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职业规划师-CIP-使用生涯理论为大学及其学生设计生涯服务
- 格式:ppt
- 大小:1.36 MB
- 文档页数:52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Total.477 November2019(C)总第477期2019年11月(下)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经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构建课程评价体系是检验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改进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问题的重要手段。
本文采用弗尔比姆的CIPP评价模式进行切入,分别从四个维度: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探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
关键词CIPP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评价体系Application of the CIPP Model in the Evaluation of Col原lege Career Planning Courses//Ma Xiao,Liu Shuai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the education of career plan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task in China.Constructing a curriculum evaluation system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test the teaching effect,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and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ith Stufflebeam's CIPP evaluation model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curriculum evaluation system for career plan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such four dimensions as background evaluation,input evaluation,process evaluation and achievement evaluation.Key words CIPP;college career planning;curriculum evaluation systemCIPP评价模式最早由美国教育评价专家Stufflebeam 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涉及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以及成果评价四大部分。
CIP理论在大一学生生涯辅导中的应用
CIP理论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学生生涯规划理论,其全称为职业发展自我意识理论(Career Development Self-Bridged Theory)。
该理论出自美国心理学家道格拉斯·泰
勒的研究,主要提出了职业决策的三个要素:兴趣(interest)、人格(personality)和环境(environment)。
这些要素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组成了一个个人职业决策的基础。
在大一学生的生涯辅导中,CIP理论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明确职业目标,规划个人职业发展路线。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CIP理论在大一学生生涯辅导中
的应用。
一、促进学生自我发掘,了解自己的兴趣
兴趣是CIP理论中重要的一个要素,了解自己的兴趣可以帮助同学们确定自己未来发
展的方向。
在生涯辅导中,可以通过让同学们完成相关的职业兴趣测试、生涯探索课程等
方式,让同学们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探索自己的职业可能性。
二、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
三、引导学生了解职业环境
环境是CIP理论中的第三个要素。
了解职业环境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
业路线。
在大一学生生涯辅导中,可以通过让同学们参加职场实习、听取职业导师的讲座、集体研讨等方式,让同学们了解职业环境,了解自己适合从事的职业类型。
四、帮助学生制定职业发展计划。
CIP理论在大一学生生涯辅导中的应用CIP理论(Career Interest Profiler)是一种帮助个体探索职业兴趣和目标的工具和框架。
在大一学生生涯辅导中,应用CIP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目标,进而做出明智的职业规划。
CIP理论可以通过测量学生的职业兴趣和价值观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
通过使用CIP 评估工具,辅导员可以帮助学生分析他们在不同职业领域中的兴趣,并从中找出共同的主题和模式。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偏好和潜在兴趣,为未来的职业决策提供指导。
CIP理论还可以帮助学生探索职业领域的相关信息。
学生可能对不同的职业领域知之甚少,对于自己适合从事哪种职业感到迷茫。
辅导员可以利用CIP理论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职业领域的特点、工作内容以及相关的职业路径和需求。
通过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源和信息,他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不同的职业选择,并作出更明智的决策。
CIP理论还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职业目标和规划。
辅导员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他们的职业兴趣和目标,并将其与实际的职业市场需求相对比。
通过将学生的职业兴趣与职业需求进行匹配,辅导员可以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提供具体的步骤和计划。
这有助于学生建立起自信心,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并为未来的求职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CIP理论还可以通过与职业从业者的互动来丰富学生的职业经验。
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不同的企业和机构,与职业从业者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职业经历和工作体验。
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不同职业的实际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还可以提供学生与职业从业者互动的机会,从中获取真实的职业信息和建议。
这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不同职业的优势和挑战,并做出更准确的职业选择。
