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浙教版科学八上4.1《电荷与电流》(第2课时)word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72.56 KB
- 文档页数:8
《电荷与电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电流形成及其电流的方向的规定;(2)知道电路的基本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3)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4)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连接特征。
2、过程与方法:(1)认识电流方向与电子运动方向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科学不断辩证、变得严谨的过程;(2)通过学习电路图的画法,感受元件符号表示实物的科学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科学学习兴趣,培养动手操作能力;(2)关心生活中常见的电现象,懂得将科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知道“生活中处处充满科学”,培养科学素养观。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观察生活中的有趣现象并进行原理的探究;喜欢动手操作进行实验探究,并且已经具备一定的规律总结归纳的能力;思维方式虽仍以具象思维为主,但已经能够进行一定抽象思维的运用。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电路的基本组成、理解各元件的作用;判断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开路和短路)和不同的连接方法(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难点:电路图的连接方法(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电路图的画法(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
四、教学准备学生实验:六人一组。
六组配备海波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水、火柴、坐标纸;三组配备松香熔化实验仪器。
五、教学过程活动1【新课引入】提出问题: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需要有像源源不断的水流般持续的电流。
那么,如何产生持续的电流呢?得出结论:电源:像发电机、电池一样能提供电能的装置。
与水流类比提出问题:Q1:水滴的运动会形成水流,那电荷的移动会有什么结果呢?Q2:水滴都往下滴形成向下的水流,如果方向不同还能形成水流吗?(水滴的运动形成水流→导体内部的电荷产生定向运动形成电流)提出问题:电流的方向是怎么样的?得出结论:科学上规定正电荷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与电子运动的方向相反)活动2【小组活动1】怎样才能使电灯发光呢?利用实验道具开展小组活动:将电池、小灯泡、开关和导线相连接形成电路。
4.1《电路图》(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的地位和特点《电路图》为初中电学首节知识,与小学的电学相比深度和难度大大提高,从心理角度分析,如果这里孩子们没有喜欢上电学知识,没有学习电学知识的愿望,那么可能孩子将一辈子学不好电学知识。
另外从知识的角度《电路图》作为电学的起始内容,是整章《电路探秘》知识的基础,更是学习八下的《电和磁》、九上的《电功和电功率》《电热器》等知识的基石。
本节两个课时的内容中主要涵盖了电路的四大元件及其作用、电路是三种状况、两种连接方式和学会看电路图、画电路图等知识与技能。
我设计的是本节的第一课时,包含电路的四大元件及其作用、电路是三种状况、两种连接方式三个部分。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组成电路的四大元件,并理解每个元件的基本作用。
②知道并能判断电路的三种基本状态:通路、断路(开路)和短路。
③认识串联、并联两种电路连接方式。
④初步学会动手连接单个用电器的简单电路与两个用电器串联和并联的电路。
⑤能初步分析电路故障电灯不亮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①引导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挑战中不断获取新课知识。
②采用学生独立动手组内竞争、组内协作和组间交流等多种学习形式。
③教师运用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和自我总结,让学生不断进行自主知识构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了解生产、生活中的电现象,感受电对现代人类的重要作用,形成节约用电意识。
②通过感受电源短路现象,知道短路的危害,提高安全用电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理解组成电路的四大元件的基本作用。
②知道电路状况中的短路和断路以及电路连接方式:串联和并联。
(2)教学难点①能初步分析电路故障:电灯不亮、用电器不工作的原因。
②会用串联和并联的两种连接方式使两盏电灯亮起来。
二、学情分析(1)学生的知识储备在小学科学中已初步感知了串联和并联的电路,对串并联电路有点印象。
不过,除部分参加电子百拼的同学外,大多数同学的印象还是非常模糊的。
第1节电荷与电流备课老师:学科:科学教学内容电荷与电流总课时数第课时设计人备课日期年月日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2,解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3,感知生活中的现象,增强科学兴趣教学重点解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使用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摩擦起电的形成原理课前准备玻璃棒(丝绸),橡胶棒(毛皮),验电器,小纸屑,课件、导学案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摩擦起电思考:你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你怎么知道物体带电?实验:用玻璃棒摩擦丝绸后,让玻璃棒靠近小纸屑,观察发生的现象,玻璃棒能吸引小纸屑,说明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会使物体带上电荷。
