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44033
- 格式:doc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19
《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题目:хх产品生产组织与计划管理设计专业:工业工程班级:二班姓名:方倩:陈艳阳 24时间: 17-18周指导老师:周志华目录第一章绪论1、1 课程设计题目 (1)1、2 课程设计的数据资料 (1)1、3 课程设计目的 (4)第二章分析与设计过程2、1 设置生产单位 (5)2、2 选择生产过程组织方式 (7)2、3 确定车间生产类型 (8)2、4 进行组织设计 (8)2、5 绘制车间平面布置图 (10)第三章编制生产作业计划3、1生产作业计划定义和内容 (12)3、2 编制生产作业计划的方法 (12)3、3 编制某月产品进度计划 (14)第四章总结 (18)第一章绪论1、1 课程设计的题目根据指导老师对课程设计的要求,本次课程设计的题目为:XX产品生产组织与计划管理设计。
1、2 课程设计的数据资料【资料1】 XX产品品种、结构与零件的明细1、产品品种:A-1,A-2,A-3,B-1,B-2,C-1,C-2,C-32、产品基本结构:(八种产品结构相同,零件具体形状不同)【资料二】零件工艺过程,工时定额及设备类型表泵体工艺表衬套工艺表主杆工艺表从杆工艺表阀体工艺表阀杆工艺表法兰盘工艺表轴套工艺【资料3】生产能力设计规模台份能力 2000台(混合品种)易损件(主杆、从杆、轴套)能力,2500-3000件(注:在前面的2000台的基础上加上该能力)【资料4】表月订货情况【资料5】其他参考资料生产间隔期,设备调整费用,平行系数、保险占用量、期初盘点占用量等,根据具体情况自行设定。
1、3 课程设计目的本次课程设计是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了《生产计划与控制》等主要专业课之后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训练,其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某一产品的生产计划与控制过程的想过理论与知识的理解,进一步熟悉产品生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工业工程应用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整合各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完成课程设计的能力,并按要求编写相关的设计说明书、设计报告等。
《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报告报告正文一、设计目的这次课程设计是《生产计划与控制》这门学科的实践环节,是学习《生产计划与控制》课本理论知识后的实际操作性锻炼。
通过这次课设,要能够掌握生产与运理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并且对设计对象的情况,问题和材料有较好地了解,可以灵活应用本课程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设计思想生产作业计划可以分为大量流水生产,成批生产和单件小批量生产三种类型,本次课程设计为大量间断流水线设计。
其特点是专业化程度高;工艺过程封闭;工作地按工艺过程的顺序排列,生产对象在工作地间单向移动;各工序生产能力平衡;生产具有节奏性;各工作地间有传送装置连接。
流水线具有高度的连续性、比例性、平行性。
生产组织方式有两种,以工艺为中心和以产品为中心,以工艺为中心生产,是按照生产工艺的特点来设置生产单位。
在生产单位内,集中着同种类型的生产设备和同工种的工人,只完成产品的部分工艺阶段或部分工序的加工。
一般与订单生产方式,小批量生产结合在一起。
以工艺为中心生产,是按照生产工艺的特点来设置生产单位。
在生产单位内,集中着同种类型的生产设备和同工种的工人,只完成产品的部分工艺阶段或部分工序的加工。
一般与订单生产方式,小批量生产结合在一起。
所以本次设计将采用以产品为中心的设计方法。
生产作业计划的设计要在工厂、车间布置满足生产过程需要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提高资源、设备以及人员的利用率,车间作业系统方便人与机器的操作,缩小设备与人员的占地面积,避免相互交叉与迂回运输,缩短生产周期,节省生产开支。
三、基本原理根据设计内容,我需要对四个不同型号的零件进行车间作业系统的设计设计合理的大量流水线主要按以下步骤进行:(1)按产品形状、尺寸或材料对产品的不同生产或工艺特点进行分类。
(2)计算流水线的生产节拍。
(3)计算各工序的大量系数,从而确定生产类型。
(4)计算每个流水线的设备数量和负荷系数。
(5)绘制流水线布置示意图(—,L,U,O,S型)。
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摘要生产计划与控制是生产管理的首要环节。
它为计划期规定生产活动的目标和任务,包括计划期生产的产品品种、产量、质量和时间进度,以指导企业的生产工作按照经营目标的要求进行。
目前,发达国家的生产厂商已经基本实现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零配件采购上实现了全球化和模块化;生产管理上采用“准时制生产技术”和“敏捷生产管理”等先进的管理方式。
柔性生产计划是前沿的理念,它很好的解决了订单变动和生产计划之间的矛盾,帮助企业在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中低成本、高顾客满意度的运作。
而我国工业的发展大部分还局限在国内,由于条件分割,即使是在国内也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生产企业都有独立的生产体系,零部件工业存在多种标准体系和配套体系,生产的专业化水平较低;管理粗放、水平不高,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
面对如此多变的制造行业,许多管理者认识到生产计划与控制的重要性。
另外,生产计划管理是现代企业生产中一项重要的生产要素,中小型制造企业,在短时间跳跃式发展中,生存让企业不得不重视短期效益。
再生产计划管理中,长期性和预见性不足,缺少制度规范和科学的方法。
随着进一步发展壮大,无法避免的出现一些问题开始困扰企业。
下面对一家生产模具的工厂进行现状报告整理分析,通过对历史数据分析并对下一年的需求进行预测,做出下一年的生产计划,以是生产更加条理化,高效。
