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冷兵器时代的军事医学
- 格式:docx
- 大小:19.78 KB
- 文档页数:2
战争医疗一战中的医疗进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医疗发生了重大的进展和创新。
随着战场上的武器技术的迅猛发展,战争的伤亡也变得日益严重,这对医疗救护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然而,正是在这个残酷的环境下,医学技术和战场救援系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伤员的治疗和救助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一战中的医疗进展首先表现在战地医院和伤员的疏散系统上。
战争爆发后不久,各个参战国纷纷建立了前线医院,以提供紧急治疗和手术。
这些战地医院不仅配置了先进的医疗设备,还组织了专业的医疗团队。
同时,各国还建立了辐射式的疏散系统,将伤员迅速转移到远离前线的后方医院,以确保他们获得更好的治疗和康复机会。
其次,一战中的医学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战场上出现了一系列新型的医疗设备和技术,用于处理伤员的创伤。
自血香泥浴至缝合设备等新型医疗工具纷纷出现,大大提高了医生对伤员的治疗效果。
此外,无菌手术和消毒技术的引入,有效降低了术后感染率,拯救了更多的生命。
战争医疗的进展还体现在伤员康复和精神治疗方面。
一战中的战斗对士兵们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因此全面的康复计划和精神治疗变得尤为重要。
各国纷纷建立了复健中心和精神病院,为受伤的士兵提供必要的康复和治疗。
这些中心提供了物理治疗、职业训练和心理咨询等服务,帮助伤员尽快适应社会生活。
此外,一战中的医疗进展还涉及到护理和病房管理。
军队将大量的护士派遣到前线战场,为伤员提供照顾和护理。
同时,病房管理也得到了优化,以确保伤员在舒适和安全的环境中康复。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专业医护人员的投入,伤员的恢复速度和治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一战中的战争医疗经历了重大的进展和创新。
在这场残酷而血腥的战争中,各国不断完善医疗救护系统,引入新技术和设备,为伤员提供更好的治疗和救援。
这些改进对于战场上的伤员来说意味着更多的生存机会和更好的康复前景,为医学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向我们展示了战时医疗的巨大进步与希望。
(总字数:659)。
军事医学研究军事医学研究是指在军事背景下,通过发现军队人员在作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健康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以提高军队作战能力和保障士兵健康的一门学科。
军事医学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军事医学基础研究,二是军事医学应用研究,三是军医工程技术研究。
军事医学基础研究是指通过研究军人的生理、病理、生化、免疫等方面的基础医学知识,探索军人在高强度作战环境下的身体适应性和病理反应规律,为提高军队作战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军事医学应用研究是指基于军事医学基础研究的成果,结合军事特点和需求,开展针对军队人员所可能遇到的疾病、伤病和心理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寻求相应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
军医工程技术研究是指通过应用工程技术手段提高军事医学的研究水平。
它以改善军事医疗设备、设施,提高诊断、治疗和护理的效果,提供信息技术支持为目标,为军医工作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
军事医学研究对军队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通过军事医学研究,可以帮助军队防控疾病,提高士兵的身体素质,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另一方面,军事医学研究还可以提供课目训练的科学依据,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法和计划,提高军队的训练效能。
近年来,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军事医学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
例如,军事医学研究在伤害防护、急救护理、紧急医学救援和创伤救治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方法,使士兵在遭受伤害时能够更好地得到及时的救治。
