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自考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学习笔记 考点彩色标注版 呕心沥血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49
第⼗五章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是对国民经济活动进⾏整体的系统的核算,也就是以社会再⽣产全过程为对象的宏观经济核算。
它从数量上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运⾏状况及社会再⽣产过程中⽣产、分配、交换、使⽤各个环节之间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依据。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两层含义:⼀是指国家和国际组织为统⼀国民经济核算⽽制定的核算标准和规范;⼆是指全⾯系统的反应国民经济运⾏的数据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作⽤: 1、为宏观决策和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2、对国民经济运⾏进⾏监测。
3、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4、⽤于国际间的经济⽐较 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它是为适应对国民经济进⾏⾼度集中的计划管理的需要,由前苏联⾸先建⽴起来的,以后逐渐为东欧各国、古巴、蒙古等国采⽤。
他以物质产品的⽣产分配交换和使⽤为主线来核算物质产品再⽣产过程,核算范围包括农业、⼯业、建筑业、货物运输及邮电业、商业等物质⽣产部门,核算⽅法主要采⽤平衡法,由⼀系列平衡表所组成。
国民帐户体系SNA:它适⽤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民经济核算,⾸创于英国,继⽽在经济发达国家推⾏,现已为世界上绝⼤多数国家和地区所采⽤。
他以全⾯⽣产的概念为基础,把国民经济各⾏各业都纳⼊核算范围,将社会产品分为货物和服务两种形态,完整地反映全社会⽣产活动成果及其分配和使⽤的过程,并注重社会再⽣产过程中资⾦流量和资产负债的核算。
他运⽤复式记帐法的原理,建⽴⼀系列宏观经济循环账户核算表式,组成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体系。
两⼤核算体系的⽐较:mps和sna都是适应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需要⽽建⽴和发展起来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但它们是不同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机制下的产物,因⽽在核算范围、内容和⽅法上都有很⼤的差异: 1、在核算范围上,mps限于物质产品的核算,把⾮物质⽣产性的服务活动排除在⽣产领域之外;sna的核算范围覆盖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不受物质⽣产领域的局限,因⽽能完整的反映全社会的经济活动。
第一章基本问题第一节概述1、政府统计的概念、特征:⑴概念:国家机关(主要行政机关)依法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和手段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等活动的总称。
⑵特征:①政府统计的实施主体主要是政府机关。
政府统计主要由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实施,出来少数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外,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实施政府统计。
②政府统计必须严格依法实施。
未经法定程序批准,政府统计不得随意展开。
③政府统计具有强制性、义务性、无偿性④政府统计的结果具有社会共享性。
2、政府统计的功能和任务⑴功能:信息、咨询、监督的整体功能⑵任务:①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
②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
③实行统计监督。
3、统计的必要性:本质―属于一种行政管理活动4、统计法:调整政府机关组织实施统计活动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是一个有机体系。
⑴狭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⑵广义:包含了所有规范统计获得统计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5、统计法的特点:⑴调整对象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⑵规范内容具有专业性。
6、统计法的表现形式:⑴统计法律: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颁布,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与1983年12月8日通过,1996年5月15日八届十九次会议修正,2009年6月27日十一届九次会议修订。
2010年1月10日实施。
⑵统计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法律地位和效力低于法律,高于地方性统计法规和规章: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1987年1月19日批准,同年2月15日发布实施;2000年6月2日第一次修订,同月15日实施;2005年12月16日再次修订。
②《全国经济普查条例》③《全国农业普查条例》④《全国人口普查条例》⑤《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⑥《关于加强统工作的决定》⑶可地方性统计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⑷统计行政规章:法律地位和效力低于法律和行政法规。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1.统计具有三种涵义: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科学. 它们是密切联系着的.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提供的,是统计活动的成果;统计学是从统计活动中提炼出来的关于正确进行统计活动,更好地发发挥统计作用的科学原理和方法,从而对统计活动起着指导作用.统计活动是基础,是源.没有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就无从提出;没有统计活动,缺少这个实践基础,统计科学也就不可能形成和发展.2.统计的特点: 统计是从数量方面入手认识现象的工具,因而数量性是它的基本特点. 总体性是统计的另一重要特点.3.统计的作用第一,从宏观上看,统计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工具. 第二,从微观上看,统计是企业管理与决策的依据. 第三,日常生活中,统计可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 第四,统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4.社会经济统计学与哲学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认.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它所阐述的关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关于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矛盾的对立的统一观点,质和量的辩证关系,事物普通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观点等,对统计发挥认识工具的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5.国民经济是由各行各业构成的,是各部门的总和.从社会产品再生产运行过程看,国民经济活动包含了生产、分配、流通、使用各个基本环节.从社会生不劳动分工状况看,国发经济活动既包含了货物生产部门,也包含了服务生产部门.从实际社会产品再生产的要素看,国民经济活动是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的有机组合.6.统计总体:是指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叫总体单位.7.统计总体的特点:统计总体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确定的.统计总体是客观存在的.统计总体中的所有个别事物具有某种同一性质.8.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关系:随着统计范围的变化,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相互转化.9.