关键词:生产计划与控制生产计划管理准时制生产敏捷生产柔性计划武汉理工大学课程设计目录摘要第一章绪论 (1)1.1 课题概述 (1)1.1.1 研究内容 (1)1.1.2 模具工作原理 (1)1.1.3 模具零件明细表 (1)1.1.4 模具总装配图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第二章市场需求预测 (3)2.1 历史数据 (3)2.2 需求预测 (3)第三章生产工艺路线与生产方式 (5)3.1 生产工艺路线 (5)3.2 生产方式选择 (5)3.2.1 均衡生产与市场匹配生产的比较 (5)3.2.2 外协与加班生产方式比较 (6)3.2.3 生产方式的选择 (6)第四章综合生产计划与生产能力粗平衡 (8)4.1 综合生产计划 (8)4.2 生产能力粗平衡 (8)第五章主生产计划 (9)第六章制定MRP和CRP与生产能力精平衡 (10)6.1 产品结构图 (10)36.2 制定MRP (10)6.3 制定CRP和生产能力精平衡 (15)第七章编制零件工序卡 (17)7.1 编制工序卡 (17)7.2 编制装配工序卡 (18)第八章小结 (20)第九章参考文献 (21)武汉理工大学课程设计第一章绪论1.1 课题概述1.1.1 研究内容一家生产模具的工厂,为适应市场需求,使生产过程更加科学化、条理化,避免因来不及响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带来的成本剧增,经营亏损,因此,对模具生产制定生产计划。
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产计划与控制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掌握生产计划的基本概念、原理及编制方法。
2. 使学生掌握生产控制的基本方法,了解生产过程中的调度、监控与调整策略。
3. 引导学生了解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掌握生产计划与控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编制生产计划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生产控制方法,对企业生产过程进行有效调度、监控与调整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生产管理问题,提出合理解决方案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生产管理事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3.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产计划与控制在企业节能减排、绿色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课,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应用。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生产管理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企业实际案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具体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生产计划基本概念:讲解生产计划定义、分类及作用,分析生产计划在企业运营中的地位。
教材章节:第一章 生产计划概述2. 生产计划编制方法:介绍生产计划编制的原则、程序和常用方法,如线性规划、网络计划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 生产计划的编制方法3. 生产控制策略:讲解生产控制的基本原理,分析生产过程中的调度、监控与调整策略。
教材章节:第三章 生产控制策略4. 生产计划与控制应用: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探讨生产计划与控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四章 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应用5. 生产计划与控制软件:介绍常用的生产计划与控制软件,如ERP、MES 等,分析其在企业生产管理中的作用。
生产计划与控制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基本概念,掌握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时间安排与资源分配。
2. 学生能够掌握生产进度控制的方法,了解生产调度的主要策略。
3. 学生能够了解生产计划与控制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理解它与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领域的关联。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制定简单的生产计划,并对生产过程进行初步控制。
2. 学生能够运用生产调度策略,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提高生产效率。
3. 学生能够运用生产计划与控制知识,对企业生产活动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企业生产实际,增强实践操作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心。
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在生产计划与控制过程中与他人沟通、协作。
3. 培养学生认识到生产计划与控制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企业运营观念。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际企业生产案例为载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锻炼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生产计划基本概念:生产计划的定义、类型、作用;生产计划的编制方法与步骤。
2. 生产控制基本原理:生产控制的含义、目的、分类;生产控制的基本环节和流程。
3. 生产进度控制:生产进度控制的方法、工具;生产进度调整的策略与实践。
4. 生产调度:生产调度的概念、目标;常见生产调度策略及其适用场景。
5. 企业生产计划与控制实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企业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应用,总结经验教训。
教学内容按照以下进度安排:第一课时:生产计划基本概念、生产计划的编制方法与步骤。
第二课时:生产控制基本原理、生产控制的基本环节和流程。
第三课时:生产进度控制方法、工具及生产进度调整策略。
第四课时:生产调度策略及其适用场景。
生产计划和控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生产计划的基本概念,掌握生产计划的编制方法和流程。