此外,军事医学研究还在心理战争、生化攻击、应急救援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军事医学研究是为了保障士兵健康和提高军队作战能力而进行的一种学术探索。
通过深入研究军人在作战环境下面临的健康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军事医学研究可以为军队提供科学的保障和支持,促进军队的快速发展。
战争中的医疗创新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一种现象,但正是在战争中,人们迫于生存的压力,不断寻求并创造新的解决方案。
医疗创新作为其中之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战争中的医疗创新,并展示它们对医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外科医学的创新战争是外科医学创新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在战场上,伤员需要急迫的治疗,医生们不得不迅速掌握最新的外科技术。
因此,许多外科手术技术在战争中得以诞生和完善。
1.手术室的创新为了顺利进行外科手术,战场上的医生们面临许多挑战。
医疗设备常常不足,手术室环境艰苦,这迫使医生们创新性地改进手术条件。
他们采用简化的手术工具和设备,以适应战场环境,并探索快速高效的手术流程。
2.抗感染技术的创新战争中,伤员的伤口容易感染,这对医疗人员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为了应对感染的风险,医生们发展了一系列抗感染技术。
例如,引入了抗生素的使用,开展了伤口冲洗消毒和创面覆盖等创新举措,有效减少了感染率,提高了伤员的生存率。
二、战争对于军事医疗技术的推动战争还推动了军事医疗技术的发展。
为了提高士兵在战场上的生存率,军方不断投入资金和资源来改进医疗技术。
1.战地救护车和医疗设备的创新在战场上,伤员的救治需要快速和高效。
军方致力于开发更先进的战地救护车和医疗设备,使医疗人员能够更好地执行任务。
这些创新设备包括便携式医疗设备和远程医疗技术等,大大提高了伤员获得紧急医疗救治的效率和速度。
2.军事医学研究的创新战争促使军方对医疗科学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为了应对战场医疗需求,军事医学研究机构开展了大量的研究项目,致力于寻找新的医疗方法和治疗方案。
由此带来的创新研究不仅在军事医学领域产生了影响,还推动了整个医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进步。
三、战争对医学技术和设备的进步战争催生了医学技术和设备的进步,为医疗实践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资源。
1.放射性医学的应用核战争的风险推动了放射性医学的快速发展。
核战争后,对放射性疾病治疗和预防的需求迫使医学界加大了对放射性医学的研究力度。
军事理论与医学关系浅析虽然是医学生,但似乎没什么资格谈论这个话题,因为自己只是大二的学生,接触医学不深,掌握的医学知识有限。
不过,我还是想班门弄斧,谈谈自己的看法。
作为医学生,我不妨从医学的角度谈谈军事理论和军事高科技对医学的影响。
首先谈谈军事理论对医学的影响:一、用药如用兵为什么说用药如用兵呢?因为医药为用,性命所系。
本来可以医治的疾病因为医生的不慎,导致的病人病情加剧,甚至死亡,这是造成如今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不可以不慎。
其实,我国古代一些名家名著早有这方面的认识。
如我国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就用冷兵器时代的"五兵"(戈、殳、戟、酋矛、夷矛)类比针法:“两军相当,旗帜相望,白刃阵于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谋也;能使民令行禁止,士卒无白刃之难者,非一日之教也,须臾之得也。
”等。
以兵学喻医学,在中国古代并不是个别例子,可而是古代医家们的共识。
二、防病如防敌我们现在有治未病的概念,说的浅显点就是防患于未然。
能治病的医生是好医生,但那些能预防或减少疾病发生的医生,才能称得上真正的良医。
这与兵家主张的:“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不谋而合。
三、择医如用将一个良医能给病人带来福祉,我相信没有人会反对。
就如打仗必须委派良将指挥,治病要选择良医诊治。
中国古代所谓良将必须"智信仁勇严"五德兼备,而医家不但要追求医术的高明,还要讲求医德。
孙思邈《大医精诚》的意义就在于此。
其次,我们略为谈谈军事高科技对医学的影响。
如军事上所用的侦察监视技术,它包括的种类很多,有无线电侦察技术、照相侦察技术、红外线照相侦察、紫外线照相侦察等。
这些先进的技术运用到医学上无疑使得病人疾病的诊断趋于准确化,还能减少病人诊断时的痛苦,比如各种的内窥镜,B超,彩超,CT等的使用。
还有如军事上的精确制导武器,无疑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憧憬:各种药物的运用往往会带来副作用,因为药物作用的部位是全身而不是病变部位,我们是否也能定向打靶,把药物准确地送到目标部位,才发挥作用?等等。