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数量标志:是指表现为数量上不同的标志.品质标志:是指不能用数量表现的标志.(它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10.统计指标:表明总体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 ★统计指标的分类:(1)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两类;(2)指标按其反映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类;(3)指标按其数据的依据不同,可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两类.(4)指标按其计量单位的特点,主要有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数量指标:反映总体某一特征的绝对数量.主要说明总体的规模、工作总量和水平,一般用绝对数表示. 质量指标:反映总体的强度、密度、效果、工作质量等.一般用平均数、相对数表示.11.标志与指标的区别:二者所表现的对象有所不同,标志表现的是总体单位的特征,而指标表现的则是统计总体数量特征.二者的表现也有所不同,标志值有的用数,有的用文字表现,而指标则用数据表现.二者尽管有所区别,但是指标还是需要通过标志汇总而来.12.统计指标体系:是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能够全面反映统计对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互相联系的一套指标.13.统计指标体系的分类:(1)按指标体系反映内容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宏观指标体系和微观指标体系两类;(2)按指标体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国民经济指标体系、社会指标体系及科学技术指标体系三类;(3)按指标体系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基本指标体系和专题指标体系两类.14.变异:是指每一个总体单位在某个特征下表现的差异. 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没有变异,就没有统计.变量:是指某一时期内发生的量,是按一定时期核算出来的数量.变量的具体表现称为变量值.变量值:变量的数值叫变量值,即可变数值标志的数值,也称标志值.15.变量值按其数值是否连续,分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离散变量:是指变量的值只能是整数而不会出现小数.例如:职工人数、机器设备台数等.连续变量:是指其数值在整数之间可以有无限的数值.例如:人的身高、体重等.16.流量:是指某一时期内发生的量,是按一定时期核算出来的数量.★存量:是指某一时点的量,是按一定时点核算出来的.16. ★某市2004年第一季度实现的出口总额与去年同期增长了25%,这个指标是( C E )多选A.流量B.存量C.既不是流量,也不是存量D.两个存量对比计算出的增长速度E.两个流量对比计算出的增长速度进口总额属于流量指标.两个存量或两个流量的对比,或者一个流量与一个存量的对比,计算得到的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既不是存量,也不是流量.流量与存量只是对总量指标而言的.17.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主要有两种渠道: 一种是通过直接的调查获得的原始数据,这是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一般称之为第一手或直接的统计数据;另一种是别人调查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和汇总后公布的数据,通常称之为第二手或间接的统计数据.18.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统计数据资料的过程. 统计调查是取得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主要来源,统计数据的整理、计算汇总与分析研究都必须在调查搜集来的数据基础上进行.19.统计调查的各类:(1)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总量. 它适于搜集某些不能或不适宜于定期的全面统计报表搜集的统计资料,以摸清重大的国情、国力.(2)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以抽样样本的指标去推算总体指标的一种调查.(3)统计报表:是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调查要求与文件(指标、表格形式、计算方法等)自下而上地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统计报表的内容包括:表式,填表说明.(4)重点调查: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的一种非全面调查.(5)典型调查:是一种非全面的专门调查,它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在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调查.典型调查的作用是:第一,补充全面调查的不足;第二,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验证全面调查数据的真实性.20.数据资料的搜集的方法:(1)询问法: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以获得数据的一种方法,具体包括访问调查、邮寄调查、电话调查、座谈会等.(2)报告法:是基层单位根据上级的要求,以各种原始记录与核算资料为基础,搜集各种资料,逐级上报给有关部门.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搜集资料.(3)观察与实验:是调查者通过直接的观察或实验获得数据的一种方法.直接观察法、空间遥感统计调查法、实验法.21.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1)确定调查的任务与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3)确定调查项目与调查表.(4)确定调查时间.22.制定调查组织实施计划的内容:(1)调查工作完成的期限及工作的进度.(2)确定调查的方式与汇总的方法.(3)组织领导.(4)调查前的其他准备工作.23.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正确地选择分组标志与划分各组办限.前者主要是指品质标志分组,后者主要是指数量标志分组.它们不仅直接影响分组的科学性与统计资料整理的准确性,而且也影响统计分组结果的真实性.24.如何正确选择分组标志?一般可遵循以下原则:(1)应根据研究的目的与任务选择分组标志.(2)要选择能够反映事物本质或主要特征的标志.(3)要根据现象的历史条件及经济条件来选择分组标志.25.统计分组方法:(1)依据分组标志反映的事物特征不同,可按品质标志分组和按数量标志分组.按品质标志分组,即以反映事物属性差异的标志作为分组标志,将研究总体分为若干性质不同的组成部分.按数量标志分组,即以反映事物数量差异的标志划分各组.(2)按标志的多少分组.对研究总体可进行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26.将总体按某一标准进行分组,并按一定顺序排列与列出每个组的总体单位数,这种数列称为次数分布数列,又称分配数列.分布在各个组的总体单位数叫次数.又称频数.分布数列有两个组成要素:一个是分组,另一个是次数.分布数列根据标志的特征不同,可以分为品质数列(属性数列)与变量数列.27.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时需要明确以下几个要素:(1)组距与组数组距:是指每个组变量值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组数:是指某个变量数列划分为多少组.(2)等距数列与异距数列等距数列:在组距数列中,各组组距相等的数列.异距数列:组距不相等的数列.(3)组限与组中值组限:是指每个组的两端标志值,其中每个组的起点值为下限(或最小值),每个组的终点值为上限(或最大值).组中值:上限与下限的中点值. 组中值可以用上限加下限除以2求得,也可以用下限加组距的1/2求得.组中值是代表各组标志值平均水平的数值.(4)频数与频率频数:各组的单位数即为次数分布,简称次数,或称频数. 频数愈大,该组的标志值对总体标志水平所起的作用也愈大;频数愈小,该组的标志值对总体标志水平所起的作用愈小.频率:将各组的单位数(频数)与总体单位数对比,求得用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称为频数,也称比重.28.综合指标:通过统计调查搜集到大量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原始资料,对这些资料加以整理、汇总、计算,就得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一般称为综合指标.