在大一学生生涯辅导中,应用CIP理论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目标,并帮助他们探索职业领域的相关信息。
它还能帮助学生构建职业目标和规划,并通过与职业从业者的互动来丰富他们的职业经验。
CIP(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桑普森(Sampson)、皮特森(Peterson)和里尔顿(Reardon)提出从信息加工取向看待生涯问题解决的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该理论假设:生涯选择以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作用为基础;进行生涯选择是一种问题解决活动;生涯问题解决者的能力取决于知识和认知操作;生涯问题解决是一项记忆负担繁重的任务;生涯决策要求有动机;生涯发展包括知识结构的持续发展和变化;生涯认同取决于自我知识;生涯成熟取决于一个人解决生涯问题的能力;生涯咨询的最后目标是促进来访者信息加工技能的发展;生涯咨询的最终目的是增加来访者作为生涯问题解决者和决策制定者的能力。
该理论把生涯发展与咨询的过程视为学习信息加工能力的过程。
该理论的提出者按照信息加工的特性构成了一个信息加工金字塔。
位于塔底的领域是知识的领域,包括自我知识和职业知识。
中间领域是决策领域,包括了沟通-分析-综合-评估-执行五个阶段。
最上层的领域是执行领域,也称为元认知。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是较新的心理学理论,随着它的日益受重视,也就进入职业生涯规划领域。
这一理论关注个人在职业生涯过程中如何使用信息进行生涯决策,解决生涯问题;它对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知识领域完善、生涯决策改进、元认知技能改善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一、职业生涯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提出1991年,盖瑞?彼得森(Gary Peterson)、詹姆斯?桑普森(James Sampson)和罗伯特?里尔登(Robert Reardon)三人,合著了一本书《职业生涯开发和服务:一种认知的方法》( Career development and Services: A Cognitive Approach)。
在书中,他们提出一种新的思考职业生涯发展的新方法,并进行详细阐述。
这种新方法就是认知信息加工(Cognitive Information Processing简称CIP)方法,为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咨询领域作出了新的贡献。
基于CIP理论的就业困难毕业生精准帮扶机制初探就业困难一直是高校毕业生面临的严峻问题,影响着他们人生的发展。
针对这个问题,CIP(职业兴趣理论)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即制定一种基于CIP理论的就业困难毕业生精准帮扶机制。
CIP理论是由霍伦德(Holland)提出的一种职业兴趣类别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在职业选择时都表现出某种类型的兴趣,这种类型反映了个体的性格、价值观和个性特点,这些特点将影响个体在职业领域中的表现和生产力。
在此基础上,可以将职业分成六大类: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交型、企业型和传统型,称为兴趣职业类别(RIASEC)。
CIP 理论认为,通过测试和评估,可以发现人们的兴趣职业类别,从而更好地预测适合他们的职业和工作环境。
针对就业困难毕业生,我们可以通过CIP理论为他们提供精准的帮扶。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步骤:1. 测评毕业生的职业兴趣类别。
利用标准的评测表格,对毕业生进行研究,将其职业倾向进行分类,为后续的帮扶提供基础数据。
2. 分析职业兴趣类别对就业影响。
针对毕业生所处的行业和就业市场,分析职业兴趣类别对就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影响,确定相关因素,为后续的帮扶提供依据。
3. 制定个性化的就业帮扶计划。
根据毕业生的职业兴趣类别和个性特点,制定针对性强的就业计划,包括行业选择、岗位选择、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相关方面的帮扶。
4. 加强帮扶过程的跟踪和监督。
在帮扶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毕业生的跟踪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确保帮扶效果。
基于CIP理论的就业困难毕业生精准帮扶机制可以为毕业生提供更好的职业规划和就业辅导服务。
在帮扶过程中,需要加强学校、企业和社会力量的合作,共同支持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同时,需要注重对毕业生职业定位的引导和培养,建立起与当地各行业、企业的广泛联系,为毕业生将来的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职业规划CIP理论1. 简介职业规划是指个体根据自身情况和发展目标,有目的地进行职业路径设计和发展规划的过程。
CIP理论是一种职业规划的理论模型,全称为『职业兴趣模式理论』(Career Interest Profiler Theory)。
CIP理论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提出,并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逐渐形成。
该理论基于人的职业兴趣模式,帮助个体了解自身的职业倾向和偏好,并为个体的职业发展提供指导。
2. CIP理论的基本原理CIP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个体的职业兴趣可以被归类为六种基本类型,即现实型(R型)、调查型(I型)、艺术型(A型)、社会型(S型)、事务型(E型)和企业型(C型)。
每个人在六种类型中有自己的倾向和特点,但往往会有主导型和次要型。
•现实型(R型):对物质世界和技术能力感兴趣,适合从事具体实践和技术操作的职业,如机械师、工程师等。
•调查型(I型):喜欢研究和分析问题,适合从事科学研究和数据分析的职业,如科学家、分析师等。
•艺术型(A型):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适合从事艺术和创作的职业,如画家、作家等。
•社会型(S型):乐于帮助他人和与人交往,适合从事教育和社会服务类的职业,如教师、社工等。
•事务型(E型):喜欢组织和管理事务,适合从事行政和管理工作,如行政管理人员、项目经理等。
•企业型(C型):具有商业头脑和组织能力,适合从事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的职业,如市场营销人员、企业经理等。
3. CIP理论在职业规划中的应用3.1 自我认知和定位CIP理论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倾向,通过评估自己在六种类型上的分数和排名,个体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弱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职业规划。
3.2 职业探索和选择基于CIP理论的评估结果,个体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适合自己的职业领域,有助于缩小职业选择范围。
同时,个体可以参考各种职业的典型代表,寻找与自己职业兴趣匹配的工作岗位。