军队军事医学与卫生保障军队军事医学与卫生保障是保障军队健康与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军队军事医学与卫生保障包括军事医学研究、临床医学、卫生保障等方面的工作。
本文将从军事医学研究、临床医学和卫生保障三个方面来探讨军队军事医学与卫生保障的重要性。
一、军事医学研究军事医学研究是军队军事医学与卫生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军队人员的身体状况、疾病预防、伤病救治等方面的研究,可以为军队提供科学的保障和服务。
军事医学研究主要包括对军队伤病原因、诊断方法、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研究,通过收集、分析和研究大量的军事医学数据,为军队提供准确、及时的医疗保障。
二、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在军事医学与卫生保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临床医学的研究和实践,可以提供军队人员的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的服务。
临床医学主要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临床专业的研究和应用。
军队通过完善的临床医学体系和一流的医学设备,为战士提供全方位的健康保障。
三、卫生保障卫生保障是军队军事医学与卫生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卫生保障包括营区卫生、食品卫生、水源卫生等方面的工作。
军队通过加强卫生保障,保证士兵的身体健康和战斗能力。
卫生保障的工作主要包括清洁、消毒、防疫、医疗救治等方面的工作。
军队通过建立健全的卫生保障体系,为战斗人员提供良好的卫生环境和医疗保障。
总结军队军事医学与卫生保障是保障军队健康与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军事医学研究、临床医学和卫生保障三方面的工作相辅相成,为军队提供科学的保障和服务。
军队需要不断加强军事医学与卫生保障的工作,提高医疗水平和卫生保障能力,为战士的健康和战斗力提供更好的保障。
陆军的军事医学与伤病防控军队作为一支承担国家安全任务的特殊力量,其在军事医学与伤病防控方面的重要性举足轻重。
陆军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医学与伤病防控直接关系到士兵们的健康与作战能力。
本文将从陆军的军事医学机构、军事医学人员、战地伤病防控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陆军的军事医学机构陆军的军事医学机构是保障士兵健康的重要平台。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组织架构中,陆军内设有多个军事医学研究机构和医院,如陆军军事医学研究院、陆军总医院等。
这些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开展军事医学研究、培养军事医学人才和提供医疗保障服务。
军事医学研究院是陆军军事医学科学研究的主要机构。
该院致力于开展军队健康保障、伤病防控、军事医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工作,为陆军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陆军总医院是陆军医疗保障体系的核心单位,负责陆军全军范围的医疗保障工作。
该医院具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专业的医疗团队,确保士兵在受伤或患病时能够及时得到救治。
二、军事医学人员的角色军事医学人员是陆军军事医学与伤病防控工作的中坚力量。
他们不仅具备医学专业知识,还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能在战地环境下为士兵提供医疗救治。
军事医学人员主要分为两个层级,一是军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他们负责士兵的日常医疗服务和医疗救治;二是战地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他们在战争条件下为士兵提供紧急救治和伤病防控。
军事医学人员在战地环境下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因此他们需要具备高度的专业素养和快速应变的能力。
他们的责任是确保士兵在战场上的生命安全,同时也是保证作战能力的关键因素。
三、战地伤病防控战地伤病防控是陆军军事医学的重要领域,其目的是有效预防和控制士兵在战斗中的伤病,并保证其尽快恢复战斗能力。
战地伤病防控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伤病预防:预防是战地伤病防控的首要任务。
军事医学人员通过开展健康宣教、疫苗接种和卫生防疫等工作,提高士兵的健康素质和抵抗力,减少在战斗中受伤或患病的风险。