综合指标按其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不同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三种不同形式.29.总量指标:是指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规模、总水平的统计指标,是将总体单位数相加或总体单位标志值相加而得到的. 总量指标是用绝对数形式表示的,因此也称为绝对数指标.30.总量指标的种类(1)总量指标按反映的时间状态不同,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时期指标,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在一段时期内的总结果. 时点指标,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在某一时刻(瞬间)的数量状况.(2)总量指标按表现形态不同,分为实物量指标与价值量指标.实物量指标,表明现象总体的使用价值总量.价值量指标,表明现象总体的价值总量.31.时期指标的特点:(1)不同时期的时期指标数值具有可加性,相加后表示较长时期现象总的发展水平.(2)时期指标数值大小与包含的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3)时期指标数值是连续登记、累计的结果.32.时点指标的特点:(1)不同时点的指标数值不具有可加性,即相加后不具有实际意义.(2)时点指标的数值大小与其时间间隔(两个不同时点的指标之间的时间距离)长短无直接关系.(3)时点指标数值是间断计数的,因为不可能对每一时点(瞬间)的数量都进行登记,通常是隔一段时间登记一次.33.相对指标:将两有联系的统计指标进行对比求得的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间数量关系的指标即为相对指标.相对指标以相对数形式表示,也称作相对数指标.34.相对指标按其作用和计算方法不同可分为许多种(1)结构相对指标:是将总体按某一标志分组,然后将各组指标数值与总体指标数值对比求得的结果,通常称为比重.一般用百分数表示.结构相对指标=(各组总量指标数值/总体总量指标数值)X100%(2)比例相对指标:是同一总体内不同组成部分的指标数值对比的结果,它可以表明总体内部的比例关系.比例相对指数=总体中某一部分的指标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的指标数值可以用百分数表示,也可以用一比几或几比几的形式表示.(3)比较相对指标:是同一时间不同总体(如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同一项指标对比的结果.它可以说明现象发展的不均衡程度.一般用倍数表示,有时也可用系数表示.比较相对数=某总体的某项指标数值/另一总体的该项指标数值(4)强度相对指标:是两个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的结果.这个指标可以反映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一般用名数表示,也有用分子分母的计量单位组成.强度相对指标=某一总量指标数值/另一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数值(5)动态相对指标:也称发展速度,它是某一指标不同时间上的数值对比的结果,说明同类现象不同时间上的发展速度.一般用百分数表示.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指标数值/基期指标数值(6)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是某一时期实际完成的指标数值与计划指标数值对比的结果.一般用百分数表示.以相对指标下达计划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两个计划的总量指标对比得到的相对指标,另一种形式是计划规定提高或降低率.35.计算和运用相对指标时应注意的问题:(1)分子指标和分母指标必须具有可比性(2)要把相对指标与绝对指标结合起来运用36.平均指标:是同质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达到的一般水平.平均指标,是表明同类社会经济现象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一般用平均数形式表示,因此也称作平均数.37.平均指标在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方面有重要作用:(1)平均指标可以反映现象总体的综合特征.(2)平均指标可以反映分布数列中变量值分布的集中趋势.(3)平均指标经常用来进行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条件下的对比分析,从而反映现象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揭示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趋势.38.平均指标按计算和确定的方法不同,分为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前三种平均数是根据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计算得到的平均值,称作数值平均数. 众数和中位数是根据标志值在分配数列中的位置确定的,称作位置平均数.39.算术平均数有两种计算方法:简单算术平均法、加权算术平均法.加权算术平均数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个是分布数列中各组的标志值,另一个是各组标志值出现的次数.40.算术平均数的两具重要的数学性质:(1)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指标志值减平均数之差)之和等于零.(2)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和最小.41.调和平均数:是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也称倒数平均数.调和平均数有两种计算方法:简单调和平均法、加权调和平均法.42.几何平均数:是n个变量乘积的n次方根.43.众数和中位数作为总体一般水平的代表值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众数:是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用字母M表示中位数:将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数列中点位置的标志值即为中位数,一般用Me表示.\44.根据变量数列的不同各类,确定众数可采用不同的方法: (1)单项式数列确定众数.单项式数列确定众数比较简单,只需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作为众数.(2)组距数列确定众数.组距数列确定众数稍复杂一些,首先根据出现次数45.中位数:将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数列中点位置的标志值即为中位数,一般用Me 表示.中位数的大小仅取决于它在数列中的位置,因此与众数一样不受极端数值的影响.在总体标志值差异很大的情况下,中位数具有较强的代表性.46.确定中位数的方法根据具体资料而定:(1)由未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根据未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时,首先将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然后根据公式(n+1)÷2确定中位数的位次,再根据中位数的位次找出对应的标志值,即X (n+1)÷2(2)单项式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单项式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时,因资料经过整理已编制成标志值按大小顺序的变量数列,因此,可直接用公式(∑f+1)÷2确定中位数的位次,再根据位次用向上累计次数或向下累计次数的方法确定中位数所在的组即中位数组,该组的标志值即为中位数/(3)组距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组距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与单项式分组资料相似,不同的是根据中位数位次及累计次数确定中位数组后,无法得到中位数的具体值,而要用公式计算中位数的近似值.公式:47.应用平均指标应注意的问题:(1)计算和应用平均指标必须注意现象总体的同质性. (2)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平均数.(3)计算和运用平均数时,要注意极端数值的影响. 48.标志变异指标:又称为标志变动指标,它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及其分布差异程度的指标.常用的标志变异指标有全距、平均差、标准差和标志变异系数.49.全距:也称极差,它是总体各单位标志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平均差:是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同其算术平均数离差绝对值的算术平均数.50.