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获奖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7.46 KB
- 文档页数:9
一、教案基本信息答谢中书书获奖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答谢中书书》。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到山水的美好和作者对山林生活的向往。
4.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语言表达。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谢灵运及其作品《答谢中书书》。
1.2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 学习课文2.1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课文,解释生僻字词的意思。
2.2 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2.3 学生背诵课文,教师检查背诵情况。
3. 课堂练习3.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教师批改并讲解答案。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1.1 学生齐读课文,回顾课文内容。
1.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
2. 深入学习课文2.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2 学生跟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表达效果。
2.3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堂练习3.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教师批改并讲解答案。
三、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学生能够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到山水的美好和作者对山林生活的向往。
4.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语言表达。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有哪些优点和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答谢中书书》。
2.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喜欢的山水景色。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答谢中书书》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了解作者谢灵运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朗读和默写能力。
(3)学会对比分析,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领略作者的文学才华,激发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付出与回报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答谢中书书》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掌握。
3. 作者谢灵运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掌握。
2. 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度解读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答谢中书书》的文本。
2. 作者谢灵运的背景资料。
3. 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谢灵运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答谢中书书》,提问:“中书”指的是谁?为什么要以他为对象写这首诗?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停顿、语气、节奏的掌握。
(2)学生自学生字词,查找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意图。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教师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主题和思路。
5. 练习与拓展(1)学生朗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学生进行课文背诵,提高记忆力。
(3)教师提供相关拓展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7.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课文《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篇4【教学目标】1、了解常识,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感情。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赏析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赏评佳句,感知情感。
【教学步骤】读--写--说【教学准备】教学PPT。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
二、读。
1、读课题。
解释课题。
2、读资料。
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概况。
3、读课文。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3)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①自由阅读,结合注释和老师补充的解释翻译课文。
②齐读,指导学生理出层次。
③齐读。
指导学生读出写景内容的壮美和秀美;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赞叹和陶醉。
(4)诵读。
二、写。
1、指导学生如何写佳句赏评。
2、示范佳句赏评。
3、要求学生写佳句赏评。
三、说。
请学生展示自己写作的佳句赏评的成果,给予学生指导。
三、布置作业。
将本文改写成现代散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篇5学习目标1、朗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研读,品味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3、探究,体会作者沉迷山水之怡然自得。
教学过程教学设备:录音机和磁带课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释题,简介作者、写作背景,明确学习目标答:答复。
谢中书:谢征,作者的朋友。
中书,是谢征的官职。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
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简介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二、初读,正音并解释重点词语。
翻译句子,整体感悟。
1、正音:颓:tuí与:yù2、释词四时:四季。
有关《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3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本文布局的巧妙。
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由《三峡》引入新课二、介绍课题、作者本文虽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
注意断句。
明确两个“书”的含义。
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
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具体见课本注释)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一读: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
本文多为四字骈句,朗读节奏为二二。
散句以句意来定。
二读:默读。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
教师酌情解决难字、句意。
指名讲出文章大意。
三读:译读。
本文写景部分句式整齐,如果分行,就是一首写景诗。
要求:和文章句式整齐相应,译句也要句式整齐。
(译读要求较高,拟尝试一下)1、教师读原文,学生译译文。
(一学生读译文,其余学生齐读原文)2、学生齐读原文,教师读译文。
(本环节视学生译文如何而定)四读:品读。
1、找出文中用的好的词,说出其妙处。
(学生悟读,交流发言。
教师补充)2、可用换词法领悟下列词的妙处:入(体现一种向上的气势)──到交辉(交相辉映,共增山色)──齐全将歇、将颓(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将散、将下。
答谢中书书教案5篇答谢中书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过程与方法感知课文内容,赏析景物,分析思想感情态度与情感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重点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难点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方法图片展示法、讨论归纳法、举例分析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或设计意图导入、解题与背景一、情景导入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书(shū)①写字;记录;书写。
②字体。
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④书信。
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
例如: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书信——④书信楷书——②字体判决书——⑤文件展示课件。
2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
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好读书,喜道术。
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
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著有《陶隐居集》。
看课件,听讲解,做笔记1、从学过的课文导入,形成比较。
答谢中书书获奖教案教案标题:答谢中书书获奖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和实践,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如何写一封答谢信。
2. 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提高他们的社交礼仪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答谢信的定义和特点。
2. 答谢信的基本结构和写作要点。
3. 答谢信的语言表达和注意事项。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介绍中书书获奖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对这个话题的兴趣。
知识讲解:2. 解释答谢信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写答谢信的目的和重要性。
3. 分析答谢信的基本结构,包括信头、称呼、正文、结束语和署名等部分。
4. 介绍写答谢信的要点,如表达感谢之情、具体感谢的内容、对未来的展望等。
示范演练:5. 提供一封范例答谢信,解读其中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
6. 与学生一起分析范例信件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让学生理解如何写出一封恰当的答谢信。
实践训练:7. 分发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情景和角色,撰写一封答谢中书书获奖的信件。
8. 学生互相交换信件,进行互评和修改,提供建议和改进意见。
总结反思:9. 学生展示他们撰写的答谢信,并进行总结和反思。
教师给予肯定和指导。
拓展活动:10.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应用答谢信的写作技巧,如在生日、节日、或其他场合的感谢信件中。
教学评估:1. 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和答谢信的质量。
2. 学生在展示和总结中的表现和理解程度。
教学资源:1. 中书书获奖的相关资料和新闻报道。
2. 范例答谢信。
3. 练习题和评价表。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工作、社区服务等,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和社交礼仪。
2. 组织学生参加写作比赛,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答谢信写作技巧,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
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
