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堤设计说明书(A3)
- 格式:doc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26
西藏自治区桑日县比巴河县城河段防洪整治工程初步设计报告!!!!!!!!!!!!!!二○○三年十二月批准:核定:审核:审查:校核:汇编:主要参加工作人员:目录1. 综合说明......................................................................................... 1-11.1 概述................................................................................................................................................ 1-11.2 水文气象 ...................................................................................................................................... 1-31.3 工程地质 ...................................................................................................................................... 1-61.4 工程任务及规模......................................................................................................................... 1-91.5 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 1-111.6 施工组织设计 ........................................................................................................................... 1-151.7 工程占地及拆迁....................................................................................................................... 1-181.8 环境保护设计 ........................................................................................................................... 1-191.9 工程管理 .................................................................................................................................... 1-201.10 工程概算.................................................................................................................................... 1-231.11 经济评价.................................................................................................................................. 1-252. 水文 ............................................................................................ 2-12.1 流域概况 ...................................................................................................................................... 2-12.2 水文气象特征 ............................................................................................................................. 2-22.3 水文基本资料 ............................................................................................................................. 2-32.4 设计洪水 ...................................................................................................................................... 2-52.5 泥沙................................................................................................................................................ 2-82.6 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 2-92.7 排涝洪水计算 ............................................................................................................................. 2-93 工程地质.......................................................................................... 3-13.1 前言................................................................................................................................................ 3-13.2 地质概况 ...................................................................................................................................... 