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上的桃源与乌托邦
- 格式:pdf
- 大小:199.79 KB
- 文档页数:2
沈从文的《边城》赏析沈从文的《边城》赏析《边城》是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沈从文的《边城》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沈从文的《边城》赏析摘要:透视边城的深层文化隐喻,可以发现沈从文先生对湘西苗族文化的形象思维图腾和他对苗汉、中西文化的冲突的思考与隐忧。
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文化女神,爷爷是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
翠翠爱情的美满,既是翠翠个人的成人仪式,也是湘西苗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关键词:湘西;文化;传统《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和谐的生命形态。
沈从文生于湘西,长于湘西,他与湘西有割不断的血肉亲情。
湘西这块古老的土地给予沈从文很多的灵感,他把湘西的人和事,详细的风俗人情,湘西的社会环境用笔描绘出来,绘成一幅独特、优美的画卷。
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山绿水相环绕的人间美景跃然纸上。
《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记忆里:天保和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
这不能不使读者陷入无边的怅惘。
论及作品时,作者自己说:“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
故事中充满了五月中的斜风细雨,以及六月中夏雨欲来时闷人的热和闷热中的寂寞。
”沐浴着湿润与和谐的水边小城,蓬勃着人性的率真与善良。
“文明”社会古旧的礼法与习俗在自然人性面前难以施威。
然而,当生活中的各种情感都顺乎自然向前发展时,却有着这样那样的阴差阳错与偶然。
因此,小说容纳了现在和过去,生存和死亡,恒久与变动,天意与人为等诸种命题,笼罩在整部小说之上的是一种无奈的命运感。
《边城》是作者努力建构的充满自然人性与牧歌情调的世外桃源。
宁静和谐的社会环境与淳朴善良的民风,随着现代文明已渗透进边缘偏僻的湘西,它将难以维系。
追随作家脚步因文学作品而闻名的度假地书籍最棒的一点就是它不直接提供画面,因此你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自己当成主人公,身临其境。
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地方是虚构的,比如《魔戒》的中土世界,但是有许多故事发生的背景是真实的。
现在就跟随“MNN”网站去观光以下八处因文学作品而闻名的地方吧,也许你就明白它们是如何启发作者创作出神奇著作的。
《午夜善恶园》——美国佐治亚州萨凡纳市萨凡纳在萨凡纳,到处都可以看见历史性建筑,整座城市还充满着内战前南方的那种氛围。
以前它并不是个旅游城市。
直到1994年,犯罪小说《午夜善恶园》出世后,作者是约翰·拜伦特,情况便大不相同。
小说通篇透着着南方哥特式的语气,人物行为举止怪异,并巧妙地描写了萨凡纳的景色,这一切使得这座城市立马成了每一位读者必去的旅游目的地。
直至该书出版二十年后的今天,你仍可以参观商厦林立的广场,“午夜”时去拜访小说里描写的家庭遗址。
原版小说封面上著名鸟女雕像(Bird Girl statue)伫立在充满历史气息的Bonaventure墓地。
萨凡纳就是那种能让你的旅行感到很充实的地方,尽管你所做的只是到处走走,将自己沉浸在景色和周围氛围中。
事实上,当地有许多机构可以提供徒步旅程,像Savannah Walks,它将带你跟随小说的叙述者去参观书中多处重要地点。
通常行程从蒙特利广场开始,然后穿行于Bonaventure墓地中,最后拜访几处历史家庭遗址。
《夏洛克·福尔摩斯》——英国伦敦伦敦100多年前,夏洛克因其《福尔摩斯系列》登上《河滨》杂志而闻名。
时至今日,它仍吸引着众多读者。
书中描写了天才侦探和他的跟班华生医生数次游走在伦敦街头,寻找线索和嫌疑人。
虽然伦敦天气仍经常迷雾重重,但它如今已是一座现代大都市,人们很难再看见像福尔摩斯时代那会的鹅卵石路和狭窄的街道了。
尽管如此,你还是可以参观伦敦四处的历史遗迹,比如小说中221B贝克大街。
你可以漫步于斯特兰德大街(The Strand)的小巷内,感受科文特花园的歌剧院的氛围,定能使你流连忘返。
黑金乌托邦乌托邦的意思是理想国类似于中国古代所说的桃花源这篇文章中括号为主题,写一篇3000-6000字文章,一步一步回答。
【黑金乌托邦乌托邦的意思是理想国类似于中国古代所说的桃花源这篇文章】第一步:理解黑金乌托邦和乌托邦的概念。
