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字词句集锦
- 格式:doc
- 大小:202.50 KB
- 文档页数:19
高中语文必修1文言字词一、字词释义:属,通“嘱”,劝酒缪,通“缭”,盘绕凭,乘“籍”,通“藉”,狼藉美人古义:思慕的人,美好的理想,古代指君主今义:美貌的人凌古义:越过今义:欺辱子古义:对人的尊称今义:儿子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西望夏口:眺望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太空盈虚者如彼:月缺其声呜呜然:形容词尾,的样子何为其然也:这样歌窈窕之章:唱歌曰:歌词依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舞、泣: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乌鹊南飞南,名词做状语,向南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动用,打渔,砍柴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名词的意动,以为侣;以为扣舷而歌之:扣舷,敲着船舷边.击空明兮溯流光:击,划破;空明,月光下的清波;溯,逆流而上;流光,月光浮动.渺渺兮予怀:予怀,我的心;渺渺,悠远的样子.倚歌而和之:倚,循,依;和,伴奏.如怨如慕:怨,哀怨;慕,思慕.不绝如缕:不绝,不断;缕,细丝.愀燃:忧郁凄伧的.样子.正襟危坐:整理衣襟;端正坐立.危,端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于,被.非乎,表否定疑问。
旌旗蔽空:蔽,遮蔽.酾酒临江:酾酒,斟酒;临,面对.横槊赋诗:横,横执;槊,长矛;赋,吟.(白露横江:白露,白茫茫的露水。
横,充满,充溢,这里指笼罩。
)渔樵于江渚之上:渚,江边.寄蜉蝣于天地:寄,寄托;须臾:片刻挟:偕同抱明月而长终:抱,同;长终,永世长存.骤得:多有所得,马上实现.骤,多次,屡次。
托遗响于悲风:托,寄托;遗响,余音,指萧声.逝者如斯:逝,往,流逝;斯,此,指水.盈虚者如彼:盈,月圆;虚,月缺;彼,那样.盖将自其变化者而观之:盖,表议论开始,发语词;自,从。
. 曾不能以一瞬:曾不,连都不;一瞬,一眨眼.且夫:至于,表另起。
物各有主:主,主宰.苟非:假如不是耳得之而为声:得之,听到.为,成为.目遇之而成色:遇之,看到的;色,美景.子之所共食:引申为享受.狼籍:凌乱.枕藉:枕着,靠着.臣以险衅:灾难祸患。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却,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哪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何,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何,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5、之①公从之——代词,此,代佚之狐的'建议(烛之武)许之——代词,这件事不患人不之知——代词,他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做全句的主语邻之厚,(乃)君之薄也——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一作主语,一作宾语,省略判断词谓语“乃” 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无义莲之爱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太子及宾客知此事者——“者”与“之”都是定语后置标志⑥公子驾车之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君(到,前往⑦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2《荆轲刺秦王》1、鉴赏荆轲形象,注意所用表现手法。
首先,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
必修一文言文字、词、句集锦(四)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语气词)——《烛之武退秦师》2.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增加) ——《烛之武退秦师》3.共其乏困(共,通“供”,音gōng,供给) ——《烛之武退秦师》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减少)——《烛之武退秦师》5.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烛之武退秦师》6.秦伯说(说,通“悦”,音yuè,高兴) ——《烛之武退秦师》7.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音zhì,明智) ——《烛之武退秦师》(二)古今异义: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古义:从属二主;今义:“二”的大写)——《烛之武退秦师》2.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无能,古义:不能;今义:没有能力)——《烛之武退秦师》3.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义:指先生,古代对人的尊称。
今义:指儿子)——《烛之武退秦师》4.是寡人之过也(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烛之武退秦师》5.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烛之武退秦师》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烛之武退秦师》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人;今义:请客的主人)——《烛之武退秦师》8.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烛之武退秦师》9.夫晋,何厌之有(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烛之武退秦师》10.又欲肆其西封(封:古义:使……成为疆界;今义:密封)——《烛之武退秦师》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多用于外交场合) ——《烛之武退秦师》12.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烛之武退秦师》(三)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退,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撤兵)——《烛之武退秦师》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①què城楼,城阙。
①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①quē通“缺”5、微①没有。
(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
(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
(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
(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
