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66例临床疗效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5
后路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疗效分析李建甫【期刊名称】《河南外科学杂志》【年(卷),期】2015(000)004【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use of posterior laminectomy surgery and Cage placed interbody fusion and pedicle screw fixation for 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DL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using the surgical method of treatment of 56 cases of DLS.Results Totally 56 cases for 6 to 12 months follow-up, and fusion rate 100%, Postoperative JOA scor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ormer(P<0.05),JOA RR:91.03%.Conclusion The group with surgical treatment DLS get more exact reduction and fixation, Spinal fusion higher, Clinical results were satisfactory.%目的:探讨采用后路全椎板切除术、Cage 置入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DLS)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上述手术方法治疗的56例DLS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56例患者获6~12个月随访,植骨融合率达100%。
术前、术后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分析
柳连生
【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年(卷),期】2011(4)11X
【摘要】目的探讨腰椎滑脱椎间盘切除减压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确诊腰椎滑脱患者78例,观察椎间盘切除减压的方法及临床效果。
结果腰椎滑脱椎间盘切除减压后,78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显著改善,各程度滑脱级别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腰椎滑脱患者采用椎间盘切除减压的方法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总页数】1页(P119-119)
【关键词】脊椎滑脱;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作者】柳连生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中医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1.533.1
【相关文献】
1.急性创伤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特征及后路手术治疗的近期疗效分析 [J], 陈虎
2.急性创伤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特征及后路手术治疗的近期疗效分析 [J], 陈虎;
3.深入分析急性创伤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特征及后路手术治疗的近期疗效 [J], 宋健强
4.分析手术治疗重度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 [J], 曹飞;孙志伟;于嫣洁
5.3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J], 张世磊;甘璐;罗卓荆;丁子毅;闫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刀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60例【摘要】目的:观察针刀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针刀闭合性松解腰部高应力点。
结果:60例患者,痊愈50人,好转9人,未愈1人。
结论:针刀疗法适合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治疗。
【关键词】针刀;退行性腰椎滑脱症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大致属于祖国医学“腰痛”、“久腰痛”、“腰尻痛”、“腰背痛”、“腰脊痛”等范畴。
此种滑脱多发生在50-60岁的老年人,女性比男性约高3-4倍,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是以椎间盘退变、关节突骨关节炎、局部解剖结构异常为基础病因,在劳累、损伤等诱因下导致腰椎生物力学改变,渐渐发生的滑脱,称为退变性滑脱,又称假性滑脱,以腰痛、下肢神经根痛、间歇性跋行等为主要表现;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与椎弓崩裂滑脱明显不同,崩裂滑脱中9O%累及L5,而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以L4最常见,为L3或L5的4~lO倍。
其节段滑移常小于Ⅱ度,滑脱程度很少超过30%。
笔者自2006年4月至2009年5月,运用针刀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60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1.临床资料本组45例,均经X片确诊为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男性18人,女性42人;年龄最大71岁,最小40岁,平均年龄54岁;病程最长7年,最短5个月。