黑金乌托邦是指在一个被黑金主义(以金钱为中心,利益至上)所主导的社会中所呈现出的一种理想国家或社会形态。
黑金主义追求利益最大化,无视道德和伦理,导致社会信任的破裂、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问题的加剧。
乌托邦则源自于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它代表了一个理想的、完美的社会或者国家。
而在中国古代,桃花源就是具有类似理念的地方,是一个隐蔽、和谐、没有战乱和社会问题的世外桃源。
第二步:分析黑金乌托邦和乌托邦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黑金乌托邦和乌托邦都是描述了理想的社会形态,追求人们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
两者之间主要的差异在于价值观和目标。
黑金乌托邦以金钱为核心,强调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乌托邦则更加强调社会公平、道德和伦理。
虽然在乌托邦中也存在着一些抽象和理想主义的元素,但它依然更加注重人们的福祉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三步:探讨黑金乌托邦的影响和问题。
黑金乌托邦的形成和发展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社会问题。
首先,黑金主义导致了利益至上的价值观,使得社会的道德和伦理价值体系受到侵蚀。
其次,黑金乌托邦使贫富差距扩大,极少数人获取了绝大多数的财富,而绝大部分民众则陷入贫困和不公平的境地。
此外,黑金乌托邦还导致了社会信任的下降,人们之间的合作和信任关系被破坏,社会问题如腐败、犯罪和社会动荡等也随之而来。
第四步:思考如何创造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
要创造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我们应该回归乌托邦的原则和价值观。
首先,我们应该树立人民至上的价值观,重视每个人的福祉和尊严。
其次,社会应该追求公平正义,保证财富的合理分配,减少贫富差距,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公平的待遇。
同时,我们也需要建立健全的道德和伦理体系,加强社会良好价值观的教育和普及。
常德的五种文化与五种精神时间:2012-12-19 来源:本站原创作者:刘进能阅读:1120 次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必须大力挖掘弘扬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我到常德工作两年多,深感常德的文化和常德的精神,很有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是五种文化、五种精神。
常德的五种文化第一种文化是道德文化。
常德是中国道德文化的发源地。
“常德德山山有德”的民谚口口相传数千年,广为人知。
常德的道德文化源自古代名人善卷。
善卷,相传是原始社会后期尧舜时代人,曾隐居枉人山(或称枉山),即今常德德山。
善卷先生德行很高,创作了许多民谣教化老百姓,开启民智,告诉人们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教育老百姓崇善尚德。
尧对善卷先生非常尊重,南巡经过常德,拜见善卷,行弟子礼请教。
据《吕氏春秋·下贤》篇记载,“尧不以帝见善卷,北面而问焉。
尧,天子也,善卷布衣也。
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德道之人不可骄也。
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
”舜对善卷的德行由衷佩服,经过常德时,要将天下禅让善卷。
善卷力辞,为逃避舜帝的再三恳请,就躲进深山之中去了。
《庄子·让王》篇记载:舜以天下让善卷。
善卷曰:“亲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
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君何以天下为哉!悲乎,子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出而入深山,莫之其处。
隋朝刺史樊子盖莅任常德,听说善卷曾居枉山,故将此山易名“善德山”,后人简称德山。
宋人作德山《善卷祠记》留有“德山苍苍,德流汤汤,先生之名,善积德彰”之语。
1956年6月,毛泽东在写《水调歌头·游泳》词时,在注释中提及了“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这首广为人知的民谣。
桃花源——中国古代乌托邦作者:曾效葵来源:《科学与财富》2011年第08期[摘要] 桃花源的幸福生活美景,其实质是我国古代人民心中的乌托邦。