平均差有两种计算方法:简单平均法和加权平均法.平均差异越大,说明总体单位标志变动程度越大;平均差异越小,说明标志变动程度越小.51.标准差:也称均方差,是总体所有各单位标志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正平方根它的涵义与平均差基本相同,也表示各标志值对算术平均数的平均距离,所不同的只是在数学处理上有所区别.平均差是用绝对值消除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离差的正负问题,而标准差是用平方的方法消除各标志值与平均离差的正负值.计算结果标准差稍大于平均差,这对于进行抽样估计、提高保证程度具有一定意义,并且在数学上标准差的计算过程比平均差简便,具有优良的数学性质.因此标准差的应用较为广泛.52.标准差有两种计算方法:简单平均法和加权平均法.53.成数:交替标志只有两种表现,我们把具有某种表现或不具有某种表现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的比重称为成数.54.标志变异系数:又称为离散系数,是测定变量值离散程度的一类相对数指标,是标志变异的绝对水平指标与相应平均指标对比的结果.常用的标志变异指标有极差系数、平均差系数和标准差系数.55.总方差:用组距分组数列计算标准差时,可以按总体各单位标志值来计算.组间方差:将各组的平均数作为变量,对总平均数计算方差,表明组与组之间的离散程度.56.时间数列又称动态数列,是指某社会经济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一系列统计指标值按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后形成的数列.57.研究时间数列的作用:(1)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和特点.(2)研究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未来趋势.(3)不同地区、国家发展状况的比较评价和预测.58.按其指标表现形式的不同,时间数列可分为总量指标时间数列、相对指标时间数列和平均指标时间数列.59.所谓时期数列是指由时期指标构成的数列,即时期数列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段时间内发展过程的总量.时期数列具有以下特点:(1)数列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2)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可以相加.(3)数列中各个指标值的大小与所包括的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60.所谓时点数列是指由时点指标构成的数列,即时点数列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时刻的总量特点.时点数列具有以下特点:(1)数列指标不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2)数列中各个指标值不具有可加性.(3)数列中每个指标值的大小与其时间间隔长短没有直接联系.61.编制时间数列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注意时间单位(年、季、月等)的选择.(2)指标的经济内容应统一.(3)注意空间范围的变化.(4)计量单位要统一.(5)计算方法要相同.(6)缺失资料要尽可能弥补.62.发展水平又称发展量,反映客观现象发展变化在各个不同时间上所达到的状态、规模或水平.发展水平实际上就量动态数列中的各项具体的指标数值时间数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处在第一个位置上的发展水平,叫做最初发展水平.处在最后位置上的发展水平,称为最末水平.63.发展速度:是以相对数的形式表现的动态分析指标,它是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指标对比的结果.公式为: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a1/aO计算发展速度时,由于基期的不同而分为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发展速度.(1)环比发展速度,是各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的对比,表明报告期水平对比前一期水平的逐期发展变动的情况.(2)定基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期水平的对比,说明现象在一较长时间内的变动程度,因此又叫某一时间内的发展总速度.64.增长速度亦称增长率,是根据增长量与基期水平对比求得,用于说明报告期水平比基期水平增长了若干倍(或百分之几).公式为:增长速度=增长量/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165.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统称为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是各个时期环比速度的平均数,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速度变化的平均程度.平均发展速度表示现象逐期发展的平均速度.平均增长速度则反映了现象逐期递增的平均速度.66.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在实际中通常采用水平法(几何平均法)和方程式法(累计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1)水平法(几何法).它是将一段时间内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开n次方根. (常用)采用水平法计算过程只考虑现象的最末水平和最初水平.计算出来的数据没有代表性,不能说胆平均发展趋势.(2)累计法(方程法).这种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从最初水平(a)出发,各期均按平均速度发展,n期后计算出的各期水平之和应等于实际的各期水平之和.采用累计法可以考察现象的整个发展过程.67.计算和应用平均速度指标应注意的问题:第一,根据目的选择合适的基期,注意所依据的指标在整个研究时期保持同质性.第二,要联系研究时期的中间资料,注意中间各期发展水平波动过大或不同时期发展变化的方向,以避免影响平均发展速度的代表性.第三,当研究现象发展时期过长时,应注意结合分段平均发展速度.补充总平均发展速度,以便全面了解现象的整个发展变化过程.第四,结合发展水平、经济效益,研究发展速度,防治高速度低效益现象的发生.68.平均增长速度是增长速度的平均数.计算平均增长速度时,通常先根据资料求出平均发展速度,然后减去1,最后得到平均增长速度.公式为: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平均增长速度有正负,分别表示逐期平均递增程度和平均递减程度.69.时间数列的构成概括为以下四种变动,即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变动和不规则变动.70.几种常用的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1)时距扩大法.(2)趋势平均法.(3)方程法.71.指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凡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的相对数,都是指数.从狭义上讲,指数是表明复杂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72.指数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1)分析复杂经济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2)分析经济发展变化中各种因素影响的大小.73.总指数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综合指数,二是平均指数.综合指数是总指数的综合形式.反映复杂总体的综合变动情况.它编制的特点是先综合后对比.74.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是采用基期的质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这一原则有两层涵义:一是编制数量指标指数应以质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二是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75.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是采用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这一原则有两层涵义:一是编制质量指标指数应以数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二是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76.综合指数的其他编制方法:拉氏指数.派氏指数.