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的生物学基础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形成
- 格式:ppt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5
《作物栽培学Ⅱ》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20041课程名称:作物栽培学(Ⅱ)英文名称:Crop Cultivation Science(Ⅱ)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45学分: 2.0适用对象: 农学专业,植物保护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先修课程: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土壤肥料学,作物育种学等二、课程简介作物栽培学Ⅱ主要围绕南方(特别是广东省)栽培作物,如水稻、玉米(超甜玉米、糯玉米)、薯类(甘薯、马铃薯)、花生、甘蔗、烟草等大田农作物,从生产实际、特征特性、生长发育规律和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栽培技术和措施与原理等方面进行详细系统的论述。
Crop Cultivation ScienceⅡof individual introduction introduced in detail and systematically the fe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principle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ultural technology, cultural measures and its mechanism for high yield, good quality, high efficiency , security, and sustainability of the crops those were cultivated in south china, especially in Guangdong province, such as rice, maize, potato, peanut, sugarcane, tobacco.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作物栽培学是农业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等专业本科生的主要专业课之一,是一门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综合性、实践性学科;其课程性质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栽培管理、生长调控以及优化决策等途径,来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应用性科学。
第三章玉米教学目的要求:使学生了解玉米生产的概况,玉米的主要用途,玉米栽培种的分类。
理解玉米需肥需水规律和栽培技术原理。
掌握玉米各生育阶段的生育特点、主攻目标、栽培技术要点。
内容纲要:1、概述2、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3、玉米群体结构与合理密植4、玉米栽培技术5、玉米的复播与套种6、特用玉米及其栽培授课内容:第一节概述一、玉米生产的经济地位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优良的饲料和工业原料(起源于墨西哥)。
目前全世界生产的玉米子粒约有70-80%作为饲料、约有10-15%为人们食用,约10-15%作为发展工业的原料。
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1、玉米是高产作物玉米是C4作物,光合效率高(光饱和点高;光补偿点低;光呼吸弱;CO2补偿点低),产量潜力大。
自交系杂交种大面积的推广应用;紧凑型玉米的育成和推广。
世界高产记录:春玉米1548.4kg/666.7m2(美国伊利诺斯州农民Herman Warsaw 1985年),夏玉米1096.3kg/666.7m2(山东李登海),中国:春玉米1450 kg/666.7m2。
2、食用玉米的发热量高,具有良好的食用品质,子粒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份:含淀粉72.0%,蛋白质9.6%(仅次于小麦,高于水稻),糖1.58%,纤维素1.92%,矿物质1.56%,脂肪4.9%(高于小麦,水稻),高油玉米含脂肪达10%,用玉米为原料可做味美可口的主副食品100多种。
3、饲用玉米是发展畜牧业的优良饲料,子粒消化率高,营养价值好,被誉为“饲料之王”。
一般2-3kg子粒可生产1kg肉,100kg青贮玉米秸相当于20kg精饲料的营养价值。
4、工业原料以玉米子粒及副产品为原料加工的工业产品达500多种,主要有玉米淀粉、玉米果葡糖浆、玉米油(可降血压)、白酒、黄酒、啤酒、酒精、醋酸、丙酮及汽油等。
玉米子粒能“调中和胃”,穗轴能健脾利湿,花丝有利尿清热的作用,在医药上也有重要用途。
二、玉米生产简况玉米是世界上三大作物之一,栽培面积仅次于小麦、水稻居第三位。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生理基础的开题报告一、项目背景随着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和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关注,有机农业越来越受到重视。
有机无机肥配施作为一种有效的施肥方式,受到越来越多农民的青睐。
目前,国内外对有机无机肥配施在不同作物中的应用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对于玉米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玉米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广、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之一。
玉米的品质不仅影响其市场价值,而且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
因此,研究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为玉米肥料施用提供理论依据。
三、研究内容1.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玉米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2.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玉米营养物质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4.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玉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
5.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玉米根系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1.试验选用两个不同品种的玉米,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计,设置四个处理:无机肥处理、有机肥处理、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和对照处理。
在试验过程中,记录各处理下玉米的生长状况、产量和品质。
