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乐《鳟鱼五重奏》
- 格式:ppt
- 大小:1.44 MB
- 文档页数:23
鳟鱼五重奏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在他短短的一生中,曾经创作完成了许多室内乐作品。
舒伯特的室内乐中,被认为艺术成就最高的是弦乐五重奏,而这首《鳟鱼》五重奏(OP.114号),则是他所有的室内乐作品中最著名、最受人喜爱的一首。
这部作品旋律优美,充满明朗靓丽的光泽,洋溢着生命的无限活力,令聆听者难以忘怀。
由于作品的第四乐章是根据舒伯特创作的歌曲《鳟鱼》的主题而写成的变奏曲,所以这部作品被世人称为《鳟鱼》五重奏。
舒伯特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德文: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年-1828年)是奥地利作曲家,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
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他作品。
作品简介“歌曲之王”舒伯特在1817年创作了著名的艺术歌曲《鳟鱼》。
作者先以愉快的心情,生动描绘了清澈小溪中快活游动的鳟鱼的可爱形象;而后,鳟鱼被猎人捕获,作者深为不满。
作者用分节歌的叙事方式表达了他对鳟鱼的命运无限同情与惋惜的心情,提示了歌词深刻的寓意:善良与单纯往往要被虚伪与邪恶所害。
《鳟鱼五重奏》,"歌曲之王"舒伯特在1817年创作了著名的艺术歌曲《鳟鱼》。
他在以后创作的《A大调钢琴五重奏》的第四乐章即是根据歌曲《鳟鱼》写成的变奏曲,故又被称为《鳟鱼五重奏》。
这部为钢琴与大、中、小提琴和低音提琴所做的作品共分五个乐章,以第四乐章最为著名。
在原作的歌曲中,作者先以愉快的心情,生动描绘了清澈小溪中快活游动的鳟鱼的可爱形象;而后,鳟鱼被猎人捕获,作者深为不满。
作者用分节歌的叙事方式表达了他对鳟鱼的命运无限同情与惋惜的心情,揭示了歌词深刻的寓意:善良与单纯往往要被虚伪与邪恶所害。
《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作品,而歌曲《鳟鱼》正是《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的创作素材之一。
均借由描述小鳟鱼遭遇的不幸,来抒发作曲家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压迫者的憎恶之情,表现出浪漫主义音乐多沉浸于表达个人情感体验的鲜明特征。
他们往往表现出不满社会现实又远离社会现实的生过状态,因而采用一种迂回的方法影射对统治者的不满。
可见,这首乐曲对学生认知、理解浪漫主义音乐风格会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于音乐理论知识已有一定的基础,知识难度应由浅及深,循序渐进。
且多数学生处于变声期,对于歌唱方法运用并不熟练。
对于变奏曲掌握的也不多。
因此,教师应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教学环节仔细斟酌设计,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提前预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能初步形成听赏多声部的能力,体验音乐情绪在乐章中的变化。
2、了解变奏曲式和变奏手法,并学会创作简单的变奏曲。
3、学生能理解歌曲所表现的情景和意义,并了解作曲家。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验音乐要素及表现手法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难点:对于“变奏曲式”的理解。
以及对其规律的总结。
授课时间: 40分钟
教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最新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第2单元:《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鳟鱼钢琴五重奏》培养学生对西方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趣。
2、通过欣赏《鳟鱼钢琴五重奏》初步了解变奏曲式和变奏手法等知识。
3、熟悉《鳟鱼》的主题旋律,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表现这些情绪。
教学重点:1、音乐形象的感受和体验。