2.紧急救护:在战场上,伤病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军事医学知识点军事医学是一门涵盖医学和军事科学的综合学科,旨在为军队提供医疗保健和急救服务。
在军事行动中,医疗支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因为战场上的伤员需要及时并有效地得到治疗。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一些与军事医学相关的重要知识点。
伤员分类和处理是军事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军事行动中,伤员通常被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别,根据伤势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
一般来说,伤员可以分为轻伤员、中伤员和重伤员。
轻伤员通常只需要简单的医疗处理,例如包扎伤口或给予简单的止痛药物。
而中伤员可能需要更复杂的处理,例如行动救护或手术。
重伤员则需要立即接受紧急手术和全面的抢救措施,以拯救他们的生命。
在紧急情况下,急救程序的执行非常重要。
军事医生需要快速而准确地评估伤员的状况,并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
这可能包括止血、开放呼吸道、维持循环和复苏等措施。
此外,军事医生还应学习如何处理和治疗常见的战场伤害,如枪伤、炸伤和化学伤害等。
他们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伤口处理方法,并能够快速和有效地应对各种紧急情况。
随着技术的进步,军事医学领域也得到了许多创新。
例如,远程医疗是一种通过远程通信技术向远离医疗设施的伤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方法。
这种技术可以通过视频通话和传感器监测伤员的身体状况,并提供远程指导和治疗建议。
此外,仿真技术也被广泛用于军事医药训练中。
通过模拟战场伤害和紧急情况,医学生和医生可以在真实环境下练习和熟悉各种医疗程序和技术。
军队卫生和流行病学也是军事医学的重要领域之一。
在军事行动中,疾病和流行病的爆发可能对部队的战斗能力产生巨大影响。
因此,军事医学家需要学习如何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以确保军队的健康状况。
这包括良好的卫生习惯、疫苗接种和有效的疾病监测和报告系统。
此外,军事医学还涉及到军事心理学和应激反应。
战争和军事行动对士兵的心理和精神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军事医学家需要学习如何评估和处理士兵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治疗。
军队还会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和支援服务,以帮助士兵应对战争带来的压力和创伤。
文章编号:2617-6084 (2023) 03-0024-05军事本草学课程在军队“三防”医学中的潜在应用夏天爽,蒋益萍,冯坤苗,韩婷,辛海量*(海军军医大学药学系生药学教研室,上海200433)摘要:军事本草学是一门以与军事有关的中草药为主要研究对象,培养军校学员研究中草药在军事医学与卫勤保障领域应用的专业性学科。
“三防”医学是指对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技术武器造成的机体损伤进行防护和治疗的医学技术。
随着高科技武器和新概念武器的不断问世,军事本草在“三防”医学领域的作用日益显著,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军校学员“三防”意识与技能亦尤为重要。
笔者就军事本草学的课程特点、与“三防”医学的联系,及其在“三防”医学中的潜在应用进行阐述,以期推动军事本草学课程更好地服务于军事医学与卫勤保障。
关键词:军事本草;“三防”医学;军事医学中图分类法:R82;R281;G642文献标志码:A军事本草学是一门以军事有关的中草药为主要研究对象,培养军校学员研究中草药在军事医学与卫勤保障领域应用的专业性课程,主要包括军事行动中相关疾病的中医药防治、中医药辅助军队野外生存救援等[1]。
近些年来,随着高科技武器和新概念武器的不断问世,军事医学和卫生领域面临巨大挑战,而中医药及中草药凭借其“整体平衡、辨证论治、异病同治、扶正祛邪、防治结合”的优势,已逐渐成为我国在新发传染病、高科技武器损伤防治,以及“三防”医学领域,即防辐射损伤、防化学武器损伤、防生物武器损伤的有效法宝之一。
因此,如何通过军事本草学课程培养军校学员的“三防”意识与技能,对于高素质的军事专业型人才建设至关重要。
笔者就军事本草学课程的特点及现状,分析了其与“三防”医学的联系及潜在应用,以期进一步打造以“专业技能培养”为基础的课程导向,提高军事本草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为高素质的军事专业型人才建设打下基础。
