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荒漠化又称土地沙化
- 格式:docx
- 大小:82.55 KB
- 文档页数:4
土地荒漠化又称土地沙化;是指在沙漠边缘的干旱与半干旱的草原地区,由于雨量稀少,蒸发量大,气候干旱多风,土地失去植被后,土壤受风蚀而逐渐演变为沙漠地带的现象;土地荒漠化,使土地失去生物生产能力,沙土侵占农田、草地和林地,威胁交通与村镇;它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土地荒漠化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为的原因主要是不合理地开垦草原,过度放牧,滥伐森林,不适当地兴修水利工程,过度利用水资源,开发矿产不注意复垦和恢复植被等;防治土地荒漠化的主要措施是:限制或禁止人们对易荒漠化地区的不合理开发,保护植被,种树种草,合理地调度和使用水资源等;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植被贫乏的地区,或是一种几乎完全没有植被和良好土壤发育的土地;其气候变化剧烈,强烈;按地貌形态和地表组成物质可分为石漠和岩漠也称石质荒漠、或戈壁也称砾质荒漠、沙漠也称沙质荒漠、或粘漠也称泥质或粘质荒漠、盐漠也称盐质荒漠;按生物气候带或生态系统划分,为草原化荒漠干燥度4~8、典型荒漠干燥度8~16、干旱荒漠干燥度16~32、极端干旱荒漠干燥度≥32,也有的把此类归入干旱荒漠;荒漠还可以按气候、植被、土壤、地理位置和成因等划分成不同类型;此外,把高海拔高山雪线以上和高纬度极地地区终年以冰雪覆盖地面的寒漠也称冷漠、冻漠、冰漠归属于荒漠的特殊类型;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这个定义是世界各国领导人在1992年地球问题首脑会议全球环发大会上所商定的;干旱是荒漠化的一部分成因,但从根本上讲,这是一个人为的问题,就是人为地对土地利用压力太大;不合理的利用土地;人为的破坏植被;不合理的过度采用水资源;国际社会长期以来就认识到荒漠化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大会通过了项;遣憾的是,尽管国际组织和各国曾经做过多种努力,但全球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问题仍在加剧;因此,如何解决世界荒漠化防治问题就成为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关注的一项重要议题;大会赞成通过一种全新的综合方式解决荒漠化的扩展问题,强调在全社会开展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为了提高全世界各国公众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感,1994年12月,第49届联大还通过决议,决定从1995年起,每年6月17日为“世界防治漠化和旱日”;荒漠化是指人类历史时期以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造成下降,土地资源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在中国北方荒漠化形成因素中过度放牧占%,过度农垦占%,过度占%,水资源利用不当占%,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境保护占%,在地区上以北方农牧交错及旱农地区荒漠化最为严重;。
荒漠化土地分级和评价规范1 范围本标准主要规定了荒漠化土地的分类,以及各种荒漠化类型的分级指标和方法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需要开展荒漠化土地分级的相关研究与业务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9377-2003天然草地退化、沙化、盐渍化的分级指标GB/T 20483-2006 土地荒漠化监测方法GB/T 21141-2007防沙治沙技术规范GB/T 24255-2009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GB/T 28419-2012风沙源区草原沙化遥感监测技术导则GB/T 15163-2018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LY/T 2092-2013 干旱、半干旱区荒漠(沙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LY-T 2997-2018 高寒区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技术标准NY/T 1233-2006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技术规程NY/T 2768-2015草原退化监测技术导则SL 190-2007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技术规定(2023年修订)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荒漠化desertification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land degradation单位面积土地生物生产力(或经济生产力)和多样性降低或丧失。
其中包括:风蚀和水蚀致使土壤物质流失,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自然植被长期丧失等。
荒漠化土地分级gradation of desertified land反映荒漠化的严重程度及土地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功能恢复的难易状况,一般分为四级,即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
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arid, semiarid and dry sub-humid area根据湿润指数,即年降水量与潜在蒸散发之比,湿润指数为0.05~0.20的区域为干旱区,0.20~0.50的区域为半干旱区,0.50~0.65的区域为亚湿润干旱区。
