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构想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试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构想[摘要]:绿化是基础,美化是园林的一种重要功能,而生态化是现代园林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是21世纪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文章从创建生态城市的一体化格局,提升城市生态设计水平,加强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合理植物群落,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城市地域人文特色等方面论述了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构想。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建设构想生态设计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f 文章编号:1009-914x (2012)26-0191-01人类渴望自然,城市呼唤绿色,园林绿化发展就应该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在城市园林的创造中,满足人们的休闲、游憩和观赏的需要,使人、城市和自然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良好生态系统。
绿地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担负着环境净化的重要功能,防止城市污染。
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基底—廊道—斑块”理论,建设城市生态绿地的绿网系统。
根据城市不同分区的空间异质性,贯通城市内的绿廊结构,其中绿廊穿越外环绿带、楔形绿地和中心区园林绿地,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经过高绿量的森林群落引入城市内部,缓解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
城市生态设计工艺,是指根据自然生态最优化原理设计和改造城市生产、生活系统的设计和工艺流程。
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创建生态城市的一体化格局,提升城市生态设计水平生态绿化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城市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
城市绿地不应局限于仅仅作为视觉的欣赏对象,还应满足城市绿化的外在形象美观。
作为城市自然生产力的主体,城市生态绿化应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
因此,城市生态绿化应贯彻生态优先准则,同时参与城建项目规划和建设过程,而不是工程建设的最后补漏和修饰。
绿地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担负着环境净化的重要功能,防止城市污染。
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基底—廊道—斑块”理论,建设城市生态绿地的绿网系统。
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新构想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人们开始逐渐关注生活的环境,由于社会建设国家建设避免不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资源的开采使用等,自然的生态环境呈现逐渐恶化趋势,所以当代的建设不是建立在破坏环境的黑色建设,而是生态友好的绿色建设,于是建设生态城市,已经成为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建设更好的绿色生态圈生态城市的创新观念的领先建立,全面推动可持续发展,五位一体的绿色发展是我们如今最为紧迫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构想一、生态城市概述生态城市的特点如下:1.和谐型,和谐是万物的和谐,在我们一味追求高经济增长,追究国民经济总值,GDP指标的增长的同时,却忽略了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所以生态化城市的建立不仅表现在城市的绿色环保性无污染性,同时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满足人类自身需求的基本上,还有满足适合更高层级的进化型的需求,使得城市体现在人与自然和生态生活圈,在万物和谐的关系中,才能使得整个天地都富有活力,一片和谐自然的景象,彰显出生态城市独有的文化和美丽。
和谐性是建设生态城市的核心要素。
2.高效性,生态城市的建设不是一时的,短暂的繁荣,是持续性的。
而这种持续性不是由于生态性的标准而失去了一个城市内在的功能性,而是促进城市繁荣更加高效的运转城市机制,是以低能耗,高效率,各部门和谐共生相互协调的高姿态彰显生态城市的风采。
3.持续性,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城市的功能性建设一直是城市核心功能性要素之一,在兼顾不同时期的城市群发展中,我们当今在秉持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后,优化整合资源配置,科学合理化规划,保证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4.整体性,在城市群整体规划建设中,不管是建筑群的集中建设发展还有周边的文化建设,基础设施以及周边植被绿化规划等,在兼顾社会经济和绿色建设几个要素相互统一和谐统一的前提下,围绕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兼顾整体的和谐发展,寻求城市和自然的整体化发展。
浅谈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新构想【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存在问题近几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极为迅速,但是城市的发展却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系统化,各个不同城市区域的空间的城市发展模式基本相同。
并且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仅仅只是注重物质生活的享受,却疏忽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导致城市间出现大量的噪音污染以及空空气污染,这些污染对于本就缺乏生态绿化的城市来说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所以,在对城市进行规划的过程中,采取现代化的生态新构想成为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
1.生态学原则的应用生态城市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划:生态经济发展、自然生态环境改善、经济总量提高、环境质量提高等。
在这其中,必须要极大对环境改善和生态经济发展的力度,这对于生态城市规划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此外,由于现代城市是一个通过人工方式所转化而来的人造生态系统,所以它的整个生态体系并不能够自给自足,对于环境和各种资源有着较大的依赖性,并且在现代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稳性,这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便是人造生态体系无法自我完善。
所以,城市在进行生态规划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的考虑到城市自身所具有的复杂多样化等结构体系,只有采取对应的方案才能够切实有效的将物质转化率提高,使得能量能够更充分的被利用,这对于城市中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共存的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1整体性原则按照系统的城市生态理论来看,任何一个系统都属于一个有着自身独特秩序的整体,并且系统中有着自身独立的结构,各个不同部分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并且在组合在一起之后便能够发挥出一定自身所拥有的特性,整个功能和结构之间永远都保持着一种动态性的关联,所以,在对现代城市生态系统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系统与整个城市之间所具有的统一性和和谐性,要保证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这三个方面的主要因素能够融合在一起协同发展,才能够保证城市能够形成整体的生态系统。
1.1.1城市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平衡在加大城市发展力度的过程中,还应当注重对周边环境的保护,只有自然与城市共同存在,才能够使得城市发展更加迅速、稳定。
台北夜景(图片来源: http://www.dcview.com.tw/gallery/)生态城市规划近期, 内相当一部分城市提出了建设 国 “生态城市” 的目标, 这是落实 “科学发展观”引导 、 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意和必然要求。
然仅有理论 指导而缺少可操作的经验加以借鉴, 势必使生态城市的规 划、 建设仅停留于 “热炒概念” 的层面, 而难以收到预期成 效。
故我刊将陆续邀请一些专家学者对境外一些城市在生 态城市规划、 建设方面的经验进行介绍和探讨, 以期为国 内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受本刊之邀, 新加坡国 立大学建筑系杨沛儒博士, 特撰写了 “生态城市设计专题” 系列文章, 已于今年2-3合刊上发表了第一篇 《国外生态城 市的规划历程1900~1990》本期继续发表该系列第二篇文 , 章 《生态城市的总体策划——台北生态城市的规划架构》 。