2、了解变奏曲及简单的变奏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笛子曲,演奏笛子曲《我是一个兵》片段,[摘A(愉快活泼)A1(舒展自豪)、A3(欢快跳跃)三个片段],演奏前提出问题:A、老师演奏的乐曲情绪是怎样的?有没有变化?B、每一种情绪的音乐旋律有什么关系(异同)?2、教师演奏后,学生讨论交流一分钟。
3、学生回答问题。
同:旋律很相似。
异:速度不同:力度不同;节奏不同;演奏技巧不同;其他不同;(视学生讨论情况定,也可以不提。
)4、教师总结:像这首乐曲一样,主题旋律相似,但在其它音乐要素方面加以变化重复,表现出不同的音乐形象和情绪。
这样的乐(歌)曲称为变奏曲。
下面我们来聆听一首著名的变奏曲——《鳟鱼钢琴五重奏》。
二、欣赏《鳟鱼钢琴五重奏》。
1、教师简单介绍《鳟鱼》的创作背景,教师唱一遍主题旋律,使学生熟悉。
舒伯特是奥地利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谱写的艺术歌曲对后人影响很大,被誉为“歌曲之王”。
他还创作了大量其它体裁的音乐作品。
《鳟鱼》原是舒伯特根据诗人巴尔特的浪漫诗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
它以叙述式的手法向人们揭示了善良和单纯往往被虚诈和邪恶所害,借对小鳟鱼不幸遭遇的同情,抒发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迫害者的憎恶。
《鳟鱼钢琴五重奏》根据歌曲的音乐主题写成,运用多种变奏的手法,将歌曲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和描述。
2、听乐曲中的几个音乐主题的片段,分析音乐形象,并注意哪些音乐要素发生了变化。
主题(A):自由、悠闲地无忧无虑的在水中游。
主题(A1):水鳟鱼纯真可爱的形象刻画。
《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教案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积极参聆听、课堂活动,理解《鳟鱼钢琴五重奏》这部作品的音乐内涵。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聆听鳟鱼歌曲,了解歌曲内容。
认真听辨《鳟鱼钢琴五重奏》各段在乐器、音色和其他音乐要素方面的变化,并关注由此带来的音乐情绪的变化,着重于对乐曲音乐形象的感知和乐曲情绪的体验。
3、知识与技能:能够熟悉《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的主题旋律;初步了解变奏曲式、变奏手法等相关音乐知识。
认知钢琴五重奏。
教学重点:熟悉《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的主题旋律;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
教学难点:听辨《鳟鱼钢琴五重奏》各段在乐器、音色和其他音乐要素方面的变化,感知乐曲的音乐形象、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材分析:《鳟鱼》是舒伯特1817年根据诗人舒巴尔特的浪漫诗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是一首西方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作。
在《鳟鱼》问世两年后,舒伯特又应朋友之邀,根据《鳟鱼》创作了《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
作品采用了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各一把及一架钢琴的编制,打破了室内乐重奏曲多为四乐章奏鸣套曲的传统模式,在使用变奏曲式的同时,舒伯特运用器乐的各种特点与手法,将原歌曲中所表达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刻画与描述。
《A 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有称其为《鳟鱼五重奏》。
作者以叙述式的手法向人们揭示了善良和单纯往往会被虐诈和邪恶所害,同时借助对小鳟鱼不幸遭遇的同情,抒发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迫害者的憎恶,是一首典型的寓意深刻的作品。
教学过程:一、情境,组织课堂1、伴随《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进入教室,为学生创造音乐情境。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音乐,营造课堂氛围,集中精神)2、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给每组命名。
各组同学及时回答问题,正确者可以为小组收获一条小鱼,获得小鱼最多的小组为冠军小组。
