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本论之商品与货币》有感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4
读资本论之商品与货币有感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者,资本论的作者马克思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和阐述堪称经典。
在资本论中,他提出了很多深刻的观点和理论,揭示了商品和货币在现代经济中的本质和作用。
读完这部著作,我对商品和货币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想。
首先,马克思对商品的概念做出了明确的说明,认为商品是劳动的产物,它既具有使用价值,又具有交换价值。
他把商品的交换价值归结为劳动时间的“普遍等价物”,即货币。
这说明,一个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它的劳动时间,而货币则像是一种价值的体现,充当了货物交换的媒介。
其次,马克思在论述货币的时候,提出了“一种单独的商品”理论,即货币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商品。
这种商品特殊之处在于它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完全脱钩,仅仅作为交换媒介存在。
它的价值取决于它所代表的商品价值,并由此而汇聚成为货币的总价值。
这种理论对于现代货币制度的理解极为重要,指出了货币从商品到货币,再从货币向商品的变化过程。
另外,马克思阐述了“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的概念。
货币资本是指生产者将货币投入生产中获得更多货币的过程,而商品资本则是指生产者将商品投入市场中,通过销售获得更多的货币。
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之间是相互转化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在市场交换中,货币资本不断积聚,而商品资本不断消耗,这就形成了一种资本循环的过程。
最后,马克思还对商品和货币的功能做出了深入的分析。
他指出,商品和货币在市场交换中,既起到价值计量的作用,也起到流通媒介的作用,此外还起到储存价值的作用。
这些功能使得商品和货币成为现代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可以看出它们与现代经济密不可分,既是经济活动的源泉,又是经济运行的载体。
总之,马克思的资本论对于我们理解货币和商品的本质和作用有着非常深刻的解释,它揭示了商品和货币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为我们认识和理解现代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深入体会和探索,进一步拓宽视野,学习借鉴理论的真谛,不断完善经济思维和提高自己的经济素养。
资本论读后感800字从资本的总公式看,剩余价值不可能发生在货币本身上,因为货币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
它如果还是采取货币形式,价值量也就不能增大。
一起来看看资本论读后感800字,欢迎阅读!资本论读后感1看过不少叙述和回忆伟大导师马克思的书,如李卜克内西的《回忆马克思》,梅林的《马克思传》,每一次阅后都像火炬燃起心中的干柴,周身充满了无可比拟的热量。
今天,我又看了一本比前二本更完整,更充实,更能反映了马克思的著作,这部书好像一组反映伟大导师的照片,我看见,一个伟大导师的成长过程,他抛弃了教援和法学专业,为了研究现实,他投身于革命实战,他摈弃了鲁格的“空想主义”,为了“贫民”,他呼出了“向大地宣战”的口号,他没有给他的母亲带来幻想的葡萄园,为了磨锋他战斗的笔尖,他让他的燕妮等待了他八年,他的早熟使得比他大十六岁的老教授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思想早已走到了人类的前头。
是的,聪明的艾得加尔被时代所抛弃,空想的大学生们隐去了,独有无产阶级的斗士马克思在思想的旋祸中健游着,向着伟大的目标前进,看来,黑格尔和柏林大学的约翰对他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马克思从这个故纸堆中找出了辩证法的明珠,马克思拼命钻研文学语言,他为了更好的运用语言竞着迷一部中篇小说,他的各种文字的运用,使得朋友们都非常吃惊,他用他崭新的世界观,全身披摩地杀向了战场,尽管他被当局通缉使他出逃了国外,但他高兴,因为他至少在这个巨人的身上造成了严重的裂痕,他知道,不可喻越的鸿沟正是由痕裂所造成的。
如果说燕妮是他亲爱的妻子,那么图书馆便是他的伴侣,他研究革命理论,尽管生活不很如意,但他是在为全世界被压迫人民谋利益、求幸福。
可以看出,马克思是个平凡的人,并非什么“超级天才”,他的伟大是和他诲诲不倦的研究革命理论和参加革命实践所分不开的,难怪,那些马克思的“朋友”在诽谤马克思时,把他描给成一个很可怕的人物,燕妮要捧腹大笑了,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是一个很平常的人。
《资本论》的读后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资本论》中的第一章“商品和货币”,详细内容包括商品的两个属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以及货币的产生和职能。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商品的两个属性,并能够区分它们。
2. 学生能够理解货币的产生和职能,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3.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资本论》第一章,对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商品的两个属性,货币的产生和职能。
难点: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用于展示商品和货币的图片和理论概念。
学具:笔记本,用于学生做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商品和货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商品和货币的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商品的两个属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以及货币的产生和职能。
3. 举例:通过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解释商品和货币的概念。
4. 练习:学生通过做一些练习题,巩固对商品和货币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商品的两个属性:使用价值交换价值货币的产生和职能:1. 作为交换媒介2. 作为价值尺度3. 作为支付手段4. 作为世界货币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商品的两个属性及其关系。
答案:商品的两个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交换价值是商品在市场上与其他商品交换的比例。
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而交换价值又是使用价值在市场上的表现。
2. 请解释货币的职能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货币的职能包括作为交换媒介、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在现实生活中,货币作为交换媒介,方便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作为价值尺度,衡量商品的价值;作为支付手段,用于债务偿还;作为世界货币,在国际贸易中发挥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商品和货币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理解商品的两个属性,以及货币的产生和职能。
马克思《资本论》研读感悟优秀范文10篇推读马克思《资本论》的目的,就是促进学习,强化学术保卫,推动知识交流,产生"善读、善运用"的效应。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克思《资本论》研读感悟优秀范文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资本论》研读感悟范文一《资本论》是研究马克思核心思想的重要巨作。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同时,《资本论》对资本经济运行体系作了详细、科学的论述,深层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为我们研究认识资本主义运行规律,了解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等起到重要作用。
一、《资本论》研究对象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已给出答案:“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据此,《资本论》体系结构可概括为:“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主线、三个过程、十个方面”:一个起点即商品;一个基础即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一条主线即剩余价值及其规律的揭示;三个过程即“一卷讲资本的生产过程,二卷讲资本的流通过程,三卷讲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十个方面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地租理论,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中,关键点就是商品,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家之路就是商品经济。