此外, 台湾高雄大学都市发展与建筑研究所所长曾梓峰教 授亦结合德国生态社区规划案例, 对可持续发展生态社区 规划中的社会资本观念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以期对读者有 所启发。
152005(7) 2005(7)现 代 城 市 研 究文章编号: 1009-6000(2005)07-0016-10 中图分类号: TU985.12 文献标识码: B 作者简介: 杨沛儒, 台湾大学工学博士, 硕士, 美国麻省 理工学院(MIT)硕士 , 现为新加坡国立大学 (NUS) 设 计与环境学院建筑系助理教授, 城市研究组负责人; 王鸿楷, 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教授。
生态城市的总体策划——台北生态 城市的规划架构Eco-city Master Planning: A Planning Framework of Taipei Eco- city杨沛儒 王鸿楷Perry Yang Hung-Kai Wang序言: 生态城市总体规划的台北经 验本文旨在探讨生态城市的总体规划 概念, 并以台北市的规划经验探讨其实施 架构。
浅谈生态景观城市规划的设计与构想作者:汪娟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32期【摘要】城市生态建设是当前城市建设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本文在对目前我国的城市生态环境现状进行简单分析后,再主要从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和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三大方面来对生态景观城市规划这一课题进行相关的设计与构想,希望对我国生态景观城市的建设能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态景观; 城市规划; 设计与构想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0.引言城市建设是当前我国国家建设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生态城市的建设对城市建设更是具有极其关键的意义。
而评判一个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是否合理科学从微观上主要是看城市的绿化系统营造与建筑节能的措施是否高效,从宏观的角度上主要是看城市的自然生态是否平衡,是否切实落实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总之,对生态景观城市规划的设计与构想这一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对当前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目前我国的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当前我国进入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我国的生态环境局部有所改善,但总体来说还是在恶化,环境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的程度,生态的赤字在逐渐扩大[1]。
具体表现有:沙漠化在迅速发展,水土流失的状况严重,草原的退化现象加剧,大气和水体的污染严重,废渣等垃圾的存放量过大等。
城市的这些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不但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市容市貌,更造成了城市的财富流失和经济损失。
总之,当前大面积的城市建设已经带来了很多的环境问题。
2.生态城市规划的设计与构想要点2.1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城市最初的形成源于“逐水草而居”的生存规则,因此可以说绝大部分的城市都具有比较好的自然生态基础,尤其是位于我国南方的一些城市[2]。
因此,当前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必须要充分利用好城市的自然生态基础。
城市生态建设对自然生态基础的充分利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表现:①保护。
保护是充分利用的基础,城市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一种人工生态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城市规划与建设必须要采取相关的有效措施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②提升。
关于城市规划设计中城市生态问题的新构想人类在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意识到城市生态问题的重要性,城市规划设计也从传统的“以人为本”转向“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针对当前城市生态问题的挑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新的构想:一、生态优先,布局合理。
城市规划设计要从生态优先的角度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尽可能在城市布局上削减生态影响,让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
例如,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可将生态绿地作为城市中心的核心,建设多个城市森林公园,保护原生态森林区,实现城市与绿地的有机组合,使城市环境更加和谐和宜居。
二、城市天际线绿化,净化空气。
城市的天际线成为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建筑外墙、屋顶进行绿化,就能在显著赋予城市新的生命力的同时对城市的环境保护和生态调节作出贡献。
在城市的道路、广场等公共空间增加植物绿化,不仅可以降低空气污染,还可以增加城市绿化度,提升城市整体气质。
三、多维度治理,遏制城市垃圾污染。
垃圾污染是城市生态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破坏城市生态环境,加剧城市空气污染和自然资源损失,因此可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遏制城市垃圾污染。
例如,推动“无垃圾城市”建设,促进废弃物的分类处理,进一步将废弃物转化成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四、融合水文体系,构建城市低碳生态体系。
水资源问题一直是城市生态面临的重要问题,唯有打造城市水文生态体系,才能构建城市低碳生态体系,确保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建设城市多层次、多元化的水体系统,扩大城市绿色交通的比重,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和绿色卫生等,以此强化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创建。
总之,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城市生态问题应该采取综合性措施应对,从城市规划布局、城市建筑、水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治理,以增强城市的抵御能力,同时也要提高社会公众的防范意识和环保意识,共同营造美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关于城市规划设计中城市生态问题的新构想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城市生态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传统的城市规划模式往往忽视了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浪费、生态平衡失调等问题。
我们需要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提出新的构想,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系统,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一、生态优先原则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该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将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作为首要任务。
首先要保护现有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再盲目开发和填充土地,避免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
其次要重视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修复,通过植被恢复、水体治理、土壤修复等手段,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和适应能力。
还要注重推动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建立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促进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稳定发展。
二、绿色建筑与城市设计在城市建设中,应该推动绿色建筑和城市设计,以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绿色建筑是指在设计、建造和运营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供健康和舒适的室内环境,降低资源消耗和能耗,减少废物和污染的建筑。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该鼓励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和设计理念,建立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群和城市空间。
