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鸟》C卷
- 格式:doc
- 大小:229.00 KB
- 文档页数:9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鸟》(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基础练习 (共7题;共32分)1. (6分)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bó jī________着,疾速地bó jī________着,大起大落地bó jī________着。
(2)它震撼着你,shāo zhuó________着你,威逼着你。
(3)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bēn tū________!辐射!fān fēi________!升华!2. (4分)结合课文语境给加横线词语释义。
①它坐在客人中间,虽然有些疲劳,但感到非常幸福。
________②很遗憾,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________③遇见了一群乌鸦,它们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
________④草地上聚集了许多动物,它们都兴高采烈。
________3. (2分)下列句子标点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A .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办事之际。
B . 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
C . “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
”母亲说。
D .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4. (2分) (2017八上·柳州期末)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秋季举办的校运会,是最受同学们欢迎的、最舒适的季节。
B . 某社区“五老”志愿者带领中学生学习传统的武术、舞蹈。
C . 城市里有没有钟爱的小动物,是衡量一个城市生活质量优秀的标准。
D . 通过柳州市举办的第二屈五人足球赛,吸引了大批足球爱好者组队参赛。
18.《鸟》学案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重点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中心。
学习方法默读体悟预习一、独学:1.走近作者梁实秋,原名治华,字实秋,浙江杭县人,生于北京,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代表作有散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2.给加点字注音栅栏..( )()白昼.( ) 胸襟.( ) 干瘪.( )丰腴.( ) 伫.( )立战栗.( ) 蓦.( )然二、互学:1.默读课文,找出这篇文章的文眼是那一句?2.作者写了鸟的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对鸟的喜爱?展示三、质疑:3. 这篇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开头和结尾都写到“笼中的鸟”,这对于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四、点拨:(由小组讨论问题并解决问题,可求助于老师)反馈六、拓展:C类练习题:1.把词语补充完整。
提笼()鸟扶摇()上()日高升临雨顾()2.根据提示从文中找出描写生动精美的句子。
⑴写鸟的鸣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写鸟的俊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鸟》学案设计(第二课时)学习目标默读课文,体会作者爱鸟同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培养学生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
学习方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预习一、独学: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⑴本文作者告诉了你一些鸟类的知识:如,杜鹃是_____________;白鹭总喜欢在_____________。
⑵在作者眼里,笼子中的鸟是______________的,它们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最后一段用了什么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展示三、质疑:3.作者着力写了鸟给人的喜悦和鸟的生活的悲苦,从这些描写中,你感受到作者希望有怎样的社会和怎样的人生?四、点拨:从作者写作意图,掌握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精编练习--第18课鸟==本文档为word格式有参考答案,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01 积累运用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羽翮.() zhà()栏饮啄.()料qiào() 长喙.() 丰yú()秾纤.() 感kuì() 迷惘.()yuān()鹰窗棂.() 褴lǚ()2.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得其单调。
B.在路上几乎同时看到一只手机,张大爷和小许没有据为己有....,而是一起等待失主并报警。
C.金秋十月,在这弹冠相庆....的日子里,我有幸在万里高空与旅客们一同为伟大的祖国庆祝生日。
D.春分时节,神州大地万物复苏....,但地处祖国最北的黑龙江大兴安岭依然春寒料峭。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一首老歌往往会令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能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
B.上课了,小王还没到校,班主任焦急地说:“她可是从来不请假的呀……”C.利用互联网造谣、传谣是违法行为,我国多部法律对惩治这类行为已有明确规定。
D.能否告别雾霾,实现天蓝水清的宜居环境,关键在于节能减排力度的提高。
4.请写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地“优待”。
()(2)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粘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吧?()(3)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
()(4)但是我发现那麻雀的羽毛特别的长,而且是蓬松戟张着的,像是披着一件蓑衣,立刻使人联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那形容是一模一样的。
()5.动物是人类的伙伴,有了它,世界才如此丰富多彩。
关爱动物,让动物与人类和谐相处,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品德。