二、导入新课1、引出歌曲《鳟鱼》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歌想跟大家一起分享?请大家仔细听.(教师唱歌曲《鳟鱼》)(设计意图:激起学生聆听音乐的好奇心。
九年级音乐上册《鳟鱼》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九年级音乐教材上册第五章节《鳟鱼》。
本章节主要介绍德国作曲家舒伯特以及他的经典作品《鳟鱼》。
《鳟鱼》原名为《鳟鱼五重奏》,是由舒伯特创作的一首室内乐作品,后来被改编成了钢琴曲、小提琴曲等多种形式。
本节课将重点学习《鳟鱼》的旋律特点、音乐风格以及作品背后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作曲家舒伯特及其作品《鳟鱼》的背景知识。
2. 学习并演唱《鳟鱼》的旋律,掌握其音乐特点。
3. 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鳟鱼》的旋律,了解其音乐特点。
难点: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投影仪。
2. 学具:音乐教材、乐谱、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谜语“水中一条龙,头的形状像地球,身子细长游得快”引起学生对鳟鱼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鳟鱼》。
2. 介绍作曲家舒伯特:简单介绍舒伯特的生平事迹,强调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为学生欣赏《鳟鱼》做好铺垫。
3. 学习《鳟鱼》旋律:先用钢琴演奏《鳟鱼》的旋律,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的美感。
接着,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演唱旋律,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音准和节奏。
4. 分析音乐特点:引导学生从旋律、和声、节奏等方面分析《鳟鱼》的音乐特点,如旋律的优美、和声的丰富、节奏的变化等。
5. 讲解作品背后的故事:讲述《鳟鱼》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品所表达的寓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6. 欣赏不同版本的《鳟鱼》:播放钢琴版、小提琴版等不同版本的《鳟鱼》,让学生感受同一作品在不同乐器演奏下的魅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舒伯特《鳟鱼》旋律优美和声丰富节奏变化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录音机录下自己演唱的《鳟鱼》旋律,回家后进行自我评价。
2. 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鳟鱼》的其他版本,下节课分享给同学们。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唱、欣赏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了作曲家舒伯特及其作品《鳟鱼》。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鳟鱼赏析篇一:鳟鱼赏析。
《鳟鱼五重奏》:舒伯特在1817年创作了著名的艺术歌曲《鳟鱼》。
他在以后创作的《A大调钢琴五重奏》的第四乐章即是根据歌曲《鳟鱼》写成的变奏曲,故又被称为《鳟鱼五重奏》。
这部为钢琴与大、中、小提琴和低音提琴所做的作品共分五个乐章,以第四乐章最为著名。
第一乐章。
活泼的快板,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行板,没有发展部的奏鸣曲式,曲调柔和甜美。
第三乐章,急板,欢快的诙谐曲,带再现的三部曲式。
第四乐章,小行板,变奏曲式,以歌曲《鳟鱼》的旋律为主题进行变奏。
朴实优美、明亮可爱的主题首先出现在小提琴声部,形象地描绘出小鳟鱼在水中无忧无虑、快活游动的情景。
第一、二、三变奏采用装饰变奏手法,主题旋律基本不变,而改变乐器、音色、音区和织体。
第四变奏转到同主音小调,曲调和节奏也有变化,阴暗紧张的色调预示了不祥的证兆。
第五变奏速度放慢,带有惋惜、叹息的情绪。
结束部是小快板,完整地再现主题旋律,乐曲恢复到原来轻快活泼情绪,仿佛又看见可爱的小鳟鱼像箭一般穿梭游动。
第五乐章,终曲,适当的快板,没有发展部的奏鸣曲式。
主部主题具有民间舞蹈音乐特点,副部主题抒情而富有歌唱性在原作的歌曲中,作者先以愉快的心情,生动描绘了清澈小溪中快活游动的鳟鱼的可爱形象;而后,鳟鱼被猎人捕获,作者深为不满。