城市设计也应该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合理布局城市绿地、湿地和水系,打造绿色生态廊道和景观节点,提高城市的自然景观和生态品质。
三、循环利用和资源节约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该倡导循环利用和资源节约的理念,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循环系统。
首先要推动城市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建立完善的垃圾处理系统和资源回收体系,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耗竭和环境污染。
其次要推动水资源的节约和再利用,促进雨水收集利用和废水再生利用,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可持续利用性。
同时要加强城市能源的节约和替代,推广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024年市区创建生态区方案____年市区创建生态区方案一、背景与目标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市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保护,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我市计划在____年创建一个生态区。
这个方案的目标是通过建设和改造,使这个区域成为一个生态友好型社区,实现生态保护、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区域选择我市在选择生态区的时候,应该考虑到方便性、可行性和效益性。
基于此,我们建议在市区的南部,选择一个环境相对较好、生态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作为生态区的建设地点。
该地区可以是一片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山区或者湿地区域。
三、基础设施建设1.建设生态住宅区:在生态区内设立住宅区,要求住宅建筑采用绿色环保材料,注重环境友好型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在住宅区配备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确保生活垃圾和污水的合理处理和利用。
2.建设绿色交通系统:在生态区内建设公共自行车道和人行道,鼓励居民骑行和步行。
同时,加强公共交通网络的建设,减少私家车辆的使用。
在区域内建设多个公交站点和地铁站点,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减少交通堵塞和尾气排放。
3.建设公园和绿地:在生态区内建设多个公园和绿地,并进行植被绿化和湿地保护,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场所,使居民可以享受到自然的美景和清新的空气。
在公园和绿地内设置鸟类和昆虫的栖息地,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平衡。
四、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1.水资源保护: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建设生态湿地,提高地表和地下水的保护率,减少水污染。
2.土壤保护:建设土壤保护基地,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工作,加强对农药和化肥的管理。
3.大气污染治理:加大对工业污染和汽车尾气的治理力度,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大气污染的产生。
4.垃圾处理:建设垃圾分类处理中心,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实现垃圾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
五、宣传与教育在生态区内开展宣传与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
简析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新构想摘要: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和生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分布、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环境质量的提高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物质生活的享受。
为了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城市的发展逐渐趋于系统化,大量的高层建筑占用了土地资源。
原本高质量的生存环境逐渐被破坏,污染环境的举动屡屡发生,这对人的健康状况和城市化进程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规划城市中应采取现代生态城市规划的新构想。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新构想引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往往会对环境与生态造成很大压力。
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果不能和生态环境发展同步将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最后受到威胁的不仅是自然生态,更是人类的生存。
现代都市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如何才能够建立起一个更加现代化的生态城市,并对人们当前的城市生活带来巨大改变,已经成为了所有人都极为关注的问题。
为了能够充分的满足现代城市人们的实际需要,对城市进行现代化的生态规划已经成为了城市在发展建设过程中的首要任务。
一、生态学原则的应用社会的发展使得生态破坏严重,为实现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必须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虽然实行城市化建设可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人工生态系统,但人类始终生存与自然环境之中,不仅能源资源离不开自然界,就连人类社会造成的污染也需要大自然的净化力量来进行改善。
可见,人类是无法脱离自然而独立生存的。
人类对自然环境存在着非常大的依赖性,这也就注定了人类对自然生态破坏的最终结果将是自食恶果。
因此,需要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化城市。
在提高经济水平的同时注重对环境生态的保护,应用生态学原则,多方位、全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制定合理有效的发展方案,完成对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美好构想。
1.1 整体性原则实现现代化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必须要结合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原则进行考虑。
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构想和实践一、前言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是指以自然生态公园为核心,将城市与自然完美融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形态。
武汉都市圈作为我国重要的中部城市群之一,如何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打造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构想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发展。
二、构想篇1.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定义和内涵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是一种城市发展模式,它以自然生态公园为依托,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创造出一个集绿色生态、多样文化和宜居环境于一体的城市。
在这样的城市中,人们可以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工作和娱乐,享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同时也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2.武汉都市圈自然资源的优势和特点武汉都市圈地处长江中游,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长江、东湖、大别山等。
这些自然资源为构建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武汉都市圈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有必要通过构建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来改善城市环境和人民生活质量。
3.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构想在打造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过程中,武汉都市圈可以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制定并实施相关规划和政策。
可以通过建设生态廊道,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提升城市绿地覆盖率和水体质量,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健康发展。
