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工程提高造林质量的管理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4
林业造林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探究林业造林质量是林业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着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
制定有效的措施来控制林业造林质量,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本文将探讨林业造林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机制要想有效控制林业造林质量,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机制。
这包括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制定质量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等。
应当建立专门负责质量管理工作的部门或机构,明确质量责任,划定各方的权责边界,建立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对种苗质量的管理种苗是林业造林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造林工作的成败。
加强对种苗质量的管理至关重要。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严格把关种苗来源,保证种苗的清洁和健康。
2.对种苗进行质量鉴定和检测,保证其符合国家标准。
3.建立健全的种苗生产和供应体系,确保优质种苗的供应。
三、科学合理地选择造林地点选择合适的造林地点是确保造林质量的关键。
要科学选取地理位置、土壤条件和气候环境等方面适宜的地点进行造林。
在选择造林地点时,应充分考虑本地区的地形地貌、水源条件、旱涝程度、土壤类型等自然因素,以及周围的生态环境等因素,确保所选地点具有较强的造林生长潜力。
四、科学合理地选择造林树种树种选择是林业造林的关键环节。
应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土壤状况、气候特点和经济价值等方面的因素,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
应结合当地的产业发展需求,选择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树种,以提高造林的经济效益。
五、加强监督检查加强对造林工作的监督检查,是确保造林质量的重要手段。
可以建立专门的监督检查机构或团队,对造林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督促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工作。
建立相应的违规处罚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惩处,确保造林工作的规范进行。
六、加强技术培训加强对从业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其质量管理和造林技术水平,是有效控制林业造林质量的重要举措。
可以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活动,包括培训班、讲座、实践指导等,提高从业人员对造林质量管理的认识和能力。
林业造林主要质量问题及改进措施林业造林是指通过人工手段进行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以提高森林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促进生态平衡的重要活动。
在林业造林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质量问题,如树木生长缓慢、幼苗死亡率高、生态环境恢复效果不佳等。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森林资源的恢复,急需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林业造林主要的质量问题包括:一、树木生长缓慢由于土壤贫瘠、水源不足、气候不利等因素影响,造成树木生长缓慢,长势差,导致林木品质不佳,也影响了整个林区的生态环境。
二、幼苗死亡率高由于病虫害的侵袭、气候条件的不稳定、栽培管理不当等问题,造成了幼苗死亡率高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造林的实效。
三、生态环境恢复效果不佳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林业造林密切相关,但目前在一些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效果并不明显,存在恢复缓慢、植被稀疏、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有必要采取一些改进措施,从而提高林业造林的质量,促进森林资源的恢复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一、优化土壤环境土壤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基础,因此优化土壤环境是提高树木生长速度的重要途径。
可以通过施肥、改良土壤结构、保持土壤湿润等措施,提升土壤的养分含量和水分含量,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加强病虫害防治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是减少幼苗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可以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方法,及时发现并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保护幼苗的健康生长。
