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图书馆建筑评析共19页
- 格式:ppt
- 大小:2.31 MB
- 文档页数:19
中国国家版本馆文瀚阁设计理念
中国国家版本馆文瀚阁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传统与现代融合:文瀚阁作为中国国家版本馆的标志性建筑,旨在展示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性和现代出版产业的活力。
设计师将传统的古代建筑元素与现代的建筑技术相结合,使建筑在外观上既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气息,又具备现代建筑的功能与舒适性。
2. 呼应自然环境:文瀚阁的设计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建筑外观采用了保留原有地形的设计,让建筑与周围山水自然景观相融合。
建筑物使用环保材料,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建筑内部也采用了自然采光与通风系统,使馆内的空气清新,自然光线充足。
3. 体现内容文化:文瀚阁的设计注重展示出版文化的内容魅力。
建筑内部结构设计灵活,满足各种不同类型的展陈需求,通过多媒体与互动装置,将版权、出版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等内容进行展示。
建筑外部还设计了大型屏幕进行实时播放各类出版文化内容,吸引游客的兴趣。
总的来说,文瀚阁的设计理念在于打造一个融合传统与现代、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以内容文化为导向的展示空间,使中国国家版本馆成为展示中国出版文化魅力与创新力的重要窗口。
第七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
2018年,中国国家发改委率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部等多个部门组织开展了第七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
该次工作组织范围覆盖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公共图书馆,共有544家图书馆参与该次评估定级工作。
经过三轮评估定级,最终确定了四级公共图书馆的等级指标,分别为:一级公共图书馆、二级公共图书馆、三级公共图书馆和四级公共图书馆。
该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贯彻了“数字化,智慧化”的思想,采用智慧审核技术,综合考核图书馆的服务设施、信息资源等方面。
评估定级的标准还包括专业服务能力、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等方面,以更加系统、更加完善的方式对全国图书馆进行了综合考核定级。
该次评估定级工作,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全国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而且还能够树立更高的文化服务标准,提供丰富、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
;。
2012.10.17
摄影/制作蒋嘉平手动翻页
1
4
这是以浮雕壁画形式展示的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其中的
《永乐大典》、《敦煌遗书》。
6
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和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于2003年~2007年间建设。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3号,国家图书馆北侧。
主体建筑形似硕大厚实的书籍。
7
2008年
9月二期馆舍(现称总馆北区)建成并投入使用,扩建完成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馆舍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
截至到2005年,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容量达2500多万册,并以每年60-70万册(件)的速度增长。
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图书馆,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图书馆之一,是世界著名的国家图书馆。
9自1909年9月9日,清政府批准筹建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已经走过百年。
21
22在楼上俯瞰-宏伟的阅览大厅
24
多少人从
这里开始孕育金
色的理想,开始铸造中国的希望,让理想从这里起飞。
有馆标的红蓝铅笔很有纪念意义
音乐张开理想的翅膀
PPS CZ JJP 20。
图书馆建筑艺术风格演变分析文华公书林是中国近代最早开办的、管理完善的公共性质图书馆,其教育功能遍及整栋建筑。
该馆由设计,于1910年竣工。
馆舍坐南朝北,东西最宽处约为2073米,南北约为2438米,在进深方向由北向南依次展开为三个段落,馆外院内略植草木,主立面取横三段、纵三段式。
近观文华公书林,其让人感到大气、美观,是名副其实的闳宇崇楼。
文华公书林是清末民国初年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典型的校舍建筑代表,在继承欧洲建筑大多具有的古希腊神庙建筑风格的同时,吸收了造型严谨的古典柱式、内部装饰丰富多彩的法式风格,且不拘泥于固定的法式风格,而是遵循具有美感且均衡的比例原则,寻求感官美。
此后,公共图书馆运动又催生了一大批各类图书馆,如京师大学堂图书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图书室、国立武汉大学图书馆等。
文章论述我国近现代图书馆建筑风格的变化。
一、以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为主中国清代建筑严格遵循《清工部工程做法》,每一栋建筑在外观形制上都有章可循。