2. 学生能掌握生产控制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了解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3. 学生了解生产计划与控制对企业运营的重要性,认识到生产计划与控制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生产计划的编制工作,具备一定的生产调度能力。
2. 学生能运用生产控制方法,分析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3. 学生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表观点,共同解决生产计划与控制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对待生产计划与控制工作严谨细致。
2. 学生培养合作精神,尊重团队成员的意见,共同为提高生产效率而努力。
3. 学生认识到生产计划与控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对生产管理的兴趣和热情。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生产管理学科特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的设定旨在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均有所收获,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生产计划基本概念:讲解生产计划的定义、作用和类型,使学生了解生产计划在生产管理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章节一:生产计划概述- 内容:生产计划定义、作用、类型2. 生产计划编制方法:介绍生产计划的编制流程、方法和技巧,使学生掌握生产计划编制的基本技能。
教学内容:- 章节二:生产计划编制- 内容:编制流程、方法、技巧3. 生产控制原则与方法:讲解生产控制的基本原则、常用方法和应用实例,培养学生分析生产过程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教学内容:- 章节三:生产控制- 内容:生产控制原则、方法、应用实例4. 生产计划与控制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生产计划与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涉及到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生产计划的制定、生产过程的控制等方面。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生产计划与控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因此,开设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目标1. 了解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2. 掌握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实际操作技能,能够运用相关工具软件进行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实际操作。
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生产计划与控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
三、课程内容1. 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定义和作用(2)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基本原理(3)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关键环节2. 生产计划与控制的方法和技术(1)生产计划的制定方法(2)生产控制的方法和技术(3)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关键技术3. 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实际操作(1)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实际操作流程(2)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实际操作技能(3)相关工具软件的使用4. 生产计划与控制的案例分析(1)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典型案例分析(2)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实际问题解决(3)生产计划与控制的案例讨论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实际操作技能。
3.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生产计划与控制的相关理论和实际操作过程。
2. 实验操作:利用实验室设备,进行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实际操作演示和实验教学。
3. 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
4. 教学实习: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了解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实际应用和操作。
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1. 引言生产计划与控制是制造业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涵盖了生产计划制定、生产过程控制以及生产效果评估等多个方面。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生产计划与控制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生产计划与控制能力,具体目标包括:•了解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生产计划的编制方法;•学会使用各种生产计划工具和软件;•熟悉生产过程控制方法;•能够评估生产效果并提出改进意见。