作者用分节歌的叙事方式表达了他对鳟鱼的命运无限同情与惋惜的心情,揭示了歌词深刻的寓意:善良与单纯往往要被虚伪与邪恶所害。
第四乐章是变奏曲式。
脸炙人口的旋律描绘了深山溪流中自由悠游的小鳟鱼的经历。
小提琴优美的主题后,钢琴弹出第一变奏。
第二变奏由中提琴主奏。
第三变奏是借大提琴和中提琴演奏的浑厚的主题,沉重的音乐似乎令人感到了渔夫的脚步声。
第四变奏是强大的和弦和阵阵的哀伤,好象是渔夫投网和小鳟鱼的挣扎。
湘艺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6课《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欣赏》教案一. 教材分析《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选自湘艺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材。
该乐章为一首活泼欢快的音乐作品,曲调优美,富有童趣。
作品通过描绘鳟鱼在水中游动的情景,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本课旨在让学生感受室内乐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等元素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室内乐的了解较为有限,对乐曲的结构、情感表达等方面还需加强。
此外,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各有差异,需针对不同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
三. 教学目标1.感受室内乐的特点,了解钢琴五重奏的组成。
2.能听辨乐曲中的主题旋律,体会乐曲的情感。
3.学会欣赏音乐,提高音乐素养。
4.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培养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室内乐的特点,感受乐曲的情感。
2.难点:培养学生对乐曲结构的把握,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聆听法:让学生在聆听乐曲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乐曲的认识和感受。
3.示范法:教师演奏或播放优秀演奏家的演奏,为学生提供直观的示范。
4.对比法: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乐曲,让学生体会乐曲的差异。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乐曲,了解乐曲的背景及特点。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乐曲的基本信息。
七. 教学过程教师播放《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风格。
引导学生谈论对乐曲的直观印象,如节奏、速度、情感等。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乐曲的背景及作者,让学生了解室内乐的特点。
分析乐曲的结构,如主题、副题等,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的旋律走向。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演奏乐曲,让学生跟随节奏拍手。
分组进行合唱练习,让学生感受乐曲的和谐。
4.巩固(5分钟)学生自主练习,巩固对乐曲的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5分钟)对比欣赏其他版本的《鳟鱼钢琴五重奏》,让学生谈谈各自的感受。
《A大调鳟鱼钢'g-A重奏》浅析成歌(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摘要:“歌曲之王”舒伯特在1817年创作了著名的艺术歌曲《鳟鱼》。
他在以后创作的<A大调钢琴五重奏》的第四乐章即是根据歌曲《鳟鱼》写成的变奏曲,故又被称为《鳟鱼五重奏>。
关键词:舒伯特;鳟鱼;钢琴五重奏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在他短短的一生中.曾经创作完成了许多室内乐作品。
舒伯特的室内乐中.被认为艺术成就最高的是弦乐五重奏,而这首《鳟鱼》五重奏(O P.114号),则是他所有的室内乐作品中最著名、最受人喜爱的一首。
鳟鱼(D i e For eU e)是舒伯特于1817年写的一首艺术歌曲.它是一首曲调甜美又深受舒伯特朋友们喜爱的歌曲。
由于作品的第四乐章是根据舒伯特创作的歌曲《鳟鱼》的主题而写成的变奏曲,所以这部作品被世人称为《鳟鱼》五重奏。