也可以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优化,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
三、实践篇1.武汉生态修复和保护的实践武汉市政府在推动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建设方面,已经有了一系列的实践举措。
武汉市加大了对东湖、汤逊湖等湖泊的生态修复力度,推动长江沿岸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积极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和城市绿道建设,大力发展城市森林和湿地公园等。
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武汉的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的宜居性和吸引力。
2.社会参与和民众意识的培育除了政府的实践举措之外,武汉都市圈还需要加强社会参与和培育民众的生态意识。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构想
如何建设生态城市是当前各地十分关心的问题,该文对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提出了构想。
指出: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同时,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编者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和基础。
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和生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分布、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环境质量的提高等。
编制生态城市规划,首先要建立一套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经济发展指标要突出速度、结构、效益三个重点,建立起符合经济发展内在规律、各产业比例合理、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经济系统,加快能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
主要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人均财政收入、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单位GDP能耗和水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应当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比例、规模化企业(年产品销售收入大于500万元的工业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的比例、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利用科学合理等。
社会发展指标要突出以人为本,以改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使城市载体功能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主要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人口密度、城市生命线系统(包括交通、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系统)完好率,消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震等自然灾害、防洪抗旱、交通安全、工业事故(包括化学品泄漏)、反恐与治安、重大气象灾害等应急救援系统,燃气普及率、高等教育入学率、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市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率等。
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性开发并重,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良好的循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主要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医疗废弃物处置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等。
注重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在编制城市生态规划的过程中,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上述指标体系科学规划城市的经济和生态活动,合理确定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规模和布局,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
同时,应优先考虑增强生态功能,保护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以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并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
其基本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
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
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设计,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
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与现代理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城市产业应当是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是能够形成强大示范
效应的龙头产业。
要在全面客观地分析城市产业现状的基础上,立足于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和生态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设计城市产业。
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同时努力发展旅游、教育、医疗、物流、文化、信息、房地产等产业。
要建立生态产品开发、设计、孵化中心,逐步实施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改造,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提高生态经济在GDP中的比重。
要努力推行ISO14000环境质量体系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清洁生产审核和创建绿色企业等,建立企业环境行为、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将企业的环境信用纳入企业社会信用体系之中,通过多种媒体向社会公示。
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
居住区设计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合理布局。
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要求,选择城市居住区的最佳区位和发展规模。
二是节能低耗无污染。
即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坚持环境保护原则,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光污染、化学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朝向、间距等,以解决住宅采光、室内通风等卫生问题。
三是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生活垃圾。
四是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湖河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等,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
居住区内必须设置集中公共绿地。
居住区公共绿地必须大于人均1.5平方米。
五是增加居住区文化体育设施。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城市的形成源于我们的祖先“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
因而,绝大多数城市特别是南方城市大多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
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所谓充分利用,一是保护,二是提升。
充分利用的基础首先在于保护。
因为,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人工生态都不可比拟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其次是提升。
提升是在保护的基础上提高和完善,通过工程技术措施维持和提高其生态效益以及共享性。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实践。
从实践经验看,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