3-43.3 堤基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3-103.4 曲龙沟泥石流概况 .................................................................................................................. 3-143.5 天然建筑材料 ........................................................................................................................... 3-223.6 工程地质结论 ........................................................................................................................... 3-374. 工程任务及规模................................................................................ 4-14.1 工程建设的依据......................................................................................................................... 4-14.2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 4-24.3 河道及现有堤防存在的主要问题 ......................................................................................... 4-64.4 防洪标准、堤线布置及堤距选择 ......................................................................................... 4-74.5 设计洪水水面线及冲刷深度计算 ......................................................................................... 4-84.6 排洪排涝规划 ........................................................................................................................... 4-114.7 曲龙沟泥石流治理 .................................................................................................................. 4-124.8 工程规模 .................................................................................................................................... 4-135 工程布置及建筑物.............................................................................. 5-15.1 设计依据 ...................................................................................................................................... 5-15.2 工程布置及建筑物设计 ........................................................................................................... 5-46. 施工组织设计................................................................................... 6-16.1 施工条件 ...................................................................................................................................... 6-16.2 施工导流 ...................................................................................................................................... 6-56.3 料场的选择和开采 .................................................................................................................... 6-56.4 主体工程施工 ............................................................................................................................. 6-86.5 施工总布置................................................................................................................................ 6-116.6 施工总进度................................................................................................................................ 6-146.7 主要技术供应 ........................................................................................................................... 6-157. 工程占地及拆迁................................................................................ 7-17.1 占地范围 ...................................................................................................................................... 