三、科学管理造林过程加强对造林过程的科学管理,包括科学选址、科学配置树种、科学施肥等,可以有效提高造林的成功率和生长速度,降低幼苗死亡率,从而提高造林的质量。
在进行林业造林时,应注重生态环境的恢复,尊重自然规律,在原有植被的基础上进行恢复,避免环境的破坏和干扰,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五、加强监测和评估加强对林业造林过程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处理,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技术和方法,提高造林的质量和效益。
通过以上改进措施的实施,相信林业造林的质量将得到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森林资源的恢复和发展也将得到促进。
提高林业工程造林质量管理措施提高林业工程造林质量管理措施精选2篇(一)提高林业工程造林质量管理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 选用适宜的树种: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条件、气候条件以及生态环境要求,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造林,确保树种的适应性和生长性。
2. 种苗质量管理:对所有使用的种苗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包括检查种苗的生长状况、健康状况、根系发育情况等,确保种苗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3. 土地准备工作:在进行造林前,进行土地准备工作,包括清理、翻耕、平整等,确保土壤的适宜性和栽植的条件。
4. 管理计划制定:制定详细的管理计划,包括种植密度、行距、施肥、灌溉等,根据树种的生长特点和地区的特点进行调整和优化。
5. 技术培训和指导:提供专业的技术培训和指导,确保各阶段的工作能够按照规范和标准进行,包括育苗、移栽、疏伐等环节。
6. 定期检查和评估:定期对造林的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和解决问题,及时调整管理措施,确保造林工程的质量。
7. 病虫害防治: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提高林木的抗病虫能力,减少病虫害对林业工程造林质量的影响。
8. 环境保护与恢复:在造林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合理布局和规划林区,保护水土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通过实施以上措施,可以提高林业工程造林质量管理,确保造林的效果和效益,提高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提高林业工程造林质量管理措施精选2篇(二)1. 加强前期调研和规划:在进行林业工程造林前,需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规划工作。
包括通过现场考察和数据分析,确定适合进行造林的地块,并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林业工程方案。
2. 优化种苗选择:选择适应当地环境条件和生态要求的本地优良树种作为造林树种,并确保种苗的来源合法。
3. 强化土壤改良和合理施肥:进行必要的土壤改良,提升土壤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并根据不同树种和地块的需求合理施肥,保障树木的生长和发育。
浅谈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与措施营造林是指人工种植森林,目的是为了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以及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营造林的质量对于保障林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营造林质量和措施的浅谈。
一、营造林质量1.土地质量:健康的土地质量是保证植物生长发育的前提条件之一,营造林在选址时应当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质地适中的地块。
如若发现不适合种植,要进行治理和改良。
2.树种选择:在种植时应当选择适应该地区气候、土壤和地形的树种。
同时,应当注意科技进步的应用,如高效育苗、优质苗木等。
3.植树密度:植树密度直接影响到植物生长发育的质量,植树要根据本地的土壤、气候和树种特性进行合理的间距安排。
4.经营手段:经营手段包括人工造林、天然更新等方式,要制定有针对性的经营方案,对于已经成林地区还需加强抚育管理、修枝修剪等。
二、营造林措施1.科技进步的应用:人工造林在现代化的技术支持下得到了很大的优化和提高,如高效育苗、优质苗木技术的不断优化和改进、秸秆覆盖技术、土壤保肥技术等等。
2.水土保持:水土流失是造成自然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保障营造林的质量,要进行水土保持工程。
如将河岸线土地林化、建沟设坎等。
3.植被恢复:植被恢复是防止土壤侵蚀和保证景观面貌的一个重要环节。
可以进行地被种植、防护林带建设等。
4.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林业生产中遇到的一个重大问题,针对不同的病虫害,要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和管理措施。
三、总结营造林的质量和措施决定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质量和速度,要在营造林中加强科技进步应用,改进成本生态修复技术,提升林业发展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林业造林工程质量问题及整改措施问题概述林业造林工程是指人工或半人工的森林培育和管理工程。
