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探究性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4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本课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在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鸦片战争以来动荡中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新生活新风尚。
把历史的视角投入到普通的民众中去,这体现了中学历史教学的崭新趋向。
这课在本单元中地位最重要,后两课只是对其中三个具体问题单独拿出来讲而已。
(二)学情分析这一课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较浓厚的兴趣。
大量的使用图片,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但学生往往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三)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识记“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基础知识。
通过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利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课前同学通过实践学习法采访年长者。
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
再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
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难点:“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的原因。
(五)教学方式分析式教学,师生互动教学。
(六)教学用具采用PowerPoint课件方式辅助教学,传统板书。
二、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探究部分要求学生分组去采访一些长者,以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
通过了解一些地区近代以来人们衣、食、住、行及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以形成最直观的感性认识。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导入新课部分(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播放摇滚歌手崔健的《不是我不明白》。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重庆第四十八中学历史组梁厚慈)【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近现代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与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解读历史图片和相关资料信息,学会从特定的中国社会历史大背景中去探究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各方面的变迁的特点和影响。
探讨影响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学会从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加深对历史与现实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根据《三维设计》的提示预习课文,并在课前寻找近代物质生活的基本史实材料,完成基础知识。
选取有代表性的历史老照片和文字资料再现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场景,对照比较分析,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变迁。
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言探究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特点和影响。
运用所学知识、汲取材料有效信息探究归纳影响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完成知识梳理;并通过合作,完成探讨因素部分,培养学生的归纳和语言的组织、书面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重点和难点】重点: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基本史实、特征。
难点: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探究法、比较法、归纳法、问题教学法【教具】多媒体【教学流程】课前预习:1、根据《三维设计》提示,完成基础知识部分。
2、收集资料,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物质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思考其变迁的特征?初步分析变化的原因?第一环节——引言设问:同学们,提到物质生活,我们自然会联系到衣、食、住、行,这些方面的话题也特别多。
请大家一起来说说今天的生活的特征?服饰——近代中国服饰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改良旗袍上衣下裙旗袍近代中国服饰变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设问:近代中国服饰的变化主要特征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完成)(答:投影展示特点: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中西并存和中西合璧;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人民版)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学情分析:1、普通高中理科班学生,基础差底子薄,以完成学业为主要学习目标。
2、学生对初中教材一些基础知识有初步学习,自以为什么都会。
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考试出题概率较小,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学生都有所了解,我想把教学内容深入挖掘一层,侧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教学目标:知道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并能分析找出原因。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情感,弘扬传统文化,正确树立三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并能分析找出原因。
难点:认识社会进步的历史潮流,学会与时俱进与辨别是非。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PPT课件教学设计:课前预习→影音烘托氛围→组织教学→知识结构导入→温故知新→学习探究→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计划课时:1教学设计思路:1、课前师生充分准备学习资料。
基础知识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导学案自学,课堂展示即可,提高课堂效率;课前布置拓展知识的作业,学生课前自己查资料学习,课堂展示,给学生获得感和成就感,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重难点知识学生课上合作讨论、探究。
2、课堂导入环节,利用章节目录导入,目的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养成构建知识结构的习惯。
学生一起回答。
3、课前提问融入相关目录内容,学生单独回答,目的是夯实基础。
4、学习内容设计通过创设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导入学习,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兴趣。
5、小结、巩固练习、布置作业、反思教学教学环节设计:(一)课堂导入环节利用知识目录导入培养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一齐回答。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曲折发展、伟大转折、新阶段(潜移默化中构建知识体系)(二)温故知新1、课前提问融入知识结构当中。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近代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表现,分析变化的原因②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