1 军事本草学课程特点军事本草学是一门研究来源于天然动物、植物和矿物类生药及其质量、品质评价及资源合理利用的学科,具有显著的军事特色,旨在培养军校学员研究中草药在军事医学与卫勤保障领域的应用。
战场医疗军事医学的进步与挑战随着战争形态的不断演变和军事技术的快速发展,战场医疗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使士兵在战场上能够及时获得有效的医疗救治,军事医学也在不断取得进步。
本文将讨论战场医疗军事医学的进步以及其面临的挑战。
一、战场医疗的进步1. 医疗设备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战场医疗设备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和发展。
先进的医疗设备,如移动医疗车、野战手术室等,使得医疗人员能够在战场上进行紧急救治和手术操作。
这些设备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战场上伤员的生存率。
2. 电子医疗系统的应用电子医疗系统在战场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电子医疗系统,医疗人员能够对伤员的病情进行实时监测,并迅速传输相关数据,以便做出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这种系统的应用使得医疗过程更加迅速和高效。
3. 伤员转运的改进在过去,伤员转运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很多伤员无法及时接受医疗救治。
然而,现在随着直升机等交通工具的使用,伤员的转运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
这极大地提高了伤员的生存率和治愈率。
二、战场医疗面临的挑战1. 快速救治的难题战场上的医疗救治往往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然而现实中这并不容易。
由于战场环境的限制和医疗资源的有限性,医疗人员往往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伤员进行救治。
这给战场医疗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2. 伤员的多样性在战场上,伤员的类型和程度都各不相同。
有些伤员可能是轻伤,有些可能是重伤。
这样的多样性使得医疗人员需要在不同情况下做出相应的医疗决策。
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最佳的救治方案,是战场医疗面临的重要挑战。
3. 医疗资源的有限性战场医疗常常面临医疗资源的严重不足。
在战场上,医疗设备和药品往往供应不足,这给医疗人员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做出最佳的医疗决策,是战场医疗面临的又一大挑战。
三、未来战场医疗的发展趋势1. 个性化医疗的应用随着基因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个性化医疗成为未来战场医疗的发展方向之一。
一战中的医学进步一战爆发于1914年,是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的战争之一。
在这场战争中,不仅有战壕、毒气以及现代化武器的使用,也见证了医学领域的巨大进步。
本文将探讨一战中医学的重要突破和进展。
一、战场救治战争让卫生条件极度恶劣,战场上的伤员常常遭受感染、创伤和疾病的折磨。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医疗队伍将战地医疗工作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 机动性医疗单位一战中,医疗部队采取了机动性医疗单位的概念。
这些单位由医生、护士和其他医务人员组成,可以快速携带设备和药品进入战场。
2. 前沿手术医院为了及时救治伤员,医疗部队建立了前沿手术医院。
这些医院用于进行紧急手术,迅速止血和处理重伤。
创伤外科的发展在一战期间取得了重大突破。
3. 红十字会和志愿者组织红十字会和其他志愿者组织在一战期间起到了关键作用。
他们提供了救护车、救援物资和志愿者医疗人员等支持,帮助减轻战场上医疗资源的紧张状况。
二、创伤医学的进步一战期间,创伤医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对于创伤处理和疼痛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
1. 麻醉和止痛一战期间,麻醉和止痛的方法有了显著改进。
首次使用局部麻醉和硝酸甘油来缓解疼痛,大大提高了伤员的生存和恢复率。
2. 护理技术的改进护理技术的改进对于伤员的康复起到了关键作用。
战争推动了卫生护理的现代化,包括伤口处理、敷料更换和感染控制等方面的提高。
3. 创面修复技术在一战中,创面修复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经过实践和改进,医务人员开发出了新的缝合技术和材料,以及外科手术和皮肤移植等方法,促进了创面的更好愈合。
三、感染控制和疫苗研发一战期间是感染病流行的时期,医学界致力于控制和预防疾病的传播。