3. 课程内容本课程包括以下内容:3.1 生产计划与控制概述•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定义和作用;•生产计划与控制在制造业中的地位。
3.2 生产计划编制方法•制造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生产计划的区别;•生产计划编制的基本流程;•生产计划编制中的常用方法和工具。
3.3 生产计划管理软件•常用的生产计划管理软件介绍;•生产计划管理软件的使用方法;•生产计划管理软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案例。
3.4 生产过程控制方法•生产工艺控制方法;•生产质量控制方法;•生产成本控制方法。
3.5 生产效果评估与改进•生产效果评估指标的选择;•生产效果评估方法和工具;•如何根据评估结果提出生产改进意见。
4. 课程教学安排本课程包括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个部分,教学安排如下:•第一周:生产计划与控制概述;•第二周:生产计划编制方法;•第三周:生产计划管理软件;•第四周:生产过程控制方法;•第五周:生产效果评估与改进。
每周理论学习占课程时间的70%,实践操作占30%。
实践操作包括使用生产计划管理软件进行生产计划编制和生产过程控制的模拟操作。
5. 课程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学生平时表现和期末考核两部分。
学生平时表现占总评成绩的40%,主要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的考察。
期末考核占总评成绩的60%,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
6. 参考教材•《生产计划与控制》(第二版),作者:XXX,出版社:XXX,年份:20XX。
《生产计划和控制》课程设计报告课题名称:姓名:班级:学号:日期:目录一:设计依据1.企业基本项目情况每年400万元。
(二)2011年卡车产销情况据《中国汽车工业产销快讯》显示2011年卡车品种产销同比均呈一定下降其中半挂牵引车产销下降最为明显。
2011年1-12月卡车整车产销265.38万辆和270.19万辆同比下降7.04和4.57卡车非完整车辆产销55.29万辆和58.53万辆同比下降21.35和13.31半挂牵引车产销24.43万辆和25.76万辆同比下降32.61和27.37。
通过计算2011年我国卡车共生产345.10万辆销售354.48万辆同比下降11.97和8.19。
1、2011年重卡市场全年销量排名 2011年重卡车销量88.64万辆同比下跌13.44。
从重卡含非完整车辆、半挂牵引车生产企业2011年112月销售排名看位列前三的企业分别为东风、一汽和中国重汽销量分别为18.60万辆、15.82万辆和14.26万辆同比累计下降3.52、31.42和28.56。
四至六位的企业为福田10.72万辆、陕汽10.42万辆和包头北奔4.00万辆。
2、2011年中卡市场全年销量排名从中卡含非完整车辆、半挂牵引车生产企业2011年112月销售排名看位列前三的企业分别为东风、一汽和重庆力帆。
销量分别为8.26万辆、4.20万辆和2.85万辆累计同比分别下降6.91、增长6.38和171.86。
四至六位的企业为庆铃2.67万辆、四川南郡2.43万辆和江淮2.33万辆。
(三)发展趋势1、重型卡车中牵引车和自卸车将是主力车型,载货车和厢式车市场占有率将逐步缩小。
目前,国卡车外企业产品结构,以及中国重汽、陕汽、重庆重汽、北汽福田等国内主要重型卡车企业产品结构都以牵引车和自卸车为主;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也为牵引车提供了发挥运输作用和效率优势的空间;同时,出于对运输效益的考虑,用户需求也会逐步转向牵引车和自卸车。
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doc 10页)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课程设计报告2007 级专业班级课程名称生产计划与控制姓名学号指导教师高光章,王永成职称讲师二О一О年五月三十日1课程设计简介德国NA公司是一家制造啤酒、饮料瓶盖的专业厂家,具有年产“王冠盖”15亿只的生产能力。
产品的主要用户为国内啤酒、饮料著名品牌生产企业。
该公司设备先进,人员素质、管理水平、产品质量、生产规模、专业化程度、企业信誉等方面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该公司在进行年度生产计划及其方案选择时有独到的做法,如下即是NA 公司于1997年度制定的三个均衡生产方案图表:表1年均衡生产计划方案表表2季度均衡生产计划方案表表3需求均衡生产计划方案外协加工量,充分利用生产能力,使生产成本最低。
本次课程设计任务是对NA公司1997年度(分月)生产方案的分析,并且选择最优方案。
2各方案下生产计划成本核算计算方法:当Pi>Pmax时:须加班,加班费成本为增加1元/万个(C1=1元/万个)当Pi<Pmin时:设备不能充分利用,每少生产1万件需增加0.5元的能源及人工成本,即设备不能充分利用造成的损失费(C2=0.5元/万个)库存租金及管理费(C3):现有库房储存能力为2000件,超出时需向外租借(租金0.35元/万个+搬运费0.20元/万个)。
C3 =0.55元/万个库存产品占用资金利息(C4):C4 = 388.8 /万个×1.08%=4.20元/万个外协加工费(C5):当生产需求量超过计划产量时须联系外协加工。
C5 = 36元/万个。
2.1方案1成本核算C3=0.55*28769=15822.95C4=4.2*43509=182737.8C5=36*2973=107028C=16360.3+182737.8+107028=306126.1 2.2方案2成本核算C2=0C3=0.55*7521=4136.55 元C4=4.2*22609=94957.8 元C5=0C=8988+4136.55+94957.8=108082.35 元2.3方案3成本核算C2=0.5*1217=608.5C3=0C4=4.2*1883=7908.6C5=0C=5551+608.5+7908.6=14068.13综合评定生产计划各方案3.1基于满足销售需求方面通过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三个方案最终都满足了销售需求,但各自的方法不一样,现在总结如下:方案一:通过采用外协加工及大量的库存来满足销售需求方案二:通过大量的加班及较多的库存来满足销售需求方案三:满足销售需求方面做得最好,而且库存方面做得最好,但是却是以出现了设备空闲或有时严重加班的情况来满足的总的说来,三个方案均满足了对销售需求的要求,评定方案中较好的应该是属于第三个。
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
一、设计目的:
本课程的设计旨在使学生了解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基本概念、原则、方法和工具,掌握生产计划和控制的流程和技术,并具备解决实际生产计划和控制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内容:
本课程分为以下几部分:
1. 生产计划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1.1 生产计划的定义和重要性
1.2 生产计划的目标和要素
1.3 生产计划的原则
2. 生产计划的方法和工具
2.1 生产计划的方法:排程方法、批量方法、发放方法
2.2 生产计划的工具:Gantt图、PERT图、关键路径分析、网络分析等
3. 生产控制的基本概念和流程
3.1 生产控制的定义和重要性
3.2 生产控制的流程和环节
3.3 生产控制的目标和要素
4. 跟踪和评估生产计划和控制效果
4.1 生产计划和控制效果的评价指标
4.2 生产计划和控制效果的跟踪方法和技巧
4.3 生产计划和控制效果的提高策略和途径
三、设计要求:
1.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应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相衔接,形成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2. 本课程应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要目的,教学内容应具有实际性和针对性。
3. 本课程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案例分析、实践操作、学生讨论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4. 本课程的评分方式包括平时表现、实验报告、期末考试等多种方式,以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产计划与控制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掌握生产计划的基本概念、类型及编制方法。
2. 使学生掌握生产控制的基本原理,了解生产控制的过程、方法及其在生产管理中的作用。
3. 帮助学生了解生产计划与控制与其他企业管理环节的关系,如库存管理、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生产计划编制方法,独立完成生产计划的制定与调整。
2. 培养学生运用生产控制原理,分析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表观点,共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企业生产管理,提高其对生产计划与控制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2. 培养学生具备严谨、负责任的工作态度,认识到生产计划与控制对企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理解生产计划与控制在节能减排、绿色生产等方面的作用。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产管理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为高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但可能对生产管理实际操作缺乏了解。
教学要求:1. 结合实际案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
3.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1. 生产计划基本概念与类型:包括生产计划的定义、作用、类型(如长期、中期、短期计划),以及不同类型计划的应用场景。
教材章节:第一章 生产计划概述2. 生产计划的编制方法:详细介绍甘特图、网络图、里程碑图等生产计划编制工具,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工具进行生产计划的制定与调整。
教材章节:第二章 生产计划的编制方法3. 生产控制原理与过程:阐述生产控制的定义、目标、原理,以及生产控制的过程和方法,如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等。
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 理解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生产计划与控制的方法和技术;3. 能够运用各种工具和软件进行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实际操作;4. 在实际生产管理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
二、课程内容1. 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施3. 生产计划编制与排程4. 生产作业控制与协调5. 生产计划与控制的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
通过理论教学,学生将对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一个清晰的了解;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将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将掌握各种工具和软件在生产计划与控制中的应用技能。
四、课程评价学生的综合考核将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课堂互动、实践操作和期末考试等多个方面。
通过这些评价方式,能够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应该能够掌握生产计划与控制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为将来从事生产管理领域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生产计划与控制是现代企业生产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涉及到企业生产过程的组织、协调和调度,从而确保生产能够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产计划与控制的概念和原理,掌握现代生产计划与控制的方法和技术,以及在实际生产管理中的应用。
在课程的基础知识部分,学生将学习关于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他们将了解生产计划与控制在整个生产管理系统中的作用,并从中建立起对其重要性和复杂性的认识。
此外,学生还将学习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施,这将使他们能够理解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以应对各种现代生产环境中的挑战。