7-17.2 占地补偿计算 ............................................................................................................................. 7-27.3 拆迁及安置.................................................................................................................................. 7-28 环境保护设计.................................................................................... 8-18.1 可研阶段环境影响评价情况及结论..................................................................................... 8-18.2 环境保护设计 ............................................................................................................................. 8-48.3 水土保持措施设计 .................................................................................................................... 8-58.4 环保投资概算 ............................................................................................................................. 8-68.5 建议................................................................................................................................................ 8-7 9.工程管理....................................................................................... 9-19.1 管理机构及人员编制................................................................................................................ 9-19.2 管理机构的任务和职责 ........................................................................................................... 9-19.3 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 9-29.4 管理设施 ...................................................................................................................................... 9-39.5 工程年运行管理费测算-.......................................................................................................... 9-510 设计概算(见单行本)............................................................... 10-111 经济评价...................................................................................... 11-111.1 评价依据.................................................................................................................................... 11-111.2 费用 ............................................................................................................................................ 11-211.3 效益 ............................................................................................................................................ 11-211.4 国民经济评价 ........................................................................................................................... 11-411.5 综合评价.................................................................................................................................... 11-6 附件:一、西藏自治区发展计划委员会藏计农经[2003]1463号文《关于山南地区桑日县比巴河县城河段整治工程的立项批复》二、西藏自治区水利厅藏水建[2003]85号文《关于对桑日县城区段防洪堤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意见的函》三、西藏自治区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藏水文[2003]48号《比巴河桑日县城段防洪堤工程水文分析计算报告审查意见》1. 综合说明1.1 概述比巴河系雅鲁藏布江中游左岸一级支流,发源于海拔高5560m处,流经比巴、桑日等处,于桑日注入雅鲁藏布江,流域面积287.96km,河长38.6km,河道平均比降53.1‰。