在近年来的林业造林工程中,出现了许多质量问题,给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其中,主要质量问题如下:1.造林用地选址存在问题造林用地的选址是造林工程的第一步,选址不当会直接影响到后续的林业管理和培育工作。
然而,在现实的造林工程中,有许多选址不当、不科学的现象,比如选址缺乏实地考察,没有进行综合评估等。
2.森林种苗品质参差不齐造林工程中使用的种苗品质直接决定着后续的生长效果。
然而,在现实中,造林用的种苗有很多参差不齐的现象,有的甚至是假冒伪劣的,严重影响着造林工程的效果。
3.造林技术存在问题在现实的造林工程中,许多农民对于种植技术不够熟悉,造成了很多问题。
比如过密或过疏的种植密度、不注意种植季节等,都会影响到后期的造林效果和管理。
4.管理不到位造林工程中的管理工作直接决定着林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但在实际中发现很多的管理不到位,比如种植缺乏跟踪管理,对病虫害的管理不够及时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造林工程的实施效果。
整改措施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要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整改,来保障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
1.加强选址工作加强选址工作并进行科学综合评估,得出更好的选址方案,才能建立规范的林木种植体系。
2.提高种苗品质提高种苗质量,同时也要严格管理和控制,建立公正的种苗质量检验和测试制度。
3.提高技术和培训提高种植技术和学习农民的需求和学习水平,同时还要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帮助农民更好的完成种植工作。
4.加强管理加强对于林业生态系统的管理,完善林业资源管理制度和技术指导,建立公正、透明的监督机制以及农民参与制度,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管理和保障。
结论林业造林工程是重大而长期性的基础工程,不仅与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密切相关,也有非常重要的经济社会价值。
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林业造林工程质量问题,通过整改措施提高林业造林工程的质量和效益,为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地球生态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L i n y e y u a n y i随着我国工业发展的迅速进步,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但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
植树造林不仅可以净化空气,减少空气污染,改变土壤结构,减少水土流失,而且可以美化环境,为人类生产建设提供许多宝贵的资源。
基于此,人们把植树造林作为改善当前生态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高度重视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也要十分重视造林质量的控制。
一、提高造林质量的重要性造林质量管理在林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造林质量管理既是实现有效林业工程建设的基础,又是保障林业造林整体质量的关键,有利于提高林业造林工作的整体效果与生态效益;②可以有效促进我县林业工程事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提升林业造林的经济效益;③通过造林质量管理工作可以整合当地的各项资源并实现优化配置,提高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为林业造林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以有效完成林业造林工作。
二、提高造林质量的技术措施1、合理规划在造林工程中,工程前期规划是整个造林工程的指导依据,也直接的影响着造林工程的工作质量,在造林工程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对于工程规划工作也有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应保持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全方位分析造林区域的综合自然环境。
首先,要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做好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
其次,在此基础之上还要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最后,做好防治工作加强林区管理,在防治病虫害的同时也要预防火灾等人为破坏现象发生。
例如河南地区的造林工程,在工程前期林业人员对计划造林区域进行多次实地考察,并对即将种植的林木品种也进行了严格的筛选,结合当地地形、气候、土壤等诸多因素,进行科学规划。
2、适地适树该技术主要在完成营造林环境、气候以及土壤等调研之后合理选择树种开展种植工作。
通过该技术可以根据土壤环境科学选择树种,保证树种效能得到充分发挥。
该技术应用原则为:①土质适应。
应用该技术过程中,需要保证林木能够有效适应土壤环境,相关人员应该以树木在土壤方面的要求为切入点,积极调查、优化土壤,确保树种和土壤质检适配性良好;②林木适应性。
林业造林工程的主要质量问题及改进措施林业造林工程是指根据采伐的需求或者为了环境保护等目的,在土地上进行人工种植树木的工程。
在实施造林工程的过程中,会面临一些质量问题。
本文将从造林过程、种植树木选择、土壤治理等方面介绍林业造林工程的主要质量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造林过程中的主要质量问题:1. 土地准备不充分:造林前,应进行对土地的充分准备工作,包括除草、杂物清理、地质勘测等等。
在实际施工中,有些地方对土地准备工作不够重视,导致造林质量下降。