应用拉氏指数和派氏指数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略有不同,拉氏指数主要受基期商品(产品)结构的影响,派氏指数主要受报告期商品(产品)结构的影响.77.平均指数是计算总指数的另一形式,它是先计算个体指数,然后将个体指数加权平均而计算的总指数.78.平均指数和综合指数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区别看:一是在解决复杂总体不能直接同度量问题时的思路不同.综合指数是通过引进同度因素,先计算出总体的总量,然后进行对比,即先综合,后对比.而平均指数是在个体指数的基础上计算总指数,即先对比,后综合.二是在运用资料的条件上不同.综合指数需要研究总体的全面资料,应有一一对应的全面实际资料,如计算产品实物产量综合指数,必须一一掌握各产品的实际价格资料.平均指数则既适用于全面的资料, 也适用于非全面的资料,对资料的要求则比较灵活.三是在经济分析中的具体作用亦有区别.综合指数的资料是总体的有明确经济内容的总量指标,因此,总指数除可表明复杂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外,还可从指标变动的绝对效果上进行因素分析.平均指数除作为综合指数的变形加以应用的情况外,一般只能通过总指数表明复杂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而不能用于对现象进行因素分析.平均指数和综合指数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在一定的权数条件下,两类指数间有变形关系.79.因素分析法的方法论基础是指数体系,因此,需要首先弄清楚指数体系的一般概念.指数体系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说,指数体系是指由若干个经济上具有一定联系的指数所构成的一个整体.从狭义上说,指数体系是指不仅经济上具有一定联系,而且具有一定的数量对等关系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指数所构成的一个整体.80.指数体系在指数方法论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其基本作用表现在对现象进行因素分析方面.指数因素分析法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1)按分析对象的特点不同,可分为简单现象因素分析和复杂现象因素分析.(2)按分析指标的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总量指标变动因素分析和平均指标、相对指标变动因素分析.(3)按影响因素的多少不同,可分为两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81.平均指标是表明社会经济总体一般水平的指标.平均指标的大小决定于两个因素:一个是总体内部各部分(组)的水平x;另一个是总体的结构,即各部分(组)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f/∑f.8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除了能反映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的变动趋势和程度外,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反映通货膨胀的状况.(2)反映货币购买力变动.(3)反映对职工实际工资的影响.83.世界各国的主要证券交易所都有自已的股票价格指数,几种常见的股价指数有:(1)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2)标准普尔指数(3)恒生指数.(4)日经指数.(5)金融时报指数.(6)上证股价指数.(7)深圳股价指数.84.抽样推断,是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计算样本指标,并据以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统计方法.85.总体,是指包括调查对象所有单位的全体.它是由许多性质相同的调查单位组成的,一般用大写字母N代表总体单位数.样本,就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单位所组成的整体.组成样本的每个单位称样本单位,一般小写字母n代表样本的单位数,也称样本容量.总体参数,又称总体指标.它是反映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总体参数主要有四个:总体平均数、总体成数、总体方差和标准差.(1)总体平均数,它是总体各单位数量标志值的平均数.(2)总体成数,它是指总体中具有某一相同标志表现的单位数占全部总体单位数的比重,一般用P表示.86.统计量,又称样本指标.它是反映样本特征的统计指标.有四个对应指标:样本平均数.样本成数.样本方差和标准差.87.重置抽样,是从总体抽取样本时,随机抽取一个样本单位,记录该单位有关标志表现以后,把它放回到总体中去,再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第二个样本单位,记录它的有关标志表现以后,也把它放回总体中去,照此下去直到抽先第n个样本单位.(重置抽样时总体单位数在抽选过程中始终未减少,总体各单位被抽中的可能性前后相同,而且各单位有被重复抽中的可能.)88.不重置抽样,是从总体中抽取第一个样本单位,记录该单位有关标志表现后,这个样本单位不能放回总体中参加下一次抽选;然后,从总体n-1个单位中随机抽取第二个样本单位,记录了该单位有关标志表现后,该单位也不放回总体中去;从总体n-2个单位中抽选第三个样本单位,照此下去直到抽选出第n个样本单位.(不重置抽样时,总体单位数在抽选过程中是逐渐减少,各单位被抽中的可能性前后不断变化,而且各单位没有被重复抽中的可能89.两种抽样方法会产生三个差别:(1)抽取的样本数目不同,用重置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所能抽取到的样本个数比不重置抽样方法抽取到的样本个数多.(2)抽样误差的计算公式不同.(3)抽样误差的大小不同,在相同的条件下,重置抽样误差大于不重置抽样误差.90.抽样推断的特点:(1)抽样推断是由部分推断整体的一种研究方法.(2)抽样推断建立在随机概率抽取样本的基础上.(3)抽样推断是运用概率估计的方法.(4)抽样推断的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能加以控制.91.抽样误差就是指样本指标与被它估计的总体相应指标之间数量上的差数.92.抽样平均误差,从一般意义来说,是所有抽样实际误差的平均水平.确切地说,抽样平均误差是所有可能出现的样本指标(样本平均数和样本成数)的标准差,也可以理解为所有样本指标和总体指标的平均离差.93.影响抽样平均误差大小的因素主要有:(1)总体各单位标志的变异程度.(2)样本容量的大小.(3)不同抽样方法的影响.(4)不同抽样组织方式的影响.94.抽样极限误差,是指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可能的误差范围.95.抽样估计,就是根据样本指标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也称为参数估计.抽样估计有点估计和区间估计两种。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点串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统计学的性质及分类【单选、名词解释:】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有效地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或推断数据,并以此为依据,对所研究对象作出判断或者决策的一门方法论科学。
【简答:】统计学的性质。
统计学的性质可概括为: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表现及其变动规律的方法论科学。
其具体要点概括如下:(1)统计学研究的客观现象包括社会经济现象和自然现象。
(2)统计学研究的是总体现象的数量表现及其规律。
(3)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
第二节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多选、简答:】样本的特点。
样本有以下几个特点:(1)样本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必须取自于总体的内部。
(2)从一个总体中可以抽取许多不同的样本。
(3)样本是总体的代表。
(4)样本的随机性。
【单选、名词解释:】变量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变量是指对客观现象进行计量的概念,凡是客观现象的特征取值或类别在一个以上者均可定义为变量。
它包括可以用数字表示变量取值的数值变量,如年龄、收入和消费支出等;也包括不能用数字计量、只能用类别表示的属性变量,如反映人口特征的性别,产品质量的合格与不合格,宗教信仰和文化程度等。
狭义的变量仅指可用具体数字表示取值的数值变量。
【多选、简答:】变量的分类。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满足不同的研究需要,对变量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1)变量按其取值是否可用数字表示,一般分为属性变量与数字变量两种。