2.诊断2.1 症状。
腰部酸软僵硬、无力,并伴有持续性或间歇性的疼痛,休息症状减轻,负重与运动时症状加重,腰后伸与旋转活动时严重受限,甚者可以出现臀腿痛、麻木或间歇性跛行等症状。
2.2 体征。
腰背部僵硬,活动受限,腰部屈伸时可出现腰痛或下肢不适;滑脱部位棘突间触及“台阶感”;棘突两侧有压痛,且往下腰、臀部及下肢放射;直腿抬高试验(+/-),弓弦试验(+/-)。
2.3 影像学检查。
腰椎正位片无明显异常;侧位片示椎间隙狭窄,腰椎前角或后角连续性中断、屈曲,椎体前移,椎体前缘唇样增生,后关节脱位;斜位片示无椎弓裂及峡部不连。
3.治疗方法3.1 针刀治疗。
3.1.1 体位:采用俯卧位,腹下垫枕,使腰椎生理曲度变浅或稍后凸。
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滑脱69例手术治疗体会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滑脱的手术方法及疗效。
方法:对6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滑脱患者仅行次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结合椎间植骨融合处理。
结果: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5.1个月,优56例,良9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4.2%。
术后出现椎间隙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4%。
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滑脱比较常见,采用次全椎板切除椎间盘髓核摘除术,Ⅰ、Ⅱ度椎体滑脱均未进行内固定,对脊柱稳定性影响不大,只要减压彻底,同样可取得满意疗效。
标签: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手术治疗2002年1月~2007年6月,笔者采取后路次全椎板切除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结合椎间隙植骨融合,不进行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滑脱69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69例,男38例,女31例;年龄28~56岁,平均43.1岁。
病程6个月~8年,平均1.8年。
均有腰部疼痛伴有单侧或双侧下肢放射痛,不能久站,以弯腰及行走活动时加重,卧床休息后缓解。
其中,间歇性跛行55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56例,加强试验阳性48例,拇趾背伸无力39例。
所有患者均行X 线腰椎正、侧位片,腰椎CT及MRI检查。
L3~4椎间盘突出7例,L4~5 椎间盘突出33例,L5~S1椎间盘突出16例,L3~4椎间盘突出和L4~5椎间盘突出5例,L4~5 椎间盘突出和L5~S1椎间盘突出8例;L4椎体滑脱28例,L5椎体滑脱41例。
Ⅰ度滑脱38例,Ⅱ度滑脱31例。
1.2 手术方法患者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取俯卧位,选择后正中纵行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腰背肌筋膜,剥离椎旁肌,充分显露病变区的棘突和椎板,确定滑脱的椎体,向两侧切除大部分椎板,进行潜行扩大开窗,保留小关节突,咬除后侧方黄韧带,探查硬膜囊和神经根,松解周围粘连,摘除髓核组织,伴有侧隐窝狭窄或神经根管狭窄者同时给予减压,达到硬膜囊隆起恢复搏动,神经根无压迫,椎管的远近端通常无狭窄为度。
申明:这篇论文为原创,MD,帮人代写的,结果不给钱,那我就发到网上。
腰椎滑脱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摘要]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腰椎滑脱手术56例为研究对象。
依据病人不同情况选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A组(9例):后路钉棒系统固定,单纯椎板植骨融合术;B组(16例):减压,后路钉棒系统固定,椎板植骨融合术;C组(13例):减压,后路钉棒系统固定、复位,经关节突植骨、椎板植骨融合;D组(18例):减压,后路钉棒系统固定、复位,经关节突植骨、横突间、椎板植骨融合。
观察比较4种不同治疗方法的术后早期及术后随访结果,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分析。
结果A、B、C、D 4组患者的滑脱复位率分别为64.18%,91.26%,89.71%和91.67%;4组的随访复位率分别为55.13%,89.76%,88.33%和90.45%;4组的骨融合率分别为74.19%,90.91%,93.02%和96.72%。
Logistic分析表明,年龄(OR=0.138,P=0.012)和骨融合情况(OR=25.661,P=0.001)是影响临床效果的重要因素。
结论4种不同手术方式对腰椎滑脱的治疗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应根据滑脱程度、临床症状等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
此外,年龄和骨融合情况是影响腰椎滑脱治疗临床效果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腰椎滑脱; 临床效果; 影响因素Clinical Effect of Surgical Treatment for LumbarSpondylolisthesis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urgical treatment for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Methods 56 cases patients with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0 to March 2015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Different operation mode were chosen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of the patient s. 9 patients in group A were treated with reduction of sliding vertebra, posterior internal fixation by nail-stick system and lumber vertebral lamina fusion. 