它不仅无情鞭打了黑暗的封建社会而且为人们提供了追求美好社会生活的样板。
以帝王为代表的剥削阶级是人类社会的公敌,是造成人类社会动乱不止的罪魁祸首,因而被他否定。
《桃花源记》产生于我国封建社会中期,虽只是空想社会主义理论雏形,但仍弥足珍贵,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 桃花源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国古代的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雏形陶渊明不仅诗写的好,是伟大的诗人,而且文章也写的很好,他的代表作《桃花源记》在古典诗文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桃花源记》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
文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但文中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
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
一千六百多年来,由于它的理想社会愿景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因此人们欣赏它,赞美它,向往它。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秦时人民无力反抗和战胜统治者,一些人为了生存“避秦时乱”来到桃花源。
在这个社会里,人人都自觉愉快的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一切顺应着大自然的节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在这个社会里,古风犹存,人人平等,丰衣足食,没有君臣,没有战乱,也没有狡黠奸诈。
大家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孩子们无拘无束纵情玩耍,老人们心情愉悦颐养天年。
整个社会和谐融洽,全然是一幅人间乐土,地上天堂。
这就是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桃花源,一幅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图画。
在陶渊明看来,桃花源中的人们的幸福生活的前提或者关键是:没有以帝王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因而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争权夺利的战争,没有改朝换代的痛苦经历。
边城读书笔记汇总边城读书笔记1《边城》以清末时期的湘西茶峒地区为背景,以“小溪”渡口为起点,绕山岨流的溪水汇入茶峒大河,展开了旷野渡口少女“翠翠”与山城河街“天保”、“傩送”兄弟的动人爱情故事。
沈从文先生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如诗如画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湘西边城浓郁的风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
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
黄泥的墙,乌黑的瓦……” 。
这些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
随着故事的展开,《边城》描述了河街繁华祥和的码头市井,湘西淳朴厚道,善良笃信的世道民风。
河街虽有“一营士兵驻老参将衙门”,有地方的“厘金局”,却仿佛并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处是一片繁忙的劳作、古朴的店铺、悠闲的生活景致。
“船来时,远远的就从对河滩上看着无数的纤夫……带了细点心洋糖之类,拢岸时却拿进城中来换钱的。
大人呢,孵一巢小鸡,养两只猪,托下行船夫打副金耳环,带两丈官青布或一坛好酱油、一个双料的美孚灯罩回来,便占去了大部分作主妇的心了”,河街上,就连妓女也为世风所感,“永远那么浑厚……尽把自己的心紧紧缚在远远的一个人身上,做梦时,就总常常梦船拢了岸,一个人摇摇荡荡的从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边跑来”。
这些客观生动的描写,反映了沈先生凤凰县生活的深厚基础,当年对“河街”生活细腻的观察,对湘西民俗风情的谙熟,直观与遐想的特写抓住精彩的瞬间,给人以鲜活的生活场景。