另外,课程还将围绕着生产计划与控制过程中主要的具体工作展开。
学生将学习生产计划的编制与排程,了解生产调度和资源分配的方法,掌握如何确定生产计划的时间表和生产资源的使用,以确保生产的高效进行。
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课程1. 引言生产计划与控制是现代工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过科学合理地制定生产计划,合理配置资源,控制生产过程,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保证产品质量,提升企业竞争力。
因此,在工业工程与管理类专业中设置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课程设计的角度,介绍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设计。
2. 课程目标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了解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基本方法和工具;•能够设计和实施生产计划与控制方案;•能够分析和解决生产计划与控制中的问题。
3. 课程内容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生产计划与控制基础知识•生产计划与控制的概念和作用;•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基本原理;•生产计划与控制的主要任务;•生产计划与控制的组织和管理。
3.2 生产需求预测与销售计划•生产需求预测的方法和工具;•销售计划的制定和调整;•库存管理与控制。
3.3 生产排程与调度•生产排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生产调度的原理和策略;•进度控制与优化。
3.4 资源管理与优化•生产资源的配置和调度;•生产能力评估与提升;•生产成本控制与优化。
3.5 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应用•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的分类和特点;•常用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的介绍与应用。
4. 教学方法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具体教学方法包括:•讲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明确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实践: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产计划与控制问题。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生产计划与控制中的难题。
•实习实训:鼓励学生到实际企业中进行实习实训,深入了解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实际运作。
目录第一章企业简介 (1)1.1企业概况 (1)1.2产品介绍 (1)1.3三螺杆泵的结构组成 (2)1.4三螺杆泵销售数据 (2)1.5各车间设备组数量及台时定额 (3)1.6螺杆泵的工艺程序图 (4)第二章需求预测和生产能力平衡 (5)2.1需求预测方法 (5)2.2定量需求预测 (5)2.2.1SN型三螺杆泵 (6)2.2.2SM型三螺杆泵 (9)2.2.33G 型三螺杆泵 (10)2.3评定生产能力的方法 (11)2.4设备组生产能力 (11)2.4.1毛坯车间 (11)2.4.2机加车间 (11)2.4.3 装配车间 (14)第三章产品出产计划 (15)3.1品种的确定........................................................153.2产量的确定 (15)3.2.1预测的市场需求 (15)3.2.2 进行产量方案优化 (15)3.2.3 编制产品出产进度计划 (17)第四章主生产计划编制 (23)4.1计算现有库存量 (23)4.2确定主生产计划的生产量和生产时间 (24)4.3计算待分配库存 (24)第五章物料需求计划编制 (23)5.1MRP的计算项目 (26)5.2MRP的计划因子 (26)5.3外购件采购批量 (26)5.4MRP计划表编制 (28)第六章生产作业计划编制和生产任务的排序 (32)6.1计算生产批量与生产间隔期 (32)6.1.1 毛坯车间 (32)6.1.2 机加车间 (33)6.1.3 装配车间 (33)6.2计算生产周期 (33)6.2.1 零件工序生产周期 (34)6.2.2 工艺阶段生产周期 (34)6.3计算生产提前期 (35)6.4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 (35)6.5生产作业排序 (37)第七章课程设计的心得体会 (39)附录参考文献 (40)第一章企业简介1.1 企业概况XX恒盛泵业股份XX,位于泊头市河东北街61号,原国营泊头市齿轮泵总厂,始建于一九七三年,是国家泵行业重点骨干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泵类产品技术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国家高端容积泵研发制造基地,国内容积泵规模最大,品种最全、技术领先、加工检测能力最优的研发制造企业。
生产计划与控制课设快速发展的经济增长和技术变革,加上全球化带来的越来越大的竞争,使得企业在企业经营上所面临的挑战愈发强大。
因此,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以更有效的方式实施生产计划和控制。
生产计划和控制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也是企业与其他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生产计划和控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能够准确地预测市场需求,以及能够迅速地做出相应的激烈竞争之策略和决策。
生产计划和控制的基本原理是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以及企业内部订单量、原材料储备、产量变化等情况,有效地安排企业的生产,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以实现其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在实施生产计划和控制的过程中,企业要制定周期性的计划,规定员工的配置及时间、原材料的采购及交付、生产及交付、库存的储备及监控等方面的计划,以及把控质量的检查和管理等,以保证实施生产计划和控制的有效性。
