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装在套子里的人 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鲁人版 (3)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8
高中《装在套子里的人》学案及答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掌握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作者契诃夫及作品的背景。
(2)运用合作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运用批判性思维,评价作品的社会意义和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认识别里科夫这类人物对社会的危害,增强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2. 教学难点:(1)小说中的象征手法的运用。
(2)如何评价别里科夫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危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契诃夫及作品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阅读。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探究与评价:(1)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探讨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评价作品的社会意义和艺术特色。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总结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 深入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并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
3. 写一篇短文,评价作品的社会意义和艺术特色。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高二上册《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高二上册《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二上册《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二上册《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透过社会环境品赏体会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小说的文体特点等。
2、学习本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
训练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通过对阻碍社会发展原因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2、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1、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时代意义。
2、揣摩作品语言的讽刺手法。
教学过程同学们好!在初中,我们学习了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的《变色龙》,对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称他为“变色龙”,因为他趋炎附势,随“势”而变——一个穿着警察外衣的沙皇政权的忠实奴仆。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契诃夫,看看他又给我们塑造了什么样的文学形象?一、整体感知:(3分钟)1、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人物形象,感知作品思路。
学生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课文塑造了“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
2、释题:课文的题目,就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要讲述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中心语是“人”,修饰中心语的有“装”“套子”。
那么,这个人和“套子”有什么样的关系?让我们一起走入小说中去探个究竟。
生一边看课文,一边尝试给别里可夫画像(要求画像前不看课本前的彩图)。
三、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17分钟)1、学生带着上面的问题分析课文,思考教师引导分析:小说讲究三要素:典型人物、生动的情节、真实而典型的客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那么,别里可夫和“套子”有什么样的关系?“套子”和本小说的这三要素有何关系呢?2、生快速地默看课文,分析、发言,教师归纳A、分析“套子”与人物形象的关系(提示:外表装束处处用套子隐藏;思想行为时时用套子约束——漫画事件、自行车事件等,有有形的和无形的两种套子。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2)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3)领悟作者对别里科夫这类人物的讽刺手法及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2)学会从语言、动作、心理等角度刻画人物的方法;(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别里科夫这类人物对社会的危害性;(2)体会作者对这类人物的讽刺和批判;(3)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2)领悟作者的讽刺手法及深层含义。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别里科夫这类人物的社会危害性;(2)如何把握作者的讽刺手法及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契诃夫及其作品特点;(2)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人物的初步认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评价。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补充;(2)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领悟作者的讽刺手法。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 谈谈你对作者讽刺手法的理解,举例说明。
3.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别里科夫这类人物的认识及其现实意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别里科夫性格特点的分析能力;3. 学生对作者讽刺手法的领悟程度;4.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人物形象;(2)收集相关资料,以便进行课堂拓展;(3)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4.8 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鲁人必修二)、学生默读,划出关键语句,并加上简批。
思考: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中可以看、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参考答案探究案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小组讨论,划分段落层次。
本文主要写了别里科夫哪些事?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一)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4段)。
(二)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5段至倒数第3段)。
(三)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最后两段)。
2、学生默读,划出关键语句,并加上简批。