而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认为价值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的运行基础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资料: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著作之一。
第一卷第一章《商品与货币》是《资本论》的开篇,它详细地分析了商品的本质和货币的起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
阅读完这一章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
在这一章中,马克思首先对商品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指出,商品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式,它既是使用价值,又是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所具有的满足人们需求的特性,而价值则是商品所具有的能够交换的特性。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的分析,揭示了商品经济的本质是商品的交换,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
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即劳动力成为商品并参与市场交换的过程。
接着,马克思对货币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他指出,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和尺度,是商品交换的一种特殊形式。
货币的出现使得商品交换更加便利和灵活,也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
然而,货币本身也具有价值,并且可以成为资本的形式,从而引发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马克思的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货币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货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过阅读《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过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危机。
他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为我们理解和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此外,马克思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也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为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我们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商品和货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总之,阅读《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让我对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为我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精力写成的一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经济学巨著。
由于其篇幅繁长,因此我也就选择了第一卷的第一章商品与货币进行阅读,由于懂得能力有限,个人对马克思的《资本论》只是非常肤浅粗略的认识。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商品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一致,部分由于约定俗成,因此商品尺度是完全不一致的。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是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的属性,离开商品体就不存在。
在我们所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的量的关系或者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与地点的不一致而改变。
同一种商品的各类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能是能够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
假如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从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可见,使用价值或者财富具有的价值,只是由于有抽象人类劳动对象化或者物质化在里面。
可能会有人这样认为,既然商品价值由于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那么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由于他制造的商品与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
但是,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个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是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时间。
因此,假如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家孩子量也就不变。
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动而变动。
表达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期初我们看到,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后来说明,劳动就它表现为价值而论,也不再具有它作为使用价值的制造者所具有的什么特征。
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读后感1我今天下午看了《资本论》,感触也是比较多的,他主要的特点是汇集了各家之所长,再加上他理解的东西,通过学习,给我的理解带来了帮助。
一、劳动价值论(1)价值: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量决定的。
作者从商品入手,阐述了价值,他认为商品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做为交换商品的筹码,等价交换其他所需要的东西。
他还分析了价值的形式和货币,认为从他的交换形式是从个别的偶然现象到一般的价值形式,而它的最高形式就是货币,货币可以使商品流通更加便捷,更加直接,它表明社会生产的不同阶段。
(2)剩余价值随着技术、劳动力和工具的发展人们制造商品已经满足自己的生活,还有剩余的商品可以换成货币,货币积蓄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形成了资本。
资本是从劳动力、合作分工、工具的革新等等来的,他说增加剩余价值可以有两种方法,就是延长工作时间和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延长工作时间的方法已经不适合了,现在国家的劳动时间已经规范化,但是我们资本家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效率,来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还可以用工具革新,新的生产方式、管理组织形式、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等等来提高工人们的劳动效率。
(3)资本的积累资本积累就是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它不是满足资本家自己的嗜欲,他是为了投入资本来赚更多的钱,投入新的生产,剩余价值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可变资本,不是像《国富论》把剩余价值都可以转化为可变的资本。
资本的积累造成阶级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一方造成生产过剩,另一方则造成生存的压力,他说:“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卑鄙和最疯狂的贪欲的趋势下完成的。
”可见他对资本家深恶痛绝,但是我们为这本书是为资本家写的,对资本家怎样剥削工人有指导作用。