2.采用生理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玉米生长和发育、营养物质吸收和利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根系生长和生理特性等生理指标的影响。
五、预期成果和意义本研究预期通过探索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为玉米农业提供科学、合理的肥料施用方式,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研究成果将为有机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为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也是一门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课程主要研究和介绍了关于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栽培管理、生长调控以及优化决策等途径,来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应用性科学。
三、课程基本理念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和作用,教学内容、目标、方法、模式和评价等要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鼓励学生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通过本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作物栽培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能够了解各种农作物的经济价值和发展前景,能够根据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特性,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和生产条件,制定科学的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用以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灵活地组织教学。
讲解时要突出难点和重点,理论联系实际,强化理论,注重实践。
结合当前农业生产的发展,及时补充新理论、新技术。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现代教学手段和条件,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1、绪论(3学时)基本要求(1)掌握作物栽培学的涵义、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创新方向及其理论和技术体系;(2)了解作物栽培学发展历史、作物起源中心和作物引种时注意的问题。
教学主要内容(1)作物及作物栽培学得概念;(2)作物生产的特点及重要性:作物种植的地域性、作物种植的季节性、作物生长的周期性、作物生产的持续性、作物生产的综合性;(3)作物生产概况:我国种植业的分区,10个一级区和31个二级区;(4)作物的起源及作物栽培学的历史沿革;(5)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重点作物栽培学的涵义、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创新方向及其理论和技术体系。
难点研究方法、创新方向及其理论和技术体系。
2、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3学时)基本要求(1)理解农作物基本生长发育规律和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有关概念;(2)掌握作物生产的光温反应和群体生产动态。
第二章玉米栽培第一节概述一、玉米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1.适应性广,产量潜力大。
从赤道到北纬约50º、南纬约42º,从平原至海拔3800m高原均有种植。
C4植物,增产潜力大,世界高产记录:春玉米23222kg/hm2(Warsow,1985),夏玉米为16444kg /hm2(李登海,1989),居禾谷类之首。
2.发展畜牧业的优良饲料。
子粒和秸秆都是畜牧业发展的支柱饲料。
3.营养丰富。
以玉米为原料可加工100多种美味主、副食品。
4.重要的工业原料。
以玉米子粒及其副产品为原料加工的工业产品达2000多种。
5.综合利用价值高。
玉米穗轴、苞叶等都能综利用合。
二、玉米的分类(一)子粒特征分类1.硬粒型亦称硬粒种或燧石种。
果穗多为圆锥形,子粒坚硬饱满,平滑,有光泽。
子粒顶部和四周胚乳均为角质淀粉,仅中部有少量粉质淀粉。
角质胚乳环生于外层,故子粒外表透明,多为黄色。
品质较好,适应性强,成熟较早,产量低较稳定。
2.马齿型亦称马牙种。
果穗多呈圆柱形,子粒扁平呈方形或长方形。
角质胚乳分布于子粒两侧,中央和顶部为粉质胚乳,成熟时顶部失水干燥较快,故子粒顶部凹陷如马齿状。
多为黄白两色,不透明,品质较差。
植株高大,需肥水较多,产量较高。
3.半马齿型亦称中间型。
子粒顶端凹陷不明显或呈乳白色的圆顶,角质胚乳较多,种皮较厚,边缘较圆。
植株、果穗的大小、形态和子粒胚乳的特性都介于硬粒型与马齿型之间,子粒的颜色、形状和大小具有多样性,产量一般较高,品质比马齿型好,是各地生产上普遍栽培的一种类型。
4.糯质型亦称蜡质型。
胚乳全部为角质淀粉组成,子粒不透明,坚硬平滑,暗淡无光泽如蜡状,水解后易形成胶粘状的糊精。
蜡质型玉米的胚乳,遇碘呈褐红色反应。
此种最早发现于我国,主要作为鲜食或食品玉米。
5.爆裂型亦称爆裂种。
果穗较小,穗轴较细,子粒小而坚硬,粒形圆或子粒顶端突出,胚乳几乎全为角质淀粉。
子实加热时,由于淀粉粒内的水分遇到高温,形成蒸汽而爆裂,子粒胀开如花。
玉米种植密度直接影响产量和品质玉米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玉米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适当的种植密度可以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而过高或过低的种植密度则会降低玉米产量和品质。
一、种植密度的影响因素1. 土壤条件:土壤肥力是决定种植密度的关键因素之一。
土壤肥力越高,种植密度就可以越高。
反之亦然。
2. 品种特性:不同的玉米品种具有不同的生长特性和生物学特性,因此,在种植密度上,不同品种的适宜密度也是不同的。
3. 气象条件:气象条件对于玉米生长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高温干旱的气候下,适当的密度会有助于降低玉米棵脚直径和营养物质含量,但太高的密度则会导致植株竞争太激烈,影响玉米的品质。
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可以促进植株的竞争,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然而,当种植密度过高,植株竞争过于激烈,会导致产量下降。
这是因为,高密度种植会导致植株高度矮化、棵脚直径变小、花期早、保花膜容易破裂等现象,从而降低单株产量和总产量,而且种植密度越高,植株个体变异越大,时间越长,波动幅度越大,这样也会导致产量的波动增加。
1. 玉米鲜食品质:种植密度的大小对玉米鲜食品质的影响成因复杂。
较高的种植密度可以提高单果重和保持虫害损失,有助于增加玉米鲜食品质。
但是,如果过高的种植密度会导致玉米的形态发生变化,棵脚直径变小、长度变短,导致果实口感变差,鲜食品质下降。
2. 玉米加工品质:种植密度的大小对于玉米加工品质的影响较为直接和显著。
适当的种植密度可以使优质种子比例高,玉米质量好,口感好,有利于生产淀粉、糖之类的工业产品;过高或过低的密度会导致品质下降,成本增加。
综上所述,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品质,同时也有利于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