改进措施:加强对土地准备工作的培训与监督,确保土壤质量符合造林要求。
2. 种植树木选择不当:在造林工程中,苗木的选择非常重要。
有些地方在苗木选择上存在问题,比如选择了生长势较差、抗逆性较差的苗木。
改进措施:加强对苗木的筛选与鉴定,选择具备良好生长势和抗逆性的苗木进行种植。
3. 种植技术不专业:种植技术是确保造林质量的关键。
而在一些地方,由于缺乏专业的种植技术人员,导致种植过程中存在技术操作不规范、栽植深度不一致等问题。
改进措施:加强对种植技术人员的培训与考核,确保其具备专业的技术能力。
二、种植树木选择的主要质量问题及改进措施:1. 品种选择不合理:在造林工程中,选择合适的树种对于提高造林质量非常重要。
在一些地方,由于缺乏对树种的了解或树种适应性与生长环境不符合等原因,导致树种选择不合理。
改进措施:加强对不同树种适应性的研究与评估,确定适合当地环境的树种进行种植。
2. 苗木质量不过关:苗木质量直接影响着造林质量。
在一些地方,苗圃的管理和育苗技术不到位,导致出现苗木质量低下、移栽成活率低等问题。
改进措施:加强苗木生产和管理的监督与指导,建立健全苗木质量检测和监测体系。
三、土壤治理的主要质量问题及改进措施:1. 土壤肥力不足:土壤肥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树木的生长和发育。
在一些地方,土壤肥力不足、土壤缺乏养分等问题比较突出。
改进措施:加强对土壤肥力的调查与分析,制定相应的土壤肥养措施,补充和调整土壤养分。
林业造林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探究林业造林质量控制是指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提高造林质量,确保林木的生长健康和生态效益的实现。
以下是一些常见且有效的措施:1. 种苗选择与培育控制: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质苗木,保证苗木的生长健壮,并进行适当的培育措施,如剪根、剪叶等,以促进苗木的生长和根系发育。
2. 土壤改良措施:根据土壤的质地和性质,采取相应的土壤改良措施,如翻耕、施肥、石灰调整等,以改善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为林木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3. 种植密度控制:根据林木的生长特性和林地的管理需求,合理控制种植密度。
过高的种植密度容易导致林木间竞争激烈,生长不良,过低的种植密度则容易导致资源浪费和土地的低效利用。
4. 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根据土壤质量和林木的营养需求,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补充土壤养分,促进林木的健康生长。
及时发现和防治病虫害,减少其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5. 推行科学的造林方法:采用科学的造林方法,如轮作、交叉造林等,可以保证林木的均匀分布和合理的生长空间。
合理安排造林的时间和方法,避免林木遭受不良的气候和环境条件的影响。
6. 建立健全的监测和评估系统:建立健全的监测和评估系统,定期对造林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估。
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和调整,保障林木的健康生长。
7. 加强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加强对林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
确保造林工作按照科学方法和标准进行,提高造林质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林业造林质量控制需要综合考虑种苗选择与培育、土壤改良、种植密度控制、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科学的造林方法、监测和评估系统以及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等多个方面的因素,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措施的实施,提高造林质量,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营造林质量的提升措施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林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
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林木资源的质量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生活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提升营造林质量已成为当前林业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提升营造林质量,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措施,包括科学规划、精心施工、科学种植、合理管理等方面。
下面就具体介绍一些营造林质量的提升措施。
一、科学规划良好的规划是一切工作的开端。
在进行营造林工作之前,需要对植树造林的地点进行认真的调查和研究,了解该地区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气候特点等情况,进而确定要种植的树种和种植密度等。
在规划时还要考虑到该地区的植被覆盖情况、土壤侵蚀情况和水土流失情况,确保种植的树种对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保护和改善作用,同时还要考虑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兼顾。
二、精心施工在进行植树造林工作时,施工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后期的林木生长和发展。