第一乐鸢t(Al l e gro V i vace)是活泼的快板,A大调。
古典奏鸣曲式。
开头是以钢琴弹奏三连音音型。
起连接全曲的作用。
先是第一主题的呈示与发展.然后经过部形成E大调.钢琴弹出第二主题,小提琴反复后进入呈示部小结尾。
发展部在以附点4分音符及8分音符进行的新节奏伴奏下.小提琴以C大调奏第一主题。
展开幻想追逐。
再现部第一主题发展音型由钢琴以D大调再现.第二主胚以C大调再现。
然后通过短小的尾奏再现而结束。
由钢琴琶音导奏展开的奏鸣曲式乐章.这里舒伯特的音乐表现其实是超乎于形式之上的。
另外在配器上,从乐章的开始即能感受到音乐的宽广性及饱满。
具有温婉明快清澈的感觉,乐思优美而浪漫。
第二乐章(A ndant e)是行板。
二段曲式。
F大调,由3个性格不同的主题抒情旋律A、B、C组成。
第一旋律为F大调.第二旋律为升F小调。
主题稍作扩展后.钢琴奏出了颇富抒情风格的副部主部——D大调的第三旋律。
然后第一旋律以降A大调。
第二旋律为A小词,第三旋律为F大调再现,为巴赫和莫扎特的传统。
在进行较严谨的展开部和再现部后.音乐以短小的尾声结束。
《鳟鱼五重奏》欣赏教案教学目标: 1.能够熟悉《鳟鱼五重奏》的主题旋律,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有所了解。
2.结合欣赏音乐作品,初步了解变奏曲式,变奏手法等相关音乐知识,并创编音乐短剧。
3.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去获得对变奏曲式和变奏方式的了解,对作品中所塑造的音乐形象的认知,对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的体验,从而较深刻的理解作品的寓意。
4.在聆听《鳟鱼》第四乐章时,能分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钢琴的不同音色。
教学重点: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
难点:创编音乐短剧,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课件、幻灯机、钢琴、录音机、光盘。
导课: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看一个动画片,边听边思考师:这个动画片描写了什么故事?主人公是什么动物?这部动画片的名字是什么?生:师总结:《海底总动员》的主人公是生活在奥洲外海中的一对小丑鱼父子。
父亲因为目睹了妻子的死亡而变得草木皆兵,对年幼的儿子更是呵护备至,生怕出半点差池,不过事与愿违,叛逆心较重的儿子终于不堪忍受父亲全方位的禁锢,独自冲进危险的水域,正巧落入前来收集海洋生物的人类所布设的陷阱,被当成一件战利品买到了澳洲悉尼湾内的一家牙医诊所,痛失爱子的父亲别无选择只得踏上拯救儿子的旅程。
去完成一个父亲所必需完成的艰难使命。
《海底总动员》是一部细腻刻画父子情的温馨之作。
不管是鱼也好,人也好都是向往自由的,下面我们共同来欣赏《鳟鱼五重奏》它也讲述了一条小鱼的故事教学过程:师:同学们边听边思考《鳟鱼五重奏》这部作品运用了哪些器乐?描绘了哪些人和物,讲了一件什么事?这首作品是怎样塑造小鳟鱼、水、我、渔夫的?这部作品中包括几次变奏?生答:这部作品用了钢琴和弦乐(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师总结:好,同学们看屏幕。
这部作品采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各一把及一架钢琴的编制。
这是室内乐最常见的形式及弦乐四重奏,古典主义时期是室内乐的黄金时代。
古典主义大师们逐渐完善了室内乐的各种体裁形式并赋予新的活力,浪漫乐派的音乐家又进一步发展和充实了室内乐的形式和内容,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和舒伯特都曾写过许多优秀的室内乐作品,他们是古典室内乐的核心人员。
《鳟鱼五重奏》教案《鳟鱼五重奏》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唱《鳟鱼》熟悉其主题旋律,从而熟悉《鳟鱼五重奏》的主题旋律,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及风格特点。
2、结合欣赏音乐作品――《鳟鱼五重奏》,初步了解变奏曲式、变奏手法等相关音乐知识,并试着运用相关知识创作简单的变奏旋律。
【教材分析】《鳟鱼五重奏》是舒伯特1817年根据诗人舒巴尔特的浪漫诗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
它以叙述式的手法向人们揭示了善良和单纯往往被虚诈和邪恶所害,借对小鳟鱼不幸遭遇的同情,抒发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迫害者的憎恨,是一首寓意深刻的作品。
这部作品运用了钢琴五重奏及多种变奏手法,将歌曲内容深入的刻画和描述。