(2)变量按其取值是否连续,可分为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
(3)变量按其变动是否具有确定性,可分为确定性变量和随机变量。
(4)变量按其在因果关系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可分为因变量与自变量。
(5)变量按其是否有研究对象体系范围内决定,可分为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
(6)变量按其取值是否具有客观性,可分为实在变量和虚拟变量。
【单选、名词解释:】用来测度研究对象标准特征数量的概念称为统计指标,简称指标。
第四章动态数列 ⼀、动态数列的概念、种类和编制原则 (⼀)动态数列的概念与作⽤ 1、概念:⼜称时间数列,是将同种指标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形成的数列。
两个基本构成要素:现象所属的时间;反映客观现象的统计指标数值。
2、作⽤:P98 (⼆)动态数列的种类:基本数列和派⽣数列 1、绝对数动态数列——时期数列(可加)、时点数列(不可加) 2、相对数动态数列——计算基础不同,指标不能直接相加。
3、平均数动态数列——相加⽆意义。
(三)编制动态数列的原则 要保证数列中各指标的可⽐性,应遵守下列基本原则: 1、时期长短应该相等。
时期数列各指标所属时期的长短应该相等,时点数列指标数值间的时间间隔相等。
2、总体范围应该⼀致。
(海南省从⼴东省划出) 3、指标的经济内容应该相同。
4、指标的计算⽅法和计量单位应该⼀致。
⼆、动态数列的⽔平指标 ⽔平指标:发展⽔平、平均发展⽔平、增长量、平均增长量 速度指标:发展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增长速度 (⼀)发展⽔平与平均发展⽔平 Ⅰ、发展⽔平与平均发展⽔平含义 1、发展⽔平:在动态数列中每个绝对指标数值。
如:1996年—2000年国民⽣产总值。
说明:数列的第⼀项指标:最初⽔平最后⼀项指标:最末⽔平 报告期⽔平:所研究的那⼀时期的指标⽔平(分⼦) 基期⽔平:⽤来进⾏⽐较的基础时期的⽔平(分母) 2、平均发展⽔平:⼜称动态平均数、序时平均数,将不同时期的发展⽔平加以平均⽽得到的平均数。
注意:序时平均数与⼀般平均数区别,⼀动态,另⼀静态。
Ⅱ、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法 1、根据绝对数动态数列计算 (1)时期数列(可加性):算术平均数 (2)时点数列: ①持有逐⽇连续资料时:简单算术平均数 若资料每隔⼀段时期才有变动时:加权算术平均数 ②只掌握间断时点上的资料时(化作时期数列计算) A.间隔相等 将每两个相邻的时点指标的序时平均数(将此序时平均数看作时期指标)加总,再加以平均。
自考经济学复习要点2014年自考经济学复习要点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点:财政收入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收入是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得的收入,是实现国家职能的重要保障。
财政支出是指国家财政将筹集起来的资金进行分配使用,以满足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
可支配收入:表示经过收入分配之后由一国或一个部门拥有的可能用于消费或投资的收入总额,有可支配总收入和可支配净收入两个指标。
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点:储备资产储备资产:是指一个国家中央银行所拥有的对外资产,包括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外汇储备、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和其他债权。
国民经济分配:简称国民分配,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即通过对社会生产成果的分配,形成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和居民的最终收入,用以购买货物和服务,实现国民经济生产成果的最终使用。
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点:国际收支国际收支: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国际的商品、服务和资本往来等外汇收支,即一个国家对外的现汇外汇资金的收支。
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经济往来而发生的所有收入与支付。
国际收支平衡表:它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之间发生的交易。
它包括四大项目: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储备资产和净误差与遗漏。
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点:进出口比价指数进出口比价指数:是指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相比的比例。
出口商品换汇成本:是指出口某种商品可以换回1个单位的外币所需要的人民币总成本,即出口多少钱的商品换回一个美元。
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点:商品周转天数商品周转天数:商品周转天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库存商品平均每更新一次所需要的天数。
其计算公式为:商品周转天数=核算期天数/商品周转次数社会商品购买力:是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在零售市场上用以购买商品的`货币制支付能力,它表明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商品的需求量。
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点:商品周转次数间接标价法:是指单位本币折算成外币的反复,是直接标价法的倒数。
(财务知识)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识记领会《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试大纲第壹章总论(壹)统计的意义1.识记:(1)统计的三种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2)统计的特点:1数量性—基本特点,2总体性。
(3)统计的作用:因为统计具有认识事物数量性的特点,且且能够从大量的现象中发现其存在的规律性,所以,统计不论是从宏观管理上仍是微观分析决策上,都有重要的作用。
具体来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宏观上见,统计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工具;2,从微观上见,统计是企业管理和决策的依据;3,日常生活中,统计能够宣传群众、教育群众;4,统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领会:对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三者关系的认识: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可见,统计工作是基础,若没有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就无从谈起,统计学也就不能形成和发展。
(二)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1.领会: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1政治算术—社会经济统计(1、17世纪中叶,英国的威廉配第《政治算术》,约翰格朗特《对死亡表的自然观察和政治观察》2、19世纪中叶以后恩格尔法则3、1790年美国第壹次人口普查)2概率论—数理统计(三)社会经济统计学和其它哲学的关系;1.领会:(1)社会经济统计学和哲学的关系:哲学对统计发挥认识工具的作用,具有极为中国要的指导意义。
(2)社会经济统计学和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后者对其有指导作用。
(3)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学、数理统计学的关系:离开数量就不成为统计,没有相应的数学基础知识,难以消化。
(四)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1.识记:国民经济的概念:由各行各业构成的,是各部门的总和。
2.领会:(1)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全部国民经济活动,包括生产统计、流通统计、分配统计、使用统计、劳动力资源统计、国民财富统计和国民经济综合分析统计等。
(2)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特点:1范围的广泛性2探讨问题,超重从宏观角度出发。