全球土地沙漠化的原因
土地沙漠化简单地说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荒漠化”。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这样的定义: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
荒漠化的主要影响是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和随之而来的农牧业减产,相应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系列社会恶果,在极为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造成大量生态难民。
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1.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异常的气候条件,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由此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
2.人为因素主要指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垦草地并进行连续耕作等,由此造成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加快风蚀或雨蚀。
就全世界而言,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旱作农业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发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同样,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用水管理不善,引起大面积土地盐碱化,也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从亚太地区人类活动对土地退化的影响构成来看,植被破坏占37%,过度放牧占33%,不可持续农业耕种占25%,基础设施建设过度开发占5%。
非洲的情况与亚洲类似,过度放牧、过度耕作和大量砍伐薪村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今天。
注册土木工程师--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专业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专业1、什么是水土流失?答:水土流失是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水损失与土壤侵蚀、山洪和泥石流等。
2、什么是土壤侵蚀?答:指土壤及其母质在外营力的作用下剥离搬运和沉积的全过程。
即水土流失、水土资源的破坏与损失,包括:水损失(径流损失、渗漏损失、蒸散损失);土流失(崩塌、滑坡、风蚀);水+土的流失(水蚀);水土混合流失(泥石流);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土地的生产力下降(荒漠化、沼泽化、盐碱化等)。
3、土壤侵蚀依据外营力可分为哪几类?答:土壤侵蚀基本以侵蚀外营力为依据进行划分,同时考虑侵蚀形式和防治特点,土壤侵蚀的分类如下:答:溅蚀是指裸露的坡地受到雨滴的击溅而引起的土壤侵蚀现象。
它是在一次降雨中最先导致的土壤侵蚀。
裸露的坡地受到较大雨滴打击时,表层土壤结构遭到破坏,把土粒溅起,溅起的土粒落回坡面时,坡下比坡上落得多,因而土粒向坡下移动,随着雨量的增加和溅蚀的加剧,地表往往形成一个薄泥浆层,再加之汇合成小股地表径流的影响,很多土粒随径流而流失,这种现象常称为溅蚀。
溅蚀破坏土壤表层结构,堵塞土壤孔隙,阻止雨水下渗,为产生坡面径流和层状侵蚀创造了条件。
5、什么是面蚀?答:面蚀是指由于分散的地表径流冲走坡面表层土粒的一种侵蚀现象,探视土壤侵蚀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由于面蚀面积大,侵蚀的又是肥沃的表土层,所以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很大。
根据面蚀发生的地质条件、土地利用现状的不同及其表现的形态差异,又可以分为层状面蚀、鳞片状面蚀、砂粒化面蚀和细沟状面蚀四种。
6、什么是沟蚀?答:沟蚀是指由汇集在一起的地表径流冲刷破坏土壤及其母质,形成切入地表及以下沟壑的土壤侵蚀形式。
面蚀产生的细沟,在集中的地表径流侵蚀下继续加深、加宽、加长,当沟壑发展到不能为耕作所平复时,即变成沟蚀。
沟蚀形成的沟壑成为侵蚀沟。
7、沟蚀可分为哪几类?答:根据沟蚀程度及表现形态,沟蚀可以分为浅沟侵蚀、切沟侵蚀和冲沟侵蚀等不同类型。
土地沙漠化的原因:
1、人类活动。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使土地严重退化,森林被毁,气候逐渐干燥,导致土地荒漠化严重。
2、人口增长。
人口不断增长,使土地面积在不断变小,导致土地过度利用。
3、地理因素。
干旱、半干旱地区深居大陆腹地,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这些地方容易发生土地沙漠化。
4、气候因素。
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
土地沙漠化不仅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而且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和经济开发建设。
狭义的荒漠化(即:沙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
也就是人为滥砍树木,使破坏土地平衡,变成沙子!