为此,你所在的学校七年级(1)班开展了以“善待动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鸟精编练习新人教版818 鸟01 积累运用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羽翮.(h ) zh (栅)栏饮啄.(zhu )料qi o(峭) 长喙.(hu ) 丰y (腴)秾纤.(xiān) 感ku (喟) 迷惘.(wǎng)yuān(鸢)鹰窗棂.(l nɡ) 褴lǚ(褛)2.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C)A.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得其单调。
B.在路上几乎同时看到一只手机,张大爷和小许没有据为己有....,而是一起等待失主并报警。
C.金秋十月,在这弹冠相庆....的日子里,我有幸在万里高空与旅客们一同为伟大的祖国庆祝生日。
D.春分时节,神州大地万物复苏....,但地处祖国最北的黑龙江大兴安岭依然春寒料峭。
(解析:“弹冠相庆〞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其他人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含贬义。
句中是望文生义,应用“普天同庆〞。
)3.以下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C)A.一首老歌往往会令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能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
B.上课了,小王还没到校,班主任焦急地说:“她可是从来不请假的呀……〞 C.利用互联网造谣、传谣是违法行为,我国多部法律对惩治这类行为已有明确规定。
D.能否辞别雾霾,实现天蓝水清的宜居环境,关键在于节能减排力度的提高。
(解析:A项“原因之一就是因为〞重复累赘或句式杂糅;B项“从来不请假〞有歧义;D项两面对一面,把“能否〞去掉。
)4.请写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地“优待〞。
(反语)(2)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粘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吧?(比照)(3)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
(引用)(4)但是我发现那麻雀的羽毛特别的长,而且是蓬松戟张着的,像是披着一件蓑衣,立刻使人联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那形容是一模一样的。
18 鸟基础过关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羽翮.()zhà()栏倏.( )地鸟啭.( )褴.()褛.() 窗líng() 曳.着( )二、请你根据下面句子括号中的意思填写相应的词语。
1.一夜之间,他失去了双亲,成了________(孤单困苦,没有依靠)的孤儿。
2.我________(长时间地站着,没有动作)在窗前,望着天空,不由地感到寂寞。
3.小姑娘吓得________(竭力克制因过分激动而引起的颤抖)着,说不出话来。
4.体育课上,同学们个个精神________(振作,振奋)。
三、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一首老歌往往会令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能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
B.上课了,小王还没到校,班主任焦急地说:“她可是从来不请假的呀……”C.利用互联网造谣、传谣是违法行为,我国多部法律对惩治这类行为已有明确规定。
D.能否告别雾霾,实现天蓝水清的宜居环境,关键在于节能减排力度的提高。
四、请写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地“优待”。
()2.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粘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吧?()3.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
()4.但是我发现那麻雀的羽毛特别的长,而且是蓬松戟张着的,像是披着一件蓑衣,立刻使人联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那形容是一模一样的。
()五、动物是人类的伙伴,有了它,世界才如此丰富多彩。
关爱动物,让动物与人类和谐相处,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品德。
因此,我们七年级准备开展以“善待动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假如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开场白。
2.请为本次活动设计活动环节。
(不少于三个)3.在这次活动的总结交流中,大家对如何才能更好地善待动物各抒己见,请你也提出几条建议。
(不少于三点)能力提升阅读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鸟》练习题一、基础积累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羽翮.(.hé)蜷.伏(quán)瞵.视(lín)栅.栏(zhà)B.鸟啭.(zhuǎn) 斑斓.(lán) 干瘪.(biě) 丰腴.(yí)C.臃.肿(yōng) 鸱.枭(xiāo) 高踞.(jù) 倏.地(shū)D.感喟.(kuì) 长喙.(huì) 褴褛.(lǚ) 窗棂.(líng)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圆润杜鹃据为己有B.俊俏迷惘孤苦伶仃C.贮立魁梧扶摇直上D.料峭战栗秾纤合度3.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1)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______而不觉其单调……(2)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______的,细瘦而不______,丰腴而不______。
A.饱满圆润干瘪肥胖B.圆润饱满干枯肥胖C.圆润饱满干瘪臃肿D.饱满圆润干枯臃肿4.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斓的花彩。
()(2)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地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惘。
()()(3)我发现那麻雀的羽毛特别的长,而且是蓬松戟张着的,像是披着一件蓑衣,立刻使人联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那形容是一模一样的。
()5.下面对本文鉴赏不当的一项是()A.作者触景生情,借物抒怀,淋漓尽致地描写了对鸟的种种感受。
B.作者爱所有的鸟,对鸟的悲苦给予深深地同情。
C.这篇散文善于发挥联想,在写鸟的各种情态时,十分自然地联想到了济慈、雪莱有关鸟的作品,联想到自己经历中有关鸟的种种镜头,丰富了描写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厚度。
D.文章逐层加以细致描写,内容丰富,层次井然。
鸟一、积累与运用1.下面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蜷伏栅栏碰璧鼎沸B.俊俏胸禁黛青魁梧C.白鹭倏地幻想廷席D.偶然战栗蓬松取暖2.选词填空。
(1) 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闲适、悠哉),却是那鸟的(痛苦、苦楚、苦闷)。