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学说他主要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进行分析,将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和消费品的生产,他认为全部商品的价值总量是同价格总量相符的,然后价值(社会的)可以变为价格(个别的),这要经过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读《资本论之商品与货币》有感[精选五篇]第一篇:读《资本论之商品与货币》有感读《资本论之商品与货币》有感马克思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也是全部马克思主义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长期从事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和艰苦科学研究的结晶。
作为一个学经济专业的学生,资本论对我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资本论》第一卷包括七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篇,研究对象是商品和货币,其核心理论是劳动价值的理论。
商品和货币经济关系的分析为研究资本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历史前提。
《商品和货币》这一章,是在抽样理论形式上研究商品的属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及其矛盾,而着重分析价值;同时结合商品的内在矛盾,分析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解释在商品和货币的物的外壳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本篇的基本理论分为商品理论和货币理论。
在对商品理论的分析中,马克思首先给出商品的两个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在商品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分析商品范畴;其次提出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商品两个因素额决定提供科学依据;接着分析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从商品内在矛盾的运动中导出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最后揭示商品拜物教的秘密,阐释研究商品价值理论的意义在于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揭示生产关系。
在高中时候就了解过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区别的联系,读完这一章对这两个因素有了更深的理解。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它决定于商品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
因此,商品体本身,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
使用价值只在使用和消费中得到实现,不论财物的社会形势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但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而商品的价值就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结晶,是作为这些物所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
商品的这两个属性对立统一于商品之中,二者缺一个就不能称其为商品;但对于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而言,二者又是对立的,即二者不可兼得。
资本论范文〔精选6篇〕资本论范文〔精选6篇〕资本论1我今日下午看了《资本论》,感触也是比较多的,他主要的特点是聚集了各家之所长,再加上他理解的东西,通过学习,给我的理解带来了帮助。
一、劳动价值论〔1〕价值: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展交换的比例的根底,它反映了商品消费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价值由消费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量决定的。
作者从商品入手,阐述了价值,他认为商品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做为交换商品的筹码,等价交换其他所需要的东西。
他还分析^p 了价值的形式和货币,认为从他的交换形式是从个别的偶尔现象到一般的价值形式,而它的最高形式就是货币,货币可以使商品流通更加便捷,更加直接,它说明社会消费的不同阶段。
〔2〕剩余价值随着技术、劳动力和工具的开展人们制造商品已经满足自己的生活,还有剩余的商品可以换成货币,货币积蓄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形成了资本。
资本是从劳动力、合作分工、工具的革新等等来的,他说增加剩余价值可以有两种方法,就是延长工作时间和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但是从如今的角度来看,延长工作时间的方法已经不合适了,如今国家的劳动时间已经标准化,但是我们资本家可以进步劳动者的效率,来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还可以用工具革新,新的消费方式、管理组织形式、进步劳动者的素质等等来进步工人们的劳动效率。
〔3〕资本的积累资本积累就是把一局部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它不是满足资本家自己的嗜欲,他是为了投入资本来赚更多的钱,投入新的消费,剩余价值可以分为消费资料和可变资本,不是像《国富论》把剩余价值都可以转化为可变的资本。
资本的积累造成阶级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一方造成消费过剩,另一方那么造成生存的压力,他说:“对直接消费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卑劣和最疯狂的贪欲的趋势下完成的。
”可见他对资本家深恶痛绝,但是我们为这本书是为资本家写的,对资本家怎样剥削工人有指导作用。
二、社会总资本的再消费学说他主要对社会总资本的再消费进展分析^p ,将社会消费分为:消费资料的消费和和消费品的消费,他认为全部商品的价值总量是同价格总量相符的,然后价值〔社会的〕可以变为价格〔个别的〕,这要经过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资本论》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读后感《资本论》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
它的第二篇内容“货币转化为资本”考察的是广义的资本流通过程;即除了直接生产过程外,把交换过程加进来了。
这一篇主要分析了单个资本的再生产即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运行过程。
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资本不仅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而且是一个不断运动不断再生产的过程,它只有在这种连续的运动中才能实现增殖。
《资本论》首版出版于1867年9月14日的德国汉堡。
在当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社会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下的固有矛盾愈发明显地暴露了出来。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他们之间的斗争日益尖锐,呈现复杂化的趋势。
到了1857年,更是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马克思认为,随着经济危机而来的可能是革命,在这之前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工人阶级。
于是,为了给无产阶级提供强大的理论武器,马克思开始着手研究政治经济学,并发狂似地通宵总结他的经济学研究。
据不完全统计,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的过程中.阅读了2000多册有关的经济学著作,收集了4000多种报刊杂志,研究了大量的英国官方会议的有关文件和蓝皮书,他写的各种摘录、手稿、提纲、札记等多达100多本。
马克思说,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
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
但是在撇开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撇开各种使用价值的交换之后,我们会发现作为资本的最后产物的货币才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
但同为货币,却还有着不同的存在形式,货币可以是作为货币的货币,也可以是作为资本的货币,它们二者的区别,首先只是在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