同时,在实施生产计划和控制的过程中,还要合理配置人力和资源,掌握和把控重要资源的效率,提高资源密集度,从而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另外,要加强与客户的沟通,根据客户的要求,不断完善企业的服务,以确保企业的服务质量符合客户的期望。
有效地实施生产计划和控制,需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所以在进行生产计划和控制之前,必须先确定企业的管理体制,以确保实施生产计划和控制的有效性。
企业应将生产计划和控制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紧密结合,把企业的生产计划和控制作为一种战略行为,以改变企业的战略方向,使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保持核心竞争力。
生产计划和控制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为了实施更有效的生产计划和控制,企业应该为其提供足够的投资,建立相应的团队来负责策划、实施和管理生产计划和控制,以便更有效的实现企业的生产计划和控制的潜在价值。
鉴于生产计划和控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本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生产计划和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实施技巧以及把控方法的理解能力,使学生掌握生产计划和控制的全部知识。
生产计划与控制课设生产计划与控制是关键的生产活动,对于工厂的运作至关重要。
首先,生产计划与控制的目标是合理组织资源,以实现有效制造。
其次,它实现了两个基本功能:计划和控制。
生产计划通过规划和组织各种生产资源,实现生产活动的有效安排和协调;生产控制则通过测量、调整和改进现有生产方式,达到节省成本和提高效率的目的。
有效的生产计划和控制需要运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
首先,需要确定生产管理的宏观框架,以便创建一种有效的生产系统,在这种系统中,可以实施有效的生产计划、进行质量控制、实现设备投资管理和科学安排生产时间。
其次,要采用有效的计划技术和管理技术,实现计划的精确性、高效性和灵活性,为计划和控制提供一个有效的基础。
最后,还要采取有效的控制技术,以实现实时监测和调整,以确保生产过程的可控性和可靠性。
此外,现代生产计划与控制面临着一些挑战,特别是在计划和控制过程中,如何有效控制资源、实现有效的计划、控制和评估等。
因此,技术和方法的改进是解决这些挑战的关键,通过实施新的技术和方法,可以为生产计划和控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比如,数据挖掘和智能分析技术可以用来分析生产数据,快速收集和分析大量生产数据;机器学习技术可以支持生产计划,使计划更加精确、实时和灵活;在生产控制方面,智能控制技术可以自动调节和控制生产参数,从而实现可靠的生产控制。
同时,还可以尝试有效的计划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以及基于互联网的生产仿真技术等,都可以帮助企业制定有效的生产计划与控制。
综上所述,生产计划和控制在现代企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计划和控制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有效的生产活动,提高生产质量、效率和抗风险能力,同时也可以实现成本的最低限度。
因此,有必要尽可能深入地研究生产计划与控制,以挖掘这一领域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保障和支持。
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姓名:学号:专业:工业工程院系:机械工程学院学校:理工大学指导教师:日期:2014 年 6 月 16 日0一、课程设计目的学生在学完《生产计划与控制》专业课程后,进行生产计划与控制的课程设计。
通过课程设计的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悉和掌握企业生产计划的编制方法和步骤。
二、课程设计容、基本要求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按设计任务要求进行分析、计算和设计,并在两周独立完成一份完整的课程设计报告。
具体要求:⑴对各类原始资料进行分析;⑵掌握各有关主要期量标准及生产能力的计算方法;⑶掌握生产计划的编制方法和步骤;⑷掌握各有关生产计划表格的计算和填写;⑸掌握物料需求计划——MRP的编制方法;⑹采用网络计划技术进行时间——资源的优化。
三、题目南方工程机械2013年度生产计划的编制(部份)。
四、原始资料1.该公司主要产品CWJ型机械的有关资料:⑴该产品2013年度各月出产计划(见表1);⑵该产品的加工工艺流程及各环节的生产周期(见图1);⑶该产品的投入批量为月批,投入间隔期为30天,暂不考虑保险期,上年度出产累计编号为号。
2.机加工车间主要产品甲、乙、丙三种零件的有关资料:⑴三种零件在主要工序上的加工时间(表2);⑵三种零件在各道工序上的台时定额及设备数(表3、表4);⑶采用两班制生产,每班8小时,设备损失系数为0.05。
3.CW6163型产品代表零件的有关资料:⑴ CW6163型系列产品A、B结构层次图(图2);⑵ A、B产品零部件其它有关资料(表5)。
4. 该公司某工程各工序之间关系(表6)。
1编制生产计划和生产作业计划资料一、南方工程机器拟采用累计编号法编制2013年度CWJ型产品的投入产出计划,该产品2013年度各月的商品出产计划见表1:29-35号方案5,二班1-7号,方案6,……;以此类推。
产品的加工工艺流程及各环节的生产周期如图1所示:图1 CWJ型产品加工工艺流程及各环节生产周期二、此机加工车间固定生产甲、乙、丙三种零件,该三种零件在主要工序上的加工时间如下表2所示:(δ=0.05)2三种零件各道工序的台时定额如下表3所示:三、CW6163型系列产品中,主要生产A、B两种产品,A、B产品分别由C、D、E、F、G、H等零部配件装配而成,其产品结构层次如图2所示。
目前的可用库存量、提前期如表5所示:四、工程项目优化该公司某工程各工序之间的关系、作业时间及各工序每天所需安装工人人数如表6所示。
并限定每天的安装工人不能超过22人,试安排作业计划,使人力资源得到平衡。
