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集权的强化》说课稿改 刘英11.11
- 格式:doc
- 大小:73.00 KB
- 文档页数:4
《君主集权的强化》教案课程目标: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归纳努力哈赤和皇太极的主要历史贡献,并与其他少数民族首领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归纳、比较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提炼、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了解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
让学生认识到清朝统治者加强皇权的措施是一把双刃剑,既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又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分析和判断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用学生熟悉的影视剧剧名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历史贴近生活。
2、用模拟的摄制组选拔演员,现场演员面试的活动形式将所有学习内容串连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完成了学习任务。
3、通过模拟表演课本剧,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将枯燥、单调的“君主集权强化措施”这一教学难点突破4、通过变换角色,以当事人的身份将文字狱的典型案件进行现场展示,学生通过现场体验,古今对比,分析得出文字狱的危害。
5、学史鉴今,通过学习清统治者对文化、思想的态度,引伸出今天我们以何种态度面对文化,让学生悟出正确对待文化的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归纳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主要贡献,让学生认识到重大历史人物对民族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清朝是我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政权,通过对清统治者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的了解,让学生感受到巩固统治的重要和艰难。
3、通过分析清朝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影响,让学生客观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教学过程导入:你们看过清朝哪些电影或电视剧?学生:略教师:想不想也当回演员,过把瘾?学生:想!教师:我今天可以让你们这个梦想变成现实,你信吗?学生:不信!教师:不信?你们知道我是谁吗?学生:不知道!教师:那我就自我介绍吧!我姓舒,是香溪电影制片厂的导演。
今天到这里来的目的,就是想告诉同学们一个特大喜讯的,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喜讯是什么哟?学生:想教师:请看广告:特大喜讯:香溪电影制片厂近期将拍摄大型历史片《大清朝》,需物色大量演员,将在今天举行现场面试,欢迎大家前来应试。
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说课稿一、本课地位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的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的核心思想是如何科学地艺术地处理好学生、教师与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将课堂真正的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乐学;让自己与学生共同学习、探究;让教材成为我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合作的依托。
桥梁(教材):本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满族的兴起2、清朝的建立3、君主集权的强化自清朝定鼎北京,迄至逊位,有国长达268年。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管辖广大疆土,保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长期稳定,尤其康乾盛世持续百二十年,堪称清朝创造的一个奇迹。
其中政治上的严密控制时重要原因之一。
清朝的政治体制是传统政治体制的集大成。
从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经唐朝的完善发展,明朝的强化,到清朝、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系统而严密,十分成熟。
君主集权已达到了顶峰。
本课知识,对客观评价清朝、后期学习的延续起开篇之义,尤为重要。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教学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三个“一”为教学主线:一个民族——满族的兴起;一个政权——清朝的建立一个主题——君主集权的强化;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总结历史规律,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主体(学生):经过近一年的历史学习,初一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历史比较、分析的能力,既有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也具备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趣味性与学科严谨性、科学性相融合。
特别是外校的学生,自我表现欲强、思维活跃,通过创设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技能。
三、本课目标根据以上情况和大纲要求,对本课我设定如下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满族的兴起、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
2、能力目标:认清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也要初步地认识到该制度的消极作用,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
历史君主集权的强化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君主集权的概念及其在历史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认识君主集权的强化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
1.2 教学内容君主集权的定义和特点君主集权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君主集权强化的原因和影响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君主集权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君主集权的意义。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分析君主集权的强化过程及其影响。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君主集权强化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君主集权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君主集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理解君主集权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2.2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君主集权的形成过程中国古代君主集权的发展和演变中国古代君主集权的特点和影响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君主集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君主集权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分析中国古代君主集权的特点和影响。
图片展示法: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君主集权在中国古代的体现。