城市防洪工程堤防新修加固工程施工规划总说明书长沙市金霞片区城市防洪工程堤防新修加固工程第一标段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依据是:招标文件(包括图纸和答疑文件等)中规定的招标范围、工程数量、工期要求、施工条件和相关的水利水电施工技术规范及标准,并经过现场踏勘,结合本公司ISO9001质量体系手册及程序文件,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技术成果,先进的机械设备,技术水平及公司从事水利工程施工的实践经验进行编制。
2.2施工组织2.2.1组织机构本工程将按《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1)组织施工,公司授权项目部经理全权负责,施工的组织指挥、管理、协调和控制、代表法人履行合同,对施工质量、安全、工期、经营和环保全面负责。
本合同段组建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部设置项目经理一人,技术负责人一人,项目副经理一人。
项目经理为企业法人在该项目上的代理人,对该工程项目负总责。
项目经理部由六个职能部门组成,分别为工程技术部、质安部、材料设备部、民事协调部、财务部、办公室。
另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将本合同段划分为两个工程队(土方施工队、防护施工队),工程队下设专业作业组(土方施工组、机修组、砌体施工组、混凝土施工组、预制场)。
从施工计划安排,施工技术,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物资供应到成本核算,均由项目部直接管理,一级核算。
项目部各级人员职能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人。
项目部组织管理机构框图见附表。
2.2.2工程队承担的工程项目安排2.2.2.1土方施工队:负责土方工程施工,包括土方开挖、土方运输、土方填筑、弃土的外运等作业,本施工队主要采用机械化施工。
2.2.2.2防护施工队:负责除机械土方施工队承担工作以外的其他所有现场施工,包括C15预制块混凝土护坡、干水泥砂垫层、砂卵石垫层、浆砌石挡土墙、草皮护坡、C15混凝土脚槽等施工作业。
2.2.3专业施工组的设置及其工作范围工程队下设的专业施工作业组:土方工程施工组、砌体施工组、混凝土施工组、预制场。
防洪堤设计说明书一、背景介绍防洪堤,又称防洪堤坝或防洪堤堰,是为了防止河流等水源溢出或洪水冲击而建设的一种工程设施。
防洪堤的主要功能是将河流的水流引导到指定的水道或排放区域,以减轻洪水的冲击和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本文档旨在提供防洪堤设计说明,以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二、设计目标1. 防洪能力:防洪堤的设计要能够承受各种水流强度和洪水冲击,确保河道周边地区的安全。
2. 强度和稳定性:防洪堤的结构要经得起长期水压和冲击,确保不会出现破裂或倒塌的情况。
3. 生态环境保护:在设计防洪堤时,应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4. 经济性:设计要合理利用资源,降低工程成本,并确保投资回报。
三、设计原则1. 充分研究地形和水文特征:在设计防洪堤时,必须深入研究周边地区的地形和水文特征,以便合理确定堤坝长度和高度。
2. 结构合理、稳定可靠:选择适当的材料和建筑结构,确保防洪堤能承受洪水的冲击和水压,避免破裂和塌方。
3. 耐久性和维护性:防洪堤应具有长期耐久性,并且易于维护和保养,以确保其功能的持续性。
4. 环境保护: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尽量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并给予适当的环境修复措施。
5. 安全性和应急处理能力:防洪堤应具备良好的安全性能和应急处理能力,以应对突发洪水和其他意外情况。
四、设计内容1. 堤坝高度和长度的确定:通过地形和水文特征的研究,确定防洪堤的高度和长度,确保能够有效地抵御洪水冲击。
2. 堤坝结构的选择:选择适当的材料和结构,使防洪堤具有一定的强度和稳定性,可以承受长期水压和洪水冲击。
3. 水流引导和排放设计:设计合理的水流引导和排放系统,确保洪水畅通无阻,避免洪水冲击导致的溃堤和决堤灾害。
4. 环境保护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考虑生态环境保护,采取合适的措施减少对周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进行环境修复。
5. 涵洞和泄洪设计:设计涵洞和泄洪口,排除洪水内部的水压,减轻堤坝的压力,保护堤坝的稳定性。
重庆市黔江区城区二期堤防工程施工设计图Chongqing Survey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Electric Power and Architecture二〇一一年九月重庆市黔江区城区二期堤防工程施工设计图重庆市水利电力建筑勘测设计研究院Chongqing Survey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Electric Power and Architecture二〇一一年九月批准:刁志明审定:卓明禄审核:艾书堂审查:向泽寿校核:罗汝华设计人员:卓明禄向泽寿罗汝华孙章飞韦秀琼许由王启龙冉小敏设计说明1 概述城北河为黔江河左岸一级支流,发源于八面山东南侧,河源高程1707.90m,自西北向东南流经高涧、莲花寺、花地坪、桃子坝、文汇于城北的新华大桥注入黔江河。
主河道长9.3km,平均比降32.4‰,流域面积38.4km2,多年平均河口流量1.04m3/s。
该河支流呈不对称状分布,尤以发源于西面八面山的支沟较为发育,最大支流为左岸的高涧沟,集水面积为19.6km2,在三叉河汇入主河道。
为保护黔江城区不受洪水的袭击,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黔江的投资、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本次设计新建城区二期堤防,河堤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洪水。
城北河50年一遇洪峰流量为:442.0m3/s.。
其中:城北河高涧段(K0+000~K1+406):287m3/s(河口);城北河主河道:442m3/s(汇合口下游2.0km处)。
修建河堤从城北水库移民安置区桥下开始,修建至邬杨桥现有河堤,设计总长3252.4m,其中K1+200----K2+800为两岸修建,K2+800----K2+823.3为左岸修建,K2+800----K2+829.1为右岸修建。
K1+200----K2+050段设计比降为12.3‰,K2+050----K2+829.1段设计比降为6.47‰。