③掌握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原因。
2.过程与方法①创设情境,通过图片和影视资料引导学生归纳中国人民物质生活和习俗变化的表现。
②通过材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历史本质特征。
③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知识重难点】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难点:物质生活与风俗习惯变化的原因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谈话法,图文教学法【教学准备】教师:多设媒体课件学生:向自己的家长或周围群众从吃、穿、住等方面调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活情况。
【教材教法分析】本课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在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鸦片战争以来动荡中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新生活新风尚。
这些变化一方面说明国门洞开的中国开始向世界的文明靠拢,反证了明末闭关政策必然导致国家落后的现实;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
由于这一部分的内容和同学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所以我们可以大量的使用图片,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打出一组衣、食、住等方面的图片的今昔对比,指出:“我们的生活在变化着”,导出本章标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再用复习旧课的形式向学生说明“近代”指的是鸦片战争以后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一段历史。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课型:情境探究课课时:1课时一、教学目标通过图片、事件、视频情境,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史实;学会用唯物史观看问题,会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中多角度探究变迁的因素,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历史潮流不可抗拒,应该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外部世界;体会到世界是一个大家庭,各国在碰撞中融合着,在融合中发展着;反思学习方法,品评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目标分析论证准确性分析:学生在初中课本里已初步领略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他们的知识是零碎的,对近现代我国人民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律性的认识。
本课着重引领学生通过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怎么变?”的史实,探究“为什么变?”的原因,归纳这种变化的总趋势,让学生走近历史,感悟生活,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这节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很重要,为后两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学习法。
可行性分析:由于物质生活的衣、食、住和社会习俗是学生比较熟悉并感兴趣的内容,所以我将本节课型设计为“情境探究课”,情境设计是学生能走近历史、触摸历史的一种有效方法。
课前让学生依据预习得出的四个时间段自由结组,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查找有关资料或做相关社会调查,探究出能够突出反映本小组时间段内变迁的相关历史情境(图片情境、事件情境、视频情境等),自制成小课件在课堂上展示、交流,边展示边请学生们探究个体情境,分析不同情境呈现的不同变迁内容,随后进行比较探究,分别透过不同情境探究不同变迁的原因,再从整体上探究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总趋势及原因,促使学生维持高水平心理投入学习状态。
整堂课采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相结合,紧紧围绕“变”字展开,“怎么变”?“为什么变”?层层设问,步步探究,从感性到理性,从表象到本质,使学生体会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在课的结尾巧妙设计一个情感延伸:“试举例说明现今中国如何影响世界,有何感悟?”,使整堂课的教学思想得以提升,最终使琐碎的一节课变成了条理清晰、富有情趣的一节历史课,使所有学生乐得其所,确保了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专题四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历史教研组林小凤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列举近代以来服饰,西装、中山装、旗袍等出现、列宁装的盛行;列举四大菜系的形成与西方饮食的传入;列举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等物质生活的变化情况;描述婚姻观念和婚丧礼俗等社会习俗的变化。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特征,培养归纳的能力。
从经济、思想、外来文化、政治等角度,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音像资料,比如对《庐山恋》等80年代主要电影所展示的深刻历史文化背景的评述性音像资料等,截取孙中山先生关于共和和中山装关系的演讲视频等,在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中让学生体会和理解服饰怎么变,“为什么”变。
对于饮食与建筑,利用乡土教学的魅力,让学生在课堂中轻松回忆和探讨福州本土饮食和建筑风格。
“饮食”主要结合书本内容,身临其境感受闽菜的魅力和西餐对闽菜的影响;“建筑”利用福州仓山烟台山建筑特点,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对于“习俗”的变迁内容,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访问长辈等方式,收集资料、根据展示的蔡炎培先生的征婚资料等,主动探索“怎么变”,根据对服饰的探讨角度归纳“为什么变”、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
本节课教学过程需精心设计,以探究、体验和发现为核心,以创设情境为主线,以引导为辅助手段,关注课堂启发性和趣味性,给学生探手可得结论和全面思考和探究的机会。
体现课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等理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生活的变化看起来简单,确是历史变化中最广泛、最深邃的部分,是了解一个时代、一个国家变化的最有效途径;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使学生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肖营子高级中学唐友(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讲述了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迁的情况。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的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意味深远、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务,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
这种变化的总的趋势是: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而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这一目的教学主要讲了3个方面的问题:1.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专题四 第一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目的】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变迁和饮食变化的史实。
2、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