思考: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点?讨论归纳:(板书)有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形眼戴黑眼镜,耳用棉花堵隔绝人世的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害怕刺激套伞、表、刀装在套子里惶恐不安子坐上马车,支起车篷战战兢兢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无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形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害怕变革的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顽固保守套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维护旧制度子只求不出乱子阻碍社会发展禁闭开除学生3.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并找出描写别里科夫动作,神态和语言的代表性语句。
思考:作者用幽默讽刺的笔法刻画别里科夫的外表,是否仅仅为了引人发笑?明确: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4.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
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抄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
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文本语用知识整合+同步检测+高考对接)【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分析别里科夫生活和思想上的套子的具体内容。
2、领会细节描写的运用。
【学法指导】查阅资料、信息筛选、批注式阅读、交流讨论、启发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一、查词典完成下列词语解释。
辖制:孤僻:歹毒:讥诮:安然无恙:周济: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一)(第1—4段)(二)(第5段至倒数第3段)(三)(最后两段)三、文本探究1、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有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当面交锋及一命呜呼这样几个相关情节。
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根据文本,完成下表)神态语言心理漫画事件骑自行车当面交锋2、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从人物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3、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同步检测】1.下列加点的词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胆怯.(què)憎.恶(zēnɡ)禁.止(jìn)B.规矩.(ju)祈.祷(qí)唉.声叹气(hāi)C.降.服(xiánɡ)陶冶.(yě)吃荤.(hūn)D.周济.(jǐ)怂.恿(sǒnɡ)谗.言(chán)2.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
B.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
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蒙上脑袋。
C.我们动身了,他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
“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他说,他的嘴唇发抖了。
D.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3.文中说:“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既然如此,“我们都怕他”的原因是什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我们”有修养、很正派,不愿与别里科夫这样的小人斤斤计较。
高中高三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三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一直是语文教学传统名篇。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高三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及背景。
2、熟读课文,分析结构。
3、了解沙皇统治下御用文人的丑恶嘴脸。
教学重点:了解背景,熟记文学常识。
教学难点:理清层次并准确概括层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学过的小说,塑造了行侠仗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花和尚鲁智深;聪明敏感的千金小姐林黛玉;温柔善良的水生嫂;受封建压迫的苦命的祥林嫂;可悲可叹的孔乙己;中举发疯的范进......形形色色,林林总总,都免不了打上时代的烙印。
今天,我们还要学习这样一位被时代烙印了的人——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
二、作者简介: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优秀的短篇小说家和剧作家,一生创作了3470多篇小说,有“短篇小说”之称。
著有《第六病室》、《带阁楼的房子》《套中人》、《姚内奇》。
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
三、背景介绍:19世纪末。
正处在无产阶级革命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三世即位后加强了恐怖统治,警察和暗探密布俄罗斯,大批革命者被流放,进步报刊被查封,政府对舆论钳制日益加深,告密之风日益盛行,许多要求自由的人惨死于政治*,在这种禁锢的比罐头还严密的*制度下,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上,而且出现在知识界,契诃夫的《套中人》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形象。
四、疏通字词:1、查词典完成下列词语解释辖制:(管束)孤僻:(孤独怪僻)歹毒:(阴险狠毒)讥诮(冷言冷语嘲讽)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祈祷:降服谗言噩梦滑稽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撮合:从中介绍促成。
4.8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鲁人版必修二)一、教材分析1、本单元是高中阶段必修教材中的第二个小说单元。
和必修3中的小说单元侧重学习体裁特点、鉴赏人物形象不同,本单元侧重理解小说的主旨,以及品读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特色。
因此,从教材的编写意图出发,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应以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为最终目标,并穿插对艺术特色的鉴赏。
2、《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最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
作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他的小说的总特点是:运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和各种细节描写,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揭露那个社会的各种病态,抨击沙皇专制制度,热烈地向往新生活的到来。
本篇也不例外,契诃夫用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塑造了一个保守、反动、扼杀一切新思想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典型形象,揭露了沙皇专制的反动腐朽。
作品问世以来,别里科夫便成为那些害怕新生事物,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这一类人的代名词。
因此,由课文本身的特点可知,本课的教学可以以剖析人物形象为主线,围绕着别里科夫的生活历程做纵向的分析,联系别里科夫所处的环境及与之有关系的人做横向的分析,以此自然引出对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1、了解契诃夫及本文的写作特点。
2、理解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3、正确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认识别里科夫的典型形象,以及“装在套子里的人”超越时代和国界的典型意义。