CIP(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桑普森(Sampson)、皮特森(Peterson)和里尔顿(Reardon)提出从信息加工取向看待生涯问题解决的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该理论假设:生涯选择以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作用为基础;进行生涯选择是一种问题解决活动;生涯问题解决者的能力取决于知识和认知操作;生涯问题解决是一项记忆负担繁重的任务;生涯决策要求有动机;生涯发展包括知识结构的持续发展和变化;生涯认同取决于自我知识;生涯成熟取决于一个人解决生涯问题的能力;生涯咨询的最后目标是促进来访者信息加工技能的发展;生涯咨询的最终目的是增加来访者作为生涯问题解决者和决策制定者的能力。
该理论把生涯发展与咨询的过程视为学习信息加工能力的过程。
该理论的提出者按照信息加工的特性构成了一个信息加工金字塔。
位于塔底的领域是知识的领域,包括自我知识和职业知识。
中间领域是决策领域,包括了沟通-分析-综合-评估-执行五个阶段。
最上层的领域是执行领域,也称为元认知。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是较新的心理学理论,随着它的日益受重视,也就进入职业生涯规划领域。
这一理论关注个人在职业生涯过程中如何使用信息进行生涯决策,解决生涯问题;它对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知识领域完善、生涯决策改进、元认知技能改善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一、职业生涯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提出1991年,盖瑞?彼得森(GarPPeterson)、詹姆斯?桑普森(JamesSampson)和罗伯特?里尔登(RobertReardon)三人,合著了一本书《职业生涯开发和服务:一种认知的方法》(CareerdevelopmentandServices:ACognitiveApproach)。
在书中,他们提出一种新的思考职业生涯发展的新方法,并进行详细阐述。
这种新方法就是认知信息加工(CognitiveInformationProcessing简称CIP)方法,为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咨询领域作出了新的贡献。
CIP理论在大一学生生涯辅导中的应用CIP理论,即心理学专业的职业发展理论,是指导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和选择上的重要理论之一。
CIP理论主要关注个体自我认识与职业生涯决策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体的自我探索和个性特质发展。
本文将探讨CIP理论在大一学生生涯辅导中的应用,以期为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顺利度过大一新生活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一、CIP理论的基本原理CIP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职业兴趣、自我认识、职业信息和决策制定。
CIP理论认为职业兴趣是一个人在特定领域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自我认识包括自我了解、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对于职业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职业信息是指与职业选择相关的各种信息,包括职业领域、职业类型、就业前景等。
决策制定则是指在职业规划中做出具体的职业选择。
根据CIP理论,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基于对自己的深入了解、对职业信息的全面了解以及对职业兴趣的明确认识。
在大一学生生涯辅导中,应用CIP理论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提高职业规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 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兴趣测试在大一学生生涯辅导中,可以利用各类职业兴趣测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
通过测试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职业领域,为未来的职业规划提供依据。
2. 提供职业信息指导大一学生通常对职业领域了解不深,需要学校提供丰富的职业信息指导。
学校可以邀请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来为学生进行职业介绍,让学生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和发展前景,帮助他们作出更加明智的职业选择。
3.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和定位大一学生通常对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认识不够清晰,需要学校对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和定位的引导。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测评活动,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找到自己的定位。
4. 开展职业规划指导课程5. 提供职业发展辅导服务学校可以设立职业发展辅导服务机构,为大一学生提供一对一的职业发展辅导服务。
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
《生涯规划指导师》中级认证培训第三章生涯决策理论第一节.生涯决策理论---生涯决策过程一、CIP理论模型CIP(认知信息加工)理论是在20世界90年代初期,由桑普森、皮特森和里尔顿提出的从信息加工取向看待生涯问题解决的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金字塔:第一层元认知(执行加工领域)第二层通用信息加工技能(决策技能领域)第三层自我知识职业知识(知识领域)二、CASVE决策过程生涯规划决策技术---CASVE循环:沟通分析综合评估执行2.1沟通---意识到自己需要做出选择的阶段沟通阶段需要回答的最基本的问题是:此刻我正在思考并感觉到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并意识到需要做出决策。
2.2分析---了解我自己和我的各种选择的阶段分析阶段需要完成的最具体的任务时:1.尽可能了解造成在第一阶段发现的差距的原因2.了解所有可能导致差距产生的相关因素,3.了解自己有效地做出反应的能力。
2.3综合---确定我可以做什么来解决问题综合阶段需要完成的核心任务是:确定我可以做什么来解决问题。
2.4评估---对于备选方案进行评价和排序评价的基本维度是:1.自己和重要他人2.代价和益处3.物质上和精神上2.5执行----一个将评估结果落地的过程执行阶段的基本任务是:1.制定计划2.进行尝试3.具体行动2.6再循环---重新进入沟通CASVE循环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
在执行阶段之后,生涯决策者又回到沟通阶段,已确定已经选取的选择是不是最好的,是否能最有效地消除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
三、执行加工阶段元认知中的三项技能:自我对话自我觉察自我监控掌握这三项技能,可以更好地对CASVE决策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整,让决策过程更有效合理地进行。
3.1洗我对话积极自我对话的好处:1.它能产生一种积极的期待,让个体对即将开始的行动很有信心,也会付出更多努力。
2.它能强化积极的行为。
3.2自我觉察自我觉察指个体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和为什么做。
自我觉察会促进个体能成为更有效的问题解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