“河街”上虽有三教九流,以及“纤夫” 、“船夫” 、“妓女”等生活在最低层的民众,但做为当年“新文化”的杰出作家,也许是为了爱情主题,未提及阶级对立或社会矛盾。
我们虽然仅仅是从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个遥远的时代,未必真悟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但《边城》却是沈先生描述的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现代“桃花源”,与当时“争乱”的外世隔绝,从中不难看出沈从文先生对和谐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你的世界之外:从大柳庄到香炉山你的世界之外:从大柳庄到香炉山──叶弥小说中的异托邦实践何 瑛1997年,叶弥的处女作《成长如蜕》甫一发表便为她赢得了广泛称誉。
此后十余年来,叶弥始终低调而忠诚地与文学为伴,以小说写作拓展与丰富着关于外在世界的认知,积累下几十种中短篇、两部长篇的不俗成绩。
而在她不断探索文学多重可能的尝试与冒险当中,尤其引起笔者关注的是她独特的空间书写。
叶弥热衷于在小说中营造偏离现实的“另一重空间”,从《成长如蜕》中的大柳庄,到桃花渡-香炉山空间,以及明月寺、修远寺、止水庵等避世庙宇,都显示出过去与现在、理想与现实在“逃离之路”上的纠缠不清。
本文计划从《成长如蜕》谈起,循着叶弥在小说中隐藏的“另一条路”,去探索如福柯所说的“异托邦”样的另一重世界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
《成长如蜕》塑造了理想主义青年“弟弟”,在急速现代化的时代,是如何坚持古朴的乌托邦理想,与格格不入的世界对抗,却最终服膺于资本时代逻辑的过程。
弟弟的臣服当然是一个时代理想主义的偃旗息鼓,资本时代塑造以金钱为标杆的新型阶级关系,弟弟对全家下放大柳庄的眷恋,也只是眷恋想象的“乌托邦”。
他的初恋钟千媚,少时好友钟千里,都在此“乌托邦”中扮演着温情的角色。
作者叶弥当然是现实和犀利的,弟弟的“乌托邦”建立伊始就宣告了他西西弗斯般的悲剧——乌托邦的世界一定会坍塌,但弟弟的实践却并非无意义,小说最后,他以“故意被骗”为父亲之罪(资本之罪)还债,从此与理想主义告别,斩断历史,成为资本时代的“新人”。
在我看来,《成长如蜕》最具历史意味的阐释空间,存在于个人的“反成长式成长”,即如何表达社会转型时期的裂痕,叶弥处理历史的风格在这篇小说中已初见雏形;而最具文学意味的阐释空间,在故事的讲述者“我”和弟弟之间:“我”控制着叙事的方向,追溯来龙去脉,试图理解、反驳弟弟,形成颇具张力的话语空间,这一空间含混犹豫、最难将息,找不到稳固的立场,又质疑任何笃定的结论。
《最终幻想9》问题精灵全答案
《最终幻想9》问题精灵全答案
1:第15次林得布尔姆战役是在1600年?(×)
2:剧场艇普里马比斯塔号是在奥贝尔塔造船厂生产的?(×) 3:林得布尔姆的传送艇全天24小时运行?(√)
4:佛希尔通路联结巨大城和亚历山多利亚?(×)
5:林得布尔姆城比亚历山多利亚大?(√)
6:剧场艇普里马比斯塔号是利用雾飞行的?(√)
7:铁马车贝尔克梅亚建成87年了?(√)
8:<愿作你的小鸟>是艾依和他的大臣的作品?(×)
9:CHOCOBO森林在林得布尔姆和南侧关卡之间?(√)
10:不夜城的露天咖啡厅是会员制吗?(√)
11:存在友好的不会进攻的怪兽吗?(√)
12:孔德亚.帕特是果布林(一种亚人类)聚居的地方吗?(×) 13:世界上只有一个沙漠吗?(×)
14:波波鸟被当作能带来财富的鸟而闻名吗?(×)
15:普里马比斯塔有"一见钟情"的意思吗?(×)
16:能够打败我吗?(√)。
《边城》的浪漫主义创作形态论作者:朱迪敏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1年第05期内容提要:《边城》是一部浪漫主义作品。
本文认为沈从文的创作动机是其对现实中湘西和都市双重否定后的心理补偿,正是在这种补偿作用下作者通过富含象征意义的意象来传达着精神理想。
关键词:边城浪漫主义象征《边城》是沈从文湘西系列小说最具代表的作品。
它塑造了一个犹如世外桃源的边地,深得读者喜爱。
其中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品在整体上传达出来的略带忧伤的浪漫精神。
以下笔者便从作者采用此种手法的原因以及其浪漫形态的具体体现人手分析,以此来探讨《边城》在浪漫气质下的独特艺术价值。
我们说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特殊性便在于其丰富的想象以及处处充盈着的主观抒情性,那么沈从文是如何避开现实社会而选择这样一种近乎虚幻的事物作为描写对象的呢?首先,我们还是要还原到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和作者自身的处境来思考这个问题。
《边城》是沈从文二十年代初的作品,此前他只身一人从湘西混迹于北京,经过一番拼搏和努力,已经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并为胡适、梁实秋等信仰自由主义的名人所器重,正是身名鹊起、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