4、学习领会作品中的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
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别里科夫的典型形象。
2、深入把握小说主题。
3、赏析契诃夫的讽刺艺术。
四、教学对象分析及教学策略高二学生在系统学习了必修3中小说单元的基础上,对小说的体裁特点以及相关鉴赏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具有较活跃的思维能力和接受新知的能力;但是另一方面,受人生阅历和思想深度的局限,他们往往只能看到人和事的外在表现,而不能就人物的本质和作品的主旨作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
一节小说鉴赏课,既不能热热闹闹没内容,又应力避追求深度而失之于死板的弊病。
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一、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本单元集中学习了四篇中外优秀小说,要求学生把握小说的文体特点,学习小说的三要素。
尤其要学习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他们的特色语言。
要求在小说文体的特点理解上,结合小说的情节和环境描写来综合理解人物形象,分析、理解人物与小说情节和环境的关系。
进一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准确理解各种风格流派的语言特点,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语言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学生一般较容易理解“套子”的含义,但是对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对小说语言的讽刺效果则难于全面准确地理解。
本课教学,将力求从这些方面入手指导学生阅读。
三、教法、学法设计在具体教授《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注意了利用小说的线索——“套子”,从文体分析入手,以人物形象解剖为主,联系语言特点,展开了对本课的阅读教学活动。
通过学生活动与教师活动的互动,让学生多读、精读、巧读、多讨论,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多向分析:如分析华连卡姐弟的形象、分析别里可夫的社会意义等。
学生活动有100字的内容概述训练,有形象思维再现训练——素描别里可夫画像。
课后作业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但却可以做得非常个性化,尊重了学生思维个性的发展。
本课时没有在课前介绍写作背景,是想尊重学生循序渐进的理解过程,体现从人物表象到深层含义的逐步深入理解,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我探究的快乐,摆脱惯性思维的羁绊,更加及时、深刻地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教学程序安排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了对小说文本语言的关注。
引入初中课文《变色龙》,通过对奥楚蔑洛夫形象的回忆,引导学生类比别里可夫。
整个教学过程由三部分组成:(一)、联系别里可夫和“套子”的关系,“套子”和本小说三要素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1、作者也巧妙地刻画了“套子”式的外貌、思想特征,细腻地塑造了一个典型的个性化人物形象;2、是“套子”下的思想、语言和行为毁了他的美好爱情,是“套子”的约束限制了他的发展,禁锢了他的思想,促成了他的毁灭,对“套子”的外延逐层拓展,串连起个性人物的悲剧人生;3、作者对“套子”作用的夸张描述,展示了典型环境的社会沉疴。
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优秀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别里科夫是怎样一个人及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方法。
3.学会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金句银段1.法国思想家帕斯卡说“人只是一只芦苇,是宇宙间最脆弱的东西。
但人是一只会思想的芦苇”。
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宇宙间任何一件东西都能置人于死地,然而人却成了万物的主宰,这正是因为人有一颗会思想的灵魂,人因为思想而高贵。
然而当人的思想被关在一个笼子里而失去了飞翔的自由时,人还是“人”吗?2.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契科夫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
别里科夫的可悲之处在于,他千方百计地想要隐藏自己,用一层一层的套子,而却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些隐藏,反而将他醒目地暴露在了众人的面前,当他已经被异化成套子的时候,使得他在别人眼中成了一个异类,被身边的人所挤压所排斥,直到期最终走向坟墓——一个永远的套子。
3.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被异化成甲壳虫的格里高尔在生命的最后依然充满温情的回想着人间的一切,他知道自己的死对自己和家人都是一种解脱,他对抛弃自己的亲人仍然有着无尽的眷恋,可是别里科夫的世界的尽头弥漫的全是恐惧和绝望。
我们以前看到的只是别里科夫作为沙皇的一名忠实的走狗,对他身边人的思想进行钳制,却忽略了身边的这些人对别里科夫的敌意和冷嘲热讽也是造成别里科夫的死因,正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已》中那些短衣帮对孔乙已的一次一次的嘲笑最终将其推向死亡的悲惨境地一样。
写作金库《装在套子里的人》用夸张变形的漫画手法和强烈的对比手法,塑造了一个可悲又可憎的形象——别里科夫,他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给自己套上种种有形或无形的套子;更可恨的是,他还用自己的套子式的论调去套别人,他顽固地维护旧制度、旧秩序,害怕和反对一切新生的进步的事物,因循守旧。
但这个生活在套中的可怜人最后却被自己的套子套死,极具讽刺意味。
公开课《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设计(精选8篇)公开课《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公开课《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公开课《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设计篇1【设计意图】《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一拿到新教材就浏览了一遍,作为新授课再学时,已觉得兴味索然,但对于小说的内容及主题,却并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
因此,我在教这篇课文时,采用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打破常规,力求创新,特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案:教学目的和重点:1、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
2、思考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
教学难点:准确深入地把握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
难点突破: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兴趣盎然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为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做好充分准备,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设计提要】一、简介作者和文章写作背景。
二、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
讨论合作,写出调查报告并交流。
三、写出“结案报告”并交流。
四、把握人物形象,领悟小说主题和它的现实意义。
【设计实施】一、简介作者和文章写作背景。
[意图]明确学习内容,识记必要的文学常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操作]1、关于作者契诃夫:他的成就、作品、小说风格和创作特点。
2、写作背景(略)二、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
讨论、合作,写出调查报告。