问题:为什么摩擦之前物体不能吸引纸屑?物体内有两种不同的带电粒子,一种带正电荷,一种带负电荷。
通常情况下,带电量相等,所以相互抵消。
为什么摩擦以后物体能吸引纸屑?摩擦是一个物体上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物质得到电子带负电,物质失去电子带正电。
这些物体所带电荷不能定向移动叫静电。
同步尝试1.自然界中只有_____种电荷。
人们把用丝绸摩擦过的_____上所带的电荷是正电荷;把用毛皮摩擦过的_____上所带的电荷是负电荷。
2.请你从电子得失的观点解释上述现象。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提供材料:两根塑料吸管(提示:与毛皮摩擦后带负电荷),知识的建构是建立在已知的知识之上,该实验在小学教学中已经涉及。
毛皮,玻璃棒,丝绸,塑料轨道。
探究(1)提出问题:两种电荷之间有什么关系呢?(2)建立假设: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实验设计,进行实验1,两位同学合作,一位同学用_____摩擦_____(使物体带正电),另一位用_____摩擦_____(使物体带负电),同时将两者放在轨道上比较接近的位置,两者之间_____; 2,两位同学都用_____摩擦_____(使物体都带负电),同时将两物体放在轨道上比较接近的位置,两者之间_____; 3,如果两个物体都带正电,那么同时将两者放在轨道上比较接近的位置,两者之间_____;结论:同种电荷__________;异种电荷__________。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上4电荷与电流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电荷的基本概念,理解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区别。
2.掌握电荷守恒定律,理解电荷的转移和中和现象。
3.认识电流的形成,理解电流的方向和大小。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电荷的基本概念,电荷守恒定律,电流的形成。
2.难点:电荷的转移和中和现象,电流的方向和大小。
三、教学准备1.教具:气球、塑料棒、丝绸布、毛皮、验电器、电流表、导线等。
2.课件:电荷与电流的相关图片、动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气球和塑料棒进行摩擦,让学生观察气球吸附塑料棒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电荷与电流的知识。
二、电荷的基本概念1.讲解电荷的定义: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2.示例:用丝绸布摩擦过的塑料棒带有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棒带有负电荷。
3.演示:用验电器检测物体是否带电,让学生观察验电器指针的变化。
三、电荷守恒定律1.讲解电荷守恒定律:电荷不能被创造或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2.示例:用丝绸布摩擦过的塑料棒与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棒接触,观察电荷的转移和中和现象。
3.讨论:同学们,你们能举例说明电荷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吗?四、电流的形成1.讲解电流的定义: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讲解电流的方向:规定正电荷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3.讲解电流的大小:电流的大小取决于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4.演示:用电流表测量导线中的电流,让学生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变化。
五、课堂实验1.实验一:用导线连接电流表和电源,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变化,让学生理解电流的形成。
2.实验二:用导线连接电流表和电阻,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变化,让学生了解电阻对电流的影响。
六、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电荷的基本概念、电荷守恒定律和电流的形成。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上41 电荷与电流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电与磁》的第一节“电荷与电流”。
详细内容包括:电荷的概念、电荷的分类、电流的形成、电流的方向以及电流的测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荷的概念,掌握电荷的分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2. 了解电流的形成,理解电流的方向和大小,学会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电学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荷的概念、电荷的分类、电流的形成及测量。
难点:电荷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电流方向的规定,电流表的正确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荷实验装置、电流表、导线、电源等。