2. 鼓励学生多读一些优秀的答谢信范文,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在教学中强调感恩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感谢别人是一种美德,并能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表达感激之情。
《答谢中书书》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 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了解作者谢中书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景的能力,激发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3.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理想追求。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3.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升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 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课文《答谢中书书》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如作者谢中书简介、时代背景等。
3. 生字词卡片或课件。
学生准备:1. 预习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 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了解作者和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谢中书及《答谢中书书》的背景知识。
2.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3. 分析课文内容,讲解生字词,理解课文含义。
4.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5. 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答谢中书书》。
2. 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写一段关于自然美景的片段。
3. 搜集其他描写自然美景的古诗文,进行阅读和欣赏。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分析和写作实践,让学生充分感受了课文《答谢中书书》所表达的自然美景之美。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重点)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背诵课文。
(重点)3、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雅士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江南山水美景的短文——《答谢中书书》。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及作品。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时人谓为“山中宰相”,代表作有《陶隐居集》等。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答谢中书书》,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
第二个书是指书信。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文言词语积累。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下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资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词。
(1)古今异义词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2)一词多义欲:①夕日欲颓(将要)②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3)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4)重点字词五色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俱(全都)备晓雾将(将要)歇猿鸟乱鸣(此起彼伏的鸣叫声)沉鳞(鱼)竞跃实(的确,实在)是欲界之仙都自(从)康乐以来,未复(再)有能与(欣赏)其奇者(5)重点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答谢中书书获奖教案教学背景:八年级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文言文学习,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文言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讨论、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采用的是集中编排的方式,且多数课文有背诵要求,学生学习时可能产生疲倦感,因此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必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收获知识和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培养美好情操是必然。
教学内容: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答谢中书书》教材分析:《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尽情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文言文及古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培养学生查找、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赏析景物描写,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4、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提高学生感悟文章意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点拔法、诵读法。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及作者情感;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赏析景物描写方法,品味优美语言,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品析法、讨论与点拔相结合法。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激情导入请同学们欣赏美丽的风景。
(多媒体出示风景图),然后请描述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哪些诗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去欣赏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失(多媒体显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三、介绍课题、作家作品关于本课的作家作品,大家一定搜集了不少资料吧,现在请同学们相互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
(教师适当补充)。
(多媒体显示)1、解题:答/谢中书/书①答:回复。
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
③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
(陈:述说)2、作家和作品介绍:让我们一起走近陶弘景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又称之“仙人”。
著有《陶隐居集》。
3、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指导学生大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学生先齐读,后请一学生点评。
师提示重点字音及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现在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概括的主旨,哪个词最恰当?明确:美2、学生小组活动,理解文章大意和全文主旨。
让我们走进文本,看山川之美,美在哪里?(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小组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酌情指导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重点测试)A、四时俱备:俱,全都。
晓雾/将歇:歇,消散。
夕日/欲颓: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争着跃出水面。
B、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与:参与,文中指欣赏。
译为:就再不也没有有能够欣赏到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4)学生准确流畅地同桌互译课文。
(多媒体出示译文)译文: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5)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
(介绍你背诵的窍门)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各部分之间有何联系?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请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大家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五、精读探究,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学生自由精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这里有——之美,你看——”的句式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在四人小组内每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2、师生互动,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
让我们走出文本,对照老师找的几幅画面,看山川之美,你领会到了哪些美?(1)多媒体依次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像。
(2)请一小组再次描述画面,围绕山川之美评析课文。
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3)请学生归纳赏析,进行文字整理,写成赏析短文。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明确赏析: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
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第四是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多角度,多层面将动与静巧妙对比映衬,更突出了景色的优美动人。
四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4)“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学生齐读后同桌交流)明确: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
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5)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学生找出句子后先齐读再分析)明确:“实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言简而意蕴丰。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总结写法:描写景物,抓住灵魂;调动感官,动静结合;多个视角,抒发真情。
六、拓展迁移:鉴赏文学作品---感悟大自然---提高审美情操。
1、你还能想起哪些描写山川之美的文章?这些作者又是怎样表现山川之美的呢?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2、背诵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词文章,看谁积累的多。
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先谈师后总结。
八、作业: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搜集整理描写山水的诗词、对联、歌词等。
3、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现代文大胆的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任选其中的一句加以想象扩展)。
板书设计答谢中书书陶弘景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1)山水相映之美绘景色彩配合之美(2~5)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总写抒怀实是欲界之仙都(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