16 patien ts in group B were treated with decompression, reduction of sliding vertebra, posterior internal fixation by nail-stick system and lumber vertebral lamina fusio n. 13 patie nts in group C were treated with decompression, reduction of sliding vertebra, posterior internal fixation by nail-stick system and the intervertebral body and vertebral lamina fusion through the zygopophysis. 18 patie nts in group D were treated with decompression, reductionof sliding vertebra, posterior internal fixation by nail-stick system and the intervertebral body, transverse and vertebral lamina fusion through the zygopophysis. Results The reduction rate of spondylolisthesis rates after treatment of group A, B, C and D were 64.18%, 91.26%, 89.71% and 91.67%, respectively. The reduction rates of spondylolisthesis rates after a period of observation of 4 groups were 55.13%, 89.76%, 88.33% and 90.45%. The fusion rates of four groups were 74.19%, 90.91%, 93.02% and 96.72%. Logis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age (OR=0.138, P=0.012) and bone fusion (OR=25.661, P=0.001) are important factors for clinical effect. Conclusion 4 different surgical methods have certain clinical value for the treatment of spondylolisthesis. The choice of the operative way were accorded to the degree of detachment, clinical symptoms and so on. In addition, age and bone fusion ar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clinical effect of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Keywords]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Clinical Effect; Influence Factors腰椎滑脱是常见的骨科疾病,主要是由于先天性发育不良,或者创伤等因素引起的上下位椎体间滑脱,其发病率约为4%~6%[1-2]。
退行性腰椎滑脱的手术疗效分析目的:应用手术方式对患有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
方法:抽取82例患有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患者,随机编号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1例。
对照组采用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实施治疗,治疗组采用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实施治疗。
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植骨融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滑脱远期丢失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对患有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值得临床上推广。
标签: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治疗本次研究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用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现对整个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抽取在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82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按照随机编号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1例。
对照组中男17例,女24例,年龄37~84岁,平均(56.4±1.7)岁;病程1~13年,平均病程(4.6±0.9)年;治疗组中男18例,女23例,年龄39~83岁,平均(56.6±1.8)岁,病程1~14年,平均病程(4.8±0.7)年。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实施治疗,治疗组采用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实施治疗。