需要采取一些保证施工质量的措施,如选用优质的造林苗木,保证种苗的优良品质;合理设计植树造林的布局,保证每一棵树木都有足够的生长空间;采用科学的施工技术,包括适时进行坡面整理和改良、合理利用水土保持措施等。
三、科学种植科学的种植方法对于营造林质量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种植时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等特点选择合适的树种,保证树种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并且要严格按照种植的要求进行操作,包括合理的培土、施肥和浇水等,确保每一棵树木都能够顺利生长并形成健壮的树体。
四、合理管理科学的管理是保证营造林质量不断提升的关键。
在树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措施,包括及时的修枝、病虫害的防治、灌溉和施肥等工作,保证树木生长的需要得到满足。
还要重视对林区的防火、防病虫害和防灾害的管理工作,保证林木资源的安全和稳定。
以上所述的措施只是提升营造林质量的一部分,其中涉及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是非常丰富和复杂的。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和精心细致的操作,才能够保证营造林质量不断提升,使得林木资源能够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
林业造林工程的主要质量问题及改进措施林业造林工程是指通过人工方式种植树木、灌木等植物,以达到绿化、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等目的的工程。
在实际工程中,林业造林工程也面临着各种主要的质量问题。
本文将就林业造林工程的主要质量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1. 土壤质量问题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土壤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造林工程的成败。
在实际工程中,常见的问题有土壤贫瘠、土壤酸碱度不适宜、土壤固结等。
这些问题会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导致造林工程的失败。
2. 种苗质量问题种苗是林业造林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种苗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情况。
而在实际工程中,存在着种苗质量不过关、种苗存活率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工程的质量。
二、林业造林工程的改进措施1. 土壤质量改进措施对于土壤质量问题,可以通过土壤改良、施肥等方式进行改进。
首先要做好土壤的测试,了解土壤的酸碱度、养分含量等情况,然后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合理的施肥和土壤改良,提高土壤质量。
2. 种苗质量改进措施对于种苗质量问题,可以通过严格的种苗管理和选购程序来进行改进。
在选购种苗时,要选择有信誉和良好质量的种苗生产基地;在种苗管理上,要加强育苗技术和管理,提高种苗的存活率和生长质量。
3. 施工质量改进措施对于施工质量问题,可以通过科学的技术指导和管理来进行改进。
首先要做好造林计划,根据地形、土壤等情况合理确定造林密度和种植方式;其次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管理,确保施工质量的合格。
以上就是林业造林工程的主要质量问题及改进措施。
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技术指导,我们可以有效地解决和改善这些质量问题,提高林业造林工程的质量,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绿化工程的发展做出贡献。
林业工程提高造林质量的管理措施
作者:吴伟
来源:《乡村科技》2017年第03期
[摘要] 造林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林业未来的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林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强造林质量监管,提高林业科技水平,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基于此,本文重点介绍造林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造林;质量管理;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S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7)03-33-2
1 林业工程建设转向提质增效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力量增强,发展目标已从追求高增长转为追求高质量。
新常态的本质是提质增效,作为林业核心工作,林业工程建设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不应该再把造林面积和速度摆在首位,而应把质量和效益当成立足点,把速度稳下来,把质量提起来,让效益升上去。
在六大工程全面启动之初,国家林业局提出了“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九字措施。
实践证明,这是确保工程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
六大工程启动之后,营造林数量已经不是主要问题,而营造林质量成为林业工作的主要矛盾。
栽下的树能否成活,成活的能否成林,林分质量怎样,是衡量造林成效的关键。
但十几年来,林业的高速发展并未显示高成效。
俗话说“三分造七分管”,新常态下如果还是重数量轻管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便无从谈起。