【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三.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既东封郑(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四.古今异义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五.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小结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高一年级必修一语文知识(1)通假字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日晒)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致”通“至”,达到)(2)古今异义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参古义:验,检查。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疾古义:强。
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假古义:凭借,借助。
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
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
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
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3)词类活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故木受绳则直(直:形作动,变直)(4)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高一必修一语文必备知识点特殊句式判断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煣的工艺使它变成这样的。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远处的人能看得见;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天资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重点词语整理野天子:野,指人兽无统治,天子指统治者,喻指无统治的狂放。
野夫:野,指无统治的自由,夫,指手艺人勤劳的汉人。
喻指不受任何统治的自由勤劳的汉人。
大作:大,表示数量,作,指事情,喻指广泛的计划或努力。
霸王:霸王是权臣中拥有王权的一等大臣,喻指拥有政权的当时统治者。
饿莩:饿,指吃饥饿之心,莩,指草木,喻称穷苦的农民。
筋冈:筋,指骨的连结物,冈,指上肢骨,喻指身体骨骼的强壮。
两补:两,表示数量,补,指事情,喻指一面两面补充和完善。
极乐:极,指极端,乐,指喜悦,喻指极端的喜悦。
五柳:五,表示数量,柳,指柳树,喻指看不见来来去去人影。
竟陵:竟,指过去不可想象,陵,指古代的象征君权的一种建筑形式。
喻指令人难以置信的宏伟建筑。
禹贡:禹,指夏朝的第一任皇帝,贡,指贡物,喻指向夏朝第一任皇帝献上的礼物。
时节:时,指时间,节,指节日,喻指不同的节气。
巍巍:巍,表示高耸,喻指非常高耸。
琅琊:琅,表示宫殿,琊,指陵墓,喻指令人震撼的宫殿和陵墓。
贤君:贤,指有才能的人,君,指君主,喻指有才能的君主。
好似:好,指美好,似,指相似,喻指美好的相似度。
功名:功,指事业,名,指声誉,喻指获得的事业的荣誉。
夷狄:夷,指古代少数民族,狄,指古代少数民族,喻指古代少数民族的意外攻击。
垂拱:垂,指向下,拱,指弓,喻指屈膝致敬双手合十的样子。
范蠡:范,指大量,蠡,指测量,喻指大量的用于推算。
麟凤:麟,指狮,凤,指鸟,喻指祥瑞的图案。
丹青:丹,指深红色,青,指浅蓝色,喻指深红色与浅蓝色的艺术作品。
陶词:陶,指陶瓷,词,指歌谣,喻指用于磨炼心灵的歌谣。
裴回:裴,指姓氏,回,指族群,喻指来自同一姓氏的族群。
渊明:渊,指深渊,明,指正直正义,喻指深渊般的正直正义。
暮鼓:暮,指黄昏,鼓,指击鼓,喻指黄昏时击的鼓声。
铿锵:铿,指金属的撞击,锵,指锵的金属声音,喻指金属撞击出的锵的金属声音。
激将:激,指激之情,将,指将士,喻指激动的将士。
【导语】⾼中学习容量⼤,不但要掌握⽬前的知识,还要把⾼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体才能学好。
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初中的学习有更⾼的要求。
⽆忧考⾼⼆频道为莘莘学⼦整理了《⾼⼆语⽂必修⼀⽂⾔⽂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1.⾼⼆语⽂必修⼀⽂⾔⽂知识点 〔1〕浔阳江:即流经浔阳境内的长江。
索索: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
〔2〕回灯:移灯。
重:再。
〔3〕转轴拔弦:将琵琶上缠绕丝弦的轴,拧动以调⾳定调。
〔4〕掩抑:掩蔽,遏抑。
思:读去声。
〔5〕拢:左⼿⼿指按弦向⾥(琵琶的中部)推。
抹:向左拔弦,也称为“弹”。
霓裳:即《霓裳⽻⾐曲》。
六⼳:⼤曲名,⼜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6〕⼤弦:指最粗的弦。
⼩弦:指最细的弦。
嘈嘈:沉重舒长。
切切:细促轻幽。
〔7〕间关:莺语流滑叫“间关”。
幽咽:遏塞不畅状。
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
〔8〕迸:溅射。
〔9〕曲终:乐曲结束。
拔:奏弹弦乐时所⽤的拔⼦。
当⼼画:⽤拔⼦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曲结束时经常⽤到的右⼿⼿法。
〔10〕舫:船。
〔11〕敛容:严肃矜持⽽有礼貌的态度。
〔12〕虾蟆陵: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13〕教坊:唐代官办管领⾳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4〕秋娘:唐时歌舞XX常⽤的名字。
〔15〕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
〔16〕钿头银篦:镶嵌着花钿的发篦(栉发具)。
击节:打拍⼦。
〔17〕颜⾊故:容貌衰⽼。
〔18〕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
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19〕来去:⾛了以后。
〔20〕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
阑⼲:形容流泪。
〔21〕重(读平声):重新,重⼜之意。
唧唧:叹声。
〔22〕呕(⾳欧)哑(⾳呀)嘲(⾳招)哳(⾳扎):形容声⾳噪杂。
〔23〕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24〕却坐:退回到原处。
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高中语文】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导语】文言文是高一语文考试中关键的知识点,也就是高一语文考试中的必修考点之一。