[意图]激发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的兴趣,在合作互动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在民主讨论中积极创新,从而为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打好基础。
[操作]1、板书:自杀?他杀?----“别里科夫之死”专案组调查报告2、导语激趣,引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男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理解小说主题。
(3)能够鉴赏小说中的优秀语言表达,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运用讨论法,分组探讨小说的象征手法及主题。
(3)学会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的美好情感。
(3)引导学生认识人性的复杂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小说情节的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的鉴赏。
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理解小说主题。
3.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识别与理解。
2. 如何把握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四、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小说,感知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实例分析法:以具体情节为例,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契诃夫及《装在套子里的人》,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小说,感知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3.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人物,分析其性格特点。
4. 象征手法探讨:分组讨论小说中的象征手法,理解小说主题。
5. 细节描写分析:以具体情节为例,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6. 总结提升:概括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知识点。
六、教学内容拓展1. 对比分析:将《装在套子里的人》与其他相关作品进行对比,如契诃夫的其他小说,以及其他作家的类似题材作品。
2. 时代背景探讨:深入了解契诃夫创作《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时代背景,分析作品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3. 文学流派认识:介绍现实主义文学流派,探讨《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现实主义特点。
七、教学活动设计1.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小说中象征手法的理解,以及作品主题的感悟。
高中《装在套子里的人》学案及答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了解作者契诃夫及其创作背景。
(2)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认识其典型意义。
(3)理解作品揭露的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本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作品的背景知识。
(2)合作探讨,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
(3)联系现实,思考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对社会责任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3)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2. 教学难点:(1)别里科夫性格特征的深入分析。
(2)作品主题思想的深刻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契诃夫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时代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对别里科夫的形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相关依据,总结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深入剖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5. 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思考别里科夫这一形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讨论如何面对类似的问题。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笔记。
五、答案解析1. 作品的基本情节:《装在套子里的人》讲述了别里科夫这个小镇教师,他胆小怕事,墨守成规,深受沙皇专制制度的毒害,最终走向了悲剧的命运。
2. 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的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他胆小怕事,墨守成规,害怕变革,企图通过套子来保护自己。
他对待学生严厉苛刻,对待生活缺乏热情,是一个冷漠的人。
3. 作品的主题思想:作品通过别里科夫的形象,揭示了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本质,对胆小怕事、墨守成规的人进行了无情的讽刺。
作品也提醒人们要敢于面对现实,勇于追求变革,不要成为“装在套子里的人”。
2023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3篇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教学目标]1总结别里科夫人物性格,分析全城人害怕别里科夫的原因,体悟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提高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2在与别里科夫的对比中分析华连卡姐弟的作用。
在诵读品味的过程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诵读品味法,点拨法,自主探究法。
第一课时:人物形象分析一、导入穿过时光的云烟,我们看到,在一百多年前的俄国,有一场葬礼正在举行。
奇怪的是,送葬的人们的悲伤好像是装出来的。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就让我们走进《装在套子里的人》,从这场葬礼说起吧。
二、初步感知,挖掘深层含义1切入:这场葬礼首先出现在课文倒数第三段,我们读一读。
(学生齐读倒数第三段)师:这是谁的葬礼?人们称他作什么?明确:别里科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2人们为什么叫他“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的表现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明确(学生回答):(1)穿着: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
用具、出行:晴天带雨伞,把表装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出行坐马车也要支起车篷。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封闭。
(2)居家:卧室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睡觉则用被子蒙住脑袋。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胆小多疑。
(3)引导学生齐读第一段结尾和第二段,列举别里科夫思想方面的表现:歌颂过去。
官方禁止的才觉得一清二楚。
违背法令的就闷闷不乐。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怀旧,极力维护旧秩序。
(4)请几个学生读别里科夫的标志性言语: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要求读出他可笑的担忧心情。
3(1)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对周围的人们有什么影响?明确:“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2)他是校长吗?不是;他是市长吗?也不是;他只不过是中学里的一位普通的希腊文教师。