可以说,处在《边城》写作过程中的沈从文早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乡下人”了,然而这只是外人的看法。
其实在沈从文看来,他自己并没有完全融入到北京这个都市之中去,他说“在都市住上十年,我还是个乡下人。
第一件事情,我就永远不习惯城里人所习惯的道德的愉快,伦理的愉快。
”实际上,看得出虽然此时沈从文已经在都市生活了许久,衣食住行都得依赖城市提供的财富,但是他对城市是无法完全接受的,“我发现在城市中活下去的我,生命俨然只淘剩一个空壳”。
这表明沈无论从物质层面还是对城市精神层面都有抵触情绪,这在《边城》中便表现为作者对都市人无缘由的讽刺上,“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并认为都市怯懦男子爱与仇对面时做的“情人奉让”是可笑行为。
这里当然包含着沈对湘西人情事物美化处理的因素,然而它们却毫无疑问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了作者对都市的一种不满情绪。
桃花源与乌托邦对比阅读摘要:西方空想社会主义的莫尔在作品《乌托邦》中展现出来的“乌托邦”,中国东晋诗人陶渊明在作品《桃花源记》中展示出来的“世外桃源”,指的都是同类内涵,具体指的是没有压迫、人民自由平等、团结友爱的幸福生活境界。
虽然这两个词语的含义早已超出了单纯的文学含义,不但代表的是那种与世无争的社会环境,也代表了人们寻求精神世界的空灵之地。
关键词:莫尔;陶渊明,乌托邦;桃花源,对比分析“乌托邦”在希腊文中指的是“没有”和“地方”的意思,后来构成“乌有之乡”,指的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这个词真正被大家所认知的还是空想社会主义的鼻祖莫尔在他的《乌托邦》这部代表作中展现出来的,具体指的是平等、自由、友爱、幸福、民主的代名词。
“世外桃源”出自东晋文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指的一个自由、平等、友爱、幸福的与世隔绝的地方。
本文就从不同的层面来对比阅读《桃花源》和《乌托邦》,探索作品中的异同点,同时对具体精神所指进行相应的分析。
一、作者当时的生活状态“乌托邦”一词来源于莫尔的作品《乌托邦》一书。
莫尔是英国杰出的人道主义学者、文学家和历史学家是空想社会主义的鼻祖。
莫尔生活的时代正处于西欧封建社会的转型期,正逐步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当时盛行的农奴制逐渐瓦解,资本主义开始迅速发展,由此产生了较多的社会问题。
在这样复杂而混乱的转型时期,广大人民希望能够出现一种理想的自由、平等、富裕的社会生活。
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了莫尔的《乌托邦》这种饱含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在莫尔看来,导致一切罪恶的根源都来自社会的贫穷,而导致贫穷的原因是当时频繁的战争、圈地运动以及较多不劳而获群体的存在。
莫尔在这样的社会生活背景下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就是给广大人民恰当的谋生之道,从而避免这些人陷入贫穷状态而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莫尔对当时的国王贵族等展现出来的贪婪残酷奢侈无度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对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广大劳苦人民给予了最深切的同期。
莫尔为了拯救生活在底层的人们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提出了一种空想的社会主义生活蓝图,构想出独特的没有压迫、没有贫穷、没有战争的生活状态。
《桃花源记》与《乌托邦》之比较作者:陈进华来源:《神州》2012年第11期摘要:《桃花源记》是我国东晋时代伟大的诗人、散文家陶渊明的代表作,里面详细描绘了一个和平而恬静的世外桃源。
无独有偶,千年后的英国,莫尔在他的《乌托邦》中同样描述了一个类似的社会:人人从事生产劳动,按需分配,世代安居乐业。
通过对于《桃花源记》与《乌托邦》两部作品的介绍,比较其在创作背景、写作目的等方面的异同。
关键词:《桃花源记》《乌托邦》异同1. 《桃花源记》的内容及创作背景1.1 《桃花源记》的内容介绍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以精炼的文字描述了武陵渔人来到桃花源的全过程,并按“游记”的时间顺序,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田园生活的图画。