土地沙漠化: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狭义的荒漠化(即:沙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 土地荒
漠化: 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在干旱和亚干旱地区,在干旱多风和具有疏松沙质地表的情况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非沙质荒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土地沙漠化和土地荒漠化差别不大,但荒漠化严重程度要高。
土地荒漠化的研究论文牛栏山一中凌霄一.土地荒漠化定义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土地沙漠化。
”顾名思义,我们可以从名字中简单的了解到原本湿润的可被利用的因为种种原因退化为类似沙漠的无法有效利用的土地。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这样的定义,首次提出土地荒漠化的定义:"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土地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问题之一。
二.土地荒漠化的分布1.世界范围内1996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发表公报指出:当前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
全球现有12亿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
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演变为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
到1996年为止,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
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尽管各国人民都在进行着同荒漠化的抗争,但荒漠化却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爱尔兰的面积。
到二十世纪末,全球将损失约1/3的耕地。
在人类当今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
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非洲西部撒哈拉地区连年严重干旱,造成空前灾难,使国际社会密切关注全球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荒漠化”名词于是开始流传开来。
据联合国资料,目前全球1/5人口,1/3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影响。
1992年6月世界环境和发展会议上,已把防治荒漠化列为国际社会优先发展和采取行动的领域,并于1993年开始了《联合国关于发生严重干旱或荒漠化国家(特别是非洲)防治荒漠化公约》的政府间谈判。
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是指土地沙化、植被退化、干旱化等自然条件下所引起的一种土地类型,它对环境、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很多危害。
在现代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发展的背景下,荒漠化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
荒漠化的环境危害荒漠化会直接影响土地的植被、水土保持和土壤肥力等自然条件。
由于荒漠化地区水源匮乏、植被稀疏,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荒漠化还会影响气候,对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产生负面影响。
荒漠化地区土地的不可持续利用,也会造成土地和水资源浪费。
荒漠化的经济危害荒漠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
荒漠化地区的水源、草原等资源不足,导致草场退化、灌溉用水不足等问题,危害农业生产和畜牧业发展。
此外,荒漠化地区温度较高,空气干燥,使得旅游业和城市化发展受到影响。
荒漠化还会对物种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直接影响当地社区的经济和生计。
荒漠化的社会危害荒漠化地区因为缺乏水源和干旱,容易造成环境恶劣、贫困和落后,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荒漠化还会造成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人口老龄化,限制了华中的社会发展和进步。
应对荒漠化的措施●种植抵抗荒漠化的植物荒漠化地区的植被稀疏缺乏,所以适宜种植对荒漠环境适应的,耐盐、脱盐甚至可用海水灌溉的植物。
这些植物能够固定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改良微生物生态微生物法是一种有效的土地治理方法,它利用微生物对土地有益的特性,例如分解有害物质,生产土地肥力等。
在宣传环保的同时,还可以减少化学细菌毒性对土壤的危害。
●其他治理方式治理荒漠化还需有有效的土地管理,包括荒漠化的水文学研究、土地利用和规划、经济分析等方面。
通过土地管理,可以加快荒漠化治理的进度,减缓荒漠化对环境、经济和社会造成的危害。
总结荒漠化对整个地球都是一个很大的威胁,所以保持土地的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只要每个人都负起责任,不断增强环保意识,尽可能减缓和治理荒漠化的发展,才能走出环境的阴影,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地沙漠化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中国是受沙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已开始大规模的沙漠治理研究。