**镇**灾民集中安置点防护堤续建工程设计书1 基本情况**镇**村灾民集中安置点位于**镇**村,距县城4公里,共安置灾民42户160余口人,其中安置**灾民26户,100余口人,安置**镇灾民16户,60口人,该安置点共占地15.2亩,房屋建筑面积3140.76m2。
计划在集中安置点下游**村**组新修防洪堤350m,爬河桥一座,并对河道进行清淤。
受**镇政府委托,**设计有限公司组织技术人员对新建河堤和**组的爬河桥工程进行了实地勘测和有关资料的收集,完成了该工程的施工图设计。
防洪堤工程设计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
该工程新修河堤350m,爬河桥一座,并对河道进行清淤。
工程总投资42.31万元,其中建筑工程费38.73万元,临时费用3.58万元。
总需完成工程量为12092m3,其中砂卵石开挖5746m3,砂卵石回填为2415m3,砂卵石填筑1823m3,浆砌石1386m3,干砌石162m3,混凝土124.5m3,河道清淤435m3。
另有砂浆抹面175m2。
所需主要材料水泥为161.5t,砂595m3,块石1658m3,碎石102m3,钢材0.56t。
工程建成后能有效保护**集中安置点及下游**组周围35余户170余人免遭10年一遇以下标准的洪水的威胁,解决群众雨季、汛期的过河难问题,同时河道两岸的环境也相应得到了治理,减少水土流失,因此该工程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2 水文气象2.1 水文**河为**河一级支流,发源于**镇大西沟,流径**镇铁峰、段家、**、**镇**村,经**镇**村进入城区,穿**县城中部,在**镇南新村注入**河。
**河干流长15km,流域面积为60.83km2。
河道平均比降0.043,河床均宽50m,多年平均流量0.2m3/s,年径流总量约0.11亿m3。
**河流域上游植被较好,中下游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植被较差,水土流失较严重,多年平均水土流失侵蚀模数为850-1100吨/m3.年。
攸县城市防洪工程技术设计说明(防洪部分)一、设计依据1、湖南省水利厅湘水建管[2002]96号文;2、《湖南省湘水治理攸县城市防洪工程初步设计书》(湘潭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2002年6月);3、《湖南省攸县城市防洪工程利用亚行贷款初步设计报告》(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2006年9月);4、《攸县人民政府关于对桐坝水利综合枢纽工程开工建设的有关意见》(攸政函[2009]67号);5、2010年5月12日《关于县城南、城北段防洪堤设计方案征求意见的会议纪要》和2010年6月10日的会议精神;6、业主提供的地勘测量资料;7、《攸县防洪工程勘察设计合同》等等。
二、设计规范《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等等。
三、设计标准防洪标准:按照省水利厅对攸县防洪工程的批复和攸政函[2009]67号文要求,堤防按20年一遇设计,参照城北已建工程,本次设计土堤与城北一样高,防浪墙暂时不做,不做防浪墙的话,设计标准暂只能达到10年一遇的标准,今后视情况增加达到20年一遇洪水标准;取消原设计的城南武家场横堤,将防洪堤延伸至桐坝枢纽。
四、工程规模1、防洪堤总长11.55km,其中城南9.85km、城北1.7km;2、新修土堤10.85km,其中城南9.15km,城北1.7km;3、新建涵闸5处(梨头洲、铁路桥上、新屋场、王街和谭洲),在城南;4、新建轮渡码头1处(东门渡),在城南;5、新建货运码头1处(谭桥市场),在城南;6、新建下河码头65处,其中城南55处,城北10处;7、搬迁抽水站11处,其中城南9处,城北2处;8、跨堤公路桥1处,在城南;9、恢复谭洲、谭安蔬菜基地灌溉渠道1处,长4km,在城南。
五、工程设计(一)防洪堤1、堤线布置堤防基本上沿河岸走线,与大洪水的主流线大致平行;为减少工程拆迁和占地,在满足河岸及防洪堤稳定的前提下,尽可能沿河岸布置;对局部较窄河流断面进行扩宽,使两岸堤防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对沿岸地形适当进行削坡取直,使河岸平顺。
工程名称:梅屿河溪外山头至梅底段防洪堤工程设计单位:瑞安市云江水电勘测设计所设计证书编号:丙级122130-sb审定: 李敏校核: 冯武设计: 李敏目录第一章、基本情况 (1)一、工程概况 (1)二、现状及治理目标 (1)第二章、水文 (2)一、气象 (2)二、水文 (2)第三章、工程地质 (3)一、地形地貌、地质 (3)二、筑堤土石料 (3)第四章、工程任务和规模 (4)一、工程任务及规模 (4)二、防洪标准 (4)第五章、工程布置及建筑物 (4)一、堤线的平面布置 (4)二、河道断面及防洪堤断面结构拟定 (4)三、水力计算 (5)四、河道疏浚 (6)五、断面稳定计算 (6)六、堤岸及堰坝末端冲刷深度计算 (8)第六章、施工组织设计 (9)一、施工条件 (9)二、施工准备和交底 (9)三、施工排水 (10)四、防洪堤的工程施工 (10)第七章、工程管理设计 (12)一、管理机构及职责 (12)二、管理的范围 (12)三、工程检测与维护 (12)第八章、设计概算 (13)一、编制依据 (13)二、基础资料 (13)三、工程投资概算 (13)第一章基本情况一、工程概况河溪小流域地处瑞安市中西部,属飞云江水系,发源于梅屿乡大山尖,自西北至东南贯穿全乡,流经大田坪、洞桥、大岙底、外山头、梅底、屿头、外三甲、东山头,经荆梅水闸在八甲注入飞云江,全长约12.8公里,平均坡降15.6‟。
其中梅底大桥以上长约6.8公里,平均坡降47.42‟。
梅底大桥以上流域面积14.4平方公里。
河溪上游属山溪性河流,源短流急,洪水暴涨暴落,尤其在台风影响下极易造成洪涝灾害。
本工程属梅屿河溪外山头至梅底段防洪堤工程,位于瑞安市中部梅屿乡辖区内,外山头村至梅底村两岸,从上游河溪堰坝(桩号0-005)起,至下游梅底大桥(桩号0+658)止,治理溪流长为698m。
其中主河道663m,支流35m。
流域面积14.4平方公里,主溪流长6.8公里。
镇巴县青水镇青水中学堤防工程初步设计报告镇巴县水利工作队二O一二年四月镇巴县青水镇青水中学堤防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建设地点:镇巴县青水镇总投资:35.22万元设计单位:镇巴县水利工作队报告编写:校核:审定:批准:日期:二O一二年四月镇巴县青水镇青水中学堤防工程初步设计报告1综合说明镇巴县青水镇青水中学堤防工程位于镇巴县西北部,距县城实际路程51公里。
青水中学位于河左岸,学校紧邻河道,该段河道在雨季水流量较大,急需修建青水中学堤防工程。
堤防工程位于青水镇青水河左岸,堤防总长168.3米,堤高5m,其中堤身高3.5m,基础深1.5m。
根据青水镇镇规划,工程防护对象的等级为Ⅳ等,青水镇清水中学堤防工程的级别为4级,防洪标准为10年,新建堤防堤型采用重力挡土墙式,浆砌石结构。
主要工程量有:砂砾石开挖2362.33m3,砂砾石回填420.75m3,浆砌石936.63 m3,抹面665.13 m2。
工程总投资35.22万元。