“土地平旷,屋舍井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①这里没有喧闹与斗争,更没有灾难和不公平,没有阶级,也没有剥削,人们可以自给自足,人人安居乐业的小村庄。
“人人劳作,家家快乐”,简直就是人们世世代代一直所向往的人间的“仙境”。
1.2 《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根据史料的记载,陶渊明生活在东晋,那时政治矛盾尖锐,社会生活也动荡不宁。
《桃花源记》所描述的生活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是陶渊明及当时的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的生活,它体现了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同时也也反映出人民群众对现实社会之不满的心理。
②《桃花源记》反映出人民大众期待摆脱压迫和剥削的要求,具有的积极向上的社会意义。
2. 《乌托邦》的内容及创作背景2.1 《乌托邦》的内容介绍远在欧洲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在1516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乌托邦》(Utopia)。
《乌托邦》借希斯洛蒂的旅行者之口,叙述他本人随航海家维斯普契(Amerigo Vespucci)到美洲,而又继续独自起航旅行,发现了完全不同于当时欧洲各个国家的一片海域,岛屿上有个国家的名字就叫乌托邦。
莫尔所描述的乌托邦是一个共产主义社会的雏形:一切生产资料归国民所有,日常用品按需分配。
182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1/1[美]安杰尔•什洛莫著郑超译Shlomo ANGEL,Translated by ZHENG Chao 评《山巅之城》美国迷梦,一枕黄粱City on a Hill ReviewUtopia,American Style 书籍信息书名:City on a Hill:Urban Idealism in America from the Puritans tothe Present作者:[美]Alex Krieger出版社:Harvard University Press出版时间:2019年10月ISBN:9780674987999爱上美国从这里开始:“我们应该通过离开城市来解决城市问题”----亨利•福特亚历克斯•克里格的《山巅之城:从清教徒时代到现在的美国城市理想主义》回溯了一段历史,这其中不乏当年轰动一时的理想。
这些理想有的发出预言,有的不切实际,有的冷酷无情,有的显失公平,而正是这些理想塑造了今日美国城市的版图。
许多大人物胸有成竹,知道如何把美国建造成一座山巅上的城市。
他们心怀乌托邦理念,意在打造一个可供我们和谐幸福生活的处所。
这些建议林林总总,从托马斯・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关于农场主社会的愿景到林登•约翰逊(Lyndon Johnso n)关于新型生活-工作社区的构想;从埃比尼泽•霍华德的花园郊区到乔治•普尔曼的公司城镇(company town),从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的神奇高速公路到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都市“公园塔”;从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设计的民主城市公共空间到迪士尼公司规划的佛罗里达州庆典社区(community of Celebration);从罗伯特•摩西以城市更新的名义消除贫民窟到巴格西•西格尔在沙漠中的赌场城;来自威廉•莱维特(William Levitt)的美国梦之家到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的繁华城市村;从丹尼尔的《美丽的城市》到皮埃尔•查尔斯•朗方为华盛顿特区设计的优雅的街道规划,我们并不缺少奇思妙想,但我们今天还能从中得到什么启迪。
试论桃花源与乌托邦的异同简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同样作为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憧憬,托马斯·莫尔写下了西方的“桃花源”——“乌托邦”,两个美好的理想世界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的想象与期待,让我走进这两个世界感受它们迷人的色彩吧。
相同点:1.“桃花源”与“乌托邦”二者都寄托了作者的生活理想,描写的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国度。