3、探讨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4、感受生活变化里的现代化进程。
【重点、难点】1、重点:⑴服饰变化的三大阶段、特点及趋势;⑵西餐传入中国,及近代中国传统饮食变化特点;⑶近现代房屋代建筑的变迁;⑷近现代习俗风尚的变革情况及特点。
2、难点:⑴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影响其变化的因素;⑵感受生活变化里的现代化进程。
【教学过程:】◆合作探究一:近代以来我国男女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特征?一、衣(近现代服饰的变化)1、服饰变化的三大阶段:⑴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成立⑵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⑶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2、各阶段服饰的服装代表:第一阶段:男装: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装:旗袍(旧式与新式)第二阶段: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 、便装第三阶段:男装: 多样化 ;女装:多样化﹛西装流行的原因: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
﹜ ﹛旗袍的流行:大胆地体现女性形态的曲线美。
它是利用传统服饰,融合中西美学标准的成功尝试。
旗袍的流行也反映了五四以后,中国民众审美观念在服装方面的变化。
﹜3、各阶段服饰变化的特点及趋势:⑴特点:⑵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⑶近代男女服饰的变化: ①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阶 段 服 饰 特 征 时代特征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中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政治色彩强烈,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美观大方,彰显个性,异彩纷呈。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设计《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设计基础导学一、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1.服饰的变化(1)变化趋势①男装: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②女装:由宽松肥大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2)近代①男性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西装在鸦PIAN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西装的传入和流行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中山装,此后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②女性服饰:西式服装传入中国促使人们的审美观发生重大变化。
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改革与创新,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现代①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联系在一起。
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是普遍选择。
②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服装的式样和颜色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③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港台、欧美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审美情趣、经济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服饰。
2.饮食文化的变化——中西餐并行于世(1)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近代百年,中国逐渐形成了影响比较大的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方餐饮文化的传入①传入:鸦PIAN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西式餐馆最初由外国人经营,之后,各通商口岸陆续出现由中国人经营的西餐馆。
②中西餐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方面都有明显区别。
[来源:ks5u]③对饮食文化的影响: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使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大量引入中国百姓饭桌,西式糖果糕点和饮料也受到国人的欢迎;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探究性教学设计开远一中高一历史组李才优一、总述提倡“素质教育”是当今最时髦的教育术语,什么是素质教育?具体怎样实施素质教育,又如何检测是否达到素质教育标准一直是困扰一线教师最大的难题。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实施“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发展性课堂评价,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发展性课堂评价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在历史课堂中开展有效的探究式小组讨论法教学,正是发展性评价所倡导的教学方式,也是实践新课改、转变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S.Bruner)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
二、设计思想1.这节课的内容贴近生活,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同时也较容易理解掌握,因此教学设计基本思路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收集资料,感受历史,联系自身情况和周围生活体验历史,最终认识历史,感悟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适当引导,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归纳特征、分析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为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提前分小组给学生布置任务,按衣、食、住、习俗四个部分,让学生提前收集资料,最后在课堂上展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最终达到体验历史、感悟历史的目的。
三、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人民版)专题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一课。
《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本节课是专题四的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了解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基本史实、阶段特征,分析其变迁原因,是学生认识到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同时,让学生正确认识这种变迁,面对西方文化不断传入,要能够在吸收其优秀成果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引导(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史实,通过对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情况的比较,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对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原因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收集相关的史料,图片,音像资料,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主动探索,感悟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背景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它的特点是时代造就的,使学生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史实,阶段特征及原因2.难点:分析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及其影响(五)教学过程导入:有一句流行语:“不是我不知道,是世界变化太快”,用这句话形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再贴切不过了。