装在套子里的人学案(含答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装在套子里的人》学案一、【学习目标】1.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2.正确认识人物形象及时代意义。
二、解题和创作背景。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
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必须把握创作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
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
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
三、课外阅读指导仔细阅读普希金的《驿站长》、果戈理的《外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契诃夫的《苦恼》《一个官员之死》等,写一篇关于俄国作家笔下的“小人物”形象方面的读书笔记。
四、回答下列关于课文理解的几个问题。
3.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为什么全城的人都受他辖制呢?4.别里科失与科瓦连科的交锋实质上是一种什么样的冲突?五、查词典完成下列词语解释辖制:孤僻:歹毒:讥诮:安然无恙:周济:一、基础题1、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战战兢兢滑稽可笑听信谗言下缀题名B.哀声叹气吃荤吃素噩梦连连消遣娱乐C.没精打采通霄做梦安然无恙令人难堪D.兴高采烈性情孤癖心神不定周济穷人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恰当的一组是()①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________,答应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
②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_______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谈话的内容报告校长。
③契诃夫生活在俄国农奴制崩溃和无产阶级革命________兴起的时期。
④这人总想把自己________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
《装在套子里的人》一、内容与解析1、内容:《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
是19世纪后期俄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作品。
小说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因循守旧、害怕变革、憎恶一切新事物的“套中人”的典型形象,反映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潮到来之前沙皇专制政府所制造的郁闷、阴沉的社会政治空气。
2、解析:小说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的“套中人”形象。
他不光用一切陈规陋习“套”自己,而且还去约束别人。
他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产物,又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既是令人畏惧的人物,又是弱不禁风的可怜虫。
作品问世以来,别里科夫已经成为那些害怕新事物、保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者的代名词。
作者用夸张变形的漫画手法和强烈的对比手法,造成的幽默讽刺的效果,有力地鞭挞了反动势力的可厌可憎,无情地嘲笑了他们的极端虚弱。
在第一课时,教师应先引导学生熟悉当时的社会背景,为小说学习做好铺垫。
二、目标及解析1、目标:(1)理清小说情节结构。
(2)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套子”的具体内容。
2、解析:(1)根据前几课的学习,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2)小说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的“套中人”形象。
他不光用一切陈规陋习“套”自己,而且还去约束别人。
他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产物,又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既是令人畏惧的人物,又是弱不禁风的可怜虫。
作品问世以来,别里科夫已经成为那些害怕新事物、保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者的代名词。
因此,在阅读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别里科夫的典型形象的意义。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学生可能对沙皇专制统治时期的背景不熟悉,可以联系初中学过的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来引入分析,能比较容易的找到共鸣。
(2)学生可能对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形象的认识不够到位,认为小说存在夸张万分,这样的人物在现实中不存在,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小说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并不是同一个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五、教学教程设计(1)教学基本流程(2)教学情境一、导人新课问题1:你读过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说吗?哪一个人物让你印象深刻?初中时,我们曾学习过一篇小说叫《变色龙》,小说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见风使使舵、阿谀奉承的人物形象──奥楚蔑洛夫。
这个人物形象后来成了“变色龙”的代名词。
塑造这一形象的人就是俄国19世纪著名作家契诃夫。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具有代表性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或:老师出示讽刺诗《“老掌柜”难舍芭蕉扇》“老掌柜”难舍芭蕉扇陈显荣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
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仅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小市民,他文化低,眼界窄,接受新事物迟钝。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与他相似。
诗人“幽他一默”,希望这些人思想解放一点,别老捧着那本老皇历不放。
诗人对老掌柜的典型心态的形象揭示,尤其是“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一句,令人叫绝。
从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害怕新事物这一点上,我们想起嘴边总是挂着“一代不如一代”名言的九斤老太,想起只要镇上不点什么动静就总是忧心忡忡地担心“可别出什么事啊”的奥楚蔑洛夫。
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契诃夫的另一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领略一下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作者: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契诃夫是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和戏剧家。
在他25年的创作活动中,写下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还有十几个独幕剧和多幕剧。
他的作品取材极为广泛,对地主、官吏、资产阶级、小市民、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都作了非常真实而深刻的描写,他的思想和创作都随着当时的政治斗争而不断发展。
他的艺术特点在于以简练的手法、幽默的笔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里反映出重大的社会问题。