3目录1采用累计编号法编制CWJ产品全年的投入产出计划 (5)1.1计算各生产环节的投入产出提前期 (5)1.2计算全年各月份的出产累计编号 (6)1.3 计算各车间的出产投入累计编号 (6)1.3.1 一月份各车间的出产投入累计编号 (6)1.3.2 二月份各车间的出产投入累计编号 (7)1.3.3 编制各车间投入产出计划表 (7)2机加工车间标准批量、生产间隔期和生产能力,综合平衡 (7)2.1计算机加工车间批量和生产间隔期 (8)2.2计算机加车间生产此三种产品的生产能力,综合平衡 (9)3 编制产品A的物料需求计划——MRP (11)3.1 产品结构层次图 (11)3.2 MRP的计算 (12)4运用PERT图进行时间——资源的优化 (13)4.1 绘制网络图 (14)4.2 进行作业计划的初步安排及优化 (14)4.3网络图的时间——资源优化表 (17)5课程设计总结 (18)参考文献 (18)41采用累计编号法编制CWJ产品全年的投入产出计划南方工程机器拟采用累计编号法编制2013年度CWJ型产品的投入产出计划,该产品2013年度各月的商品出产计划见表1:产品的加工工艺流程及各环节的生产周期如图1所示:图1 CWJ型产品加工工艺流程及各环节生产周期1.1计算各生产环节的投入产出提前期公式为:车间投入提前期=该车间出产提前期+该车间生产周期;前后批量相等时:车间出产提前期=后续车间投入提前期+保险期;车间投入提前期=该车间出产提前期+该车间生产周期;前后批量不等时:车间出产提前期=后续车间投入提前期+保险期+(本车间生产间隔期-后车间生产间隔期);由以上可以得出:装配车间出产提前期=0,保险期=0;(1).装配车间投入提前期=装配车间出产提前期+装配车间生产周期=60(天)(2).二金工车间出产提前期=装配车间投入提前期+保险期=60(天)二金工车间投入提前期=二金工车间出产提前期+二金工车间生产周期=60+90=150(天)(3).一金工车间、冲压车间的出产投入提前期与二金工车间相同;(4).油漆车间出产提前期=冲压车间投入提前期=150(天)油漆车间投入提前期=油漆车间出产提前期+油漆车间生产周期=150+30=180(天)(5).锻件车间出产提前期=冲压车间投入提前期=150(天)锻件车间投入提前期=锻件车间出产提前期+锻件车间生产周期=150+90=240(天)(6).铸件车间的出产投入提前期与锻件车间相同。
5各车间出产投入提前期如表2所示:1.2计算全年各月份的出产累计编号具体计算方法为:本车间出产累计号数=最后车间出产累计号数+最后车间平均日产量×本车间出产提前期;本车间投入累计号数=最后车间出产累计号数+最后车间平均日产量×本车间投入提前期;计划期车间应完成的出产量=计划期末计划出产的累计号数-计划期初已出产的累计号数;计划期车间应完成的投入量=计划期末计划投入的累计号数-计划期初已投入的累计号数;由以上知识点再结合本题:1.3 计算各车间的出产投入累计编号1.3.1 一月份各车间的出产投入累计编号本车间出产累计号=最后车间出产累计号数+最后车间的平均日产量⨯本车间出产提前期本车间投入累计号=最后车间出产累计号数+最后车间的平均日产量⨯本车间投入提前期平均日产量=从投入(出产)期起到该批产品出产期为止的各月产量的总和/投入(出产)提前期61.3.2 二月份各车间的出产投入累计编号1.3.3 编制各车间投入产出计划表由以上计算得到的数据可列出全年各车间投入产出计划表如下:2、计算机加工车间标准批量、生产间隔期和生产能力,综合平衡.78此机加工车间固定生产甲、乙、丙三种零件,该三种零件在主要工序上的加工时间如下表2所示:(δ=0.05)三种零件各道工序的台时定额如下表3所示:2.1计算机加工车间甲、乙、丙三种主要产品(零件)的批量和生产间隔期。
计算公式为:δt tQ d ∂≥min式中:• δ——准备结束时间损失系数(05.0=δ); • t ad ——准备结束时间; • Q min ——最小批量; • t ——单件工时;计算各产品批量(最小批量法):(1)甲产品批量 20005.0660min ==≥∂X t t Q d δ(2)乙产品批量 120005.02120min==≥∂X t t Q d δ9(3)丙产品批量 15005.0430min==≥∂X t t Q d δ计算各产品生产间隔期:公式:R=Q/n d • Q ——批量;• R ——生产间隔期; •n d ——平均日产量;(1)甲产品生产间隔期 R=Q/n d =200/80=2.5(2)乙产品生产间隔期 R=Q/n d =1200/120=10(3)丙产品生产间隔期 R=Q/n d =150/80=1.875机加工车间甲、乙、丙三种主要产品(零件)的标准批量和生产间隔期如下图所示:2.2计算机加车间生产此三种产品的生产能力,若出现不平衡,请进行综合平衡。
表2—1以假定产品为计量单位计算车床生产能力计算过程表(1)设备组的负荷系数为 %39.76689009.2/11000=表2—2以假定产品为计量单位计算钳床生产能力计算过程表(2)设备组的负荷系数为 %31.81796701.3/19500=表2—3以假定产品为计量单位计算铣床生产能力计算过程表(3)设备组的负荷系数为%46.768564=表2—4以假定产品为计量单位计算刨床生产能力计算过程表(4)设备组的负荷系数为 %38.765463=表2—5以假定产品为计量单位计算磨床生产能力计算过程表(5)设备组的负荷系数为 %39.765463=表2—6以假定产品为计量单位计算钻床生产能力计算过程表(6)设备组的负荷系数为 %50.625759=有结果知:平衡。
3、编制产品A 、B 的物料需求计划——MRP3.1 产品结构层次图CW6163型系列产品中,主要生产A 、B 两种产品,A 、B 产品分别由C 、D 、E 、F 、G 、H 等零部配件装配而成,其产品结构层次如图2所示。
目前的可用库存量、提前期如表5所示:3.2产品的物料需求计划MRP表4、工程项目优化该公司某工程各工序之间的关系、作业时间及各工序每天所需安装工人人数如表6所示。
并限定每天的安装工人不能超过22人,试安排作业计划,使人力资源得到平衡。
在初始方案制定以后,通常需要对计划进行调整,使方案不断优化。
容包括:缩短工期,以符合规定完工时间的要求,即时间优化;寻求总费用最低的最佳工期,即时间费用优化;工期基本不变,使资源利用最经济合理,即时间资源优化。
本题即是对时间资源的优化设计。
4.1 绘制网络图4.2 进行作业计划的初步安排及优化时间-资源优化的目标是,在资源限定的条件下,并在所要求的工期,使资源达到充分而均衡的利用。
处理这种问题的思路是,首先保证关键活动需要的资源量,然后,利用时差,将那些与关键活动同时进行的活动推迟,以消除负荷高峰期,使资源的总需要量降低到其供应能力的。
由网络图可确定关键路径为B 、F 、I 、J 人力资源优化: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进度图日期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日期48121620242832(1)劳动力需求图这是初始的项目进度安排,由图可以看出,从第1天到第5天每天的安装工人都超过22人,且人力资源分布不均匀,所以必须资源优化,消除资源负荷高峰,使资源的总需求量降低到其供应能力的限度,并尽可能地在整个项目工期均衡。
先调整时差大的作业,H 和K 的时差为4,A 、D 、E 的时差均为3,他们都是非关键路径上的作业,把H 、K 向后推迟四天,A 、D 、E 同时向后推迟三天,得到下图所示的项目进度安排。
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2)进度图日期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日期48121620242832(2)劳动力需求图第一次优化的结果并没满足要求,2~4天的作业人数仍超过22人,为了达不到要求,必需推迟作业G,把G 作业推迟三天,得到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