1. 感染控制与卫生改善在前线和后方医疗设施中,医务人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控制感染的传播。
例如,消毒和严格的个人卫生、水源的净化和隔离措施被广泛采用,有效地减少了传染病的传播。
2. 疫苗研发和使用在一战中,针对一些重要的传染病,如霍乱和伤寒,疫苗的研发和使用得到了重视。
探秘冷兵器时代的军事医学
中国老年学学会营养专业委员会华中组石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要:宋代之前是纯粹的冷兵器时代。
宋代发明火器,更重文轻武,使军事医学的地位下降。
鸦片战争之后,冷兵器时代终结,更摧毁了很多人对中国传统医学的信心。
宋、清两代的历史变化给中国的军事医学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冷兵器时代的很多军事医学技术演变成武士的健康常识;另一方面,发掘这些军事医学技术对维护当代人关节健康有益。
关键词:军事医学,骨科,关节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冷兵器时代的军事医学区别于之后的军事医学。
但是,真正推动军事医学发展的不是兵器的改变,而是医学的发展。
1、军事技术对军医技术的影响
冷兵器时代的随军医生以治疗骨折、肌腱拉伤、刀剑外伤、关节损伤等为主。
此外,对流行疾病、传染病的预防也是军事医学的重要内容。
《神农本草经》所载药物多有治疗骨伤者。
军事医学在伤科上的发展,推动了骨科技术的进步。
很多退役军官,必然逐步把军事医学技术带入民间。
如晋代葛洪曾任将兵都尉,被封为“伏波将军”,其所著《肘后方》已经记载骨伤诊治。
而晋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更显示了军事医学流入道教,然后再流入民间的史实。
公元970年兵部令史冯继升将火药箭法进献朝廷i,拉开了火药兵器的序幕。
军事史上的变革由此而生。
随后,火器在战争上的应用越来越广ii。
火器带来了军事医学新的需求,治疗烧伤、火药伤等的技术需求加大。
但是冷兵器时代的军事医学项目仍然居于最重要地位。
宋代军事医学地位下降,是因为军人的地位下降所致,而与火器的出现无关。
中华民族发达的冷兵器时代军事医学,是随着鸦片战争而逐步淡出,成为伴随武士生活的技艺。
2、军事技术与军事医学技术的一体化
据聂文涛讲授的古代军事医学既重视运动损伤机理,也重视运动康复规律。
所谓“顺用一点沉珂起,逆来筋伤骨可断”。
所以军事医学技术与军事训练技术一体化,是冷兵器时代的显著特点。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军医逐步成为专业工作,到两晋南北朝时军队已经正式设立军医制度iii。
隋唐时期有了专职军医iv。
宋辽金元时期建立地方性质的军医院和医学新学科v。
更多的军事医学技术与军事技术一样,作为秘密被封藏。
折伤医和金疮医在中国古代传统医学的分科中是专为军队服务的,可等同于军医vi。
鸦片战争使冷兵器突然失去地位,也摧毁了很多人对中华文化的信心,这也包括对中医学的信心。
与武人相伴的本土军事医学,比冷兵器更受到冷遇。
聂文涛幼学中医外科的歌诀,如神农循筋正骨手眼歌、原道歌、食品歌等,都自视落后于时代。
基本上反映了清末之后本土军事医学的地位改变。
3、发现中国古代军事医学的线索
古代军事医学家,以手为眼,以触诊来检查骨伤、关节损伤、肌肉劳损等,所以叫做手眼。
在冷兵器时代的每次战斗之中,都会出现大量伤员,所以要求军医能够快速、有效解除伤科病苦。
聂文涛老师传授的神农手眼,一人可以连续处理四五十位患者的颈、肩、腰、腿等部位损伤。
这种技法,也体现在对古代名医的记述中。
如《史记》记载扁鹊的看穿脏腑,应是触诊。
三国时期的华佗,不仅擅长手术,也重视伤药的应用。
民间对医生常有手到病除的赞誉。
中药方剂有治疗骨折、陈旧性关节损伤、感染等的分别。
治疗骨伤的处方中,常见药材有三七、当归、白芍、赤芍、延胡索、桃仁、红花、血竭、刘寄奴、骨碎补、续断、苏木、牡丹皮、乳香、没药、姜黄、三棱、黄瓜子、自然铜、土鳖虫、螃蟹、鹿角等,如跌打丸等。
而治疗陈旧性的关节损伤,则选用牡蛎、桃仁等祛关节余热的药材,如牡蛎桃仁片。
从这些处方中,仍然可以看出古代军事医学的端倪。
4、总结
如今,人口进入老龄化。
关节疾病和骨折患者越来越多。
冷兵器时代的军事医学技术,多属于今天的保守治疗,对保护患者的运动系统完整具有显著意义。
关注中国冷兵器时代军事医学技术,为现代社会骨关节疾病的流行提供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任重道远。
i陈振. 宋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ii王兆春. 中国火器史[M].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1.
iii李昉. 太平御览•卷722•方术部三•医二[M]. 北京:中华书局, 1960: 3199.
iv李靖. 卫公兵法辑本[M]. 北京:中华书局, 1985.
v李经纬,林昭庚. 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450.
vi邱云飞. 中国古代军医制度探析[J]. 军事历史研究, 2014, (2): 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