计划建设工期1.5个月工程建成后,提高了青水镇整体防洪能力,保证青水中学防洪安全,社会效益显著。
2工程概况2.1 流域概况项目区内主要河流青水河支流,为山区河流,属嘉陵江水系,青水河发源于青水乡西沟村梧桐坝,由北向西南流入仁村乡徐家河和渔水河相汇出境入四川万源,全长69公里,流域面积422.2平方公里,平均比降10.41‰,多年平均径流10.73m3/s,青水镇以上流域面积89.2平方公里。
青水河上游河道狭窄,两岸陡峻,耕地、人口多分布在半山,下游较上游宽阔,山势略缓并间有平坝,人口多居住在沿河边,区内喀斯特地貌发育,流域内断层裂隙发育,石灰岩分布面广。
青水镇为矮山河谷平坝区,海拨多在500-2500米间。
2.2 气象水文青水镇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具有明显山地特征,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13.8℃,极端最低气温-10℃,最高气温37.8℃,多年平均最大风速11.44米/秒,最大风速22米/秒。
目录1综合说明 (1)1.1 工程概况 (1)1.1.1 工程位置 (1)1.1.2 修建缘由 (1)1.1.3 工程地质 (2)1.1.4 工程水文 (2)1.1.5 建筑材料 (2)2建设规模及设计 (3)2.1 建设规模及内容 (3)2.2 设计说明 (3)2.2.1 堤顶高程拟定 (3)2.2.2 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4)1、工程等别及建筑物级别 (4)2、设计洪水标准 (4)3、设计的基本资料 (4)4、堤防工程布置 (5)5、防洪堤设计计算 (5)6、排污沟设计 (5)3施工组织设计 (6)3.1 施工工期 (6)3.2 施工工序 (6)3.3 施工应急度汛措施 (6)4初步设计概算 (6)4.1 概况 (6)4.2 投资主要指标 (7)4.3 编制依据 (7)4.3.1 编制原则和依据 (7)4.3.2 基础单价的计算依据 (7)4.3.2.1 人工预算单价 (7)4.3.2.2 主要材料来源及预算价格 (8)4.3.2.3 定额采用依据 (8)4.3.2.4 费用计算依据及标准 (8)1综合说明1.1 工程概况1.1.1 工程位置雷山县城西门小河玻璃厂至响水岩电站老宿舍楼河段河道治理工程位于县城丹江河支流--西门小河望丰路口以下470m河段。
有公路直达工程区,交通方便。
1.1.2 修建缘由首先,《雷山县城防洪规划》已把西门小河纳入规划范围,规划的防洪标准是抵御20年一遇的洪水,但是西门小河河段的现有防洪标准仅达到5年一遇,不满足城市防洪的要求。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布署,以及加快县城的城镇建设步伐,确保西门小河正在开发的小区不受20年一遇洪水侵袭,稳定社会,安定民心,为县城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对西门小河实施治理。
工程的建设原则是:按20年一遇防洪标准沿河岸设置堤防工程,确保县城的安全。
防洪工程尽量减少对水流流态,泥沙运动,河岸稳定的不利影响,防止河道产生有害的冲刷和淤积。
建筑物设计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降低造价。
防波堤工程设计说明书范本-----------------------作者:-----------------------日期:烟台蓬莱港防波堤工程设计摘要蓬莱港区海岸线具备良好的建造深水泊位的条件,但受波浪的影响较大,在没有良好的掩护和依托条件下,规划通用泊位区和客滚泊位很难实施和进一步发展,所以港区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是按照规划建设防波堤,构筑环抱式港池,为港区发展提供条件。
根据港口的使用要求、规模、船型和当地的自然经济条件,经技术经济论证,并结合当地自然资料选择双突堤口门的总布置方案,又根据水深和控制波向选择一个最不利截面进行断面设计,初步确定了斜坡式和直立式防波堤两种方案进行比选,由波浪情况、建筑材料及地基土性质,进行了胸墙,沉箱的抗倾、抗滑稳定性验算,地基整体稳定性以及地基土沉降量的计算。
关键词:防波堤,泊位,双突堤口门Breakwater Design of Penglai Harbour,Yantai CityLan Jing(College of Harbour, Coastal and Offshore Engineering,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210098,China)AbstractCoastline of Penglai Harbor has beneficial condi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deep-water berths, but it is greatly affected by the waves. Without a good cover and base,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implement and to develop general berth area and roll-off berth. Above all, the priority of Penglai Harbor’s development is to build breakwaters and to encircle the basi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lanning. These measures are supposed to provide conditions for the Harbor development to some degree.In the process of choosing twin jetties general arrangement, lots of aspects have been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cluding requirements of usage of the Harbor, scale of the Harbor, types of ships, local economic situation and local natural environment. In addition, technical and economic feasibility has also been applied in the process. The following step is to design the fracture surface by selecting the most unfavorable cross-section in terms of water depth and controlling wave direction. Finally, two