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美术 第16课 叶子片片(二)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52 MB
- 文档页数:16
叶子片片(二)演课稿一说教材说课内容:苏教版小学美术第三册《叶子片片(二)》二、教材简析:叶子片片(二)是小学美术教学中树叶粘贴画的部分,在二年级上学期安排这样的内容,是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而进行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树叶粘贴画是最接近儿童生活的内容,这部分教材要求贴出或剪出形象象生动的小动物。
三、教学目标1、通过收集各种各样的树叶,让学生观察\欣赏叶的造型美与色彩美,使他们亲近大自然,发觉自然美,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等。
2、用叶的剪裁、拼贴等方法组合成一幅幅画面,让学生体验联想活动所带来的自由自在的想象情趣与表现乐趣.3、培养观察能力,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扩展思维,促使他们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形成.四、教学重点利用叶的型与色和固有的肌理特点,展开丰富想象,联系事物,采用剪裁拼贴的方式表现出来,体会动手动脑参与联想活动所带来的乐趣.五、教学难点在减少对叶的剪裁的基础上,抓住联想事物的特征加以表现.教师准备1、有特殊造型、易进行实物联想的叶若干.(多媒体课件)2、叶子所联想的实物形式若干,及裁剪拼贴后的联想的实物若干. (多媒体课件)3、展示叶轮廓和欣赏叶的课件学生准备双面胶、纸张水彩笔以及所收集的叶子等、六、说教法:美术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如何培养这一教学任务,教师教学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这节课重在寻找生活中的美,挖掘生活的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范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以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通过范例的欣赏,感受美的过程,去发现美,创造美。
七、说学法: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指导学生(1)运用联想的学习方法;(2)动手尝试练习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法和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我采用如下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胶水浆糊剪刀范画等。
八、说教学程序:为了优化教学过程,体现学科教学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设计教学程序的:(一)情境动画导入,激发兴趣:激趣:兴趣是人内心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它与感情、动机、意志等心理现象有密切的联系,学生一旦产生了兴趣,就会调动学习的热情,激发起学习的主动性。
第16课叶子片片(一)一、课型:设计•应用二、教学目标:1、通过收集各式各样的树叶,让学生观察、欣赏叶的造型美与色彩美,使他们亲近大自然,发掘自然美,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2、根据叶的形状、表面肌理,采用磨印的方法,创作美术作品,体验学习活动的乐趣。
3、培养观察力,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扩展思维,促使他们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形成。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树叶观察与欣赏,分析叶的肌理特点、造型美与色彩美,拓展思维与想象,创造性的表现自己所联想的事物,抓住他们的特征,用自己所擅长的技法,进行表现。
教学难点:在掌握树叶特征的基础上,抓住联想实物的特征,加以创造性的表现。
四、教学准备:各种树叶,用于磨印的颜色、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1、教师课前在黑板上绘制几棵没有树叶的大树。
2、情景导入:播放歌曲《小树叶》,引发学生联想,冬天到了,树妈妈的孩子们都离开了她,她好伤心啊!小树叶在哪呢?小朋友你知道吗?3、讨论。
4、分析自己手上的小树叶。
展示学生搜集的叶片,感受这些叶片的造型美、色彩美。
你看到的这些叶都有哪些形状?(掌状、针状、羽状、椭圆形、梯形……)触摸叶片,感受叶面的肌理。
教师要启发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认识与感受。
5、尝试绘制小树叶,给大树妈妈找孩子。
二、发展阶段1、小组讨论对同学们绘制的各式各样的树叶进行观察、分析,并代表树妈妈对他们表示感谢。
2、树叶的联想A、叶子的故事,你知道叶子是有生命的,他们也有故事,你还知道其他的吗?(启发联想)B、叶子的伙伴,讨论:叶子周围有哪些伙伴?长得什么样?(启发联想)C、展示各种造型的叶子,讨论:这些叶子是什么形状?像什么? (启发联想)三、尝试表现1、欣赏图片与教师范作引起制作兴趣,吸取方法。
讨论画家和老师分别运用什么方法表现。
如:绘画、摹印、想象画、故事画等。
2、教师示范方法,特别是磨印的方法。
3、将画家和教材中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绘画中,学生尝试创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像、构思,要勇于打破常规,自由地创作和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