其直接形式是W—G—W,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再转化为商品,为买而卖;特殊形式是G—W—G,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币,为卖而买。
对于这两个形式来说,都分成同样两个对立阶段:W—G(卖)和G—W(买),都是同样的两个物的因素。
读《资本论之商品与货币》有感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也是全部马克思主义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长期从事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和艰苦科学研究的结晶。
作为一个学经济专业的学生,资本论对我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资本论》第一卷包括七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篇,研究对象是商品和货币,其核心理论是劳动价值的理论。
商品和货币经济关系的分析为研究资本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历史前提。
《商品和货币》这一章,是在抽样理论形式上研究商品的属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及其矛盾,而着重分析价值;同时结合商品的内在矛盾,分析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解释在商品和货币的物的外壳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本篇的基本理论分为商品理论和货币理论。
在对商品理论的分析中,马克思首先给出商品的两个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在商品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分析商品范畴;其次提出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商品两个因素额决定提供科学依据;接着分析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从商品内在矛盾的运动中导出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最后揭示商品拜物教的秘密,阐释研究商品价值理论的意义在于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揭示生产关系。
在高中时候就了解过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区别的联系,读完这一章对这两个因素有了更深的理解。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它决定于商品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
因此,商品体本
身,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
使用价值只在使用和消费中得到实现,不论财物的社会形势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但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而商品的价值就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结晶,是作为这些物所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
商品的这两个属性对立统一于商品之中,二者缺一个就不能称其为商品;但对于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而言,二者又是对立的,即二者不可兼得。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之一。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科学性的源泉,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都是劳动创造的,这是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涵。
但是作为两个不同范畴的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它们的劳动形式也应该不同。
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个别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商品拜物教来源于私人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这种社会性质只是由商品交换实现的。
正是这种交换关系使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
马克思在第一章第三节从价值形式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从逻辑发展上给出了货币的起源。
从货币的形成过程来看,货币本身就是一种商品,是一种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从使用价值来看,货币的使用价值二重化了,它作为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
从价值来看,货币同任何商品一样,它本身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并且是通过每个含有同样多劳
动时间的别种商品的量表现出来的。
当它作为货币进行流通时,它的价值已经是既定的了。
货币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主要功能,当然也存在着货币贮藏、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其它功能。
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就是用来计量商品价值的,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不过,观念上的货币必须以真实货币的价值量为基础。
货币的流通只是商品流通的表现,货币之所以有流通手段的职能,只因为货币是商品的独立出来的价值。
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中,只有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因而才是价值的源泉。
具体而言,只有工业、农业、和运输业的生产劳动才是价值的源泉,非实物生产作为微不足道的因素被舍象掉了。
20实际末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信息经济时代,传统的工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下降,而以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为要素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
生产劳动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和不断扩大的范畴。
从根本上来说,它的内涵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在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消费水平的不同发展阶段上,生产劳动的内容是不同的。
但是劳动生产理论仍然是认识新现象的理论基础。
由资本论看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必然性。
市场经济是一种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决定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就是决定市场经济存在的根由。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分工使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
同时,在我国不同产品生产者之间也要通过商品关系实现各自的利益。
商品经济在我国是客观存在的。
商品交换需要具备市场环
境,发达的商品交换需要完善的市场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具有突出作用,它不仅可以自发的调节商品生产、促进生产者改进技术。
在开放的环境中,商品价值的决定不再仅仅依赖于国内市场,而且还要受到国内市场的影响,某些高度开放的部门的商品的价值甚至完全在受国际市场上决定。
从发展趋势看,随着我国加入WTO,商品的国际化将得到迅猛发展,更多商品的价值将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
因而影响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就不是仅仅取决于国内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熟练程度,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国际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熟练程度。
这使我国商品生产者面临的竞争范围更大、竞争程度更加激烈。
因此,必须树立参与国际竞争的观念,在国际大市场上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实现优胜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