下面就是清风右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必修课程一文言文知识点,期望对大家有所协助!高一语文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③将矣挑之(减少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⑤臣之青也,犹不如人(用作主谓之间,中止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作主谓之间,中止句子独立性)“以”“而”①吾无法晚用子,今急而求之,就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中承揽)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中承揽)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拎、用)“焉”①子亦存有有利矣(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并任词,“于之”,在那里)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备注:思索练三中“若、说道、言、鄙、微”自己整理至累积本上。
二.通假字①今旧矣,懦弱为也已(通在“矣”)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③秦伯说道(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三.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既东封郑(封,疆界。
这里用做动词,并使……沦为疆界)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并作动词,侵害)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⑥若亡郑而有利于君(并使动用法,并使……覆灭)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四.古今异义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②行李(古义为“使臣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覆”)五.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c.敢于以(之)愁神职(省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并作宾语前置的标志)高一语文文言知识点小结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一、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
)8、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
(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
(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游泳)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低于)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攻占)4、顺流而东。
(东进)5、卧而梦。
(做梦)6、故为之文以志。
(写文章)7、外与天际。
(交会)(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向上,向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向西,向东)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向南)5、日与其徒上高山。
(每天)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
(弯曲的弧度)2、吾未见其明也。
(高明的地方)3、萦青缭白。
(青山,白水)4、自远而至。
(远处)5、穷山之高而止。
(顶点)(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
(显出白色)2、穷回溪。
(走到尽头)3、穷山之高而止。
(走到尽头)(五)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
(使……起舞)2、泣孤舟之嫠妇。
(使……哭泣)(六)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
)。
3、孔子师郯子。
(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糜鹿。
(以……为侣,以……为友。
)5、始指异之。
(以……为异。
)三、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必修一文言文字、词、句集锦(四)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语气词)——《烛之武退秦师》2.共其乏困(共,通“供”,音gōng,供给) ——《烛之武退秦师》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烛之武退秦师》4.秦伯说(说,通“悦”,音yuè,高兴) ——《烛之武退秦师》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音zhì,明智) ——《烛之武退秦师》(二)古今异义: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古义:从属二主;今义:“二”的大写)——《烛之武退秦师》2.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无能,古义:不能;今义:没有能力)——《烛之武退秦师》3.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义:指先生,古代对人的尊称。
今义:指儿子)——《烛之武退秦师》4.是寡人之过也(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烛之武退秦师》5.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烛之武退秦师》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烛之武退秦师》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人;今义:请客的主人)——《烛之武退秦师》8.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烛之武退秦师》9.夫晋,何厌之有(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烛之武退秦师》10.又欲肆其西封(封:古义:使……成为疆界;今义:密封)——《烛之武退秦师》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多用于外交场合) ——《烛之武退秦师》12.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烛之武退秦师》(三)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退,动词使动用法,使……撤兵)——《烛之武退秦师》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烛之武退秦师》3.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烛之武退秦师》4.