(2)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合奏、重奏),有时是(独唱、合唱、齐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
3.指出下列句中引号的具体用法。
(1)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地“优待”。
( )(2)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
( )(3)一时想到“杜宇”“望帝”,一时又想到啼血,想到客愁,觉得有无限诗意。
( )4.分析下面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1)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斓的花彩。
(2)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
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
(3)但是我发现那麻雀的羽毛特别的长,而且是蓬松戟张着的,像是披着一件蓑衣,立刻使人联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那形容是一模一样的。
二、课内语段阅读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
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
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
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
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
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
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
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
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
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斓的花彩。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鸟》C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基础练习 (共7题;共34分)1. (6分)(2014·淮安)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幸福从没截径,也没有完美无瑕。
幸福,其实很简单,平静地呼吸,悠然地眺望,微笑着生活。
幸福,其实在路上,进一步,有一片绮丽的风景;进一步,有一生甜淡的心境。
只要付出真心,潜心经营,幸福就会悄然到来。
①给文段中的划线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静悄②找出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________改为________ , ________改为________2. (3分)从备选答案中选出与例词中加线字字意不同的一项,将答案写在每题的横线上挑拨离间________ A、间断B、间接C、田间D、晴间多云赋予________ A、天赋B、赋税C、赋勋D、禀赋蛮横________ A、强横B、横暴C、横渡D、横行3. (2分)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A .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停地尝试,尝试拥有,尝试放弃;人的一生,又始终在不断地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幸福。
B . 在挫折与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C . “最重要的是,”他说道:“我们心中要有对弱者的同情与爱心。
”D . 鲁迅先生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 (2分) (2018七下·东台月考)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他瞒着老师和同学悄悄地把卫生包干区打扫得干干净净。
B . 有人说他的落选与个人恩怨有关,但他反驳时非常肯定地否认不是与个人恩怨有关。
C . 一行人在总经理的带领下,来到希望小学,给我们的同学送去了一万元现金和一批捐赠物。
D . 作家只有深深的扎根于生活的泥土里,才能写出反映我们时代的作品。
那种离开泥土的天才作家是没有的。
5. (4分)请写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①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地“优待”。
________②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粘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吧?________③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
________④但是我发现那麻雀的羽毛特别的长,而且是蓬松戟张着的,像是披着一件蓑衣立刻使人联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那形容是一模一样的。
________6. (2分)下面一段话的语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①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作我们的美味佳肴③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作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④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作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⑤看作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⑥看作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A . ③④⑥②⑤①B . ③②④⑥⑤①C . ①③②④⑥⑤D . ①③④⑥②⑤7. (15分) (2019八上·柯桥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李苦禅是我国当代著名画家,他为人爽直,凡答应给人作画,从不食言。
有一次,有位老朋友请他作一幅画,李苦禅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时完成。
不久,当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讣告后,面有愧色,即趋作画,画了幅“百莲图”,并郑重其事地题上老友的名字,盖上印章,随即携至后院,将画烧毁。
事后,他对儿子说:“今后再有老友要画,及时催我,不可失信啊!”材料二:近日,上海某白领打车,答应下车后用手机付款,但司机一直未收到36元车费。
司机找到该白领所在单位,单位因此将其开除。
36元给了白领一个警示,也给大家拉响了“警钟”。
材料三:成都一家卤味店采用自主售卖形式,购买者自行选购,自觉付费。
营业两天,顾客的自助付款额还不足商品总价值的百分之三十。
人们没有意识到“信”的重要性,而把占便宜当成了自然的事。