【教学重点】欣赏《鳟鱼五重奏》【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鳟鱼》的曲谱【教学设想】运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和启发式教学老师用生动、形象,富有表情的讲解、反常,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讨论、归纳、欣赏、观看、演唱、律动、创作等,充分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受、表现、体验音乐的情感,从而达到“学中乐、乐中学”的教学目的。
【教学程序】一、学生听任贤齐《我是一只鱼》进教师,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刚才听到的一首歌曲是什么?生:任贤齐的'《我是一只鱼》。
师:这首歌曲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生:向往自由自在。
师:不管是鱼也好、人也好都是向往自由,下面我们来听一首歌,讲述了一条不幸的小鱼。
(幻灯片)展出《鳟鱼》曲谱,用录音机欣赏。
三、新课1、唱唱《鳟鱼》2、生指出主题旋律,用“la”唱主题旋律:3、作者简介:舒伯特(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欧洲浪漫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从小随父亲学音乐,很早便显示出他在音乐创作方面的特殊才能。
年仅31岁就在贫困中离开了人事,在短短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写遍了不同体裁的大量音乐作品,其中包括600多首、18部歌剧、9部交响乐、19首弦乐四重奏和22首钢琴奏鸣曲等。
4、运用多媒体播放《鳟鱼五重奏》师设疑:运用了哪些乐器?生聆听,回答:有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等师:看书本上图片,大家看到的就是由这些乐器的不同组合演奏出的这首曲子。
浅析舒伯特《鳟鱼》钢琴五重奏作者:王静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第06期【摘要】舒伯特是奥地利维也纳伟大的作曲家,在他年仅31岁的生命里,创作了近千部作品。
其中《鳟鱼》钢琴五重奏是他43部室内乐中最为著名的一首作品。
本文共分为四部分,分别对乐曲的时代背景、创作历程、乐曲特点和曲式结构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在曲式结构的章节中,着重对音乐内容、音乐形象以及作曲家的情感表达做了深入浅出的描述。
笔者希望通过对舒伯特《鳟鱼》钢琴五重奏的研究分析,为广大音乐爱好者和演奏者全方位理解作品提供借鉴与帮助,为古典音乐在中国的普及与发展尽绵薄之力。
今年正值舒伯特逝世190周年,谨以此文献给这位伟大的音乐家。
【关键词】室内乐;《鳟鱼》钢琴五重奏;舒伯特逝世190周年【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舒伯特出生于1797年,是唯一一位纯正的维也纳“土著”作曲家,他在维也纳出生、成长、创作、郊游、恋爱和死去。
在他年仅31岁的生命里,创作了近千部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近20部音乐戏剧作品,600多首歌曲,22首钢琴奏鸣曲和43部室内乐作品。
①其中《鳟鱼》钢琴五重奏是最著名,也是最受欢迎的一首室内乐作品。
一、时代背景1814年,拿破仑战败后,恢复封建王朝的“维也纳会议”使维也纳成为奥地利王国的首都,当地民众早已对战争感到厌恶,他们拥护君主制度的复辟。
该城举行了喜宴、舞会、戏剧表演等大规模的庆祝活动,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人们追求享乐,醉心于“美酒、女人和音乐”。
众多天才艺术家云集于此,相互交流与往来,维也纳进入人类文化史上的鼎盛时期。
英国著名文学家、《牛津音乐史》的编辑威廉·亨利·哈多爵士曾说,假如让他指出世界历史上三大艺术繁荣时期的话,首先是伯里克利时期的雅典,其次是伊丽莎白女王时代的英国,再次便是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头25年的维也纳。
②二、创作历程《鳟鱼》钢琴五重奏作于1819年。
那年夏天,22岁的舒伯特与好友弗格尔去奥地利北部的施泰尔游历,结识了当地矿业家鲍姆加特纳(Paumgartner),鲍姆加特纳是位富有的绅士,擅长大提琴,喜爱室内乐,经常在家中组织音乐聚会。
《鳟鱼钢琴五重奏》教学内容:欣赏《鳟鱼钢琴五重奏》教材分析:《鳟鱼》是舒伯特1817年根据诗人舒巴尔特的浪漫诗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是一首西方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作,在《鳟鱼》问世两年后,舒伯特又应朋友之邀,根据《鳟鱼》第四乐章创作了《A大调钢琴五重奏》。