学具:电荷实验盒、电流表、导线、小灯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电荷实验,让学生观察带电体的性质,引导学生思考电荷的概念。
2. 讲解电荷的概念、分类和相互作用规律,举例说明电荷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介绍电流的形成,讲解电流的方向规定,演示电流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电荷和电流的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关于电荷和电流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电荷与电流2. 主要内容:电荷的概念、分类和相互作用规律电流的形成、方向和测量电荷和电流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什么是电荷?电荷有哪些分类?(2)电流是如何形成的?电流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3)简述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并举例说明。
2. 答案:(1)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电荷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2)电流是电荷的定向移动,电流的方向是从正电荷向负电荷流动。
(3)电流表的正确使用方法:将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使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电荷和电流的基本概念,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4.1 电荷与电流(第2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电流的形成条件,明确电流的方向;2. 知道电路的构成并熟练掌握电路图的画法;3. 理解电路的三种状态。
【学习重点】电流的形成;电路图及电路的三种状态【学习难点】电流的形成;短路的判断【自主学习】(此模块是回顾与预习)1.像发电机、电池一样能提供电能的装置叫做。
2. 形成电流;科学上规定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在电源外部,电路闭合时,电流总是从电源的流出,流入电源的;电源内部,由电源的流向电源的。
金属导体中的电流是由带电的的定向移动形成的,从电源的流出,流向电源的。
因此,运动的方向与我们规定的电流方向恰好相反。
3.电流存在的条件是:电路中有;。
4.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叫做。
5.各部分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
6.电路的三种状态:、、;电路的连接方式有:和。
【课堂探究】一、电流与电路发电厂生产的电通过远距离输送,到达家庭和工厂,用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
各种电池也可为相应的电器供电。
像发电机、电池一样能提供电能的装置,叫做电源。
接入电路的电源,能使导体内部的电荷产生定向运动,形成持续不断的电流。
科学上规定,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在没有发现电子以前,科学家们曾经认为电流是带正电荷的粒子从电源的正极流出,经用电器和导线回到电源负极的。
现在,人们已经知道金属导体中的电流是由带电的的定向移动形成的,因此,运动的方向与我们规定的电流方向恰好。
电路中电流的方向①电源外部:电路闭合时,电流总是从电源的流出,经过导线、用电器,流入电源的;②电源内部:由电源的流向电源的;注意:电流的形成可以是正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也可以是负电荷定向移动形成(如金属导体);还可以是正正、负电荷定向移动形成(如酸、碱、盐水溶液中)。
导体中的电荷在永不停息地运动,但只有电荷的定向移动才能形成电流。
各式各样的电灯为人类带来了光明,使我们可以在灯光下学习、工作和娱乐。
《电荷与电流》教学设计(第2课时) 【知识与技能】1.知道组成电路的四大元件,并理解每个元件的基本作用。
2.知道并能判断电路的三种基本状态。
3.认识串联、并联两种电路连接方式。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挑战中不断获取新课知识。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和自我总结,让学生不断进行自主知识构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电源短路现象,知道短路的危害,提高安全用电的意识。
【教学重点】1.电路的基本组成、理解各元件的作用。
2.判断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开路和短路)和不同的连接方法(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教学重点】1.电路图的连接方法(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2.电路图的画法(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
投影仪、PPT【情景引入】现代社会是一个电气化社会。
在生活中,电是不可缺少的。
那么,电在你的家中有哪些用途呢?列举你家里的用电器。
学生回答:冰箱、洗衣机、电灯教师总结:冰箱、洗衣机、电灯等家用电器都需要用“电”,这些需要用“电”的电器◆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 教学过程称为用电器。
教师提问:家里的电灯、工厂里的机器用的电是从哪里来的,你知道吗?学生回答:家庭和工厂用电是发电厂通过电网远距离输送过来的。
教师提问:电子表、手电筒、手机用的电是从哪里来的?学生回答:各种电池(干电池、锂电池、铅蓄电池等)可供各种小电器用电。