加强造林质量监管,提高林业科技水平,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 质量管理贯穿林业工程建设全过程
过去对林业工程的质量监管主要是对林业工程实施完成后的检查验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事后监管或结果监管,导致施工过程中的部分质量问题难以发现。
比如整坑规格的标准、苗木根系的多少等都难以说清楚,苗木成活后生长状况不良的根源难以找到。
即使在后期检查中发现一些质量问题也为时已晚,损失难以补救。
其实要提高造林工程质量,就必须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管,引入监理机制,必要环节实行旁站,对所有环节都要进行监督,确保质量。
新常态下造林已步入了全过程监管、全面质量管理的新时代。
3 把好林业工程建设质量关
3.1 规划设计关
规划设计是林业工程的前提和基础,必需按照林业规划进行设计,严格按设计进行施工。
林业工程建设的设计都应由三级以上专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机构进行,国家级的林业工程由省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国家林业局审批,省级林业工程规划由省林业主管部门编制。
各类工程作业设计由各市林业主管部门审批,要求做到实地调查核验,设计要符合实际情况,确认合理后逐级审批。
3.2 种苗质量关
良种壮苗是林业工程的生命线,必须对林业工程所栽的苗木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当地的质监部门、林木种苗部门、病虫检疫机构和监理公司要分工合作,严把质量关,苗木的质量要达标,手续要齐全,在源头把好关,绝不允许让病苗、弱苗、虫苗、不合格苗蒙混过关,确保林业工程中使用良种壮苗。
3.3 技术服务关
在造林季节,林业主管部门技术人员实行现场指导,施工专业队在开工前对施工人员进行岗前技术和安全培训,对可能出现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做到预先防范,避免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
3.4 施工监理关
在施工阶段,启动造林工程监理制。
凡是达到招投标限额的林业工程,必须实行监理制。
由建设单位委托具备资质的监理公司全程监理,监理工程师对造林整地、苗木进场、栽植抚育各个关键环节严格把关。
上道工序监理工程师不签字,不得进入下一道工序。
总监理工程师不签字,建设单位不得支付工程款。
3.5 质量监督关
每年春秋造林季节,林业主管部门要开展造林质量督查,并对督查结果进行通报。
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在全省林业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责成属地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监督限期整改,并安排省林业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对存在问题进行专项稽查。
3.6 检查验收关
林业工程的验收实行四级验收的办法,工程实施完成后要通过县级自查合格,市级复查合格,省级林业部门再进行抽查合格后再由国家林业部门进行核查,层层把关并严格执行国家林业工程检查验收标准。
3.7 质量评定关
对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的造林绿化工程,将进行工程质量等级评定。
工程竣工验收后,经建设单位申请,由省林业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实地调查后,组织专家委员会开展进行工程质量等级评定。
工程质量等级评定结论为优质、合格2种。
工程质量评定工作结束后,由省林业主管部门核发林业工程质量等级评定证书,取得优质工程证书的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可在招投标评分中获得质量加分。
3.8 动态考核关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将加强造林资质的事中事后监管,2 a进行一次动态考核,动态考核不合格的单位,不得参与全省造林绿化工程招投标。
4 质量管理措施
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施工单位自检管理,做好材料质量检验、工序质量验收和分项分部工程验收,全面实现施工合同确定的质量目标。
4.1 测量放线,对照设计
用卫星定位仪确定造林小班位置,在小班拐点处钉界桩,插彩旗标明施工范围,做到界限清晰、面积准确。
按设计的整地规格和株行距放线,放线要求株行距均匀,密度符合设计要求,山地造林要与等高线平行。
4.2 整地要根据设计要求进行
根据设计与实地进行对照,在规定的地点按规格标准整地,在实施当中如遇设计中要求的整地方式、立地条件与实地有较大偏差,无法按设计要求进行时,要及时通知负责监理的单位,监理单位会与建设单位进行沟通,并组织设计等相关单位重新进行实地调查,经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设计单位实地查看后,根据实地情况,对原设计中的整地方式、规格、苗木种类、规格及栽植密度需要进行调整的做好记录,补充变更设计,变更补充的设计要经建设方、监理方、设计部门、施工方四方代表共同签字确认。
4.3 加强苗木进场验收
苗木进场要查验苗木运输人随车携带的两证一签,即苗木生产许可证、苗木检疫证、苗木标签。
查验苗木质量包括苗木种类、苗高、苗径、冠幅和土球情况。
大苗移植检查土球非常重要,一是看土球直径是否达到设计要,二看土球是否紧实,如土球松散,说明须根已经被破坏,根不能正常从土壤中吸取水分,苗木成活没有保证。
4.4 合理栽植
确保栽植程序符合《造林技术规程》,检查浇定根水和培土踩实扶正情况。
植苗后浇第一遍水非常重要,通常称之为定根水,一定要浇透浇足。
浇水后,坑内的土下陷,一定要及时扶正苗木并培土踩实,防止苗木倾倒根部透风。
4.5 加强抚育
抚育新造林后,抚育极为重要。
抚育包括浇水、除草、修枝、病虫害防治和冬季越冬防冻等。
大规格苗木要特别注意冬季上冻前和次年春季化冻时2次浇水,这是确保苗木安全越冬和返春成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