其余4指放置患儿手掌背侧,示指托于腕关节处,使仰伸约30°~45°,操作者用食指、中指触摸动脉的搏动点,并体会桡动脉的走行、波动感、位置的深浅和动脉的粗细,新生儿动脉搏动较薄弱,也可根据解剖定位(桡动脉博动点在茎突与前臂内侧中线的中总线),穿刺点选择在第一腕横纹处或第一至第二腕横纹间[2];常规消毒后,右手持5号头皮针(连接好注射器)与皮肤呈15°~20°(肥胖者进针角度适当加大,约20°~30°),在腕中纹(第二道腕横纹)桡侧1/4处,约为中线与外侧的1/2处为穿刺点进针,穿刺成功后血液会自动涌入头皮针胶管,适当固定,抽取所需血量后拔针,加压止血5~10分。
可用胶布压住无菌棉球并绕腕部螺旋式1周按压,不宜过紧,并注意观察该侧手指血运情况,止血后及时放松按压。
注意事项新生儿皮肤毛细血管丰富,角质层较薄,消毒不严易感染而致败血症,严格无菌操作,局部必须严格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