1.3 观察指标将两组患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治疗效果、植骨融合率、滑脱远期丢失率等情况进行对比。
1.4 疗效判定标准(1)优:手术治疗后JOA评分的改善率达到75%以上;(2)良:手术治疗后JOA评分改善率达到50%以上,但没有达到75%;(3)可:手术治疗后JOA评分的改善率达到25%以上,但没有达到50%;(4)差:手术治疗后JOA评分改善率仍然没有达到25%[1-2]。
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脊椎滑脱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脊椎滑脱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接受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脊椎滑脱的患者50例,使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行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行手术治疗。
观察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患者优15例,占60.00%,优良率为92.00%;对照组患者优6例,占24.00%,优良率为64.00%。
观察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中度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脊椎滑脱患者,手术治疗能够更好的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脊椎滑脱;手术治疗;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2-0197-02引言椎间盘突出合并脊椎滑脱是比较常见的一种骨科疾病,患者经常出现腰腿疼痛症状,为患者提供保守治疗能够让患者的疼痛得到缓解,可是临床中该疾病的复发率比较高,为了能够得到长期有效的治疗,需要为患者提供手术治疗。
通过手术将患者突出的椎间盘摘除,同时要要保障患者的脊椎稳定性,使用融合固定法是比较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
我院选择50例椎间盘合并脊椎滑脱患者分别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14年1月-2016年7月至我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脊椎滑脱的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通过X线、CT等影像学检查确定诊断。
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23~62岁,平均(43.22±12.08)岁。
其中创伤性腰椎间盘突出13例,退行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37例;脊椎滑脱Mey-erding分度Ⅱ度35例,Ⅲ度15例。
使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以及脊椎滑脱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患者,排除肿瘤、血液等全身性疾病患者,排除陈旧性腰椎损伤患者,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腰椎滑脱症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作者:李清运刘敏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08年第10期[摘要] 目的:通过对67例腰椎滑脱症手术治疗病人的回顾性临床分析,探讨有关腰椎滑脱症的手术适应证、术式选择及治疗效果。
方法:依据病人情况我们分别采取以下2种术式:A组,椎弓根钉固定复位椎板间植骨融合术34例,Ⅰ度14例,Ⅱ度20例;B组,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固定复位横突间植骨融合术33例,Ⅰ度4例,Ⅱ度10例,Ⅲ度5例,包括椎管狭窄8例(Ⅰ度2例、Ⅱ度4例、Ⅲ度2例),椎间盘突出6例(Ⅱ度4例、Ⅲ度2例)。
结果:随访半年~5年,平均3年零 8个月,椎弓根钉固定复位椎板间植骨融合(A组)的34例中33例融合,其融合率97%,滑脱复位率85%;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固定复位横突间植骨融合组(B组)融合率100%、滑脱复位率92%。
根据病人术后恢复情况,采用 Prolo 腰椎术后功能评定标准,59例为治愈,8例为有效。
结论:减压、复位、固定和融合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基本原则,术中的彻底减压及术后植骨的坚固融合是保证疗效的关键,内固定的应用可复位滑脱的椎体,并恢复脊柱的生理弯曲。
[关键词] 腰椎;椎体滑脱[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4(a)-151-02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方法较多,作者采用2种手术方式对67例进行动态随访,进一步探讨其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如何减少手术并发症等问题。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999年1月~2006年12月腰椎滑脱症67例,行手术治疗,随访6个月~5年,平均40个月,资料完整。
男性27例,女性40例;年龄30~65岁,平均46.2岁。
按滑脱性质分类:退变性滑脱5例,椎弓峡部崩裂性滑脱55例,外伤性7例。
按部位分类:L4滑脱25例,L5滑脱39例,L4、5同时滑脱3例。
按滑脱程度分类(Meyerding法):Ⅰ度28例,Ⅱ度35例,Ⅲ度4例,其中合并椎间盘突出3例、椎管狭窄4例。
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66例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对诊治腰椎滑脱的各种策略的剖析以及康复的具体状况。
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共计治愈了六十六名患者,主要是通过植入椎弓根螺钉,椎管减压、神经根松解、植骨融合内固定等先进的技术。