夜缒而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间)——《烛之武退秦师》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烛之武退秦师》6.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鄙,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国,指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7.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薄:形容词用作动词,变薄弱)——《烛之武退秦师》8.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资粮)——《烛之武退秦师》9.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烛之武退秦师》10.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烛之武退秦师》1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
封,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肆:形容词用作动词,延伸,扩张)——《烛之武退秦师》1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烛之武退秦师》13.阙秦以利晋(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烛之武退秦师》14.与郑人盟(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烛之武退秦师》15.因人之力以敝之(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衰败)——《烛之武退秦师》16.以乱易整,不武(乱:形容词用作名词,散乱之师;整:形容词用作名词,严整之师。
武:名词活用作动词,符合武德)——《烛之武退秦师》(四)一词多义1、实词:贰①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二”的大写)——《左传•隐公元年》②其内任卿贰以上(副职)——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贰则疑惑(不专一)——《荀子•解蔽》④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离心,背叛)——《左传》⑤不迁怒,不贰过(再,重复)——《论语•雍也》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烛之武退秦师》鄙①蜀之鄙有二僧(边远的地方)——《为学》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庸俗,鄙陋)——《曹刿论战》③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左传•昭公十六年》④越国以鄙远(形容词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烛之武退秦师》⑤言语粗鄙(粗俗)许①许之。
许君焦、暇……(答应,听从)——《烛之武退秦师》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答应,听从)——《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杂然相许(赞同)——《愚公移山》③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小石潭记》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大铁椎传》⑤相去复几许(约计的数量)——《孔雀东南飞》若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动词,似乎,好像)——《桃花源记》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连词,如果)——《烛之武退秦师》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代词,你)——《捕蛇者说》④曾不若孀妻弱子(动词,比得上)——《愚公移山》⑤噤若寒蝉(像……一样)⑥若夫乘天地之正(至于)——《逍遥游》⑦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秋水》微①国势衰微(衰败)②参如微时,与萧何善(卑贱)——《史记•曹相国世家》③微言大义(幽微,精妙)④人微言轻(形容词,轻微)见微知著(隐蔽,不显露)⑥微斯人,吾谁与归?(连词,如果没有)——《岳阳楼记》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连词,如果没有)——《烛之武退秦师》⑦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口技》⑧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副词,稍微,略微)——《卖油翁》⑨则名微而众寡(细小)⑩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形容词,含而不露)——《屈原列传》敝①使史更敝衣草屦(坏,破旧)——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侯生摄敝衣冠(破旧)——《信陵君窃符救赵》②敝人(谦词)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疲惫)——《资治通鉴》④因人之力以敝之(损害,衰败)——《烛之武退秦师》辞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烛之武退秦师》②停数日,辞去(告别)——《桃花源记》③不辞劳苦(推脱)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借口)⑤辞不赴命(辞谢)——《陈情表》⑥归去来兮辞(一种文体)——《归去来兮辞》敢①役夫敢伸恨(反诘语气,怎么敢)——《兵车行》②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谦词,自言冒昧之词,也含有原、希望的意思)敢以烦执事(冒昧地,客气的说法)——《烛之武退秦师》③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荆轲刺秦王》④进止敢自专(副词,表反洁语气,为“岂敢、不敢”的省略词)——《孔雀东南飞》过①过秦论(指出……过失)——《过秦论》②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超过)③是寡人之过也(过错)——《烛之武退秦师》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错误,过失)——《邹忌讽齐王纳谏》④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通过)⑤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过分,太甚)——《小石潭记》⑥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指出过失)⑦一日,大母过余(访问,探望)——《项脊轩志》说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桃花源记》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捕蛇者说》③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烛之