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剧本《樱桃园》,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万卡》等。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设计,帮助学生进入预设环境,尽快进入课文,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思考。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思考2:你知道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指的是哪三位著名作家吗?1)莫泊桑,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
1880年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羊脂球》,此后陆续写了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小说,博得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赞誉。
他的创作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十九世纪后半期的法国社会现实,无情地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风尚的丑恶,对下层社会的“小人物”寄予同情。
小说构思新颖,描写生动,人物语言个性化,布局谋篇别具匠心。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羊脂球》、《项链》等,长篇小说《一生》、《俊友》(又译做《漂亮的朋友》等。
2)契诃夫,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和短篇小说艺术大师。
他的早期合作讽刺和揭露了俄国社会官场人物媚上欺下的丑恶面目,写得谐趣横生,发人深思。
八十年代中期,他创作了既幽默又富于悲剧的短篇小说,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被侮辱被损害的不幸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变色龙》、《苦恼》、《万卡》、《第六病室》、《套中人》等。
3)欧.亨利,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现实主义著名作家。
曾被诬告罪入狱三年。
后迁居纽约,专事写作,他几乎每周写一篇短篇小说,供报刊发表。
他一生创作了近三百篇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对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反人道的法律、虚伪的道德给予揭露和讽刺。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白菜与皇帝》,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设计意图:对作者进行系统的介绍,引导学生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做好归纳整理。
师生活动: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并整理,教师课堂上做归纳小结。
二、解题和介绍创作背景。
思考2:谈谈你认为“套子里的人”是什么意思?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
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必须把握创作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
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
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
设计意图:通过导语设计,学生对作品的时代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一个步骤对时代背景做一个系统的整理和归纳。
师生活动: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并整理,教师课堂上做归纳小结。
三、查词典完成下列词语解释问题2:你能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吗?辖制:(管束)孤僻:(孤独怪僻)歹毒:(阴险狠毒)讥诮:(冷言冷语嘲讽)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
)周济:(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帮助。
)战战兢兢:(形容因恐惧而发抖的样子。
)不敢越雷池一步:(比喻不敢越出一定范围。
)设计意图:对基础的字词进行细致扎实的学习掌握,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知识点。
师生活动:学生课前完成查阅,并完成相关习题。
四、课文理解:问题3:本文主要写了别里科夫哪些事?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1—5段)第二部分: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6—37段)第三部分: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38—40段)可延伸问题:与我国小说不同的是,有很多外国小说在故事开始之前,先对故事主人公作—个全景式的描写。
本小说也是如此,在具体叙写别里科夫的婚事之前,花了很多笔墨去介绍别里科夫的特征,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初看起来,好像这样入题慢,前后联系又不紧密。
然而,作者在写婚事之前,先对别里科夫加以描绘和议论,突出别里科夫与众不同的、甚至是怪异的生活习性和思想,先声夺人,给读者以强烈的印象。
既有利于直接揭示别里科夫的丑恶腐朽本质,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一一这种人,竟然还“差点结了婚”,一箭双雕,安排巧妙周到。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情节结构。
问题4:请学生反复诵读文章第一部分,认真体会其讽刺意味,并思考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作者以严肃的态度,用夸张、比喻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极力地刻画别里科夫与常人迥异的“套子”式的生活习性和思想,在发笑中达到否定的目的。
在生活习性方面,主要从穿、住、行等方面表现其“套子”特点,其中穿着修饰方面写得最详尽;居住方面着笔不很多,但写得逼真;至于“行”,则突出其与人隔绝、与世隔绝的特点。
在思想方面,则主要写其评判是非的标准及语言。
他的标准,就是要服从政府的禁令。
凡是政府明文禁止的事情,他都拥护;甚至于连政府已批准或默许的新鲜事物他也要遏止。
他的口头禅是,“千万别出什么乱子”,表明了他的恐惧心理“,对于现行秩序、既成传统以及代表着这种传统秩序的官方、政府的恐惧。
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眼戴黑眼镜,耳用棉花堵隔绝人世有形的套子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害怕刺激伞、表、刀装在套子里惶恐不安坐在马车,支起车篷战战兢兢卧室像箱子,床上挂账子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害怕变革无形的套子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顽固保守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维护旧制度只求不出乱子阻碍社会发展禁闭开除学生可延伸问题:①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
他怕的是什么呢?而他只不过是中学里的一位普通的希腊文教师,为什么能“辖制全城整整十五年”呢?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
“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
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
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
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
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
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革命力量还很弱小,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②现在你能小结一下文中的“套子”象征什么了吗?别里科夫是他生活的那个反动时代的产物。
别里科夫自己怀着无尽的忧虑和恐怖,缩进“套子”里,然而,被“套子”精神浸透了的别里科夫却又要用这个“套子”去“套”周围的人,去“套”那个中学,那个城市,而那个学校和城市也居然被他“辖制了整整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