1840年,鸦片战争,列强用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中国大门,也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与此同时,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论衣食住行,社会风尚还是邮电通信,大众传媒都出现了新的特征。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专题四第一课,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从衣食住社会习俗几个方面来感受这些变化。
一、变迁史实(一)衣师:中国的服饰源远流长,素来有“衣冠王国”的美誉。
那么,近现代中国服饰发生了哪些变化,有请第一组同学作展示。
学生展示内容:近现代中国各阶段的服饰特征。
(展示结束后,教师点评并提问)师:第一组同学准备非常充分,讲解得也非常清晰。
那我们下面的同学有没有认真听呢?检测一下,服饰变化经历了几个过程,其特征分别是什么?生:男子服装结合长跑马褂和西装出现中山装,女子最具特点的服饰是旗袍,从原来的宽松肥大到合身适体。
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和绿军装为代表,改革开放以后,现代时装流行。
师:看来同学们的听课效率很不错。
那老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在刚才的这些服饰中,其中中山装和旗袍是重点,因为它们体现了近代服饰中西合璧的特点。
(二)食师: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历来重视饮食,中国美食色香味俱全,那近现代中国饮食发生了哪些变化,有请第二组同学展示。
学生展示内容:中国四大菜系,西餐的传入,西餐的礼仪等。
(展示结束后,教师点评并提问)师:这个组的同学非常了不起。
他们的讲解形式很新颖,将中国近现代饮食变化搬到了《一战到底》的舞台,让同学们轻松参与。
同时还非常具有创新精神,以图画和开一中一日游的方式奖励学生,不失为一种幽默风趣的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那么言归正传,中国近现代饮食最大的变化是什么?生:鸦片战争后,西餐的传入。
教师补充一些西方的餐饮文化及礼仪。
师:那么再给同学们补充一些西餐知识和礼仪,比如,你知道厨师帽的来历吗,帽子的高低有什么讲究吗?厨师帽的来历:据说,200多年以前,法国有位名厨叫安德范·克莱姆。
他是十八世纪巴黎一家著名餐馆的高级主厨。
安德范性格开朗风趣且很幽默,又爱出风头。
一天晚上,他看见餐厅里有位顾客头上戴了一顶白色高帽,款式新颖奇特,引起全馆人的注目,便刻意效仿,立即定制了一顶高白帽,而且比那位顾客的还高出许多。
他戴着这顶白色高帽,十分得意,在厨房里进进出出,果然引起所有顾客的注意。
很多人感到新鲜好奇,纷纷赶来光顾这间餐馆。
这一效应竟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使餐馆的生意越来越兴隆。
后来,巴黎许多餐馆的老板都注意到了这顶白色高帽的吸引力,也纷纷为自己的厨师定制同样的白高帽。
久而久之,这白色高帽便成了厨师的一种象征和标志,演变到如今,几乎世界各地的厨师都普遍戴上了这白色的帽子。
白色高帽便成了厨师维护食品卫生的工作帽,这就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厨师帽的来历有趣吧!而帽子越高代表级别越高,最高可达35厘米。
(三)住师:中国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固然发达,但实际上有一样东西,中国人更看重。
房子,因为对中国人来说,房子,就象征着家。
那近现代中国房屋建筑有何变化,下面有请第三组同学。
学生展示内容:中国南北方传统民居,西式建筑,中西合璧的小洋楼(展示结束后,教师点评并提问)师:这个小组同学其实准备得非常好,但讲解过程不太顺畅,其实这个内容很简单,同学们只需明白两个问题: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居是什么,近现代最具中西合璧代表性的建筑是什么?生:四合院,小洋楼(四)社会习俗师:随着物质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习俗也发生了重大改变,总体由封闭,等级观念走向自由平等。
下面有请第四组做具体展示。
学生展示内容:婚俗变化,社交礼仪,生活习俗等(展示结束后,教师点评并作补充)师:这个组上来讲解的同学的有点紧张,我们先给她一点鼓励。
那么,除了这些,老师还给同学补充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如:以婚姻观念和婚礼习俗的改变为例:第一是要不缠足的女性;第二是要识字读书、通文墨的;第三,一夫一妻,不娶妾;四,如果丈夫先死,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见不合可以离婚。
“五十年代一张床,六十年代一包糖,七十年代红宝书,八十年代三转一响,九十年代星级宾馆讲排场,二十一世纪特色婚宴个性张扬。
师:所以,通过生活习俗变化的学习,我们要得出的结论就是,近现代中国人们的观念逐渐从封建保守向什么转变?生:自由平等。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板书)二、合作探究师:刚刚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史实,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学生讨论,发言)探讨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1.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叶,伴随列强入侵,中西文化交汇2.20世纪50年代以来,受到政治生活的严重影响而显得单调和呆板3.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思想解放,逐步向开放的现代化发展三、体验感悟历史师:历史的学习,永远不能流于表面,止于史料。
读史使人明志,那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体会和感悟?(可以从本节课我们所学的任何一点切入,任你思维纵横古今)和大家分享一下吧!(畅所欲言,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从正确对待西方文化方面做引导)四、练一练1.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
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制,下列体现中西合璧特点的服饰是A.西装B.中山装C.长袍D.马褂2、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十分发达的国家,著名的四大菜系是( )①京菜②鲁菜③淮扬菜④湘菜⑤粤菜⑥川菜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⑤⑥D.②③⑤⑥3.下列各项中具有中西合璧特点的是①西装②长袍马褂③中山装④花园洋房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4.影响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有( )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②新中国的成立③改革开放④外来文化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相对来说较为成功,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教学设计新颖,体现新课程下,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起指导作用。
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发表自己的见解;第二,指导学生做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收集材料并使用材料的能力。
同时,在讲解过程中,培养学生大胆发言的胆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
第三,课堂气氛比较宽松活跃,年轻教师语言较为生动有趣,过渡自然,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本堂课仍有一些不足,比如,时间安排上,本课学生参与内容较多,不好把握时间,因此教学过程中出现时间不够的现象,这就导致了教师对学生表现的点评较少,并且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课堂巩固训练,没有时间展开。
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