第三章:欧洲君主集权的强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欧洲君主集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培养学生对欧洲历史的认识,理解君主集权在欧洲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3.2 教学内容欧洲君主集权的形成过程欧洲君主集权的发展和演变欧洲君主集权的特点和影响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欧洲君主集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君主集权在欧洲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分析欧洲君主集权的特点和影响。
图片展示法: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君主集权在欧洲的体现。
第四章:君主集权强化的原因和影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君主集权强化的原因和影响。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认识君主集权的强化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君主集权的强化教案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君主集权的强化教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君主集权的强化教案
1、知识与能力:(1)了解和掌握满洲的兴起,清朝的建立及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
(2)归纳努尔哈赤的活动,与其他少数民族首领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归纳、比较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文字狱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评价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收集资料,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并且进行资源整合。
(2)展示探究题,启发学生思考。
历史君主集权的强化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了解君主集权的概念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掌握君主集权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1.2 教学内容君主集权的定义:君主集权是指国家政权的最高权力集中在君主手中,君主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力。
君主集权制度的特点:君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立法、行政、司法等各方面的权力;君主权力通常是世袭的;君主集权制度往往伴随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强大的中央集权。
君主集权的影响:君主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但也可能导致君主专制和民主权利的受限。
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请学生思考君主集权在历史上的存在意义和影响。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探讨君主集权制度的特点和影响,并分享给全班。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君主集权制度的具体运作和影响。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君主集权制度2.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君主集权制度的发展和特点。
掌握中国古代君主集权制度的代表性例子。
2.2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君主集权制度的发展:从夏商西周的封建制度,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再到汉朝的郡国并行制度,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
中国古代君主集权制度的特点: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
代表性例子: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唐太宗实行三省六部制度。
2.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展示中国古代君主集权制度的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君主集权的特点。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探讨中国古代君主集权制度的发展和特点,并分享给全班。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古代君主和官员,模拟君主集权制度下的决策过程。
第三章:欧洲君主集权制度的兴起3.1 教学目标了解欧洲君主集权制度的兴起和特点。
掌握欧洲君主集权制度的代表性例子。
3.2 教学内容欧洲君主集权制度的兴起:从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到近代国家的君主集权制度。
欧洲君主集权制度的特点: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君主通过宗教和军事力量维护国家统一;君主集权制度下的官僚体系。
七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君主集权的强化》教案两篇秦始皇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尽失人心,导致秦朝二世而亡。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消除分裂隐患,有利于国家大一统;还由于太学的设立,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明朝“八股取士”,一方面使得科举考试制度规范化、标准化了,另一方面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还导致学风的败坏,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清朝文字狱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思想受禁锢,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君主集权的强化》教案两篇,欢迎大家阅读。
君主集权的强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文字狱”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清朝的建立和君主集权的强化教学难点君主集权强化的利与弊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明初几个皇帝对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以及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其目的是什么?(加强君主集权,使自己的统治更加有效)2、其中,“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产生了哪些负面的影响?(对人们的思想具有束缚作用,扼杀了许多人才的创造性思维。
同时助长了为了当官而死读书、读死书,不讲求实际学问的坏学风。
这个时候,人家欧洲正处在文艺复兴、思想大解放之中,民主与科学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正在形成飞跃发展的态势。
而明朝人们的思想却被紧紧束缚着,走向衰落就是难免的了)过渡:从国内来看,汉族建立的明朝日益腐败衰落的同时,东北的一个少数民族则蒸蒸日上。
他们怎样取代明朝?怎样统治全国?请阅读新课。
新课讲解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1、努尔哈赤在历史上起了哪些作用?(统一女真,建立后金,攻打明朝,迁都盛京)教师补充“八旗制度”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努尔哈赤为了增强女真军队的战斗力,创建了“八旗制度”(副板书)。
《君主集权的强化》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君主集权的强化》。
一、说教材《君主集权的强化》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内容。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认知目标:了解和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文字狱”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的重点是君主集权的强化。
教材从介绍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引出清朝君主集权强化这一主题。