但图书馆建筑不同于其他建筑,如果按照清代的木结构建造,则难以满足其使用要求。
因此,初期的图书馆建筑在保留传统形制的基础上,在内部使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等当时先进技术。
北平图书馆图1是一座将外在美观与内部功用相结合的经典建筑。
北平今北京在历史上曾是多个王朝的首都,各类古建筑星罗棋布,在此处建设一座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必须考虑其与周围古建筑的协调性和作为图书馆的功能性。
因此,整个建筑遵循传统建筑、现代技术的建设原则。
从形制上看,北平图书馆极具中国古代宫殿式建筑风格,主楼平面呈王字型,高两层,带地下室一层,由前楼、中楼、后楼、东西配殿及月台组成,均用走廊连接组成一体,底部采用金刚座形式。
该图书馆整体以前楼为中轴线并加以强调,东西配殿、中楼、后楼衬托出主楼的雄伟壮阔,恰当地处理了主要与从属、重点与一般的关系,使建筑主从分明、以次衬主,加强了表现力,取得完整、统一的效果。
馆舍内部则使用了当时先进的建造技术。
2015年12月J o u r n a l o fG r e e n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第12期收稿日期:2015-11-03作者简介:赵利明(1959—),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消防和安防中控室运行工作。
赵利明(国家图书馆中控室,北京10008)摘要:介绍了国家图书馆二期建筑结构特点、重点部位、消防设施和中控室日常管理,以期为保证读者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应对突发火灾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家图书馆二期;建筑结构;消防设施;中控室消防安全管理中图分类号:T U 99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12-0245-031 引言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于2008年9月8日竣工并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8万m 2,建筑高度27m 。
整体布局由地下部分3层,地上部分5层,以及外围地下车库构成。
由于图书馆书籍、杂志、电子阅览设备和电气设备都属于易燃物品。
针对看书查资料的人员多且分散,管控难度大,馆内电气设备使用量大等特点,世界各国都把图书馆做为消防重点单位。
针对火灾等突发事件的应急疏散,很多国家的现代化图书馆在建筑结构上大多采用中间大空间设计方式,国家图书馆二期也在建筑结构设计上采用了这种设计。
2 国家图书馆二期建筑结构特点和重点部位2.1 建筑结构特点二期分主楼和车库,其中主楼地上5层,地下三层和车库地下二层。
主楼地下一层至地上五层的中间部分设计成中庭大空间形式,中庭的外围由各层环形走廊以及走廊阅览室和办公区组成。
主楼纵向交通是由从中庭外走廊上分别建造6个核心筒和一个滚梯构成,从正北面自西向东依次为1、2和3号核心筒,从正南面自东向西依次为4、5和6号核心筒,连贯形成一个核心筒顺时针编号。
其中1、3、4和6核心筒有电梯和上下楼梯,而2和5号核心筒只有楼梯。
大空间外东侧走廊二层至四层有大型滚梯一部。
主楼横向交通采用回型建筑结构,门号规则是从西南6号核心筒开始按核心筒逆时针顺序编号。
中国国家图书馆1 基本简介中国国家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是中国的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旧称北京图书馆,一般简称“国图”。
裙楼分布在主楼两侧,并形成两个面积甚大的天井,天井内为花园,形成楼中有园的独特景致,裙楼地上5层地下1层,分布着图书馆的各个功能单元,设有各具特色的阅览室46个,其中开架阅览室23个,日均可接待读者六、七千人次。
该建筑还曾被评为“八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榜首。
包括北海公园附近的文津街分馆,馆舍面积共17万平方米。
国家图书馆每年大约要接待海内外读者400多万人次。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丰富,品类齐全,古今中外,集精结粹。
作为国家藏书机构,中国国家图书馆依法接收中国大陆各出版社送缴收藏的出版样书,此外还收藏中国大陆的非正式出版物,例如各高校的博士学位论文均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收藏之列。
是图书馆学专业资料集中收藏地和全国年鉴资料收藏中心。
从藏书量和图书馆员的数量看,中国国家图书馆(即原北京图书馆)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图书馆,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图书馆之一,是世界著名的国家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可上溯到700多年前的南宋皇家缉熙殿藏书,最早的典藏可以远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
国家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中珍品特藏包括善本古籍、甲骨金石拓片、中国古旧舆图、敦煌遗书、少数民族图籍、名人手稿、中国少数民族文献、革命历史文献、家谱、地方志和普通古籍等260多万册(件)。
外文善本中最早的版本为1473-1477年间印刷的欧洲“摇篮本”。
这部分藏品极为珍贵,闻名遐迩,世界瞩目。
截至到2005年,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容量达2500多万册,其中价值连城的古籍善本就有200余万册,著名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举不胜举。
其中尤以“四大专藏”即“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和“文津阁四库全书”最受瞩目。
2007年6月8日,中国国家图书馆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