approach—sloping breakwater and vertical breakwater—are identified initially. To be more precise, it is necessary to check the anti-dumping and anti-slide stability of parapet and caisson and to calculate the overall stability and soil settlement amount of the foundation.Key words:Breakwater,Berth, Twin jetties entrance目录摘要 (1)目录 (3)第一章概述1.1气象条件 (5)1.2海港水文 (6)1.3 地形、地貌 (10)1.4地质 (10)1.5地震 (12)第二章总平面布置方案及比选2.1 防波堤的布置原则 (13)2.2防波堤轴线的布置原则 (13)2.3口门的布置原则 (13)2.4 布置方案方及案比选 (14)2.5 港内绕射波高及掩护面积 (16)2.6方案比选 (16)第三章斜坡式防波堤断面设计3.1 设计条件 (17)3.2 断面尺度的计算 (17)3.3 护面块体稳定重量和护面块体厚度计算 (18)3.4 垫层块石的重度和厚度计算 (19)3.5 堤前护底块石稳定重量和厚度计算 (20)3.6 胸墙设计 (20)3.7 胸墙的抗滑、抗倾稳定性计算 (27)3.7.1断面1胸墙的抗滑、抗倾稳定性计算 (27)3.7.2断面2胸墙的抗滑、抗倾稳定性计算 (29)3.8 地基稳定性计算 (35)3.9 地基沉降计算 (45)第四章直立式防波堤断面设计4.1 设计条件 (50)4.2 断面尺度的计算 (50)4.3 基床设计 (50)4.4 堤前护底块石稳定重量和厚度计算 (50)4.5 直立堤作用标准值和相应组合计算 (50)4.6 抗滑、抗倾稳定性计算 (59)4.7 地基稳定性计算 (62)4.8 地基沉降计算 (67)4.9 沉箱吃水、干舷高度和浮游稳定性计算 (67)第五章防波堤工程量估算5.1 斜坡堤工程量计算 (69)5.2 直立堤工程量计算 (70)第六章结构方案比选 (71)第七章防波堤工程施工7.1 施工说明 (73)7.2 建筑材料要求 (73)7.3 地基处理及基础施工 (73)7.4 护面块体施工 (73)7.5 防浪墙施工 (73)参考文献 (79)致谢 (80)1概述烟台港蓬莱港区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目前从港口规模和发展情况上看,已落后于港口发展要求。
工程名称:梅屿河溪外山头至梅底段防洪堤工程设计单位:瑞安市云江水电勘测设计所设计证书编号:丙级122130-sb审定: 李敏校核: 冯武设计: 李敏目录第一章、基本情况 (1)一、工程概况 (1)二、现状及治理目标 (1)第二章、水文 (2)一、气象 (2)二、水文 (2)第三章、工程地质 (3)一、地形地貌、地质 (3)二、筑堤土石料 (3)第四章、工程任务和规模 (4)一、工程任务及规模 (4)二、防洪标准 (4)第五章、工程布置及建筑物 (4)一、堤线的平面布置 (4)二、河道断面及防洪堤断面结构拟定 (4)三、水力计算 (5)四、河道疏浚 (6)五、断面稳定计算 (6)六、堤岸及堰坝末端冲刷深度计算 (8)第六章、施工组织设计 (9)一、施工条件 (9)二、施工准备和交底 (9)三、施工排水 (10)四、防洪堤的工程施工 (10)第七章、工程管理设计 (12)一、管理机构及职责 (12)二、管理的范围 (12)三、工程检测与维护 (12)第八章、设计概算 (13)一、编制依据 (13)二、基础资料 (13)三、工程投资概算 (13)第一章基本情况一、工程概况河溪小流域地处瑞安市中西部,属飞云江水系,发源于梅屿乡大山尖,自西北至东南贯穿全乡,流经大田坪、洞桥、大岙底、外山头、梅底、屿头、外三甲、东山头,经荆梅水闸在八甲注入飞云江,全长约12.8公里,平均坡降15.6‟。
其中梅底大桥以上长约6.8公里,平均坡降47.42‟。
梅底大桥以上流域面积14.4平方公里。
河溪上游属山溪性河流,源短流急,洪水暴涨暴落,尤其在台风影响下极易造成洪涝灾害。
本工程属梅屿河溪外山头至梅底段防洪堤工程,位于瑞安市中部梅屿乡辖区内,外山头村至梅底村两岸,从上游河溪堰坝(桩号0-005)起,至下游梅底大桥(桩号0+658)止,治理溪流长为698m。
其中主河道663m,支流35m。
流域面积14.4平方公里,主溪流长6.8公里。
设计堤顶高程主河道为21.5m~15.26m,支流堤顶高程为18.7~17.6;防洪堤结构采用直斜复合式砌石断面。
工程概算总投资约345.6万元。
二、现状及治理目标梅屿乡地处瑞安市中西部山区,经济较为落后,由于地理位置和流域的特殊性,村庄基本顺溪流两旁而建,河溪呈狭带穿乡而过。
目前,河溪外山头至梅底段两岸的防洪堤大部分为土堤及自然岸坡,防洪质量不高,防洪标准偏低,加上上游水土流失、河床淤高,影响河床的过流能力,水流向两岸切割加深,使原有防洪堤基础掏空,遇洪水有堤毁之危。
近几年,已侵蚀部分农田,每年汛期,给沿岸村庄造成较大威胁。
当地乡政府和人民迫切要求对河溪外山头至梅底段进行综合治理,对溪流进行改造,提高防洪能力,以确保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工程建成后,对改善当地水环境、提升村镇品位、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工程治理的主要内容:主要为河道治理工程,以修筑防洪堤和河道疏浚为主。
第二章水文一、气象河溪流域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总的气候特点是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热量丰富。
受地形变化的影响气候存在垂直的差异。
海拔在400m以下的河流沿岸地带,年平均气温在180左右,无霜期275天,海拔在400~800山区,年平均气温约14~16℃。
流域内平均降水量2000mm,降雨主要是锋面雨、台风雨和热雷雨。
四至六月份,南方温暖气候势力加强,冷暖气团在上空交锋,形成了持续阴雨的“梅雨期”天气。
七至八月份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以晴热为主,局部地区常伴有地热雷雨。
七至九月份为台风暴雨期,据统计五至九月份的汛期的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5~70%,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900mm,干旱指数为0.45,最大年降水量2465.1mm(1990年),最小年降水量1190.7mm(1971年),历年最大日降水量270.9mm(1994年)。
径流的年内分配规律与降雨基本一致,其年内分配呈双峰型,即四至六月的梅雨与七至九月的台风雨期径流量最大,多年平均径流深1400mm,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200吨/km。