【教授新课】一、电流与电路1.电流的形成:金属导体中的电流是由带负电的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
2.关于“电流方向”在科学上的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教师提问:电灯为什么会发光?怎样才能使电灯发光呢?学生回答:由小灯泡发光实验可知:合上开关,小灯泡发光。
先后取走电路中任一元件,观察小灯泡是否还能继续发光。
3.电路的组成思考环节引导:通过观察实验,让同学思考一个正确的电路都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教师提问:请你说说电路的四个组成部分的作用。
(1)电路的组成:①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叫做电路。
4.1《电路图》(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的地位和特点
《电路图》为初中电学首节知识,与小学的电学相比深度和难度大大提高,从心理角度分析,如果这里孩子们没有喜欢上电学知识,没有学习电学知识的愿望,那么可能孩子将一辈子学不好电学知识。
另外从知识的角度《电路图》作为电学的起始内容,是整章《电路探秘》知识的基础,更是学习八下的《电和磁》、九上的《电功和电功率》《电热器》等知识的基石。
本节两个课时的内容中主要涵盖了电路的四大元件及其作用、电路是三种状况、两种连接方式和学会看电路图、画电路图等知识与技能。
我设计的是本节的第一课时,包含电路的四大元件及其作用、电路是三种状况、两种连接方式三个部分。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组成电路的四大元件,并理解每个元件的基本作用。
②知道并能判断电路的三种基本状态:通路、断路(开路)和短路。
③认识串联、并联两种电路连接方式。
④初步学会动手连接单个用电器的简单电路与两个用电器串联和并联的电路。
⑤能初步分析电路故障电灯不亮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①引导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挑战中不断获取新课知识。
②采用学生独立动手组内竞争、组内协作和组间交流等多种学习形式。
③教师运用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和自我总结,让学生不断进行自主知识构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了解生产、生活中的电现象,感受电对现代人类的重要作用,形成节约用电意识。
②通过感受电源短路现象,知道短路的危害,提高安全用电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组成电路的四大元件的基本作用。
②知道电路状况中的短路和断路以及电路连接方式:串联和并联。
(2)教学难点
①能初步分析电路故障:电灯不亮、用电器不工作的原因。
②会用串联和并联的两种连接方式使两盏电灯亮起来。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储备
在小学科学中已初步感知了串联和并联的电路,对串并联电路有点印象。
不过,除部分
参加电子百拼的同学外,大多数同学的印象还是非常模糊的。
现代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电,但人们往往会忽视存在身边司空见惯的事物,“电”正是这么一个孩子们非常熟悉的陌生人。
另外,孩子们从小就被教导“会触电不能玩“电”,所以孩子对“电”的东西有一丝恐惧感。
基于以上原因,预计很多同学在本课时学习中对将要学习电路连接方式和电路状况等知识时会有很大的困难。
(2)学生的思维特点
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
在这个时期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逻辑思维还不占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抽象是知识的学习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由此预计常规思路(先给出两种连接方式的电路图或电路连接,再让学生学生搞清楚电流的路径,再分析这两种连接方式的特点来完成两种连接方式的学习),这种主要依赖学生抽象思维的设计过程是造成很多学生在串并联电路图和实物连接之间转换困难的最主要的原因。
三、设计思路及依据
让学生在“玩”中学习知识,让学生在动手做中构建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在互相合作完善自己的知识。
下面是本人设计的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
1、课前一到两天设计预学作业:编写故事《没有电的24小时》。
教师汇总后作为课堂引入。
最大程度唤醒学生记忆,让可怕的“电”老虎变得有趣而有用,增强对“电”的熟悉感,降低对害怕情绪。
为新课学习做好良好是知识和心理准备。
2、将学画电路图和电路中用电器的两种连接方式在教学中的顺序进行了先后交换。
最大程度减少学生的陌生感。
学生对小学接触过的电灯连接方式(串联和并联电路)有些模糊印象,能让学生在小学电学的基础上来完成初中电学知识的构建,而看电路图和画电路图则几乎没有任何接触,非常陌生。
另外在本人设计的挑战游戏环节中,从一盏灯的亮和灭,到两盏灯的亮之间有较强的连贯性,顺畅的学习思路将提高学生的提高学习效率。
3、在教师设计的一个个挑战中学生边思考边动手练习,探索电路元件和作用、电路多种状况和用电器的不同连接方式大大降低电学学习中不可琢磨性和学生畏难情绪,大大提高了学生电学学习的乐趣。
4、由于电学的学习中存在学习能力差异大,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采用学生单独动手组内竞争,小组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和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教师在学生设计电路和实验过程中巡视,观察每组进度,对困难组予以帮助,对优胜组予以肯定)
附件一:《电路图画图说明书》
附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