武退秦师》④范增说项羽(shuì,劝说)——《鸿门宴》知①君知其难也(知道,了解,懂得)——《烛之武退秦师》郑既知亡矣(知道)——《烛之武退秦师》②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音zhì,明智) ——《烛之武退秦师》③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了解)④官知止而神欲行(知觉,感觉)⑤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识别,分辨)——《马说》⑥孰为汝多知乎(知识,见解)封①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封闭,封合)②自寄一封书(量词)③六国之后君,我不能封也(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④又欲肆其西封(名词,疆界)——《烛之武退秦师》⑤既东封郑(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烛之武退秦师》⑥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分封)——《鸿门宴》言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说,禀告)——《烛之武退秦师》②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说起,谈论)——《扬州慢》③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记载)——《石钟山记》④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学说,主张)——《过秦论》⑤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说话,进谏)——《邹忌讽齐王纳谏》从①公从之(听从,答应)——《烛之武退秦师》②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随,跟从)——《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向……学习)——《论语》④一狠得骨止,一狠仍从(追赶,追随)——《狼》⑤弟走从军阿姨死(参加)——《琵琶行》⑥其印为余群从所得(堂房亲戚)⑦旦日,客从外来(自,由)——《邹忌讽齐王纳谏》⑧从余问古事(向)——《师说》⑨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读zòng,合纵)——《过秦论》亡①焉用亡郑以陪邻(灭亡,动词)——《烛之武退秦师》郑既知亡矣(灭亡,动词)——《烛之武退秦师》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烛之武退秦师》2、虚词以①以其无礼于晋(表因果,因为,连词) ——《烛之武退秦师》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烛之武退秦师》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而,连词) ——《烛之武退秦师》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目的,来,连词) ——《烛之武退秦师》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烛之武退秦师》⑥以乱易整(用,介词)——《烛之武退秦师》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烛之武退秦师》②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烛之武退秦师》③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烛之武退秦师》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却,连词)——《烛之武退秦师》⑤黑质而白章(表并列,连词)——《捕蛇者说》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烛之武退秦师》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烛之武退秦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烛之武退秦师》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愚公移山》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捕蛇者说》⑤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是,在哪里) ——《烛之武退秦师》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在这件事上) ——《捕蛇者说》之①公从之(代轶之狐,代词)——《烛之武退秦师》子犯请击之(代秦军,代词)——《烛之武退秦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土地,代词)——《烛之武退秦师》亦去之(代郑国,代词)——《烛之武退秦师》②唯君图之(代阙秦利晋这件事,代词)——《烛之武退秦师》③邻之厚,君之薄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烛之武退秦师》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烛之武退秦师》④是寡人之过也(的,结构助词)——《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结构助词)——《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以敝之(的,结构助词)——《烛之武退秦师》⑤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助词)——《烛之武退秦师》⑥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隆中对》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指郑国)——《烛之武退秦师》又欲肆其西封(代词,它)——《烛之武退秦师》失其所与(代词,自己)——《烛之武退秦师》②君知其难也(不定指示代词,那)——《烛之武退秦师》③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近指,这)——《捕蛇者说》④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副词,还是)——《烛之武退秦师》⑤必先苦其心志(代词,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⑥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是……还是……)——《马说》⑦于乱石间泽其一二者扣之(代词,其中的)——《石钟山记》⑧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难道)——《游褒禅山记》⑨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揣测语气,大概)——《师说》⑩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希望)——《伶官传记》⑾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代词,你(的))——《触龙说赵太后》且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