土地沙漠化导致土壤的肥力草地的面积以及河流等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土地沙漠化的防治很重要。
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类型。
沙漠化土地的土壤粒间孔隙大,内部排水快,蓄水量少且易蒸发失水。
且砂质土的毛管较粗,毛管水上升高度小,如果地下水位较低,不能湿润表土,植物则很难在表土上生长。
笔者论述了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沙漠治理的主要方法,并重点比较不同技术间的优缺点,为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提供依据。
沙漠化主要就是因为土壤中的含水量减少,如何才能在土壤中水分的减少之前就做好防治,我们可以使用/土壤墒情与旱情管理系统、土壤墒情与旱情监测系统,它可以测量土壤中水分的含量,还可以测量其它一些土壤方面的参数,而且安装方便,性能稳定,可靠性高,方便维护。
1 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其危害1.1 主要成因1.1.1 气候因素。
赤道地区的上升气流在高空向两极方向流动,由于地球旋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南北纬30°附近,大部分空气不再前进,而在高空积聚,并辐射冷却下沉,近地面气层常年保持高气压,气象学上称之为“副热带高压带”。
这一地带除亚欧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区外,其他地区气候干燥,云雨少见,而成为主要的沙漠分布区。
1.1.2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土地承受的压力过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使土地严重退化,森林被毁,气候逐渐干燥,最终形成沙漠。
1.2 危害土地退化不仅使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承载力下降,而且对土地利用退化区域及其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我国的西北、华北地区,仅2000年春季连续发生12次扬沙、沙尘暴天气,均波及北京,该恶劣天气范围广,强度大,为近50年所罕见。
在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上,联合国环境署对全球荒漠化灾害进行了估算,因荒漠化造成的农业生产损失保守估算为263亿美元。
土地荒漠化又称土地沙
化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土地荒漠化又称土地沙化。
是指在沙漠边缘的干旱与半干旱的草原地区,由于雨量稀少,蒸发量大,气候干旱多风,土地失去植被后,土壤受风蚀而逐渐演变为沙漠地带的现象。
土地荒漠化,使土地失去生物生产能力,沙土侵占农田、草地和林地,威胁交通与村镇。
它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
土地荒漠化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人为的原因主要是不合理地开垦草原,过度放牧,滥伐森林,不适当地兴修水利工程,过度利用水资源,开发矿产不注意复垦和恢复植被等。
防治土地荒漠化的主要措施是:限制或禁止人们对易荒漠化地区的不合理开发,保护植被,种树种草,合理地调度和使用水资源等。
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植被贫乏的地区,或是一种几乎完全没有植被和良好土壤发育的土地。
其气候变化剧烈,强烈。
按地貌形态和地表组成物质可分为石漠和岩漠(也称石质荒漠)、或戈壁(也称砾质荒漠)、沙漠(也称沙质荒漠)、或粘漠(也称泥质或粘质荒漠)、盐漠(也称盐质荒漠);按生物气候带或生态系统划分,为草原化荒漠(干燥度4~8)、典型荒漠(干燥度8~16)、干旱荒漠(干燥度16~32)、极端干旱荒漠(干燥度≥32),也有的把此类归入干旱荒漠。
荒漠还可以按气候、植被、土壤、地理位置和成因等划分成不同类型。
此外,把高海拔(高山雪线以上)和高纬度(极地)地区终年以冰雪覆盖地面的寒漠(也称冷漠、冻漠、冰漠)归属于荒漠的特殊类型。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这个定义是世界各国领导人在1992年地球问题首脑会议(全球环发大会)上所商定的。
干旱是荒漠化的一部分成因,但从根本上讲,这是一个人为的问题,就是人为地对土地利用压力太大;不合理的利用土地;人为的破坏植被;不合理的过度采用水资源。
国际社会长期以来就认识到荒漠化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
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大会通过了项《》。
遣憾的是,尽管国际组织和各国曾经做过多种努力,但全球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问题仍在加剧。
因此,如何解决世界荒漠化防治问题就成为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关注的一项重要议题。
大会赞成通过一种全新的综合方式解决荒漠化的扩展问题,强调在全社会开展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为了提高全世界各国公众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感,1994年12月,第49届联大还通过决议,决定从1995年起,每年6月17日为“世界防治漠化和旱日”。
荒漠化是指人类历史时期以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造成下降,土地资源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
在中国北方荒漠化形成因素中过度放牧占%,过度农垦占%,过度占%,水资源利用不当占%,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境保护占%,在地区上以北方农牧交错及旱农地区荒漠化最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