(1)根据上述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2)读了材料三,你想对那些占便宜的顾客说点什么呢?(3)当前形势下如何营造“信”的社会风气?二、阅读理解 (共2题;共51分)8. (17分) (2019八上·天台月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笔墨童年余秋雨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
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竟与笔墨有关。
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
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
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石上舔来舔去,准备答卷。
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
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
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
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
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
其实岂止是李白。
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集序》。
我上小学时只有四岁,自然成了老师们的重点保护对象。
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我太小了,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
因此,每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
但是,下一节课的老师又会重复做这样的事。
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
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
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
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借一本书。
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
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
这个误会,倒是不错。
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
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
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
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上刻四个字:“敬惜字纸。
”石炉里还有余烬,把字纸放下去,有时有一朵小火,有时没有火,只见字纸慢慢焦黄,熔入灰烬。
我听说,连土匪下山,见到路上字纸,也这样做。
家乡近海,有不少渔民。
哪一季节,如果发心要到远海打鱼,船主一定会步行几里地,找到一个读书人,用一篮鸡蛋、一捆鱼干,换得一叠字纸。
他们相信,天下最重的,是这些黑森森的毛笔字。
只有把一叠字纸压在船舱中间底部,才敢破浪远航。
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
不识字的人尊重文字,就像我们崇拜从未谋面的神明,是为世间之礼、天地之敬。
这是我的起点。
(节选自《中国文脉》)(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将文章所写的主要事件补充完整。
①________。
②老师抱我洗去墨迹。
③________。
④乡人敬惜字纸。
(2)结合语境,根据提示,品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①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
(提示:从修辞手法的角度)②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
(提示:从词语的角度)(3)文中“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4)读了本文,联系作者的成就,谈谈对文章结尾“这是我的起点”这句话的理解。
9. (34分)(2019·长春模拟) 阅读下文,同答问题。
八个榆皮面饺子房宽杰他十一岁那年,父亲意外去世,弟弟六岁,妹妹刚刚三岁,那是1959年,三年困难时期的头一年。
父亲一走,家就塌了半边天。
粮食紧缺,家里没有壮劳力,粮食更是少得可怜。
他退了学跟着母亲下地干活。
刚开始,每顿还能吃上一个玉米面窝头,到后来,家里就真的揭不开锅了。
弟弟妹妹饿得直哭,没多久,妹妹的小胳膊小腿,就“胖”了起来。
欢蹦乱跳的妹妹,在床上一躺就是半天。
村里的赤脚医生说,是营养不良导致的浮肿病,得给孩子做点好吃的。
母亲想尽了办法找吃的,上山挖野菜、捉蚂蚱、剥榆树皮……可妹妹还是一天比一天虚弱。
村头的王婶来找母亲,带来几片地瓜干和一把玉米面。
母亲把地瓜干放进水里,再掺上玉米面熬成汤,一缕久违的粮食的香味飘在小院里。
母亲给他和弟弟妹妹一人一碗,只留了半碗给自己。
王婶又来找过母亲几回。
那段时间,家里经常可以喝到地瓜汤。
“胖乎乎”的妹妹似乎也瘦了些。
有一次,王婶和母亲关在屋里说话,王婶临走时说:“你好好想想。
”母亲没说话,脸上愁云密布。
那天,母亲变戏法般,拿出一些玉米面要包饺子吃。
这可把三个孩子高兴坏了,要知道饺子可是过年才能吃得上的好东西。
母亲将玉米面里掺上榆皮面,榆皮面是他和母亲一起剥了榆树皮,在石碾上压碎,再用细箩筛出来的。
玉米面没有黏性,只有掺上黏性大的榆皮面,才能擀成饺子皮。
饺子出锅,一共二十个。
母亲给弟弟妹妹一人六个,给他八个,他懂事地给妹妹两个,母亲不让,他又把两个饺子给母亲,母亲还是不让。
那段时间,每次吃东西母亲都会多分一些给他,理由是他要下地干话。
他吃了整整八个饺子,吃到最后一个时,他细细地咀嚼着,久久不肯咽下去。
饺子是野菜馅的,没有一点油水,可他却觉得那饺子的香味,从口腔蔓延到胃里,再渗进骨头里。
那是父亲去世后,他吃得最饱也是最好的一次。
母亲看着他吃完八个饺子,眼里的泪又汹涌而出。
母亲摸着他的脸说:“大壮,别怨娘,娘没本事,让你们挨饿,可我是真没法子。
你是老大,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母亲没往下说,脸上的表情痛苦而凄楚。
那天晚上,他睡得特别沉,梦里,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饺子,每人一大碗,咬一口全是肉。
醒来时,窗外的阳光已经有些刺眼。
他舍不得那个梦,闭上眼慢慢回味着。
屋里出奇的安静,他奇怪,娘怎么没叫醒他下地干活呢?弟弟妹妹也不见了,他匆忙出门去找。
王婶告诉他,母亲带着弟弟妹妹改嫁走了,那是百里外每顿都能吃上地瓜干的村子。
“大壮,你妹妹眼看就要饿死了,那户人家只让带两个孩子,多了养活不了。
你娘怕你受不了,半夜里走的,给你留了一坛玉米面,等你吃完了玉米面,你娘就来接你。
”王婶的话,让他觉得恍惚,他疯了般沿着村头的小路去追,可哪里还追得上呢。
天黑时,他失魂落魄地回到小院。
抱着母亲留下的那坛玉米面,从天黑哭到了天明。
他靠着那坛玉米面度日,坛子空了,母亲却没来接他。
他离开家乡,去找那个盛产地瓜的村子。
他一路流浪乞讨,一路打听,找过许多有地瓜的村子,却始终没找到母亲。
十三岁那年,他饿晕在路上,被好心的木匠救起。
木匠见他可怜,又看他勤快机灵,就收他当了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