流域夏季的主要风向是东南风,冬季为西北风,风速随地形和季节变化比较明显。
二、水文1、设计暴雨河溪流域内无实测雨量站,洪水计算的降雨资料引用邻近区域的宁益、岩头雨量站。
对宁益、岩头雨量站同场雨年取样,统计年最大一日暴雨,系列为1957~2006年。
采用P-Ⅲ型曲线适线拟合,求得各频率的设计暴雨,成果见表2-1。
设计暴雨计算时年最大24小时雨量采用年最大一日的1.14倍来计算求得。
表2-1 设计暴雨成果表(适线法,由实测资料分析)根据本工程所处地理位置,查《浙江省短历时暴雨》(2003年2月),得本工程区域年24小时平均最大降雨量H24=190mm,其相应Cv=0.52,Cs/Cv=3.5,年6小时最大降雨量H6=110mm,其相应Cv=0.54,Cs/Cv=3.5,各频率暴雨衰减指数按该图集推荐公式n6,24=1+1.661³lg(H6/H24)进行推算,各频率设计暴雨按公式H p=K p H进行计算,得各频率设计暴雨值见表2-2。
表2-2 设计暴雨成果表(查暴雨图集)由表2-1、2-2比较可知,由查暴雨图集计算所得的暴雨成果比实测资料分析得出的暴雨成果大,为安全计,决定取查暴雨图集得到的暴雨成果作为本工程的设计暴雨。
2、设计洪水不同频率暴雨衰减指数n值,由下列公式计算:当ti在1~6hr之间,n1,6=1+1.285³1g(H1/H6)当ti在6~24hr之间,n6,24=1+1.661³lg(H6/H24)梅底大桥以上流域面积14.4km2,主流长度为6.8km,净雨推求采用扣损法,初损扣除20mm,后损扣除1.mm/h,雨型排列按暴雨图集。
推理公式基本形式为:Q=0.278CIpF式中: Q——设计洪峰流量,m3/s;C——洪峰流量系数,0.9;0.278——单位换算系数;Ip——设计暴雨强度,mm/t;F——流域面积,km2经计算,设计干支流各控制断面洪峰见表2-3。
表2—3 设计洪水成果表第三章工程地质一、地形地貌、地质本堤防工程经过的河岸地区的地形系由河流冲积形成。
根据1/10000测图: 本地一般的地面高程约21m~15m; 地面的平均高差为5m~6m; 平均比降为7‟~ 8‟。
流域内地质构造属我国东南部华夏隆起区,出露地层山区为火山岩亚组,岩性为凝灰岩、流纹岩、集快岩、花岗岩等,岩石呈块状结构,断裂构造,节理裂隙比较发育。
山麓沟谷区为坡洪积、洪积、冲积亚组,由第四纪更新世粘土含碎砾石和全新世砂砾石含少量粘土组成。
二、筑堤土石料根据筑堤材料料源调查, 本堤防工程筑堤所需砂卵石位于河岸附近,距离施工工地的平均距离为30m。
块石材料、砂及碎石需外购。
第四章工程任务和规模一、工程任务及规模为了实践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美化村镇环境,提升城镇品位的需要,结合瑞安市2009年度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项目,对梅屿河溪外山头至梅底段进行整治,主要的工程任务为提高防洪标准,即本防洪堤工程建成后使河溪外山头至梅底段防洪标准提高到十年一遇,可保护两岸农田和村庄的防洪安全,以确保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防洪标准1、设计依据(1)《瑞安市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2)《梅屿乡河溪小流域治理规划》;(3)《瑞安梅屿河溪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4)《防洪标准》(GB50201-94);(5)《堤防工程技术规范》SL51-93;(6)《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7)《河道生态建设技术规范》(DB33/1038-2007);(8)《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93。
2、防洪标准根据上述的标准和规范,对照防护区的政治、经济、人口、农田及今后村镇规划与发展的情况,确定本工程防洪标准取十年一遇洪水(P=10%),防洪堤按五级建筑物进行设计。
第五章工程布置及建筑物一、堤线的平面布置根据《梅屿乡河溪小流域治理规划》,河溪梅底以下保持最少30m河道宽度,本次设计对其10年一遇防洪标准时相应河道宽度进行规划确定。
河道规划及堤线布置原则:①有利于水流态平稳、流速满足抗冲要求,堤塘不过高,以利于堤塘、河床安全;堤线力求平顺,各堤段平缓连接,不采用折线或急弯②从经济角度出发,多开发可利用的土地,同时堤高又不可增加太大;防洪堤修筑在土质较好、比较稳定的滩岸上。
根据以上河道规划原则及河溪外山头至梅底段地形情况,经水利计算确定主河道0+021~0+155河道宽度为28m,0+155~0+658河道宽度为40m,支流0+000~0+035河道宽度为14m。
防洪堤布置在外山头村至梅底村河溪两岸,从上游河溪堰坝(桩号0-005)起,至下游梅底大桥(桩号0+658)止,治理溪流长为698m。
其中主河道663m,支流35m。
防洪堤两岸合计全长1235m,其中左岸从桩号0+000~0+658,长598m;右岸从桩号0-005~0+580,长567m;支流从桩号0+000~0+035,两岸长70m。
防洪堤堤线均连接平顺,采取圆弧拐弯,无突变拐角。
局部地段为了缓解水流的冲刷,适当地加宽河道的宽度。
防洪堤堤线平面布置详见防洪堤平面布置图。
二、河道断面及防洪堤断面结构拟定因河溪属山溪性河流,源短流急,洪水暴涨暴落,易对河道两岸岸坡造成冲刷,需采用硬化护岸对两岸岸坡进行保护,因此河道横断面不能保持天然河道断面形态,故考虑地形、地质、水流等因素及河道的综合利用要求选用复式断面。
岸坡采用直斜复合式护岸,墙前为2.5~5m宽护堤地,中间为14~21m宽河槽。
防洪堤断面形式拟定考虑到山溪性河流易对河道岸坡造成冲刷,只能采用硬化护岸进行防冲保护。
为了就地取材,减少工程的投资,根据防洪堤所在的地理位置、堤址地质、筑堤材料、施工条件,针对山区溪流和水流的特点拟定三种结构断面进行比较。
第一种断面是我市目前小流域治理中最普遍选用的直立式断面,防洪堤结构采用浆砌块石重力式墙。
从施工及使用情况来看,直立式防洪堤体积大、墙身厚、刚性好,坚固、稳定,具有较强的防冲刷能力,且结构简单,便于施工,但每延米造价较大。
第二种断面为斜坡式断面。
结构形式底脚为C20埋石砼大方脚,外坡为一级斜坡,采用浆砌块石护坡,坡度为1:1.5,堤顶设置浆砌块石防浪墙。
斜坡式断面,不但岸线顺直,而且加大了过水断面面积,在洪水期间使水流更加顺畅,另外还拓宽了河道水域和口宽,高度、宽度比例相适应,给工程增添了气魄、宏伟和美观的感觉。
造价比直立式低。
但由于块石质量限制,块石面不平整,铺砌不易坐实挤紧,砌筑砂浆不易充填饱满,坚固程度及抗冲刷能力较直立式差。
第三种断面为直斜复合式断面,即将上述两种断面形式相结合,在临水面易受水流冲刷的地段采用直立式浆砌块石挡墙,C20混凝土压顶,厚10cm,墙身采用M7.5浆砌石与干砌石,迎水面坡度为1:0.2,背水面坡度为1:0.3,底部采用大放脚干砌乱石与C20砼埋石80X100cm基础,堤后砂砾石回填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