可以说,桃花源就是陶渊明心中的乌托邦,而乌托邦也就是托马斯·莫尔心中的桃花源。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桃花源记》中作者陶渊明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引用自人教版8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透露出这是作者虚构的一个故事,而且现实世界中也并没有“桃花源”这个地方,有此可见“桃花源”这个地方是虚构的;而“乌托邦”本意为“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引用自百度百科),由此可见这两个理想国度都是作者憧憬的,并不是现实中存在的。
、不同点:1.“桃花源”与“乌托邦”来自不同的国度。
“桃花源”是晋代作家陶渊明笔下的世界,具有典型的东方文学气息;而“乌托邦”是西方一位学者提出的空想社会主义社会。
无论从语言上(“桃花源”为汉字,“乌托邦”为拉丁文写成)、地域上(“桃花源”出自东方的中国,“乌托邦”出自西方的英国)都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
2.“桃花源”带有神话气息,而“乌托邦”更为现实与理智。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引用自人教版8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充分体现了东方的文化的特点:更多的带有语言的美感和仙境一般的神秘美好。
而“乌托邦”是一个完全理性的共和国,在这个国家里所有的财产都是共有的,虽然没有东方文学的美感,却是建立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上的美好幻想,体现了西方文学的实际性。
3.“桃花源”体现的是“小国寡民”;而“乌托邦”体现的是完全理性的共和国。
“桃花源”作者陶渊明深受老子和道家的影响,从《桃花源记》的“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乌托邦与桃花源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作为高中教材的范文,读的算是比较早了。
但那时候仅仅读通文言就相当吃力了,何况老师还要求背诵,所以丝毫不解五柳先生虚构桃花源的一片痴心,对这千古流传的经典美文也置若罔闻。
当年特别关心我的语文老师要是知道了,大概要很不满的,但“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我不过说出了事实而已。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我也知道的很早。
这《乌托邦》即是作为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前凑给强调的。
但于我而言,很多年这《乌托邦》对我不过是个历史事实罢了,我并不知道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它不过一个9万字小册子,外文出版社版,于是就草草看过了。
《乌托邦》实际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目睹了英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种种社会罪恶,出于社会改造的目的而虚构一个理想社会的蓝本。
在文本反映出来的16世纪英国上层的社会罪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常发起掠夺性的战争并豢养雇佣军,造成社会混乱,二是为发展纺织业谋取暴利而发动“羊吃人”的圈地运动,掠夺贫苦百姓;三是统治阶级奢侈、腐败、淫乱、媚上欺下蔚然成风。
在书的第二部分,作者则借借一游历者之口,从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和宗教和对外关系方面全面描述了一个叫“乌托邦”的美好社会。
总的说,《乌托邦》思想没给我造成更大的冲击。
这里首先回答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出于《乌托邦》的“乌托邦”会成为空想的代名词,为什么马克思称托马斯·莫尔是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
抛开历史,仅就文本来说,我们可以发现:第一,莫尔的乌托邦游离于我们所熟悉的文明之外,是由一个叫乌托普的人征服之后建立的超文明社会。
陶渊明的武陵人无意闯进了一个自在的桃花源,而莫尔则干脆让一个征服者突然放弃他的征战来建立一个理想社会,有点莫名其妙了。
按照正常逻辑,打下江山是要坐江山的,是要吃江山的,乌托普是什么人物,竟然拼着命为他的部下建设一个乐园呢?第二,乌托邦人自初就放弃了私有制,实行普遍的财产公有和全面的福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