教材首先叙述清朝初期的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说明当时君主的权力有限;然后介绍雍正建立军机处的目的和作用,说明君主集权的加强;最后叙述、分析了文字狱的出现及其影响,说明清朝是从政治、思想等多方面来强化君主集权制度。
本课的难点是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
君主集权的强化一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二、说教学方法本课我主要采用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基本步骤为:1、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
3、教师出示自学指导,学生自学。
4、检查自学效果,教师点拨。
5、当堂训练(不少于15分钟)三、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朝末年著名的农民军起义领袖李自成率领农民军于1644年攻占北京,推翻了明朝,革命本来已经是成功了,为什么后来又遭遇失败,身死湖南九宫山呢?这时候如果学生能够说到是因为清军南下的原因当然很好,如果不能说,教师就告诉学生是因为清军南下的原因,因为这时的目标已经达到,起到了激发学生想进一步了解清朝相关情况的目的,所以,下面我接着就问:清朝是怎样建立的?清朝建立后是怎样进一步强化君主集权的?以此来导入新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
2.掌握清朝的建立及对全国的统治。
3.掌握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
4.掌握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
●二、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的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文字狱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文字狱的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社会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点
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教学难点
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
教学方法
1.讲述法。
对于满洲的兴起和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可采用讲述法。
2.例示法。
有关文字狱的内容,通过例子使学生明白清朝文字狱的特点。
3.归纳法。
清朝文字狱的特点,学生可通过例子来归纳得出。
4.讨论法。
可以引导学生对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的利弊进行讨论。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5.比较法。
可以对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作比较,在比较中认识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君主集权的强化”教案同学们好,请将课本翻到第99页,今天我们要讲的课是:“君主集权的强化。
”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前面的课中我们讲到的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同时阅读本课导言,思考明朝灭亡的原因以及带来的教训。
(在黑板上写标题)大家一定看过还珠格格、康熙微服私访记、康熙大帝等电视剧,那么你们知道他们是哪个王朝吗?又是哪个民族建立的呢?(同学们回答)对,就是满洲族建立的清王朝,它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从导言部分我们已经知道了清王朝是如何入主中原,代替明王朝成为中国的统治者。
那么同学们知道清王朝是如何建立的?清王朝的皇帝又是如何统治中国的呢?满洲族又名女真,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自然段并回答这么几个问题:女真族最早生活在我国的什么地方?他是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的?当时的杰出首领又是谁?待会我会找几个同学回答。
(同学们阅读第一自然段,找人回答问题)(生活在东北,明朝后期开始兴起,杰出首领是努尔哈赤)女真,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来源于唐代的黑水。
五代时分布于松花江、某某下游,东至于海。
北宋末(12世纪初),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朝。
以后,部分女真人迁入中原,逐渐与汉族融合。
留居东北部分,元代归合芝府水达达等路管辖。
明初,被分称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三部分,建州女真分布在某某、绥芬河及长白山一带,海西女真分布在松花江流域,东海女真分布在某某和库页岛等地。
明廷在当地设立卫、所等各级行政机构,管理军政事务,隶属奴儿干都司管辖。
后来,东海女真时常侵袭海西和建州。
建州与海西,为了躲避东海女真的侵扰,并加强与辽东及关内的经济联系,不断向南迁移。
到嘉靖年间(1522—1566),分散聚居于辽东的东北边:建州女真分布在某某关以东,海西女真散居于开原以北。
努尔哈赤(1559—1626),姓爱新觉罗。
这个姓氏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清太祖实录》记载,清朝皇帝都认为自己姓爱新觉罗,相传有三个仙女在池中沐浴,一只神鹊衔来一枚果子,落在三仙女的衣服上,仙女爱不释手,把果子放入口中,吞进腹中,从而有了身孕,生下一个男孩,男孩相貌奇异,而且刚出生就能说话,仙女告之,他姓爱新觉罗,名叫布库里雍顺。
【说课稿】
《君主集权的强化》说课稿
湖北省宜城市荩忱中学刘英
我说课的课题是七下历史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看法。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并掌握:一个民族——满族的兴起,一个政权——清朝的建立,一个主题——君主集权的强化相关的知识。
2、能力目标:认清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也要初步地认识到该制度的消极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理解政策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三)说重难点
重点:君主集权的强化。
难点: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1)启发式教学法。
(2)创设情景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法是为学法服务的。
采用以上教法也是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本节课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学法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2、学法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2)角色体验。
(3)歌诀记忆。
教法和学法的运用我将在教学过程中阐述。
三.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为四个环节:导入、新课、小结、延伸。
在新课教学中我又设计了我析史实—我演史实—我讲史实—我论史实—学以致用五个活动步骤,下面我就从这五个环节进行说课:
四.说板书设计
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1.努尔哈赤:统一女真
建立后金(1616年)
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
2.皇太极:改革发展
把女真改为满洲
盛京称帝
改国号为清( 1636年)
二.清朝强化君权
1.政治上:军机处(雍正帝)
2.思想上:文字狱
设计意图:
五.说教学反思
1、体现一个“主”字。
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重点来设计本课。
如“自主学习”、“历史表演”“课堂辩论”“我讲史实”。
2、注重一个“乐”字。
课堂轻松、充满未知、不知不觉、意犹未尽。
如“我演历史”、“歌诀巧记”。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安排和分析,请各位老师指教。
谢谢!
附:
1.胡中藻案
乾隆时,胡中藻有“一把心肠论浊清”的诗句,因“浊”放在“清”字前,被视为攻击大清王朝混浊腐朽。
胡中藻及家族中16岁以上的人全被处死。
2.《明史》案
清初、湖州富商庄廷龙写了一本明史稿,请人补写了明崇祯时期及南明历史,书成后称为《明史》,并用自己的名字刊行。
康熙时,有人揭发《明史》中有违禁内容,于是参与编撰、印刷、销售的200多人被株连,其中70多人被杀。
庄廷龙已死,他的尸体被挖出砍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