第三章:综 合 指 标%100⨯=总体总量指标数值各组总量指标数值结构相对指标 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的指标数值总体中某一部分的指标比例相对数=基期指标数值报告期指标数值动态相对指标=计划指标数值实际完成的指标数值度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总体单位数值总和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算术平均数=三、调和平均数概念:调和平均数是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也称倒数平均数。
四、几何平均数六、中位数 概念:将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数列中点位置的标志值即为中位数,一般用M e 表示。
标准差 概念:也称均方差,是总体所有各单位标志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正平方根。
计算方法:简单平均法和加权平均法。
1.简单平均法。
适用未分组的原始数据计算公式:nx x ∑-=2)(σ计算标准差大体分以下几步: 第一步,计算总体平均数。
第二步,求出各单位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
第三步,求各单位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和。
第四步,计算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
第五步,将第四步计算结果开平方,得标准差。
六、总方差、组内方差和组间方差总方差概念:各变量值对总平均数计算的方差 组内方差概念:各组标志值与本组平均数计算的方差 组内方差平均数概念:各组方差的加权算术平均数总方差的大小受组内方差平均数与组间方差的影响,这三种方差的关系如下: 总方差=组内方差的算术平均数+组间方差,222δσσ+=第四章:时 间 数 列(1) 时期数列平均发展水平计算公式:a =na a a n +++ 21=na ∑(2)时点数列平均发展水平①连续时点数列 计算公式:②不连续时点数列(间断时点数列)A .时点数列间隔相等(等间隔) 计算公式:1221321-+++++=-n a a a a a a nnB .时间间隔不相等 计算公式: ∑-=--++++++=11112321212...22n i in n n f f a a f a a f a a a2、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时间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先分别计算分子、分母的平均数,再计算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的平均发展水平。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065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下列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是( A )1-12A.森林覆盖率B.森林总面积C.新生儿总数D.总人口数2.为掌握全国汽车生产企业的基本情况,选择“一汽”、“上汽”、“东风”三家大型企业进行调查,这种统计调查属于( C )2-20A.普查B.抽样调查C.重点调查D.典型调查3.下列指标中,属于时点指标的是( A )3-54A.职工人数B.利税总额C.进出口总额D.国内生产总值4.已知六家便利店的月销售额分别为8万元、8.5万元、9.2万元、10万元、10.6万元和11万元,则这六家便利店销售额的中位数为( C )3-74A.9.2万元B.9.55万元C.9.6万元D.10万元5.在对我国羽绒服行业的调查中,发现羽绒服销售量在每年2月开始降低,11月后开始升高,造成这种变动的影响因素是( B )4-115A.长期趋势B.季节变动C.循环变动D.不规则变动6.关于抽样推断,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 )6-172 .A.抽样推断的误差无法事先计算B.抽样推断运用概率估计的方法C.抽样推断是由部分推断整体的一种估计方法D.抽样推断建立在随机抽取样本的基础上7.重置抽样条件下,样本平均数的抽样平均误差计算公式是( A )6-174A BC D8.变化方向相反的两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是( B )7-206A.正相关B.负相关C.复相关D.曲线相关9.定基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是(D )4-108A.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差B.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比C.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期水平之差D.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期水平之比10.已知某时间数列的项数为10项,按三项移动平均计算长期趋势,所得到的新数列的项数是( D )4-120A.5B.6C.7D.811.若某地区年初人口1755万人,年末人口1961万人,全年出生15万人,全年死亡8万人,则计算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算式是( D ) 9-254A.15810001755-⨯‰B.15810001961-⨯‰C.151000(17551961)/2⨯+‰D.1581000(17551961)/2-⨯+‰12.下列选项中,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是(B )15-441A.消费率B.基尼系数C.恩格尔系数D.国民总收入13.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机构单位称为该国的(C)11-309A.企业单位B.事业单位C.常住单位D.行政单位14.土地总面积是指( D )10-281A.陆地面积B.耕地面积C.可耕地面积D.陆地面积和水域面积之和15.划分商品批发和零售的依据是( C ) 12-346A.购买者的身份B.购买商品数量的多少C.购买商品的目的D.购买商品价格的高低16.已知五位工人日产量(件)分别为8、9、10、10、11,则这五位工人日产量的全距是( A ) 3-78A.3B.8C.10D.1117.根据联合国提出的人口类型标准,若某地区老年人口比重为14%,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为25%,则该地区人口类型属于( D ) 9-250A.少儿人口型B.年轻人口型C.壮年人口型D.老年人口型1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外贸易中价格形式的是(C )12-350 .A.离岸价格B.到岸价格C.零售价格D.成本加运费价格19.国民经济分配的对象是( D )13-384A.国内生产净值B.国民生产总值C.国民生产净值D.国内生产总值20.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 B )13-389A.罚没收入B.各项税收C.折旧基金D.债务收入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学习笔记考点彩色标注版第一章总论第一节统计的意义一、统计的涵义:(多项选择题)“统计”3个含义1)统计活动(统计工作)基础、源2)统计资料由1)提供,是1)的结果3)统计科学(统计学)以上三者的关系是:没有1,就没有2、3二、统计的特点:1)数量性:(基本特点)没有数量就没有统计。
2)总体性:(重要特点)三、统计的作用:(简答或多项选择题)(宏国家,微企业,常群众,科研方法)1.从宏观上看,统计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工具。
2.从微观上看,统计是企业管理与决策的依据。
3.日常生活上,统计是向群众宣传有关政策的工具。
4.统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第二节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单项选择题)政治算术学派: 17世纪中叶英国, 形成发展了以社会经济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经济统计。
( 统计学的开端)代表人物: 威廉·配第为经济统计的发展开拓道路。
【政治算术】约翰·格朗特为人口统计的发展开拓道路。
【对死亡表的自然观和政治观察】概率论: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方法和应用研究为主的数理统计。
( 统计学的第二个源头)1790年美国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
统计在不同领域的发展具有各自的特点,但所用的统计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
第三节社会经济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不考)第四节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一、国民经济的概念国民经济: 是由各行各业构成的,是各部门的总和。
(名词解释)国民经济统计学研究范围: 全部国民经济活动。
(单项选择题)国民经济统计学研究的特点:范围的广泛性;着重从宏观角度出发。
