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八上地理气候类型
- 格式:pptx
- 大小:20.35 MB
- 文档页数:56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专题05 世界的气候类型知识梳理一、热带气候类型热带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的亚马逊平原、刚果盆地和马来群岛等地区,全年高温多雨,各月降水量更加均匀。
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南北两侧,全年高温,一年中有明显干、湿季之分,干季降水少草原一片枯黄,湿季降水多,草原一片葱绿。
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内部和西部地区,全年高温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小,而且年际变化大。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全年高温,一年中有明显的旱、雨季之分,降水集中在雨季。
二、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亚热带气候类型主要有亚热带季风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季风和亚热带湿润气候主要分布南北纬25—35°的大陆东岸,四季分明,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以地中海沿岸地区最典型,冬季温和多雨,夏季高温少雨。
三、温带气候类型温带气候类型主要有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东岸,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北,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且雨热同期。
温带海洋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至60°的大陆西岸,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月降水量比较均匀。
温带大陆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集中在夏季,年降水量较少。
由于距离海洋远近和降水量多少不同,自然景观有森林,草原和沙漠的变化。
四、寒带气候寒带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和附近的岛屿,以及南极大陆,长冬无夏或终年严寒,降水量少,蒸发弱,地面常被冰雪覆盖,植物难以存活,只有少部分地区有苔藓、地衣和小灌木生长。
五、高原、高山气候高原高山气候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一些海拔较高的高原和山地高原地区,气候和景观垂直变化明显。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世界的气候类型》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第二节世界的气候类型》是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包括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气候和高山高原气候。
教材通过介绍这些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和影响,使学生了解世界的气候多样性,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知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气候的概念和因素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气候类型的认识尚不全面,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气候类型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气候类型的分布和影响因素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图像和实例的辅助,提高学习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掌握各类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和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图像和实例,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变化,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知能力和观察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分布和影响因素。
2.难点: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变化,以及气候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像和实例的展示,创造生动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讲解法:教师对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和影响因素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世界的气候类型》。
2.教具: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地图、图片、实例资料等。
3.课前准备: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熟悉和分析,设计教学活动和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世界各地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第一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昼夜长短的判断技巧:1、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
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就昼长夜短。
2、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3、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4、赤道上永远昼夜等长。
第二节海陆分布一、填空1、目前海洋的面积为3.61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面积为1.49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
因此,人们常说“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海路分布是不均匀的,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东半球。
3、亚洲和欧洲之间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乌乌里大黑土)4、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沟通红海(印度洋)和地中海(大西洋)};5、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沟通太平洋和北冰洋)。
6、七大洲按面积从大到小依次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8、四大洋按面积从大到小依次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9、各大洲可以划分不同的区域,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
非洲分为北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欧洲分为欧洲西部和欧洲东部。
美洲分为北美和拉丁美洲(美国以南)10、太平洋世界第一大洋,几乎占全球海洋面积的一半,它的东面是北美洲和南美洲,西面是亚洲和大洋洲,北面通过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通。
11、大西洋第二大洋,位于南、北美洲、欧洲、非洲之间,南接南极洲,北通北冰洋,形状像字母“S”。
12、印度洋被亚洲、非洲、南极洲和大洋洲所包围,南部与大西洋、太平洋相通。
13、北冰洋面积最小的大洋,被亚洲、欧洲、北美洲所包围。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世界的气候类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世界的气候类型》是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区域以及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气候类型的划分依据:气温和降水2.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寒带气候、高山高原气候3.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赤道附近热带气候,两极附近寒带气候,中纬度地区温带气候,高山高原气候4.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球的运动、五带划分等基础知识,对气候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气候类型的划分依据、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的理解和掌握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气候类型的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候类型的划分依据、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能识别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候类型的划分依据、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2.难点: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素材的课件;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气候类型图片、视频等素材;3.练习题:准备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练习题,以便进行巩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世界各地的气候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气候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