作品采用了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各一把及一架钢琴的编制,它打破了室内乐重奏曲多为四乐章奏鸣套曲的传统模式,在使用变奏曲式的同时,舒伯特运用器乐的各种特点与手法,将原歌曲中所表达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刻画与描述。
《A大调钢琴五重奏》又称其为《鳟鱼五重奏》作者以叙述式的手法向人们揭示了善良和单纯往往会被虐诈和邪恶所害这一主题,同时借助于对小鳟鱼不幸遭遇的同情,抒发了其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迫害者的憎恶,是一首典型的寓意深刻的作品。
学生情况:本节课为七年级音乐鉴赏课教材,面对有一定欣赏水平的七年级学生,对于《A大调钢琴五重奏》这样寓意深刻的作品而言,其欣赏应当以兴趣爱好为切入点,以审美教育为核心,运用已有的音乐知识由浅入深,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风格与特点,从而更深刻的理解作品的寓意。
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能够主动地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通过聆听、讨论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对浪漫主义音乐有兴趣,并能积极参加音乐活动。
2.知识目标:能随音乐哼唱《鳟鱼钢琴五重奏》的主题旋律,能辨别各段变奏在乐器、音色、情绪上的变化;结合欣赏音乐作品,初步了解变奏曲式,变奏手法等相关音乐知识。
3. 技能目标:能够试着运用变奏手法创作简单的变奏旋律。
教学重点: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
教学难点:能使用变奏手法创编音乐。
教法:演示法、讨论法、比较法、创作法学法:根据本课特点,采用探究、讨论、感受体验等方法,使学生通过听、看、唱、辨、思等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教学。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教学中实现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课件、电子琴。
舒伯特鳟鱼五重奏的简介《鳟鱼五重奏》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作品,这是他所有的室内乐作品中最著名、最受人喜爱的一首。
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舒伯特《鳟鱼五重奏》的相关介绍,欢迎阅读!舒伯特《鳟鱼五重奏》的介绍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在他短短的一生中,曾经创作完成了许多室内乐作品。
舒伯特的室内乐中,被认为艺术成就最高的是钢琴五重奏,而这首《鳟鱼》五重奏(OP.114号),则是他所有的室内乐作品中最著名、最受人喜爱的一首。
这部作品旋律优美,充满明朗靓丽的光泽,洋溢着生命的无限活力,令聆听者难以忘怀。
由于作品的第四乐章是根据舒伯特创作的歌曲《鳟鱼》的主题而写成的变奏曲,所以这部作品被世人称为《鳟鱼》五重奏。
《鳟鱼》五重奏写于 1819年,当时舒伯特仅仅22岁。
1819年夏天,舒伯特与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福格尔去奥地利北部阿尔卑斯山区的施泰尔小镇演出。
福格尔的年龄已可作为舒伯特的父辈,当时享有很高的名望。
但他非常欣赏还默默无闻的青年舒伯特的作品,并且不停地在各种场合演唱和介绍舒伯特的作品。
两人演出时钢琴伴奏常常是年轻的舒伯特亲自担任。
停留在施泰尔期间,舒伯特应当地矿业经理、大提琴手潘加纳的委托,用他的歌曲《鳟鱼》的主题,创作一首室内乐。
舒伯特常常徜徉徘徊在阿尔卑斯山区林木葱茏的山野之间,优美的景色,清新的空气,爽朗的夏日时光,为舒伯特带来了满怀的青春欢乐。
这些快乐的回忆,化作新颖明丽婉转的乐思,出现在这部无比美好的钢琴五重奏中。
作为抒情诗人,肖邦更多的是情感,舒伯特更多的是情趣。
舒伯特《鳟鱼五重奏》的作品分析第一乐章是活泼的快板,奏鸣曲式。
钢琴奏出了以分解和弦出现的引子,接着小提琴唱出了优美宁静、朴素安详的主部主题。
主题稍作扩展后,钢琴奏出了颇富抒情风格的副部主部。
在较严谨的展开部和再现部后,音乐以短小的尾声结束。
这个乐章具有温婉明快清澈的感觉,乐思优美而浪漫。
第二乐章是行板,二段曲式。
整个乐章静谧轻柔,钢琴奏出缕缕飘弥着奥国北部阿尔卑斯山岳地带气氛的歌谣风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