.第五节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统计总体: 指根据统计任务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名词解释)统计总体的特点: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确定;客观存在的;所有个别事物具有某种同一性质;(多项选择题)总体单位: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叫总体单位。
(个别与整体的关系)标志: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
. (标志配总体单位)统计总体所包含的个别事物要具有同质性。
标志按表现形式不同,分:数量标志: 量的差别, 表现为数量上不同的标志。
如:职工的年龄、工资、工龄.(多项选择题)品质标志:质的差别, 不能用数量表现的标志。
如:职工的性别、企业的隶属关系变量:是指可变的数量标志。
.变量值(标志值):变量的数值, 即可变数量标志的数值。
变量值按其数值是否连续分为: 离散变量:变量的值只能是整数而不会出现小数,通常可用计数方法取得。
连续变量: 其数值在整数之间可以有无限的数值。
.三、统计指标(一)统计指标的概念统计指标:表明总体特征的概念及数量的表现。
(统计指标配总体特征)统计指标六要素:空间范围( 我国、全国) 时间限制( 2002年) 指标的名称( 钢产量)指标数值( 18155 ) 计量单位( 万吨) 计算方法( 钢产量是如何计算)统计指标分类:1)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 时点指标:反映总体特征在某一时点上的数量表现(不可累加)时期指标:反映总体特征在某一时期的数量表现(可以累加)2)按其反映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数量指标:反映总体某一特征的绝对数量质量指标:反映总体的强度、密度、效果、工作质量等。
用相对数和平均数.3)按其数据的依据不同: 客观指标:指其取值依据,是对统计对象的实际度量或计数,具有具体性和客观性。
主观指标:数出有据,令人可信,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4)按其计量单位的特点:实物指标:以实物单位计量的指标。
价值指标:以货币单位计量,反映事物价值量的指标.四、统计指标体系(一)统计指标体系的概念统计指标体系: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能够全面反映统计对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互相联系的一套指标。
(二)统计指标体系的分类(不需要掌握具体内容,只把握标题。
单选或多选都有可能)1)按指标体系反映内容的范围不同:宏观指标体系微观指标体系.2)按指标体系内容的不同:社会指标体系科学技术指标体系国民经济指标体系.3)按指标体系作用的不同:基础指标体系专题指标体系.五、流量与存量(名词解释)流量:指某一时期内发生的量,是按一定时期核算出来的数量。
(可累加)存量:指某一时点的量,是按一定时点核算出来的。
(不可累加)(存点流期)流量与存量的关系:(简答题,考的可能性较大)1有些经济现象流量与存量是相对应而并存的,有流量必然有存量。
(流存并存)2有些经济现象只有流量,而没有对应的存量。
(有流无存)3在流量与存量并存的经济现象中,流量与存量是互相影响的。
(流、存并存,且互相影响)4两个存量或两个流量的对比,或者一个流量与一个存量的对比,得到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即不是流量,也不是存量。
(存/存、流/流、流/存,对比后非存,非流)第二章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重点章节)第一节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一、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渠道统计数据资料来源2渠道:(从使用者角度看)一手或直接的统计数据:通过直接的调查获得的原始数据。
(通过统计调查获得)二手或间接的统计数据:通过别人调查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和汇总后公布的数据。
(国内外公开出版或公开报道的出版物)利用二手数据,应注意:统计数据的涵义、计算口径、计算方法。
避免误用和滥用。
第二节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统计调查一、统计调查的概念和意义统计调查: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统计数据资料的过程。
(名词解释)统计调查意义:统计数据的整理、计算汇总与分析研究都必须在调查搜集来的数据基础上进行,因此,统计调查的好坏,取得的数据是否完整与正确,将直接影响以后各阶段能否顺利进行。
(准确、全面、及时、不马虎)二、统计调查的种类(重要考点,多项选择题)1)普查:是专门组织的1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总量。
(名词解释)普查的特点:(优)全面的、详尽的、系统的,(缺)但是因其工作量大,耗资,耗时,一般不宜经常举行。
普查通常是由国家统计局开展的调查。
人口普查,工业普查每10年一次,基本单位普查每5年一次。
2)抽样调查:是一种1次性或经常性的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以抽样样本的指标去推算总体指标的一种调查。
3)统计报表: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调查要求与文件自下而上地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
(掌握概念)统计报表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1 表式。
它是统计报表制度的主体。
2 填表说明。
4)重点调查: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一种非全面调查。
(重要考点)(以重点推全面)重点单位:数量少,但标志总量在总体总量中占据了绝大部分。
重点调查的组织形式2种:专门组织的1次性调查;利用定期统计报表经常性的对一些重点单位调查。
(多项选择题)5)典型调查:是一种非全面的专门调查,它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在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调查。
这种调查具有主观性,用于深入剖析典型经济现象的本质特征。
调查种类调查范围调查周期搜集方法普查全面1次采访、报告、或空间遥感抽样调查非全面经常或1次直接观察法或采访统计报表全面或非全面经常报告重点调查非全面经常或1次报告典型调查非全面1次采访、座谈会三、数据资料的搜集方法1、询问法:1)访问调查2)邮寄调查3)电话调查。
4)座谈会。
2、报告法:3、观察与实验1)直接观察法2)空间遥感统计调查3)实验法。
第三节统计调查方案设计一、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必要性二、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1)确定调查的任务与目的。
(解决什么问题)2)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
(调查对象是需要进行调查的某个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调查单位是组成调查现象总体的各个个体,也就是调查对象中所要调查的具体单位。
报告单位是指负责报告调查内容的单位)(调查谁)3)确定调查项目与调查表。
调查表包括:单一表/一览表,一般由表头,表身,表脚构成(调查什么,用什么工具)调查问卷的结构:开头语、甄别部分、主体部分、背景部分以及结束语。
4)确定调查时间。
(调查时间是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什么时间调查)三、制定调查组织实施计划(只掌握标题,不看内容)1调查工作完成的期限及工作的进度。
2确定调查的方式与汇总的方法。
3组织领导。
4调查前的其他准备工作。
第四节统计数据资料整理一、统计数据资料整理的必要性1)统计调查取得的原始数据是分散的、杂乱的、不系统的,只能表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或某个侧面,不能说明事物的全貌、总体情况。
2)只有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工整理,才能认识事物的总体及其内部联系。
3)统计数据资料整理,是统计调查的继续,也是统计分析的前提,承前启后,在整个统计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统计数据资料整理的内容(一)对原始数据资料进行审核检查与整理(二)对次级资料的检查与整理1)从完整性和准确性两方面进行审查。
完整性审核:检查应调查的单位或个体是否有遗漏,调查项目或指标是否填写齐等。
准确性审核包括:逻辑性审查/比较审查法/设置疑问框审查1)首先要对现有资料进行甄别。
2)对现有资料作出评价。
3)选用适当的再加工方法。
2) 对各项原始资料进行综合汇总。
3)将汇总的结果编制成统计表与分析表,以备分析之用。
4)对统计资料的系统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