结果:本组66例中,随访63例,3例失访按优计。
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5个月,优35例(53.3%),良26例(39.3%),可4例(6.0%),差2例(3.0%)。
结论:腰椎滑脱后路切开减压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等先进的技术,以目前的医学水平来说,这种技术被认为是诊治腰椎滑脱的最好方法。
关键词:钉棒内固定;后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腰椎滑脱
现在有一种疾病的发病率是十分严重的,被称作是腰椎滑脱,全部发生在脊椎的部位上,其中的某一节椎体和它附近有联系的椎体出现了错位的状况。
很多的研究者觉得,腰椎滑脱这种疾病其根源就是由于腰椎部位缺乏稳定性,这才导致出现腰腿疼痛的现象,在通常状况下,有百分之二十的患者要通过手术实施诊治才能康复[1]。
就我院来说,在近两年的时间,通过椎管减压,神经根松解,钉棒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等先进的技术实施手术共接收病患66人,并且都已康复出院,如今汇总得出: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本组患者共66例,其中男23例,女43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52.5岁,病程5个月~3年,平均16个月,滑脱
程度按meyerding分类:ⅰ°24例,ⅱ°26例,ⅲ°12例,ⅳ°4例。
滑脱部位:l12例,l28例,l314例,l415例,l527例。
1.2 衡量标准:优:在植骨之后,能够较好地与原来的椎骨链接,没有各种不良的反应,腰部能够正常的运动,工作能够正常参加。
良: 在植骨之后,能够较好地与原来的椎骨链接,伴随有轻微的腰腿疼痛,没有其他的各种不良的反应,腰部在运动的过程中已经明显好转,工作能够正常参加。
可: 在植骨之后,能够较好地与原来的椎骨链接,有轻微的腰腿疼痛,并不时的伴随有神经问题,腰部在运动的过程中已经明显好转,普通的工作能够适度参加。
差: 在植骨之后,不能够较好地与原来的椎骨链接,出现明显的腰腿疼痛病症,而且神经症状也没有缓解迹象,腰部在运动的过程中没有出现明显好转的迹象,参加工作会特别困难[3]。
1.3 诊治手段:要保证病患人员的姿势的仰躺的姿势,同时还应保证是全身麻醉接着进行手术。
2 结果
本组66例中,随访63例,3例失访按优计。
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5个月,优35例(53.3%),良26例(39.3%),可4例(6.0%),差2例(3.0%)。
在66个病患中,其中有二例病人在手术之后的两个月产生了松动的状况,同时有二例病人在手术后的四天内有感染的迹象,那么就要再次进行手术,用抗生素对部分感染的部位经彻底清创后植管
冲洗。
在十天后,病患人员的身体的温度就会依次降低,经手术后的化验得出,白细胞的含量是很低的,伤口在第一期愈合的过程中,其细菌将会改变成金黄色的葡萄球菌。
经调查大多数病患对手术的效果予以肯定答复。
在第一期中,滑脱的病患66个中有40个是全部康复的,在第三期中,滑脱的20个中有7个是全部康复的,有6个是康复到第一期的。
在第四期中,滑脱的6个中,有4个是全部康复的,有2个可以康复至第一期。
3 探讨
就腰椎滑脱而言,它的形成和发展,全部是由于其椎骨缺乏稳定性,那么和它附近相连的椎骨的活动就会明显增强,从而就会发生严重的变化,比如上椎体的前后移动[4]。
假设没有出现任何病症的滑脱,那么就不用实施任何诊治,特别是实施手术。
就出现轻微的或者是偶尔的滑脱的病患来说,通常状况下,首先进行保守的诊治方法。
假设必须要经手术才能诊治的病患,那么手术指征是一定要具备的,在临床中可能出现症状以及体质特征有:腰腿疼痛的病情有可能不断严重,下肢可能行动不便,肌肉出现萎缩,假设严重的甚至会存在大小便困难的问题。
在手术指征通过之后,那么诊治应该按照植骨椎间融合、稳定、复位、降压的原则开始[3-4]。
针对是否进行复位之一原则,现在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争议[1]。
椎体复位具有特别多的好处:第一、能够恢复腰椎原有的性能,矫正腰骶,将身体原来的重心线重新恢复,
利于身体正确姿势的重塑,扩大椎体间的空间,提升整体的链接性能[4]。
第二、能够完全排除有椎体所引发的拉力以及压迫感,在允许的条件下,可以起到减压的效果。
第三、经过手术之后,绝大多数的患者都能够将腰椎滑脱这种病症治愈,恢复到原来的效果,并且没有任何的特别状况出现。
就ⅰ和ⅱ度的腰椎滑脱来讲,是完全可以不进行复位手术的,然而ⅲ度的腰椎滑脱这样是不可以的,即使对其实施复位,可能都不会达到一个特别令人高兴地结果。
就植骨融合而言,其重点在于椎骨的链接融合。
在这个阶段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植骨床的细心准备以及具有充足的植骨,然而会有很多毛病并存,假设植骨床不是很大,那么植骨的面积小的就有可能会掉进椎管的里面,所以说植骨块一定要充足,并且面积最好要比预计的大一些。
为了预防在复位的过程中出现丢失的情况,所以要做好后路植骨的链接融合工作,将融合器放在椎间,这是为了更好的让骨块融合,建立椎骨彼此间的空隙,这样才能真正的起到支撑的功效。
总之,对于腰椎滑脱的手术治疗必须综合考虑患者的全部因素和医生的操作技巧,选择适合每一个患者的最好的方法。
另外,手术方法的改进和内固定材料的更替,也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姜欢畅,王吉兴.退变性腰椎滑脱治疗的现状与争议[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8(15):1285-1287
[2] 王石磊,孙燕,谷增泉.伴椎管狭窄的腰椎滑脱36例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0,16(2):97-98
[3] 马方全,王栓科,王守刚.腰椎滑脱与腰椎融合[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0,5(1):46-47
[4] 郭舟桐,李立新,吴军,等.急性创伤性腰椎滑脱7例治疗体会[j].宁夏医学杂志,2010,23(9):822
[5] 陆生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手术治疗进展[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7):22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